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纸上谈兵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纸上谈兵的故事

纸上谈兵的故事范文1

赵括是赵国大将军赵奢的儿子,他从小熟读兵书,谈论军事,大家都驳不过他,但是他父亲不相信赵括能真正运用兵法,因为他没有亲身上战场的经历。

赵括骄傲自大、刚愎自用。赵括父亲每次都将大王赏赐的宝贝分发给下属,而赵括都将宝贝藏起来,占为己有;赵括父亲有很多的朋友,并且和下属的关系也像朋友,而赵括的下属都很惧怕他。

没有战场经历而又不得人心的赵括最终战死在沙场上,这是他只会纸上谈兵的代价。历史上有很多着名的军事家,他们带兵打仗,身先士卒,与士兵亲如家人,才得以取得胜利,像赵括这样的人注定是失败的。

纸上谈兵的故事范文2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故事,想必是家喻户晓的吧!这讲述了赵国有一位通晓兵法的人,名曰赵括。他在谈论兵法上可谓是头头是道,游鱼得水呀,在当时可是无人能及的。可在他领导的长平之战中惨败,这是为什么呢?究其主要原因还是他缺乏了经验。虽然他能谈兵法,但是他没有实战的经历也是不行的。从中我们能够吸取教训——任何事情都不是靠嘴上说的,就算你说的再华丽也只是“空城计”罢了。只有将这些都落实到行动上才是真本领。我们要想成就大事,就切勿纸上谈兵。

在中国有一句话叫“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可是兵家之士的座右铭啊。练武的人关键是靠平时多练习拳脚功夫,他们不会夸夸其谈,所以他们成为了武士。而那些大发言论,不将其落到练习上的最终只会“演讲”,没学到一点儿真本事,这就变成了“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的人了。

被世界誉为“发明大王”的美国科学家爱迪生,他的一生有三千种之多的发明;英国的牛顿发现牛顿定律,创造了微积分,对近代的自然科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美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无论是在科学上还是在哲学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些世界级的名人,他们享受着最高的赞誉,不仅仅是他们拥有聪明的头脑、完美的语言理论,更多的是他们为创造这些而去进行的试验。如果他们没有这些事实依据,只是凭空去想,然后将他们所想到的告诉人们,并说他们说的绝对是正确的,那么将有多少人会相信呢?会得到多少人的“顶礼膜拜”呢?我猜想,应该不会多吧,不久就会有人站出来它。由此看来,这些结论离不开事实论据,也离不开他们的动手。

现在的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企业的招聘都打出要有丰富经验的人才。为了我们将来的更美好,为了我们的成就,就要努力学习,但不是只去学习理论基础,而是要我们多实践,积累更多的经验,那样我们才能取得成就。

山东潍坊潍坊市寒亭区河滩镇河滩中学初三:宋红岩

纸上谈兵的故事范文3

今天,我看完了《史记故事》。从中受益匪浅。

《史记》的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我觉得司马迁很了不起,因为他记载了从大禹治水到汉文帝时期的漫长的历史。他告诉了我们无数耐人寻味的历史故事:有大禹治水,为民造福,三过家门而不入;有昏君周幽王,为了讨妃子的欢心,烽火戏诸侯,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通过这本书,我结识了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有纸上谈兵的赵括,他虽然自幼熟读兵书,但不懂随机应变,打仗时死搬硬套,结果打了败仗,成了千古罪人;有中国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他消灭了六国,统一了中原,修筑了长城,是一位有所作为的皇帝。但是,他为人残暴,焚书坑儒,也是历史上的一个暴君……

纸上谈兵的故事范文4

你好!

收到你的来信后,你的家乡那么美,我也想向你介绍一下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山西,它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西、南以滔滔黄河为堑,北抵绵绵长城脚下,因外河而内山,故有“表里山河”的美称。

我的家乡有许多名胜古迹,如:七佛山生态公园、大粮山、定林寺炎帝陵、羊头山……这里,我就给你介绍一下大粮山。长平之战大粮山景区位于高平市米山镇北倚七佛山,东接定林寺,南临曲坪线,西望高速路,距市区1公里。长平之战时,这里曾是赵军的指挥中心、了望台、粮仓等所在地。赵将廉颇在此驻扎两年之久,演绎了“以沙代粮蒙骗秦军”的历史故事。“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也是在这里发生的,当时,赵括使50万兵将战死,血流成河,尸骨堆成山!

我的家乡环境特别好,因此进入我国的十强,人们都提倡:退耕还林、种植花草!大家出门都骑电动车或自行车,尽量不污染空气、保护环境!

听了我的介绍,你一定很想来吧!我们永远敞开大门,欢迎你的到来!

祝你:身体健康,

纸上谈兵的故事范文5

做人真的不能太安逸了,要劳逸结合,方体会到成就的!

一生也就那么几十年,转眼的事情总是呆在一个地方,总是做一行。只听说却不触下那样没意思上战场,虽然比纸上谈兵要辛苦或危险的多,但是那种感觉就大不相同了安逸的人生,只会让人忘了要奋斗,忘记理想只要你愿意,什么都可以从零开始有激情的人生才是精彩的。

人生在世,不是为了享受什么安逸,这里,只不过是一处旅馆,你暂时在此寄居,只是为了等候机缘好踏上跟随他回家的路。

纸上谈兵的故事范文6

师:上课之前,我想请同学们来看一句诗:

(出示PPT:“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生:要想看到更远的风景,必须再向上登一层楼。

师:很好。那这句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师:我们再看一句,这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出示PPT:“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生: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因为自己就在庐山里。

生: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自己身在庐山。

师:这句诗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生:观察要全面,要客观,不能加入自己的主观判断。

师: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叫做什么?

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师:说得太好了。其实,这样的诗句很多,表面上是说一件事、一处景,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道理,我们通常把它们叫做哲理诗。(出示:哲理诗)

【评析】小学六年级是学生思维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思维由直观走向抽象,由表象走向思辨。在这个年级向学生传授一些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句,将对他一生的人格塑造、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打上鲜亮的底色。

二、 抓关键,明题意

师:今天我们将跟大家再学一首哲理诗。

(出示课题,齐读)

师:题目中有一个生字,这个字怎么念?

生:聿(yù)。

师:怎么来记住它呢?

生:“纪律”的“律”字,去掉左半边。

生:也可以将“津津有味”的“津”字,去掉左半边。

师:子聿是一个人的名字,他跟这首诗的作者是什么关系?

生:他是作者陆游的小儿子。

师:你觉得课题中哪一个字是理解的关键?

生:“示”字。

师:“示”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启示、教育。

师:那这个课题什么意思呢?

生:冬天的夜晚,陆游用读书获得的感悟、感受教育儿子子聿。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纷纷说:陆游为什么要教育儿子?陆游是怎样教育儿子子聿的?陆游教育儿子的内容是什么?)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首诗。

【评析】一首诗的题目,往往揭示了整首诗的主要内容,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这么说,古诗的题目是读者打量这首诗的“一束光”,是走进作者内心的“一扇门”。从题目入手,对于学生整体把握全诗将起到重要作用。

三、 读诗句,感节韵

(出示“活动1”的要求:自由大声读诗句,要求:读正确,读流利。然后分小组交流。分组交流后各组在全班展示。)

哲学智慧

教育专家姜树华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古诗读起来都特别顺口?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轻声读读,找找原因。

生:因为古诗都押韵,而且一般都是偶句押韵。

师:这首诗哪两个字押韵呢?

生:“成”和“行”。

师:找得很准,“成”韵脚是eng,“行”的韵脚是ing,eng和ing是相邻的韵母,这在古诗当中是允许的,叫做“斜押”。

师:韵脚知道了,接下来,我们能不能把诗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来呢?同桌练习练习。

(师范读,生试读,再齐读)

师:诗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来了,听起来就会有抑扬错落的音乐美!浓浓的诗味也就有了!

【评析】读正确,读流利,仅仅是朗读古诗的第一步,第二步是读出古诗节奏和韵律。抑扬顿挫的古诗诵读,如涓涓细流浸润着学生的心田,也潜移默化地熏染着学生的人文素养,为读出意境或情趣作铺垫。

四、 明诗意,说典故

(出示“活动2”的要求:1. 借助提示,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并根据诗意,谈谈你联想到哪些成语典故。2. 小组交流,并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师:哪一组汇报,说说一、二两行?

生:古人读书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毫无保留。年少时付出的努力,年老了才有收获。(师板书:做学问)

生:我联想到古人勤奋的一些成语典故――悬梁刺股。(生分别说: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

师:能简单讲一讲这些成语的典故吗?

(生分别讲述“悬梁刺股”等成语故事,略)

众生读:“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师指导朗读一、二两行)

师:哪一组汇报,说说三、四两行?

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想理解获得真知,要真正透彻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实践。

生:这里的“纸上”,说的就是“纸上谈兵”。

师:谁来讲一讲“纸上谈兵”的故事?(生讲故事,略)

师:赵括为什么会失败呀?

生:因为他没有将读到的兵法与实际结合起来。

生:因为书本中的知识是机械的,需要灵活运用,他没有实战经验。

众生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师指导朗读三、四两行。齐读全诗。)

【评析】在理解诗句的过程中,联系诗中暗藏的经典成语典故,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不仅走向深刻立体,而且也感受着作者语言文字的温软、熨帖,诗中用“典”的哲学智慧,这也是本课教学的研究重点――诗中用“典”。

五、 品诗句,悟“真知”

师:一首好诗需要反复品读,接下来我们看“活动3”的要求。

(出示“活动3”的要求:再读诗句,思考哪些地方你最欣赏,为什么?重点关注两组反义词。小组活动后全班交流。)

生:“少”“老”是一对反义词。

生:他们用在同一句中,这样更能体现古人做学问很勤奋,而且持之以恒。(板书:持之以恒)

师:你知道哪些人是青少年时代花费了工夫,到后来取得成就的吗?

生:“大器晚成”的有齐白石。

(生纷纷答:刘邦/司马光……)

生:“行”与“知”是反义词。

生:“知”是指书本知识。“行”是指实践经验。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须将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

师:这叫做什么?(板书:知行合一)

师:同学们,窗外是凛冽的北风,一位壮志未酬的老将军,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自己最疼爱的儿子!他俯下身来,耐心地教导儿子如何做学问――

(生齐背诗)

【评析】始终有两组相对的字词,“老”和“少”,体现古人做学问的不易和持之以恒;“知”和“行”,则告诉我们,获得真知必须“知行合一”。通过两组反义词的品析,揭示做学问的两个核心要素:持之以恒、知行合一,这也是这首古诗的作者寄予后人的人生智慧。

六、 用典故,写片段

师:这节课,我们回顾了不少成语典故,体会了诗人诗中用典的精妙,古人很智慧,古诗当中用“典”的比比皆是。我们来看一看。(出示PPT)

师:这些加点的词语都是典故,只是我们平时没有用心发现。典故不仅是中国悠久历史的厚重积淀,还蕴藏着中国古人特有的哲学智慧。下面我们也来学习古人运用典故。请看――(出示PPT)

【评析】诗中用“典”的诗句很多,让学生把学到的典故完成片段练习,将典故进行古今“迁移”,学以致用,就是将语言文字的学习由“输入”走向“输出”,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七、 课总结,获感悟

师: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生:一个人光埋头读书不行,还必须用于实践,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

生:学习了诗中用“典”。

八、 拓延展,了期盼

师:同学们,陆游对他的儿子给予了殷切期望,一连写了八首他《冬夜读书示子聿》。课后大家可以把陆游的其他七首与今天所学的这首对比着读一读,你肯定会有不少新的发现。(出示:《冬夜读书示子聿》(八首))

【评析】由一首到八首,一下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把学习延伸至课外。让学生知晓:课堂所得终究是有限的,要想学好祖国语言文字,必须还要有课外丰厚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