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北京亮起来了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北京亮起来了课件范文1
【关键词】兴趣 直观 情景
一、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多媒体有着鲜艳吸引学生的画面,还可以配上音乐、声音,再加上孩子们喜欢的一些卡通动漫人物,孩子们的注意力就完全被吸引过来了。
比如生字教学如果还是沿用老方法,就比较枯燥乏味,孩子们会厌烦,不爱学,就会走神,做小动作,而有一位教师在上《乌鸦喝水》的生字时,他运用了这样一个课件,画面上出示了本课所要学的生字,一只乌鸦嘴里念着生字,学生按照乌鸦说的字移动鼠标带着乌鸦去叼这个并把它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也就慢慢升高了,当乌鸦把全部生字都叼到瓶子后,乌鸦回表扬小朋友说:“你真棒”,如果小朋友带着乌鸦叼错了字,乌鸦又会说:“叼错了,叼错了,再来一遍。”课堂上立刻活跃起来,每个孩子都想上去大显身手,连听课的老师都跃跃欲试,这样吸引人的课堂怎么不会让孩子们爱学、乐学呢?课堂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二、多媒体教学直观,可以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难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有许多实验,帮助对课文的理解,一些小实验通过教师的道具演示,可以让学生理解,可有些实验受场地、道具等等的影响无法演示,这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课文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多媒体教学它克服了这一难题,使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整个实验过程,并深深地印在脑海中。
如教学《称象》这一课时,对于曹冲称象的整个过程,文中用了一大 话来描述,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云里雾里的,摸不着头脑,其中还有一些词句如“船舷”,“下沉到画线的地方,再把大象赶上岸,再往船上装石头”等等,这些学生都不易理解,教师用一些教具进行演示,坐后排的同学不易看清。可是多媒体把当时的情景一再现,学生在观看影片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就把整个过程清晰地印在脑海中。对于学生一些较不易理解的词、句,学生边看教师边讲述,还可多次重复出现这几个情境,让学生上台来演示,这样就有利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当学生对于这一过程理解后,教师请学生当解说员,边看动画边描述当时的情景,学生有了这一尝试,也感到很自豪,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同时训练了他们的胆量、口头表达能力,对于本段的背诵也就轻松地完成了。
三、多媒体教学可以扩大孩子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
我们面对的是农村的孩子,他们的见识面比较窄,切身体验少,多媒体教学可以满足孩子们的需求,把他们无根据的空想变成现实展现在眼前。
如教学《北京》、《北京亮起来了》这两课时,没有孩子去过北京,见过立交桥,没有孩子见过那夜晚的长安街像银河从天而降,让他们凭空想象非常困难,而多媒体一用,北京的各种景象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让他们仿佛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北京的古老而又现代。无需老师再费什么口舌去引导他们想象,老师这时是以导游的身份向孩子们介绍北京,让孩子们融入到其中去参观、去欣赏。有了这一感性的认识,孩子们就有了说的欲望,也有了说的资本。
再如《黄山奇石》,文中详细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四种奇石,孩子们学得津津有味,都想能亲眼看看这奇特的石头,我播放了一段介绍黄山的影片,黄山的美景展现在眼前,不仅让孩子们看到了那四种奇石真的有文中所描写的,还看到了文中没有详细介绍的“仙女弹琴”“狮子抢球”“天狗望月”,当孩子们看着这三块鲜活的石头时,我要求他们仿照课文来介绍,孩子们就说得生动了许多。影片中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石头,我适时地引导孩子快给它们起名字,谁取得名字最形象、贴切,那块石头就是你的了,这时连串的好名字就出来了,有“嫦娥奔月,七仙女下凡,孙悟空摘仙桃…… ”孩子们不仅从影片中看到了黄山的奇石,还看到了黄山的奇松,黄山的云海,孩子们坐在教室中就可以对黄山的美景一饱眼福,老师也可以用较少的时间给孩子们更多的知识,开拓了他们的眼见。
四、有了多媒体,教师在上课时也可以根据课堂的需要适时上网查寻、补充一些资料,非常便捷
我在上《蜜蜂引路》这一课时,当我问:蜜蜂有哪些特征?孩子们回答了一些,其中有个孩子问:“老师,蜜蜂的“8”字舞是怎样跳的?”当时我备课时没考虑到这一环节,因此课件中没有这一内容,我马上上网搜寻这一内容的视频,只需几秒钟的时间,蜜蜂跳“8”字舞的片段就展现在眼前了,这比教师口头解释更有效果。
有时我们准备的课件不能满足课堂需要,需要临时增加一些知识给学生,多媒体的大量信息,大容量及时地为我们提供了便捷,提高了我们的课堂效率。
北京亮起来了课件范文2
一、利用“白板”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学习哪一门学科,都必须以兴趣为前提。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交互式电子白板以其独到的鲜艳的色彩、动听的声音以及多变的图像、色彩、标注、画面截取、隐藏、动画等功能,极大地激发了小学生的兴趣,还能使学生较长时间地保持自己的注意力。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的阅读教学,白板课件让孩子仿佛亲临现场,可以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画面、良好的视听效果状态下阅读。
例如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这篇课文时,学生对北京的了解并不多,当然对课文中描写的景象更是不能深入体会。头脑中不能想象北京的夜景究竟是怎样的。但他们通过对文本的接触,对北京产生了向往之情。看着学生那意犹未尽的情形,我马上利用电子白板的资源库,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录像。学生欣赏着北京夜景的录像,老师一边介绍,学生通过录像和教师的介绍对北京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为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感悟空间,激发学生情感体验,我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的音乐、视频、图片,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配上相应的音乐、视频,利用白板的回放功能,互动评议,逐步深入,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品读,读出北京的美,北京夜景的绚丽;从而体会到北京现代的美与传统的美融合,感受北京深厚的民族文化,这样立体式的情境激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巧用“白板”特点突破教学重难点
我们都知道中国汉字是十分有趣的。可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识字量太多,如果不巧用一些方法,孩子们的小脑袋怎么能一下子装下这么多字呢?于是,我想到了利用电子白板来帮助学生识字,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差,单凭教师的讲述或学生的想象,很难对某个字产生深刻的印象。利用电子白板识字,可以引导学生轻松愉悦地识字,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的生字时,文中的“渴”“喝”两个字学生很容易混淆,怎么办呢?我就先利用交互式白板的凸显功能,把两个字的偏旁变红,然后引导孩子有偏旁着手,结合实际思考,缺水了,人渴了,自然是需要水,也就是“三点水”了,而喝水时是要用到嘴巴的也就是我们的“口”了,因此喝水就是“口字旁”了,再用了白板层的效果,这两字点击变化相机口头组词,让孩子加深对两个字的认识。实践证明,采取这样的方式,学生注意力集中,学得开心,识字效果好。
在指导学生写生字时,我让学生借助笔顺表,细致地分析汉字的结构、笔画、笔顺,学生学得饶有兴趣;利用白板课件功能,创设互动游戏:将生字拖入田字格,以便让孩子看清字在田字格的位置,接着,在学生自主识字的基础上,我从旁点拨和指导,并示范书写指导;把学生写好的字用实物投影仪投出,当场评价学生的字,以鼓励学生认真写好每一个字。这样既形象又直观、有趣的教学可以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果,还使学生很快领悟到字词的意思。
三、活用“白板”交互功能提高课堂效率
电子白板的强大交互功能极大的解放了教师和学生,促进了教与学模式的改变,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上《画家和牧童》的第一、二段时,教学的重点是通过语言文字体会画家戴嵩画画得好与快。在这堂课上,我运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及时书写功能,先将文本内容在白板上显示出来,而后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交流过程中,我还利用白板的勾画和批注功能,请学生走上讲台,拿起电子笔,在白板上直接勾画、批注,谈自己的感悟,把自己的感悟带进阅读。比如在理解“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这两个词时,我出示一幅画,让学生指出,画中哪些地方是“浓墨涂抹”,哪些地方是“轻笔细描”,学生形象直观地就理解了这两个词语的意思。这种方式的学习,不仅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而且学生们也从中学到在阅读中如何进行批注,这样的课堂教学更加富有实效。这种方式的阅读教学,使师生、生生真正地互动起来,交互式白板的交互功能在课堂上第一时间得到了体现。
总之,电子白板的出现,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增添了色彩与活力。它强大的交互功能以及人性化的设计都为我们的教学带来极大的方便。当然,在白板的运用过程中,可能还存在些问题或是误区,比如教师自身的操作不熟练,会直接影响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或是一些教师为了用白板而用,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教师在运用电子白板以及其他一些辅助教学手段时,都要注意要有目的性,恰当性和合理性。电子白板的出现,对我们的教学是一次大的革新和推动。只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多运用,多思考,才会有更多新发现,更加充分地发挥电子白板的功能,演绎语文课堂的精彩。
参考文献:
[1]郝海波.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考试周刊》2012年33期
[2]顾小玲.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小学时代(教师)》2012年11期
北京亮起来了课件范文3
关键词:方法;新招;词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039-01
斯大林把人类语言称为"词的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词语入手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引领学生披文入情最直接的方式。
1.莫让传统遮望眼,叹词语教学之枯燥
镜头一:单调――目标单一化。
幻灯片呈现词语,通过多形式的读记,解义,扩词,造句,近一半时间花在字词教学上,学生无暇读通课文。
镜头二:僵化――过程模式化
教词方法运用"昨日的教学",几十年一成不变。僵化的模式硬生生破坏了孩子兴趣。
2.梦里寻他千百度,创词语教学之精彩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每个字词,都赋予感彩。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创行之有效的方法,引领学生与词共舞。
2.1品读,触摸词语的温度
2.1.1巧设情境,让词语"逼真"起来。维果斯基说过,词语只有获得感性认识的个人含义,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生气勃勃的细胞。的确,理解词语必须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生冷的词才变得有温度。
《孔子拜师》:师提问:"生活中,你有没有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地赶路?"生因缺乏体验难作答。师创情境:孔子从春暖花开走到夏日炎炎,烈日当头,他……寒风中他……渴了,他……;摔倒了,他……;他几乎不分白天和黑夜。在情境的引导下,学生很快有了感悟。
这个环节给了我们启示:老师没有一味灌输,而是借助情境启发学生感悟。把词语变"鲜活"了,学生学灵活了,语文课堂也被激活了。
2.1.2想象品读,让词语"灵动"起来。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孩子的天性是好奇的,而品读,是对语言文字从语表到语里的阅读。在词语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品读,披文入境。
笔者周教《凡卡》:学生读"挨打"的部分后紧扣"毒"字拖出打的方式:揪、拖、揍、戳。
师:假如你是凡卡,头发被狠狠地揪,会怎样?
生: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我的头痛极了;把我拖到院子里,我的脚掌磨破了;拿皮带揍我,我浑身是伤。
师:一个字派生出这么多词,有其他不同打的方式吗?
生:他用脚往我身上踢,用拳头对着我胸口捶,一巴掌扇过来,我头昏眼花。
不断品读想象,很多同学感动得声泪俱下。
这个案例,老师巧妙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抽象的词语还原成生动的形象画面,从而让词语灵动起来。
2.1.3揣摩推敲,让词语"鲜活"起来。叶圣陶说过:"阅读方法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精妙传神的词语,学生似懂非懂,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揣摩:
如《荷花》:怎样引导学生体会"冒"字的神韵
师:"冒"字可换成什么词?
生:挤、钻、长、伸
师:出示荷花生长的动态画面。想象它的心情……
生:兴高采烈、情不自禁……
师:白荷花迫不及待地从荷叶中间钻出来,就是冒。"长"说明荷花普通。而"冒"表达了艳丽脱俗。
以上教学设计,既使学生精准地把握了"冒"的意思,又使词间的微妙差别得以辨析,恰到好处。
2.2捕捉,拓展词语的深度
2.2.1再现画面,联想补白,让词语生动起来。
文有文眼。语文教材多因"情"而定,许多重点词是文本情感的聚焦点。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抓空白联想,扩充词语的形象内涵。
如《北京亮起来了》:二年级学生很难理解"金碧辉煌"。教师适时播放了融声、光、色彩为一体的天安门城楼夜景课件,再现了"金碧辉煌"的画面,学生的理解水到渠成。
2.2.2化词为画,形象感知,让词语形象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小学语文课本几乎每篇都有插图。只有把一个个词语变成一种鲜明的生活情景,学生才会乐于学习。
例如,笔者陈教《画家和牧童》
师:怎样的画法叫"浓墨涂抹",怎样的画法叫"轻笔细描"?
师:课件演示斗牛图
生:牛身上大面积的泼墨挥毫叫浓墨涂抹,牛屁股上轻轻用笔勾勒出来的是轻笔细描。
通过欣赏戴嵩的斗牛图,将词语化为形象的画面,学生更真切地体会到戴嵩的画技娴熟。
2.3表演,放飞词语的广度
表演是理解词语的活词典。让学生读演结合,演中感悟,可以变"死"为"活",从而放飞词语的广度,让词语"精彩"起来。
如教学《小村庄的故事》,如何让学生感受"拎"字背后的随意,作者的惋惜与谴责?可请孩子们分别表演村民"拎斧头上山砍树"与"拿斧头上山砍树",通过动作对比,他们会切身感受到人们的无知。
以上教学片断,教师将读与丰富的肢体语言相结合,引领学生进入作品营造的情境中,变无声为有声,从而让词语变得精彩纷呈。
3.拨开乌云见月明,拓词语教学之新招
3.1引"信息技术"之源,画龙点睛。积累词语是丰富语言表达的基础。作为一线语文老师,必须引领学生触摸探究并运用这些词语。怎样才能省时高效?
3.1.1感知观察,让词语真真切切。如笔者陈上《南辕北辙》,"辕"和"辙"离学生生活经验较远,师先引导学生据字形猜跟什么有关。再出示古代马车图并讲解:"辕"是古代马车前的两根横杠;"辙"是马车轮子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最后引导:如果辕往南边,辙就往南边。即南辕只能南辙,北辕只能北辙。此时再读,并找出能解释"南辕北辙"的句子,学生就轻而易举地理解了。
以上教学片断,陈老师在学生"未曾见识处"亮出图片,能化抽象为形象。
3.1.2演示领悟,让词语活灵活现。有些词语较生僻,只可意会。此时,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如《珍珠泉》,课件演示水泡"嘟噜噜"冒出来的声形,就将这一词语演绎得活灵活现,从而让学生体会了小水泡的可爱。
3.2设"游戏活动"之擂,如痴如醉。"游戏是儿童的生命。"我校不少班早读前五分钟设立"词语接龙、抓特务、哑剧竞猜"等游戏,每年举行成语竞赛活动。多种游戏与竞赛,激发了学生学成语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对于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均有积极的意义。
总之,作为语文老师,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和学生一起在词语中出生入死。只要乘风破浪,终会直济"词"海!
北京亮起来了课件范文4
【关键词】预设; 生成;生本;感悟;文本解读;内容理解;反馈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9-0198-02
我国的教学历来重视知识的传承,以教材为本;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教师为本。“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生成”对应于“预设”。预设与生成是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预设显示了教学的计划性,生成显示了教学的灵活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只有预设而不见生成。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不要“节外生枝”,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为止。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不应是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执行的过程,而是持续生成教学内容的过程。它应该突破“预设”的樊笼,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引导学生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
因而,如今的课堂不只是教师自我表现的舞台,不应以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自己的设计为本,更应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更多地考虑学生是怎么学的。语文教学要走向以学生为本。为之,强化“生成”意识势在必行,减少课堂教学的“预设性”,增加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展的当务之急。为此,巧用语文课堂教学生成法,能让语文教学更快更好地走向生本。
1 题目生成,让文本解读走向生本
“文本解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起跑线”。省小语会理事长沈大安说:“有了精彩地文本解读才有出彩的语文课堂。”他还在《浙江省第八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 》后强调文本解读要走向生本。抓住内涵丰富的“题眼”,从解题入手,探索课文思路的来龙去脉,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教师解读文本最好经历“普通读者――教师――学生”的角色转变过程。教师要根据对学生学习水平的估计预设不同答案和对策,并准备在课堂中按学生的实际状况调整教学策略。
1.1 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我先从题目“玫瑰花”切入。
①破题推想:看了课题后,你能推想出小鹿的玫瑰花是怎么样的吗?
②扣题理解:鹿弟弟为什么惋惜地说这玫瑰你白栽了?
③回题明理:鹿弟弟后来又为什么高兴地说你的玫瑰没白栽?
通过对题目的生成,让学生走向文本,走向朗读,走向思索。最后明白故事的表层,由憧憬到失望,由惋惜到高兴,在巧合中表现出趣味。故事的深层,蕴含着美化环境的意义,以及在为他人创造幸福生活的过程中自己也体验到幸福和快乐的思想,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1.2 教学《北京的灯亮起来了》时,我依然从题目生成,层层追问。
①读完课题后,想问什么问题?
②北京哪些地方的灯亮了?
③北京的灯亮起来后会是什么样的?
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语文学习,不应是被动的学,旁观者似的学,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题目的生成,再配以精彩鲜活的课件,可以引发学生深层的思考,可以焕发学生朗读的激情,可以教会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结构,更能让学生产生对北京夜景的喜爱,让他们满怀豪情,发自内心的赞叹:北京的夜晚,多么明亮!多么辉煌!
12. 北京亮起来了
灯光长安街:华灯高照
的的环形路:道道彩虹明亮
海世王府井:焕然一新辉煌
洋界故宫:银光闪闪
总 分 总
2 句子生成,让内容理解走向生本
句子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课文中有语言凝炼统领全文的句子。教师如果帮助学生抓住这些句子,进行读、思、说、练,就能让内容理解走向生本。如《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中,“我不是最弱小的”,不论出自谁的口,定会让人感到由衷的敬佩,因为语气中的坚定会让人动容,更何况是一位孩子的心声呢。这是幼小的主人公萨沙带着自信、坚强和自豪说出的一句话,也是作者激励我们每一个孩子挺起腰板自豪地说出一句话。这句话是文章的题眼,课文所叙述的故事最后就落脚在这句话上:我不是最弱小的,因为我可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因为我可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和物。
为了能让学生更佳地体会文章的内涵,我是这样生成句子的:
2.1 自由读课文,找出提出的三个问题。
①妈妈,您和托利亚都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
②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
③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
2.2 仔细品读课文,对每个问题你是怎么理解的?
第一句中,通过理解的延伸感受到家人之间的亲情(父母对孩子的爱,哥哥对弟弟的爱)。第二句中体会到萨沙那颗不甘示弱的心,决心做勇敢孩子的坚定信念。最后一句让学生们看到萨沙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成为了能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强者,从而回归主题:“我不是最弱小的”。
2.3 当萨沙得到妈妈的肯定自己不是最弱小时,你有什么感想吗?(主题升华)
生:学了这篇课文,我知道我们要去关心一些花草树木。
生:学了这篇文章,我懂得了会关心别人就不是最弱小的。
生:我知道被人关心很幸福,关心别人更快乐。
学生的理解也许还比较肤浅,但老师可以告诉孩子,爱是一条无形的丝带,它把我们每个人的心牢牢地拴在一起,于是我们互相关心、爱护着。有了爱,不管在生活中遇到什么风浪,我们不再害怕,生命也会变得更加坚强。当风雨来临时,我们尽可能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让他们不再害怕,也让这份融融的爱意温暖着我们每一个人,让一颗颗坚强的心团结在一起,共同战胜风雨,迎接更灿烂的彩虹。
用这种句子生成法来探究文本,使学生能真正达到学语文的效果。这样的生成,让内容理解走向生本,会起到“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
3 教程生成,让教学过程走向生本
教程是流动的而非晶体的,所以,现在大家都把教学过程称之为“流程”。课堂上,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随时调整自己的教案。
记得上学期自己在教《父亲和鸟》时,原本是让学生先朗读课文,说说你觉得父亲对鸟怎样?从哪里看出?然后再体会为什么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如果父亲是猎人,会怎样?突然一位学生打岔道:“父亲不是猎人,为什么那么了解鸟?”我愣了一下,马上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先找出父亲说的几次话,再仔细读读,说说父亲了解鸟有多少。再思考父亲为什么那么了解鸟。最后重点理解第13自然段--父亲又对我说:“在鸟最快活的时刻,在鸟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师:父亲除了快活还有什么?
生:父亲除了快活还有担心、紧张、伤心……
师:父亲()又对我说:“在鸟最快活的时刻,在鸟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生:父亲(紧张)地说:
师:你为什么要填紧张?
……
……
师:父亲这么一说,你明白了什么?像这样的父亲可能会成为猎人吗?为什么?
生:不可能,因为他爱鸟。
师:父亲和鸟就像()。
生:朋友。
师:是啊,父亲和鸟就像亲人、像手足、像益友、像我和爸爸妈妈一样,和谐相处。
父亲说:“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我知道父亲这时也最快活。
这样和孩子们在感性的交流与沟通中,让孩子们慢慢领悟到父亲和鸟的关系不同寻常,父亲和鸟是那么亲密无间,好似一家人,父亲简直就是一个鸟类专家;感受到原来人和动物之间的和谐相处是那么美好,也领略到了人与自然是十分和谐,十分融洽;更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深处播下了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保护生灵的种子。。
在语文课堂教学流程留出“弹性区间”,使语文课堂成为一种意义建构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让教学走向生本便水到渠成。
4 感悟生成,让反馈评价走向生本
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提倡感悟,但不是要求学生去感悟老师自己感悟到的东西,而是老师在学生能够感悟到的基础上适当点拨和提高。老师要善于“顺势而导”,而不能“拔苗助长”。
《触摸春天》一课中有一句是这样写的“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怎样让学生领会安静拢住了蝴蝶“真是一个奇迹”,明白蝴蝶是被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的呢?
依稀记得学生的感悟:
4.1 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平常你怎么捉蝴蝶?
有的学生说要先去花丛中找到蝴蝶再去捉,有的学生说要悄悄地走过去,轻轻地伸出手去捉,还有的学生说就算这样也不一定就能捉住蝴蝶,因为蝴蝶很灵敏,如果它发现有人来捉它,它肯定就飞走了,接着我就问学生,如果让你们闭上眼睛去捉蝴蝶,你们能捉住蝴蝶吗?学生闭上眼睛后,就叫开了:
“老师,我什么都看不见,怎么捉呀?”
“老师,太困难了,太难受了。”
4.2 接着我又让学生回到课文看看安静是怎么捉蝴蝶的?
文中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安静穿梭在花丛中,并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慢慢伸出双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落着花蝴蝶的月季花。从它一系列的动作中,分明让人感到这根本不是一个盲童所能做到的。因此作者说安静拢住蝴蝶真是一个奇迹。若不是有一种神奇的灵性在牵引着她,指挥着她,睁着眼睛的蝴蝶怎么会被盲女捉住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感悟到这灵性正是来自安静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师要尊重儿童的感悟,平等地看待他们,努力去理解他们,用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用恰当的语言鼓励他们,能让评价真实地走向生本。
反馈评价在课堂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反馈评价要实事求是,坚持热情鼓励,耐心辅导。教师的评价语言应根据特定环境随机引发的,委婉、风趣、幽默、形象而又极富启发性,学生参与热情高涨,学习效果显著。
记得薛法根老师在执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一学生在读“哇,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这句话时语气平淡。薛老师随机说道:“老师现在可不能向你投来赞赏的目光,你这条鱼不大,只有两三斤。”学生哄堂大笑。在让学生齐读时,薛老师发现不齐,便用疑惑不解的语气问道:“咦,我觉得有好多鲈鱼在跳?”教室里又是一阵笑声。“读齐了,记住,只有一条鲈鱼。”学生再次朗读非常整齐。
这样妙趣横生的评价语言呵护了童心,注重了引导,讲究了趣味,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使课堂教学能感受语言的魅力,感悟文本语言,没理由不走向生本。
5 教材生成,让内容选择走向生本
儿童就该有一片童心,就该保持着童真童趣。语文课的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对教材作二度开发。我们要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年段目标,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什么、不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
在第四册第一单元学习结束后,学生对春天的特征已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但似乎意犹未尽。于是我向他们推荐了一系列关于春天的文章,《找春天》、《春》、《春风是什么颜色的》、《雨天的歌》、《春天的拜访》、《春姑娘》等,让学生自己进行筛选,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品读,对特别感兴趣的段落或文章还可以背下来。学生阅读的兴趣真是盎然呀!在学习这一单元的几个周末,让学生一次,两次,多次地走向自然,走向不同的地方去寻找春天,去拜访春天。记录下自己的足迹,发现春天,留住春天,讴歌春天,赞美春天。生活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宝库。精彩纷呈的生活,我们不能让孩子们熟视无睹,应积极引导他们睁大眼睛仔细观察,竖起耳朵认真倾听,用他们的感官去发现,春天真的来了!
看,这是一个二年级小朋友在虎山公园寻找到的春天。
寻找春天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到虎山上寻找美丽的春天。
一进虎山就听到了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声,它们真像一个个小精灵,虎山真像一个大森林啊!那里有许多参天大树,有的枝繁叶茂,有的光秃秃的树枝上已经冒出了点点嫩芽,有绿绿的、黄黄的,还有红红的。在一个小山坡上有一大片樱花开了,非常漂亮,吸引了许多蜜蜂和蝴蝶。
来到了半山腰,这里绿草如茵,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的,美丽的金银花开满了整个山坡,绿树丛中,隐隐约约看见了一株桃树,也开满了粉红色的桃花。
顺着台阶我们一直往上爬,路边有很多野花,有红的、白的、黄的、紫的、蓝的,五颜六色,美丽极了。到了山顶,我们惊喜的发现,那里有几朵火红火红的杜鹃花,有的已经开放了,像个小喇叭,有的含苞欲放。
山顶上早有了很多人,我想他们是不是很我一样也是来寻找春天的呢?
北京亮起来了课件范文5
关键词:语文教学;时代性;教材;教学资源;学习方式;师生关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要注重时代性。增强课程的时代性,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课程内容、课堂教学、语文实践、师生交往要与时俱进,及时反映新时期的新风貌、新文化、新成就,突出时代性。
一、教材的内容要有时代性
本次课程改革,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上,删去一些繁难的内容,补充了许多反映时代风貌、体现改革成果的文章,及时地反映出这个时代最突出的亮点。所以,我们现行语文课本中增加了许多反映时代特色的课文,如《太空生活趣事多》《北京亮起来了》《飞船上的特殊乘客》《安塞腰鼓》等,令人耳目一新。教材的内容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不仅体现出语文教学工具性、思想性的特点,更凸显了它的人文性和时代性。
新课改的又一个亮点是增加了地方课程和研究性学习。地方课教材需要教师动手编写。编写要立足于地方,服从于课程标准,最大限度地反映学习者所处环境中的时代特色。
二、教学资源要有时代性
语文教学具有丰富的资源。这些教学资源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教具、基础设施等,也涉及教育政策等内容。
从20世纪80年代起,学校教学积极推行教学技能的变革。投影仪、小黑板直至现在普遍使用的多媒体,给教学内容带来一次大型的革命。与录音机、投影仪相比,多媒体的普及,从图片、视频、动画上给了学生全新的视听感受,课堂的知识容量一下子扩充了许多。一些身边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事件,如央视评选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现场直播可以随心所欲地呈现在课堂教学中,一些肉眼无法看到、无法想象的场景如汽油机的工作原理等可以呈现在课堂上,已经过去的或国外的陈年旧事,依然可以清晰地呈现眼前。课堂教学手段获得了一次革命。
三、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有时代性
新课改以以人为本为基本理念,注重学生的发展。在学习方式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彻底取代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的课堂能动性获得了解放。学生获得知识,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一个自主探究、自主生成的过程。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由传统的字典、词典,扩展到了图书馆、社会调查、网络查询,出现了网络课堂,异地学生可以通过视频教学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学生小组合作、组内交流学习收获,好些东西是从现实的生活中获得的。甚至,学生完成家庭作业遇到疑难时,他们都可以通过QQ聊天的方式,交流体会,解决难题。这不是“一帮一,一对红”,而是通过网络QQ流。从这些学习方式的变革中,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时代性。
四、师生关系的改变要有时代性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知识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获取,但是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他们不仅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让人产生探求知识的愿望,更在于他们能给学生作出人格的榜样。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是人的精神的生长和充盈。师生关系直接决定着教学的质量。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师生关系就是教学质量。”
新课程改革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师生关系就是“权威与遵从”的模式。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师生之间变成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师生共同组成学校生活共同体。这种现实状况,对教育教学的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当代的中小学生出生在改革年代,他们正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时代,他们的思想意识形态与前辈有着极大的区别,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方式教书育人。
北京亮起来了课件范文6
怎样在有限的40分钟时间贯穿无穷的知识呢?为此,我们通过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搜集有关资料,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在力求学好教材的基础上,还应该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博的土地上。我们在教学中通过给文本注入新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在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报刊、电视、网络上的热点话题,还积极开展各种演讲竞赛活动,举办优秀作文展,自编自演课本剧等,使语文教学不仅仅满足于课堂的四十分钟,要学生把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如教《太阳》一课,课前可以让学生多方收集有关太阳的一些未解之谜的资料,查找、积累描写太阳的古诗词、故事,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所了解的太阳的情况,畅谈自己对太阳未解之谜的种种猜想,吟诵太阳的诗句,讲述太阳的故事,这样学生交流积极踊跃,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还激发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把学生学习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课后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学习研究的成果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展示,有的写了有关太阳的日记,有的把自己查找的资料打印整理贴在教室的专栏里,也有办成手抄报进行展示的。总之,因这一节课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是我们无法用四十分钟来衡量的。
二、整合其他学科,改善知识结构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与其他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语文这门学科也不是孤立、自成一体的,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通过把和语文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使我们的学生借助于语文这个工具去学习其他的学科,同时其他学科的教学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各种实践的机会。如《珍珠泉》、《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样的课文就涉及到了科学课中的有关水、破坏自然界生态平衡的知识,如果学生不懂水的知识、树木和土地的知识是很难理解课文的,教学时可引用科学课程知识;《冬不拉》一课的美景可借助音乐冬不拉那美妙的乐曲来烘托,使学生能很快地入情入境,感受到美妙的情景;《画杨桃》使学生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进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中帮助学生体验网络的简洁、迅速的好处;而数学现在也提倡在生活中学数学,有许多的数学知识是在一种生活场景的表述出现的,学生也要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是如何去解决问题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也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学生不仅在语文课堂中学到语文知识,也可以在其他学科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包含着语言文字的运用实践,它们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
三、深入社会实践,拓宽学生视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古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联系起来,当作求学的两大途径,就在于人不光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我们通过一些丰富多彩的融学校、社会为一体的语文训练形式,让学生沐浴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潜滋暗长听说读写的能力。积极开展“体验·实践”活动,给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一些很好的机会。如体验在农村的实践活动,金秋时节带学生去田野拾稻穗。那金黄的稻浪犹如一张宽阔的地毯,辛勤劳动的农民,热火朝天的收割场面,使学生无比兴奋。大家比赛谁拾的稻穗多,谁拾的稻穗少,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当大家满载而归回到学校时,仍然抑制不住那种“丰收”后的喜悦,再问学生你们收获了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着说自己看到的,自己听到的,怎么拾的,谁的多,谁的少,也有的学生感悟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无论交流什么,都是一种分享,都是一种“碰撞”。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观察,学会了表达。当把这次活动再现于作文中时,学生自然不会无话可说了,好词妙句是层出不穷。
四、引领阅读天地,提供生活素材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其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语文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通过培养读书兴趣和习惯,给足读书的时间,指导阅读的方法,还让学生读写结合,强化语文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的活动。比如举办读书沙龙,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搞课前3分钟讲演、语文开心辞典、巧接诗词名句等趣味阅读活动等,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个别阅读和小组阅读相结合,积累运用相结合。通过课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并努力将学生阅读所获运用于学习生活中。通过几年的培养,学生普遍反映良好,课外阅读及其活动虽然挤用了学生一定的课余时间,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了无数的间接生活经验,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了健康的审美情趣。课外阅读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和借鉴样式,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所以,只要学生坚持以读促写,为写而读,读写结合,就能真正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五、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空间
如今,现代教育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步深入到各学科领域,深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它追求的是教育、教学的高效率和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我们通过让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与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课前,笔者了解到不少学生没有到过北京,对北京是非常陌生的。如果像以前的教学一样,只是让孩子们读读课文,听听教师枯燥的讲解,是很难感觉到首都北京的雄伟壮丽的。为了让孩子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首都北京的雄伟,从而在情感上激起共鸣,笔者精心制作了教学课件。教学时,当那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激动得叫了起来:“真是太美了,太壮观了!”那一幅幅直观的图片加上教师简单的介绍,孩子们很快就对北京首都的主要建筑物有了深刻的了解,参与的积极性大大加强了。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壮观,也是孩子们渴望一睹为快的。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笔者选择恰当的时机,播放了升旗、阅兵仪式的录像片断。国旗班战士优良的作风、雄壮的国歌声、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还有数以万计的围观群众,无不吸引着学生的眼球。观看后,笔者让他们说说自己想到了什么,有的说想到了在奥运赛场上奋力拼搏的体育健儿,有的说想到了战士保卫边疆的辛苦,有的说自己将来也要为国争光……这一节课,架起了学生认知和理解教材之间的桥梁,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学生还利用信息技术来检索、搜集、分析、处理所给的相关资料。这不仅是一个有利于学科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信息素养的过程。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语文。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让语文教学从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生活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