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曹刿论战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曹刿论战课件范文1
【关键词】 背诵;目的;兴趣;方法;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01
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它对于发展智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为思维和写作积累语言材料、养成学生认真读书、勤奋学习的良好习惯等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古诗文由于时间和空间的久远,文字的晦涩、枯燥让人难以理解,学生对文言文、古诗词的背诵都有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多鼓励、重视多角度、全方位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应遵循直观性、参与性、新颖性的原则。在背诵教学中,教师必须激励并指导学生,教给学生有效的背诵方法。
一、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
“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前提。”背诵是项实实在在的脑力劳动,须下番功夫,但一味的死记硬背,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背诵教学,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想方设法引发他们的兴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运用课件或教师范读,创设情境
课件能将抽象的文字通过图片、动画的演绎出来,学生用视觉听觉感受“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字变得有形有情,学生理解容易了,兴趣自然就来了。再通过老师有感染力的范读,适当的讲解,学生自会多读,熟读、再背诵。加上初中课本里的背诵篇目都是些文采飞扬,脍炙人口的,学生一旦受到感染,就产生了背诵的欲望,甚至背上了瘾。
2、组织竞赛,化枯燥为趣味
中学生好胜心强,因此,我在教背诵故诗文时,定期举行“背诵对抗赛”。形式有二人结对比赛,男女生比赛,小组对抗赛等。将背诵题目写成小纸条,各组抽签背诵,然后在全班进行公开赛。其次,还采用知识竞赛的方式上背诵默写课。背诵诗文本身是要苦练的,通过比赛的形式,就把苦练变成了一件有趣的事。每经过一场竞赛,学生背诵的热情就涨高了几分。
3、移花接木,巧用巩固
在平时的日记、周记和作文中,我常常鼓励学生大胆引用或仿写,对能做到的同学,我均用鼓励的符号标明“学以致用”,给予充分的肯定。学生成功的满足感油然而生,这中积极的情绪将推动他们去背诵更多的语言材料。
4、角色表演,情趣背书
中学语文中很多文章,角色分明、台词丰富,而且具有故事性、戏剧性。学生先读后演,角色互换,情趣顿生。在这样的气氛中,何愁课文难背?如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我采用分角色表演形式,让学生用文言文语气和现在通俗话的语气进行角色背诵,学生在角色感悟的情趣中理解记忆,结果很快就背诵出来了。
二、掌握几种有效的背诵方法
学生产生浓厚的背诵兴趣,只是具备了背诵的主观欲望。真正克服背诵“耗时多,效果差”的通病,还得根据记忆的一般规律和所背语言材料的特点,在熟读和理解的基础上,采取合适的方式方法,进行背诵指导。
分层式背书的时候要弄清文章的行文层次,来龙去脉,运用板块记忆法。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第二段从攻城角度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第三段从守城角度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四段得出结论写治国之道。这样,在理解文章结构层次的基础上分层熟读,边想边背,就可以一气呵成。
诵听法将“听人读”与“自己背”或“对话式”,交替进行,通过各种感观,获得背诵效果。其程序一般是:一组同学朗诵,其余同学静听,或互动式进行。朗读时尽量不看书,颇似播音员。如《曹刿论战》的背诵,难点集中在对课文第一段的记诵上。在理解曹刿所说的“小惠”、“小信”、“忠之属也”分别指鲁庄公做的什么事,解决这个难点后,再抓住庄公之“鄙”及曹刿之“运谋”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背诵全文,可用两人对话的方式进行反复练习,那么背诵也就迎刃而解了。
选择法背诵不同文体的文段,应选择不同的方法。背诵记叙文,要切实了解和掌握有关的事实。分清记叙顺序。对游记散文和说明文,可追踪进行背诵。如背诵论文,就需要分析论证层次。弄清它的论证层次,背诵也就容易多了。
曹刿论战课件范文2
爱因斯坦曾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在建设创新型社会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理所当然地成了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有着极具情感、极具个性、极具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特点。如何利用语文课程的优势,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及创造性思维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呢?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试谈几点策略如下:
1创造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究
创造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究,是建立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如果没有民主和谐的氛围,就不可能有异彩纷呈的思维涌现;如果缺乏平等的关系,一种“自我”的意识就难以显现。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柬、自由畅谈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和自由表达。”所以,只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的主体意识才有可能得到催化,创新的见解才会显露出来。也就是说,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群体共生效应”才有可能产生。
如学生在学习《奇妙的克隆》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采用生疑发问的读书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然后由学生自己发问自己解疑,由此启发学生去思索、探究。在学生了解了“克隆的奥秘”之后,我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克隆技术带给人类哪些好处呢?你怎样看待‘克隆人’的问题呢?”让学生感悟、畅想、自说、自评,使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互相交流,归纳出“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是一把利害并存的双刃剑”的道理,达到了辩证的唯物的认识高度。这对初中生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思维品质的跨越。尽管有的猜测、有的说法并没有科学性,但毕竟是经他们自己思考后产生的结论。这样的语文课堂,不仅点燃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还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语言积累也逐渐丰富起来。
2留给学生质疑的充分空间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创造性思维又是一种主动性、独立性的思维方式,由于每位学生的性格不同,爱好、生活经历也不相同,因此有些学生掌握了质疑问题的方法,但不一定敢问、会问。这样学生的积极参与、大胆质疑,就有赖于老师的鼓励与支持。所以,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这样持之以恒,学生就会逐渐养成想问、敢问、善问的习惯,然后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如在教学课文《故乡》时,一位学生对课文结尾“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中的“我”所谓的“希望”提出质疑。这位学生提出闰土的“愿望”和“我“的“希望”到底不同在哪里呢?这时,我没有简单地给予答案和评论,而是首先肯定了他敢于对课文中的“愿望”和“希望”提出质疑思索,然后鼓励学生们认真分析,互相讨论,课堂交流。这样给了大家充分的争论空间,再指导学生联系小说主题,明确了作者用“希望”是鼓舞广大的仁人志士跟虚无和绝望顽强抗争,斩棘披荆,从原本没有路的地方辟出了一条条生命之途。而不能像闰土那样麻木地、卑微地实现那种“切近”的拿些“香炉和烛台”的“愿望”。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体会到汉语中用词的微妙,而且有利于培养其思维的深刻性与批判性。
又如我在教学《曹刿论战》总结时,笔者指各让一个学生发言。他说,课文运用对比的手法,以鲁庄公的愚昧昏庸来反衬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卓越的指挥才能。没有想到,另一个学生突然冒了出来,他说:“我认为这样评价鲁庄公是不公正的,如果他真是一个愚昧昏庸的人,就不可能重用一介平民曹刿,也不可能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啊,我于是笑着鼓励说:“是啊,现在,我们对鲁庄公有两种不同的评价,你认为哪一种比较有道理?请大家结合课文、结合历史和社会知识来说明理由,好吗?”这时,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了,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得出了鲁庄公并非愚昧昏庸的结论。正因为我平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肯定和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学生越来越愿意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和热情。
3拓展求异思维的灵活性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及核心,它对创造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思考问题,探求解决方法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包括推测、联想、想象、创造等活动。课堂上老师鼓励学生大胆求异,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新颖、独特及多向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如教《窗》一文后,乘着大家意犹未尽,我说道:“小说的结尾戛然而止,请大家发挥想象,续说一段情节,看看哪位同学说的最有创意而又符合小说的中心意思。”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深入思考,拓展求异。
又如《阿里山纪行》的第4——第9自然段描绘的“深山潭水”、“青苔幽径”、“原始林海”、“千年神木”四幅图画,景色优美如画,语言和谐畅达。教学时我指导学生反复诵读那些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让学生想象着画面,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阿里山风光”的图片,这样学生通过读、赏、品、悟,既丰富了表象,又促进了想象力的发展。
曹刿论战课件范文3
关键词:传统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已逐步走进中学生语文课堂,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能创设情境,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可见,现代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
一、传统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手段无非就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课堂容量小,形式单调乏味,老师在讲台上搞一言堂,下面学生死气沉沉、昏昏欲睡,对老师的这种填鸭式教学感到枯燥无味,心生厌倦,产生“少慢差费”的结果,不言而喻,这样的传统教学手段已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开拓型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都是不利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紧跟时代步伐努力充实自己,及时调整自己的结识结构,积极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进一步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现代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以其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把课文中的语言符号文字或其口头转述变成鲜明的视听形象,不仅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感知,使学生披文入境、视听并举、身心投入,左右脑并用,感觉得以引发,强化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更趋灵活全面、立体。特别是生动多变的画面,开心启智的音乐,创设了教学的情情境,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动态感,使学生耳、目、口、心各种器官得以激发,从而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
三、现代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意会,并进而创新。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意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景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教《济南的冬天》一课时,先市内投影济南的老城在阳光朗照下的全景,让学生体会到它的“暖和安适”,然后投影小雪落在“树尖上”、“山尖上”、“山坡上”、“山腰上”的景色,让学生拓展思维空间,最后投影济南冬天的水色,让学生感受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并口头描述雪后的小山和冬天的水怎样与众不同,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录音,这样就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多媒体教学在课文课堂上,可使历史再现。
课文课堂上,讲授历史事件时,用截取加工影碟制成的课件,使历史再现,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可让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 现象,感觉如临其境。如在讲《曹刿论战》《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出师表》等,找来影碟进行截取 截取截剪,使学生兴趣大增,从而因势利导,提高学生对文章思想内涵的领悟能力,收到极好的效果。
3.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想象力,训练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课本所选取的散文都是韵味隽永,语言清丽的作品,这些作品本身已独具吸引力,而课堂上给学生播放的又是由名家朗诵的配乐录音,所选画面都是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这样,由于文章有了一个良好的传播再现媒体,使其内容与形式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这样就勾起了学生自己也要配画、配乐为之朗读的欲望。如在教《爱莲说》时,伴放悠扬典雅的古筝曲《出水莲》,在教《送元二使安西》时,伴放沉郁缠绵的二胡曲《阳关三叠》,让学生沉浸在作品的意境中,引起感情共鸣,进而达到理解的目的。
曹刿论战课件范文4
一、注意合理分组,有效交流
1. 合理分组
第一、学前分组。也就是在课堂分组活动开展之前,由教师依据学生的兴趣、学习成绩、性别、能力水平等因素把全体学生分为若干组。一般而言,每4-6人组成一个小组,且每个小组成员的座位是前后相连的,便于合作学习的开展。同时,还应遵循“组间同质与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使每组成员的行动力基本一致,营造公正与公平的环境。而各组以差、中、优进行组合,构成组内异质,从而让学生互帮互助,各尽其能、各显其才。此即“静态学习小组”。
第二、临时分组法。依据本节课的内容与使用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如喜欢同一学习内容或者运用同一学习方式的学生可自由组合。组员数量不限,由同学自由组合,即“动态学习小组”。这一方式在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的空间与时间上是较为开放的,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合作与社交能力。例如:在教学《中秋咏月诗三首》时,教师可让学生对诗歌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分组探究,明确活动的方案与学习目标。让志趣相投的学生组成专题研究小组,进行自由交流,明确专题,选出组长,完成专题任务。如喜欢诗歌朗诵的组成一组,喜欢绘画的成为一组,喜欢收集诗词与佳句的组合成一组等。
2. 明确职责
在划分好小组后,则应合理分工、确定职责,并且每组自由选出一名组长、一名汇报员与一名记录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灵活选用上述分组法,使“动态学习”与“静态学习”相融合。
第一、小组任务应与学生能力相符。例如:一堂《曹刿论战》的展示课,某教师把归纳文言基础知识这一任务交给了一个小组,该组组长十分紧张,慌忙演示课件。由于该组长未对知识进行系统化归纳,也未详细讲解,加之说话的声音很小,于是小组的其他成员闹成了一团。显然,这堂课的效果不佳。又如另外一堂语文写作课教学。某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6个小组。作文内容是写班上的一个特定的学生,而小组的任务则是为其他小组同学所写的文章进行评论。因为人物是学生熟悉的,而文章的作者也是学生熟知的,于是,评论有了趣味性,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融洽。
第二、注重交流形式的多样化。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应注意形式的多样化。如组内交流的方式:指定发言、中心发言、两两配合、组内议论等,让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发表见解。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主要为辩论、集体合作与探究、评价等。此时,教师应适时指导与点评。
二、明确教学目标,启发学生思考与探究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题材丰富多样,有些课文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贴近,这是进行分组活动的有效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识到分组活动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老师可通过这一方法来传递知识。因此,在开展分组活动时,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紧扣大纲,紧扣教学要求,把握单元与课时重难点来确定训练目标,精设一些具有开放性、启发性、探究性、趣味性的问题。教师可在分组活动开始之前,确定本次课堂或本环节需完成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与学习。
例如:在教学《甜甜的泥土》时,笔者的目的是让学生基于对本课的理解,能够解读类似文本。笔者把小组合作的课时安排在第二课时,先前已详细了解了课文内容及基础知识,本课的目的就是展开这样的探究:将《背影》与《甜甜的泥土》的语言特色、写作方法进行对比,比较《父母的心》与《甜甜的泥土》的异同。和以往的课堂教学相比,这更有探究性与挑战性。因此,仅仅凭借学生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是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这就需要师生共同合作。又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甜甜的泥土》的主旨,教师可指导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来体会《甜甜的泥土》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以增添教学的趣味性。同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舍弃传统教学中的问答式教学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使其大胆质疑,并提出疑点,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更浓厚,学习的积极性才会更高。
三、教师及时调控课堂活动,保证教学有序
在课堂分组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分组讨论时,老师应参与到小组活动中,适时指导与调控小组的学习,以充分发挥出教师在分组活动中的监控、协调以及随机处理应急事件的有效作用。分组活动的学习包含多种因素,并涉及多位同学,因而,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分组活动时,有着营造教学氛围与调控教学秩序的责任。所以,教师不但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还是活动的参与者。若小组活动发生突况或出现问题时,老师可以干预与指导,同时展开现场观察与调控,及时解决问题。
曹刿论战课件范文5
语文公开课心得体会一:语文公开课心得体会
我代表徐汇区向全市小学语文教师上了一堂公开课,意在向老师传达一些二期课改的理念。
说句实话,二期课改的理念我们都会说,但关键是如何在课堂上体现出来,这就要求老师在上课时,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圆满,更要考虑先进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的可操作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从备教材到备学生"的转变。在这儿,我就想谈谈通过这堂课我的一些启发与收获,让我们共同切磋、学习。
这堂课主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因为学生只有主动参与才能获得发展,而发展又应当首先体现在创新精神的树立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景,"疑"中求"新"
"疑"即质疑问难,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创造性地释疑。
就拿《爸爸和书》这堂公开课来说吧,在学习新课之前我就安排学生质疑。学生开始提出的问题多为"‘珍宝’什么意思?"等这样的表层问题,而在课堂上,经过深入思考后,学生进一步提出了"‘我’为什么会视这么一本又薄又破旧的书为珍宝?"这样较有价值的问题。而我在教学时则就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采用"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思"的方法来解决这一疑问。
二、尊重主体,"放"中寓"新"
"放"即开放,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是"牵牛式"的,教师严格地牵着行,学生小心地跟着走,大量的时间在分析讲解中虚度,这样的做法不仅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且难以提高教学效果,而教师如果善于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激活学生思维的热情,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因此这堂课上,我就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找出文中相关的词、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讨论后,纷纷举手,各抒己见,有人认为"因为这本书是‘我’省下车钱好不容易买来的,所以会视它为‘珍宝’。"也有学生抓住"临时工"、"干零活"这两个词,说"这本书书是爸爸在生活十分窘迫的情况下给‘我’买的,其中包含着深深的父爱,所以我会如此珍惜。"再往下学,同学们又发现了另一个原因,那就是读书给‘我’带来了许多快乐。至此,同学们通过"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思"的方法,自己总结出了"我们"视这么一本又薄又破旧的书为"珍宝"的两个原因。
三、树立信心,"异"中见"新"
"异"即求异,它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使学生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积极、独立地探索问题。学生摒弃了单向线形的狭隘思路,就可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如这课堂上,在解决课文为何要以"爸爸和书"为题时,课堂上又引起了一番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题目中包含了爸爸对"我们"的希望——希望"我们"成为爱读书的人;也有人认为因为书是爸爸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给我买的,所以要以此为题目。说到这儿,立刻有同学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家中不光爸爸一人在节衣缩食、省吃俭用,而是全家在爸爸的引导下共同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省下钱来买书。针对学生的种种看法,我并没有简单地评判对与错,而是随机评点,通过分析、比较进行求异思维能力的训练。事实证明,证明这种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这堂课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将二期课程的一些理念转化为可实施过程中的行为。但这堂课只是"抛砖引玉",更多的转化,要靠我们自己去尝试、去探究,并在不断的课程实践中获得自身专业的发展。
语文公开课心得体会二:语文公开课听课心得体会(1447字)
为期两天的听课学习,我收获颇多,现在整理一下,作如下总结:
一、注重指导学生朗读,恰当点评学生的发言。
赵中海老师的《幽径悲剧》一课的教学中,还给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在语文课堂中进入境界,并且还要生发联想,才能更有感情的朗读,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文意。要达到这一步,学生应建立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老师讲解分析的基础上,学生靠阅读读懂、品析文章,可以形成自己的能力,如果靠老师讲解分析那永远是接受现成的分析成品,不能形成自己的能力,所以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在这次语文课堂上,都将阅读贯穿始终,对学生的读书通常做了如下安排:1、观其大意,谓之粗读,只要求将课文读通,了解其大意,2、参照有关注释和有关资料,细嚼慢咽,谓之细读,可提出疑难,请求解决。3、在已然把握文章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品析美句美词,4、细赏其文理构思,享受美文,谓之美读(或范读),通过这四步既发挥了学生的客观主动性,又在学生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注重学习习惯培养。
很多老师会在课件上给学生出示"学习方法",名字多样"温馨提示",如赵中海老师在执教《幽径悲剧》品读课文环节是这样设计的:用"幽径景色真美,美在 "让学生收获一种学习的方法,当他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才能够用自己的力量解决。个别老师很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一直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中精力的好习惯。
三、设置简单有效的课堂情境,创设自然和谐的课堂氛围。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捷径。因此,很多老师在新课的导入中会有意地设疑,激疑或精心设计,或课前播放歌曲,或课前进行语言互动,去激发学生的兴趣,紧紧地吸引住学生,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新课意境。
赵中海老师的导课中首先用名人名言诠释悲剧,然后举例说明,最后设疑,在这幽径上发生了怎样的悲剧?有意地设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我上《曹刿论战》中,我也采用了相类似的方法,以以弱胜强的战役为引导,引出战略战术的重要性,最后设疑齐鲁长勺之战胜利的原因是什么,激发学生兴趣,紧紧地吸引住学生,使学生很快地进入了新课意境。
四、浮华已随风飘去去,课堂本色显朴实。
这次听课最大的感受就是,老师执教的观摩课都比较朴实,注重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淡化了课件等的辅助作用。但有用的很有分寸。华丽惹眼的课件被几张简单的幻灯片或言简意赅的问题、扎实的读书练习所代替,真正还原了课堂本色。
五、进行了恰如其分的课堂评价,进行适时鼓励和评价。
课堂评价,是师生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它不仅是某个环节的终结,更重要的是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课堂及时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适时鼓励和评价。这次活动中,老师几乎运用了及时评价,并且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自己的体态语言、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抚摸、一个微笑等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
六、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调控课堂游刃有余。
教学基本功是所有教师都必须掌握的。它既不是某些教师的特权,也不是个别老师的天赋,他是教师成其为教师的基本资格。
通过参加这次活动,让我感到受益匪浅,对此我也仔细的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认识到自己的专业基本功还应需加强,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方法应须改进,尽可能的利用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实现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语文公开课心得体会三:小学语文教学公开课听课心得体会(2374字)
近期,我参加学校组织的小学语文教学公开课活动,聆听不同年级、不同学科老师的课,收获良多。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一、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当我听着教师们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带领学生重温校园生活片段,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有的老师在教学时,她让学生一边观看图片,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勾起了学生思绪。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老师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烘托了课堂的气氛,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课堂语言简洁,准确,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
二、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我们是能办到的。
三、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变。几位教师由教学的主宰、中心,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他们不仅有老师的组织下进行共同学习的义务,而且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进行个性化学习的权利。
四、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自主合作。这些课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式,这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探究是基础,合作学习是重要的方式,教师的指导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与生、生与生交流对话,教学相长的过程,也是由领悟学习方法、运用学习方法到将学习方法融会贯通,能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专题性、综合性学习引起重视,加强这一类学习的研究与实践。这类学习更具综合性、探究性,也更富于挑战性。学生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有效地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综合运用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这些课教育学生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素质教育之首。这些课能关注学生的生活,教育学生做真人。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评价、合作交流……要想得到及时有效地展示,实践证明,就要把教学工作不仅要体现在课堂上,还可以延伸到课外、平日学习上。在活动中多角度,多侧面的进行训练,有时为了一个训练点可以把课时延长。下面,就我的块状训练具体谈谈做法。最初可以通过小黑板出示训练内容及过程,让学生读一读,体会体会然后让学生一步一步去做,时间长了学生自然而然懂得按照这个程序去操作。
一、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先要了解有哪些种类。如:1、段意归并法。2、扩展题目法。3、回答问题法。4、"六要素"串接法。5、原句摘录法。6、抓重点句段法等等。通过实践选择不同文章,练习归纳,学会掌握方法。
二、训练学生会提出问题,不同体裁问题重点不同,如:写人突出表现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记事要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及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结果?
写景要体现出有哪些景色特点?
状物也有分类:动、植物的样子,习性特点物体的样子,结构特点。
当然单元训练重点不同,提问也会有所不同。如《》训练重点之一就是表达方式,所以问题自然就是""
三、训练补充别人意见,先婉转去评价(对,错,同意,不认可)然后说出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最后说出原因是什么,有理有据。
四、读和评价朗读训练是不可分的。学会朗读就能掌握评价方法,同样只有学会评价他人才会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教师在这里就要教给学生评价也就是朗读的技巧。1、语气中的喜怒哀乐。2、语调的高低起伏。3、语速的快慢。4、重音的把握。5、停顿是否恰当。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利用晨会,选一小段学生读,大家评价,再读反复选择不同内容的段落进行实效性训练。当然根据不同课文情感不同,侧重也不同,但它却给出了很实际的朗读方法,如在《》一文中,
五、汇报形式的多样化:有读出来,说一说,抓住主要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结合图示,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查阅资料等,汇报发言单位化,先由小组内发言,再由其它小组补充发言。
绘画和写的训练,可把它们课内外并用,从不同角度训练,根据不同文章特点而决定。《凡卡》一课在信结尾学生明白凡卡的爷爷不会来接他,他只是做了一个美梦而已,此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即"当梦醒来时,会发生什么事?你想同凡卡说些什么?写一写。"学生写到"当梦醒时老板和老板娘瞪着凶恶的眼睛拿着木棍站在他面前揪起他就打,还有生活比过去更惨等等,"想对凡卡说:"凡卡要坚强更要反抗,美好生活一定会属于你的"各抒己见可为五花八门。这一课文知识的延伸,自主意识的强化,充分提高了阅读能力。绘画训练就是以图带文,把想表达的意思更加直观的展现出来。如《凡卡》一文在第二环节分组做交流汇报。学生可以以多种形式体现出来。其中一学生绘画出凡卡被老板娘拿鱼嘴戳脸,更直观的再现了凡卡所受苦难和当时社会的黑暗,为领悟中心,体会表达方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事语文教学我得到了许多,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很多不足。语文教学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工作,在今后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我还要不断努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业务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切实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更好地服务。
语文公开课心得体会四:语文公开课的心得与体会(1629字)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这风光旖旎的夏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国教科院第15届小学优质课观摩评议会,齐大文化宫池塘里那美丽的荷花就和我们每位参会者的心情一样澎湃!本次在培训中聆听了来自全国各地优秀教师的课真是让我受益匪浅,真是一次既难得又珍贵的学习机会!
纵观这次语文观摩课,大部分教师都是围绕文本,引领学生挖掘文章内涵,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学习属于语言文字的东西,感受语文的语言魅力,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来自北京市北京市宣武回民小学的楼晓老师在《鲸》的一课能把握课文主要信息,从立题确立——文本选读——信息重组——自信表达四个环节正确引导学生了解鲸,关注鲸的命运,课堂上渗透了关注自然捕捉信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并将这种方法运用到暑假课外作业阅读中去!我以后在教学中也要围绕主题,多角度选择阅读材料的方法。
质疑永远比释疑更重要,来自赣州市章贡区厚德路小学的曾梦佳老师在《妈妈的账单》中一课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曾老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悟文本,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和句,抓住关键处提问,不能"浅问辄止,"而应刨根问底,多角度地思考,多方位地发问。再次,要在质疑上舍得花时间,绝不能走过场,搞形式,而应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学习提问,经历由不敢问到敢问,由不会问到会问的全过程。曾老师在课上反复引导学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1、朗读中释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学生提出的似是而非、有争议的问题,我以为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后,从文中寻找依据、讨论辨析、自行求解。
2、在比较中释疑课上通过妈妈和彼得两个账单内容的对比从而体会得到了母爱的伟大!此外在这21节课中各位老师都很注重学生在启发引导中释疑,有些问题,涉及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理解,如果能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去释疑,统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教学赵丽君《三个儿子》这一课一位学生质疑:"办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了一位儿子?"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来释疑,这下,学生的思路一下子被激活了。
在这些优质课中更让我加深了对新课标的认识,一位教师该如何运用语言,我知道了在课堂中要重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运用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教师只有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才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教学重在习得方法,不同题材的文章有不同的方法,从文中提炼信息的方法,运用文字的方法,教科文就是为了教语言,就是交给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大庆市直属机关第一小学李治萍的《台湾的蝴蝶谷》一课让我懂得了阅读不仅仅是文本的阅读而且还是心灵的阅读,在《小屋》一课张琨老师就和学生同步心灵一起走进了作者幸福的童年,通过心灵的阅读在这节课上和孩子们一起回味了美好的童年!济宁学院附属小学的魏冬梅老师在《搭石》一课很重视识字写字教学魏老师通过从甲骨文到现在汉字的一个演变过程的游戏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孩子们就像拿了一把开启中国优良文化传统的一把金钥匙。总之在这次优质课中我深刻的认识到一节成功的语文公开课,教师要用一个平常心对待,把关注学生的学情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让学生真正的投入到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