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骆宾王在狱咏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骆宾王在狱咏蝉范文1
【关键词】抒情意象 比兴手法 艺术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4-0108-01
清代施补华《岘佣说诗》云:“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下面我们分别从写作手法和寄寓的感情两方面对这三首诗加以比较分析,以便大家对这三首诗有更好的理解。
三首诗虽都为托物寓意的小诗,它们共同的写法是都运用了比兴的手法,然而在表达的具体方法上又各有特点。
虞世南的《咏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从表面上看,是写蝉的形状、食性、鸣声和生存环境,实际上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显要的身份和清廉的品质。诗中表面无“比”但处处含“比”,整首诗都将“蝉”人格化了,让读者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这样一个道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
骆宾王的《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亲。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难为表予心?”在写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一、二句采用对偶,以蝉声逗起客思;三、四句则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同时又巧用典故,进一步比喻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的一片忠心。接下来的五、六句纯用“比”,两句中无一字不说蝉,无一字不说自己,蝉如此,我亦如此,物我融合为一体。结尾两句仍用比拟,但又以问句的形式,将蝉和诗人融合在一起。这首诗于咏物中寄寓情怀,由物到人、由人及物、物我一体,将比兴的手法运用到了极致。
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又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也是采用比兴的手法,抓住蝉的特点与作者情思的共同之处来做比。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蝉“高难饱”“恨费声”,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帮助,最终却是徒劳。蝉的难饱正与“我”举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是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蝉与诗人的共同之处成为诗情的触发点,将咏蝉与抒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这三首诗在写法上的共同之处在于诗人们将蝉的一切与自己的生活、遭际联系在一起,各自的身份、地位不同,他们所抒发的情感也大相径庭。
虞世南是唐太宗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深得唐太宗的称赞,官至秘书监。虞世南的一生可谓志得意满,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位居权臣,有显赫的地位和很高的名望,所以他的诗歌所表达的是对人内在品格热情的赞美和高度的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气度,是人内心的那一种自信和得意通过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议论很好地表达出来,诗人笔下的蝉是清高尊贵者的代表。
骆宾王的诗作于狱中。诗人因上疏论事触怒武则天,遭到诬陷,以贪赃罪名入狱。诗人在狱中咏蝉表达的是经历政治磨难后的凄恻哀伤之情,诗人把对家乡的思念与怀才不遇的激愤融入了对蝉的描述之中,比喻贴切、感情充沛。
李商隐早年因文采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因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因此受到牛党的排斥。此后李商隐便生活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而郁郁不得志,后来潦倒终身。李商隐在《蝉》中所表达的也是郁郁不得志者的哀怨。
三首咏蝉名作,三位咏蝉高手,源于各自的人生经历与不同的社会地位,观察蝉的眼光、心情不同,因而抒发的情感不同。一样的景物,不一样的感情。我们在感慨三位咏蝉高手的作品之时,每个人又会有怎样不同的心得体会呢?
骆宾王在狱咏蝉范文2
一、咏秋凉秋高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唐·白居易《宴散》
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南北朝·鲍 照《登黄鹤矶》
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唐·王 维《送綦毋校书弃官还江东》
苍凉初日照帘栊,秋气清高八月中。——明·朱有炖《秋凉》
昊天晴且高,秋气发初凉。白露下微津,明月流素光。
——南北朝·刘 铄《歌诗》
九月肃霜,山静风落,天高气凉。蟋蟀入兮堂户近,鸿雁飞兮天路长。
——唐·李子卿《授衣赋》
二、咏秋风秋雨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刘 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三国魏·曹 丕《燕歌行》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唐·岑 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唐·王 维《山居秋暝》
秋风昨夜吹寒雨,有梦南游到海回。——宋·赵师秀《寄徐丞》
横空过雨千峰出,大野新霜万叶枯。——唐·耿 《九日》
三、咏秋声秋色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唐·刘禹锡《秋风引》
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明·何景明《雨夜似清溪》
秋声无深浅,深浅在人心。——清·顾 樵《秋夜柬顾茂伦》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宋·程 颢《秋月》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唐·李 朴《中秋》
晓气沉崖秋色冷,凉飙吹树桂香浮。——元·吕思诚《舜洞秋风》
四、咏秋树秋花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 牧《山行》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宋·张 耒《夜坐》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沁园春·长沙》
何处桂花发,秋风昨夜香。——宋·戴复古《长沙道上》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元 稹《》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元·白 朴《天净沙·秋》
五、咏秋悲秋喜
蝉声断续悲残月,萤焰高低照暮空。——唐·杜 甫《新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唐·骆宾王《在狱咏蝉》
一声梧桐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元·徐再恩《夜雨》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唐·刘禹锡《秋词》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骆宾王在狱咏蝉范文3
关键词:中学语文 古代诗歌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60-01
1 在赏析中知人论世,揣摩意境,品味语言
诗歌这一文学体裁与别类文学相比较,更加严谨、纯粹和精致。它是激情和语言的艺术,所以对诗歌的学习,贵在赏析。在赏析的过程中体会诗歌意境与情感。
诗,首先是情,然后是理。要了解一首诗在写什么,它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老师为把诗情传递到学生心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全诗,很有必要采用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的方法,谓之“知人论世”。“知人”首先当知诗人经历,比如骆宾王《在狱咏蝉》,题为“咏蝉”,实在写己。因此诗为骆宾王身陷囹圄之作,唐高宗仪凤三年,屈居下僚十八年,刚升为侍御史的骆宾王被捕入狱。其罪因,一说是上疏论事触忤了武则天,一说是“坐赃”。从诗的尾联“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来看,作者意在表露自己受到了诬陷,这首五律旨在以蝉之风餐露宿表明自身的高洁,求得世人的同情。如果不了解诗人经历,那么就很容易把此诗理解为一首未康挠轿锸而难理解作者情感。
“知人”其次当知诗人风格。如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与边塞诗人高适的《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句就展现出悲伤惆怅和乐观旷达两种风格,又如我们熟知的李白与杜甫分别代表了浪漫与现实两种不同的诗风。
“论世”是指了解诗人创作的历史背景。如《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战乱让昔日繁华的长安城陷入一片萧索零落,诗人目睹这样凄惨破败的景象,不禁用这样忧国忧民的沉痛笔触写出了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所谓“意境”,乃“意”与“境”在同一画面中的有机统一,是指诗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指感情与景物交融所形成的的艺术高度。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云:“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揣摩意境,首先要着力于情境的再现。学习古代诗歌应当引导学生观此思彼,开展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并以他们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具体感受为补充,可使他们进入诗境,领略其间的无限风光。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让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千山”、“万径”的广阔背景下,孤舟独钓的画面,领会诗人不愿妥协、不肯屈服的坚韧意志的深刻含义,从而把握意境,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第三,品味语言,发掘深厚内涵,深入领会诗的意境。诗歌的语言是最精粹的,往往一个字、一句话就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意蕴。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反复推敲,既理解字面之意,又理解字内之意。特别是那些关键性的词句,那些传神的“诗眼”,细细揣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的主题与意境大有裨益。如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全诗围绕一个“怨”字展开,是写昭君之怨,更写作者之怨;又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不仅用拟人的手法,把静止的景物变为动态景物,而且似乎使我们既感到了春风的温暖,又看到了春光的明媚,更感觉到了春意的欢腾跳跃,一派热闹和谐之景,表现出诗人独特的艺术感受。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2 在反复诵读中加深理解,加强记忆,增长积累
诗歌语言精练,富有节奏感、音乐美,朗朗上口,悦耳动听。非读不能见其美,非读不能见其情,非读不能见其意。通过反复诵读,渲染气氛,激感,体会情味,领略语言之美。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记忆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一首新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把新诗与学过的篇目进行比较,以新带旧,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有时进行同类型的比较,有时进行对照比较,有时进行全诗的比较,有时突出某一点进行比较,加深学生的印象。如于漪教张志和的《渔歌子》时,就引导学生回忆柳宗元的《江雪》和范仲淹的《江上渔者》,进而比较三幅画面的异同,加深学生学习新诗的印象。
其次,要在拓展中反复诵读,加强记忆。运用联想,从作者拓展到作品。如学杜甫的《登高》时,要求学生到记忆仓库里寻找学过杜甫的其他的诗,如《春望》《石壕吏》,把学过的有关诗串在一条线上,对其诗风进行梳理总结,加深印象。另一方面可从诗的内容拓展到其他诗篇,也就是同一类诗人的不同篇目。如学王维的《使至塞上》,可以拓展到写塞外风光的有关诗篇,引导学生联想到王昌龄的《出塞》、卢纶的《塞下曲二首》、范仲淹的《渔家傲》等,分类存储在学生的记忆仓库里。
另外,教师可在教授其他体裁的文章时适当引课外读的诗到课内,既帮助理解所学文章,又重复背诵学过的有关篇目,加强记忆,增长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如学《香山红叶》时,可让学生先背诵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突出经霜叶子的红,给学生以更具象的美感。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会感到所学有用,就更勤于学习,兴趣盎然地增进积累,课堂气氛与教师的授课方式也将更加活跃生动。
参考文献:
[1] 于漪.我和语文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 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骆宾王在狱咏蝉范文4
诗歌鉴赏自1988年以来,一直都是高考的重要考题,2002年以前一直以单选题的题型出现,考查的一般也只是单项评价,2002年全国卷参照上海卷,改为文字表述题,对诗歌的考查也由单项评价提高到了总体把握,分值也由原来的3分提高到6分,加大了解答的难度,再加上古诗自身语言凝练,表意委婉含蓄的特点,往往导致考生在分析鉴赏诗歌时感到无从下手。其实只要选准了鉴赏的切入角度,诗歌的主旨思想就会一目了然。现就简单介绍鉴赏诗歌应注意的几个反面:
一、抓住诗歌的题目
一首诗的题目往往就是这首诗的核心,一般都能体现诗歌的写作缘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体现了诗人的情感。如:韦应易的《赋得暮雨送李胄》题中“送李胄:且在暮雨中,很明显这首诗表现了作者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心情。再如读唐人朱庆余的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吧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单看这首诗的内容好像是写一个新媳妇准备第一次见公婆时精心打扮的心理状态的,只有看了题目——《近试上张水部》,才知道是作者朱庆余以公婆比喻主考官,以新郎比喻自己的好友张水部,表现自己在试前内心不安的心情的。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思”字正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二、了解写作诗歌的背景
诗人在诗里所寄寓的情感往往是诗作者内心的外露,真情的表白。诗的主旨思想与诗人的经历有着密切关系,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背景下,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 如;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但是他在35岁以前是接触到的是我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河山,这一时期的诗歌含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望岳》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35岁以后,由于诗人亲自经历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整个过程,以及自身受到的生活的折磨,诗人被砺炼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用杜甫自己的话就是“穷年忧黎元”“三吏三别”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前期在作品中多是流露出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喜爱,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等。从靖康元年起,李清照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而导致这一词时期的词主要表达她个人的不幸遭遇和国破家亡的悲哀,情绪比较消沉,写出的诗也比较凄婉,如《菩萨蛮》《含奴娇》《声声慢》等。
三、准确把握“诗眼”
诗眼乃是诗词中表现力最强和最能开拓意旨的关键词句。抓住诗眼便可知诗歌的情感脉络。如:
《过香积寺》 《送李端》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少孤为客甲,多难识君迟。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其。
《过香积寺》的诗眼是“咽”与“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鸣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月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把作者无烦扰的寂静的心境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送李端》诗,诗眼是“悲”这一悲贯穿了全篇,统领了全诗,全诗围绕“悲”展开写了身世之悲,又写了动乱社会漂泊这苦,给人以悲凉之感。
四、通晓“典故”
用典是古典诗词中很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有着特殊的表情达意功能,其特点有两方面:一是以古说今,言在古、义在今。二是以少代多,下语简、含义丰。依据掌握典故的寓意有助于我们理解诗的思想。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里“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用典《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载“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赵使还报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透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辛弃疾这是用此典,委婉地表达自己主动请缨想为国效力的愿望。
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句中用“南冠”指代囚徒。语见《五传成公九年》:“晋侯观守军,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 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骆宾王因上疏忤武后,遭到诬陷,以贪赃罪下狱,内心充满冤屈,明显此诗借“南冠”表达了自己凄恻的感情。
五、把握意象
诗歌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委婉、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说理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的载体。所以我们只有领悟诗歌的意象,才能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些意象在古诗中反复的被使用,已经约定俗成成了某种情感的固定载体。如一提到,往往表达“不畏权贵,追求淡泊”的情感;一提到“杨柳”,往往指朋友依依惜别之情;一提到“鸿雁”,往往抒发羁旅伤愁或者思念亲人的情感等等。
再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就寄寓了作者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生出的无限悲愁之绪。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作者借孤舟表现了漂泊无依,孤独寂寞之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借月光表达了作者的浓浓的乡思。通过意象的把握就可透析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掌握诗歌所属的流派
骆宾王在狱咏蝉范文5
关键词:古典诗歌;意境;神韵
许多古典诗词,常常因为结句的奇峰突起而增辉通篇。我们研究古典诗词的结句种类和艺术,对于把握诗歌意旨,提高鉴赏能力等,都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一、以景结情,含蕴悠长
即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收束全诗。其妙处在于使诗歌显得意犹未尽,诗人欲说不直说之意都蕴含在景中,耐人寻味。如王昌龄《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歌前三句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么结句如何表现这“不尽边愁”呢?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于是,诗人无限的乡愁、建功立业的雄心以及对现实的幽怨等无限情思穿透意象挥洒开来,从而比直抒胸臆更富感染力,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悠悠情思绵长深厚。
二、以事收束,暗含余音
古诗词的结句多为抒情,而以叙事作尾很少,但若能匠心独用,以事作结,亦会有出人意料之精彩。如郑谷《淮上别友人》: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这首诗的成功,和有这样一个别开生面的富有情韵的结尾分不开。结句“君向潇湘我向秦”七字叙事而已,若诗歌首联便说,则浅直无味,此却倒用作结,悠然情深,令读者低回流连。表面上看,末句只是交代各自行程的叙述语,既乏寓情于景的描写,也无一唱三叹的抒情,实际上诗的深长韵味恰恰就蕴含在这貌似朴直的不结之结当中。由于前面已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结句的戛然而止,恰如四弦裂帛,愈显出其内涵的丰富。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都在这平淡的叙事中得到充分的表达。
三、以情结景,词尽旨远
即诗的前面大部分叙事写景,不言情事,全诗将要结束时才加抒情之一笔,旨在一笔点活全诗。这也是古诗词常用的收束方法。如杜甫《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此诗前面三联或叙事,或写景,而尾联才抒发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黯然神伤的情怀。诗人眼望着万里关山,天下到处还动荡在兵荒马乱里,诗人倚定了阑干,北望长安,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这字里行间寄寓着作者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桑田沧海和壮气蒿莱等诸多感触。
四、想象作结,撩人思绪
诗人的情感很多时候由现实而发却又非依靠描景叙事等就能完整表达的,这就需要人为地构造一个看不见的另一个世界,想象就自然发生了。以想象收束诗歌,常常令读者回味无穷、引人遐想。如,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秋雨淅沥,夜深难寐,独剪残烛,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可想而知。然而作者于字里行间,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而是从眼前景生发开去,诗人想象自己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驰骋想象未来的欢乐自然反衬出今夕的愁苦,而今夕的愁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诗歌结句通过想象,表达了作者渴盼归后欢聚和追话今夕的愿望。全诗虚实相生,起承转合兀然有致,含蓄隽永。
五、以理完篇,画龙点睛
所谓诗中的理趣,是指诗中蕴含或意在阐发某种人生哲理,读者能从中得到的某种人生感悟。若一首诗词以理收束整篇,定会令人沉思冥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王安石《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因为此诗关键并非在说一个身居高位人的登塔感受,而是道出一个普遍真理:只有登高,才能望远,才能不被浮云等遮蔽障目。尾句既是写实,更是透射着日常生活中的哲理,这也是此诗的理趣所在,令人虽掩卷而沉思。
六、以问作结,隽永回味
此种结句令诗歌留有韵味,让读者忍不住心中自问自答,存在一个意境和情感交流的空间,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如,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诗人最后的一问,惊心动魄,石破天惊,既有对朝廷的失望,又有深深的期盼!因此,这里留下的不仅是命如秋蝉、品如秋蝉的诗人的长叹,留下的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千年之问!
骆宾王在狱咏蝉范文6
一 、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
二 、积累、运用鉴赏知识
1. 文体知识。
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2.诗歌内容。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3.诗人风格。
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孟浩然诗风的语淡者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 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韩愈诗风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李贺诗风的忧郁激愤;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黄庭坚词风的自然流畅;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等等。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语言特点。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
古诗语言有一下几种特点:
(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5.诗歌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 、“远影”等意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岁寒三友(松、竹、梅)、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等。
6.表现手法。
古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的分别。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其他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对这些手法都应了解,以便在鉴赏时得心应手。
7.抒情方式。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三 、灵活运用答题技巧
鉴赏时要重视"三注意":
1.注意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
2.注意作者,一般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柳永、秦观的婉约词,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 诗中有画 ”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3.注意注释,注释虽短短一二句,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四、强化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的训练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
卷面清爽的要求不必细说。虽然鉴赏的文字较少,但一定要遵循“意在笔先”的原则,先构思后再落笔,避免涂涂抹抹。
表述严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严密性,无论是前后的照应,还是起、承、转、合等环节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前后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