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九年级历史复习资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九年级历史复习资料范文1
一、关于复习期间的科学管理
“管理出效益”这个道理同样适合于迎考复习。复习管理包括复习安排、集体备课的要求、考试的范围和次数、外来复习资料的运用、课外时间的占用等方面。
九年级的新课一般在11月底或12月初结束。我们的复习教学按依考点复习、专题复习、热点和重点汇合复习三个阶段进行。
按考点复习。年前按考点复习,一般复习完七年级上册的内容,即地理知识部分。到第二个学期的5月初,我们基本将全部考点(包括思品部分)复习完。在这一阶段,为了强化基础知识,备课组成员会分工按考点出一张16开纸的填空题,让学生进行过关(80分以上)训练,并对后进生进行督促完成。每复习完一个章节,如地理、历史、法律、国情等,就分别由教师把学生平时易混淆的人物、地点、时间、事件以及易写错的字词打印出来,供学生复习。这一举措非常好,加强了学生的薄弱环节。
专题复习,就是按政治、经济、文化(包括科技)、生态、外交、军事等方面,从古代、近代、现代的不同时期进行整理复习。由于许多内容与第一轮复习有重复,所以一般用1周多时间(不超过8节课)就可结束。
热点和重点汇合复习,就是运用热点材料,通过设问,检测相关的重要考点的知识。为了与时俱进,突出重点,我们每位教师还要分工对专题内容进行补充,然后出一份占16开纸大小的材料题。
由于要考到乡土知识,所以我们会整理一份乡土知识及其练习。
综上所述,第一阶段注重基础与系统,第二阶段体现专题全面,第三阶段紧扣社会热点、学生关注点与课标重点。最后一周回归到考点的主干知识。考点的不同要求则是三个阶段的复习方向。
对于集体备课,经过预先通知,在个人认真备课的基础上进行。每周1次,备2小时左右,有人主讲。不同的复习阶段,集体备课的内容是有区别的。第一阶段是备对考点的解读、重难点的确定和易混点的区分,并提供课件,集体修改填空题。第二阶段主要讨论专题内容是否全面、系统、科学。第三阶段备各项热点涉及的重要知识点、补充的材料和练习是否重要、设问是否合理,经修改后,再印发给学生。
复习阶段的备课,既要重读教科书,又要阅读2本以上复习用书,再根据学情进行纸质备课。对其他教师会提供相关课件,我们都要根据教学设计进行取舍和调整,使两者相一致,并争取一情境多利用。
考试的范围和次数。九年级刚开始本学科用不着进行暑期作业情况检测。因为复习本学科的知识容易忘记。九年级的寒假过后,检测小范围的难点内容即可。平时按章节进行检测。中考采用开卷考试,但平时采用闭卷考较好,旨在让学生巩固知识,学会准确表述。然而在距中考一个半月,可采用开卷考试,旨在让学生适应。命制试题先以个人单独进行为好,旨在培养教师命题能力和减少客观上带来的命题教师考前复习的意向性,从而更利于发现师生在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有利于减轻教师经常参与命题的负担。而到中考前的几次考试,则发挥集体智慧共同命制。
对外来复习资料的运用。一是复习用书,我们选用一本,对其中的练习进行取舍。二是外来的试卷,我们备课组让每位教师从两份试卷中选取好题拼成一份,然后印给学生训练。这既分担了任务,又共享了校外较好的试题资源。
对课外时间的占用。我们一度由于复习的内容多,课时紧,因此许多练习要放到课外完成和讲评(一般在晚自修讲评)。这样势必会占用学生的自学时间。其实我们这门学科平时却不需多占用课外时间,在临近中考的一个半月,倒需要年级组给历史学科增加一定的时间。
时政宣讲的安排功过参半。九年级一开始每周讲一次实无必要,因为历史内容很难与时政相结合(假如先上思品内容是可结合的)。进入总复习后,分工让教师提供时政材料,大家补充和共享,可以作材料题的背景材料,有可取之处。将上一年11月(我市这样规定)到当年4月期间较重要的时政内容印发给学生,是需要的。
任课教师自身也有科学管理的问题。例如自修课、晚读和晨读要在黑板上明确内容和要求;要发挥科代表、小组长的作用,交作业前要检查,要及时催交拖拉的同学完成等;要争取班主任的配合,例如晚自修前或上课前或在中间段,建议班主任来教室巡查,这样学生容易及时静下来等。
二、关于有效教学的实践
所谓有效教学则体现在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认真有效的备课、中心与主导关系的把握、课标考点的合理解读、讲解和练习内容的正确取舍、基础与能力的恰当掌握、较为合理的教学评价等方面。
一是关于复习课教学模式。有的采用学案教学法,即备课组教师重新编印练习,学生做后,发现问题先在小组内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就提到班内解决。我觉得此模式有时可采用,但常用会消耗教师因编题而花费过多精力,会造成资源浪费。有的采用先师生共同解读课标和考点,再让学生通过自学(默读),然后提出有疑惑的问题和易混淆的问题,最后先小组后全班予以解决。这种方法较好,但也要灵活运用,因为学生提的问题易偏、易宽泛、会超出难度,常会导致拖堂。对此,我会将学生的提问放置在重难点处,并用恰当的情境材料让学生据此提问。这就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犹如给学生的提问设定了一个范围,拴上一根线,避免了所提的问题漫无边际。
二是关于对考点的解读。解读时,我先让学生讲出“考试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了解(a)或理解(b)或应用(c),而且说出考点的“关键词”,然后具体讨论可能涉及哪些问题。这里需着重强调的是,并非“c”级要求所涉及的问题全是“应用”,其中有的可能是“了解”,有的可能是“理解”,有的才是“应用”。对新增的考点更应关切。现列举如下:
考点21:理解“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考试等级为b级;关键词有理解、原因。
涉及的具体问题及其认知过程,见下表。
涉及的主要问题认知过程 涉及的主要问题 认知过程
谥号、年号了解(a)列举史实运用(c)
太平盛世的时期识记(a)对现代的启示分析(b)和评价(c)
太平盛世的表现识记(a)表现或原因的异同理解和分析(b)
理解太平盛世出现的原因理解和分析(b)表现与原因之关系分析(b)
重点:“理解三个太平盛世出现的原因,尤其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难点:“归纳太平盛世出现的原因(包括共同原因)并用史实加以说明;谈谈其对现代的影响”。
2013年衢州市中考有道选择题提到《汉书・食货志》:“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西汉时期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
A.政治上沿袭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B.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
C.生产上使用新型灌溉工具――筒车
D.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本题直接考到的是西汉出现粮食富足的原因(答案为B),但是也间接考到唐玄宗统治前期所使用的新型灌溉工具(C)。因为B、C两项概念容易混淆,C项明确了,确定B项就不难。由此,把三个太平盛世(封建治世)的原因作为重点,方向是准确的。
三是关于对作业的布置、批改和教学评价。作业的布置都要作取舍,如第三阶段时政热点与考点、重点汇合复习时,仅做复习用书的选择题。至于作业的批改,正常情况下全部批改,对共性的问题进行讲评。对于作业问题严重的学生,就把他叫到面前进行讲解。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正面鼓励为主,如实中肯地指出其错处,帮助其纠正不足。考试过后,我一般都会让学生填写“走向完美评价表”,以利于学生准确发现问题,有利于减少重复错误。
错误程度具体错误类型有几处
较低级
的错误
答题卡上下题错涂或答案错位写
没注意,漏做、漏答
写错别字
可争取
克服的
错误
角度不全,答不完整
针对性不够, 表述太笼统或太繁杂
知识错答(张冠李戴)
从材料(文字、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不够
没有分段分要点答(没写序号、分号)
根本原因
总之,复习课应做到知识网络化,表述准确简约化,易混问题明晰化,重难点情境化,问题解决主体化。正确处理好讲与练、基础与能力、学为中心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三、需要继续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关于考试范围、次数与课外时间的占用问题。对此,学校教务处、年级组要进行宏观调控,协调好本年级各备课组之间的关系。哪门学科多考或少考,课外时间的多占或少占,都要进行协调,科学安排。
对于外面征订的资料(作业和试卷)也要进行剪裁拼凑。要布置给学生作业,教师课前应先做,以便对难题和易混淆的问题在课堂上适当渗透、分解。这能减轻学生解题的负担,提高作业的正确率,因而也间接减轻了教师自身的负担。
关于怎样对待文本(主要为教材)知识的问题。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基本概念、核心概念应理解,主干知识要掌握。但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遇到公认的权威性的学术问题或新表述,要大胆采用。命制试题时,应依据课程标准进行命题,而不是仅依据某一版本的教科书的内容(浙江省《考试说明》中有规定)。这样,才能引导教师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做到与时俱进。
关于资源共享。上、下届备课组的资源应共享。这会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同备课组教师之间资源更应共享,这样可发挥集体的智慧。
九年级历史复习资料范文2
关键词:思维导图;中考复习;复习效率
一、一堂中考复习课引发的思考
在一次九年级的听课中,该老师上的是《中国的环境问题》的中考复习课。其教学设计框架如下:
首先,用投影展示复习目标:
(1)中国的环境亮起黄牌意味着什么呢?
(2)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3)我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原因有哪些?
(4)我国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5)我国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会带来哪些后果?
通过师生互动,学生在知道以上问题的答案,即知识点的基础上集中背诵约10分钟。然后教师抽查了2个学生回答问题。
接下来,教师展示了一题往年的中考题,要求学生运用刚才背诵的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最后教师下发一小张巩固练习,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并完成了反馈。
这节课从“展示目标―整理知识―知识运用―反馈练习”的设计思路是非常清晰的,几个环节环环相扣,把握也比较到位。教师没有花很多时间在讲解,重视学生的学与练,应该说基本能够达到本节课的复习要求。
下课后问学生:“通过这节课复习,你们觉得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点了吗?”学生的回答是:“基本掌握了,不过不掌握也没有关系,反正考前背出来就好了。”
该类型的复习课是老师经常运用的,而且是觉得非常有效果的复习课。但如果按照学生讲的“反正考前背出来就好了”,那么说明这堂课其实上不上都是没有关系的?说明我们的复习方法还有待改进。我认为我们的复习课主要存在以下不足,归纳如下:
(一)重“复”轻“习”
“复”在的教学活动中可以理解为重复学习,梳理知识点。“习”注重的是一种习得、习会――掌握怎样的方法,养成怎样的习惯,形成怎样的观点,而这才是学习的精髓之所在。复习就是既要落实基础,更要提升能力。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句话说明了掌握基本知识点对于中考取得好成绩的重要性,为此,部分老师在课堂上非常注重落实基础,采取“扫大街”的办法,根据考纲和教材,对涉及的知识点逐一罗列加以落实。有的时候,中考复习课特别是第一轮的复习往往变成讲解――记忆――检查――反馈的模式周而复始的进行。此做法的效果可能比较好,至少短期效果较好。
但是,这样的复习如同炒冷饭,好像是压缩版的新课。更为重要的是此种方法忽略了复习的另一个要义,即通过复习掌握方法,养成习惯,形成观点。这可能就是老师经常感叹几乎所有的知识点上课都讲过了,背过了,竟然还考不出来的原因吧。
(二)重“点”轻“网”
如果说知识点是学生必须拥有的“砖头”,那么整个知识体系就是造好房子的框架结构,那是一张“网”,构建好一张结构完整的网是造好房子的大前提,光有砖头是造不好房子的。
复习课不是简单的新授课的重复,而是要打破原有教材课题顺序,构建整体的知识框架。如前文提到的方法复习,短期复习效果可能比较好,但如果题目更综合,知识运用要求提高,学生往往缺乏知识的迁移能力。因为这样的复习是无系统性,只是一个个知识点的孤立积累。以《中国的环境问题》为例,内容涉及初一年级的地理知识和初三年级《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等内容。而且考试时往往是以某个区域为背景材料,比如我国的北方地区,特别是黄土高原,所以在复习时老师必须要领着学生进行知识的整合。只有对教材加以整合处理,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科的知识结构,才能使复习更上一个层次。
(三)重“练”轻“悟”
网上有句话这样形容学习的残酷性,“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套用这句话,改为“只要做不死,就往死里做”,也许就是当前部分老师的题海战术特点,广种薄收,学生累死,复习效果不佳。
复习期间的适当练习是非常必要的,通过练习可以反馈复习状况,弥补知识漏洞。但如果只是为了练习而练习,不注重方法的指导,如对解题方法的归纳和整理,对例题中演示的方法不能举一反三,练习效果就会打折。在复习阶段,学生复习的内容很多,复习资料很多,有的学生如坠云海,无从下手。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复习的方法,特别对学习困难生要加强指导。教师只有善于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学生发现、领悟一些学科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才能让练习起到应有的作用。
鉴于复习课堂中遇到的问题,我所在备课组尝试运用思维导图来提高复习课效率。
二、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本文界定的思维导图是一种广义的知识体系图,是指在教学中用来阐述知识的结构、形成规律和过程的知识体系图,涵盖了现代教育教学中经常运用的知识结构图、流程图、树形图、鱼骨图等思维模式图。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者仅仅知道“是什么”是不够的,还应该知道“如何用”、“为什么”。结构性知识有助于促进已有知识的运用,结构性知识能够将陈述性知识整合成有用的知识结构,从而有助于学习者提高对此种关系的理解。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非常有用的学习工具,直观形象地表现了由事实、概念、命题以及原理构成的知识。借助思维导图可以增强使用者的思维广度和清晰度,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能力,它是打开大脑潜力的一把金钥匙。
三、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复习效率的教学设计
复习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温故知新、查漏补缺、强化方法、提高能力”,进入到中考复习阶段,复习范围更广,内容更多,就更需要加强方法上的指导。
(一)树形结构图――整合知识,整体建构
《历史与社会》教材包含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知识,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在复习阶段,整合教材内容,提高复习效率是必需的选择。
以前文提到的《中国的环境问题》为例,该课涉及以下几块内容:九年级第八单元《共同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第三课《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七年级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和第六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等内容。如果能将以上内容加以整合,从整体上加以建构,以中国地理分区为载体,整合中国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突出区域性和综合性。采取“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模式来进行整合,既落实了地理的主干知识,也突出了区域地理学习的思维模式。而不是按部就班从七年级复习到九年级,将会大大节省时间,而且提高复习效率。
根据笔者的实践,在一轮复习阶段,运用树形图的方式,让学生从整体上再次回顾“区域地理”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因为该知识树涵盖了范围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地理思维四大方面,这样就能够比较有效的将各块知识点加以整合。(如图1)
图1
(二)鱼骨图――典例导行,导图解析
选择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例题,尤其是往年的中考题,既可以让学生熟悉考试形式,也可以提高复习效率。作为教师首先要明白,在《中国的环境问题》的复习中,如果环境问题作为一个考点,肯定不会为考环境问题而单独设置一个问题的,其考查的其实是“人地关系” (如图2)。因此,在复习中不能将区域地理和我们面临的挑战单独分开。如何选择好题目,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选择往年的中考题或者稍加改造即可。
例:读中国局部区域图(图3)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中的A区域是有着“塞 上江南”之称的 (填地形区名称),是我国有名的 农业区(农业特色)。近年来,该地因地制宜种植葡萄、枸杞,简述其发展该特色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2)图中B处在汉朝时还是水草丰美的温带草原,而现在已变成一片沙漠,简述其原因。
该题就是一题稍加改动的中考题,内容既涉及七年级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的第一课《北方地区》,又有九年级的生态环境问题。其中第二题是需要重点突破的内容。为此,笔者采用的“鱼骨图”(图4)法加以突破。
图4
上图是原因型鱼骨图,该图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
作为初中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总体上还是偏少的,要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形成原因,有一定的难度。采用原因型鱼骨图就比较好的帮助学生整理、分析问题,不仅让学生了解了黄土高原生态问题的主要表现是“水土流失”,而且知道了“水土流失”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解决了“为什么”之后,老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分析“怎么办”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列出答案,加以识记和运用。笔者在此基础上,采用的是一种对策性鱼骨图(图5),回答“怎么办”,即怎么解决或改善、提高的问题。
图5
对策性鱼骨图可以帮助学生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对策,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同时能够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
四、需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一)处理好“图”与“思”的关系
思维导图,形在 “图”,意在“思”。布鲁纳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产品”。“学习的目的不是要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讲的内容,而是要学生参与建立该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应该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索者,而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
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画出“导图”,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吸收知识。在“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展开想像,边思考边“涂鸦”,其乐无穷;思绪可以任意驰骋,联想的方法扩展到极致,很难漏掉任何一个与关键点有关联的要素;思维导图所采用的“关键词”方法,迫使我们将注意力集中于事物的关键点。
(二)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
课堂中的“放”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思考、发现、探究。“收”是指教师要注重引导,善于启迪,适时评价,引领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探究。恰当的“收”和“放”有利于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最优化的组合。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和思维工具,它能够帮助学生将头脑中的想法展现在纸上,并用线条将其连接起来,通过这样的方式,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实践中,我们确实也体会到了“放”手带给老师和学生的好处,一方面它利用了初中学生具有好玩、好动、好奇、好胜和好问等生理和心理特点,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因和动因,说明思维导图是适应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规律。另一方面,作为初中学生还具有从动作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发展的特点。用思维导图分析解决问题,学生比较容易抓住知识的本质特征,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找到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但是我们也得明白要让学生掌握一中学习方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用好思维导图,甚至有些学生会嫌麻烦而不愿意运用它。这不是“思维导图”本身有问题,很可能是教师引导有问题。教师总是希望学生“多拉快跑”快出成绩,事实上急于让学生成图,结果就加大了学生负担,适得其反。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对思维导图的应用有不同的要求,如果学生“画”不了“图”,教师可以放低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看着“图”,同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斯宾塞说:“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学习同样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否则也有可能适得其反。
(三)处理好“形”与“神”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形”是课堂的呈现形式,“神”是课堂学习目标的达成,是一种内在的内容和实质。“神”与“形”的关系,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必须适合内容。课堂学习只有“神”“形”具备才能既有活力又有成效。
九年级历史复习资料范文3
学校的功能是培养和造就适应未来社会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校长、教导处和教师的核心工作,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如何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充分调动每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向管理要效益,是摆在每一个学校管理者和教师面前的一个主要课题。下面,笔者就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一些做法作一介绍。
一、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坚持以德育人的方向,对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大背景下,学校的德育工作显得更加重要。学校要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坚持以德育人、以德治校、德教并进的指导方向。一是抓好教师的师德建设,教师的师德建设抓好了,那么就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表率作用能收到不教而教的效果。首先,学校要在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让教师谈体会、写感受;使《规范》真正落实到实处。其次,要在本校制定严格的师德条例,比如,学校规定:教师进课堂必须衣冠整齐,谈吐高雅,男教师不准吸烟,女教师不准化妆;不分校内校外,课内课外,要求教师遵纪守法,做文明礼貌的典范,不参与赌博,不酗酒闹事,以学校的名誉为重,以个人的操守为重。学校规定:有违纪现象的教师一经发现,年度不能晋级、转正、不能评优。通过长期的师德建设,教师都能做到爱岗敬业,乐于奉献,都能以事业为重,就以奉献为荣,有崇高的荣誉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这样就保证了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在抓好师德建设的同时,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建设也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设备,创新德育工作模式,促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例如,学校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制度,让优秀学生、学习进步生、优秀班干部、学雷锋先进的学生现身说法,教育全校师生。再如,学校对学困生、生活困难学生、伤残学生进行帮助和募捐活动,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基础上增添了“活动育人”,使学生受到了教育,提高了思想素质,激发了学习热情,陶冶了精神情操。
二、校长真抓实干,正确决策,率先垂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一所好的学校既离不开一支好的师资队伍,也离不开一个以校长为首的好的领导班子。学校校长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立足现实,放眼未来,以德治校、以法治校、以制度治校,要身先士卒,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师生。要从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历史使命出发,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化危机意识为实干精神,改善办学条件,关心教师生活,努力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益。要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扩大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学校要对每一届学生从起始年级入校开始,就在前一级学生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以便初中各年级做三年长打算,一年短安排。学校领导班子在统筹全局的同时,重点突出九年级毕业班的教学和检测工作,对毕业年级从政策上予以倾斜,从方法上予以指导,从工作上予以大力支持,从细节上予以关心。校长要充分发挥教研组在教学管理中的职能作用,最大限度的调动广大一线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使每一位教师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并使学校成为教师成长的一个平台,从而使学校的教育教学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逐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教导处要严格教学管理,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充分发挥各个职能部门的作用,提高服务意识,这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没有质量就根本谈不上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基于这种意识,学校教导处要切实抓好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工作,要协调各部门,对各年级教学,特别是九年级毕业班教学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要从优化教学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的角度,对教师的请假顶班制度、教师上、下班的签到签退制度、每周一例会及升国旗制度、各年级教师座谈会、各教研组教研会、任课教师的调整、课程的安排、复习计划的制定、学科竞赛的安排、复习资料和考试试卷的印刷、中考信息的收集等,都要做周密细致地安排和指导。还要加大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加大对学生的思维启迪和考前心理调适的工作力度,强化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为学校的教育教学顺利开展而铺路搭桥。
教研组、班主任是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措施、方法的直接贯彻者和实施者。随着学校对教研组工作的加强,各教研组要在教导处的统一协调下,按照各自的计划,在每周至少举行一次教研活动,并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教学中发挥较好的管理、促进和协调作用,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各班主任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勤奋工作、勇于创新、乐于服务,凝聚本班师生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师生热情,保持班级工作活力,稳定班级教学秩序;同时,为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校的文艺体育以及各种课余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与协调能力,为开创和丰富班级工作新局面,丰富学生生活而努力工作。
四、一支严谨笃学、认真执教、敬业爱岗、吃苦耐劳、进取奉献、热爱学生、精诚合作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