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由驰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由驰骋范文1
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细胞生物学系研究员汪炬博士在生物医药领域已探索多年,从初入生物医学大门的青涩到一步步的学习与成长,汪炬博士感到研究氛围正在从冷清变得热情,也迎来了生物医学最好的时代。
潜心生物医药
丰富的学习与实践经历是充实人生的必修课,汪炬也在自己的必修旅程中找到了科研的方向、生活的目的。从小就勤奋好学的汪炬对自己要求很严格,高中时因为学习成绩优异,她有机会被保送到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学习,这在任何人看来都是不容错失的机遇,可汪炬因为父亲的一句“以你的成绩可以考得更好”而受到深深地鼓舞,放弃了这次难得的机会选择参加高考。最终,汪炬考入华南农业大学农业生物系,并不如意的结果让她陷入了短暂的低沉,但后来她发现华农一批著名老科学家如李明启教授、肖敬平教授等在光呼吸方面研究H有成就,学识渊博,使她终生受益,收获良多。大学毕业后,汪炬选择到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继续深造。
“我对生物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喜欢自己看书琢磨,这种学习方式拓宽了科研的维度与思考的深度”,汪炬谈及自己的经历时说道。她从暨南大学毕业后到大型医药公司――广东天普生化医药有限公司研究所任研究所生化室主任多年,在蛋白质纯化和包涵体复性及放大工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分子生物学及蛋白质重组表达技术上也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初到公司质检部时,团队成员的成熟与优秀让我感到压力很大,责任感是我最大的动力,也逐渐对自己有了信心。”汪炬说道。认真负责的检测过程令大家都很信服,得到了领导的认可,随后便调到研发部进行凯力康、乌司他丁等新药研发,但汪炬并没有得到满足,永远都前进在路上是汪炬一直在践行的人生格言。她曾这样描述当初的心路历程:“从学生到步入社会工作后,给我很大的感触。责任心是任何时刻都不能放下的,像我在检测治疗心梗等疾病的药物安全性及活性时,一定要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不能有一丝马虎。”这份责任心也一直伴随汪炬度过一次又一次检测与实验。
暨南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一直以做FGF信号在业内闻名,但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政策支持、社会关注让相关研究变得炙手可热。汪炬也加入了FGF信号研究的大浪潮中,但是十多年一直在这一领域耕耘的次数并不多。“后来很多人劝我放弃对FGF信号的研究,但实际上,我内心还有很多想法没有实践,我只想跟着自己的心走,所以并不太在意其他说法。”回首过往,汪炬认为当初的坚持与积累是必须也是必要的一步。
FGF信号是由细胞因子、受体以及下游的一部分信号分子组成,在生物学领域里是个庞大的家族。仅仅细胞因子就多达23种,除受体外还存在一种辅受体。每种细胞因子可能和2到3种受体进行结合,而且有多种形式来调控靶基因的表达,如激活膜上受体,通过内吞进入细胞核进行转录调控。“FGF信号整体复杂多变,在各种生理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因而有着广泛的应用。”汪炬说道。
重要成果的新应用
汪炬长期钻研于FGF、EGF、BMP等细胞因子信号通路,并通过挖掘其复杂的表达调控以及在疾病中的功能,来研究开发创新药物。
目前,汪炬及其团队已经研发出全新基因克隆重组蛋白ED-1、Ep-Ⅱ、生长因子EGF和多种小分子多肽,并拥有多项国际及国内专利。纯度高、活性高、无毒副作用等新一代生物制剂的特色也让这些因子成为科研工作者和制药的研究热点。其中,重组蛋白ED-1和小分子多肽通过作用于受体酪氨酸激酶,具有显著的修复皮肤疤痕、祛斑、美白的效果;重组蛋白EP-Ⅱ针对皮脂腺细胞进行调控,是目前最领先的治疗痤疮成分,且有突出疗效;除此之外,细胞生长因子EGF可以有效改善肤质,修复皮肤缺陷和美白;同时,用于治疗肺癌、肺纤维化以及银屑病的重组蛋白原创药物也正在临床前研究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汪炬带领团队通过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新药创制重点项目“广谱抗肿瘤新药――tsFGFR2的研究与开发”项目研究显示,ED-1具有明显的成药性,并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其中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等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可同时抑制肿瘤增殖、转移以及纤维化。众所周知,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够促进纤维细胞的有效生长,和肿瘤也有着密切联系,在肿瘤发生、发展及肿瘤转移等各个环节都起到关键作用。汪炬介绍其作用形式分有自分泌和旁分泌两种,自分泌可理解为成纤维细胞分泌出FGF因子,反之又会结合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因子和受体再次作用于成纤维细胞;而旁分泌则指FGF因子可能仅作用于表皮细胞从而促进表皮的生长。
“FGF信号与血管钙化、糖尿病、骨质疏松、抑郁症、神经退行以及损伤修复等均有密切关系,但如何通过FGF信号的激活或抑制,在分子水平上阻断过度激活的信号对机体的损伤,或者加强其中的有利信号促进机体的健康,还要进行大量细致的基础研究和艰苦的药物研发过程。”汪炬表示。
来到暨南大学以来,除了繁重的科研工作,汪炬还在培养学生上下了一番功夫,她格外注重提高学生科研的责任心,在研究生期间,她首先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并严格要求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以及结果的质量。汪炬还提到由于学生大部分在本科都没有经过系统的科研训练,在做研究时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在经历一次次失败和改进后就不会再惧怕实验结果的不尽如人意,反而实验的成功则会激发对科研的兴趣。“我一直倡导学生不仅要学会最前沿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实验操作技能,还要培养独立的科研思维,同时也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个人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汪炬说道。
自由驰骋范文2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运用数学知识解释身边的数学现象,解答身边的数学问题。例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后,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周围的圆柱状物体,如油桶、热水瓶等,思考为什么都是圆柱形的,引导学生计算,比较面积相同时,圆形、正方形与等边三角形的周长谁最长?谁最小?明白同样容积的容器中,如果容器的高度一样,那么侧面积所需的材料以圆柱形的容器最省。教学“认识一位小数”后设计“有奖竞猜”游戏,如猜练习本、橡皮擦、铅笔等商品的价格,看电脑显示屏幕的电子钟,在规定的时间内先猜出商品的价格是几元几角,再用一位小数表示出是几元,猜对价格的商品即奖励给学生。教“三角形的认识”后,请同学们观察坏了的凳子,木条跟凳脚和坐板相交,构成一个三角形,在接头的地方钉上三枚铁钉也分布成三角形。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大家相互交流,形成良好的数学活动氛围,在实际问题的情境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
二、让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表现对已解决问题寻求新的解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如在球的体积教学中,我利用课余时间将学生分为三组,要求第一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的半球;第二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的圆锥;第三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的圆柱。每组出一人又组成许多小组,各小组分别将圆锥放入圆柱中,然后用半球装满土倒入圆柱中。这样,学生们很容易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半球的体积等于圆柱与圆锥体积之差。球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集公理化思想、转化思想、等积类比思想及割补转换方法之大成,就是这些思想方法灵活运用的完美范例。教学中再次通过展现体积问题解决的思路分析,形成系统的条理的体积公式的推导线索,把这些思想方法明确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激发学生积极讨论,质疑问难
信息论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流,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教学中,针对学习的疑点、难点和教材的重点,安排一定的时间,积极组织学生讨论,这样更能营造出一个和谐、宽松的讨论氛围,师生之间在情感上得到交流和满足,这有利于让个层次的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时,商的小数点怎样确定,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当有的学生提出把除数变成整数比较好计算时,教师及时恰当地引导,让学生一步一步的探索。以此来有意识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和学生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启发,既解决了本节课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有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目的。
四、留给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创新意识
创新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实现学习的自主性,即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上由学生坐好被动地听老师讲,变学生主动积极的去学。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探索、发现创新的过程。例如: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是教学的难点,学生不容易想出怎样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我演示等分圆面的方法后,让学生把预先准备好的圆形纸板等分成16份。然后布置要求:“同学们四人一组,充分开动你们的脑筋,看谁能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推导出圆面积公式的计算方法,比一比,看哪组想的方法多。”几分钟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推到方法,结果,同学们提出了拼成平行四边形、拼成长方形、拼成三角形和先求出一个小三角形的面积,再求16个 小三角形的面积即圆的面积等方法。经过拼摆、观察、讨论、探究、推理等一系列活动,每个同学都能积极主动的全身心的投入。他们共同探讨、互相启发,使思维从多角度、多层次展开,训练了创造性思维能力。由于公式的推导是学生独立获取的,这样学到的知识会使学生记忆深刻。同时,在公示的推导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兴趣,充分开发了指挥潜能,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
自由驰骋范文3
到了山脚下,我们从小路走了进去。这条小路很难走,必须小心亦亦才能走过去。过去后,前面是一个养蜂场,可是我并没有看见一只蜜蜂,这是怎么回事啊?
我们走啊走,开始上台阶了,我看见了梅花已经张开了粉红的笑脸,正向我们点头呢!好像在说:“你们好,欢迎光临!”我被它吸引了,就跑过去拍了几张合影照。
上面就是济公院了,我们走进济公院,看见济上戴了一顶佛帽子、眼睛笑眯眯、脖子上挂了串珠子,左手拿了个酒壶、右手拿着一把破扇子,开开心心坐在椅子上。
我们继续往上走,看见路边有许多松果,像一个个小灯笼,有的还挂在树上,有的已经掉在地上。我和姐姐们还捡了许多松果藏在口袋里呢!
我们还经过了法云洞、紫云洞……。啊!终于爬上山顶了。我站在山顶往下一看,好像是整个县城都在我的脚下了,哇,好美的一幅图画!
接着,我们坐在塔边吃东西,有的在吃瓜子、有的在吃拉面、有的在吃水果。拍照片的时候,我和笑笑姐姐学做单脚站的孙悟空,等要拍的时候,我们都忍不住,摔了一跤,我和姐姐在那里捧腹大笑,不一会姐姐又摔了一跤,真是把我肚子也笑疼了。
自由驰骋范文4
一、为幼儿的日常照料提供支架
开学初,布置一新的自然角吸引了众多幼儿的目光。一空下来。很多幼儿就会挤到自然角,有的会好奇地抚摸摆弄花朵枝叶,有的会凭喜好给植物浇很多水,还有的会突发奇想把积木、树叶等丢进鱼缸给小鱼“喂食”。因此,教师需要不时地制止或劝导。其实,喜爱动植物是幼儿的天性,但照料动植物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如果幼儿的行为不断引来成人的斥责,那么他们的热情很快会消失殆尽。因此,教师要做的是追随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及时提供适宜的“支架”。
1.源于兴趣——“小贴士”的诞生
“老师快来呀,舟舟一下子给小金鱼喂了好多吃的!”小班的自然角里,贝贝的喊声引来了教师和许多小伙伴。只见鱼缸里飘浮着密密麻麻的鱼食,舟舟小声地辩解着:“鱼多吃点长得快。”小金鱼的主人心心急忙反驳:“不对不对,小金鱼每天只能吃一颗的,多吃要撑死的。”“是啊,小金鱼吃得太多会生病的,我们一起来换水清理一下吧。”在教师的带领下,大家一起清理了鱼缸。
看到幼儿对喂食那么感兴趣,教师觉得这是一个引导幼儿学习如何科学照料动物的契机。于是,教师引导幼儿围绕“喂食”展开了讨论:“新来的小金鱼、小乌龟真可爱,你们知道它们每天要吃多少东西吗?”幼儿立刻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妈妈说小鱼一天只要吃一顿。”“小的鱼吃一颗就够了。”“乌龟要吃两颗的。”教师继续引导:“每条小金鱼吃得不一样多,乌龟食和金鱼食也不一样,怎样才能不记错呢?”“画下来。”“对,贴在鱼缸边上。”在幼儿的建议下,教师带领幼儿给需要喂食的动物都制作了“小贴士”。
幼儿由于认知水平和照料经验有限,虽有满腔热情但真正照料起来会遇到各种困难。有了小贴士,幼儿喂食时少了茫然和随意,多了观察和思考。慢慢地,幼儿还发现了更多规律。“小乌龟吃得多,要喂四颗才够。”“这条大尾巴金鱼比旁边的小金鱼吃得多。”“四颗鱼食要分开撒,这样才能让每条鱼都吃到。”……
一开始,小贴土的内容仅限于给动物喂食,但随着照料活动的深入,其内容越来越丰富,一些特殊的动植物也有了专属的小贴士。比如。由于观察到随着水培风信子的生长,瓶子里的水位会不断下降。教师为其制作了水位标记:在瓶口、瓶中间各划一条线,如果水位低于瓶中间的线就表示要加水了,如果水位高于瓶口的线就表示水太多了,不能再加了。有了这个小贴士,越来越多的幼儿懂得了如何照料风信子。同样,小乌龟住的水缸上也画了类似的标记,提醒幼儿天热水分蒸发到低于水位下限时,要及时补水,但补水也不能超过上限,不然小乌龟会淹死的。又如,仙人掌的花盆外贴着的是幼儿画的一个水壶上加了一个大叉的标记,意思是“不用浇水”。再如,大蒜宝宝还很娇弱。大杯大杯地浇水会把小苗冲倒,教师就画了小贴士提醒大家要用戳了小孔的饮料瓶缓缓地浇。越来越多的小贴士将教师的指导隐含其中,帮助幼儿成为自然角的“小主人”。幼儿照料起来越来越得心应手了。
2.基于发展——“小贴士”的变迁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增加,他们对动植物的观察越来越细致,照料的内容也不断扩展,这时小贴士需要有所调整。
(1)渗透更多动植物特性方面的内容
升人大班,教师请那些带动植物来布置自然角的幼儿介绍各自的“新朋友”。幼儿介绍的内容很丰富:“我带来的是碰碰香,它喜欢晒太阳,每天只要喝一点点水,水喝得太多会烂根。”“我的含羞草喜欢晒太阳,也喜欢喝水。”“我带来的是袖珍椰子,它喜欢喝水,但是只要晒一点点太阳。”面对每种植物不同的生长需求,幼儿觉得小贴士上需要标示植物喜湿或喜干、喜阴或喜阳等特性。经过商议,大家决定用太阳、云朵和月亮分别表示植物对阳光的不同需求,并将向阳的窗台、阳台作为喜阳植物们晒太阳的地方。有太阳的日子,不用教师提醒,幼儿一早就会将标有喜阳标记的植物一一搬到阳台上,到离园前再一一搬回活动室。
可是,“浇多少水”这一问题难倒了他们。为什么我们每天浇水但植物的叶子还是干蔫了呢?怎么知道植物是不是需要喝水?到底浇多少水才够?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由此,幼儿知道了“对于喜欢喝水的植物只浇一点点水是不够的,要浇到花盆底部的小孔开始流水了,才表示浇透了”“干燥的泥土是有裂纹的,颜色浅,这说明要浇水了”“潮湿的泥土是黑色的,摸上去也湿湿的,这样就不要浇了”……在此基础上,教师将幼儿观察讨论到的这些典型现象拍成照片作为小贴士,引导幼儿根据自己对土壤干湿度的观察和判断,给不同习性的植物浇适量的水。
(2)拓展日常照料的内容
一次,一位热心的家长送来了一盆金钻蔓绿绒,它碧绿肥厚的叶片着实惹人喜爱。“十一”长假归来,康康跑来向教师报告:“叶子好脏啊,摸上去都是灰呢。”捕捉到幼儿新生的兴趣点,且考虑到这时幼儿小肌肉动作已发展得较为成熟,教师便建议幼儿尝试“给植物洗澡”。教师准备了棉签、塑料盛水容器等,鼓励幼儿帮植物擦拭叶片。教师还利用小贴士提示幼儿适量取用棉签,轻轻蘸水擦拭,注意把用过的棉签扔进垃圾桶,等等。一开始,教师还担心这样的内容会不会太枯燥,幼儿能不能坚持做完,然而没多久就欣喜地发现几乎每个幼儿都会耐心地一片一片地擦拭,直到擦完整株植物。在如此细心的照料中,幼儿对动植物的关爱之情也点点滴滴地生长起来。
为动植物设立照料小贴士,不仅弥补了幼儿经验和能力的不足。也在潜移默化中使幼儿了解了所照料的动植物的习性,渗透了更多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自此,幼儿越来越能胜任自然角“小主人”的角色了。
二、为幼儿的自主参与提供可能
“老师,我已经浇过水了,可是凡凡还要浇!”“是我先拿到水壶的!”“昨天也是你浇的,今天该我了!”新布置好的自然角里这样的争吵声总是不断。大家都抢着为自己喜欢的植物浇水,给自己关注的小动物喂食,时而因推搡挤倒花盆,时而因争抢将鱼食弄撒一地。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的热情消退了,提醒幼儿来照料自然角倒成了教师每天的任务。久而久之,教师不得不越俎代庖。为了引导幼儿积极参与,也为了更科学地管理,我们尝试推出了“预约制”。
1.小主人预约制
教师在需要幼儿照料的动植物旁设置了一个可插放预约“小主人”照片的透明小插袋。教师会定期根据预约记录对班级幼儿的参与情况进行回顾和反思,了解每个幼儿的参与程度及幼儿特别热衷于照料的动植物。为下一步合理引导作参考。
具体操作时,针对不同年龄的幼儿会有些差异。小班幼儿因为能力有限,如果照料任务太复杂,他们对教师的依赖性就会增加。因此,小班幼儿比较适合一次只照料一种动物或植物,且只单纯做一件事,如“做一天小乌龟的主人,喂食四颗”。这样“一人一物一事”的照料要求具体而细化,便于幼儿掌握。而到了中大班,幼儿的能力有所增强,照料对象虽然还是一对一的,照料内容却可以随着小贴士内容的丰富而扩展。
有了预约制度,教师每天都会和幼儿聊聊“今天是谁负责照料的,是怎样照料的”。在幼儿分享了经验后。教师又会询问“明天谁愿意来照料”。刚开始,教师可能会请带动植物来园的幼儿负责照料自己带来的动植物,因为他们在家或多或少积累了些经验,对自己带来的动植物也饱含关爱之情。随着分享交流的进行,越来越多的幼儿想要做一天“小主人”了。
总之,通过报名预约、插照片牌的方式,不仅让幼儿的参与更自主,还能将任务落实到人,避免了自然角“先热后冷”或“时冷时热”的现象。这样,“慢热型”的或能力较弱、经验不足的幼儿也能有自愿、自主参与的机会。
2.照料时间卡
如果幼儿的照料过程总是伴随着教师的询问或提醒,“小主人”就形同虚设了。为了让幼儿在照料活动中更自主,教师增设了“照料时间卡”。教师先通过组织幼儿集体讨论商定了将一天之中的“晨间来园”“点心后”和“开心游戏”三个相对宽松、充裕的时间段作为适合观察、照料动植物的时间。然后,教师与幼儿一起设计和制作了三种时间卡,幼儿照料动植物后就在插有自己照片的小主人插袋中插入相应的时间卡。这样做有助于幼儿记录照料时间,提醒自己今天是否照料过了,同时,也便于教师了解照料情况。
三、为幼儿的深入探究提供支持
作为自然角的主人,只是掌握照料方法、完成每天的照料任务是不够的,时刻关注自然角里动植物的生长情况,充满好奇,倾注爱心,才是更重要的。
1.记录
每天坚持照料,会让自然角里的动植物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为了吸引幼儿深入地探究。教师提供了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观察工具以及吸管、绳子、刻度尺等测量工具,鼓励幼儿去量一量、比一比。教师还提供了纸笔等记录工具,支持幼儿去观察小动物的生活状态,发现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2.展示交流
好奇好问是幼儿的天性,而幼儿的深入探究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教师在自然角旁专辟了一块墙面空间,呈现幼儿近期关于自然角的热点问题,并与幼儿一起交流、讨论、记录,追踪、呈现幼儿的探究过程,促进幼儿在日常照料过程中进一步观察、思考。
如,春天,几名小班幼儿陆续带来了好多小蝌蚪放在自然角里。“小蝌蚪需要睡觉吗?”“它们有眼睛吗?”“它们爱吃什么?”“它们什么时候会变成青蛙?”围绕小蝌蚪的生长、喂养。幼儿有问不完的问题。其中“吃什么”是他们最关心的内容。水草?青菜?萝卜?鱼食?米饭?饼干?他们的猜想虽然大胆,但都有各自的理由。教师一一记录下幼儿的猜想,鼓励他们回家搜集这些食物带来做试验,并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一段时间以后,一个幼儿发现蝌蚪出长腿了。这一重大新闻重新让小蝌蚪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教师鼓励幼儿每天都去数一数。看有几只小蝌蚪长出腿了,长出了几条腿,和昨天比多了多少……
自由驰骋范文5
说到诗人张振民,我和他可谓是交往多年的师生及文友了。1987年他刚踏进西北民族学院时,我也刚刚留校工作两年多,由于我恰好留在校报编辑部,而他又是在班里年龄偏小的“热血青年”,对诗歌投入了满腔的激情与活力,最多时一天可连续创作二十首诗作,可谓速度惊人。
记忆中大学时代的张振民,外表瘦弱单薄、衣着简朴,典型的山东汉子;其内心的激烈与能量却常如火山般爆发,是当年班中不可多得的作家“天才”。常有作品在校内外各大报刊发表,包括《飞天》月刊的“大学生诗苑”栏目等全国有影响的刊物专栏。业余时间,我们也曾常常在一起交流探讨过文学创作,甚至曾热烈地争论过,倾心地交谈过,是真正意义上的文朋诗友,并且因对文学的共同追求和爱好,成为相互信赖、彼此尊重的好友。果然,他没有辜负西北黄土高原对他的雕塑,更没有愧对黄河母亲对他的厚望,如一只满载着诗情与憧憬的风筝,飞回到故乡山东那大海般宽阔的怀抱。先是在文化馆工作,历任创作室创作员、创作室副主任、主任;办公室主任、副馆长、馆长及文化局副局长、政协常委、济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兼职教授等职。期间,虽说常常是杂事、俗事缠身,但他作为诗人的气质和天性却始终未变,依然钟爱诗歌胜过一切,投身创作激情澎湃。短短几年间,一鼓作气地连续推出了《还犹豫什么》、《并不轻松》、《太阳出世》、《大路朝天》、《草色入帘青》、《爱你不亏》等等诗集,而且每隔一、两年有新作出版时,他都提前打电话告诉我,并且我也是兰州母校中先睹其新作品集子的友人之一。每每捧读,都明显感觉到张振民的诗歌中少了一份学生时代的书卷气,而多了几许对现实生活与未来梦想的深情讴歌与大胆追求。不仅他的诗歌在日益成熟起来,他本人也渐渐地“发福”起来,越来越具备“山东大汉”的典型诗人气度。而且更为难得的是他的诗较学生时代明显地成熟和老道了许多,更具备了对火热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和不俗感悟,越来越从最初学生时代的朦胧意象而变得聪颖质感,雅俗共赏,令人爱不释手;如在《太阳出世》中的《重返故里》一诗中,诗人这样深情讴歌到:“沿黄河流向/自东向西/你看一看吧,请听一听/屏信气息/我感喟/我流泪/激动难抑/那里曾有我亲手垒起的石级/那里看我亲手扫净的土地/我曾发疯般地酷爱那棵小树/我,生命的绿叶中/我不能没有你/如果/如果再让我重新选择/兰州啊/请接收我吧/我亲爱的黄土地/ 我以一个山东大汉的身躯/向你鞠礼……”质朴的语言,炽热的情愫,坦荡的表白,把诗人对“兰州”的深沉眷恋之情抒发得如此酣畅淋漓,感人至深。同样地,在另一首题为《唱给祖国》的作品中,作者这样咏叹道:“我歌唱阳光/我歌唱阳光一样的党/我歌唱红旗/和红旗一样的武装/我歌唱人民/和人民一样的土壤……”诗中运用层层递进的排比手法,把诗人对“祖国母亲”的深厚感情渲染得十分浓烈。除此而外,现实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许多事物和自然现象,如土地、粮食、阳光、河流、苔痕、枣花、被子、枫叶乃至“鱼台大米”、“一块红布”、街市风景、春夏秋冬四时变化等等都会在诗人的丰富想象下,化作精美、空灵的诗歌意象进入人们的视野,拔动着读者的心弦。这是因为在诗人张振民的心中,始终蕴藏着一个“向外喷火”的“心底的春天”,即诗歌的“春天”,激情的“春天”;如在诗集《爱你不亏》中这首名为《我心底里的春天向外喷火》中如是写道:“我心底里的春天向外喷火/我,一手抚摸阳光/一手抚摸生活/美和爱把善良团团围住/围住米、酒、油、馍、围住蜜和梦以外的山坡……”由此可见,诗人把诗歌与大地、与生活紧贴起来,用生活的“米酒”酿造出诗歌的“甜蜜”和理想境界,处处流溢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风格特点。的确,来自于基层,而又紧贴大地母亲,用“诗耕地”,“结出粒粒饱满的种子”,诗人曾这样写道:“不难发现/脚下的土地在诗歌里灿烂/前景是多么诱人/美好的明光在原野里流淌/在生命里流淌/在我们心中诗一样高高在上。”从中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感受,就像著名诗评家耿建华所评价的那样:“张振民诗歌的想象丰富而奇特,他诗中的意象虽大都取自于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但是由于想象的光照,都使他们变得五彩斑斓,光彩夺目。”著名评论家谢明洲先生在《诗,走在路上》的评论中指出:“振民的诗,浪漫、自由、洒脱,不着边沿却颇具新意的想象,着实深印了他生命的影子,深印了他骨子里渴慕美德的本质。……比如这样的诗句:‘你说迎春花在我窗前照耀着另一个世界/我说这是夜来香让一朵玫瑰凝结//你说雪花背后有一行文字/不知谁在书写/我说一片玻璃上写满了我看不懂和更多的感谢。’”谢先生还说:“在《草色入帘青》的许多文章中间,强烈地涌动着诗人所固有的一种热枕,一种不安,一种偏执,一种坦荡,一种无序和错乱――它们构成了振民的诗歌风景,起伏的、耐读的,有些绝妙而不易凋零的诗歌风景”。特别是他的新诗集《我的黑夜比你长》出版以来,更是好评如潮。著名诗评家吴开晋先生在题为《捕捉瞬间感受,营造多彩意象》一文中评介到:“辈诗人着力于对现实生张振民先生是齐鲁诗坛很有影响的诗人,赠我的诗集读后令人感到清新可喜。他的创作手法,既不同于老一辈做正面描述或采用直抒胸怀以达情,也不同于先锋诗人热衷扑朔迷离式的超现实幻觉,而是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敏感力捕捉瞬间的感受,开掘更加广阔的感觉和思维空间,然后再通过营造多姿多色的意象世界加以展现,这就更增加了诗味儿,又不至于把读者引入艰涩深奥的迷途。”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博士生导师龚丽平教授也在《汉诗和英美诗歌的意象研究》中,以张振民新诗集《我的黑夜比你长》作为范本进行汉诗与英美诗歌意象解析,不仅撰写出了有份量的研究文章,而且还组织学院英美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集体翻译并研讨张振民的诗歌作品。她在文章中指出:“诗人张振民出生在60年代末期,在诗的田地已辛勤耕耘20多年。他的诗歌里有第三代诗人呼吁的个体意识,又有英美诗歌的渗透,还有民族本土精神。因此,读他的现代诗可以领略不同于传统表达形式的意象,无不含着外国诗歌的影响。”“在诗集《我的黑夜比你长》一书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夸张和象征等手法,突破了传统诗歌不重视‘象’的局域,突出了‘象’的作用。”
总之,在世纪之初,诗人张振民以他的别具一格的现代诗精神,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新世纪的心灵之门。
乘着诗歌轻盈的翅膀,自由飞翔于诗歌的王国。诗人张振民先生迄今已在全国120家报刊和近十家出版社出版、发表诗歌、散文、小说、评论和被翻译、获奖、转载等文章1570余篇;尤其是新诗集《我的黑夜比你长》已被译成英文《My night is longer than yours》正在出版中。据悉,在今、明两年内,又有第八部和第九部作品集即将付梓。而且最为与众不同的是,几乎他所有的著作均“无序无跋”和“后记”之类的附丽文字,追求的是纯粹的现代诗的自由精神,彰显出诗人足够的自信和内敛风格。正如他的诗《岁月的高度》中发出的感慨:
岁月站了起来
仿佛白塔山生长的杂草
越站越高
风舞动
岁月的脸脱落一层皮
因霉变渐生绿毛
深度有水有泥沼
上升的牙齿
自由驰骋范文6
2、准备适量新鲜的橙子皮,尽量去掉橙子皮上的白瓤。将准备好的橙子皮切成大小合适的片状,然后倒入淡盐水(盐和水的比例为10:1)中浸泡6个小时以上。
3、取出浸泡好的橙子皮,放入锅中用清水煮开,煮开之后将水倒掉,重新加清水,反复煮开三次。最后将煮好的橙子皮放在案板上,用刀将白色的内皮切掉,将剩下的橙子皮切成条状备用即可。
4、橙皮糖的熬制过程,起锅加热,锅热之后倒入准备好的橙子皮和少量的清水,开中小火加热。准备好的白糖分两次倒入锅中,期间要不停翻拌,一直熬煮至锅中开始冒大泡,将剩下的一半白糖也倒入锅中。一直熬煮、翻拌至锅中的水分完全蒸发掉,橙子皮上出现白色的糖沙,就能关火出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