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会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宴会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宴会设计

宴会设计范文1

关键词: 主题宴会设计;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F4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069-03

0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主题宴会已超越单纯的风俗礼仪概念而成为一种新的文化产业现象,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不仅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指导餐饮企业机构进行宴会设计与管理亦具有现实的参考价值。笔者将从我国餐饮业主题宴会经营现状和怎样实现主题宴会的创新进行阐述。

1主题宴会设计内涵与特性研究

1.1 主题宴会设计内涵主题宴会是通过一系列围绕一个或多个主题为吸引标志,向顾客提供宴会所需的菜肴、基本场所和服务礼仪的宴请方式。主题宴会设计是围绕既定的主题来设计经营气氛,菜品、服务、色彩、摆台、装饰以及活动都为主题服务,使主题成为顾客识别宴会的特征和产生消费行为的刺激物。

1.2 主题宴会设计特性主题宴会设计是宴会产品、服务、环境、管理以及营销等方面的创新,是提高宴会竞争力的体现。因此,在经营中努力创造出经营特色,是主题宴会特色经营的重要目标。它具有以下特点:其一,宴会主题产品的独特性和服务个性化。如今主题宴会的竞争核心应是主题化、差异化、独特化,拥有鲜明的特色、高质的服务和超前的个性化。可提供一般宴会无法顾及的特殊服务和特色的菜肴,避免了在整体市场上的无谓竞争。其二,目标顾客市场细分化针对性强。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买方市场的全面形成和卖方之间市场竞争的日益激化,有厚利可图的市场越来越少,企业只有依靠市场细分来发掘未满足的市场需要,寻求有吸引力的、符合自己目标和资源的营销机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1.3 主题宴会种类众多宴会根据形式一般分为国宴、正式宴会、冷餐会、鸡尾酒会、茶话会;现代餐饮经营促销,宴会可供选择的主题是很多的,然而美食主题是餐饮所有活动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它决定了餐饮活动对市场的吸引力。一般来说,可供选择的宴会主题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地域、民俗类主题,如地方风味主题活动:西湖印象、巴蜀风情、太湖船宴、梦幻漓江、壮乡民俗、韩国料理、阿拉伯风味、意大利风味等;

怀旧、复古类主题,如西游宴、红楼宴、水浒宴、宫廷宴、射雕宴、仿唐宴、老上海宴等;

原料、食品类主题,如西安泡馍宴、桂林米粉宴、海南花蟹宴、东莞荔枝宴、胶东海参宴等;

节日、庆典类主题,如春节、情人节、圣诞节、中秋节、挂牌、店庆、婚庆、寿宴等;

营养、养生类主题,如太极养生宴、黄帝内经宴、私房养生素宴、黑色保健宴等;

娱乐、休闲类主题,如戏剧、时装、魔术、影视、游戏、健身等题材的宴会。

2主题宴会设计作用研究

2.1 有效的主题设计使客户满意度升高服务经济的下一步是走向体验经济。在体验经济时代,顾客对宴会的功能有了更深层次的需求;功能性需求只是人们的基本需求,感觉上的满足才是高层次的需求。作为体验经济时代的产物,宴会创新的有效设计已成为实施客户满意工程,将客户满意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重要的手段和途径。

2.2 有效的主题设计提高了酒店赢利能力将宴会赋予主题,为餐饮带来了特色,创造了天然优势,带来了利润。通过有效的主题设计,将主题文化融入到宴会的各个层面。不仅在诸如装饰、装修等容易被模仿的有形设施上体现主题,更注重通过菜肴、服务、管理、情感等无形要素表现主题,形成酒店不易被模仿的独特的竞争优势,从而为酒店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和赢利能力。

3我国餐饮业主题宴会设计现状分析

3.1 重文化表象,轻文化实质近几年,主题宴会特色化服务在我国各地迅速发展,成为饭店业发展的亮点与趋势。然而较多主题宴会仍然存在产品功能单一、产品趋于雷同、差异化较小问题,它们只是将主题文化当作酒店的外包装,让酒店附着、粘贴一种文化概念,简单模仿外表,借用一些文化符号,局限于视觉识别系统的建设,而缺乏对主题文化内涵的深层挖掘,没有将主题文化的各种因素融入到主题宴会的环境装饰、特色经营、个、管理系统、营销战略之中。

3.2 重产品装饰,轻菜品研发一个主题宴会最根本的生命力就是菜品质量,然而,在很多主题宴会里,环境布置、内部装修、菜单设计、盘碟装饰、菜肴名称精美异常,却对菜品本身的开发并不重视,菜品中看不中吃。尽管优美环境的确是主题宴会一个最大的优势,可以在短时间内打响知名度,人们往往受餐厅的环境吸引而忽略了它的菜品,但这种好奇来得容易去得更容易,当新鲜感过后,单纯依靠环境维系的生意便会变淡。

3.3 重静态展示,轻顾客体验美国《hotels》杂志主编杰夫.威斯汀先生认为:现在的人们不只是需要一个晚宴,他们希望能够有一些新奇的享受和体验。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主题宴会在主题展示中普遍采用博物馆的展示方式,主要强调主题文化的静态展示,既缺乏主题文化的动态展示,又忽略将顾客通过主题活动融入到对主题文化的体验中来。

3.4 重商业促销,轻公关创意大多数宴会的促销形式和促销内容大同小异,打折、赠品、降价等,促销手段太雷同、太俗套;纯商业味较浓,活动没有品位。如果经营者能够率先在公共关系策划、促销手段创新、活动品位和形象提升等方面取得突破,就能拉开与其他宴会经营者的距离,从而占据市场竞争的制胜点。

4我国主题宴会设计研究

4.1 宴会主题的开发应深入研究主题文化主题产生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根据当地的文脉开发,比如广西南宁的壮乡铜鼓迎宾宴;也可以通过引进异域文化来开发,比如“阿拉伯之夜”,这个主题宴会模拟阿拉伯之夜,设有中东美食、尖顶帐篷、地毯、椅垫和矮桌,客人品尝薄荷茶和多款前菜拼盘,伴着水烟和玫瑰花香味,度过难忘的一夜,甜美的橙花和玫瑰味甜品、鲜果和雪葩,令在场宾客目不暇接;还可以根据本土著名故事或传说,甚至创造的情景来开发主题,比如丝绸之路、荒漠野餐、乔家大院等主题宴会。只要能够摆脱习惯思维,以独特的视角观察思考问题,深入研究主题文化,自然能产生构思新奇、与众不同的主题。

开发适合的主题是主题宴会成功的第一步,但一个成功的主题宴会不是创造成一个概念那么简单,要使主题名副其实,则要深入研究主题文化、设计主题元素并将其融入到用于主题展示的软硬件中。另外,宴会主题开发应以需求导向出发选择主题,刺激目标市场的购买;密切关注竞争对手的经营动态,避免主题定位相似;宴会选题应与酒店整体特色相适应,避免酒店定位本末倒置;宴会选题应以美食主题为表达的中心思想,它决定了餐饮活动对市场的吸引力。

4.2 宴会环境的营造应形成凝聚于主题文化的产品形象主题宴会环境营造是为主题内容服务的,它必须依据宴会主题、挖掘文化内涵,将各主题元素融入到宴会厅装饰风格、环境装饰、经营空间等硬件,以及服务过程、管理系统等软件中。并通过灯光色彩、墙饰标志、家具器皿、花卉盆景、窗帘服饰、台型变化、细节点缀、背景音乐等主题元素的组合,以及装饰的艺术化处理,创造艺术化的审美空间,形成凝聚于宴会主题文化的产品形象。

不管对于何种性质的主题宴会来说,环境设计首先要树立明确的客人导向意识,只有认真地思考客人的需要,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发宴会产品,创造出令人满意的效果。其次,主题宴会的场景布置要突出主题,立意要明确。还有,在选择场地方面要科学,善于利用周围不同的环境,因势而成,善于造势。如商务宴请中要求的雅致与高品位,注重保护客人的隐私,创造一个良好的商务交往空间。最后,环境气氛的布置与点缀要合理,要围绕主题而选材。如在藏族特色主题宴会中,为了体现主题,给消费者以明确的主题感,在环境的布置中较多地运用了藏文化的元素,如经文、金画、藏服、藏歌、锅庄等,同时也借用了颇具地方特色的物件,如挂件等,将雪域高原的神圣、喇嘛圣徒的神秘、独具特色的糌粑、青稞酒等场景以艺术的形式向外界传达,勾起人们的神往。

4.3 宴会台面的创意应作为中心亮点来彰显主题文化及服务理念主题宴会台面创意是主题宴会经营服务者根据宴会的主题、规模、档次、风格、环境、场地、及客人特殊需求等要求,精选或特制的布件、餐具、酒具、菜单及装饰用品,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布置优雅大方、实用美观的就餐台面。

成功的主题宴会台面设计,就像一件艺术品,令人赏心悦目,画龙点睛烘托宴会文化主题及服务理念。它的创意过程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的:

4.3.1 根据宴会主题与目标顾客群特点来确定宴会台面风格。主题宴会台面风格确定是依据消费者的用餐目的、年龄结构、消费习俗、顾客心理、经济状况等因素。例如,为开业庆典而设计的台面,应该根据庆典的内容、性质及参加庆典人员多少、文化层次等来确定宴会台面的主题和格调。如参加者以年轻人为主,应以色彩明快、时尚新意的台面格调为主,表现奔放、热烈的主题,营造活泼、欢快的喜庆气氛。

4.3.2 根据宴会的主题创意风格选取台布、餐(杯)具、餐巾、菜单等小件用品。以笔者创意的“壮乡金凤凰庆典主题宴会”台面为例,“凤凰”自古以来在广西壮乡人的思想形态里就是最重要的的吉祥神奇物之一,它不仅表示自然物之“和”,也表示人类社会之“和”。因而在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以“壮乡金凤凰”寓义命名精心设计,适合于宴请中外宾客等各种场合使用。“壮乡金凤凰”这组宴会餐台以彰显雍容华贵的紫、白、金色为主基调。布件选用莹白象牙色调的落地皮裙和高贵典雅的紫色面布,餐具选用上乘凤凰象形图案的金边古瓷套具,辅以晶莹剔透的水晶杯体,显示出尊贵、气派、典雅、热烈的台面风格。餐巾设计是由与主题交相呼应的凤凰华韵、梧桐栖凤、凤凰涅盘花型立于装饰盘中,高雅大方、立体生动,使得整个台面富有灵气和动感。菜单、牙签、筷子套全部为创意者手工作品,尤以“折叠式书签”菜单为特色,精美缎面材料,内页名家字词,文化底蕴深厚,艺术性强,方便实用,重复利用率高,与餐台色调浑然一体。

4.3.3 中心花台立意新颖,造型画龙点睛。根据主题选定插花造型、适宜的花器及花材,表达作者的思想,创作出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意境的宴会花台作品。“壮乡金凤凰”中心花台更是新颖创新,大胆的采用高杆花艺设计,高高的花架既不阻挡客人的视线,又像节日的礼花一样耀眼夺目。台面设计者为了突出隆重的庆典气氛,选用约60公分高的不锈钢席夹做支架将一只热情飞舞、笑迎八方客、歌颂壮乡新面貌的“金凤凰”置于客人视线上,点出本桌的主题,勾勒出壮乡大地合和祥瑞、社会和谐安定的庄重热烈图景,喻示着壮乡新人、新事、新面貌的可人变化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福。

4.4 宴会菜单设计应反映文化主题的饮食内涵和特征

4.4.1 菜单的核心内容,即菜式品种的特色、品质、菜名必须反映文化主题的饮食内涵和特征。这是主题宴会菜单的根本,否则菜单就没有鲜明的主题特色。如上海某餐馆策划编制的“红楼宴”菜单是以金陵十二钗平时食用的菜肴和补品为主料,结合书中人物不同的身份、性格和故事情节,配以不同的基色、调味、运用炸、烩、炒、蒸、炖、烤等烹饪技术融合而成。如热菜:美妙玉品茶龙井虾、王熙凤高谈茄子鲞、薛宝钗论酒食鸭信、敏探春油盐炒枸杞、秦可卿山药健脾胃、贤李纨敬老撕鹌鹑、史湘云围炉烧鹿肉、懦迎春牛乳蒸羊羔。

4.4.2 宴会菜单策划应不断推陈出新,突出主题的单一性和个性化。菜单可以是地域的、民族的,也可以是人文的,还可以是特产原料的。

4.4.3 从技术的角度用丰富的技法突出特色。一桌丰盛的主题宴会菜单,其构成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它主要表现在原料的使用、调味的变化、加工形态的多样、色彩的搭配、烹调的区别、质感的差异、器皿的交错、品类的衔接等几方面,只有这样,主题宴会才会有节奏感和动态美,既灵活多样、充满生气,又增加美感,促进食欲,这是主题宴会菜单获得成功的基本保证。

4.4.4 主题宴会菜肴需要特色服务的配合。宴会菜单设计不仅需要考虑选择宴会菜品,还要考虑到各种菜品延伸领域,如菜品的特色、服务对象、服务方式以及宴会主题各要素之间协调性,对宴会菜品的出场顺序、出场方式、卫生安全控制以及宴会气氛渲染等要给予适当关注。如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1986年访问中国时,广东省政府在白天鹅宾馆举行大型的欢迎宴会,其中一道菜是“金红化皮乳猪”,上菜时,由“侍女”手提宫灯在前引导,后跟着唐装服饰的两轿夫抬着装有“金红化皮乳猪”的轿子,后面由服务人员手托乳猪进场的服务方式,令外国宴客大为惊叹,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4.5 宴会席间娱乐活动应与宴会活动巧妙结合,相得益彰的强化宴会主题文化内涵

席间娱乐形式与宴会活动相结合,一定要从总体出发,从目标顾客、餐厅的具体风格和情况去考虑,使娱乐强化主题,使顾客理解内涵。例如,香港迪士尼乐园酒店就以其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夺得“新人至爱酒楼婚宴最佳场地”大奖。新人可在酒店内多个景点拍照留念,留住他们大喜日子的奇妙欢欣;亦可选择包括邀请迪斯尼朋友到贺婚宴及具有迪斯尼色彩的娱宾节目等额外的婚礼安排项目,创造出只属于他们的独特婚宴。

4.6 开展公共关系特色专题活动塑造良好的主题宴会形象配合酒店宴会的主题产品和主题活动,酒店还需要开展一系列别具特色的公关活动。北京长城饭店之所以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京城饭店的佼佼者之一,除了出色的推销工作和优质服务外,饭店管理者认为公共关系工作在塑造饭店形象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提到长城饭店的公关工作,人们立刻会想到那举世闻名的里根总统的答谢宴会、北京市副市长证婚的95对新人集体婚礼、颐和园的中秋赏月和十三陵的野外烧烤等一系列使长城饭店名声鹊起的专题公关活动。此外,酒店还经常派人出国举行厨艺表演,宣传中国的食品,制作录像、幻灯片,并广泛收集世界各地饭店的信息为领导者作决策提供依据。然而,在网络化的今天,酒店还建立主题公共关系网站,充分借助网络的力量来宣传、推广自己的主题宴会产品和文化。

5主题宴会创新应注意问题

5.1 酒店主题宴会创新应以多层次、多形式、多专题、多样化立意新颖的方式演绎主题宴会特色经营的文化和形象,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5.2 酒店主题宴会创意的决策离不开信息,而信息的质量又影响着经营者决策的成功。酒店在信息来源、采集、输入、储存、处理、使用等方面应形成全方位立体交叉的信息网络,这样才能做到信息的广度、深度、时效性和准确性,从而保证较高的科学预测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

5.3 酒店主题宴会创意成功必须做一份细致、科学、慎密、可行的实施计划书。第一,计划书应分析主题宴会特色经营的产品或服务产品正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它的独特性怎样;第二,要对选择购买某一主题宴会产品这一行为的影响因素逐一细致分析,如深入分析目标顾客群的经济、地理、职业、年龄结构以及心理需求;第三,了解主题宴会分销产品的方法、产品的生产成本及售价,计划出开展广告、促销以及公共关系活动的地区及方案,明确每一项活动的预算和收益等细节问题,还要做好危机公关预案;第四,计划书要深入研究主题宴会的内涵和社会效益,分析它的企业价值、市场价值、品牌价值和历史价值;第五,主题宴会特色经营实施的产品战略、服务战略、管理运作以及营销战略都要建立质量考核标准,并且要细化、量化。

5.4 酒店实现主题宴会创新的关键,必须提高企业经营者的创新思维能力。人是创新的主体,也是创新文化的载体。“生命有限,智慧无穷”,每个人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有待开发,关键是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冲动,所以培育创新文化,实质是变革人的观念和人的思维模式。特别是要着力培育有独到见解、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知识、新管理模式的创新型人才,因为他们是企业主题宴会创新文化和创新活动的积极推进者。

5.5 酒店要提升主题宴会顾客消费的满意度,必须加强全体员工服务意识及特色主题文化知识的培训。主题宴会的服务主要是通过文化、通过员工对文化的内涵掌握与运用来实现的,员工不仅要掌握一般的宴会服务技能,还要成为主题文化表现及产品传播的活载体;所以,酒店员工培训必须以主题文化为核心地进行主题知识、历史典故、活动形式、顾客心理、菜肴内涵、服务礼仪、技能技巧等培训,建设一支学文化、用文化,能够在服务中体现和运用文化的综合性员工队伍。

6结论与展望

主题宴会被认为是丰富餐饮产品内容、改变行业格局、促进发展模式创新和解决我国餐饮业再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的意义不仅在于从理论上研究了主题宴会创新方法,而且在此基础上,找出解决我国主题宴会经营现存问题的解决办法,希望能对酒店主题宴会设计与创新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刘澜江,郑月红.主题宴会设计[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5.

[2]邵万宽.主题宴会菜单的研究与决策[J].饮食文化研究,2006,(3):70-76.

宴会设计范文2

一、课程定位与目标

(一)课程定位

《宴会设计与管理》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的核心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属于“专业能力与职业素质”中的“酒店管理”模块课程。在旅游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本课程教学将能力培养作为核心,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和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对餐饮管理中最为重要的活动——宴会设计和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全面熟练掌握饭店餐厅高级服务员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具备一定的大型宴会设计与管理知识,大力培养学生成为饭店业所需的高级技师人才,积极为我国的旅游饭店队伍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本课程的开设,是以《餐饮服务与管理》、《旅游英语》、《食品营养与卫生》等课程的开设为条件,并为满足《酒水服务与酒吧管理》、餐饮阶段实习和酒店顶岗实习等后续课程要求设计课程内容。该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与前续、后续课程衔接得当。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培养酒店及餐饮企业宴会部门的服务员、预订员、领位员、传菜员、领班、主管和一线经理必须的技能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旨在使学生系统的掌握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以高星级酒店餐厅区域为教学背景,研究中西餐宴会的布局与台面创新设计;其二,使学生掌握中西餐餐饮宴会服务的基础知识,熟悉宴会部运营流程和操作规范,;其三,逐步形成灵活创新的中西餐服务管理思想,掌握宴会工作的中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必备的管理理论与服务技能。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并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为餐饮服务员中级考试提供支持;为学生学习和掌握旅游管理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毕业后适应旅游饭店餐饮管理工作的需要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设计理念与思路

以现代餐饮服务员与基层管理者职业能力调查为基础,以校企合作开发和“工学结合”为平台,形成工作任务驱动,模拟与仿真结合的设计理念。

(一)设计理念

在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指导下,本课程采用项目教学、任务教学为主体课程模式,首先通过对现代餐饮服务员与基层管理者职业能力进行调查,对相关岗位和任务进行分析,在课程分析、课程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从事餐饮服务与基层管理工作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然后以工作岗位、工作任务为线索设计项目,把工作过程设计成项目学习过程,以工作任务负载知识,通过技能操作、仿真模拟、角色扮演、创设情境、发现学习、范例教学、案例分析、实地参观、市场调查、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模式,在工作情境或模拟情境中开展学习过程。项目和任务的选取要符合当前餐饮业的现状和体现企业对餐饮人才素质的要求。在过程中,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引领作用,更要突出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主性,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互动交流,用发现学习取代接受学习、理解学习取代机械学习、自调节学习取代他调节学习。通过项目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餐饮服务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兼顾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完整,保证技能证书考试的要求,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设计思路

学生通过学习《宴会设计与管理》课程,能理论结合实践,力求理解中西餐宴会的特点、熟练掌握中西餐宴会服务的技能、从而初步具备从事高星级酒店中西餐宴会设计与管理等管理工作的基本素质。《宴会设计与管理》的教学将能力培养作为核心,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和因材施教的原则,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演示法、模拟设计法、练习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确保学生学有所得,实现优良的教学效果,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辅之以宴会市场调研、饭店宴会运作观摩实习、对各类宴会创新台面比赛进行点评等形式,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充实学习内容,深化认识,构建高起点的学习和能力培养的平台,为今后从事宴会设计与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典型工作任务

(一)了解预订 1.阅读订单 2.人员安排 3.设计台型 4.预订鲜花

5.准备用餐场地 6.设计菜单 7.明确内容 8.其他方面 (二)召集会议 1.进行培训 2.预模拟操作 3.召集会议 (三)预订接待

1、预订部做VIP 档案登记(对食品、酒水等的要求) ,不断补充完善;

2、预订部在接到VIP 预订时,应事先了解客人的用餐人数,宴会规格,类型、标准、宴请人员的特殊要求、用餐禁忌等相关信息,并与相关接待人员作好交接;

3、确认宴会的菜单和接待单位(根据用餐时间长短对宴会菜单加以控制,以保证能上完或分完菜单上的所有菜品) ;

4、由厨师长审核菜单,并负责出品的装盘控制(菜盘选择、搭配、装饰等) ,备餐间负责人加强协调能力;

5、根据客人要求,预订好相当规格的餐台欢迎鲜花;

6、在接到VIP 宴会接待信息时,预订部要及时通知接待班组作好接待准备,并做好其它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报告酒店领导。

(四)餐前准备 1、摆台 2、合型设计 3、指放席位卡 4、准备菜单

5、根据接待方要求对宴会厅内摆设,装饰物进行合理的安排,提供个性化服务; 6、检查厅内各种设备

7、检查台面餐具、开餐所需餐具、用具是否干净,无破损,准备充足(可适当预备3套餐具备用) ,摆放整齐,并将香巾、开胃菜,味碟等准备到位;

8、若有外籍宾客,要准备好相应数量的餐刀、餐叉,并按席位卡要求摆放于餐台; 9、按预定要求准备好所需酒水;

10、餐前半小时,将电视机开启,并将电视频道调至中央一台,有外宾时,调至中央新闻的英文频道;

11、配合接待方检查餐前各项准备工作是否到位,并确定上菜时间。 (五)中餐宴会服务流程 1.宴会前的组织准备工作 2.迎宾工作 3.就餐服务 4.送客服务 5.宴会服务注意事项 (六)中餐宴会服务流程 1.宴会前的组织准备工作 2.餐前鸡尾酒服务 3.席面服务 4.宴会结束工作

四、课程教学目标

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餐饮服务与管理的岗位需求,本课程旨在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高级餐饮服务员”和“高素质的宴会餐饮管理人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宴会设计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从事中西餐饮宴会较高的策划与设计技能与管理水平,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成为餐饮企业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通过岗位引领型的教学活动,学生能了解宴会设计与管理的相关知识,具备饭店服务的工作能力,具备诚实守信、沟通协作的职业品质,树立优质服务意识,热爱本职岗位,为职业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使学生了解中西餐宴会的特点;了解中西餐宴会的设计要求;熟练掌握较强的宴会布局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宴会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内部团队之间高效配合,协作默契,掌握宴会中的现场表现创意及出色的执行能力,打造最能触动客户心灵的宴会场景的综合服务职业能力。

最终要达到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是:

·掌握饭店前厅、客房、餐厅各工作岗位的服务流程及基本技能

·会较好地处理宾客投诉 ·具有较强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 ·具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

·具有较好地应对和解决服务工作中的突发事件的能力 ·具有较强的饭店产品促销能力

·会较熟练的利用计算机查阅资料、应用网络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六、学时分配

七、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或选择

依据《宴会设计与管理》进行内容重组,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建议配备下列参考资料:

《餐饮服务与运转》文志平编著 《餐饮服务》陈修仪主编

《餐饮服务培训教材》陈尧帝主编 《餐台设计与布置》梁玉社编著 (二)教学建议

采用讲授法、问答法、情景布置教学 、演示法、模拟设计法、练习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确保学生学有所得,实现优良的教学效果,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辅之以宴会市场调研、饭店宴会运作观摩实习、对各类宴会创新台面比赛进行点评等形式,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充实学习内容,深化认识,构建高起点的学习和能力培养的平台,为今后从事宴会设计与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评价

(1)理论部分以课堂提问、平时作业、平时表现等;技能考核:学生进行宴会设计与管理餐饮技能模块的考试。

(2)成绩评定方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宴会设计与管理餐饮技能模块的考试

成绩占总成绩的50%。

附综合[能力鉴定] 1、 相关知识

⑴宴会台型、台面设计的要求与要点。

⑵根据客户要求设计各种宴会场景、宴会台型、台面方案。 2、服务技能测试

⑴中餐宴会预订技能综合模拟测试

中餐宴会预定技能测试表

⑵中餐宴会迎宾、导餐技能综合模拟测试

中餐宴会迎宾、导餐技能测试表

班级: 姓名: 考核时间: 年 月 日

⑶中餐宴会服务技能综合模拟测试

中餐宴会服务技能测试表

宴会设计范文3

关键词:创业活动;创业过程;社会网络;动态演化

随着创业活动的激增,在激烈的企业竞争中资源问题最先突显出来。资源是企业最关键的投入要素,而且新创企业更容易面临资源的约束,怎样快速低成本地获取资源是企业必须要解决的难题。借鉴成功经验可知,利用社会网络来获取企业外部资源是最优选择,社会网络是由一组行动者之间各种持久、稳定的连结所组成的关系网络。企业社会网络随着新创企业的不断成长而动态变化,现有研究主要落脚于社会网络的某种属性,关于社会网络动态演化的研究比较少,对于社会网络的演化的整体架构也缺乏系统的考虑。因此,本文通过文献整理,尝试构建一个社会网络动态演化的整合框架,展现社会网络现有研究的基本现状,并针对现有文献的不足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希望能在相关领域引起学者共鸣。

一、社会网络演化影响因素研究

随着社会网络研究的不断成熟,企业成长过程中影响社会网络动态演化的各因素也逐渐成为了研究热点。社会网络演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是资源、信任、环境和创业过程。1、资源创业资源分为资产型资源和知识型资源,前者是企业成长过程中投入的有形资源;后者是企业对有形资源进行整合和转化而产生的资源。资源基础理论强调有价值、稀缺的、难以模仿的、难以代替的异质性资源是企业发挥竞争优势的基础。创新网络模式认为,在日益动态复杂的竞争环境下,企业的竞争优势既来源于对组织内部资源的开发,也来源于对组织外部网络资源的探索。为了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一直处于不败之地,创业者必须在消耗有限的初始资源之前,主动开发并维持能够获取企业发展所需资源的网络关系。研究表明创业企业社会网络内个体之间联系越密切,产生的摩擦和合作越多,其网络演化的速度和能力就越强。2、信任社会网络的演化和发展依赖于网络中信任程度的发展,信任可分为社会关系组成的信任和经济关系组成的信任,前者定义为情感信任;后者,即理性定义为认知信任。创业初期,资源、信息、资金和情感性支持基本来源于创业者原有的社会关系和亲友关系(情感信任),创业者最关注财务资源的获取,对于由血缘和情感搭建起来的网络缺乏组织性管理。这时期的社会网络是基于情感信任存在的、比较松散、资源流向单一的关系网络。为了企业的快速成长,创业者会主动开发和建立获取资源的关系网络,随着互利的交易双方持续交往,网络中的认知信任逐渐偏高,网络的广度和深度得到进一步提升,社会网络会得到扩大和完善。然而,在发展过程中,随着一些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情感关系(强关系)成员的退出,社会网络中的情感信任程度会逐渐降低。与此同时,创业者会淘汰一些无法提供资源的网络关系,社会网络在淘汰与发展中得到优化,最终演变成了一种动态有序的关系结构网络。3、环境创业环境对于创业企业的影响一直都是学术研究重点,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会面临不同的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而环境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结构性作用。就企业之间各种可能的交易和网络行为中可利用的资源而言,创业环境的变化能够影响企业发现有利的创业机会,随着环境不确定性和丰富性的不断变化,社会网络会呈现出网络收缩、网络动荡、网络强化和网络扩张四种演变模式。技术环境的革新能为新创企业在社会网络中争取有利的发展方位时创造更好的机会。研究表明,民族文化环境同样能够影响创业企业网络能力的发展,即企业开发和维持获取企业所需资源的网络关系的能力。总之,企业迫于环境中的竞争压力,会倾向表现得与众不同,通过不断更新和完善组织状态,使企业之间的连接关系发生相应改变,从而在整个网络关系中占据利于自身发展的网络位置。4、创业过程创业网络和创业过程相辅相成,创业网络的各种特征及变化会影响企业的发展过程和绩效结果,创业过程能促进创业网络的多元化发展,并推动其层级化发展。通过回顾文献可知,随着创业过程的推进,网络中资源交往由简单的点对点逐渐扩展为组织之间多层次的稳定交往,为了满足企业每个阶段的资源需求,与创业过程相对应的网络会呈现出阶段性演进的态势。董保宝基于创业过程视角构建的创业网络的演进阶段整合模型中,创业网络会随着企业的开发到成长再到成熟,经历低阶到高阶的演进过程,网络内容、网络治理机制、网络结构与网络能力也会随着这个过程发生不同的变化,并且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二、社会网络演化路径研究

创业研究领域中,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试图描绘出社会网络的具体演化轨迹。本文结合文献,借鉴彭华涛学者的观点,将创业企业社会网络的演化路径归于以下两类。1、存在终点的演化路径虽然企业生命周期应该划为几个阶段一直没有统一,但是学者分析发现,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成立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阶段在实际中最常见且最合适。企业社会网络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企业发展所需资源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会有所差异,创业企业与社会网络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一个“诉求—被满足—再诉求—再被满足”的循环过程,从而可以认为社会网络的演化与创业企业的生命周期之间存在紧密关系。张宝建通过研究表明,企业创新网络的进化依据网络租金和结构洞的变化规律可划分为组建、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并且网络的进化过程体现出功能和结构的协同演化。2、不存在终点的演化路径企业社会网络演化是一个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企业根据内外部经济市场环境适时调整,使得自身经营状况不断发生变化。研究表明,企业创新网络的自组织演化轨迹是一个由不稳定到次混沌、混沌、动态稳定的循环模型。结合静态的网络演化形态和动态的网络演化动因,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演化过程可分为初始、裂变、集聚和重组四个阶段。Lechner&Dowling经过研究设计提出新创企业网络演化主要经历四个阶段: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发展转化期,并且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各类网络关系之间的组合和网络结构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向前演进。关于企业社会网络演化过程是否有终点,学者们持有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演化过程有无终点一方面取决于创业者,当创业者满足于企业现有发展而执意使企业停滞于当前发展状态或者为降低网络关系开发成本而保持现状时,企业社会网络会出现演化暂停点;然而随着创业者和其专长成为过去式被市场淘汰或者创业者领导企业主动跟随市场的变化,社会网络演化过程将继续进行。另一方面取决于创业企业的发展,随着企业进入稳定成长期,内部结构和管理系统趋于完善,企业的网络关系逐渐以商业关系为主,当交易双方中任意一方无法给另一方带来相关利益时,双方之间的连接就会慢慢地弱化直至被一方主动淘汰。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当企业处于衰退期时,一旦再创业发展不及时,企业组织将不复存在,社会网络演化问题便不会再涉及。

三、社会网络演化内容研究

企业社会网络的演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期望通过利用社会网络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将抽象的网络演化过程具体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学者将社会网络演化过程分为:外部形态的变动,即网络规模和成员间连接关系的变化;内部通过有效的网络治理机制对网络要素进行相关的调整。董保宝(2013)则认为创业网络的演进应包括网络交往的内容、网络关系治理和网络交往成员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且这三方面演进的实现一定程度上能保证整个企业创业网络的合理演进和完善。结合文献,创业网络发展主要包括网络关系内容、网络治理机制、网络结构和网络能力的共同发展。还有一些学者是通过描述社会网络特征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网络演化的具体内容的,比如朱秀梅(2011)将创业网络的特征概括为结构特征、社会特征和关系特征。其中,网络结构是指网络成员之间直接和间接联系的模式。社会特征主要包括人际、商业和机构网络,而关系特征主要用来衡量企业之间网络关系的质量。吴莹、彭华涛等(2013)认为企业社会网络随着创业阶段的深入而不断演化的过程主要表现在网络的关系、结构和规模三个方面。国外学者基于社会网络资本论的视角,对社会网络的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其认为社会网络的演化过程是企业在形成和增加社会资本的过程中构建特定结构的网络,并依靠网络的不断复制而实现自身的成长与演进的过程。在企业成长过程中,随着社会网络演化程度的加深,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也不断扩充,而且网络规模的变化也会导致创业企业内部的体制发生相应的变化。Weisz通过研究发现企业的构成从低网络密度向高网络密度演化,比构建初期就起始于高网络密度更有利于新企业的成长,但是有研究表明当企业发展处于衰退期时,企业社会网络结构会由稠密变得稀疏。学者王建和刘冰(2007)主要从开放性和多样性两个方面探讨了企业家社会网络的演化过程,其中网络开放性,是指网络主体之间联系的地域分布特点,网络多样性是指网络关系内各种资源之间的差异性,差异越大则资源种类越丰富。以上学者从不同方面分析描述了创业企业社会网络的演化内容,所有研究观点综合起来构成了完整而立体的社会网络。

四、整合框架

社会网络中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线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网络将会展现出某种无法预知的新的结构状态,通过这种结构状态的不断更新,企业的创业敏感度和网络内利益关联体之间的凝聚力得到不断提高。当企业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创业者最初基于亲情和友情构建的强关系网络会因网络成员的长期承诺和利益需要逐渐变得稳定、透明,早期的个人关系网络逐步被正式且透明的循环交往关系网络取代。综上所述,社会网络演化的最终结果是社会网络以弹性有序的结构代替了稳定固化的结构,以渐变和突变代替了静态不变,从一个均衡演进为另一个更为强健的均衡。社会网络演化研究旨在从动态的视角剖析和描述复杂的社会网络,本文结合四个常见维度构建了一个社会网络动态演化的整合框架,如图1所示。图1中,演化影响因素、演化路径、演化内容和演化结果构成了社会网络演化研究整合框架。社会网络演化影响因素揭示了能够影响社会网络演化的几个主流因素,而且与演化路径和演化内容之间分别存在相关关系。演化路径研究用来揭示社会网络演化轨迹,演化内容与演化路径对社会网络最终的演化结果均能产生重要的影响。根据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选择正确的演化路径和适时地保留、淘汰有关网络,有利于企业网络演化成最适合发展的均衡状态。本研究选取上述四个维度来分析社会网络演化过程,对该研究领域具有一定意义:第一,演化影响因素、演化路径、演化内容和演化结果这四个维度依次展现出社会网络演化过程的来龙去脉,从为何演化、具体什么内容在演化、如何演化到最终演化成什么;第二,将四个不同维度放在一个框架中进行研究思考,更具整体性,并给后续研究指出了一个可参考的研究方向。

五、现有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宴会设计范文4

《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的骨干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具有较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课程。但目前各职业院校《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目前高职院校《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模式存在与本科教育同质性的问题,传统的教材按照会计要素划分章节进行教学,保证了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课程的实践性不突出,教学内容不能直接与实际工作过程接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不强,不符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最近有教师提出按照会计岗位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然后根据各个岗位的能力要求确定各个教学情境的具体学习内容。这种教学设计直观性强且职业能力与教学内容相对应,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思想,但这种以会计岗位划分教学情境的做法,知识点分散、理论系统性不强。综上所述,《财务会计》课程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应体现高职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从往届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行业来看,基本上包含了商业企业、生产企业、金融企业等各种行业,不同行业对会计人员基本能力的需求是大同小异的。基于上述原因,在《财务会计》课程设计中引入了通用会计能力培养的理念,以使培养的毕业生的素质能更好符合市场的需求。

二、会计职业能力的构成

会计职业能力分为基础会计职业能力、通用会计职业能力和专业会计职业能力。

1.基础会计职业能力。基础会计职业能力是通过学习会计原理等基本素质课程,熟悉会计基本核算程序,掌握会计基本核算方法,了解有关会计核算方面的法律、法规,掌握计算技术和电算化的基本知识,为后续通用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2.通用会计职业能力。通用会计职业能力是在具备基础会计职业能力的前提下,通过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培养良好的会计诚信和敬业精神及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熟悉会计法的内容,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工作规范,熟悉中小企业基本业务知识并熟练掌握其基本会计核算方法,掌握税款和财政规费计算与申报方法等,在此基础上,再经过三个月左右的专业会计知识学习,到中小企业就职后,马上就能胜任会计工作。

3.专业会计职业能力。专业会计职业能力是在具备通用会计职业能力的基础上,经过拓展的专业会计知识的学习,具有专业领域知识,具备专业会计素质,掌握一般商业、粮食企业、工业、服务业等行业具体的会计核算方法。具备了专业会计职业能力,就可以实现学生岗位能力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三、以通用会计能力为基础设计《财务会计》课程

1《.财务会计》课程设计思路。《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人才,重点为中小企业培养一线会计人员。现行的《财务会计》教材体系大多是按上市公司的经济业务以会计要素为章节设计的,而职业学院学生的就业去向多数为中小企业,甚至是新筹建的企业,为了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会计应用能力,以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按中小企业的日常业务流程对《财务会计》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在课程设计中增加企业会计制度认知和会计业务流程认知内容,培养学生根据企业类型选择适用的会计制度和以工作任务顺序为程序开展会计工作的能力。在完成“日常业务核算”的理论教学后,增加“会计凭证识别与审核”情境,将学生置身于模拟的会计工作场景,体会会计在没有文字表述题目只有外来原始凭证的情境下如何识别、判断和处理各项经济业务。在完成《财务会计》教学任务后,使学生具备在一个新筹建的中小企业里,可以为其制订相关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科学设置帐户、准确进行所有业务的会计处理能力。

2.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对《财务会计》课程内容进行重组。

宴会设计范文5

茶文化如茶道、茶艺、茶俗、茶礼之类清新淡雅的片断是人类悠久流长历史中沉淀下的一朵瑰宝,大唐盛世在政治经济文化的推动下,茶文化在社会发展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论文主要从茶的起源、发展及文化的形成过程和内容,研究其作为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内涵及对其他领域的连带作用,引起人们以对本民族文化的共鸣。唐朝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最鼎盛的时期,因而对茶饮文化发展有强大的推动作用。继而出现的陆羽《茶经》等文字著作是对茶文化发展从饮食到文化的高度总结和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茶叶的种植、采摘、加工、烹煮、品饮乃至于茶具、习俗,使茶文化从纯技艺升华为精神文化,并集中体现在茶道文化这一次生的文化形式,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流芳全世界。

关键词:

唐代;茶文化;茶经

1.绪论

茶文化广义上包括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即茶具、茶馆、运茶、制茶、茶道、茶政、茶礼、茶艺等等,而狭义的茶文化则是指其人文科学内容。而本论文则从广义的方向入手来研究中国唐代社会经济对茶文化的推动以及茶文化对后世之影响。从茶物质开始,在延伸至与其相关的人文精神素养。“茶文化是茶的物质产生和饮品利用过程的物质、记忆以及形成精神的成果的总和,其内容包含物质层面,技艺层面和精神层面。”[1]随着唐代疆域的扩大,饮茶文化也逐渐从南方传播开来。直至边疆地区,对后世在经济、文化、名俗乃至于民族融合上影响深远。如唐代有言:“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2]可见,饮茶、贩茶在唐之前已经广为流传与普及。饮茶的起源可追溯到夏商周时期乃至上古,唐代以前并无“茶”字,只有“荼”的记载。茶圣陆羽首先提出了茶的起源是“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而至于全民品茶,论茶,斗茶,将茶发展出其专属的文化品位,则源自于唐朝,它起到了加强经济、融合文化、丰富艺术、促进交流、开源国库的作用,有着无法预计的社会提升作用和效果。

2.唐代社会经济对茶文化的推动

秦汉之际,中华民族的祖先饮茶始于药用。有言“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3]“荼”即古代的“茶”(《尔雅》记载)。南北朝时佛教兴起为茶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而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到了唐代,随着国力、经济的大力发展,中西方交流日益增多促成了茶文化的发展条件。安史之乱后,虽然经济有所动荡,但茶文化的发展趋势仍未受到影响。正是在这种多元的文化氛围下,茶饮文化正式的开始了发展和壮大。由此,茶叶贸易,贡茶制度,茶书著作,茶禅联系都蓬勃发展起来。

2.1唐代茶叶贸易的盛行。

白居易《琵琶行》有言:“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浮梁是唐朝疆域里最东南的一个集散地,经济交易十分频繁。唐中叶以后,由于交易的经一步推进,使得茶叶文化从南向北扩散,呈网状结构覆盖全国。陆羽在《茶经》中更是罗列了无数的产茶州县,现阶段已经明确知道的茶业产区已有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江西、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覆盖大江南北。这样的网状结构,在唐代这样的广泛交流时代,为茶叶的传播和茶风的普遍化提供有利条件。

2.2贡茶制度的施行。

由唐代开始,朝廷开始在名茶产区设立贡茶院,由官府监督。当时最著名的贡茶院设在湖州、常州以及顾渚山等地。每年清明前,都需将上好的明前茶上贡至朝廷。贡茶制度劳民伤财,每次运输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有其负面性。但另一方面该制度确实对茶叶质量的提升意义非凡。皇家饮茶习惯的发展带动民间饮茶消费,当时宫廷里产生的许多新兴茶饮模式成为民间习俗的风向标。自唐代开元以来对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甚至在产茶地设下御用制茶场。此外,唐代朝廷增收茶叶税加以立法管理,也促成了茶文化的蓬勃发展。

2.3茶书发展及流传。

唐代社会经济推动茶文化发展的标志性产性—茶书兴盛,对茶文化系统理论性研究愈加广泛。自公元七六〇年左右茶圣陆羽所著《茶经》问世以来,陆续撰写了《茶记》、《顾渚山记》等卷,系统介绍采茶、制茶、煎茶、饮茶之法并分列等级[4]。《新唐书-陆羽传》记载:“羽嗜茶,着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以。”[5]另外诗僧皎然、张又新、温庭筠等著作《茶诀》、《煎茶水记》、《采茶录》、《十六汤品》、《茶述》、《茶学大典》、《茶谱》等较为著名。这些茶书将饮茶学问详细地论述,更加推动茶经济贸易的发展。

2.4茶禅关系的发展。

由于茶味先苦后甘,与禅境十分相像,故自东晋后,饮茶便被列入禅规之中[6]。僧徒行踪遍布全国,也使南方饮茶之风传播到北方。茶对于僧人而言,其妙用在于精神层面,茶道所言清雅、宁静、和谐、自由俭德等精神领悟与佛法之六度五戒暗暗相合。喝茶既可以通晓茶品、体验自然、又可以通过观茶色品茶味,识解佛性。总而言之,其共同特点在于,领悟自然的神妙。[7]同时,寺庙因为其清幽雅致、古朴无华的环境,成为了文人墨客与僧人进行儒释文化交流的绝佳之地。这些活动与交往,扩大了茶文化的传播。[8]

3.茶文化对饮茶物品贸易的带动

《茶经》对采茶天气、制茶工序、煮茶用水、品茶方法等的详细说明,[9]明确了茶文化除茶叶贸易外,还存在饮茶物品的交易。其中所列的饮茶器具总共有二十八种,并称为茶器。而采茶所用器具则称为茶具。唐代茶器可分为两类,一种是陆羽所言,乃文人学士所用。二是在陕西出土的金银、秘色瓷、琉璃茶器,乃是皇室王孙贵族和宫廷所用。比如风炉、水方、碗、札等,平时并不一定要用全套茶器,但最好还是备齐全套,否则,“茶废矣”。

4.结论

在唐以前一千多年里,茶饮文化经过了漫长的孕育期,在唐朝国富力强的时代以空前的速度发展起来,极大的影响了后世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甚至人民的想观念和意识形态,除了与饮茶实物的贸易外,茶文化在茶馆、家庭消费等奠定了不容忽视的基础,迄今不衰。茶饮已逐渐艺术化,国际化。

作者:光梓宜 汪翔 单位:西安交大附中 安徽大学

参考文献:

[1]《论茶文化的理论与实践》,郑永球

[2]《封氏闻见录》,[唐]封演著,《雅雨堂丛书》本

[3]《茶经》,[宋]陆羽著,1956,百部丛书集成,艺文印书馆出版

[4]《神农本草经》,作者不详,约成书于秦汉时期

[5]《新唐书-陆羽传》北宋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等合撰

[6]《饮茶与禅修》,沈柏村,国立国父纪念馆馆刊,2000.5

[7]《中国唐宋茶道》,梁子著,1997,陕西人民出版社

宴会设计范文6

【关键词】技术社会学;DDT;技术评价

科技赋予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随着科技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其他子系统,在不断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人炸,资源枯竭等社会问题,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在这种背景下,学者开始对工业社会进行剖析和反思,他们将矛盾的根源指向科技,尤其是技术。学者从各个不同的视角对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如技术史、技术哲学、技术管理学等等。显然,在上述诸多研究进路中增加社会学的视角,将使技术论研究的体系更完整。更为重要的是,当代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交互作用和相互制约愈来愈密切和错综复杂,不将技术、经济与社会三位一体地结合起来考虑就既不能把握技术,又不能把握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规律的情况下,技术社会学的考察更具现实意义[1]。本文以DDT(化学杀虫剂)的历史发展为背景,运用技术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来探讨该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动力学机制,一方面从社会各主体对DDT的选择和建构中明晰社会对其发展的作用机制,另一方面,从DDT的发展对社会带来的多重影响,试图解释其从“天使”到“魔鬼”再回归理性的曲折命运,勾勒一幅技术发展与社会选择双向作用的历史发展路径。

一、DDT的发展历史

1.1 成名之路

DDT是闻名中外的化学杀虫剂。1874年由德国化学家蔡德勒首先在实验室中合成;1939年瑞士化学家米勒经研究发现DDT具有杀虫特性,后来经过改进,于1942年正式投放市场销售和应用;1943年,美国农业部在实验中采用DDT杀灭马铃薯甲虫,确证DDT有很好的杀虫效果;在1944年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战役中,DDT在几周之内为士兵中战胜斑疹伤寒流行病带来福音。经实践检验,DDT既是农业生产中战胜虫害的有利手段,同时又是医疗卫生中根绝传染病的良药。米勒也因此荣获1948年世界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1.2 厄运降临

然而,60年代初,英国女作家莱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描绘了DDT及其同类或其他类杀虫齐对环境的毁灭。1970年包括瑞典在内的一些西方国家明确颁布法令,禁止使用DDT;1972年,美国禁止使用DDT;2001年5月22日POPs公约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通过,POPs,是Persist Organic Pollutants的简写,中文翻译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DDT位居名单第四。

1.3 DDT的回归之旅

“室内喷洒DDT仍是对付疟疾最好的办法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抗疟疾运动的负责人科奇说,“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数十种杀虫剂中,最有效的就是DDT。”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解除了对DDT的禁令,允许部分地区重新使用这种杀虫剂,他们希望让DDT重新回到疟疾控制的清单上。一直热衷于抗疟运动的美国参议员科伯恩说:“室内喷洒DDT就如同给整个房间罩上了一张驱蚊网,如果对此还摇摆不定,那么最大的受惠者将是我们真正的敌人――蚊子,而最大的受害者则是全球受到疟疾威胁的3亿多儿童。”[2]与30多年前遭禁用时的轰轰烈烈相比,DDT这次“回归”多少显得有些低调和出人意料。

二、观点博弈

DDT的发展历程生动地展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它不仅收获了无数的荣誉和褒奖,也经历了被人类唾弃的悲惨命运,至今人们对其评价仍褒贬不一,为什么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DDT会遭遇如此不同的命运,除了技术因素外,背后是否还有别的因素在起作用?首先,我们来看一看支持方和反对方各自的观点,然后对DDT的社会评价、社会角色进行阐述,从技术社会学角度解释正反两方观点差异的缘由,引发一些思考。反对方的观点:DDT的杀虫范围很广,所以又被称为“万能杀虫剂”。它不分青红皂白地毒杀昆虫,甚至把害虫的天敌也误杀[3];毒性通过食物链传播,并且会随着水土流失危及江河湖泊和海洋生物[4]。支持方的观点:DDT的禁用和严格控制,导致疟疾在俄国和阿根廷等地重新复燃[5];在自然状态的土壤中,DDT的毒性最多只能保持两周。同样,在海水中90%的DDT会在一个月内失去毒性,无法长期存活[6]

三、技术的社会评价

DDT产生于上世纪40年代,成名于二战,在六七十年代遭到大规模禁用,到本世纪初才获得解禁。要想深入了解这一波三折的曲折命运的背后,就应从技术与社会双重作用的视角去展现和反思各种权力结构在其发展中的作用。其中,涉及到的“行动者(actors)”主要有政府、企业、消费者,分别代表了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文化等不同社会角色对技术的评价。技术的生产力功能乃至社会功能的实现,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完成的,而且社会功能实现的程度如何、效果怎样,不仅取决于技术自身的特性,同时还与社会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环境对技术的整合,社会舆论和法律规范对公众技术心理的调试密切相关[7]。

3.1 技术与社会的融洽

二战期间,DDT的使用范围迅速扩大,在疟疾等疾病的治疗方面大显身手,还带来了农作物的增产,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政府和普通老百姓都一致称赞这项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种种益处。DDT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首先适应了社会的生存环境,取得了社会的认同,成为社会及公众所接受的相容技术,发挥出强大的功效乃至社会功能:(1)对政府而言,DDT安全、廉价、高效的功能直接与国家最关心的粮食生产、害虫防治、疾病控制等社会问题息息相关,DDT的成功研发和应用与国家的政治稳定联系在一起,朝着有利于政治目的的方向发展。(2)对企业而言,DDT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3)对民众而言,获得了健康和粮食保障。这一切都使得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DDT与整个社会系统很好地整合在一起,找到了其在社会系统中的角色和地位,发挥了应有的社会作用,满足了不同主体对该技术的期待和要求。DDT的成功告诉我们,技术除了自然属性之外,还包括社会属性。因此,我们一方面应通过社会整合,使技术与其生存的社会环境相适应,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角色;另一方面,通过社会调试使技术被社会所认同,成为社会的相容技术[7]。只有当技术准确找到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其才能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3.2 技术与社会的冲突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等问题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集中爆发,在公众看来,人身安全高于一切,对其生命健康带来危害的事物很难得到认可。环保逐渐成为那个时代社会的主流文化,渗透到社会的经济、政治系统中,对政府的决策和企业的发展开始产生重大影响,政府对技术的经济利益的考量会让位于政治利益的。公众开始对DDT这项技术避而远之,尤其是当疟疾等传染病早已远离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开始忘却其辉煌的过去,能记住的只是DDT给动植物以及人类带来的威胁,其社会角色不再满足和适应社会规范的要求,受到环保主义等社会文化的排斥。社会角色的错位和社会需求的缺失导致DDT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各国政府纷纷要求全面禁止使用DDT。相反,在非洲等欠发达和落后地区,DDT仍然作为虫害疟疾防治的首选。对于这些地方的公众而言,由于科学知识的落后以及科普宣传的欠缺,他们既不知道何为DDT,也不了解其存在的潜在威胁,即使知道,出于对成本的考虑以及生命安全的考虑也会继续使用DDT,因为在非洲,疟疾是一种死亡率很高的疾病。这就形成了在全球范围内,一方面发达国家禁止使用DDT,一方面落后国家继续使用的局面。对于非洲和亚洲一些国家来说,除了认为DDT可以救人于疟疾之外,还有很多人认为DDT有毒并无明确证据。比如,南非国家卫生部国家疟疾项目经理迪瓦南德・姆拉萨就认为喷洒DDT对人健康没有任何影响。在南非,人们只在屋檐下和传统的泥土结构的屋内喷洒DDT,而且时间也只是在蚊子抵抗力最弱的8―10月份。所以南非人认为联合国把DDT与其他11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列为禁用物是太为僵化[8]。

3.3 技术的价值判断

对比DDT在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或地区的不同境遇我们会发现,人们对技术持有不同的态度是由两个地区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造成的。非洲国家由于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低,保障最起码的食物供给和免受传染病的困扰是政府和人们的首要选择,因此,无论是出于技术的成本收益分析,还是政府的政治目的考虑,DDT成为了社会多主体的适应性技术和解决方案,在特定的社会体系里找到了自身适合的角色,即使DDT会给这些国家带来环境和生态问题,但生存问题是落后国家考虑的首要问题,DDT很好地符合了多个社会主体的经济、政治需求,得到了来自政府、大众和企业的经济、政治保障获得了快速发展。

为什么思考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如此困难?这就涉及到科学技术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科学的目的在于找到规律性和普适性,科学是价值无涉和政治中立的(Nelkin 1995;Proctor1991)。而技术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目的借以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工具和手段,这就决定了技术必然包含社会、政治、历史等因素,这是技术的社会属性,因此,判断技术问题就涉及到不同的价值标准。一个社会由于阶层、职业等不同利益集团在评价标准上的不一致,通常对同样的技术也很难取得评价结果的一致,如政府和公众评价技术的标准有时就是不同的。政府通常偏重于技术的经济价值,而公众对技术的安全性更为关注[9]。技术的社会评价作为对技术的动机和后果的一种价值判断,使人产生了对待技术的不同态度:肯定性的评价会引导人们去积极推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而否定性的评价则会产生阻力,从而对技术发展形成不利性的制约。

启示

从整体来看,当前对DDT占主导的更多是否定性评价,虽然这种评价有可能阻碍DDT发展,但并不意味着只起消极作用,而是有着积极评价所不可取代的价值。(1)有利于全面地认识技术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任何技术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不存在绝对安全的技术。西方学者开始更多地要求恢复技术的价值尺度,指明要想真正解决当前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必须把社会的因素引入到科技活动中,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科技活动中来,使得科技的发展受到更多社会因素的约束,这样价值中立论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科技发展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2)围绕DDT展开的长期争论背后,隐藏着一个特殊的群体:科学家。随着大学的科研活动不断渗入到经济领域,科学家也拥有了多重社会身份,他们既可以是企业家,也可以是政府官员,拥有更多的社会权力和影响力。当科学由“小科学”向“大科学”转变,科学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问题产生紧密联系,科学不再是“为知识而知识”的研究,开始更加关注科技的经济效益,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开始凸显[10]。DDT的负面效应在客观上警示人类在发展科技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到技术发展的负面后果,要求科学家必须承担起一定的社会和伦理责任。科学活动在“求真”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社会后果,尤其对于技术而言,只有实现“求真”和“求善”的对立统一,科技才能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过渡.技术社会学初探[J].自然辩证法研究,1986,(1).

[2]蔡如鹏.DDT归来[J].中国新闻周刊2006,(47).

[3]周敬国.DDT:功过铭刻在历史墓碑上[J].科学24小时,2007,(1).

[4]张先翼.来自DDT的威胁[J].世界科学,1995,(4).

[5]Thomas A.Easton.Taking Sides: Clashing Views in Science,Technology,and Society[M].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2007.

[6]吕之品.DDT的自我辩白[J].大科技(科学之谜),2010,(3).

[7]陈凡.论技术的社会化――对技术的社会学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2,(5).

[8]杨雄雄.难禁的DDT[J].百科知识,20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