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七巧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神奇的七巧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神奇的七巧板范文1

课题

动手做(二)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学习

目标

1.通过用七巧板拼、摆图形的活动,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进一步熟悉学过的平面图形。

2.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

重点

利用七巧板拼出不同形状的图案。

难点

能用多种方法拼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复习旧知。

1.认一认。

2.你能利用一个三角形、一个圆和一条线拼出一个图行吗?

二、导入新课

师:昨天小朋友们的表现真是让老师眼睛一亮,这可招惹了青蛙王国的小青蛙们,他们非常不服气,今天也想和你们一较高低,你们接受挑战吗?

师:它们今天带来了一种神奇的玩具,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

师:那就和老师一起去见证奇迹吧?

课件出示:

宋朝有个叫黄伯思的人发明了一种桌子,可以根据吃饭的人数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状,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四方形……有意思吧!

后来这种桌子演变成了一种玩具,它十分巧妙好玩,你知道它是谁吗?

课件演示:

一个动物图案转化成一套七巧板的过程。

师:真棒!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七巧板吗?

师: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的原因,那七巧板中的“巧”字又怎么解释呢?

引导学生得出:“巧”字说明了七巧板可以拼出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案。

师:七巧板又称智慧板,是我们祖先的一项卓越的创造。你们愿意和青蛙王国的小青蛙们也去拼一拼吗?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交流。

学生:愿意。

学生:想。

学生:这是七巧板。

学生:七巧板由七块板组成。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自由说说。

学生:愿意。

通过复习,再次认识学过的平面图形,同时利用拼一拼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导入新课。

通过讲故事,让学生初步认识七巧板,知道七巧板的来源,并通过了解七巧板,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激发学生想亲自动手拼摆有趣图形的兴趣。

讲授新课

一、认识七巧板

师:在和小青蛙玩拼图游戏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七巧板好吗?

课件出示:

师:你能叫出七巧板中每个图形的名字吗?

反馈:1号、2号、6号、4号和7号都是三角形;

5号是正方形。

师:3号呢?

师:观察的真仔细!那么关于七巧板的知识你都掌握了,老师来考考你们:

七巧板由(

)种图形组成,其中有(

)个三角形,1号和(

)号图形、4号和(

)号图形是完全一样的。

二、拼一拼

师:走吧!我们一起到青蛙王国去接受挑战吗?

课件出示:

第一局:试一试,拼出一个正方形。

师:赶紧想想,可以怎样拼?

师:拼好了吗?哪位小朋友来介绍一下你是用哪几个图形拼出来的?

反馈:我用两个三角形拼成了一个正方形:

我用三个三角形拼成了一个正方形:

我用全部图形拼成了一个正方形:

师:真不错,想到了这么多的方法!恭喜你们获胜。

课件出示:

第二局:试一试,拼出一个三角形。

反馈:

我用两个三角形拼成了一个三角形:

我用一个正方形和两个三角形拼成了一个三角形:

师:你还有哪些不同的拼法?

反馈:

我是用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两个三角形拼出来的:

我用了一个正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三个三角形拼出来的:

我用全部图形拼成了一个三角形:

师:真厉害!通过两局的比赛,青蛙王国的青蛙们对你们是佩服的五体投地,为了奖励你们,它们送给大家一个特别的礼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课件出示:

青蛙:一边听一边观察,看看拼的是什么?

师:现在你能回答青蛙们的问题了吗?

反馈:分别是黄鹂、白鹭、山、船。

师:恭喜大家,赢得了青蛙王国的最后一次考验,它们把王国中最珍贵的礼物送给了大家。

课件出示:

三、设计图案自己拼一拼

师:大家赢得了青蛙王国的礼物,想想我们应该怎么做?

引导学生说出:给它们也送一份礼物作为回馈。

师:这个主意真不错!就拿手上现有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发挥你们的想象力,用七巧板合作设计一副作品,并给它起个好听的名字。

反馈:

学生自由说说。

学生:我知道,这是平行四边形。

学生独自比一比,发现:不一样,它也有四条边,但是两边的边是斜的。

学生根据对七巧板的认识独自思考,然后集体交流。

学生独自拼一拼。

学生自由说说。

学生独自拼一拼,然后反馈交流。

学生独自思考,然后交流。

学生边听边看。

学生自由说说。

学生自由说说。

小组合作设计作品。

通过进一步认识七巧板,不仅熟悉了平面图形,同时还使学生意识到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

通过拼摆图形,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精神,而且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学生积极参与到拼摆活动中,不仅可以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而且可以达到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的目的。将学生的各种拼法展示出来,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听故事用七巧板拼情境图!吸引孩子的五官协同发展。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寓教于乐,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们的创造能力。

留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自由学习的空间,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让学生在操作、展示、交流中直接发展审美想象力、审美情感活动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审美情趣,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巩固练习

1.填一填。

七巧板中有(

)个三角形,有(

)个平行四边形,有(

)个正方形。

)号图形和(

)号图形比较大,(

)号图形和(

)号图形比较小。

2.下图是贝贝用七巧板拼出的小狗,请你给小狗图案中的每一块标上它在左上图中相应的序号。

3.拓展提高

用七巧板拼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

5.布置作业

教材“练一练”第1、3、4题。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通过不同类型的练习,充分训练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的敏捷性。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1.七巧板是有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组成的。

2.七巧板还可以拼出许多美丽的图案。

师:老师也做了一幅图,我们共勉。

课件出示:

学生自由说一说。

通过对本节课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增强学生梳理知识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意识,培养组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板书

动手做(二)

——七巧板

正方形

1个

平行四边形

1个

一副七巧板

三角形

神奇的七巧板范文2

陈璞涵

在一个充满欢乐的橡皮世界里,有一个七巧板橡皮家庭,里面住着老大奇奇、老二贝贝和一个漂亮的小妹妹乐乐。

一天早上,小妹妹突然肚子痛,疼得在床上直打滚。两个哥哥见了不知怎么办,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正在这时,大卡车像皮棒棒经过这里,看到七巧板像皮家庭好像有急事,就问老大奇奇:“你们家是不是发生什么事情了?我可以帮忙吗?”老大奇奇伤心地回答:“我,我家小妹妹乐乐生病了,可是我们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大卡车橡皮棒棒连忙说道:“不用着急,快上我的车吧,我送你们去医院,快!”老大、老二把小妹妹乐乐抱到车上,大卡车橡皮奇奇加大油门,“呜——”,眨眼间就到了橡皮世界最大的神奇医院。

哥哥们赶紧下车,和大卡车橡皮棒棒一起把妹妹乐乐送进了医院。妹妹乐乐进了抢救室,大卡车橡皮棒棒安慰着说:“别难过,一切都会好的,等下我还会回来送你们回家的!”

医院检查结束了,原来妹妹得的是急性阑尾炎,必须马上做手术。“好,好------”兄弟俩连忙向医生回答。

“手术非常成功!”医生对兄弟俩说。老大奇奇、老二贝贝听了高兴得像俩个装了弹簧的洋娃娃跳了起来。

这时,大卡车橡皮棒棒也回来了。兄妹三人做在车上,看着美丽动人的晚霞,感动地对大卡车橡皮棒棒说:“谢谢您,您是我们七巧板家庭的救命恩人啊!”(辅导老师  陈席荣)

通联: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红旗大道80号市群众艺术馆

神奇的七巧板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切入点;激活思维

通俗的说,切入点就是解决某个问题应该最先着手的地方。选好切入点,有助于以疑激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欲望;有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即将学习的内容等。从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看,很多教师并未注重切入点的寻找,而是简单以常规式的复习、单调的问候等作为切入,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因此,本文将立足学生的发展,依托教材,探寻数学课堂中的切入点,以激活学生思维。

一、以兴趣为切入点,唤醒学习兴趣

经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力与兴趣相关。在课堂教学中,兴趣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能有效激活学生的大脑。因此,数学教师可以以兴趣作为切入点,唤醒学生内在的、未被激发的兴趣,活化课堂教学。例如,在学习小学三年级数学《生日快乐》这一课时,教师以学生感兴趣的“猜一猜”活动作为课堂教学切入点,有效唤醒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课是基于学生已经学习了年、月、日的基础上设计的,学生对于年、月、日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从对知识的浅层次的认识上升到知识的灵活运用的层面。为了活跃课堂氛围,以最短的时间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欲望,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兴趣,设计了竞猜活动,比一比谁能快速说出准确的日期。例如,猜一猜,我的生日是一年的倒数第四天,请问是哪一天?猜一猜,我的生日是圣诞节前夕的前一天,请问是哪一天?猜一猜,我的生日是八月的最后一天,请问是哪一天?等等。数学教师以这样的竞猜方式将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跟着教师的问题不断转动思维,以在课堂上突出表现。竞猜完后,数学教师再指导学生模仿刚才的活动,进行自我活动或者是与他人互动,再一次调动学生的思维。在这个案例中,数学教师抓住学生喜欢竞猜活动的兴趣特点,以此作为课堂切入点,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成功唤醒。

二、以悬念为切入点,激活学生思维

悬念能使学生产生新鲜感;悬念能使学生怀着极大的热情去学习;悬念能使学生的思维瞬间激活。因此,数学教师可以以悬念作为切入点,以有效激活学生思维。数学教师在设计悬念时,要注意三个问题:悬念难度适中,以免滋生学生思维惰性;悬念不宜过“悬”,以免学生觉得古怪;悬念不宜“空、大、高”,以免达不到启发效果。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教师以趣味悬念作为切入点,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师:有一天,唐僧师徒三人路过西瓜地。猪八戒去西瓜地摘了三个同样大小的西瓜,让师傅分。师傅把三个大小一样的西瓜分别切分为4份、8份、12份,并让徒弟三人分别取其中的3份、6份、9份,并在黑板上板书:3/4,6/8, 9/12。急性子的猪八戒忍不住了:师傅,你这次好像很偏心呢。猴哥和沙僧脸上也透露着疑惑的表情,弄不清师傅到底在搞些什么花样。师:唐僧的分法到底公平吗?为什么?你能告诉老师吗?就这样,数学教师以悬念切入新课学习,将学生的思维成功激活,顺利带领学生一起入境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只有设置的悬念与新课内容紧密联系,课堂教学的指向性才会更强,学生的思维也才会被全面激活。

三、以操作为切入点,引导主动体验

操作活动是学生喜爱的方式之一。小学生年龄小,不喜欢教师一味地灌输理论。基于此,数学教师可以设计动手操作活动,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主动体验,在动一动中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有趣的七巧板》这一课时,教师以操作活动导入新课学习,让学生亲自体验操作的乐趣,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首先,数学教师利用七巧板,拼成各种不同的图形,以演示激趣,如鲜花、新房子、运动等等。其次,利用言语调动学生参与操作活动: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用这神奇的七巧板拼出各种美丽的图形呢?学生齐呼“想”。随着学生热烈的反应,数学教师开始引导学生拿起七巧板,开始拼图,学生“拼”得不不亦乐乎。学生在动手拼图时,数学教师主动融入学生,听一听学生拼图的创意,让课堂因操作活动而变得精彩。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体验,体会到了七巧板的神奇之处,因而课堂逐步走向精彩。

四、以问题为切入点,调和课堂氛围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教师经常利用问题作为切入点,利用问题带到学生互动、交流,调和课堂氛围。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圆》这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些与生活相关的问题,调动学生互动探讨,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1.生活中常见的车轮为什么要制作成圆形的?2.你还能找出圆在生活中的应用吗?3.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圆有哪些特点?如何画圆?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思维,学生开始与前后桌学生互动交流起来,课堂氛围逐渐被营造起来。特别是第一个问题,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很多学生在思考为什么车轮不设计成方形的、椭圆的、三角形的等等,而偏要设计成圆形的。数学教师见证了以问题为切入点,确实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和课堂氛围。数学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具有启发性等。

总之,找准课堂切入点,犹如抓住事物的“要害”,它与课堂教学成功与否有着很大的关系。数学教师必须不断探索,找准更多的切入点,灵活运用,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秦艳玲.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切入点”的选择[J].内蒙古教育2011(06)

神奇的七巧板范文4

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自主理解学习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存在的疑难,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功能,可以十分有效的突破课堂的重难点。

如我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讲到动物的活动方式一段,学生由于缺乏实际经验,对各种动物的活动的样子理解的不是很好,而通过语言文字很难使学生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印象,这时就是利用多媒体的好时机,让学生通过录像、动画和电脑制作的课件,可以非常直观形象的观察到各种动物的活动方式,那生动的形象、丰富的知识给学生留下了清晰的印象。课后他们兴致勃勃谈论着课上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并且还能把这些知识自觉的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之中。

在深入理解学习内容的阶段电教媒体以自身所特有的表示词语信息形象化的优势,起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的作用。

2创设情境、导情激趣。

我们常说“万事开头难”的确如此。一个精彩的开场白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投入到自主的学习当中。因此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将文字描述的抽象情景、意境,创设成能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一种场景,就十分必要了。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的运用往往能在这时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

例如:在上一节口语交际课“神奇的七巧板”时我在课的开始设计了这样的开头“同学们老师最近又有了一项新的爱好,今天我把我的作品带来了你们想不想看看。”同学们都好奇的期待着,这时老师适时的运用电脑课件出示用七巧板拼成的各种图案再加以相应的配音,声情并貌、生动有趣。同学们看得津津有味,这样大大的调动了同学们拼组七巧板的兴趣,他们一个个跃跃欲试,求知欲空前的高涨,收到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感知阶段电教媒体发挥了创设感知词语知识的情景,提供与所学词语知识有关的事实材料(声音的、图象的),帮助学生迅速、正确理解所学词语的作用。

]3深化练习、延伸扩展。

在课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确定的重点词语,运用电教媒体设计图文结合的多种形式练习,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加深理解、熟练运用。更可以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扩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见闻使他们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之中。

如在教学12课《吃虫的植物》时在学生学习完课文内容以后学生对吃虫的植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生活中我们又很少能看见这种植物,如何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呢?现代的多媒体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浏览了解到更多关于吃虫的植物的知识,不仅有利于本课知识点的巩固,并且可以使课上的知识得到扩展,还很好的培养了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巩固学习这一阶段中,电教媒体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使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和扩展。这样做,有效地训练和培养了学生正确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此外,恰当运用电教媒体辅助语文教学,就要寻找它们最佳结合点。

首先,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重点、难点,从教学要求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设具体生动的可感可知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真实、形象地去感知所学内容,这就是运用电教媒体和理解学习内容的最佳结合点。

其次,教师运用教学语言,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联想投影、录像、电脑课件等,对感知材料进行理解和概括,使思维活动有了依托,实现了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从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这就是运用电教媒体理解学习内容的最佳效果。

再次,教师依据教材、教学目标、围绕应掌握的知识点、能力点,设计以电教媒体为中心的画面,进行深化练习,将知识进行延伸、扩展,以达到在理解语言基础上自如运用语言的目的。

最后,教师要选择电教媒体使用的恰当时机,克服随意性。那么电教媒体适合在什么地方运用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提高兴趣、引发学习动机的;

(2)意思抽象的词语离开具体形象的感知难以理解的;

(3)重点、关键词语需要强化加深印象的;

(4)内容展示的事例需要拓宽视野的;

(5)提出问题、可以讨论引起思辩的;

(6)显示过程、可以启发思维的等等。

神奇的七巧板范文5

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学生的发展,而游戏精神又契合了新课改的时代精神。本着“一切教学理解最终只能以揭示人的生命的可能性,促进人的个性丰富与自由解放为最终目的”,我们着手“校本游戏文化课程建设”这一课改项目,把这一散发着古老文化气息和现代人文魅力的校本课程,作为献给儿童生命成长的最好的礼物。这一课改教育实践行动蕴含着这样的教育理念――不仅使儿童发展,而且使儿童快乐,不仅为儿童的将来做准备,而且为儿童现在的生活和幸福做出积极的贡献。

短短八年间,我校申报了两项游戏文化教育科研课题。《“游戏文化”特色建设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于2006年12月被立项为江苏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经过几年的实践历练,学校展开了新一轮课改实践,《校本游戏文化“微型课程”构建的实践研究》采用灵活、个性化的“微型课程”这一形式,对以前自发或零散的课程实践经验进行重整,使之更呈自觉、完整的课程样态,实现儿童游戏与学校课程的“对接”,用游戏精神濡染师生心灵世界,在实现游戏文化微型课程作为学校基础型课程重要补充的最大价值的同时,完成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一、主题单元式游戏文化“微型课程”:回归儿童生命的本源地带

孩子们在游戏节里狂欢。游戏节不但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更让这群引导者看到了孩子们快乐的成长过程、自由的创造灵感。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建构课程,首先要思考的是:我们希望得到怎样的教育效果?落实到课程上就是课程目标;接下来要思考,怎样的架构,才能实现这样的课程目标?这样就有了课程板块;还要思考,哪些内容,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目标?一路思考下来,包含着具体内容的课程就形成了。

微型课程也是课程,也必须有明晰的课程目标,丰富的课程内容,具体的课程实施要求和切实可行的评价方式。从简单的主题延展成关注学生发展的丰富主题,需要教师树立大课程观,有“不愿长大”的儿童心态,全心全意为儿童设计课程。

迄今学校已经举办了六届游戏节,这六届校园游戏文化节都分环境、读本、活动、教研四大板块,就是“美化环境、优化读本、泛化活动、活化教研”。游戏节在单元主题和目标统领下,通过师生互动对层次化、开放性的设计,学生创意设计环节,预留学生自主建构游戏的空间,让整个游戏单元焕发持久的吸引力,让学生处于乐此不疲、流连忘返的体验状态。

凭借主题游戏节的研究,我们进一步明晰了课程的操作要义:1. 以快乐为境界;2. 以情趣为纽带;3. 以自由创造为核心;4. 以游戏活动为途径;5. 以儿童生活为源泉。

每年11月,我们以主题单元式游戏活动为课程建构方式,整合课内外、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组成“相似块”,以多姿多彩的活动形式展开一系列各学科联动的综合性游戏活动。

2008年11月,学校第四届科学游戏节以“多彩科技,快乐共享”为主题。游戏周里,每天下午第二课一到六年级的孩子轮着玩自选的科学游戏:“磁铁钓鱼”、“气球抓瓶子”、“纸飞机”、“空降兵”、“会吹泡泡的瓶子”、“会跳高的水”、“声音听不到了”……光听名字,就觉得有趣,更不用说亲自去玩啦。

2010年11月,体验游戏节如期举行,各年级在“体验游戏”的主题统领下设计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游戏活动:青蛙跳荷叶、陶泥乐、玩苹果、趣味袋鼠跳、我是小小科学家、岗位体验、消防疏散大演习等。以三年级玩苹果系列游戏活动为例,同学们玩得可真过瘾,一个游戏接着一个游戏,识苹果、画苹果、赞苹果、戏苹果、尝苹果、写苹果、传苹果。玩得最high的是第四单元“戏苹果”。他们让苹果赛跑,比比谁的苹果“跑”得远!他们评选苹果大力士,用直尺做简单的天平,来比比谁的苹果重,谁是真正的苹果大力士!他们教苹果叠罗汉:看哪组的苹果叠得最高!他们表演苹果一家人的小品。“传苹果”环节中孩子们讲自己从本次活动中获得的关于苹果的营养价值和相关的健康知识与父母交流、探讨,给家人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制度,他们传递的不仅仅是富有营养的苹果,更是一种健康快乐的生活态度。

二、传统游戏文化“微型课程”:构筑温馨的儿童文化生态

微型课程因其形式短小灵活,内容凝练精干,又称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微型课程”和长期课程相比,具有专题性质,周期短,可以是一个学期,也可以是几个星期,甚至几课时。针对我国课程建设的现状,钟启泉先生在《现代课程论》中指出,今后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是课程的微型化,在课程结构中应加入微型课程,使整个课程体系更丰富、更灵活。

游戏文化“微型课程”强调以游戏文化资源和游戏精神内涵建构校本特色的微型课程体系。因此它不隶属于学科教学,而以鲜明的文化性、游戏性、综合性成为独立的校本课程。猜灯谜、玩七巧板、翻花绳、折纸、绕口令、对对子……这些游戏课正式进入了学校课程表。

传统游戏文化微型课程的开发,遵循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流程――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探索独立形态的“微型课程”。张杰老师开发的《七巧板微型课程》,它的课程纲要包括了课程开发背景、课程目标、教材编制、分学段教学目标和内容、课程评价、保障措施。教材图文并茂,供学生模仿、练习、欣赏用。学段教学方案提供了比较明确的课程内容,任课教师在此基础上设计了136课时的课案。我们依据学生对七巧板的认识和拼组七巧板的规律创造了不少新课型:“专题设计”技能课,“观察创造”创新课,“举一反三”拓展课,“一图多拼”智能课,“多副组合”展示课。这一传统游戏在孩子手里得到重生,他们通过合作,让七巧板人物踢足球,做广播体操,演绎有趣的故事。

保罗・萨特在《信使・人们在游戏》一文中说:“一旦一个人感到他是自由的,并想利用他的自由……他的活动便带上了游戏的色彩。”游戏的心理学基础是有自由选择的情感。游戏中,学生作为游戏者是自主主动参与的过程,是由低层次的重复探究向高层次的创造、求新发展的过程。在游戏课的教学中我们进行了“学生自主参与的层次性研究”,我们发现,这种自主参与主要有三种层次:一是工具性自主,二是适应性自主,三是创造性自主。

教学中我们遵循游戏活动自由选择和全面参与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学生自主参与的层次性设计游戏课循序渐进的游戏环节。

请看微型游戏课程《斗巧》的游戏环节设计:

师:同学们,我们先把七巧板拼成正方形这个几何图形。

在这一层次,学生虽然能主动积极地投入游戏之中,但目标是老师规定的,学生只在一定限度内具有自主性。为了拼出正方形这个图形,学生会运用自己的才智、情感、意志去努力达到目标,会进行观察、判断、选择、反复尝试等活动,自主完成游戏。

师:七巧板不仅能拼出几何图形,还能拼出许多神奇的事物。请看老师拼――站立的兔子、奔跑的兔子、身穿和服的日本少女、头插羽毛的印第安人……老师拿手的七巧板拼图还有很多。同学们,你们有自己拿手的拼图吗?请拼一拼。

学生拼图,教师指导。

师:我们来欣赏一下同学们的作品,请你用一两句话来介绍自己的作品。

生:这是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狗,它在汪汪叫呢。

生:一块大大的糖果,我要把它送给灾区的小朋友尝尝。

在此层次中,目标的建构虽然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但在游戏行进的过程中,学生只是尽力控制不利因素,利用有利因素,使游戏沿着既定的方向前进,如果达不到既定的目标就算失败。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有挑战性的游戏,老师出谜语,你要先猜谜,谜底直接用拼图表示,看谁猜得准,拼得快。请听题:颈长嘴小肚子大,头戴圆帽身披花,猜一种生活用品。

同学们兴致勃勃地依次上台展示。

师:同学们拼出的茶壶千姿百态,有的有把手,有的有底座,有圆盖子的,还有方盖子的,我建议下课后大家开一个小小茶壶博览会。

这是较高层次的自主,学生不仅自主建构游戏目标――一只想象中的茶壶,而且能根据具体的游戏情境和进程,适当、灵活地调整目标,给失败预留一定空间。在此层次中,学生经历了马斯洛所描述的“高峰体验”,瞬间摆脱了一切怀疑、恐惧、紧张和怯懦,他们不再感到自己和游戏之间存在任何距离,内心的体验是自在自由的,是轻松愉悦的。

三、学科教学游戏微型课程:创造且美且乐的教育情趣

以游戏精神实现教学与游戏的融合,如:摸语文、玩数学、过品德、做科学、戏体育、动音乐……教学成为了儿童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了儿童的一种游戏。

建构主义课程观把课程看作“经验”和“过程”,游戏对于学校课程就是“生成源”。儿童游戏的过程正是儿童经验建构的过程,也是学校课程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一直以来,游戏和课程长期处于分离状况。游戏和课程从分离走向对接,能有效地将学校课程内容的改革推向一个新层面,真正实现“让儿童在游戏中快乐成长、健康发展”的理想。

游戏为人赢得心灵的大自由、大解放,其最高境界是审美,庄子说:“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 正所谓“无为的嬉游,情趣的生长”。

教学与“游戏”一样具有同质的“自成目的性、无主体性、对话性等”。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必然要求,我们提出“教学与游戏融合型课堂”的创新构想。我们进行了几方面的研究:一是游戏教学的基本特性研究。游戏教学是教师主导设计的而不是儿童自发采用的。游戏教学要使学生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体,但游戏的内容和目的又要围绕教师的要求,这里的关键是将学生在游戏中获得的愉快体验与教学目标的实现高度巧妙地统一起来。其次,游戏教学要以其内在的趣味性诱发儿童的内在学习动机,要将教学目标和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教学游戏本身的内容与规则。再次,游戏教学始终伴随着师生愉悦的情绪,使学生产生游戏体验的学习是最佳状态的学习。

我们还开展了游戏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结构层次性的研究和实践。我们根据学生心理结构的层次性建构游戏教学,将教学游戏划分为三个教学操作层次:1. 遭遇问题:通过尝试课始游戏,直接遭遇新的数学问题,产生心理困惑,师生共同分析问题,明确学习方向;2. 学习控制: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在直面失败和挫折中,反复练习和游戏,尝试各种可能性,心理冲突中获得经验;3. 解决适应:在变革的新游戏中接受挑战,检验知识技能,形成新的知识技能,感受学科乐趣,充实心理内涵。在这里,游戏支持并提升了儿童发展着的心理结构。从2010年秋开始,五六年级开设数学游戏课,每周安排一节,列入课表,由数学老师负责游戏活动。实验老师设计了游戏课教材,编选的内容紧扣学段课程目标,密切结合课本,略有延伸和提高,着重于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思维方法的培养。实验老师们通过实验、制作、数学故事、游戏、猜谜和魔术等有吸引力的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掌握数学规律,感受数学的学科魅力。游戏教学与其说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方法,不如说是提供给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这种方法旨在改革学生学习过程本身,让儿童的学习不是为学习的结果,而是为学习活动本身的乐趣而进行。

神奇的七巧板范文6

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因此,我们必须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

关键词:建构新知 ; 创设生活情境;感受生活;联系生活;

新课程强调数学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还特别提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也就是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化的过程,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用数学的眼光在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从而自主地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让我们的数学教学充满生活和时代的魅力!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因此,我们必须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生活,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不是高深莫测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是实实在在的,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数学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机会,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新课标理论下如何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

一、课前收集有关生活方面的信息,为建构新知创造条件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小学生自身累计的生活经历有限,所处家庭、社会与外部环境的不同存在差异。对于有些新的数学知识模型的建构,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课前去体验、熟悉一些生活原形,为建构数学新知创设必要条件。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常用的计量单位》整理复习课时,针对我校实际,我设计了与本课有关的四种计量单位的信息调查作业。看看学生了解学校有多少:1.我们学校的教学楼是哪一年修建的?2.学校的操场有多大?3.学校的清风廊有多长?4.学校一个月用水多少吨?上课一开始,出示拍摄学校的教学楼、操场、清风廊、水槽四个景色画面图,学生猜后再出示准确答案。让学生发现有关于数学方面的信息:1994年、2500平方米、20米、300吨。进而引导学生归纳出它们表示的时间、面积、长度、质量……都是量。所有的量都可以用一定的单位来计量,并用数表示出来。自然而然的引出本课要学习的新知。

像这样要建立的数学模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不足的时,教师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课前进行社会调查,收集信息,充实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建立新的数学模型,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再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七册第38页——《加减法简便算法》时,电脑出示画面:星期天,小聪做完作业开始整理书包,发现书包开了一条口,书也放不下了,就对妈妈说:“我想你陪我买一个新的书包。”妈妈说:“好呀!”小聪拿出自己平时积攒的零花钱,数了数,一共165元。到了书包店,小聪和妈妈一起挑选了一款既漂亮又合适的书包拿给服务员,服务员说:“这个书包的价钱是97元。”小聪从165元中拿出100元递给服务员,服务员找给他3元。

问题:小聪带了165元,买书包用了97元,还剩多少钱?

生:根据题意,用165元减去97元就是剩下的钱,算式是165—97。

师:谁能很快算出得数?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生1:直接竖式计算,得数是68。

生2:像小聪付钱那样,从165元里拿出100元给服务员,还剩65元,再加上找回的3 元,就是68 元。

师:真能干!像小聪买东西付钱那样计算我们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就会算得又对又快!

在计算加减法时,如果加数或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就把它们看作整十、整百的数,多加了要减去,多减了要加上这些话语很难真正理解。

因此,根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我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充分体现:“现实生活——建立数学模型——解释与证明”的教学模式,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易于理解。不仅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而且学生也学会在研究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发展数学,使学生在经历类似数学家的探索创造过程中激发探索意识,养成探索习惯,提高再创造的能力!

二、课始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创设生活情境能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孩子们能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

例如:一年级下册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时,展示教材中“作业评比”的情境图时,就可以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把这三个小朋友用本班学生的名字来代替。也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本班学生评比栏中得五星的数目比较,或以学生看课外书的数目比较等等。让学生从自己非常熟悉的情境中去搜集信息,再想一想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只要用心就会发现周围的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再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在“数学小魔术”表演中引入课题。孩子们,你们想看魔术表演吗?现在聪聪给你们看一个关于数学的小魔术表演。(电脑演示)你们看到了一个什么图形?(生:正方形)演示变成了什么图形?(长方形)再演示又变成了什么图形?(生:三角形)演示现在变成了什么?认识这个图形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种新的图形——角(板书课题)。从学生已熟知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变化中引出角的图形,新颖有趣,不仅让学生明白了几何图形可以相互转化,而且又自然引出课题。

根据认知心理学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我们可以把它当成连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因此教学时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生活化,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课中开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的实践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教学中,要解决好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必须充分利用我们生活中的数学,创设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尽情地感受新知,训练思维,构建新知。

例如: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三单元48页《神奇的七巧板》活动课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仅用七块普通图形就能拼出这么多美丽复杂的图形呢?怎样才能又快又好地用七巧板拼出不同的图形呢?让学生自己走进七巧板,去感受它的神奇和巧妙。出示猫的图片,观察画出的猫的轮廓,自主探究猜想这只可爱的小猫的头、身、脚、尾可能是由七巧板中的哪些图形拼成的?最后动手拼一拼,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在整个活动过程,学生既要动脑猜想、动手实践,又要动口表达图意,不仅渗透了先观察——再猜想——最后实践检验这一数学思考方法,更重要的是创设了一个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活动舞台,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数学世界之中,切身经历了知识的生成和发展过程。

四、课尾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能对人产生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教师应从现实生活中选取观察的素材,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情境和参与的机会,让他们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的真正存在,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在教学《认识吨》之后,出示家乡——重庆风景图:孩子们,我们的家乡是一座美丽的山城,缓缓不断的水在城中流淌,让我做一名记者,向你们做一个关于水的话题的采访,好吗?你们家一个月大约用水多少吨?而在我们国家严重缺水地区每人每月用水只有3千克,看着这两幅图,你有什么感想?那你们今后打算怎样节约用水?6人一组讨论在家、在学校怎样节约用水?你们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节约用水的好办法,大家可以试一试,更希望将来你们能用所学知识设计出更多节水和处理污水的好办法,给缺水地区带去绿色的海洋,好吗?

总之,无论是数学的产生,还是数学的发展,都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课程强调数学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还特别提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也就是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化的过程。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用数学的眼光在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从而自主地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让我们的数学教学充满生活和时代的魅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