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剧本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孔雀东南飞剧本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孔雀东南飞剧本

孔雀东南飞剧本范文1

因此,我在叙事类文言文的教学中采用活动式教学法,学生既轻松又愉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活动式教学法的定义

即要求学生把文言故事搬上舞台,促进学生阅读、理解、策划、表演、写作等的教学方法。

二、运用活动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实验证明,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人们的理解速度较快,灵敏度高,接受知识既快又牢固。国外有一位学者曾将高中生分为智能(平均智力为120)与兴趣(平均智能为107)两组,通过一学期的“阅读与写作课”训练,兴趣组的总成绩远远优于智能者。说明学生的兴趣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如果有兴趣表演、活动,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地挤时间。珍惜每一次编排,观看自己的每一次表演录影,反思是否到位,从而促进理解。

三、活动式教学法的具体步骤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其故事的完整,爱情的凄婉,都能深深打动读者;兰芝的刚烈,焦仲卿的忠贞,焦母的暴虐,都有很强的感染力。下面就以《孔雀东南飞》为例,谈谈活动式教学法的具体步骤。

1.确立目标,激活思维。

“《孔雀东南飞》,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故事性,语言个性化。我们准备让你们表演其故事。”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同学顿时沸腾起来。我顺势引导:“表演必须熟悉剧本,课文就是你们的剧本,表演时间:明天的语文课!”

有人说,没有比扮演著名的科学家去学科学,或置身于历史环境中去学习历史更快更有效的了。紧急的表演任务让全班同学立即投入到课文的理解中,每个学生都很专注,包括平日极不认真的学生,完全不同于在老师的逼迫下看书的无奈。昔日枯燥、繁琐的文言文也不再那么碍眼,理解起来也顺畅多了。

2.把握形象,分配角色。

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速度较快,效率较高。“大概理解还远远不够,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认真把握每个人物形象,再根据同学的性格分配角色……”未待我把话说完,各小组迫不及待地行动起来。几个伶牙俐齿的女生被推举扮演媒人,文静的表演刘兰芝,面目看似凶悍的扮演刘兄。即使没有被安排到的同学也积极地出谋划策,处理细节,选择道具、台词、动作……

教室里欢声阵阵,此起彼伏,像沸腾的海洋。

至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经充分调动起来,已由静态的学习转化为动态的学习,封闭的学习转化为开放性的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指导也至关重要。表演毕竟涉及到多方面的技能,学生不是专业人才,所以老师必须到每个小组询问、观察,也可以参与讨论。必须提醒他们注意以下几点。

(1)静止的文字艺术要转变为动态的表演艺术,要注意很多方式、内容的转换。

(2)联想、想象是思维飞越的翅膀,在不背离原著的情况下,根据需要,充分发挥想象,达到准确表现人物性格、感染观众的目的。

同学们激情高涨,课后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了,有的同学还重新写了脚本,演练了好几次,做好了上台亮相的充分准备。

3.尽情发挥,激情表演。

语文课一到,同学们已经跃跃欲试。我要求,表演者尽情表演,观看者认真欣赏,记录他们的优缺点。

虽然还谈不上专业化,但由于准备较充分,表演越精彩,竞争也越激烈,教室里时而鸦雀无声,时而掌声雷动,甚至在动情之处,表演者泪水涟涟,观看者呜咽一片。

同学们表演情真,从学生的表演中,我们充分感受到他们思维的深度,这也是平日上课不能发现的问题,如吴斯(媒人扮演者)等人提出了问题:“一个被小吏休了的女子,为什么还能被这样的贵族阔少看上?”另一个组表演焦仲卿悬梁自尽的情节时,为了衬托当时心情的悲伤,还专门录了狂风呼啸、秋风瑟瑟之音,还让同学们以悲凉的歌声应和。焦仲卿忽而狂笑,狂笑中又是那么无奈,忽而大声怒吼。真可谓理解得深刻,表演得用心良苦。

4.客观评价,总结得失。

表演结束,评委评出最佳组合、最佳男女主角、最佳表演者,并让评委代表,学生代表作出点评,从他们的角度谈谈感受,作出反馈。我对同学们的激情表演作出充分的肯定、高度的评价,如:同学们发现问题,通过查询资料、讨论解决问题。也客观指出某些不谐之处,如:在那样社会条件下,“门铃”这个道具,显然是不合适宜的。同学们都欣然接受。

5.趁热打铁,强化基础。

学习文言文,离不开学习字词、句式。根据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我趁热打铁,出些练习加以巩固。学生也掌握得出奇的好,很多同学都能背出精彩的对话、段落。字词、句式理解起来也不再那么晦涩、高深。

6.有感而发,练习写作。

写作,之所以是同学们最害怕的,原因大多为言之无物。通过自己的参与、激情表演,想要说的话肯定很多,自己表演时的感受,对课文的理解等,老师稍加提示、指点、学生都可以作出优美的习作。如《朴素的美――浅谈〈孔雀东南飞〉的风格》《〈孔雀东南飞〉的民歌手法》《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等,佳作不乏。

四、活动式教学法的深远意义

孔雀东南飞剧本范文2

开篇序曲就把我拉进大好江南与黔东南水乡苗寨的山与树,树与水,还有那山水之后的人们,丝丝缕缕,千绕百缠,具备诸多诗情画意:

俏江南,曲曲弯弯格千道水,

大苗岭,莽莽苍苍的万座山。

青藤藤缠树树牵藤哟,

山连水来水连山,

孔雀西南飞,

苗岭连江南。

《孔雀西南飞》的舞美灯光设计和音乐制作者无疑给观众一场绝妙的视觉及听觉盛宴。独特的影像技术营造出贵州苗寨美轮美奂的山水景色,宁波的天一广场也被呈现得亦真亦幻。唱腔兼有贵州苗歌和巫歌的特色,对越剧传统唱腔来说也是一次尝试和突破。还有贯穿于全剧的苗族原生态的锦鸡舞、芦笙舞和板凳舞,在给现场观众以目不暇接的视觉享受的同时,也在帮助推动剧情的进展。贵州苗寨与江南宁波的远近亲疏,都在贯穿始终的主题曲中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

与传统题材戏曲不同,现代题材的戏曲贵在表现时代精神,而《孔雀西南飞》就揭示了一种崇高的当代精神。自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方针以来,对西部地区进行经济和教育的扶贫力度愈来愈大,都市大学生毕业后前往西部或工作或支教的数量与日俱增。我们都清楚一个事实:只要西部的教育状况没有根本改变,西部的大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教育扶贫和智力扶贫远比经济扶贫更为迫切也更为长远。

由于我国东西部在教育上的差距,智力扶贫必然需要几代中国人的努力和奉献。然而在这些支教的大学生中,大多数都是在支教一年半载之后凯旋归来,能愿意长期留在西部继续奉献下去的少之又少。以我所在的长沙理工大学力学班为例,零六年毕业时志愿到西部工作的同学一共五名,到了零八年仅剩一名留在原岗位。最近听说那位同学也打了退堂鼓,加入到东进序曲的浩荡行列中去了。

西部需要跟上时代,时代需要一批人引领,引领需要先锋模范,而兰芳正是这个时代年轻人富于牺牲奉献精神的典型模范人物。因此,越剧《孔雀西南飞》的问世,恰恰迎合了时代需求。兰芳她不是“在贵州短暂镀金,见好就收,得胜而归的风派人物,而是在切切实实地为缩小东西部差别、提升贵州山乡的教育水平而奋斗”。

但是,该剧并不刻意宣扬道德规范,而是重在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把兰芳这样一位道德模范首先从一个“人”的角度来刻画,削弱笼罩在兰芳头顶之上较为空泛的的社会光环,而是着力展现一个普通人的内心世界,这样更有利于和观众达到情感共鸣。

作为一个普通人,兰芳在支教的道路上也犹豫过,纠结过,被困难吓倒过。比如在兰芳初到贵州苗寨孔雀岭,看到“云漫卷,风怒啸,倾盆大雨劈头浇”又“等不见接我的人来到”时,内心是“悔不该不听姆妈姐姐来相劝,几千里跋涉来支教”;在“频遭质疑心难受,爱心却被无情收”时,兰芳唱道“ 此地不是育苗地,精神上的荒芜难久留”,她真想打退堂鼓了,她真正是在怀疑自己的抉择的合理性。惟其如此,这样的兰芳才够真实,才够有基于真实的退缩、坦率的怀疑等在情理之中的“人情味儿”。

在刻画兰芳这个角色时,编剧谢柏梁先生特别强化她坚强果敢的性格,这也是兰芳能够在各种困难包绕中能够毅然倔强挺立的基础。比如在同以侯懒龙为代表的愚昧草莽势力的斗争中,兰芳无所畏惧,始终站在真理的一边,不畏艰难,抗争到底。

同时,兰芳也是温柔善良的,她对山洪中失去父母的幺妹爱护疼惜,在幺妹染病时,她“恨不得,将我之身代她身”。兰芳还是贤淑孝顺的,她“梦里给姆妈捶腰背,梳理老娘的白头发;梦里推车陪姆妈,走街过巷看晚霞”,体现出作为孝顺女儿和乖乖妹妹的兰芳,她柔情如水,具备江南女子的共同特色。

然而兰芳对学生们的大爱胜过了对母亲和姐姐的亲爱,更胜过了对袁黔龙的情爱。据谢柏梁先生透露,该剧本是经过了多次打磨,才有了今天的样子,该剧可以说是刻意弱化了兰芳和袁黔龙的恋爱,是因为这出戏不是主要书写男女主人公的情感,而是要书写兰芳对苗岭山村子女的大爱,由此体现出 “小的美好,大的感动”的审美意蕴。把“师生情”作为该剧的核心,引诱观众群体产生情感共鸣,尤其那些师生分别的场面,更成为一粒感人至深的“催泪弹”。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支教助学的主题意旨,不至于被一般化的卿卿我我的爱情场面所淹没。也只有这样,偏于狭小的男女情爱的传奇,才能够让位于文化传递、人格高尚的大爱的传奇。

孔雀东南飞剧本范文3

一、弹性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内涵阐释

“弹性预设”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预设,一般意义上的预设是教师在备课时把教学过程和目标知识一一列在教案中,尽量做到详尽。课堂上教师跟着教案走,力求把教案完全展示给学生,课堂即是教案的另一种呈现形式,不允许“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出现教案中没有设计好的情况。而弹性预设是教师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机动的预设,它要求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弹性预设下的教学设计力行简约,具有开放性、框架性、可调整性等特点。教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剧本”,而是课堂教学的指导,并且只是一个基本的“指挥棒”。在这一“指挥棒”指挥下,任何有益于学生学习,发展学生智力的活动都允许出现,老师在这当中进行恰当的引导,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促进其发展。

“动态生成”是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由师生双方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生成性探究教学活动的过程,具有不可预见性、灵活性、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有独到的、与众不同的体会,支持学生提出并探究因自己的思考而产生的教师不曾想到的问题,追求高于教学目标的教学价值。它是教师教学的目标追求和内在要求。动态生成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科学引导与启发强调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发散思维,在教学活动中彰显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孤立讲授、学生单纯接受的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师生在活跃、宽松的气氛中互动学习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

二、弹性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关系探讨

弹性预设和动态生成体现了预设和生成两者矛盾关系中的辩证统一。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共生于课堂教学过程之中,使预设和生成在教学中相得益彰。

1.弹性预设和动态生成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两翼,统一于语文教学之中

一堂高质量的语文课必定包含弹性预设和动态生成两部分。没有弹性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动态生成的课堂是无生命的课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弹性预设是教师实施教学过程的第一步,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教师课前的弹性预设。教师在弹性预设指引下,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出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做到教学过程有计划、有目的、有条理,从而让动态生成“有备而来”。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中的升华,是教学目标的更高层次实现和教学过程的最终价值追求。通过动态生成,学生才能有机会在灵活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弹性预设检验教师的知识能力,动态生成考验教师的应变能力,教师课前准备得精心,课上调控得及时,一堂好课自然生成。

2.弹性预设和动态生成具有互补性,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弹性预设和动态生成不是孤立地统一于教学中,而是在教学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弹性预设的目标是实现动态生成,它为教学活动营造动态生成的情境;动态生成又对弹性预设提出要求,指导弹性预设的合理构建。如果教学中没有实现动态生成,那么弹性预设就不能称之为弹性预设,仍然仅仅是教师预设的教案的机械化演绎,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就不能真正在学生身上实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得不到发展。同样,如果教师没有精心的弹性预设,或是在课堂上一字不漏地宣读教案,或是“自由放羊式”无目的无计划地进行教学,学生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著名学者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的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设计中就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1]动态生成往往是基于弹性预设,以弹性预设为基础,它的实现是对弹性预设的肯定、扩展和调节、重建。可见,弹性预设依赖于动态生成,动态生成离不开弹性预设,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生共长。

三、落实弹性预设和动态生成的基本策略

要达到良好的有效教学效果,教师就应让弹性预设和动态生成在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发生。

1.弹性预设要从课程教学总体目标入手,确定动态生成的方向

实现课程目标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弹性预设和动态生成的出发点。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做课堂教学前的准备时就要考虑到整个教学实施过程可能出现的情况,从而进行弹性预设,让弹性预设顺其自然的成为动态生成的发展方向,将两者贯穿于教学之中。如果只强调过程,置课程目标于不顾,使得教学方法脱离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脱离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学生的正常发展,教学方法也会失去本来的意义和价值。

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环境会随时发生变化,因此课程目标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当环境发生变化时,课程目标也需要具有开放性和伸缩性,便于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动态生成为方向,有层次的、多样的弹性预设,能促进更高教学价值目标的生成。

笔者有幸在特级教师郑晓龙老师的班级听过两个月语文课,现以郑老师讲《孔雀东南飞》一课为例。郑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对焦仲卿“徘徊于树下”的看法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说这说明焦仲卿不想自杀,他对刘兰芝的爱不够深厚,刘兰芝为了坚守爱情毅然殉情,焦仲卿却犹豫不决。这样的答案让郑老师有些始料不及,随后郑老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最后得到统一认识,即焦仲卿作为焦家的独子,上有年迈的母亲下有幼小的妹妹,思考的事比较多,经过一番思考他还是为爱情而死,捍卫爱情。这足以表现出焦仲卿践行誓言,捍卫爱情的至情本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样化解读文本的同时也要重视文本本身的价值取向。弹性预设要从总体上为动态生成把握方向,促进动态生成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

2.弹性预设要有的放矢,精心构建生成的空间

弹性预设反对过度的机械化预设,但也不能走向不重视预设的极端,弹性预设是对教学的总体规划,教师的“规划者”身份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教师自身应当关注与课程有关的热点问题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扩充自身的知识储量,更新知识结构,为促进动态生成做准备。其次,教师应当在挖掘课程资源上下足功夫,课前,教师要致力于研究疑点资源,善于捕捉疑点资源,营造生成空间,引导学生积极自主探究。课上,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产生的错误的价值,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利用好“错误”,拓展动态生成的空间。除以上两方面之外,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过程具有丰富性,要让这种丰富性发挥积极效应,在必要的时候大胆放弃已经做好的预设,给学生留出充分的生成空间,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的课堂。

郑老师在教授《孔雀东南飞》一课时,采用逐段逐句讲解式教学方法,将课文教授得丰富完整,知识全面,意义深刻,充分说明课前郑老师进行了全面而精心的预设。郑老师在精心预设的前提下,留给学生独立的自主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学生在充分熟悉文本内容的同时也会产生自己的理解和问题,郑老师让学生通过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想法独特,超出教学目标的范围,这时郑老师立即调整既定的教学顺序,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探讨和研究,不仅没有耽误正常的教学进程,反而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3.尊重学生,调整预设,鼓励动态生成

在每一堂语文课中,都会有学生出乎教师的预料,露出创新的火花,萌发有价值的思想,这时教师给予学生的如果不是鼓励和赞赏而是不予理睬甚至否定,学生主动积极的创造思维就会泯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观察学生,及时发现学生创造的火花,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或方法,让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2]教师的重视和尊重,是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学习的保证。

再来看郑老师《孔雀东南飞》的教学,他先让学生说出最受震动的地方,并说明理由。学生对刘兰芝的多才多艺、善良美丽、勤劳果断、知书达理、对爱情的至死不渝等,以及对焦母、刘兄、焦仲卿的言行深有感触,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这是郑老师精心预设的情境,随后郑老师提出“你读出了哪些疑问”的问题,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问题,“刘兰芝人品才能这么优秀,为什么还遭到焦母的谴责驱逐?”“既然刘兰芝忠贞对焦仲卿的感情,为什么还会答应刘兄安排的婚事,这岂不影响了刘兰芝的美好形象吗?”这些问题的提出,一方面是教师有意识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质疑的结果,学生的主动提问比教师被动提问的教学效果要好的多。

总之,教师在施教时要重视并充分发挥弹性预设和动态生成的优势,力求实现二者的最佳结合和共同发展。这不仅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自身潜力,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还有利于激发教师进行自我知识更新的热情,增强教学能力,是现代教学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

孔雀东南飞剧本范文4

一、提倡质疑性阅读,培养开放性和创新性思维

质疑性阅读的目的,在于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人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由教师选择归纳成若干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对于学生提出的疑点,有的给予点拔即可,有的应提供思路,还有的则不仅要扶“上马”,还应“送一程”。如我在教授《孔雀东南飞》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自学课文,然后对课文进行剧本改编,再自筹小组在课堂上演出,其中有学生就问到,难道刘兰芝和焦仲卿两人就一定非得死吗?我们可不可以把结尾改一下?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点拨机会,于是鼓励他们进行二次创作,在课堂表演时,他们设计了刘焦二人通过向府官求助最后让焦母认错得以双宿双飞的美满结局。当表演结束,同学们都鼓掌叫好,而我适时向他们“泼冷水”:“你们觉得这个结局好还是课文中的结局更好?”很多同学认为表演得好,也有同学认为这个结局很符合大家的喜好但太大众化,总觉得跟课文相比少了点什么。我充分肯定了这些同学的质疑,让他们找出具体缺少了什么,后来得出结论,缺少一种符合当时社会环境和作者创作初衷的悲剧精神。这样一来,文章的主题意义就得到很好呈现,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涵了。

质疑能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多层次多方面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阅读新体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或解析时应该多考虑引导学生质疑、求异,引导他们找到文本的最佳切入点,并对他们的尝试多加赞扬,坚持长期操练,造就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创新性。

二、灵巧设问创设情境,培养主动性思维

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置悬念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温故可以知新,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上下功夫,能让学生克服对新课“望而生畏”的心理,积极运用有关旧知去探求新知,这样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尝到自己“摘苹果”的甜头,达到调动思维主动性的效果。例如,教《雷雨(第二幕)》一文时,笔者先用一个问题创设情境:有人说,人生是个圆,你同意吗?然后通过学生的讨论自然引入《雷雨(第二幕)》这篇课文,同时结合课文中人物的命运纠结,给学生留下一个渴望探知课文内容的期待视野。而且,要了解剧中人物的命运纠结,课文选文部分显然不能让学生感到满足,于是学生主动去阅读全剧,笔者趁势提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在情境和问题的“诱引”之下真正从容地“触”到教学内容的关键处、精彩处,让学生觉得“有意义”或者“一点都不难”,在新情境、新问题的吸引下迅速进入新的学习进程,激发他们产生对新课的浓厚兴趣,为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和作者思想产生共鸣铺平道路。这样学生的认知心理才会积极活跃起来,思维的主动性也容易被调动起来。

三、加强阅读训练,培养敏捷性思维

孔雀东南飞剧本范文5

国家一级编剧,现任江苏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副主任。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师从章培恒先生。戏曲编剧代表作有昆剧《春江花月夜》、京剧《将军道》(合作)、锡剧《一盅缘》、淮剧《李斯》《宝剑记》、扬剧《衣冠风流》、越剧《丁香》《孔雀东南飞》、音乐剧《鉴真东渡》等。其中,京剧《将军道》和锡剧《一盅缘》分别获得第20届、第21届“中国戏剧奖・剧本奖”。

与罗周的采访最后约在了复旦大学附近的一家咖啡馆里。她穿着一件枣红色的中式长袍,头发剪得短短的,眼神非常明亮。每周三的晚上,著名剧作家张弘先生都要从南京赶到上海,为复旦学子讲授“中国戏曲・昆曲”通识课,罗周是他的“助教”。对于罗周来说,这看似不甚起眼的“工作”自有其意义:从本科到博士,她在复旦度过了生命中至关重要的十年,毕业后辗转来到江苏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张弘则是她戏曲创作道路上的良师。

和很多人一样,我知道编剧罗周的名字,始于昆剧《春江花月夜》。2011年10月,中国剧协与上海戏剧学院联合主办的“全国青年剧作家研修班”在上海开班,罗周是其中的一员,介绍她时说的是,这就是写《春江花月夜》的罗周――仿佛这五个字便是她的标签。担纲剧本点评的是著名剧作家盛和煜先生,他谈了这样几个意思:“这是当代青年知识分子向母语文化致敬的一个文本”“这个文本表达了一种古典情怀”“如果这部戏投排,我建议让演出适应文本,而不是让文本适应演出”。盛和煜并不是唯一一位对《春江花月夜》不吝赞美的前辈大家,戏剧理论家汪人元,著名剧作家罗怀臻、郭启宏、王仁杰、王安祈等人也都对这部新编昆曲作品激赏不已。素来以严苛闻名的王仁杰,更是把《春江花月夜》剧本复印了许多份在福建分发,给表演艺术家岳美缇也寄了一份去,并发出了“自叹弗如”的感慨――这无疑是前辈虚怀若谷、提掖后学的一番美意,从另一个侧面,也是对罗周创作实力的有力证明。

事实上,写于2010年的《春江花月夜》是罗周的第一个昆剧作品,那时她进入江苏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工作已近四年。初到剧目室的两年,罗周什么大戏都没有写。只是开会讨论剧本时,这个复旦毕业的小姑娘总能把别人的剧本讲得趣味十足,然而真看原作,却会发现其实不过如此。这给张弘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第三年,罗周终于写了一个话剧剧本《春秋烈》,张弘读后很是欣赏,后来闲聊时,他顺口对罗周说了一句“有空不妨写写昆曲”,不想13天后,罗周真的拿出了一个昆曲本子让他看看,这就是《春江花月夜》。张弘评价说,自己在罗周身上读到了“正当其时的青春和无拘无束的胆量”和“真诚的对于戏剧的热爱和极其任性的多情”,“罗周用她的笔叫人对她生出好奇、生出期待,好奇她下一个作品会写什么,期待她能写成什么样子”。

罗周的戏曲创作其实开始得很早。2001年,还在复旦大学读大四的她便和编剧赵莱静老师合作创作了淮剧《千古韩非》,不久两人又合写了越剧《柳永与虫娘》,但那时的罗周并不认为自己是个专业编剧,就像她出版过上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却也没有认为自己就是个专业作家。博士毕业的那个暑假,她在一家台湾漫画公司工作了两个月,原因是“超喜欢日本动漫”――关于生活,罗周说“我是一个很被动、很随意的人”;关于创作,罗周说“写戏总是要愉快的,绝不要为了糊口来写戏,让你快乐的事情你多做,不快乐的事情尽量少做”。她似乎也没有将戏曲创作当做一份“事业”来“耕耘”的意思,“戏曲带给人们的愉悦恰恰是我们可以在其中很真实地表现自己”。对她来说,写戏,是心灵、情感之寄托、是一种生活方式。

2015年,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联合上海大剧院、现代戏剧谷、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将罗周的成名作《春江花月夜》搬上了舞台,宣传语写的正是“80后‘天才编剧’13天创作当代昆曲”。某种意义上,这或许是罗周从一个行内备受瞩目的青年编剧走向更广阔的大众认知的开始,不过在罗周自己这里,却早将这一页翻了篇。她从不认为“天才”这样的标签属于自己。“我自认并没有卓著的天分,能取得一些成绩,是因为很努力地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又受到中国剧协与各位前辈大家的关怀厚爱、提携指点,加上张弘老师对我的悉心教导。我也非常感谢众多院团对我的信任,剧本之优劣需要演出来验证,正是他们成功的演出鼓舞了我,令我坚持下去并始终怀有兴致勃勃的创作的愉悦感与好奇心。”

从《春江》写作完成到最终搬上舞台的这五年时间里,罗周接连创作演出了二十多部戏剧作品,涉猎剧种从京剧、昆剧、越剧、锡剧、扬剧、楚剧,到话剧、儿童剧、音乐剧几乎无所不包,可谓写一部成一部。其中,京剧作品《将军道》(合作)和锡剧作品《一盅缘》更相继拿下了第20届、21届“中国戏剧奖・剧本奖”。正如《剧本》杂志副主编武丹丹评价的那样,创作对罗周来说,不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或者说她有实力、有能力将创作变成一件不那么艰难的事情。而罗周则说,“这几年我自以为最大的进步在于,写戏从一件自发的事,变成了一件自觉的事”。

罗周喜欢写英雄、写美人,这世上所有的真善美,都令她欢喜。“我总觉得,人类之高贵、从容、智慧、通达、担当……这种种美德足以与星辰媲美,闪耀永世,我想写的就是这些。虽然生命本身会陷入各种各样的困境,但是一个高贵的人生,是可以战胜自己,扶摇于困境之上的。我想写的就是我们一直以来,都有自我拯救、自我实现的智慧与勇力。说到底,我是试图用戏剧来完成心中对于生命的梦想,也想努力探究、放眼远眺中国戏曲所能抵达之处。”

这是编剧罗周的“夫子自道”,也是小女子罗周最打动人的真性情。

孔雀东南飞剧本范文6

关键词:服装设计;戏剧服装;艺术设计;表现;审美;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J801文献标识码:A

戏剧艺术是以演员为中心的表演艺术。戏剧服装从属于舞台美术的范畴,在戏剧艺术中,协助与支撑演员完成表演任务的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化妆和服装的人物造型。戏剧服装是塑造角色外部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体现角色的身份、年龄、个性、习惯等等,显示出剧定的时代、民族、国籍、地区和特定的情境。服装伴随演员在灯光、道具、音响、编排的共同支配协调下,通过服装的语言来体现戏剧过程角色人物的矛盾冲突,以装扮的形象展现剧本所规定的内容。可以说戏剧服装是以典型空间中具体服装来表现人物转换过程中的变化,随着剧情的变化服装也相应地变化,以体现和贯穿主题。一般戏剧舞台上的服装应从服饰上再现剧中的年代,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戏剧情节。但同时戏剧服装又要以不同的造型、款式、风格,带给观众赏心悦目的视觉美感,某些时候需要对生活进行适度的夸张和概括的设计。戏剧服装设计基本过程是设计师在反复阅读剧本后,分析剧情,收集剧本要求的那个时代的服装资料并加以艺术的提炼,与导演沟通,了解其构思,提出设计方案,包括造型、色彩、面料选材以及制作工艺等方面,最终通过演员、化妆,布景美术设计共同创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

一、任何一部戏剧的服装设计都要考虑到诸多因素

(一)戏剧情境是首要设计因素

戏剧反映现实生活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其中主要体现为剧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冲突。在戏剧表演过程中,通过一幕到另一幕的转换,完成时间和空间的转化。其中戏剧服装就成为戏剧作品的构成要素之一,戏剧情景决定了戏剧的外在形式,而戏剧服装又烘托了戏剧情景产生的氛围。一般来说,戏剧情境主要用以展示戏剧主题,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活动的时空环境、对人物发生影响的事件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情境作为一种客观的推动力,促进人物凝聚起具体动机并导致人物的行为方式,是戏剧冲突、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构成情节的发展并展现人物性格,同时也形成了着装场境。着装场境是指从视觉上对戏剧服装的各种功能产生影响的一切事物。人、服饰、场境之间形成相互影响,服饰呈现的整体效果依赖于与场境的或协调或对比的因素。戏剧服装设计就是把服饰与穿着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对待,把个体放在一个整体中去考虑,要符合TPO原则,与环境达到和谐统一,才能产生高层次美感。戏剧情景决定了人物年龄、身份、职业、性格特征等,不同人物有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矛盾冲突,通过服装的转换可以表达人物情感的变化。

中国台湾导演赖声川的首部大陆原创舞台剧《陪我看电视》是一部反映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变化的现实主义话剧,这部戏以一台九英寸牡丹牌电视机从城市到农村、数次易主的流浪经历为主线,用喜剧的方式重现了30年来属于中国社会、中国百姓自己的集体回忆。剧中人物服装的变化,从个体而言表现了人物的年龄变化,进而反映其心理变化;从整体而言展示了30年来人们着装习惯、服装审美的变化,进而折射了时代变迁以及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造型因素有规律可循但要适度夸张

戏剧服装造型是指服装在剧场的环境空间中所形成的立体形态。在日常生活服装的款式设计方面,一般将比例、均衡、节奏、呼应、强调等形式美法则用于服装的外在设计上,以体现不同的服装风格。戏剧服装在大方向上也是遵循这个原则,但对某些场景或角色却会对服装进行夸张、渲染甚至有反形式美原则的倾向。戏剧服装首先要配合表演者的需要,高度突出精神价值,把塑造艺术形象放在第一位,服装造型是展现戏剧人物性格和身份的一个重要外在符号特征,夸张、简化、隐喻是戏剧服装设计典型的创作手法。

由于健导演,张柏源担任服装设计的大型史诗时尚舞剧《绝代佳人》以中国古典四大美人的故事为基础,演绎了美人与战争这个亘古不变主题。其中貂蝉的服装造型线条流畅紧凑,颇具犀利感,暗指诸侯割据时代的权力之争;杨玉环的造型华贵雍容,以红色和金色为主调,饰以精美的牡丹刺绣图案,大气非凡;王昭君的服装面料有厚重感,以白色为主,配以皮草饰边和典型的蒙古服饰纹样,表现塞外边关的寂寥空旷;西施的服装造型清澈灵动,蓝绿色的薄纱层次堆叠,将其飘逸的情态表达得淋漓尽致。四位主角的服装造型既有史实可依,又创造性地融入了现代时尚元素,让在场观众无不感受到四大美人穿越时空时那种千回百转和诗情画意。《绝代佳人》在人物服装造型上,用符合现代审美的手段让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美给予接受和认同,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三)色彩因素最能体现视觉冲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