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之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深秋之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深秋之葵范文1

关键词:慢性肾小球;疗效分析;治疗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由多种病因、多种病理类型组成原发于肾小球的一组疾病。临床特点为病程长,呈缓慢进行性病程。治疗困难,预后差。采用黄葵胶囊联合雷公藤多苷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取得良好疗效。本研究比较了黄葵胶囊联合雷公藤多苷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与单用雷公藤多苷的疗效、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自2009年~2013年符合文献诊断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住院治疗患者,需应用雷公藤多苷治疗120例,并通过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排除了继发性肾小球疾病。120例中男54例,女66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35岁。分为治疗组60例及对照组60例。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雷公藤多苷0.5,3次/d口服,维持治疗6个月。治疗组雷公藤多苷用法及用量同对照组,于治疗开始时加用黄葵胶囊5粒,3次/d口服,疗程6个月。合并高血压者适当应用钙离子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

1.3观察指标 治疗开始1个月内,每2w查血常规、肝功及肾功,1个月后每月查尿常规、24h尿蛋白定量(24hTP)、肝功、肾功能、血清白蛋白。在留取24h尿前3d内正常饮食,禁用利尿剂、禁输白蛋白,谷丙或谷草转氨酶超正常值上限2倍者定义为转氨酶升高。

1.4疗效观察 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标准,完全缓解: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24h尿蛋白定量持续少于0.20g,尿检红细胞转阴。基本缓解: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24h尿蛋白持续减少50%以上,尿检红细胞(+)。有效:症状与体征好转,24h尿蛋白减少不足50%,或尿红细胞减少,但在(+)以上。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好转,尿蛋白及尿红细胞无明显减少,或有肾功能减退。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结果,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

2 结果

2.1疗效 120例患者经治疗,治疗组有效率93.3%,显著高于对照组(65.0%)(P

2.2两组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各项观察指标均有改善,见表2。

2.3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3例患者出现轻度腹胀,经饮食调节后症状改善,未影响治疗。1例患者因肝酶升高退出,1例失访。对照组有2例因肝酶升高退出,1例因白细胞减少退出,2例失访。

3 讨论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主要为免疫介导炎症反应过程,即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或系膜区,激活补体系统产生特异性炎症反应,导致肾脏组织免疫损伤。尿常规检查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尿沉渣镜检常可见到红细胞。蛋白尿的产生机制可能与肾小球滤过膜结构和功能异常,肾小管结构和功能异常,血浆蛋白异常,肾小管分泌Tamm Horfall(TH)糖蛋白增加等有关,而尿蛋白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可引起系膜细胞损伤,系膜细胞增殖和系膜基质生成增加,大量蛋白尿使肾小管重吸收蛋白质增加,重吸收和消化大量蛋白质需额外能量,可造成肾小管细胞缺氧,氧自由基生成增多,引起小管细胞损伤[1]。因此肾性蛋白尿是影响慢性肾脏疾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许多体外研究表明蛋白尿有明显的肾毒性[2]。

黄葵胶囊为单方制剂,中药黄葵含有5种黄酮类化合物单体,即梅斗皮素、杨梅黄素、槲皮素-3-杨槐双糖甙、槲皮素-3-葡萄糖甙,金丝桃甙。黄葵胶囊主要成分为黄葵蜀花,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具有消炎解毒、利湿消肿、减轻肾小管间质病变,抗血小板聚集、消除自由基、减轻肾小球免疫炎症反应,降低蛋白尿、保护肾功能的作用,无不良反应。现已应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3]。

雷公藤多苷已应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治疗中。雷公藤多苷具有独特的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能抑制IL-2产生及受体效应,降低转化生长因子b1水平,抑制NF-kB活性,减轻间质纤维化,缓解肾组织慢性炎症状态[4],所以能有效抑制慢性肾小球肾炎进展。

我们通过对黄葵联合雷公藤多苷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疗效观察,治疗组在治疗总有效率、降低蛋白尿、降低血尿素氮、肌酐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说明黄葵能够减轻雷公藤多苷的副作用[5]。其作用机制是黄葵的消炎解毒、利湿消肿、抗血小板聚集、清除氧自由基及降低蛋白尿有关。

参考文献:

[1]高娃,孙德珍.蛋白尿的产生与损害肾脏机制及定量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 37(15):1051-1053.

[2]刘红.蛋白尿与慢性肾脏病的进展[J].肾脏病与透析移植杂志,1997.6(4):357-362.

[3]邹洪斌,张立,杨立志.黄葵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1):2197-2198.

深秋之葵范文2

【关键词】影视资源 高中地理 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B-0086-02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程资源也叫教学资源。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课程资源,就是有助于实现地理课程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对地理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之提高都有重要的意义。影视资源借用多媒体,能采用动态效果的方式,把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系统、真实地展现出来,向学生输入听觉和视觉这两种信息,提高知识掌握的速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此,笔者在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尝试总结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影视资源的方法。

一、营造教学情境

教学艺术活动的本质,在于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成功应用影视资源,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培养发散思维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影视资源,引导学生一步步进入特定的教学环境和情境之中,积极主动去追求和探求知识,从而使教学活动在愉悦的氛围中有条不紊地开展。

如在教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中《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内容时,教师可积极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可以播放一段电视剧《闯关东》的视频并提问:“为什么田里的庄稼,在深秋容易被冻伤?第二,在庄稼遭遇霜冻冷的时候,为什么要点燃柴火和草木。”学生通过观看电影视频,激发他们探知知识的好奇心,并进一步去探寻问题的答案。学生经过网络搜集资料获得答案:在深秋的季节,大气在保温作用方面的功能较差,容易有冻害的现象发生。如果把柴草给点燃,就会产生烟雾,再加上烟雾本身也具有温度,对大气逆辐射也有增强的作用,发挥着保温的作用。所以,把柴草点燃,通过冷暖气流,能增强温度,保护庄稼不要受到霜冻。通过这影视视频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二、开展贯穿式教学

贯穿式教学模式,就是以一个案例,讲述与贯穿一节课中全部知识点的教学模式。地理学科本身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如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系列节目中,有《远方的家》、《生财有道》、《美丽中国》、《大国崛起》、《地理中国》等栏目,讲述了许多地理学科的知识。教师可以采用贯穿式教学模式,利用电视台丰富的资料,在教学过程中以某期节目为例,把知识点都融入进去。然后,让学生总结与归纳这一节课全部知识点,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在讲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农业的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采用电视节目《生财有道》所播放的《漂洋过海卖山葵》。在该视频中,旁白声提出了山葵种植环境方面的高质量要求。山葵在种植过程中,承受了各种自然灾害,虫病防治措施。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和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学生讨论后认为主要有四个因素,分别是气候、水源、土壤、地形等。最重要因素,就是气候因素。气候因素主要是通过光照和温度表达出来的。教师也可让学生对此进行分析,气候因素主要因素,包括水分、光照等。以电视节目为案例,令学生对一节课知识点的各方面有所了解。

三、开展情感教育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点,掌握其中的基本原理,学习地理学习技能,并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观等。传统地理教学模式,主要是采用幻灯片、板图、教学插图等来完成教学活动。而影视资源却具有强文化渗透性,易完成情感教学的目标。

如在讲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四章《全球夂虮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播放关于全球变暖的公益广告视频,内容是臭氧层消失,导致环境污染现象产生,如气候干旱、冰川消融、全球变暖等,以致动物都找不到可以觅食的地方。这一公益广告把动物落寞的眼神、环境的凄凉都生动展现出来,带给学生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感。通过观看这一简短的视频,令学生掌握了知识,提高了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理解与巩固知识

为了让学生巩固学到的知识,教师也可以采用影视资源,观看与赏析教学活动,在“赏心悦目”的(下转第104页)(上接第86页)轻松环境中巩固学到的知识。地理学科这一门学科综合性非常强,在时间跨度上,从古到今;在空间范围上,横跨太空、地球……所以,很多学生认为地理知识遥不可及,与自我生活空间距离遥远。同时,中学生受生活地域和经验的限制,难以亲自去感受某些地理环境,更难以理解某些特定的地理知识。教师如果采用观赏地理视频的方式,将地理环境或现象展现出来,拉近学生和地理之间的距离,令学生对地理产生亲切感,在理解过程中利于巩固知识。

为此,教师可以在地理教学活动过程中,播放主题片或者记录片等视频,让学生通过听觉与视觉,对地理现象产生直观印象。如讲解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河流地貌的发育》内容时,教师可以播放著名的介绍黄河地貌的视频――《“蛇曲”幻影》。在视频观赏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观看黄河独特的面貌。这一景观,就是在高空之中,如鸟一样俯瞰流经过陕西省延川地区的黄河全貌,整个形状蜿蜒曲折迂回,曲曲折折如九曲回肠之形状。学生观看视频得到一种美的熏陶和享受,以及智慧的启迪,理解了知识,巩固了这一节课学到的知识点,也达到审美水平提高之目的。

深秋之葵范文3

那一瞬间,小镜和小葵双双离开了人间,而慕容桦连伏在小镜身上痛哭一场的时间也没有,封印之力就把他扯出了宫殿,而宫殿的大门,也永远关闭了。

===========================

深秋的海边,海浪轻轻拍打着沙滩,海鸟在海面上飞快地掠过,偶尔留下一声鸣叫。

一位戴着红领巾的女孩站在海边,浪花打湿了她的鞋袜,而她却无动于衷。

慕容桦飞快地奔向那个女孩。

”慕容桦,你还在想真正的我吗?“分身小镜问。

”我这辈子,永远不会再爱别的女孩,我只爱小镜一个人。“

”可是世界大得很啊!“分身小镜喊道,”还有很多人等着你去认识,你何必现在就作茧自缚呢?“

”你……“慕容桦刚想还击,却叹了口气,说:”罢了,你也只是个不知道友情,义气和爱情,只知道亲情和师生感情的好学生而已。我和小镜的感情,你是不会看透的。“

”那……你真的要走?“

”因为……我最爱的人……已经去了……“

===============================

烟之湖上依旧弥漫着白色的云烟。小嫣和凌儿穿着宽袍大袖的裙子,用手拨弄着水面。

”小嫣,“凌儿轻轻地说,”我们……我们也完成了自己使命了……“她的眼角湿润了。

”是啊,“小嫣幽幽一叹,”再过一个小时……我们就要从这个世界上永远消失了……“

”消失……换而言之,就是像小镜一样……死亡……“凌儿的脸上擦过一滴冰冷的液体。那滴眼泪落在水里的同时,小嫣和凌儿化成了云烟,永远地消失了。

====================================

慕容桦在街上漫无目的地走着,走到了和小镜相识的那堵墙下。墙依旧是墙,但对失去了爱人的慕容桦来说,更多了一份伤感。

慕容桦的手上,小镜的短刃还在闪在幽蓝的光芒。镀银的刃上,忽地闪现出了小镜的一犟一笑,就像在播放电影,但一会儿又消失了。

”小镜……“慕容桦挤出一个苦涩的笑容,突然,他拿起短刃,猛然了自己的心脏。

很痛,血染红了白色的墙。但慕容桦的脸上没有任何痛苦。他跪倒在地上,拔出了短刃,血再次喷涌而出,如同慕容桦对小镜的爱,是那么热烈。

”小镜……“慕容桦深情地说,”来世……是的……人都有来世……我还……还想跟你在一起……因为……我们彼此都付出了感情……就应该……应该生生世世……在一起……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

慕容桦慢慢地闭上了眼睛,漫天的落英遮盖了他的身躯,仿佛在为这没有结果却伟大的感情而感动。

===========================

阴森森的鬼界,时不时有一阵血腥的风吹来。但分身小镜已经习惯了。她过了奈何桥,来到了轮回井旁。

转世的魂魄们排成了长队,都在愤恨地诉说着生前的冤屈。分身小镜面无表情地站着,游离于喧嚣之外。

我拥有鬼界最高的智慧,为什么还要转世呢?她不停地问着自己。难道……只是为了拥有感情?

”啊……你……“当她走到孟婆面前时,孟婆呆住了,”你拥有鬼界最高的智慧,为什么……为什么还要做一个平凡人呢?“

”不为什么……只为爱……“

”唉……你这个傻丫头……“孟婆无奈地舀了一碗汤,递给了分身小镜。

她用雪白的手捧住了青花瓷碗,将碗捧到朱红的嘴边,一仰头,粘稠苦涩的孟婆汤流进了娇小的身体里。

”来世……来世我还要保护她……“分身小镜说完,纵身跳入了漆黑的轮回井。

==============================

深秋之葵范文4

婚姻学家赖德勒认为,没有情调的婚姻必然要走向死亡,而充满情调的婚姻则会越来越充满生机和希望。

创造完美婚姻的意义已经确定无疑,那么做丈夫的该如何行动才能最终实现创造完美婚姻的伟大目标呢?

我的回答是:从培养有情调的婚姻生活开始。

而培养有情调的婚姻生活并非易事,它首先要求做丈夫的必须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情调的男人。关于这一点,我将在接下来的文字里进行系统详尽的叙述。我现在要谈一谈情调在婚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婚姻悲剧,有些婚姻悲剧发生在你的身旁,有些则发生在遥远的地方,而有些可能就发生在你自己的婚姻生活中。离婚、婚外情、彼此背叛、相互不信任、无穷无尽的争斗、轻蔑对方、漠视婚姻价值和在婚姻之外放纵,这个世界的混乱与危机首先表现在一对男女之间,而不是国家与国家之间。

婚姻中的混乱与危机有很多复杂原因,但可以肯定地说,缺乏情调是其中绝对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任何一对夫妻如果认为情调是可有可无的、无足轻重的东西,那么他们注定犯下巨大的错误。就男女对情调的理解水平和需求强度来说,女人似乎比男人对情调的理解水平更高,需求也更强烈。“女人需要情调如同男人需要权力。如果女人失去有情调的生活,那么她们内心的其它渴望也会随着消失,她们就成了活生生的寡妇。”美国学者迈克尔・韦伯这样总结。由此可见情调在女性生活中占据了何等重要的位置。

女性的的确确离不开情调,她们离开情调就无法很好地生存。没有情调的生活会给女性带来焦虑、无意义、沮丧、抑郁、愤怒、乖戾等很多不良的心理效应。那么,女性为什么无法忍受没有情调的婚姻生活呢?这可以从好几个层面来分析理解。

首先,女性是一种“直觉动物”,她们通常是通过对环境气氛、他人的语调语气、动作表情作出直接反应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心境的,而不是像男人那样靠逻辑理性来认识事物和表达感受。这样一来,任何好的东西或不好的东西都能直接引起女性的情绪变化。女性对于环境气氛和动作表情的这种敏感反应就像向日葵对太阳的敏感反应一样;太阳可以改变向日葵的方向,可以决定向日葵开放或不开放,丈夫表情动作、语言体态也可以决定妻子的表情动作、喜怒哀乐。有情调的男人始终是能够为妻子制造轻松气氛和快乐心情的高手,而死板冷漠的丈夫却能把妻子带到活地狱里去。女人是一种“直觉动物”,追求有情趣的生活是她们的天性,男人必须了解这一点,而且必须接受这一点。

让我们再从脑结构和脑生物特性角度来了解女性渴望有情调的婚姻生活的生理学和生物学方面的原因。神经科学已经证明,女性的脑结构和脑功能与男性有很大的不同。从脑结构来看,一般女性的脑容量会比男性小一些,但女性的边缘系统却比男性略大一些。我们知道,位于大脑深层的边缘系统是人类的情感中枢,它既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情感性反应,也能储备充满情感的回忆和产生情感。女性边缘系统这一生理特征决定了她们的心理活动始终充满着情感色彩,也决定了她们也对充满情感色彩的各种刺激极为敏感。“情调”即是一种由人制造的带有情感色调的语言、行为或气氛,它能够在女性的边缘系统引起良好的效应,使女性感受到温馨、喜悦和安全。从脑半球的优势来看,女性似乎更倾向于用右脑看待事物,而右脑对空间、色彩、艺术、宗教有特别的感受力,有“情调”的生活其实是一种艺术化与情感化的生活,它使我们摆脱了机械式的功利化的生活方式,而机械式的生活正是女人无法忍受的生活。

有关缺乏情调的婚姻生活对女性心、身、灵的不良影响已经有很多报道,但人们还是缺乏对它的深刻认识。德国心理学家多丽丝・沃尔夫认为,缺乏情调的婚姻生活在妻子看来完全是一种被轻视、被亵慢甚至被的生活,没有哪个做妻子的能够长时间忍受没有情调的婚姻生活。婚姻学家赖德勒认为,没有情调的婚姻必然要走向死亡,而充满情调的婚姻则会越来越充满生机和希望。情调,非常像婚姻的剂,它能够让婚姻正常运转。我曾治疗过的一位处在婚姻危机当中的用诗歌表达了她对缺乏情调的婚姻生活的不满和痛苦:

我本想步入在明媚的春天,

他却把我带入索索的深秋:

没有芳香的气息,没有和煦的阳光,

没有鸟儿的歌唱,没有彩蝶的飞舞;

只有死般的沉寂,只有阵阵的寒风,

只有飘落的枯叶,只有无语的大地。

我站在那儿等候,而等来的还是我自己;

他看不懂我眼中的信息,听不见我内心的呼唤。

我多么想要一枝芬芳的野花,而他却给我金色的项链; 我多想听他一句温存的话语,而他却把重重的存折给我;

我多想让他的体温温暖我的身体,而他却把紫貂大衣披在我的身上。

我成了等待的躯体,躯体也等待着我死亡的讯息。

我步入的不是天堂般,而是黑暗死亡的幽谷。

……

深秋之葵范文5

【关键词】川端康成;日本传统美;自然意象;物哀

川端康成在《我的文学传》中说: “我受了西洋近代文学的洗礼, 也试着模仿了一下, 但我根子是东洋人,15 年前就没有迷失过自己的方向”。川端一贯重视日本的古典文学传统, 并且在艺术风格上深受其影响, 特别是以《源氏物语》为代表的平安时代文学的影响。早在小学高年级和中学时, 他就开始反复阅读《源氏物语》等作品。这些作品对他的影响是广泛的、多方面的, 从创作思想到写作技巧, 都可以找到明显的痕迹; 但在思想情调上和文章风格上的影响, 无疑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眼光审视自然界的内在之美,敏锐的季节感流露在他的字里行间。同时,通过对众多女性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他对艺术和美的追求。本文试图通过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古都》来探求川端康成文学中所流淌的日本传统美的特征及其形成缘由。

川端文学作品重视自然与人物的统一、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统一,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细致、优雅。通过对川端康成笔下的自然意象的考察,揭示出川端文学中的季节感、色彩感,蕴涵其中的无常感、悲哀感和虚无感,以及其渗透着生命悲哀的哲学体悟。川端康成即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注视美、探索美、表现美甚至创造美的作家。而小说《古都》,则是他表现美、创造美的杰作。更为可贵的是,在美的表现与创造中,他又使美有了“东方美”的鲜明个性。促使他创作《古都》的强烈动机就是再现有浓郁“东方美”特色但又日渐消失的京都美,并且,在他看来,“比起写人物和故事来,也许写风景是主要的”。本文即意欲从景物的描写把握川端对自然美的表现及其独特个性。

川端康成曾以继承日本的美学传统自诩。日本自古以来便注重“幽玄”之美,含蓄之趣,读完觉得余韵绵绵。川端康成作品里,简约含蓄的语言,意在言外的象征,自由飞动的联想,继承了日本古典文学中这一美学传统。《古都》是代表着川端康成后期更加成熟的创作手法和艺术风格的一部力作,在他的创作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古都》中渗透着传统的物哀、风雅与幽玄之美。作者赋予了自然景物明朗清新的格调,人物纯真美好的情态。

《古都》以京都一年四季自然景物的变化为线索, 伴随着季节的变化, 美丽的风物引起人物情感的变化, 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古都》的故事情节并不是很强, 作家本意也不是为了要叙述故事, 只是为了表现古都原本的美丽风情和日本传统的古典美。川端康成独具匠心, 塑造了两位美丽、善良的少女, 她们哀伤的情感为古老的京都增添了特有的情致和风韵。《古都》中,川端落墨之初就选择了一株老枫树和春天开花的紫花地丁作为代表意象。随着小说情节的渐次展开,作者妙笔生花,精心勾勒出了一大串令人眼花缭乱的自然意象:吐艳的樱花,凋零的花瓣,古丹波壶里鸣叫的金钟儿,青黛林立的北山杉,神秘的彩虹,森林中不期而遇的骤雨,浅浅的清泷川,潺潺的流水,飘舞的雪花……一组庞大而优美的意象群。作者以大枫树上的两株紫花地丁,来比喻孪生姐妹的命运:咫尺天涯,虽相见有期,却终难聚合。姐妹二人几度相逢,却因境遇不同,实难一起生活。苗子自感身世凄凉,千重子也有人生孤寂之感。由于姐妹俩无力抗拒的命运,加之少女们多愁善感的情怀,是小说不仅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息,还蒙有一层诗意的感伤。小说的主题,虽说是写两姐妹的命运,但从全书的结构和作者的旨趣来看,作品刻意表现的,显然是京都的风物人情。

京都历史悠久,优美的自然景色和四时风物,足可代表日本山河的妩媚秀丽。同时京都堪称是日本传统文化的荟萃之地,是日本人“精神上的故乡”。《古都》就其艺术效果而论,确是表现了京都的自然美和传统美。作者描写了京都的名胜古迹,平安神宫的樱花,嵯峨的竹林,北山的园杉,青莲院的楠木,一年一度盛大的园会,时代祭,伐竹祭,鞍马山的大字篝火……小说好似京都的风俗画卷,使人能体味到日本民族的情趣和传统的审美。所以,从这部作品,很能看出川端康成的创作特色,以现代人的感受,用叹惋的笔调,描写日本民族的传统美。

作者以春夏秋冬四季为序,意象的季节感对比十分鲜明,前后照应,一脉生成。另外,仅从小说中部分章节的小标题也难窥见一斑:春花――北山杉――秋色――松林的翠绿――深秋的姐妹――冬天的花。春天的思念,夏天的偶遇,深秋的相约,隆冬的离别,作者匠心独运,以四季为框架,把古都的风物时令和千重子苗子姐妹之间的悲欢离合放在了同一个平面上。写出自然意象的季节感,川端本人有自己的看法。他指出:以“雪月花”几个字来表现四季时令变化的美,这是包含了山川草木,宇宙万物,大自然的一切的。一提到风花雪月,就会想到四季时令变化的美,就会想到整个大自然的美。精心描绘自然意象季节感的美学意义不仅仅如此。叶渭渠指出:所谓季节感不仅指对春夏秋冬四季循序推移的感受,而且是对在日本文化土壤上酝酿而成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感情与季节风物的交融,其中包含着苦恼,娇艳,爱慕情绪的理解性……川端就是在忠实地再现四季自然美的同时,又将人的精神、感情和心绪溶铸其中,从而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世界。

展示日本民族文化的传统美,是川端康成在其创作中的孜孜追求,也是他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原因。民族的深层意识和 “物哀”色彩、“幽玄”理念,正是这些流淌在川端文学中的审美理念,才形成了川端文学有别于其他日本作家的重要特点,其小说中始终流淌着一种悲与美交织的独特艺术底蕴。

《古都》的淡淡哀愁、温和的传统底蕴, 体现了川端康成对平安王朝“物哀”精神凝练的把握,对蕴含在女性悲哀中的美丽的体味, 这也正是川端文学的真髓。《古都》反映了川端康成对京都即将消失的传统美和传统精神的哀伤, 是川端康成为即将消亡的平安之美谱写的优雅的哀歌。透过川端康成对四季时令变迁的描述, 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品中的韵律。由繁花盛开, 阳光明媚的春天到乌云密布、雷声滚滚的夏季, 转而滑向低缓深沉的秋季, 最后以无声的白雪为结束音符。在对四季音乐流转的体悟中, 有人类共同的普遍性, 又有日本人独有的特色。

川端康成写《古都》事先并没有周密的计划,故事情节与原来的设想大相径庭,只有从春天开花季节起笔,写到冬天雨雪交加时为止这一点是按计划进行的。小说的季节感首先体现在以季节为章题。小说共九章,从章题来看,第一章“春花”、 第六章“秋色”、 第八“深秋的姐妹”、 第九章“冬天的花”,这几章的题目就直接包含了春、秋、冬三季;加上第五章“祗园节”(时处盛夏),整个故事的时令背景便再清楚不过了。可以说,一部《古都》就是一幅京都春、夏、秋、冬的画卷。其次,《古都》按四时节俗行事。小说从“紫花地丁每到春天就开花”开始;中间经历“葵节”(五月十五日)、“伐竹会”(六月二十日)、“越夏祭神”(立秋前夕)、“时代节”(十月二十二日);一直写到冬天的雪花。四时节俗,线索清晰。其中的季节变化、风俗民情,与人物的悲欢离合、命运情感联系自然而又紧密。季节的表现,在川端的笔下,或为题或为线或为景;或现或隐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间接或篇幅重或着笔少,但却都被赋予或倾注了人的情感,成为意蕴丰富的主体。季节感的背后是其文学的自然美。

从作品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川端康成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更可以称得上一位造诣深厚的艺术家。他用细腻而挥洒的笔法描绘带有浓重主观感彩的自然,敏锐的感觉捕捉实与虚的契合。川端注重的不仅是人物的言行举措,还有绘制构图严谨、色调合宜、印象鲜明的自然图景,以烘托氛围,衬托人的情思。川端康成说过自己是属于喜欢写景色和季节的,他说:“自然,它是我的感受的借助之物。”“风景充满了幻想和象征。”自然的美在他的笔下被展示得淋漓尽致,花草树木、山川湖海、明月轻风等,大自然的一切无不可以进人他的视野,进人他的作品。川端康成曾经说过:“广袤的大自然是神圣的灵感,凡高岳深山、瀑布、泉水、岩石、连老树都是神灵的化身”。因此,第一个原因恐怕与川端本人信奉东方禅学式的“主客合一”的认识论有美。“天地万物中有自我的主观,以这种情绪去观察事物,这是主观的扩大,就是让主观自由流动,而且这种想法发展下去,就变成了自他一如,万物一如;天地万物表示所有的境界而融含在一种精神里……”由此可见,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决定了川端必然大力营构自然意象之美。

川端之所以偏好自然意象,第二个原因恐怕与日本传统美学追求的“物哀”不无关联。“物哀”就是日本民族对自然风物与人的情感之间的同形关系,感应关系的一种审美概括。“物”就是自然风景,自然风物;“哀”则指自然景物的渗发,或因长期审美积淀而凝结在自然风物中的情思。川端自己也说:自然,它是我的感受和借助之物,风景充满了幻想和象征。显然,日本民族的“物哀”情结大大激活了川端对自然意象的偏好。

川端康成在其作品中继承了《源氏物语》以来形成的“物哀”精神并将其发展到一个新的境界,一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悲哀这个词同美是相通的”,他对物哀和美的理解形成了其唯美主义格调的一个重要方面。“艺术家进行艺术审美的创造,集中表现为要把对于对象的审美感受转化为可以直接被人接受的载体,创造以载体再现对象存在的具体状态,表现主体对于对象的审美感受。”从这个角度来看,川端在《古都》中的“物哀”情沫,通过季节和时令的推移,从而营造出细致鲜明的自然意象。川端康成在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表现手法,借助这种外来技巧,来抒写日本民族所特有的纤细而敏锐地感受,从而创造出川端康成独特的,即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艺术风采。

日本的文艺观是以“真”、“哀”、“艳”、“寂”为基础的。日本不少作家对日本由古以来的“哀”产生共鸣。但在川端康成身上除了“哀”的共鸣还有对严格的文艺精神的共鸣。1945年他在《悼念岛木健作》中提到, 决心今后“只写悲哀的日本美, 其余的即使一行也不想写。”他的这种精神和勇气形成了他战后一系列“美”的作品: 《美丽的日本中的我》( 1968 年) 、《不灭的美》( 1969 年) 、《美的存在和发现》( 1969年) 、《日本文学之美》( 1969 年) 、《日本美的展开》( 1971 年) 等等。

川端康成由于受没落家世、孤儿遭遇和亡国没世之民观念等影响所形成的精神个性与《源氏物语》的物哀精神完全契合, 川端康成对于《源氏物语》的物哀精神心领神会, 并将其自然而然地融汇在自己的创作之中, 因而更使得他的小说形成了美而悲的独特风格。作为具有日本特色的代表作家之一,《古都》是其"物哀"美学影响下的代表作,基调优美哀婉,情节平和含蓄,却让人在掩卷后不断回味。

【参考文献】

[1]叶渭渠.东方美的现代探索者――川端康成评传[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张石.川端康成与东方古典[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谷学谦.川端康成与佛教[J].外国文学研究,1999.

深秋之葵范文6

【关键词】中国古代诗词 经典解析

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国古代诗词内容丰富,思想内涵博大精深,采集天地万物之精华,揭示和描绘了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其中有许多作品揭示和描绘了众多物理规律和现象,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物理学知识,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教学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拟对以下几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物理现象进行初步的研究,抛砖引玉,以供老师和同学们参考:

第一首:东汉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解析:诗句中的“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形象地揭示和描绘了“燃烧豆茎”的放热现象和“燃萁煮豆”的热传递现象。

第二首:汉代乐府诗《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解析:诗中“青青园中葵”描绘了园中葵菜看上去是碧绿色的,揭示了绿色的菜叶反射绿光而吸收其他颜色光的物理现象;“朝露待日晞”形象地描述朝露等待在阳光下晒干,揭示了自然界水的蒸发现象;“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形容在春天的阳光普照下,万物生长繁荣,揭示了自然界的能的转化现象(光合作用);“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描述了担心秋天来到,花和叶将变黄衰败的心情,揭示了秋天到来叶绿素含量的减少,黄色等其他色素的颜色就会在叶面上显现出来的色光反射现象;“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描绘了千万条大河最终流入大海的自然现象,揭示了重力作用的力学原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感叹人生短暂,光阴一去不返,揭示了时间具有一维性即不可逆性特点的规律。

第三首:唐代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解析:诗中“客路青山下”描述了路人以青山为参照的相对运动现象;“行舟绿水前”可揭示出二个物理现象:一是行舟时水的反作用力现象;二是行舟与绿水的相对运动现象。“风正一帆悬”显示了以风为动力的力的作用现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揭示了日出日落刚好是地球自转一周天文物理现象。

第四首:唐代李贺的《南山田中行》

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漻漻虫啧啧。

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

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

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解析:诗中“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漻漻虫啧啧”描绘了一幅秋夜田野图:皓月当空,秋风万里,眼前塘水深碧,耳畔虫声轻细,有声有色,充满诗情画意。揭示了月光的反射现象和声音的传播现象;“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 描绘了山间云绕雾漫,岩石上布满了苔藓,娇弱的红花在冷风中瑟缩着,花瓣上的露水一点一点地滴落下来,宛如少女悲啼时的泪珠。揭示了水蒸汽的液化现象、红色光的反射现象和自然界的重力作用现象;“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进一步描绘田野景色:“深秋九月,田里的稻子早就成熟了,枯黄的茎叶横七竖八地丫叉着,几只残萤缓缓地在斜伸的田埂上低飞,发出若隐若现的光点。揭示了空气动力学原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现象和光的传播现象;“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描绘了从石缝里流出来的泉水滴落在沙地上,发出幽咽沉闷的声响,远处的燐火闪烁着绿荧荧的光,在松树的枝丫间游动,仿佛松花一般。揭示了水击沙地产生的振动发声现象、燐燃烧形成的化学能转化为光能的现象和光的反射现象。

第五首:唐代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解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农民辛苦劳作的农耕图。诗中可归纳出三个物理现象:“锄禾”动作是利用杠杆原理;“日当午”是地球的自转到正午太阳与地球上某地的距离最小,辐射损失最小,故最热的物理现象;“汗滴禾下土”为地球引力现象。

第六首:唐代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解析: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形象地说明了泰山南面受日照,北面阳光照不到形成昏晓的自然情境,揭示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描写了诗人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的姿态,揭示了透镜变焦原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得极高,群山变小。正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具体展现。

第七首:唐代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解析:诗中“碧玉妆成一树高,”形容高高的柳树像碧玉发出翠绿晶莹的光,揭示了绿色的树叶反射绿光而吸收其他颜色光的自然现象;“万条垂下绿丝绦” 描绘了万千条柳枝犹如丝带一样下垂着,揭示了万有引力现象;“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描述了春风吹起,日照时间变长,气候变暖适于植物生长,植物就发芽长叶的自然现象。

第八首:唐代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解析:这是一首惜春诗。诗中“春眠不觉晓”,描写了诗人一觉醒来,不知不觉“地球又绕太阳自转了半周”的自然现象;“处处闻啼鸟”。表现了声音在空气中四散传播的现象;“夜来风雨声”,蕴含着不同物质发出不同声音的音色原理;“花落知多少”表现了风雨冲力的做功现象。

第九首:唐代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解析:诗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描写了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一针一线地为将要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揭示了尖针穿衣的增大压强原理;“临行密密缝” 描写了慈母忙着把衣服缝得严严实实,生怕孩子受凉的伟大母爱。揭示了严实不透风而减少蒸发降温的原理。

第十首:唐代骆宾王的《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解析: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生动地了描写了鹅在水中嬉戏时鸣叫的神态。形象地揭示了声音的传播和音色现象;“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生动地描绘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深刻地揭示了“浮绿水”的浮力现象和“红掌拨清波”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现象。

第十一首:北宋晏殊的词《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解析:词中“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燕子飞来”体现了空气动力学原理,清明节后“梨花纷纷飘落”表现了自然界中的“万有引力”现象,词中描写的春夏交替,更是揭示了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季节变迁原理。“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几片碧苔点缀着满池清水”让人联想到平面镜成像原理;“黄鹂的歌声萦绕着树上枝叶”,揭示了声音在空气的传播现象;一个“轻”字,让人不禁联想到空气的浮力作用。“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其中的“逢迎”二字,正是相对运动的形象写照。

第十二首:北宋苏轼的词《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解析: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词中“高处不胜寒” 写了月宫的高寒。揭示了气温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降低的物理现象;“起舞弄清影”表明了趁着月光与自己的清影为伴起舞的情感。揭示了月下成影的光的直线传播现象;“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描写了不起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揭示了月亮的相对运动现象;“月有阴晴圆缺”指明了月亮有被他物遮住而出现亏损残缺的时候。揭示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以上精选了部分经典古诗词尝试着进行了物理原理、现象的解析,相信大家一定能从解析中感悟到中华文化的涵博大精深和深刻的物理学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