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改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范文1

有什么样的课程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课程不同则课程目标就不同,培养出人才的价值取向就不同。不同立场的课程改革就会有不同的课程改革呈现方式,就会有不同的课程改革话语体系。我们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的课程改革是中国的课程改革,中国的课程改革是为了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为了解决中国人才培养的问题,所以中国的课程改革需要有中国立场,中国的课程改革就是要建立中国立场的课程改革话语体系。

中国立场其核心概念是中国。世界是由不同的国家组成,所以中国立场是民族教育的立场;世界是由不同的文化组成,所以中国立场是民族教育的立场;世界是由不同的民族组成,所以中国立场是中华民族立场。归根到底,中国立场就是中国人的立场。中国立场的课程改革就是要培养出能为中国服务的人,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能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人,能为世界人民独立自主、富足而文明作贡献的人。因而中国的课题改革培养的人是具有深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人,具有宽阔高远国际视野的人,具有强壮健康的身心素养的人,具有实现国家民族富强文明梦想的人,具有坚忍不拔意志和崇高使命的人。

由此可见,中国课题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中国人,有中国传统的人,有中国精神的人,有中国责任的人,有中国使命的人,有中国归属感的人。我们不能用西方国家的教育理论来直接指导中国的教育实践,更不能直接拿西方的课程来培养中国的孩子,我们国家有自己的特色。西方国家的课程与教材中,传递的是他们的价值观。在国际日益激烈的价值观主导竞争的今天,落入别国“价值观陷阱”的后果,不仅仅使我们国家发展失去人口红利,更大的危害将可能导致国家独立自主发展方向的迷失。

课程改革范文2

关键词:建筑材料 CDIO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a)-0199-02

1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现状

《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学科专业基础课。它包括现代建筑工程建设中常用的工程材料,如水泥、石灰、石膏等无机胶凝材料、混凝土、建筑砂浆、建筑钢材、防水材料及其他功能材料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日新月异,《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在现今的大多数高职院校,很多课程都已进行课程改革,包括本课程。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方式,加入了大量实验,一边讲课一边做实验,这样很好,确实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但这仅限于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仅从本门课程上去了解什么是材料,但没有将材料考虑到它是房屋上的、是道路上的,还是桥梁、隧道上的,或者它是地上的还是水下的等等。所以学生对建筑材料的用途,以及取样检验等概念模糊,并没有将其与本专业相联系,并没有从本专业的角度去考虑本课程的重要性。因此,对于喜欢动手操作的学生还好一些,而对于不喜欢做实验、大帮哄的学生,在学校后期上建筑工程专业课时,将材料课上的内容忘的一干二净。归结原因,就是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没有和本专业衔接,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笔者认为,对上述问题的影响有两方面。其一,教学内容仅注意实验,但没有对实验的指标标准进行整体的案例构思和应用。例如混凝土,隧道内锚喷联合支护时喷射的混凝土与多层建筑的砌块混凝土指标标准一定是不一样的,它与其他专业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其二,专业老师专业技能水平不齐,教育出身的老师基本上没有企业实践经验,部分学校很少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专业技能水平培训不够。

因此,本文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CDIO引建筑材料的教学改革中,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培养出满足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2 CDIO教育模式的基本理论

2.1 CDIO简介

CDIO是近年来工程教育领域教育模式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从2000年起,Knut and Alice Wallenberg基金会出资2000万美元资助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4所国际知名大学组成跨国研究,组织进行工程教育改革探索,该组织经过4年的研究,提出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是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现),Operate(运行)四个单词的首字母缩写词,它基本包括从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全生命周期,并以此作为载体,通过主动、实践、有机联系课程之间关系等方式让学生来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科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2.2 CDIO目标

以CDIO总体培养目标为指导,制定更详细而合理的CDIO教学大纲,实现一体化教育的核心目标。

基于《建筑材料》课程研究,CDIO有三个总体目标即让学生能够:(1)熟练掌握建筑材料基础知识;(2)引导本课程与本专业行业的联接与运行;(3)了解建筑材料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对建筑行业及社会的重要性和战略影响。

根据CDIO培养大纲将工科毕业生能力分成的四个能力层面,制定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更好地实现以上三个课程目标。

3 CDIO模式下的建筑材料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CDIO的核心是一体化教育,构造假定的工程职业氛围,对教学模式进行项目式、情境式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改革尝试。建筑材料课程改革主要是结合建筑专业人才能力的培养规律和特点,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理论实践一体化,实现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任务为驱动,以过程监控实现项目考核等等。通过项目的CDIO过程,即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实现完整的课程中的做中学、做中教。

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考评三个部分入手,使之紧密结合。

3.1 合理设置CDIO课程内容

首先,加强教师团队对CDIO理念的理解与深化。教师团队是教学改革的关键, 是教学改革实施成功与否的根本保证。只有教师对CDIO有了准确把握,才能将其应用于教学过程中。

然后,团队设置CDIO课程内容,主要是理论基础和校内实训环节。

根据建筑材料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本课程重难点内容;按照建筑用途及部位的不同,通过理论与实训教学,教师教会学生怎样合理选择原材料,怎样检测混合料的标号、性能等并进行分析改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能力、成本意识和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为提高职业能力打下基础。例如混凝土,房屋建筑中基础、墙、柱、板等混凝土标号及性能是不同的,那么它的配合比如何设计;选择原材料,水泥、粗骨料、细骨料怎样选择;如何拌制,怎样控制等等。然后在校内实训车间进行现场分组,完成试验内容。最后,培养学生能自己组织试验,自己选料,通过试验所得数据自己处理数据得出结果,并自己完成所针对的项目或任务。当然此过程需在实训车间完成,学生组成独立完成,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

将理论基础和校内实训这两大类互相结合,交替进行,无限提高学生能力,带给学生启发。

(1)动手操作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团体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需要全体对实训知识的掌握,灵活运用,合理分工,协同完成任务,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对理论知识的解理能力和协作能力,并且培养学生对实验器材的整理维护、对实验室环境的保护保持能力。

(2)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首先,由教师进行一个简单实验案例的全程操作及实验数据的处理,着重讲授处理的方法,例如可以从正面推导即实验目的、实验数据的得来、所要数据的结果,也可逆向思维即实验最终结果可由哪些实验数据推导而来(根据建材公式)。然后让学生自主实训处理数据,编写报告。如此,由初期的演示项目多、自主实训项目少,过渡到演示项目少、自主实训项目多,甚至于全部自主实训。这样,学生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3.2 注重社会实践教学

以CDIO教育目标、培养大纲内容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将课程计划、工程引导和实施实践一体化。在CDIO教学大纲指导下,组织教学实践,以实验和工程项目为核心。本环节主要体现在校外实训即学生的顶岗实习上,也是让学生能把课程与本专业更好联接的更要环节。要求学生能顶岗,企业实行准员工管理,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得到一定的报酬,提高学生对本课程本专业学习的兴趣以及自主学习的意识。

学生通过电话、QQ、课程网站等形式,与其他同学或老师交流。学生可做材料员,并考取材料员证,从事建筑工程材料的生产、装配与质量检验等工作。

3.3 考核评价

考核评价是CDIO教学模式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奖罚分明的好的评价制度,将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拓宽学习思路。

理论基础和校内实训环节结束后,指导教师从学生实验报告、小组自评互评及教师讲评、师生交流讨论三方面总结教学过程,完善教学过程。并且,分小组进行答辩考核,促进学生间互相学习交流,增强成员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社会实践教学后,校企共同评价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我们主动了解企业技术及培训需求,拓宽实习岗位渠道,把顶岗实习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密切结合,校企双方共同参与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

4 结论

《建筑材料》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必修专业基础课,应用CDIO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实践,对于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与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并且对于建立校企合作双赢长效机制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颖,孙凌,武鹤.基于CDIO模式下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探索与实践[J].林区教学,2013(8):84-86.

[2] 张江林,邓昌建.CDIO模式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改革[C]//Proceedings of Specialty Construction and Talents Cultivation of Digital Media,Scientific Research,2011.

课程改革范文3

【关键词】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角色转变

一、引言

随着大学的扩招,以及家长对学校的观念,使得大部分学生都挤进了大学,大部分大学的设备及师资跟不上扩招的步伐,导致了学生与社会与企业脱轨,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随着经济以及一些企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技能型人才,而普通大学生却缺少技能,这就促进了职校的发展,怎么让职校生更有竞争力,学到更多知识和技能,就要求我们职业学校进行课程的改革,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改变纯理论化的教学。这样才能适合职校的学生。

二、职校学校老师角色的转变

本人执教时间不长,但经过几年的接触,对职校很有感触。职校的学生特点:基础相对薄弱,不爱学理论,好动,思想单纯。职校的特点是,职业学校的老师与大学的老师有很大的区别,大学的老师一般理论比较丰富,对课本知识比较透彻,大学生的领悟能力以及自学能力比较强,而职校的学生相对比较弱,自制能力比较差,所以需要老师改变思想,转变角色,找一个适合职校学生特点的教法。结合自身的教学,以《电工电子技术》这门课程来说。我在讲授这门课的时候,我切换了好几个角色,作为一个管理者,作为一个教育者,作为一个引导者,作为一个讲解者,作为一个激发者。将这几个角色运用到教学中。首先作为管理者,针对学生的好动,自制力差,我要随时保持课堂的秩序,让课堂即活泼又有序,这样更适合职校的学生。作为教育者,结合职校学生的知识基础薄弱,年龄小的特点,上课不仅要教会知识,还得教学生怎么去尊重,怎么有礼貌,以及怎么去做人,怎么去生活。作为一个引导着,我改变过去老师填鸭式的教学,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标准,归纳好电工电子技术的重点,然后结合现实生活的实例去引导学生,比如,讲到直流稳压电源,我会先引入手机充电器,这个大家比较感兴趣的点,然后让大家从这个点自己去探究,去找课本,然后不理解的地方老师再去引导讲解。这样符合职校学生好动,求知的欲望,也符合他们爱结合实际的特点。作为一个讲解者,我联系实际去讲解知识,不是像以前就课本论课本。作为一个激发者,我更注重后续的理解,讲完课程后让大家去围绕课程知识去做一些小电路,比如讲完直流稳压电源后,让大家做一个直流稳压电源。这样更加抓住职校学生的心,并丰富了课余生活。所以职业学校的老师是角色的转变,是导演,要导好每个细节,才能抓住观众的心。

三、项目教学法

目教学法现在在我们学校推行,真正的符合了职校学生的特点,将原来枯燥的理论教学变成了真正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职业学校的学生理论基础较弱,动手能力较强,对动手的操作比较感兴趣,结合这个特点,我们可以将理论课分解为项目,用完成任务来驱动学生学习,来促使他们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去学习课本理论知识,真正做到理论结合实践。以其中一个项目为例,直流稳压电源:首先让大家焊接一个直流稳压电路项目,通过如下任务来完成:任务一:选用器材;任务二:连接电路;任务三:读取数据,得出结论。将项目进行拆分,然后下达详细的任务书,根据任务书,学生动手开始做,到最后有同学做出结论,经过小组讨论,将结论反馈给老师,老师根据结果来问学生直流稳压电源是怎么实现的?中间需要进行哪几个过程才能实现,每个过程需要哪些元器件或者电路,这些电路起了什么作用?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看到学生的薄弱的知识点,根据这个来引入本节课的重点,然后着重去讲解学生薄弱的地方。

四、开发校本教材

职校的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点在于校本教材的开发,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结合自己学校学生的特点开发校本教材,更好的服务与技能训练,更好的让学生乐于接受的教材。结合学生的特点,采用项目法教学,在教材中多添加实例,或者动手做一做等,更好的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总论

作为职校的老师,我们深知课改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毕业的竞争力,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与技能,并且很好的结合两方面,适应社会的需求。作为老师,我们会积极推进课改,结合职校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转变角色,不断进取。

参 考 文 献

[1]陈新民.应用型本科的课程改革: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11(7)

课程改革范文4

高考不能作为挡箭牌 张彬福:高考立意于考察学生的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审美能力,这与正在推行的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相一致。从当前的试卷看,尤其是实验区的试卷,学生的学科素养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考试肯定考得好。单靠博闻强记、擅打题海战术而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就能决胜高考的年代正在逝去。 但考试是有局限性的。比如语文考试中作文最能展示学生的综合能力,但到目前作文止步于70分。这是因为作文分数“个性太强”,误差太大,怕给分太多丢了高考的公平性。研究表明,这样的主观题阅卷,8个人判分,去掉两头然后取平均值,结果最接近真实分值。但高考阅卷需要非常有限的人力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工作,基于这样的现实条件,高考试题肯定不能完全追求内容的最恰当性,必须跟整个的考试组织、阅卷、计分等形式形成的结合。 从这个角度讲,高考与改革合拍尚需现实条件支撑。像攀登珠峰,人人都向往登顶,但受身体、设备、天气等条件的限制,不同的条件只能上到某一个海拔高度,那是一个综合考虑的现实高度。在我国庞大考生队伍的现实面前,理想的高考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只能作为远眺的珠峰。 教育工作者动不动拿高考做不落实课改的挡箭牌显然不对。 有的实验区教师,跟学生约定,在有人听课的情况下提问,都举手,不会的举左手,一知半解的举右手,比较明了的高高地举右手。在课堂上,教师先点举左手的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肯定不会,教师就加以引导;然后点举右手的学生,答案肯定不尽人意,于是再加以点拨,最后就是圆满收场。 教育不像其他行业,如果一个人只想混碗饭吃,那就耽误了一堆人一辈子拿饭碗,就是误国误民的大罪过。如果你认可了改革,有困难可以去克服。 课改提倡让学生体验,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提升也应该从体验开始。不要一味依赖于专家,专家解决的往往只是共性问题。要借助的是专家和校本教研的智慧,然后自己去探究真实的问题,找到解决你在独特现场遇到的问题的方法。这种体验也渗透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你的能力自然就得到提高,自然就能尝到收获的甜头。你的养成就和你所面对的学生的养成同步了,在这样经年累月的积累中,高考就不在话下了。

建章建制谋求改、考和谐 焦元顺:我们学校是课改样本校,作为校长,我认为必须解决8个实际操作问题:开发校本课程、开展校本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编制课程(表)、指导学生选课、管理学生学分、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组织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要落实这8个实际问题,就必须理顺5层关系。这5层关系分别是:加快教师教育观的转变,在现行教育观念与新教育观念之间有所扬弃;教师要抓准自己的“教点”,学生要抓准自己的“学点”,理清学科领域、科目与模块之间的层递关系;调整、改善现有办学条件与新课改要求的需求关系;完善现行教育管理体系的时效与新课改时效之间的衔接;争取学校意愿得到家长认同。 无论是对学校、教师还是家长、学生,处理这些关系并落实这些问题,都不可能回避高考。但针对学校具体情况而言,高中新课改实验目前只是在高一年级中进行,其教学管理体系是独有的,而高中二年级、三年级还要维持两年的现有管理体系。二者既不能混淆,又不能代替。 为此,我们为了解决8个问题分别设立了相关的办公室,把原有的德育、教学、总务主任定为一级主任,8个办公室的负责人分别定为二级主任,明确责权利。最终我们要设计完成政治引导、组织保证、制度保证、场所保证、经费保证、策略保证、舆论保证。通过系统的建章建制,让教师能力提升,让学生目标清楚,让家长充分理解。这项工程完成了,各方面的认识和谐,改革与考试的和谐相处就水到渠成了。

不要等“对方迁就自己” 吴峰:今年山东高考化学中有两个选修模块可以二选一,山东青岛要求对这两个模块都学,结果学生反映很好,他们在考试时多了一种选择。 考题很活,情景性很强,考查思维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的趋向很明朗,考试对课改的三维目标都有所体现。比如“谈谈你对地球污染的认识和看法”,三维目标都能考到,这决不能是传统教学所能完成的。这样的题目在改革后的考试中是可以出现的。 但对于在考试方案中站一席之地的“学生成长记录袋”,作为班主任,我不太看好。一者课改后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每一节课都需要用心,每一节课都是新的,到了高三,我基本顾不上了。二者现在高校录取还没有看重“记录袋”,我认为,一旦它有分量了,哪怕只有一分的影响,家长肯定就会来“公关”,在诚信体系尚未建立、健全的情况下,“记录袋”肯定会给高考抹黑。 另外关于课改与高考的关系,我认为都不应该等着对方来迁就自己,应该积极主动地来相互配合。

■众说 为中华之崛起而教书 逸文 从2004年9月至今,已经有15个省和自治区分4个批次进入了高中课程改革试验。其中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已经组织过两次进入课改后的高考,江苏也顺利完成了首次课改后的高考。从各方面的反应来看,先行者在高考这个关卡处顺利。但包括实验区和非实验区在内,仍然有很多教师对课改与高考的有机结合持怀疑态度,甚至以此为借口敷衍、应付课改。于是乎“穿新鞋走老路”成为教育改革中一道奇特却又见怪不怪的风景。更有非实验区的教育工作者,竟然热切盼望着改革在高考处卡壳而搁浅。 已经进行的这场改革,强调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明确了学生的中心地位。而我们曾一直注重的知识传授式的教育与考试,只做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工作,并且是以教育者为主导去灌输。显而易见,落实改革,我们一线的教师需要扭转多年来教育和受教育过程中养成的惯性,将投入更多的心血与劳动来从事教育工作了。 另外,作为校长也有对改革面热心冷的。有的已经很习惯了很公平的高考和高考指挥下的绷紧弦的生活,不愿意动弹去打破陈规。有的担心自己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别人却只攻高考一环,输了考试得不偿失。这都能理解,高考不管怎么改革,永远都不可能全面考察人的全面素质,永远都不可能全面体现教育的付出,但我们可以清楚地判断出哪种教育更有利于人的发展。 有了明确的判断后,其实只剩下一个选择的问题。不久前,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在一个论坛上提出,作为教育者,在今天,需要站在比书本、比试卷等更高的层面上去思考、去践行,应该把眼光投射到学生人生“长跑”的两万米、三万米、乃至终点。如果我们选择这样的立场,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我想一切争议和托辞都将随着这个选择而雨打风吹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声音还在教育界萦绕,时至今日,另一个声音更应该响起——为中华之崛起而教书。教书育人从来都是一个盛满良心与责任的事业,每一位教师都站在民族的高度上“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我们这个泱泱大国就可以独立自主地赢得诺贝尔奖,就可以逐步将人口压力转化成人口动力,就可以在知识经济的年代里挺胸抬头。

课程改革范文5

实验目的是加深、巩固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正确和较熟练地掌握测量基本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严格的“质与量”的观念,使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为学生迅速适应工程实际的需要奠定基础。目前,实验学时为6学时,包括水准仪的使用、经纬仪的使用和全站仪的使用。对土木工程而言6学时太少,不能够达到上述目的,应该增加实验学时。把实验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定为16学时,包括水准仪的使用、普通水准路线测量、经纬仪的使用、水平角观测、全站仪的使用、全站仪碎部测量、全站仪的点位测设和GPS接收机的认识和使用。建立标准化实验场地,教师把所有的角度、坐标和高程全部测出来作为已知的数据进行检核,防止学生实验时编造数据。

2实践教学改革

综合性教学实习是工程测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程技术人员最基本的训练课题之一。它除验证课堂教学外,是巩固和深化所学到课堂知识的重要环节,促进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变;加强学生对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的锻炼,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及组织管理能力。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测图方法是经纬仪方法测图,场地是在校园内的两座宿舍楼,比较平坦,无法绘制等高线。学生实际掌握的测绘平面图的能力,达不到教学大纲要求的目标。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在校外建立实习基地,困难类别达到Ⅱ类,才能培养学生测绘地形图的基本技能。测图法使用全站仪或GPSRTK采集数据,利用内业草图法绘图,摒弃传统的手工制图。

3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式、探究式、启发式、互动式、参与式、讨论式、案例教学法、演示法等方法,以教具及现代教学手段、板书设计等教学设计作为辅助手段。例如采用案例教学法讲授变形监测的内容。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充分利用图形、图片、视频、Flash、声音、电子模型等各种现代对媒体技术手段展现,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所授知识内容,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助教和助学功能。在文字、声音、图片、图形、视频、动画、电子模型等教学信息素材中,网络课件和单机版课件必须包含4种以上教学信息素材,幻灯片课件必须包含3种以上教学信息素材,各种教学素材相互配合,充分体现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和优势。

4结束语

课程改革范文6

1.过去的教科书只是知识的载体,而物理课程标准已明确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入课程标准 新教科书全面落实了多方面的目标,将三点密切结合,例如:教科书精心设计一些学习探究活动;既注重教科书的文字系统,又重视图像系统和作业、实践系统【如每章节后的实践活动】;注意教学材料的教育功能【如科学之旅中的名人名言】;通过生动形象的呈现方式,让学生体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注意物理教科书与学生生活环境的联系【 本书中每个章节都有体现】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这样既能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

2.新课程的物理教科书为科学探究创设条件和情景 物理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列入了内容标准之中,教科书在内容的选择、编排和呈现形式等多方面为实施科学探究创造条件、创设情境。过去的理科教材多数局限于科学内容的叙述,而新教材更像一本经过节选的学术著作,改变过去 《板着面孔说话》的局面,而把科学探究作为主题编入其中。

在各章节科学探究素材的选择上、在展示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中,力求让学生学习有用的物理知识,尽可能从学生的生活及周围环境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探究内容。有趣、简单、循序渐进、力求指导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

对科学探究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点播和指导,让学生经历和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这里没有以说教式的口吻要学生干什么或不干什么,而是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探究的方法。

3.教科书注重图文并茂 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青少年通过视觉较容易认识和理解学习的内容,视觉对青少年的刺激作用约占各种感官刺激的百分之七十,教科书有些内容很难用文字说清楚,而用图画、照片、表格来呈现,,这样使学生一目了然,例如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光的反射)一节中,有遥控器和自行车尾灯两个实例,采用图片显示,使学生一目了然,容易接受。而有些内容用文字叙述比较枯燥,不易理解,而用图片更加直观、易懂。例如九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二节再将匀速直线运动时,过去教学使用严格的概念叙述形式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觉得抽象、繁琐。而新教科书当中采用“两个运动物体的频闪照片”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直观上能感受到甲图始终快慢不变就是匀速,而乙图即为变速。我在上这一节课时,让学生直接观察“频闪照片”,不用讲解,学生自己就能定义出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