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试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试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计算机基础试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试题范文1

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人才必备的就业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能力同时也渗透到生活和学习当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就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开设的基础教育课程,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比如软硬件组成、操作系统软件、常用办公软件等等,这些内容都是学生今后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生活实践要求的必备基础能力。所以,提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也会出现许多教学问题。比如;学生学习计算机意识不强,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单一,计算机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要求脱节,理论与实践教学不能有效协调,教学评价注重形式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有效实施。所以,有必要针对这些实践问题提出相应有效的优化措施,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基础能力,为培养社会发展需求的终身学习能力奠定基础。本文就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问题及措施。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的意义

现阶段,信息技术已经广泛普及,各领域的信息化?势越加明显,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对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已经成为就业的必备基础能力。在此发展形势下,高效计算机基础课程占据明显优势。其次,鉴于其他高效专业与计算机应用存在必然联系,培养各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发展方面,计算机办公、计算机远程技术、大数据概念、信息检索、数据库技术和程序设计等都与计算机基础能力相联系,这些方面也是大学生就业和择业过程中的必备基础能力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快适应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对计算机的应用趋势,同时从大学初级阶段培养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有积极作用。所以,无论是从社会发展对计算机应用方面的需求,还是对人才自身发展要求,再有就是高校课程体系建构的要求等方面来看,提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效率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为满足社会发展、人才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多方面需求,解决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问题,完善高校计算机基础科恒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但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理念较为陈旧,依然停留在“重教轻育”的层面上,并没有将计算机基础能力与专业教学放在同等位置上。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着不同方面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点。

1)师生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认识不足

大部分高校学生认为在信息时代下自身已经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并不感兴趣,甚至认为基础课程趋于形式,实践意义不大。学生的认知主要停留在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关注,并没有意识到计算机基础课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信息能力的重要作用。以“计算机只要会用就可以”“反正与专业不挂钩,只要会用办公软件就行”等思想。这些片面的认知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在教师方面来安,教师较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延续“填鸭式”教育方式,并没有了解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按照同样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师看来,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多注重形式,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应用已经有了一定了解,不用过多深入讲解。这样的教学观念也导致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更难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能力的学习需求。

2)教学内容单一缺乏与学生专业的联系

现代计算机已经在大部分家庭中普及,日常生活中计算机应用随处可见。同时,信息技术课程也进入了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当中,从小学、中学到高中都有信息技术课程。因此,在学生读大学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大一新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文字编辑排版、多媒体课件制作、信息搜集处理等都已经初步掌握。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主要是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使用教学,学生已经在大学前学过这些内容。所以,学生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热情并不是很高。这也使得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学习观念,那就是计算机是辅工具,并不需要学习太深。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陈旧和单一,使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其中原因包括学生已具备相应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力,还有一定原因是基础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专业学习目标不存在必然联系,这就使学生忽视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3)师资力量不集中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也要渗透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信息素养。但实际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只对课程内容进行教学,较少整合课外实用性知识。其次,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方法相对单一,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师资队伍年龄跨度较大,教师的素质和学历参差不齐,师资水平很难得到有效保障。师资力量也是直接影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完善的关键因素。

4)教学方法中理论与实验缺乏有效衔接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缺乏有效衔接。特别是一些有关计算机的实验参与项目,内容陈旧,与现阶段计算机应用发展趋势不符。所以实验项目也存在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缺乏创新性等问题。理论知识的教学能够结合发展趋势给予更新,但实验项目的研发需要一定时间,高校针对计算机实验项目开发还没有设立有效的体系。所以,这就造成大学生所接触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缺乏统一性。同时,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较常用到的是投影教学,将教材内容以投影方式进行演示。这种教学模式缺乏师生互动,学生学习兴趣较难激发起来。教师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有效的学习效果。

5)教学评价形式与学生个体发展不协调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学评价形式较为单一,主要利用国家级计算机考试的过关率来衡量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学科成绩,这样的形式也延续了应试教育的弊端,那就是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实际能力,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一味追求考试合格率,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际学习并不感兴趣。学生只注重形式,忽视学习内涵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教学评价形式下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综合能力较难得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也没有得到有效培养。

3 优化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问题的措施

1)克服师生片面认知,强化计算机基础教育意义

教师和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一定的认知不足。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强化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践意?x,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首先,教师在讲解中突出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今后工作和个人发展的影响。教师根据学科专业和具体实际应用相结合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比如;针对机械专业学生,利用计算机演示机械构件成型的过程,展示计算机辅助机械生产加工的步骤,让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技术对专业领域的重要作用。有效整合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的重要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知识技能和学习能力。同时,针对教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片面认知,学校可以组织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教育研讨会,整合校内外优秀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精品课程,互相交流学习,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养。

2)结合专业需求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学校应首先深入了解大一新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能力。通过考试对学生的基础理论和基础操作能力进行评测,通过学生的能力评测结果将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对于基础能力一般的学生应加强学习指导,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办公软件。而对于基础能力较强的部分学生,应结合专业需求。首先明确专业对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的具体要求,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与专业需求联系起来。比如;针对艺术设计类的专业,设置Photoshop和3D设计等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内容整合提升不同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

3)提升教师综合能力,突出教学评价的推动作用

对于师资力量而言,学校应适当组织教师参与学科理论培训,激励教师参加骨干教师培训计划等。同时,校内开展教师互动学习活动,通过多元化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和专业教学能力。其次,受到“重科研”的高效教育环境影响,考核机制也应注重计算机基础课教师,支持教师参加相关培训活动,并鼓励教师创作研发报告,提升教师的综合教育水平。

大学计算机基础试题范文2

论文关键词:学分制;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体系

一、实验教学学分制的内涵

实验课程学分制是高等学校学分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学分制是以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为基础,以获得相应的学分绩点衡量学生学习成绩,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研究和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二、学分制下大学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学分制要以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核心,以建立实验教学新体系为重点。在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机制下,实验教学实行学分制施行是适应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必然趋势。要做好实验教学学分制改革,就必须针对现行的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计划性模式,从实验方法到报告的编写完成,整个过程都是由实验教师事先制订好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缺乏自主性与创造性,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创新性,使得实验教学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要使学生对实验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必须积极扩展实验教学内容及层次,给实验教学注入新内涵。同时,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实行实验教学学分制,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提供必要的时间与空间。在教学资源上,引入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使实验教学变得更为直观,学生可以在课前预习,掌握实验操作要领;课后复习,回顾实验过程,以巩固知识。从实验教学内容到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改革,将会使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上,发挥出更为重要、更加积极的作用。

(一)实验教学内容的构建

实验教学内容建设的核心层面分别是总体结构的优化和实验内容的优化。其中总体结构的优化即通过不断调整和组合各实验项目的组成以及各实验之间所建立的组织关系,使实验项目各要素相互配合,整体功能达到最佳状态;实验内容整体优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课程内容的选择,特别是课程内容的重组、整合与精选、凝练。优化的课程内容应该不是原来的课程内容的机械拼凑,而是一种有机的组合、新的创造,在保持课程内容的基本理论、基本方向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基础上,体现一定的先进性、适应性、科学性,拓宽知识性,把广度和深度很好地结合起来。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内容构建的基本思路是: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及应用的特点,结合各专业后续课程学习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需求,编写出既有基本要求,又有充分灵活性的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大纲。

(二)教学方法体系构建

1、分类、分层次教学

把学生按专业分类和理工类。人文类重点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理工类重点培养学生具有简单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能力和数据库系统应用能力。分层次即把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项目分为二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类实验项目,其教学目标是为培养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打基础、为后继课程做准备;第二层次为计算机技术应用实验课程,核心内容为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页制作、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应用、数据库系统开发等,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学科专业应用工具,为今后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学习的辅助手段,增强学生毕业就业竞争力,其内容的设置应尽可能结合专业应用实际设置课程。如人文等专业学习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页制作和图片处理;理工类专业学习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应用等。根据学生专业需求构筑计算机知识结构,这种实验教学体系是把学生专业背景引入实验教学中,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实验项目进行学习,增强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其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的有机结合。

2、短学期、模块化教学

短学期教学是把实验课程教学时间分为多个周期,每个周期实验教学各有侧重。如秋季学期以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应用为主,同时辅以应用工具软件类实验;冬季学期以办公事务处理软件为主,同时辅以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类实验;春季学期以网络应用和网站设计开发为主,并辅以数据库应用技术类实验,这样学生可以更加有针对地选择自己需要的实验项目学习。除了基础部分计算机实验项目外,还要增加多层次的实验项目,如程序设计类、应用工具类、系统开发类等等。实验课程内容模块化是将每个实验模块按不同等级要求进行设计,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选择学习相应模块的实验,同时把实验各模块相结合,这样既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也可以使学生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逐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课堂内外结合教学法

课内实验按内容分模块组织,以项目形式教学。主要以操作性和验证性的基本实验为主,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基本实验重在基本实验原理、基本实验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初步实现对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课外实践以综合设计型实验为主,重在计算机技术应用设计的训练,主要包括综合程序设计、多媒体设计与制作、数据库的应用等,不同专业学生可根据各自专业知识和能力及今后专业需要有所侧重。实验教学过程中,由指导教师提供相应的实训作业素材,由学生自主完成,鼓励学生拓宽所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计算机技能大赛,如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4、按专业分类法

模块化教学模式增加了实验教学灵活性,但不分学科专业、统一的教学要求对满足某些专业的知识需求是不够的。以经济管理类专业、艺术体育类学生为例,主要开设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类实验,但只学这些是不够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可能还需要掌握一些能帮助他们实现数据处理的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如数据统计、信息处理、网页制作等,SPSS软件使用、网页三剑客等实验项目;对于艺术类尤其美术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可能会更多,如Photoshop应用、动画设计、影视制作类软件的使用等。

三、教学资源体系构建

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结合已经变得密不可分。学校必须打破学科界限,将所有的资源纳入实验平台管理范畴,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布局,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教学资源的构建不是体现在各种媒体素材的简单堆砌,而应该是针对教与学的一套整体解决方案,为教与学提供多种方法和途径。因此,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所具有的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工具性、时代性等特点,实验教学资源应为纸质实验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平台、现实与虚拟实验平台等,其中,实验教学网站建设是条件,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是基础,实验教学软件建设是核心,支撑系统和网络管理系统建设是保证。

网络实验教学平台是基于互联网络或校园网设施开展实验教学计划的信息管理系统,该体系最突出特点是,能实现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网络资源,各类实验人员可以接受到一流的实验教学内容,有力地促进实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通过网上实验教学,使学生在更加广阔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个性发展、创造能力的培养、全面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由于网络教学具有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可以推动各学校的相互交流与协作,发挥各院校的优势和特色,促进新内容、新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共同发展实验教学。

虚拟实验是实验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实验是多层次,多元化的,有些实验一定需要在实验室中完成,有些实验不一定非要到实验室。对于可以不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需要在实验手段上做出相应的转变。目前的高校基本都有良好的网络环境,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不应该仍然机械地要求学生都到实验室来上机实验,而是提供更加灵活的实验平台和实验资源,更加方便学生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尤其是网络资源完成实验。如计算机组装实验教学,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对计算机组装课程中所需的硬件和实验过程进行仿真,可以很好地解决实验设备的不足和计算机硬件高速发展的问题。

四、教学管理体系构建

学校根据学生专业培养目标、规格要求和学分制特点,制定各专业模块式实验教学计划,规定各专业的必修实验、选修实验;必修实验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它保证了学生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要求,必修实验课教学计划是由基础实验技术教学、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实验教学构成。选修实验是根据专业培养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所学专业需要,在较大范围内选修,体现因材施教而开设的实验项目。

五、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考核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如何保证实验教学质量,准确评价学生能力,同时利用考核手段调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我们在教学创新过程中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问题,合理的课程考核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针对以往在实验课程考核方面的不足,加强和规范实验教学考核制度,以保障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实验课结束时,组织实验考核,最后根据学生实验考核成绩、平时成绩客观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以保障学生学习效果的稳定性。完善的实验教学考核体制,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从根本上保证实验质量的提高。

大学计算机基础试题范文3

关键词:凌波多媒体;电子教室;计算机基础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7-0000-0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学生大一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该门课程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九个部分:计算机与信息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表格软件Excel、演示软件PowerPoint 、Internet Explorer、网页设计软FrontPage,、数据库基础Access 、常用工具软件,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一些基本概念,还要讲授一些常用软件的应用和技巧以及网络方面的相关知识,以培养学生计算机文化意识,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为将来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术解决学习、科研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能自觉吸收新知识、新技术,这样才能顺应时展的需要。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多媒体教室教学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教室也就是一台教师电脑加上大屏幕投影仪引入计算机基础课堂进行理论教学,由于近年来职业高校普遍扩招等原因,学校的计算机实验机房明显不足,这种多媒体教室教学模式必然在现各阶段高校的课堂中普遍采用。此外,多媒体教室投影仪模式只能局限在同一间教室的范围,坐在后面的学生看不到屏幕,这样就严重影响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效果削弱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渴求和兴趣。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改革是完全必然。

下面,笔者将以本学院海口经济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为例,本学院使用的是凌波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相结合使用,取得显著的效果。

2 凌波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教学改革

2.1 凌波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主要特点

凌波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是一种多媒体教学网络平台,它代表着一种全新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利用这套软件,在现有的局域网机房设备上,实现教师机对学生机的广播、监控、屏幕录制、能够随时将某个学生的荧屏显示和语音等信息,向所有学生或某个组进行广播;凌波多媒体电子教室突破传统的多媒体教室教学手段时空的限制,使多媒体教师的理论课与实验课合二为一,生动形象、活泼直观,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了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

2.2 凌波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优势

教师首先使用凌波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对教学内容使用广播教学,例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文字处理软件Word软件的使用,教师首先进行理论和实际操作演示过程讲解,通过屏幕广播展示实例,引出教学任务,紧接接着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这样教师演示与学生上机操作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课堂效果明显提高,在不断地教学和实践练习操作中,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探索知识,发展发散思维的能力。

2.3 凌波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最常用的功能

2.3.1 屏幕广播教学

教师只要选择软件中菜单[教学] > [屏幕广播],或者点击工具栏中的[屏幕广播]按钮,教师端的操作就会广播到学生端电脑屏幕上,并锁定学生的鼠标和键盘,教师可以用这个功能进行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Windows操作系统、Word、Excel、PowerPoint、InternetExplorer等教学课件演示和操作讲解,还可以打开电子画板功能,在屏幕上写写画画,把屏幕作为黑板使用。 这样教师所演示的操作学生坐在自己的电脑前就可以一目了然,不会出现在多媒体教室因为坐在教室后面的学生看不见大屏幕教师的演示操作问题了。就能很直观记住,这将把讲解和练习一同进行,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对讲授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2.3.2 屏幕监视

选择菜单[教学] > [屏幕监视],或者点击工具栏中的[屏幕监视]按钮,教师可以实时监看学生的电脑使用情况,也可以指定一个学生端对本组中的其他学生端进行监视。这样可以有效地监控学生是否操练和本课堂有关的操作,如果发现学生和操作和本课程内容无关等操作,教师也可以通过“黑屏肃静”命令按钮,进行限制学生操作电脑,提高学生注意力。

2.3.3 作业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所需要上机操练素材文件较多,教师可以选择菜单[教学] > [文件],或者点击工具栏中的[文件]按钮,可以把文件发送到当前组全体学生电脑的指定文件夹。 学生就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第一时间进行实践操作,这种讲练结合的方法,有效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兴趣。

2.3.4 收取文件

收取文件,即作业提交,学生根据教师作业文件安排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把要上交的文件直接提交到教师机等待教师的批改,,教师可以单击 [教学] > [收取文件],或者点击工具栏中的[收取文件]按钮,把学生电脑中的文件传输到教师的电脑中保存,教师也可以选择拒绝接受学生提交的文件。

2.3.5 网上聊天或者举手

如果学生在课堂操作过程遇到疑难问题,可以选择菜单[教学] > [网上聊天],或者点击工具栏中的[网上聊天]按钮,和教师或者其他学生进行文字进行交流。也可以任务栏的“凌波多媒体软件”图标,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举手”,教师端就能及时收到学生端发出的信息,并能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3 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等教育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计算入门的基础,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对多凌波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与多媒体教室教学比, 凌波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既保留了多媒体教室教学模式的各种优点,又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效果,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动手能力,这正是多媒体教室无法相比之处,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手段,是双向互动式教学,笔者本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利用是凌波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教学,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的过关率从原来40%提高到90%,这个成绩在同等院校中名列前茅,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课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丽华,陈明锐.大学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2]张明.多媒体网络教室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优势[D].北大学物理学与电子技术学院,2002.

[3]吴秋菊.浅析极域多媒体电子教师软件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

[作者简介]张蓝春(1977-),女(海南海口),海南海口市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软件开发、多媒体设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等;杨秋黎(1978-),女(海南海口),海南海口市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数据理论与应用、电子商务。

大学计算机基础试题范文4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湖北 武汉 430415)

摘 要:结合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探讨了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考试改革,分析了其优点及不足,并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 :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6.030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改革的内容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武汉生物工程学院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该门课程的期末考试最初为笔试,2013年9月将其改为上机考试和笔试相结合,2014年上半年则为上机考试(包括理论和操作),2014年9月开始只考上机操作,其考试改革是为了促进和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2 《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改革的优点

《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改革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促进教学的改进、降低试卷成本、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顺应社会需求四个方面。

2.1 教学的改进

《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改革促进教学的改进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和教师业务能力四个方面。

2.1.1 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教学内容也叫课程,是学校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改革对教学内容的主要影响是使其涵盖的知识范围更加广泛。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在进行其考试改革之前,其主要教学内容为OFFICE2003、Windows XP和计算机网络等。考试改革之后,该门课程新增了OFFICE2010和Windows7,并将教学内容分为两种,一种是OFFICE2003、Windows XP和计算机网络,另一种是OFFICE

2010、Windows7和计算机网络。

2.1.2 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途径、手段和工具,主要有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调查法、学科研究法等。《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改革对该门课程教学方法的影响主要是引入了慕课、微课和分层教学。所谓慕课,即MOOC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是由个人组织的散布于互联网的开放课程,主要是为了传播知识。所谓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全过程,其时间一般为5~8min,最多不超过10min。慕课和微课教学,都可以活跃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分层教学,是指在开课之前,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的选拔考试,通过考核的学生可以免修该门课程并进入提高班学习,其他则进入普通班学习。

2.1.3 对教学设备的影响

《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改革对教学设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设备的更新上。传统的笔试考试对计算机设备没有要求,而上机考试则对电脑本身的性能有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上机考试涵盖了OFFICE2003、Windows XP和Windows7系统与OFFICE2010,这就要求电脑能够安装这些系统和组件,既满足考试的需要,也满足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的需要。每个学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有2 000多名学生,目前本校只有6号楼和8号楼机房的电脑可以同时安装所要求的系统和组件,但电脑数量不及考试学生数量的1/5,供给与需求之间明显存在矛盾,为了满足教学和考试的需要,学校需及时更新教学设备。

2.1.4 对教师业务能力的影响

《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改革可以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其考试方式由笔试改为上机考试后,要求任课老师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而理论和上机的课时量由最初的各自36学时降为各自24学时,总课时量减少了1/3。在减少课时量的情况下,承担该门课程教学的任课老师既要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任务,也要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操作时间以检验知识的掌握情况,这可以促使任课老师努力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进而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2.2 降低试卷成本

笔试意味着要印刷纸质试卷,每个学期有2 000多名学生参加《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考试,这就要求印刷2 000多份试卷,2 000多份试卷要支付不少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上机考试不需要印刷试卷,这可以大大降低试卷成本。

2.3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笔试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上机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应用OFFICE三个组件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多运用WORD、EXCEL和POWERPOINT,并将它们用好,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为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创造有利条件(目前计算机等级考试可以用OFFICE高级版考)。

2.4 顺应社会需求

当今社会属于信息社会,计算机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不可或缺的工具,也是一种重要的信息交流与传播工具,当今社会所需求的人才,是会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交流与传播的人。计算机上机考试就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为了顺应社会对人才在计算机方面的要求。

3 《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改革的不足之处

目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方式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考试方法、试卷的收发和阅卷以及考试内容三个方面。

3.1 考试方法单一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应用性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目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只有上机操作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应用OFFICE组件的能力,没有对理论知识进行检测。

3.2 仍需教师收发试卷和阅卷

目前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上机考试由任课老师集体出试题,并对试题进行随机组合,分批次统一安排学生在机房考试,由监考老师收发试卷。收回来的试卷,由所有任课老师集体阅卷。批改操作试题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批改笔试试卷远远要多,这加重了任课老师的阅卷负担。

3.3 考试内容没有区分各个专业的侧重点

OFFICE组件由WORD、EXCEL和POWERPOINT三个板块构成,各个组件相互独立互不影响,即各个板块的知识点自成体系,学生对其中某个组件的掌握情况并不影响其对其他组件的学习。同时,各个专业有自己的特征,对OFFICE三个组件的应用要求不一样,如财务管理和会计专业需要处理的数据比较多,主要需要应用EXCEL,外语专业侧重于POWERPOINT的应用,一般的专业则主要应用WORD。目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上机考试内容包括OFFICE三个组件的应用,每个专业都考这三个组件,没有将各个专业对OFFICE组件的不同需求区分开来。

4 《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改革的建议

(1)增加新的考试方法,并加入理论考试。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反映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养,应该将该部分纳入考试中。在此基础上,可以加入其他的考试方法,如可以让学生用OFFICE组件设计一幅作品,只要作品里所涵盖的知识点能够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即可。

(2)调整各部分在总评中的比重。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总评成绩由期末和平时成绩两个部分构成,期末占70%,平时成绩占30%,这种总评方式强调了期末考试在该门课程考核中的重要性,但忽视了学生平时表现的重要性,可以将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评比重改为1∶1,这有利于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考评结果用等级制代替分数制。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考评结果为百分制,可以将百分制用等级制如A、B、C、D和E代替,A代表100-90分,B代表89-80分,C代表79-70分,D代表69-60分,E为不合格,10分以内的差别并不能反映学生之间的差距。

(4)开发或购买考试系统,由电脑阅卷。利用考试系统可以减少试卷的收发环节,而电脑阅卷则可以减少人工阅卷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差错,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 张素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试改革策略探究[J].考试与评价,2014(8)

2 胡立源.NIT理念下高职计算机基础考试改革探究[J].计算机教育,2008(1)

3 刘海涛.高校公修计算机基础考试方式改革的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

4 赵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7(8)

大学计算机基础试题范文5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 教学改革 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25-0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普通高等院校为本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基本知识,训练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它具有学生基数大、实践性强的特点。该课程从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组成出发,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系统平台,让学生不仅会使用计算机,而且要对计算机有一定的认识,继而对计算机有深入的了解。

一、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计算机文化水平差异过大

目前各个高校大一新生来自全国各地,尽管现在国家在中小学阶段已经对学生进行了信息技术的教育,但是由于各地区发展不均衡,教育环境的差异,导致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差异很大。少数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比如WindowsXP、聊天工具QQ等;而有些偏远地区学生则根本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连起码的打字都很困难,这些因素使得教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难度很难把握。

2.教学内容陈旧

众所周知,计算机技术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而我们目前的教学内容则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教材内容经常是多年不变,这样就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失去学习兴趣,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上产生困惑,认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日常生活跟学习中,不能学以致用,极大的影响了我们的教学效果。

3.教学手法单一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几乎都是采用“计算机+大屏幕投影”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上课仍然是以听为主,而这门课却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讲得再生动,课后如果学生不及时练习就会很快忘记了。我们现在绝大部分班级是上完理论课后,过几天才上机实践,有很多的内容老师上课时讲过,只有用心的学生能记住,所以老师不得不占用上机时间,重复理论课时讲授的内容,造成宝贵时间的浪费。这种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积极性。

4.考核方式落后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这一点与其他课程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考试也应不同于其他课程一支笔就能完成考试的局面,必须加强学生上机操作部分内容的考核,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案

1.分层次教学

由于刚入校新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水平差异较大,如果还是采取按部就班、学的方式,那是顾及到了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学习,但是对另外一部分程度较好的学生势必造成学习时间上的浪费,久而久之使这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实施分层次教学是符合教学实际和教学规律的。新生入校后,可以首先进行一次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的全面测试,根据测试结果的进行分层,可以分为初级层、高级层,对一部分计算机技能非常好的同学甚至可以实行免修,让他们去学习新的知识,这样既可以避免学校人力、财力上的浪费,也可以避免学生时间上的浪费,可谓是一举两得。只有这样进行分层次教学才能较好解决教学难的问题,最大限度的避免基础差的学生学不懂而“消化不良”,又可使基础好的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而不至于“吃不饱”。

2.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众所周知,计算机技术的更新速度非常快,教学内容也需要时常更新,如果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且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也会遇到障碍,所以我们的教学内容必须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在保证教学内容符合教学大纲的前提下,经常增加一些计算机的新知识、新技术,介绍一些当下流行的应用软件,使教学内容保持常新,让学生学到的知识与日常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去主动学习,进而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

3.增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样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加大实践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学生遇到问题解决不了时,给予适当的指导,这样突出了学生的主动性,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成绩,而且为日后在工作中用计算机解决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师队伍建设

青年教师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更容易接受新思想新技术,他们是计算机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新生力量,学校应该制定政策,吸引高学历、高素质的青年教师加入到计算机基础教育队伍中来。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青年教师经验不足,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学校有责任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创建青年教师“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氛围,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这样才能使得青年教师尽快地成长起来。

5.改革考核方式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考核方式如果只进行笔试考试,是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的,因此我们的考试可以采用上机无纸化的考试方式,平时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建立试题丰富的试题库,学生考试时试题库中随机抽取题型、考题,组成试卷,这样不仅扩大了考核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有效杜绝了以往学生相互抄袭的问题,可以更好地检查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重要的基础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学科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因此,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开拓、大胆创新,进一步提高认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推动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为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水平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金侠.《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计算机.201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试题范文6

(一)学生人数多,涉及专业复杂

该课程涉及全校所有新生,学校开设有语文教育、英语教育、学前教育、生物教育、美术教育等18个教育类专业和导游、旅游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艺术设计、会计、舞蹈表演、体育保健等22个高等职业类专业,涉及人数多,专业复杂。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设计知识结构并组织好教学内容,做到既有共同的基本要求,又体现专业特色,同时还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让这门课程的教学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才能满足不同专业的需要。

(二)师资队伍薄弱,教学团队不稳定

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是公共基础课,在我校不能与专业课程一样得到同等的重视,因此这门课程的师资队伍是由兼职教师和工作量不够的专业课教师临时组成。同一个班上学期是这个教师教,下学期由于这个老师专业课较重,又换另一个教师教,教学团队不稳定,造成教研室无法统一有效地进行管理,也没有长期固定的教研团队。临时上课的教师缺乏对这门课的足够重视,对教学内容不做深层次挖掘,对这门课程的教学也没有认真地进行教学研究,因此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事实上,面对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相对庞杂和不断更新的教学内容,教师想轻松驾驭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这比讲授一门教学内容相对稳定且系统性较强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要更加困难。

二、丽江师专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原则

针对我校实际情况,结合社会调研,并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前期课程和各专业后继课的分析,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面向需要、注重实践、培养能力”为培养目标;以“夯实基础,面向应用”为教学指导思想;以前期课程为依据,兼顾不同专业特色及后续课程对计算机知识技能的需求;以多媒体演示进行案例教学,以题库支撑实行项目驱动;采用理论、实践和网络为一体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模式教学,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以教育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

三、丽江师专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措施

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通过教学资源立体化的建设和教学手段及教学模式立体化的实现,逐步形成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手段信息化、教育资源数字化、学习过程自主化的新格局。借助校园平台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采用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模式,增强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便切实贯彻教育部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有关意见和精神,制定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案。希望通过强化措施,推进改革,力争使我校大学计算机教学质量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一)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1.分专业群分层组织教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差异,另一方面考虑不同专业特色,为适应不同专业后续课程的发展,对不同专业群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群体间的差异,本着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得各群体都得到较好的发展。分专业群分层教学已成为这门课程发展的必然方向。新生入学后,首先按不同专业分类,再对各专业群进行入学摸底考试。根据入学考试成绩,同一专业群分成A班和B班,对学生实行分专业群分层教学,对大学计算机基础采取A班直接过渡和B班逐步过渡的方式,最后实现全面向非零起点过渡。并根据专业的特点,对A、B班开设一门或几门不等的与专业相关的应用软件。

2.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课程特色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加强实践环节,优化教学环境,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拓宽教学途径,使课堂得到有效延伸。一方面,学生可通过该课程的网站进行网络视频听课、网络测试,把这些在线学习方式作为课堂的必要补充;另一方面,教师除了在有限的上机课时内进行认真辅导之外,还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途径,通过BBS、QQ增进师生交流、网上答疑,通过QQ群进行集体讨论,利用E-mail提交作业等形式实现良好的互动。创新教学方法,理论教学采取案例教学,实验教学采用任务驱动+自主学习的模式,案例来源于学习和生活实例,选择学生专业领域内需要解决的问题精心设计任务,实现任务驱动,并以自主学习作必要补充和课堂的延伸。

(二)构建科学实用的课程体系

根据不同专业群的特点及后续课程的需求,设置课程体系,调整知识结构。具体课程设置实行“1+X+Y”的课程体系,即《大学计算机基础》+满足专业群需要的必修课(X)+若干门选修课(Y)。在1+X+Y的实施过程中,“1”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部分,即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网络技术与应用、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等内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根据专业特点调整知识结构,逐步弱化基础知识部分,加强综合能力和高级应用教学,实现向非零起点逐步过渡。对“X”的设置,首先对我校开设的专业实行专业群划分,针对不同专业群,开设与专业群相关的应用软件,通过逐步探索,对“X”的设置不断细化且更贴近专业,并能对专业的发展及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帮助。

例如,为理科类专业的学生开设数据库技术与应用(VisualFox-Pro/Access/SQLServer)、C/C++、VB程序设计等;为教育类专业的学生开设多媒体课件制作(Authorware)、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Flas制作等;为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开设多媒体技术与应用、Flas制作、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为旅游管理开设电子商务/政务等;为会计专业开设财会软件等;为秘书专业开设办公自动化等。作为“1+X”必修课的补充,可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特点,向学生提供符合其专业特点,满足其兴趣爱好的选修课(Y)供学生选择学习,并不断丰富选修课的课程储备量,充分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求知欲。最终实现提升“1”的高度,强化“X”的专业化程度,扩大“Y”的广度,使“1+X+Y”课程体系设置科学合理,并不断完善。

(三)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价

考核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做一个全面客观的量化评价,才能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和评价的教育功能,提升评价的实用价值。科学的评价体系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同时对建立先进教学理念、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为使教学评价体系充分体现该课程的特点,以能力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占主导地位,将学习评价嵌入学习过程中,使考核评价适当地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平时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学习兴趣、态度及交流能力进行评价。有机地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实行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双体系”评价方案。

四、总结

上一篇朴树那些花儿

下一篇学子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