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舆情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舆情范文1
基于网络的真实数据进行实证性研究是研究网络舆情演化规律的有力方向,但由于网络结构复杂、海量的个体和真实数据难以获取等原因,虽有一定进展,但成果不显著.而通过模型构建来反应个体的观点交互进而解释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成为大量学者的选择.模型不是现实,而是虚构的对象,旨在通过某些可测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与所研究现实世界的同构性.模型通常是将研究对象简单化,关于其相关变量和交互都考虑得不够周全,但是模型是获得事实的有益工具.简单的模型可以作为研究更加复杂和精确现实的起点,不完全的模型可以让我们专注于复杂现象的特殊属性或评估缺失变量的重要性.在网络舆情建模研究上,有来自物理学、数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情报学等多学科的学者分别在自己的研究视域内开展,不同学科的交叉更促进了其发展速度.研究者们利用统计物理学、观点动力学、社会动力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的方法,着重描述个体之间意见交互和观点形成的过程,进而得出群体的宏观舆论涌现,为后续研究储存了深厚的积淀,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舆情网络是典型的社会复杂网络,具有复杂系统的特征.复杂网络理论的逐步发展,提供了比以往其他方法都更有效的表达社会网络结构及关系的方法.复杂网络中的个体行为传播与集体活动的演化等引发了学者们的关注.随着社会系统的复杂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传播的模式也越来越多元化复杂化,利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互联网,尤其是Web2.0网络中的舆情信息发生、发展、演化的机理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2基于复杂网络的网络舆情传播模型
2.1传染病模型由于信息传播与病毒感染的前提条件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有向性和相邻性等),并且具有相同的动力学特点,所以传染病模型被借以模拟网络舆论尤其是谣言的传播[7].传染病模型最早是1926年Kermack和McKen-drick构造的SIR(susceptibleinfectedrecovered)模型,以及1932年提出的SIS(susceptibleinfectedsus-ceptible)模型.在SIR模型中,将人群分为易感人群(S),染病人群(I)和免疫人群(R).该模型适用于染病后自动免疫并不会被二次感染的疾病,如水痘、百日咳,或者不能治愈终会死亡的疾病,如艾滋病等.SIS模型则只有易感人群和染病人群,适用于被治愈以后仍然恢复为易感人群的疾病.对于同一谣言,接触的次数并不影响已经被传播的后果,所以很多谣言传播模型借鉴了SIR模型.Daley和Kendal在1965年首次根据流行病模型构建了谣言传播的D-K模型,该模型借助随机过程理论,将谣言相关个体分为三类,未听说过谣言(相当于易感人群),传播谣言的人(相当于染病人群)和听说过谣言但不传播(相当于免疫人群),并假定角色以一定概率转换.Maki和Thompson等随后构建了M-T模型[9].这两个模型在谣言传播上得到广泛使用.随着复杂网络的兴起,谣言传播重新被学者重视,并取得了较大的研究进展.Kitsak等将谣言传播的SIS模型和SIR模型应用在了一些真实复杂网络中,分别为:LiveJournal.com上的550万人的朋友圈、伦敦大学学院计算机科学系的邮件联系网、瑞典的病人联系网和imdb.com上提供的电影演员的合作网络,并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Zanette首次应用了小世界网络理论研究谣言传播,建立了SIR平均场方程,结论显示,谣言传播有一定的临界值.随后,Zanette比较了谣言传播在小世界网络和动态小世界(dynamicsmallworlds)两种复杂网络机制下的异同,结果显示,动态小世界网络更接近实际,并具有易分析和便于数值处理等优势.Moreno和Nekovee则在无标度网上了构建了谣言传播模型,并对随机分析和计算机模拟两种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进行了比较.Xiong等提出了SCIR模型,该模型侧重微博转发行为导致的信息传播,其中,C表示已获知信息但对是否转发该信息尚处于犹豫状态,并基于规则网格和无标度网络进行了仿真.国内也有大批研究成果出现.潘灶峰和汪小帆等在改进的无标度网络(聚类系数可变)上构建了谣言传播模型,发现增加网络聚类系统,即增加信息的透明度是抵制谣言的有效手段.陈静等综合了SIS模型和SIR模型,提出了针对在线网络传播形式的SICRS传播模型.该模型加入了起过渡作用的治疗状态(cured),通过对该模型的仿真,发现了复杂网络尤其是无标度网络中舆情传播的三阶段规律:初期的爆发、中期的周期性波动和后期的稳定状态.此外,作者还具体阐述了舆情传播的影响因子.陈福集等[20]重要关注了网络舆情传播建模中的衍生效应,通过仿真的数值设定实验,在传统SEIRS模型基础上引入话题衍生率,同时考虑舆情传播的社会影响作用和个体记忆因素等,分析其对舆情传播的影响.陈波基于泛在媒体环境,考虑现有模型对网络个体状态处理太过简单,引入了两个新的变量:直接免疫率和潜伏个体,建立了一个带直接免疫的SEIR模型,并采用了starlogo仿真软件验证了该模型.朱恒民等将SEIR模型应用到BA无标度网络上,重点考虑媒体对网络舆情话题传播的影响,提出了舆情话题传播模型,结果表明,媒体会加快舆情传播速度.钱颖基于SIR模型建立了微博舆情的传播模型.
2.2观点动力学模型研究舆论或共识形成过程的模型可以追溯到应用数学领域的French模型,该模型创建于1956年,研究在离散条件下,考虑个体以某种不同权重值采用他人意见时,团队内部的意见相互影响的复杂性问题.随着问题不断被研究者重视,出现了多个能用于模拟网络舆情传播的模型,经典的元胞自动机模型、Sznajd模型、Hegselmann-Krause模型、Deffuant模型、Wu-Huberman模型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续网络舆情传播模型的构建.随后,大量学者将观点动力学上的模型应用到舆情中观点的传播,进一步考察舆论的形成等.Alves[等首次提出宏观的舆论模型正逐渐被基于局部个体空间相互作用的微观离散动力学模型所代替.国内学者纷纷在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多个改进模型.方薇团队考虑元胞坚定性特点设计了元胞移动遍历的舆情传播模型,并进一步构建了协同元胞自动机模型.王鹍鹏提出了三位元胞自动机模型来模拟网络舆情传播动态.潘新等改进了Wu-Huberman模型,考虑社会网络中的个体交互,构建了网络舆情传播模型,该模型可用来衡量舆情传播的速度.
2.3其他模型博弈论因为其分析个体关系的优越性,被应用到网络舆情传播中.王杨等基于博弈论,考虑网络社区内外部对舆情传播的影响,构建了网络舆情的传播模型.结果表明,网络舆情在网络社区中的传播具有初期传播稳定、后期形成具有影响力的舆论的一般特点.韩少春、刘锦德等利用了不完全信息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网络舆情传播的羊群行为,并提出了控制羊群行为的主要策略.其他学者抛开经典模型,尝试构建新的病毒模型来模拟舆情传播、模拟群体极化的动力模型;也有学者利用复杂网络的方法,分析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或者构建相应的模型,对实际的网络舆情引导起到指导作用,例如在新浪微博、高校BBS等方面的应用.
3现有研究的总结及发展趋势
3.1研究总结
3.1.1建模方法多数网络舆情传播模型采用了自上而下的建模方法,重点关注网络舆情宏观的演变及群体整体的观点变化.这类模型将研究对象看成一个系统,在不同层次研究系统的整体.最典型就是利用传染病模型模拟谣言传播过程进而反映网络舆论的传播过程.
3.1.2建模工具基于复杂网络的模型构建,利用恰当的软件或工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常用的建模工具有Starlogo、Netlogo、Swarm、Ucinet、Pa-thon等软件工具.也有不少学者自行开发了相关软件平台,如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开发了NEView-er,用于复杂网络的演化分析,这些工具都在相关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1.3模型对实践的指导目前,大多是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来研究网络舆情传播的规律和特点,从理论上深入探讨网络舆情传播演化的数学或物理模型,建立清晰准确的理论框架,同时在大数据的背景上,借助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等先进信息技术获取大量实证数据,验证理论模型的有效性,修正理论模型的假设.尽管目前已构建了基于不同理论基础的多个模型,但是模型如何指导实践,用于引导网络舆情朝正确方向发展,或控制负面舆情的发展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网络舆情范文2
关键词:网络舆情;生命周期;舆情机制;治理
从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形成成分的研究入手,通过曲线拟合展示群体极化形成因子之间的动力关系,构建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动力模型。通过对模型仿真的结果分析,验证模型的有效性,为公安系统网络监控部门提出决策思路和调控策略。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动力模型仿真调控策略摘要:网络舆情生命周期包括针对舆情的预判、引导、处理(舆情危机事件)等主要阶段,各阶段的恰当处理直接表征政府执政能力和权威性,其根本要素是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监督管理的工作理念是否先进。采取非“堵”而“疏”辩证策略,实施匹配的多维度舆情监测办法、推行政府职能部门信息开放与透明、提高政府公职人员综合素养都是实现多元化网络舆情和谐趋向行之有效的办法。关键词:网络舆情;生命周期;舆情机制;治理网络已经成为互联网络时代人类必须的社会支撑元素,人类对网络的依赖越发超越任何以往阶段。而作为社会舆情表达的存在,网络舆情直观地反应了社会各界人群对于社会中各种现象的认识、态度以及情绪。政府能否科学引导、如何合理疏导网络舆情健康发展,导向积极方向,便成了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蓝图中政府追求善治的重点目标以及攻克难点。
1构建监管顶层设计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改革攻坚期,按照快速发展国家曾经普遍出现过的规律,我国社会也可能迈入相对复杂性强而且较为敏感的发展时期。网络舆情管理作为社会管理的基本方面,基于其的监督管理工作至关重要。网络舆情管理具有工作量大、系统庞杂的特点,其工作流程包括针对舆情的预判、引导、处理(舆情危机事件)等主要环节,而其每一主要环节的恰当处理直接表征政府执政能力和权威性,究其根本要素却是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监督管理的工作管理是否先进。通常,每当政府网络舆情管理者遭遇某些不利舆情的时候,管理者首先采取的方法是“堵”,也就是武断地采用封堵、禁转等低层次手段极端地取消网民接触网络的机会。这种“技穷”方式暴露了政府网络舆情管理者面对网络舆情的发展缺乏预判和引导能力的不足,是政府管理职能缺位的表现。基于此,构建监管顶层设计的首要职责就是培育政府网络舆情管理的理念。故此,在现代监管顶层理念设计导引下的网络舆情工作流程就可以修订为预判、引导、危机应对等具体过程,其核心的管理思路则是“疏”。“疏”的要素之一是全面掌控舆情的主动权,也就是政府网络舆情管理者坦然更新实时数据,随时能够和广大网民保持信息的在线互通,随时能够掌握全面切实反映网民心理信息需求和某些事件信息需求作出必要预判,在拥有驱动舆情走向的主动权基础之上,政府网络舆情管理者积极谋求广泛的媒体合作,将全面、权威的第一手信息在第一时间推送到网民和老百姓手中,让他们满怀信心地期待管理者的应对处理,让其心间富于理性、信任和踏实。“疏”的要素之二是预防为主,也就是政府网络舆情管理者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前就先行采取引导措施,而非相反,其目的是在先行引导的过程中,充分展示政府公信力,坚决杜绝以往缺乏科学性的管理缺位的被动现象。当然,当危机事件发生之后的危机策略也期待重视。这就要求使用迅捷的政府干预行为阻止舆情负面嚣张,第一时间的迅捷干预行为能够直现政府重视态度,表征政府高效运转的负责态度,是亲民的政府公信力的展示,也是民众心理的安抚剂,更能够赢得宝贵的消解舆情的时间。
2提高舆情测控能力
多元化的网络舆情趋向需要匹配的舆情监测办法。通常,国内的网络舆情检测有普通模式和危机事件处理两种模式。前者适合针对网络舆情的常规化监测。在这种检测模式之下,其检测的核心就是确保在出现负面网络舆情时,能够及时采取相关措施阻断网民与负面网络舆情的有效隔离,其所需要的前提条件是保证网民赖以生存的网络环境正常运行,处置依据是网络舆情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演进规律和特征变化,采取处置措施的执行机构一般由人工监测以及自动检测两种类型。鉴于现在的大数据运行机制,通常状态的这两种检测机制融合并举。后者是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结构中至关重要的部分,也是政府实现网络舆情管理行为化解危机事件的有力手段。危机事件的产生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和风险性,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控危机事件的生命周期主要阶段的舆论导向,通过规制网民价值导向指导舆情趋于缓和并实现平稳化解。
3开放职能部门信息
继续积极推行政府职能部门信息开放与透明无疑是消减负面网络舆情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广开渠道,开放并透明非绝密政府信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指导精神为依据,通过政府公报、新闻会、传统媒体和政府网站等多位媒介渠道向社会公布政府信息,尤其是利用公共媒体渠道,让社会全面了解政府信息,在信息制高点上掌控政府网络舆情管理的主动权。这不仅是一种挑战,而且一定也是政府执政能力的自信表现。基于此,政府从根本上上无需屏蔽信息,也无需依靠虚假信息殃惑民众,从舆情产生的源头消减社会隐形的非稳定因素,让保真的媒体信息坚定网民依靠政府的坚定信念,在真实宽松的舆论时空环境中,实现舆情的疏导措施。不仅如此,除此以外,政府网络舆情管理各方也应该按需建立若干开放、完备以及互通的舆情信息导向平台,确保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信息基本的对等透明和畅通,期间形成无隙信息沟通。这也是完善舆情应急策略、提升政府预警能力的基本措施。
4培育高素质公职人员
政府实现网络舆情的管理首先是通过制度及其严格的制度执行完成的,政府公职人员是这一任务的承担者。提高政府公职人员的综合素养,是因为政府公职人员是地方政府对于网络舆情治理的主要参与者和决策者,在网络舆情的治理中发挥着引导的作用,所以政府公职人员的素质高低将决定网络舆情在地方治理中的效果高低。提升政府公职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促进网络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彰显人文关怀,才能为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建设目标增砖添瓦,此外社会和谐稳定也对巩固网络舆情治理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社会和谐稳定是宣扬民主法治、促进公平正义,使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的保障,这些也揭示了社会和谐稳定的本质内涵,对于净化网络舆情生成的环境和提升民众的素养规范网络的规则都有助于网络治理的更新。具体而言,具备良好网络素养的政府公职人员的道德品质决定着其对于网民的态度,需要政府网络舆情从事人员具有耐心细致倾听民众意见的素养,完整准确得体回复网民诉求的工作方法。而且,还必须具备较强工作责任心,以及具有善于表达政府关切、为民服务意识、较高层次舆情疏导意识和能力、安抚网民情绪等诸多能力,由此才能够在现实工作中维护网络的公平正义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金袓睿.社会和谐稳定视域下网络舆情治理创新研究[D].苏州大学,2016.
[2]曾润喜,徐晓林.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系统、指标与机制[J].情报杂志,2009(11):52-56.
[3]喻国明.网络舆情治理的要素设计与操作关键[J].新闻与写作,2017(01):10-13.
[4]王曙琦.网络舆情的引导管控策略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7(03):44-45.
网络舆情范文3
全国每人发1000元 共享改革成果理念之新
今年1月召开的上海两会上,上海市政协委员邢普提交了一份正式提案――《建议研究全国人民每人发放1000元以分享财政收入高增长的提案》。
网上对此举叫好的言论较多,并举例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已有过先例。天涯网友“巴祖彦”说:这是一种最直观最立竿见影的方法。至于每人都发1000元这个标准本身是否科学,自然有相关单位负责论证,但无论是100还是1000,体现的就是人民共享,人民必然是欢迎的。
网易天津网友则对每人发放1000元的效果提出质疑:既然是经济学家,就应该知道每人发放1000元后,物价还是会上涨的,好比水涨船高,那这1000元又意义何在?
政协委员的提案反映出在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快速、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情况下,人民群众如何共享改革成果的问题。无论直接发放金钱是否科学,我们都应该思考最适合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的分配方式。
网友发帖量:天涯杂谈:16篇帖子,凯迪社区猫眼看人:13篇帖子
京剧入课堂 此种改革内容争议多
教育部决定在全国十省市开展京剧唱段进入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的消息一传出,立刻引发争议。有专家认为教育部公布的15首曲子中,大多数都是“”样板戏,内容多表现暴力革命,敌我斗争,并不适合中小学教育。
网友在天涯杂谈发帖称,推广传统文化是不是独尊京剧?京剧进课堂师资能否跟上,这种教育改革形式会否给孩子们增加负担、是否剥夺了孩子文化兴趣的选择权?全国政协委员梅葆玖领衔,文艺界42人联名向政协提交《中小学生京剧义务教育内容要慎之又慎》的提案。
针对教育部此举,公众的争议不是要不要传承文化,而是应该如何传承。网络主流的意见是:教育部应鼓励各所学校有条件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校本课程的拓展,让学生更深入地接触传统文化中的精粹。
网友发帖量:天涯杂谈:65,凯迪社区猫眼看人:84
政协委员提案惹争议发言立场之争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玖龙纸业董事长张茵向大会递交提案,内容涉及取消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条款;降低富人税负;给企业进口环保设备免税。网络针对张茵委员提案都为富人说话展开了争论。
搜狐石家庄网友说:不能让人民的大会变成某些特殊阶层的利益平台,应该一切从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
网友“tianworld”在天涯杂谈发表文章《大小老板闻风丧胆闻之色变心惊胆寒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确实是个超级大怪兽》。截至3月15日,点击28921次,回复212次。文章分析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给企业巨大压力,并称“很明显,张茵没有曲解这个法律,而认为她曲解法律的作者倒是在曲解”。
提案惹争议,突现出公众对政协委员职能理解的差别。无论提案能否通过,政协委员之间自由表达观点、公开争议,一改过去一团和气的现象,是公众参政议政进步的表现。对于这一点,网络上几乎没有争议,一致叫好。
网友发帖量:天涯杂谈:50,凯迪社区猫眼看人:66
村企改制 农村集体经济制度之变
《南方都市报》2月26日报道了因坚持集体经济而创造了“亿元村”的村办企业欠债十余亿,3年前已悄然“改制”一事。报道指出成为“红色亿元村”是因其有两个“隐形外援”:巨额银行贷款及大量廉价外来劳动力,而不是集体经济制度的优势。报道一出,引起了媒体和网络舆论的巨大反响。
针对政治人物以行政命令银行给贷款和管理方式,天涯网友“卑鄙者的通行证3”说到:以政治权力操纵经济运转会造成多大浪费!以集体、道德为组织和管制模式的经济是多么荒唐可笑!
网络舆情范文4
关键词:网络舆情 特点 综合应对
网络舆情是由于受到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尤其是一些负面的网络舆情,一旦处置不当,就会造成网民“围观”,甚至会对社会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本文拟从网络舆情的特点入手对其综合应对进行初步探讨。
一、网络舆情的特点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尤其是无线上网技术的普及,我们已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网民人数达已达4.04亿,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2.3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28.9%,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
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RSS)。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
1.直接性。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
2.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
3.偏差性。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
二、网络舆情的综合应对
网络已然成为网民诉求社会公平正义的平台,但同时也是宣泄心中累积的负面情绪的窗口。一旦有人在有意无意当中制造了某个虚假信息,而该信息又迎合了某些人群的心理需求,那么如果我们有关部门不能做到快速、准确、透明地有效应对,就会迅速传播开来,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为此,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进行综合应对。
(一)全面提升队伍素质,强化能力建设
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负面网络舆情的产生,大都与政府公务人员的不作为、乱作为有一定的关系,牵扯到队伍素质、规范化管理的方方面面。“三项重点”工作是政法机关建设的总抓手,而当前“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 的主题教育活动更是对于我们强化政法队伍的宗旨意识、提升队伍素质、提高业务能力和规范化管理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解决政法机关为谁执法、怎样执法的关键之所在,在工作中应深入、全面推进。
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强化在管理中服务的意识,强化学习意识。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因此,我们要自觉地投身到当前的主题实践活动中去,进一步增强活动的主动性。各级领导干部更应该把抓班子、带队伍放到首要位置,切实提高人的素质。一流的班子才能带出一流的队伍、一流的队伍才能干出一流的业绩。人的素质才是根本之所在,对于作为国家机器的政法机关更是如此,我们只有内练真功才能做到外树形象,才能让群众满意、放心,才能从根本上降低负面舆情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二)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全方面展示检察风采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大平台,政法机关可以尝试有组织、有步骤地安排有能力的干警开通实名博客、微博,有条件的单位还可以开通单位实名微博、建立门户网站等。
1.让互联网成为推进检务公开的窗口。在网上进行检务公开,既能随时随地地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解决群众最迫切的、最急需的问题,又能让群众充分了解我们的职权范围、工作流程,把所有的人员置于公众监督之下,这对于促使工作人员转变执法观念,提高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预防因工作不当而引发网络舆情事件。
2.让互联网成为展示检察风采的阵地。围绕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这一中心工作,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让群众知晓我们检察机关的每一个执法环节和每一个执法行为都是处在严密的制度规范和指导之下;让社会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在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严厉打击暴力犯罪、保护民权民生、服务社会公众等方面所作出的艰苦努力。全方位展示新时代的检察风采,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取信于民。
(三)多措并举,提升负面网络舆情的化解能力
网络舆情的产生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可能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其应对也必须是多方位的。
1.制定应急预案。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网络舆情从出现发展到网民“围观”是迅速的,但也有一个过程并且具有一定的征兆。这就要求我们要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成立专门的舆情应对小组,主要领导任组长。在批捕、、侦查、纪检、技术、宣传等业务部门明确一名责任心强、精于业务的同志为舆情信息员,每天采用关键词搜索的方式加强对目标网站、论坛的搜索,对涉及本单位可能造成突发舆情的事件及时预警,掌握舆论发展动向。
2.建立准确、快速处置机制。网络舆情的处置关键在于准确、快速、透明,对网民反映情况属实或有一定根据的批评性网络舆情,要及时纠错、公开答复,通过诚恳的道歉和补救措施得到网民的理解,并且要做到事件的处理和信息同步进行,争取工作的主动性及靠前性;对于反映情况失实或恶语中伤的,要通过正当途径公开辟谣、以正视听,重视信息的后续工作,及时跟踪事态进展,引导舆情向正确方向发展,注意用精确的事实说话,不要添加自己的观点,做到理性、平和、冷静,让谣言不攻自破。
3.建立联动机制。当负面舆情发生时,情况不明朗、信息不完整,极易导致人们主观猜测与种种传闻。争取传统媒体的支持,及时、客观地信息,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有利于减少流言和谣言传播,避免出现不利的舆论导向。及时的信息和有效的媒体管理,也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危机处理中争取到广泛的理解、合作与支持。
有关职能部门还应当加强网站从业人员的管理和职业道德教育,从建立健全网站管理制度入手,规范信息制作流程,网络运营商要做到不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有害信息,不传播谣言和虚假信息。网络从业人员要站在社会全局的角度去审视每一个信息,要抛弃本位主义,要有社会责任感。同时进一步探讨相关立法,加大对假新闻制造者的惩处力度,尤其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的事件的始作俑者一定不能姑息,必要时公权力可以直接介入以弥补私权利的不足,通过惩罚起到相应的震慑作用,做到服务与管理相结合、疏导与惩处相结合,达到最佳治理效果。
参考文献:
网络舆情范文5
一、调查核实情况
经过与县森林公安局、镇深入林区开展的排查摸底,镇村确实存在盗伐集体商品林、滥伐个人所有的自留山、责任山林的现象确实存在。2014年至今镇、镇共受理并办结林业行政案件90件、罚款8.23万元、没收违法所得0.04万元、没收木材60立方米,办理刑事案件2件、治安案件1件。其中2014年截止目前已查处镇村林业行政案件5件、刑事案件1件、口头警告1人。
二、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
一是由乡镇村组负责管理的集体林,管护责任落实不到位,管护人员形同虚设且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怕得罪人的思想,导致集体林、自留山、责任山管理失控。
二是林权制度改革后,林权已分山到户,原八十年代栽植的商品林已到轮伐期,加之我对木材采伐利用控制较严,但受经济利益驱使,部分村民变相出售或滥伐自家自留山上的林木现象十分严重。
三是市场对木材的需求量增大,成都地区木材可以自由买卖,木材价格高加之漩映地区临界都江堰市,交通便利,特别是地震后村村通水泥路,部分林区也修通了水泥路,这在给农户带来快捷交通的同时,也为不法分子偷运木材提供了便利。
四是在该地区,一些微型面包车主受利益驱使,偷拉盗运十分猖獗,部分面包车主甚至结成团伙作案,采取盯梢、跟踪等方式掌握森林公安、巡山护林人员行踪,逃避打击,藐视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蓄意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五是打击力度不够。近年来,县环林局与县森林公安局对该地区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多次组织开展专项打击活动,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当前形势依然严峻,问题依然突出。一是通讯手段现代化,违法犯罪分子反侦察能力强,有效打击难度大。二是在现行法律法规框架下林业行政执法处罚力度小导致违法犯罪成本低,林业行政执法的威慑作用不强。
三、目前采取的措施
一是开展全面的清理工作。通过到重点林区现场查验登记造册,落实权属所有人;通过走访群众,了解盗伐滥伐情况。
二是县环林局、森林公安局行政执法队伍加强路巡路检工作,从运输环节堵截非法运输。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森林管护和宣传引导工作。一是国有林森林管护人员,在对国有林进行管理的同时,协助镇、村两级做好集体林地的管理工作。二是村集体管护人员应充分掌握其管护环境,做好管护工作,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各乡镇人民政府定期召开专题会,听取护林员汇报巡山管护情况,发动群众积极提供违法犯罪线索,切实加强源头管理。同时,将护林员工资与监管工作挂勾,纳入考核后依据工作开展情况发放工资。三是各乡镇和村组要在村民大会(或户主大会)上宣传《森林法》、《省集体林地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不留盲点,不留死角,做到家喻户晓。
(二)整合力量集中整治。由县人民政府统一协调安排,落实部门责任,加强部门协作,多措并举,形成合力,集中打击涉林违法犯罪行为。同时,出台相关地方性法规或政策,着重对林区的乱砍滥伐、偷拉盗运、乱垦、乱占林地行为给予严厉处罚。
网络舆情范文6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185-02
随着网络舆情在高校范围的发展和渗透,高校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进行积极探索,认真研究高校网络舆情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点、新问题、新挑战,正确引导校园网络舆情,占领网络新阵地,强化网络综合管理,不断提高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一、在“建好网”上下功夫,着力扩大网络主流舆论阵地
(一)创新宣传内容和方式,不断壮大高校主流思想阵地
网站建设在形式上要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在内容上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又要突出服务功能,在宣传手段上应多样化,发挥网络“多媒体”优势。坚持理想信念与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相结合、道德基础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主流思想舆论与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引导管理相结合、文化传承创新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体现时代要求的大学文化相结合。利用传统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论坛等形式结合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广开言路,集思广益,针对高校网络舆情中大学生们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在网站上引领并设置热点专栏、舆情互动板块、留言板块,增强红色网络文化信息传播的方便性、快捷性、及时性,使主流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二)把握网络内容导向,不断加强舆论引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内容,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握好网络舆论导向,旗帜鲜明的与错误言论、思潮展开批评,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做到在网上有党、团组织的声音,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打造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红色网站”,唱响“主旋律”。
(三)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络建设,开放学习网络资源
以生为本,鼓励学生社团组织在学校网站开设校报、校园网络BBS、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等板块。开展网上知识竞赛、问卷调查、网页设计、网上警示教育等活动,让学生成为网络空间主体,满足大学生求新、求异、求特的需求,锻炼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网络参与、网络批评、网络监督,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在“管好网”上出实招,切实提高网络管理水平
不断完善和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加强高校校园网站联盟建设,对于高校BBS等信息交流平台,建立相关条件准入机制,严格实行用户实名注册制度,加强校内网站与网络用户的统一归口管理,建立IP地址使用信息数据库和IP地址分配使用逐级责任制。必要时,可与辖区公安局网络监察处合作,在校园网设置网络数据监控服务器,连接校园网核心交换机,方便公安局远程监控和查找学校用户网络信息访问和情况。同时,不断加强网络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应用,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络的安全防护、信息适时监测与跟踪系统,加强绿色信息屏障,对网络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对部分信息进行分级处理,坚决抵制有害和低级庸俗等各类消极、灰色信息,通过信息技术层面更好的协助网络舆情的管理。
三、在“用好网”上建机制,有效开展网上舆论引导和思想疏导
(一)完善舆情信息的采集处理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控、采集和研判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一是要完善高校舆情监测系统。运用科学方法多维度从学习、生活等角度对网络中的舆情信息进行实时“t望”监测,自动挖掘采集、分析、汇总和监视,有效鉴别、合理筛选关键信息。同时,可利用网上搜索引擎,划定一些关键词缩小搜索范围,在大学生聚集较多的网站、论坛,划分搜索频段,有针对性的进行监测和信息采集。二是建立高校网络舆情信息上报机制。畅通班级――院级――学校三级校园信息收集舆情信息渠道,发展一批信息员,有的放矢,重点关注与大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舆情信息和传统媒体及网络媒体平台的舆情信息,特别在如“两会”、“”等敏感时期要切实24小时轮流值班跟进。
(二)舆情内容的分析研判报告机制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监测内容主要关注涉及学校管理、维权、吐槽、泄愤类以及关于国家、政治、社会等复合性舆情信息,这是反映学生思想动态的一个重要窗口,因此高校要关注日常网络舆情动态。一是要加强分析归类。对舆情敏锐深入分析,判断舆情事件的真伪、所属类型、发展程度、舆论诉求等细节,将碎片讨论归纳为条理有序的观点论据,总结舆论对于讨论内容的主要态度,统计不同观点的动态比例倾向。二是要综合研判。一方面,对涉及的部门进行分析判断,及时协调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处理;另一方面,对根据舆情关注的焦点和发展情况提出预测性研判和动态性研判,及时预测事态发展趋势并加以跟进,做出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的符合实际情况的决策判断。三是要报告反馈。在对网络舆情综合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及时“上传和下达”,将有关信息客观、全面、及时上报给相关领导和下达到相关部门,为舆情引导干预做铺垫。
(三)舆情过程的引导干预机制
在深入了解舆情的原因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采取“网上疏导”和“网下引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干预。一是要主动设置议题。因势利导,精心设计,积极主动营造校园网上热点信息,形成舆论氛围,在加强监控、引导力度的前提下开放舆论通道,“”,让广大学生对事件发展有一个交流讨论的空间。必要时邀请校领导做客网络,围绕舆情,从官方角度回应学生提出的问题,以权威话语权争取更多学生信任。二是要适时预警。一方面设立高校的预防预警机制,第一时间发现舆情,积极主动捕捉一些苗头性、倾向性动态。有效了解网民诉求,捕捉讨论中的“敏感”话题,迅速查清舆情的根源和症结,第一时间溯源,与源作者取得联系,寻找问题所产生的原因,化管理为服务,尊重学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设立突发事件的应对反应机制。第一时间掌握态势,了解网民态度倾向,根据事件发展情况制定应对策略,引导舆情,部门联动,统一观点,步调一致,分工合作,避免事态扩大化。三是要及时信息。创建网络权威信息和沟通平台,及时反馈,做到信息准确及时、公开透明,进行跟踪报道、分享和转载,实时回答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对群体性和突发性事件,更是要有节奏地信息通报,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将舆情的范围和影响控制住,保证事态不升级扩大,避免谣言产生和散布。
(四)舆情结果的评估反思机制
网络舆情渐渐平息后,要做好后续总结工作。一是要撰写舆情报告总结。通过撰写舆情报告总结,层次鲜明突出事件的主要矛盾,不回避问题,尽量客观公正地去揭示舆情事件发生的起因、发展态势、网民诉求。二是要及时梳理经验教训。对整个舆情事件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并进行梳理,反思学校各职能部门对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状况,加强沟通交流,共同探讨舆情应对中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舆情协调应对能力。同时,从完善制度顶层设计和舆情处理线路图层面提出应对此类网络舆情的切实可行的建议,供领导的下一步决策做参考。三是要跟踪反馈。对舆情事件的后续态势发展特别是舆论对问题解决情况的态度和可能衍生出来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跟进,及时将有关情况反馈给学校有关部门并及时回应网民对事件的关注和质疑,妥善处理好事件的后续工作。
四、结语
面向高校网络舆情和大学生思想实际,我们要善于借鉴多种学科的知识理论,拓展教育方式,创新高校网络舆情的技术手段,规范高校网络舆情平台,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建设,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余玉,叶战备.网络舆情管理路径创新初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3(5):127-128.
[2] 李娜.高校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引导策略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62-63.
[3] 赵中源,王国栋.高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及其治理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1:58-59.
[4] 刘东.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4:27-32.
[5] 何勇娇.网络舆情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4:25-30.
[6] 刘东.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4:27-32.
[7] 张思奇.高校网络舆情调控的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20-22.
[8] 王伟林,丁乐成,程立平.论高校网络舆情有效监督管理[J].计算机安全,2012(5):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