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试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数学试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试题

小学数学试题范文1

关键词:试题评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64-01

随着我国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不断深化的教育体制改革进程,人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当前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素质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实现我国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小学生的学习成果在我们对小学生的学习评价中就可以体现出来,同时对于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要给与一定的关注,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小学生在数学课堂活动中的态度和情感要给与同样的重视,教师应该帮助小学生更好的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认识。所以,想要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更好的引导,就要利用试题评价,充分发挥出试题评价的作用。

1.将我们的实际生活和数学试题结合起来

挖掘实际生活中所涵盖的各种规律就是数学学习的宗旨,它可以服务于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究其根本数学就是对实际生活、现实世界的一种感受、思索、体会和领悟。所以,我们应该在实际生活中融合数学的教学。对于学生自身探索精神的激发,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可以起到很大的帮助,它可以帮助学生在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会到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解决的乐趣,感受到知识和生活的融合,使自己掌握知识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当中,对数学习题进行传神的创设是非常重要的。

2.对学生思维的激发

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激发可以利用数学试题的评价来进行,比如,将1到6这六个数字分别写在长方体展开的六个平面上,提问对长方体几何图形进行还原时,和1所在的平面相对应的数字是几?这道数学题很简单,但是却可以将学生的想象力充分的激发出来,学生想要更好的还原几何图形就要在思考的过程等中充分的发挥出大脑的想象,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记忆也会有效的加深,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有效的提高。对于学生的思维空间想象力,我们可以通过数学中几何图形平面图形向大脑中的立体图形的转化来进行考查、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改革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的同时,还应该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能力、态度和情感进行更好的培养。学生应该将自身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展示出来,还要讲小学数学课堂当做欣赏美和创造美的空间。传统数字课堂教学对利用习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过于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的教育却被大大的忽视,教学改革的新要求很难得到满足。所以,试题评价要更多的运用到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改革当中,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要在解题的过程中不断的引导和激发,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不断的提高。

3.试题文化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创造出的一项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就是数学,数学是在特有的文化背景下才得以出现和成长的。当前,我们平时在自然科学中对人文文化的探究和小学生人文素养的不断流失有着很大的关系。著名的数学家就曾经讲过:数学其实是一种文化,这一点我们从来不曾认识到,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情况很不利于数学的教学与探究。而在步入二十世纪之后,人们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就对数学文化进行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探究,同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育当中这种状态一直在延伸,并且在数学实际的教学中进行了迅速的渗透,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对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人文素养进行更好的感受和体会。而为了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当中更好的落实这些精神和理念,就不能疏忽试题的引导。

比如,问题1:神舟五号在二零零三年十月十五日在酒泉卫生发射中心进行发射,这一天的历史意义非常深刻,直到今年的十月十五日,历经了多少年。

问题2:一八零零年,太阳光谱中不能看见的红外辐射第一次被发掘出来,这一年为闰年。( )我们对于这样的两道题可以这样理解:

(1)二零零三年十月十五日到今年的十月十五日一共有( )年。

(2)一八零零年是闰年。( )

对以上这两种习题进行对比,有人就会觉得前者更加明了,而后者的表述泽相对有些繁琐。但是事实上,例1的题目让学生对数学和历史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充分的了解。数学并不仅仅代表了符号和数字,这一点我们要潜移默化的告诉学生,数学的文化背景也是它特有的,使学生在文化层面上和数学试题中感受到数学中更多的不同之处,让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试题范文2

关键词: 小学 数学 快乐教学 效果

“快乐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感到幸福或满意的同时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小学生普遍存在着畏难情绪。针对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快乐教学法”是搞好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采用直观教学,使学生亲自参与数学知识的建立与形成过程

小学生对具体、形象的东西容易理解和记忆,而数学知识却是抽象的知识,要让学生掌握、理解,就要形成一个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因此在教新授课时要突出直观教学。用具体化、形象化的内容,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用眼观察、用手操作、用脑思考、启迪思维,进而掌握数学知识。

我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直观教学。像教6的分解时,我拿了6个苹果,2个盘子。我先摆两种,让学生看摆法,说出6能分解成5和1、4和2。就让学生上讲台来分苹果,把分的结果说出来,学生积极性很高,都想上讲台来演示。又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桌子上把6根小棒分成两堆,一种分法写一种分解,同桌相互检查谁摆得快、写得准,再让6名同学上讲台前,指明一个同学把他们分成两组,带领全体同学读每种分法。经过这样反复操作、演示,学生已基本掌握了6的分解。最后,让学生背写6的的分解,老师检查,以便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这种教学,使学生有意或无意的参与了知识的建立与形成的过程,加强了记忆,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情绪中学到了知识。

二、采用多种形式教学,活跃数学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

小学生自制力有限,练习课40分钟的静坐,对他们来说是难熬的。在上数学练习课时,我有时采用师生对口令、板演、做游戏,有时还穿插一个小表演唱,说儿歌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注意力有松有紧、有张有弛,始终精神饱满,愉快的学习,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比如,学生板演完,我指明一个同学当老师,模仿老师说的话,组织学生对板演的题集体批阅,错题帮助同学纠正,又提醒大家注意。这样学生容易理解错误的原因,学生也敢于到前面讲话了。这种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也使学生感到做练习题并不枯燥。

有时,我也把游戏带进课堂。像教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后,我把学生做的“冰棍”和“三个圈”的游戏结合起来,做游戏时,我和学生一起做,沟通师生感情,做错的加以指点。这样,使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对所学的知识得到加深和巩固,比老师单调的讲解、提问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三、课堂中增添点富有情趣的材料,将趣味数学引入课堂,使课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对小学生来说,学习中不可能一切都具有吸引力,他们的注意力不会持久,单凭意志努力来维持注意容易引起紧张和疲劳,使学生厌学。而他们对新奇的、色彩的、对比的容易引起注意,课堂中增添富有情趣的材料,会使课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吸引学生。

我在教完100以内的连加法后,出了一道题1+2+3……+10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学生觉得新奇有意思,都积极的做起来,有的按顺序做,有的用“凑十法”做,有的把第1个数和第10个数加起来做,还有的同学通过观察,直接写出55,我让算得快的同学说出自己的算法。有些同学用惊奇的眼神看着发言的同学,这不但培养了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也使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记下了这道趣味数学的解题方法和结果。

根据教学要求,我常设计一些美丽的图画,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想象。应用题是教学中的难点,编应用题更是难上加难。教学完20以内的加、减法应用题后,我设计了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图:远处有青山,近处有绿水,天上有白云、飞鸟,河中有白鹅、黄鸭,河岸有追逐嬉戏的男女同学。图一出示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我让学生注意其中的图形,放手让学生自由想象图意,然后说出图意。最后,把说出的图意编成20以内的加减法应用题。编题让学生自由选择条件,独立思考,并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编别人没编的新题。这样学生把形象的事物化为数学问题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四、采用积分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常获得成功,并受表扬,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责感

小学数学试题范文3

一、使用学具要以学生自身特点为基础

小学生年龄小,比较爱玩,好动。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动手做一遍。合理运用学具进行各类教学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大胆实践,让眼、口、手、脑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生“动”起来,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更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方法有很多种,而学具以它设计独特、构思巧妙,携带方面等特征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我们呈现学具的时候要抓住孩子的这些特征。在教授一年级教材“时间”这一节课之前可以另外安排一节课――制作钟面,主要是为了辅助学生在数学课上学习认识时间做准备。为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提供学具支持,有利于学生在今后学习相关内容时更好的发挥主动性和创新性,在学具的帮助下,孩子的兴趣大大提高,亲身经历整个动手过程,结合学具的使用,孩子很快认识了时间,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二、把学具操作和思维活动过程、语言表达结合起来

教师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把操作与思维活动过程、语言表达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根据操作所获得的具体感知和表象,充分展开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还引导了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由操作学具所获得的概括话语,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即仅仅有画一画、折一折、做一做、量一量还不够,还要与想一想、猜一猜、说一说结合起来。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注意把操作与思维活动过程、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根据操作所获得的具体感知和表象,充分展开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由操作学具所获得的概括话语,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这样以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不只是停留在操作的层面上了,而是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了,有了思维的跟进,学生在不经意中实际上已经有一个提高。 三、把握好学生利用学具操作的时机

1.在认知的生长处,利用学具动手操作

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形的螺璇图,这个认识螺璇中布满很多的结点,这些结点就是认知的生长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构筑儿童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我们教师就要在课堂善于发现、寻找这些结点,也就是在这些结点正在生长的时候时,就立刻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5册(人教版)《有余数除法》第一课时,既是表内除法的延伸,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正是认知的生长处,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充分利用学具(9个苹果或23个花生或16颗糖果或11个饼干学具),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动手操作。请小组长把物品平均分给组内的4个同学,要公平呦,看看每位分到多少?请一组同学汇报。通过让学生操作学具――平均分食物(纸片学具),再让学生用完整的话说出分的情况,知道分物品会出现刚好平均分完或可能还剩下一些的两种情况,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表象,感性的认识有余数除法。而且恰在认知的结合部加强了同化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在认知的发展处,加强动手操作

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只是“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其中动手操作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例如:在教学11册《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推导时,就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预习:①圆柱体的特点是什么?能不能利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进行转化?②如果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③然后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萝卜和小刀,引导学生对照课文,切一切,拼一拼,想一想,并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通过学生经过亲自切拼,亲身体验,共同探索出了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内在联系,得出不变的有:体积、底面积、高等;变了的有:侧面积、表面积、底面周长等。可谓是在认知的发展处,给了学生一根拐杖,让他的认识得到了提升,学到了,掌握了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另外,教学中这样安排,除了能对学生新旧认知进行有效的整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外,还不失时机地渗透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如转化的思想,变与不变的思想等,以及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空间观念。

四、使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我国的教育方针强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其五育的全面发展。例如教学圆锥体积,让学生分组做实验(一圆柱形容器、一圆锥形容器、沙子或水,让学生用圆锥容器向圆柱容器中装水或沙)证明V=Sh的成立。实验中,教师不能满足于大多数正确或大致正确,而要注意引导学生严格、正确地运用直观操作,且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真正把操作作为获取知识的手段。对于实验失败的小组,要引导学生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指出操作的不正确之处,继续进行实验,直到成功为止。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取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正确认识学具辅助教学的作用

小学数学试题范文4

1.生活数学,强化学生数学实践

数学的教学不能脱离生活,数学教材中的问题选择大部分都是带有生活情境在里面的,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数学教学时,要先弄清楚哪些数学知识要融到生活中来完成,哪些问题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来完成。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来完成的数学技能,就不能把学生禁锢在教室内,要让学生走进生活,来完成数学任务,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 数学 》一年级上册《 比一比 》一课时,教材中只是形象地出示了几个情境图来让学生学习哪个长、哪个短,哪个高、哪个矮,由于低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较弱,通过教材中的图案很难让学生体验长短、高矮的概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地把一支粉笔放在窗户边上,让学生来拿。结果有的学生可以拿到粉笔,但是有的学生无论怎么踮起脚就是够不着,这时,我就问学生:“同学们,为什么刚才有的同学可以拿到粉笔,而有的同学拿不到?”这时,学生由于有了自己的体验,很快就能说出拿到粉笔的同学是因为他们的个子高。所有的这些内容都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找到教学内容与生活的切合点,把数学教学融入到生活中,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自己去感悟。这样得来的数学知识比我们单纯地以本为本的教学要牢固得多。

2.体验数学,丰富学生数学情感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重视的往往是小学生数学技能的形成,关注的只是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了多少,而很少让学生在体验数学的过程中来丰富自己的情感。小学生的数学情感带有深厚的直观情感色彩,只有让学生自己来体验数学,才能感觉到数学的亲切和数学的趣味,才能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才会步入数学的学习殿堂,真正体验与感受数学的魅力与价值,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 数学 》二年级上册《 有趣的七巧板 》一课时,由于学生对七巧板的来历以及它的功能奥妙不了解,我就先让学生观看七巧板的来历、如何运用七巧板来拼图案,以及历史上运用七巧板的故事。这样,学生由于在观看体验的过程中直观地体验到了七巧板的奥妙,加深了对七巧板的认识,同时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也丰富了对祖国数学文化的情感。在具体的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3.情境数学,激发学生数学兴趣

翻开各种版本的数学教材,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些七彩的图画,这给逻辑性很强的数学教学内容赋予了生命,让学生可以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材中多数的例题都设置了一定的情境图,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完美的资源。这些情境图既是编者对数学知识的呈现,同时也是他们对人生的理解与看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形成健康的心理与良好的品质。所以,我们要用好这些情境图,让这些情境图为我们的数学教学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教学中,我们要组织学生看图,要学会用图、解图。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 数学 》二年级上册《 认识除法 》一课时,教材中是“把6个桃子分成几堆,可以怎样分?”它的情境图中有三种分法,这时,因为学生对情境图的直观理解还不到位,所以,我就在教学前先拿出真实桃子来让学生分,先让学生分成2堆,再让学生分成3堆,由于学生是用真实的桃子来学习“平均分”的,学生对于平均分是看得清、摸得着的,兴趣非常高,很快就进入到了学习的角色当中来。

小学数学试题范文5

小学数学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11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下列书籍中已有勾股定理记载的是

A.《周髀算经》 B.《九章算术》

C.《笔算数学》 D.《几何原本》

2.小学数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

A.具有正确的四则计算能力 B.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C.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D.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3.小学数学教材编排中的重点是

A.数形结合 B.数量结合

C.量形结合 D.计算结合

4.通过对学科数学与科学数学的比较,可以说作为人类认识的结果而呈现的是

A.学科数学 B.科学数学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5.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的迁移是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正迁移 D.负迁移

6.在皮亚杰看来,数学思维实质上是一种

A.反应 B.运算

C.动作 D.直觉

7.学生学习8+7=?时,可以不用学具,只看着算式说出其“凑十”的过程和最后的结果,这说明其智力技能的形成处于

A.活动定向阶段 B.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C.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D.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8.让学生从认识商品标价开始学习小数,体现了下列哪条教学原则?

A.传授数学知识和培养数学能力相结合 B.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C.具体与抽象相结合 D.理解和巩固相结合

9.“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一教学思想的提出者是

A.孟子 B.荀子

C.孔子 D.朱熹

10.主张“教学结构是模拟科研的过程”的学者是

A.凯洛夫 B.杜威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11.既具有再现性质,又具有再生性质的客观式试题是

A.选择题 B.匹配题

C.填空题 D.改错题

12.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形,符号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

A.创造性想像 B.再造性想像

C.集中想像 D.创新性想像

13.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这一思维方式是

A.概念 B.判断

C.推理 D.分析

14.学习动机从产生根源上可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下列属于外在动机的是

A.兴趣 B.爱好

C.求知欲 D.荣誉

15.质数与合数这两个数学概念的关系属于

A.并列关系 B.交叉关系

C.对立关系 D.矛盾关系

16.“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这个思维形式属于

A.概念 B.判断

C.推理 D.证明

17.下列可称为心算的是

A.口算 B.笔算

C.珠算 D.验算

18.解应用题要完成两个转化,首先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把数学问题转化为

A.常识问题 B.方程式

C.分类问题 D.数学公式

19.6岁时,孩子观察图形时的特点是

A.眼动轨道是杂乱的,只能看到图形的某一部分

B.眼动轨道逐渐符合图形的轮廓

C.能正确认识简单的图形

D.视线能完全沿着图形轮廓不断地积极活动

20.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是

A.课堂教学 B.课外教学

C.课外活动 D.教研及科研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内容有

A.概念 B.性质

C.法则 D.公式

E.方法

22.小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决定着小学数学教学中

A.基础知识的广度 B.基础知识的深度

C.学生的数学能力 D.教师的教学方法

E.学生的表达能力

23.—个良好的小学数学教材结构应该有利于

A.态度的迁移 B.策略的迁移

C.学习习惯的迁移 D.知识的迁移

E.方法的迁移

24.从我国教育发展历史看来,小学数学教材体系有

A.直线式 B.单一式

C.综合式 D.阶梯式

E.螺旋式

25.下列数学学习活动中属于概念并列同化的是

A.认知“直角”后学习“锐角”、“钝角”

B.掌握“分数”概念后学习“假分数”的概念

C.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正方形面积公式

D.掌握“真分数”概念后学习“假分数”的概念

E.掌握了“总价与数量”后学习“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的数量关系”

26.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可适当采用

A.讲解法 B.演示法

C.自学辅导法 D.引导发现法

E.操作实验法

27.数学思维的基本形式主要有

A.逻辑思维 B.形象思维

C.直觉思维 D.辩证思维

E.理性思维

28.按考评的性质可将考评分为

A.形成性考评 B.诊断性考评

C.显示性考评 D.总结性考评

E.预示性考评

29.运用反馈原理进行教学,要做到

A.及时反馈 B.全面反馈

C.准确反馈 D.重点反馈

E.重复反馈

30.小学应用题的特点有

A.直观性 B.实践性

C.综合性 D.开放性

E.高深性

31.运用讲解法的基本要求有

A.教师应具备较强的语言能力

B.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C.讲解要选准新知识的生长点

D.正确运用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的思维方法

E.要恰当运用板书

32.形象思维的基本形式有

A.表象 B.想像

C.直感 D.直观

E.图像

33.以下属于对学生的认识活动起调节作用的非智力因素的有

A.感知 B.思维

C.兴趣 D.动机

E.意志

34.小学应用题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教学策略有

A.演示与模拟 B.图示与图解

C.复述题意 D.一题多解

E.多练习

35.小学生出现计算错误的知识方面的原因是

A.概念不清 B.算理不明

C.口算不熟 D.笔算不准

E.年龄差异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6.教材结构

37.小学数学教学原则

38.图式想像

39.数学语言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0.通过小学数学教学应培养小学生哪些能力?

41.简述小学数学学习的基本过程。

42.数学教师指导学生复习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43.简述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4.举例说明小学数学教材是如何帮助小学生认识重要概念的?

45.论述小学数学教师应如何钻研大纲和教材?

小学数学试题范文6

[关键词]数学教师;课题研究;理论诉求

一、引言

课题一般理解为研究或解决的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问题。课题研究就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诊断、分析、解决从而发现其规律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师所进行的课题研究主要是针对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而进行的一系列研究。[1]笔者在参与小学数学教师“国培”项目中,承担的主要任务是小学数学教师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与小学数学教师一起,就如何选题、如何研究等问题展开深度研讨。在最近一期的培训中,参与了课题研究的结题汇报工作,在汇报中,一线数学教师普遍感到困惑与乏力的是理论水平不高:说理上不透彻、分析上不到位、对策上不科学。渴望理论回归去眷顾现实,理论的期盼几乎成为一线数学教师做课题研究的心声。那么,小学数学教师做课题为什么对理论的诉求如此强烈?在课题研究中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理论?以及如何获取并应用理论于课题研究中?本文对此展开讨论,以期探究课题研究中的理论问题。

二、课题研究为什么需要理论

近期笔者参与了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的111项结题汇报,并对结题报告进行了文本分析,发现在课题研究的反思、困难与问题中有95%的教师认为是“理论功底浅薄,经验不足、认识水平不高,故在课题开展、问题分析、对策探索等方面缺乏理论支撑,说理不透彻;加之没有课题研究的经历,不善于积累经验,收集整理资料不科学,所以研究深度不够,指导性不强、可推广性不高”。从中反映出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对理论的期盼,一线数学教师之所以在课题研究中对理论诉求如此强烈,有其合理性、现实性、必要性。1.诉求理论的合理性课题研究是教师对教育教学中碰到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的过程,一般的程序与思路是:“选择研究问题——梳理研究现状——采用合理方法——透视问题症状——分析问题缘由——探索解决对策”,在此过程中,诉求理论就有其合理性。首先,要对所选择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然后采用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进行症状透视和原因分析,其中用到文献法、调查法等,就是对此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类分类,理析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路径,为研究者进行研究寻找一个视角,启发其有效地开展研究,那么前期研究中的理论基础、分析因果关系的工具等就成为课题研究的理论因子;其次,在选择研究对象、工具与方法的过程中也需要理论的支撑,如在众多的样本中如何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选择什么样的研究工具对得出的数据、案例进行分析处理等,就需要数学理论、教育理论、方法理论,以确保研究的结果具有普适性;最后,要对研究结果析出、分析、提出改进的对策建议等同样需要哲学理论、教学理论、信息理论等。2.诉求理论的现实性一线小学数学教师进行课题研究,主要是对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棘手问题进行深度分析的过程,是一线小学数学教师提升认知能力、拓展教学路径、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的过程,是站在数学学科发展前沿讲究学理、追求教学进步、运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以及一定的研究程序,对数学教育现象与事实进行解释、预测和控制的过程。正如教师在结题汇报中所阐述的,进行课题研究使教师更好地分析了教学现状、端正了教学信念、检测了教学得失,从而更有力量地从事教学工作,因此通过课题研究,教师强烈感受到理论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强烈感受到要有效地进行课题研究就必须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特别是数学理论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等。3.诉求理论的必要性由于一线数学教师选择的课题主要是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是想通过研究探查原因,寻找对策。所以进行研究时会自觉不自觉地问为什么?也就是说,总是不断地寻找依据,给出说法,不可回避地要面对理论,因为理论能够正确反映世界中事物的性质、关系和规律,蕴藏着主观认识与客观规律相符合的原理。如有的教师在研究数学错例资源利用时讲到,研究中课题组成员的整体能力与素质不是太高,理论素养相对薄弱,对课题的理论构建能力显得不足,混合运算的错例分析不透彻,分类不够详细;加之繁重的事务、课务,过程性资料收集不齐全、不详实,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较大,没有形成错例资源有效利用的科学方法,以后要继续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加大课题管理力度,规范课题研究流程,引领理论知识学习,定期举办课题研究交流、展示活动,及时总结成功的做法,交流、推广经验,发挥课题研究的示范辐射作用,以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课题研究需要怎样的理论

一般情形下,课题研究从环节的视角看,有如下三个关键环节:报课题、做课题、结课题;从过程的视角看,有如下三个阶段:有开头(框定研究问题)、有过程(描述实证研究)、有结尾(解释分析结果)。无论从环节还是过程审视,最为关键的要素是问题、方法、结果。这些环节或过程都有理论因子的存在:在确定研究问题方面,需要理论支撑;在选用方法方面,需要理论指导;在析出结果方面,需要理论分析。那么在课题研究中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理论?1.理论的内涵理论源于科学范式,科学范式是科学共同体遵守的信念体系,是科学共同体将事物的理解整合成的成熟理论。因此,理论的作用就是促进这个事实的集合,是可以允许对预测和解释进行推论的逻辑体系,也是建立与已知事实相符的最佳(最完整、最简洁、最具预测力)的知识体系。所以,理论可视为人们从实践推演和抽象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有关概念的定义、复杂问题分类、事物性质、逻辑推断、基本原则、科学原理和规律性等认知体系。[2]由于理论是人们认知体系的结晶体,可以用于理解、解释、分析、刻画、规范、预测一些现象,因此在课题研究中,嵌入理论的因子就不可或缺。2.理论的特质理论是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各种概念系统,理论思维是以概念系统为内容的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具有兼容性、容涵性、展开性、开放性。[3]因此,认知事物的运演就必须有理论思维,理论产生于实践,并用于指导实践,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积淀的结果。其基本属性是原理性,所派生出的基本特质有完备性和累积性、包容性和开放性、逻辑性和解释性、实践性和发展性。正是这些特质决定了理论在课题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3.课题研究需要的基本理论课题研究是一种艰苦的探索工作,是一线数学教师有意识地促使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极为重要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的过程,也是为数学教学变革寻找途径的过程。统计发现,一线数学教师研究的问题主要分布在作业问题、计算教学问题、课堂管理问题、习惯养成问题等方面,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融知识、实践、发展为一体,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与思考,需要理论模型的嵌入,在揭示假设、观念,探析行动、方法,检验路径、方式,反思过程、结果中都需要理论。小学数学教师的课题研究是实践取向的,是在改善实践的同时也促使实践者与研究者得到提高,其实质是由参与者自己承担自省性的探究过程。一般而言,人们进行研究的维度及理论特质[4]如表1所示。由于小学数学教师课题研究一般以行动研究为主,在行动研究中,教师所拥有的信仰、假设、经验、方法等众多要素融入其中并构成了一种解释的世界,这种解释的语言就是理论,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批判、反省、矫正、引导着我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由理论所建构的一套法则指导课题研究,每一位研究者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阐述理论的意义并应用理论,进而帮助我们解释感到迷惑的现象。因此,理论提供了可参考思考框架。那么在课题研究中,一线数学教师到底需要哪些理论呢?(1)数学与哲学理论数学与哲学理论是小学数学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基元理论。数学理论帮助一线教师深入理解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内容体系,如实数理论、微积分理论、代数理论、几何理论等对深入理解数学课程内容本质具有重要的价值。哲学理论为小学数学教师辩证分析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视角,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三大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事物的矛盾运动原理、认识的能动反映原理[5],对深度理解数学教育世界中存在的困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两大理论成为课题研究的基元理论,处于根基性地位。(2)教育与心理理论在课题研究中教育与心理理论是基础性理论。教育理论是通过一系列教育概念、教育判断或命题,借助一定的推理形式构成的关于教育问题、现象、事实的系统性的陈述体系,而心理理论则是关于知觉、情绪、愿望、信念、思维、能力等概念如何相互联系并实施组织建构的一种理论解释。由于这两种理论本质上超越于具体的事实和经验,具有广阔的解释力,用于课题研究中可以帮助一线教师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从感性与理性的角度进行问题的分析与探讨,这迫切需要一线教师学习和掌握,以便能在课题研究中对出现的现象、问题进行科学认知。特别是数学教育理论与数学学习心理理论,如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波利亚的解题理论、建构主义数学教育理论、双基数学教学理论[6]等在计算教学、有效教学等课题研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教学与学习理论教学与学习理论是课题研究中的工具性理论。教学与学习理论都经过萌芽、独立体系、科学发展阶段,教学理论是对教学的设计、组织、实施、评价所做的理论概述[7],学习理论则是描述或说明人类和动物学习的类型、过程,以及有效学习的条件,学习理论先后经历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等。[8]比如在研究教学策略、提问能力、听写习惯等方面,这些理论就相当重要。(4)信息与资源理论信息与资源理论是课题研究中的发展性理论。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方法、原理都可归之为信息理论,而用于数学教育体系中的一切资源的技术、方法、原理就是资源理论。有效地从事课题研究,信息与资源理论也是不可缺失的。课标指出,恰当合理使用数学课程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水平和教师从事数学活动的质量[9],可见课题研究中的信息与资源问题至关重要,运用其理论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研究。如有些教师在课题结题报告中所言,一线教师的理论匮乏是客观存在的,需要学习,但缺乏专家的引领和指导、缺乏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支持也使老师们开展课题研究很迷茫。可见信息与资源理论也是课题组成员需要加强的方面。

四、课题研究如何获取所需理论

课题研究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需要理论是基于研究的需求,小学数学教师从事课题研究必然产生理论需求,从而使其以积极的方式进行研究活动。那么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获取所需的理论呢?正确的方式就是学习与实践。1.在学习反思中获取理论并用之于课题研究理论的获取依赖于学习。有研究表明,学科思想方法、学科背景前沿两方面知识是影响研究能力大小的重要因子。[10]首先,要认真阅读、学习数学教育方面的论著,如张奠宙、郑毓信、李士琦、顾泠沅的数学教育著作,以提高其数学教育理论修养,这些著作对丰富数学教育素养,增进数学教育研究信心,提高课题研究水平具有很好的指导价值;其次,要认真阅读与课题相关的期刊文献,如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人大复印资料、各类教育教学、数学教育期刊等,很多学者对小学数学教育体系从哲学、文化、教育、心理等方面进行理论阐述,引领理论更新与观念变革,阅读这些论文可以开拓认识疆域、拓展研究思路、解释研究现象。理论静态地展现在文献中,需要学习与反思,无论是分析的理论,还是操作的理论,都需要一线教师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反思。在课题研究的反思中,大多数教师认为要加强理论学习,要引导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总结提升,不断充实课题组成员自身的理论功底,把握方向,朝着预定目标,以课堂为平台,有序地开展课题研究活动。2.在工作实践中品味理论并践行于课题研究理论是一种思想的发展,属于行而上的范畴。课题研究需要理论范式支撑,而这种范式在小学数学教师以往的学习与工作经历中并没有形成,造成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有方法缺失、对象迷茫、问题不清、自信缺乏、经验失灵的感觉。因此,需要在课题研究中结合工作实践形成理论思维,以使课题研究能够成为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的工作。首先,在融课题研究于工作实际中,不断品味理论的分析解释价值,大胆实践,做到知行统一,丰富研究理论体系。追溯一线数学教师做课题研究,一个明显的问题是阅读的文献偏少,如“开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校本课程的行动研究”“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策略研究”等课题中文献综述不足一页,相关文献阅读太少,归纳整理就不可能精细;还有一种现象是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做研究是突发性研究模式,不是持续性研究模式,因而课题研究时断时续,好的经验不能及时总结提炼,在实际工作中就不能及时运用研究成果于教学实践中,课题研究效率不高,为了避免类似情况发生,需要教师在工作中认真学习并运用理论,使课题研究具有创新特质。理论只有在实际应用中才能发挥其巨大作用,一线教师在“加强学具操作指导,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中指出,我们善于在课堂中实践,但把实践上升为理论感到很困难,有“做得很多但总结不出”的尴尬,希望能得到专家们的引领。又如在“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研究”的课题中提到缺少高层次理论专家指导,加之条件限制、主动性不够,使课题研究的理论成果与预期目标有一定的距离,其推广价值及影响不是很深远,理论创新力量显得比较薄弱。从中反映出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缺失理论与实践整合的意识与方法,而走理论与实践融合之路已成为课题研究中的重要举措,正确的方略就是及时大胆地运用理论于课题实践中,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对接,让课题研究更有力量。

五、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师从事课题研究是专业发展的必然诉求,也是理论提升与实践能力发展的必然诉求。做好课题研究除了析理教学历程、归纳教学经验、总结教学规律、反思教学得失、奉献教育智慧之外,还要不断地强化学习与应用理论意识。在课题的开展历程中,为了不断地谋划研究主题、深化研究内容、优化研究方法、拓展研究思路,需要在立足于课题研究主题的基础上,学习、掌握、应用理论,使理论的属性与功能在课题研究中不断彰显,以更好地服务于研究与教学。在具体开展课题研究中,一要处理好理论与研究的关系,在学理论、用理论、强化理论修养的过程中,总结分析教育现象,变革教学现实;二要处理好课题研究理论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做课题要从战略的高度思考问题,要在关涉教师队伍成长、学科核心问题研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升、学校整体数学发展等方面设置研究课题,使课题研究不断促进小学数学学科发展;三要处理好个人与团队的关系,课题研究有总负责人,也有子项目的负责人,需要协同攻关,围绕主问题与分问题,分工合作,打造研究共同体,形成一个良好的学术团队,在课题研究中既能合作交流、参与分享,又能使个人与团体承担学术责任,共同做出学术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定强,蒋会兵.小学数学教师“课题研究”相关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11):31-33.

[2][4]乔纳森•埃文斯.怎样做研究——心理学家实用指南[M].邵志芳,杜逸旻,施轶,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2,68.

[3][5]孙正聿.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智慧和实践智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4-28(B01).

[6]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65-183.

[7]钟启泉.课程与教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18.

[8]王运武,朱明月.学习方式何以变革:标准与路径[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3):27-33.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