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羚羊木雕读后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羚羊木雕读后感范文1
关键词:初中作文;读写结合;评价;交流;常态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作文训练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少写命题作文。”这样的表述旨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素材,自由地、真实地表达,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然而,语文教学中作文训练一直处于近乎随意的状态,可以说,关于写作教学,一千个教师有一千种教法。语文教材关于写作训练的内容编写也是一变再变,但是不管怎么变,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好作文的实际没有改变。
怎样让作文训练摆脱盲目,呈现常态化呢?
一、写作与阅读教学同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挖掘训练素材,让训练内容更加丰富,让训练形式更加多样,让训练更为常态
具体根据语文教材阅读材料特点,设计续写、改写、扩写、仿写、读后感等不同形式的训练,让作文训练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以读促写,相辅相成。
1.对叙事性强、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文章,设计续写训练
如续写《皇帝的新装》,游行大典之后会怎样?《丑小鸭》一文之后,丑小鸭又回到了养鸭场,故事会怎样?这样的续写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预知事物的能力。
2.对形式有特点、能换角度理解的文章,设计改写训练
古诗改写成词,诗歌改成记叙文,记叙文改成说明文;小说改成剧本。还可以改变语体:文言改成白话;改变结构,顺叙改成倒叙,重新组织材料;改变人称: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如:将《化石吟》改写成散文,从韩麦尔的角度写《最后一课》,《木兰诗》改编成《木兰从军》等等,这样的改写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对留有余味、能调动学生想象的文章设计扩写训练
很多短小精悍的文言故事,如《夸父逐日》《塞翁失马》《智子疑邻》《咏雪》等,都给学生很多想象的空间。开展扩写训练,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又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一举两得。
4.对有思辨性、能激起学生共鸣甚至争论的文章,进行写读后感训练
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如《杨修之死》《香菱学诗》《范进中举》《出师表》《孔乙己》《变色龙》《愚公移山》等,都为学生写读后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特别是读后感将课本与学生的生活直接联系起来,带着学生从书本走到书外,可谓活学活用。
5.对能唤起学生回忆、能激发学生情感的文章,进行仿写训练
如学了《散步》《荷叶 母亲》《背影》《秋天的怀念》等体现家庭亲情、母爱的文章,布置学生写自己的家庭亲情故事或者家庭成员;学了《我的老师》《王几何》《羚羊木雕》等体现师生情、同窗情的文章,布置学生写自己的老师或者同学;学了《济南的冬天》《春》《夏感》等描绘自然之美的文章,布置学生写自己眼中的大自然,发现身边的美,用文章赞美自然。
二、推行常态化的作文评改方式,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评价更加立体,让评价更加高效,让评价更加及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目标指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因此推行一种常态化的作文评改方式对于作文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
1.自评
组织中学生进行作文自评自改,这种做法不但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得到应用,而且还使阅读教学得到进一步深化;既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促进了语文第二课堂的开展。
2.互评
充分发挥学生在作文评价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变一支笔批改作文为几支笔,甚至几十支笔批改作文。在评改别人的习作时,相互观赏比较,相互启发,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学有榜样。
作文互评互改,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在整个过程中,促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将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融为一炉,把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参与。
三、搭建常态化作文展示平台,增进交流,相互激励
写作本质上就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但是由于平常作文交流还太少,学生写作的成就感远远未能被激发。为学生另外搭建一座常态化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在交流、展示中获得自信。
1.搭建班级交流平台
如在教室布置班级优秀作品展览栏,组织学生编写班级优秀文集,督促学生整理个人文集等,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成就感。
2.搭建网络交流平台
信息化年代,学生很习惯网络交流,博客、空间等,都是交流文章的很好的平台。
总之,“不动笔墨不读书”,把作文训练与语文阅读教学、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并通过形式多样的评价,通过有效的交流平台,力求通过常态化的写作训练,让学生习惯作文,热爱写作,让作文训练成为语文学习的一种常态。
羚羊木雕读后感范文2
正如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所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提高作文能力,最终要从阅读教学中找突破口,打通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通道,才能解决阅读教学为什么、干什么的问题和作文教学的活水源头问题。现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为例,浅谈如何将阅读教学引入作文教学。
一、搜集课本素材,拿来为我所用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威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也说,作文即生活。可是,中学生的作文现状是:90%的学生正在为写作没有原料而苦恼。所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有必要的。语文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外,还有中外名著、影视节目、报纸杂志等等,而教科书是众多专家学者心血的结晶,内容涵盖广,思想层次高,理应成为中学生写作最直接的素材来源。因此,立足课本,用好课本,是新课改中每个教师首先要做好的。
我们可以在课本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熟记课文内容,积累作文素材。如学到初一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它与“如何对待困难”这类话题作文联系在一起;学到流沙河的《理想》这首诗歌,可引导学生将它与“理想”这类话题相结合。还可以与学生一道把属于同类话题的课文归纳在一起,便于写作时选择性地使用。对于那些摘选的名著,鼓励并指导学生阅读原著,了解原著,并撰写读后感,进行专题讨论。如果是有一定解读能力的学生,可以尝试研究性阅读,通过确定专题、查阅资料、撰写论文、讨论交流等途径将阅读推向深入,锻炼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分析能力,积累文化底蕴。胸中藏有锦绣,文笔自然生花。
从初一到高三共12套教材中,蕴涵着成千上万个写作素材(包括行文思路),再加上老师在教学中提供的素材,足以建立一个资料库,满足中学生上的创作需要。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在课本阅读中搜集作文素材,“拿来”为我所用。
二、积累优美词句,夯实作文基础
优美词句的灵活运用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典故见多了或重复多了,便会形成语感,令你在表达时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写作时形象生动、语藏丰富,妙语连珠。好词句的应用,能使我们的文章骤然增色,起到很好的表达效果。初中语文教材选录的阅读文章中,大多词汇量丰富,语句优美,如周国平的《人生寓言》一文中,就用了“皎洁、得失之患、忧心忡忡、慷慨、多愁善感”等词语,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积累这些词语,并尝试着造句。词语造句表面看起来简单,但要造出一个好句子,就必须先弄清词语的含义。同时,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呈现他们学过的优美词句,帮助他们从无意识状态上升到有意识运用状态。笔者认为,在每次的作文教学中,可以向学生呈现大量与主题内容相关的词语,让他们自由选用。学生自己选用的词语超过了教师所呈现的范围的,则给予大力表扬和鼓励。通过课外—课内—课外几次反复练习,学生很自然地就会熟练运用词语了。经过一阶段的训练,学生逐渐彻底克服了习作时觉得无话可说的困难,而且对积累词语、运用词语产生会浓厚的兴趣。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而积累和理解是运用的前提。只有引导学生天天积累,学生才会形成深厚的语文素养,练就深厚的语文底气,才会厚积而薄发,在写作的时候,他们的语言才不会苍白,思维才会持续闪光。
三、加强作文仿写,感受写作轻松
实际上,很多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就是最初借助模仿的方法慢慢地摸着门道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模仿能力强的这一优势,在结合课文传授写作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仿写,使理解转化为运用,吸收转化为倾吐,达到既巩固知识又锻炼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在仿写中感受写作的轻松。仿写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仿其意。意,即文章的立意、中心。如学了七年级(上)“至爱亲情”这个单元中的《风筝》《散步》《散文诗两首》《羚羊木雕》等课文后,可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长辈,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真实、独立、客观地表达“我爱我家,我爱亲人”的感情,力求达到“我手写我心”的要求。
二是仿其格。格,即文章的思路、结构。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如通过学习七年级(上)《春》、《济南的冬天》、《夏感》这些文章,学生学会了使用“总——分——总”的写法;通过学习《山市》,学生明白了要想突出文章中心,就必须分清写作材料的主次,选取那些最能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详细地写,与中心关系不大的就应略写。经过日积月累的仿写训练,学生作文就显得思路清晰,详略得当,而不只是一味地罗列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