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倒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房屋倒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房屋倒塌

房屋倒塌范文1

房屋灭失导致所有权绝对灭失,但土地使用权没有。注销房屋登记没有问题,注销不动产登记可能还有些问题。如果征收实施机构把注销登记作为补偿前提更有问题。

个人觉得应该要在没有任何权利限制的基础上才能受理申请。

要有统一登记的思维,不能只想房屋。

本来就有个可笑的情况,土地首次登记后,还有个房屋的首次登记。倒过来,房屋注销后,土地还在有何不妥?

可以用房对地的地役权来解决地房分属不同物权,同时保持权利协调。

房与地的注销,我认为应该可分可合,依原因分别对待。如征收,房地同时注销;如房屋灭失,土地权利仍在,则房屋权利单独注销。

单独注销房屋权利的应该申请什么登记?涉及到要发一本纯土地权利的不动产权证。

房屋所有权注销。注销后,土地使用权还在。简单点说,土地和房屋是个整体,房屋就只是一个部分。当发生房屋部分变更、拆除或灭失的情况,对剩下的客体权利发放不动产登记证。

对于系统来说,就要求房屋所有权注销登记要可以出证了。

登记类e真有点难理解。

《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八条规定了申请注销登记不动产灭失的情景,个人认为绝大部分指房屋建筑物的灭失。对于此类登记,一般来说,权利人仅仅为了注销而主动登记的少之又少,很大部分是,在原地新建了房屋,登记部门可以在新建房屋登记时,一并受理注销登记,先注销旧的房屋信息,后登记新建房屋。如果是发生地质灾害引起的,房地一并灭失,则应一并办理注销登记。

建设用地使用权是一种用益物权,是在特定的宗地上设定的建设房屋保有房屋的权利,是可为而不是必为的权利。房屋建成,该权利结合于其中。拆除房屋,建设用地使用权又空出。

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不动产自身消灭导致权利消灭的,一种是单纯权利消灭的。

对,有客体灭失与权利灭失。

从物的观点把房看成地的负担,很多问题就清楚了。

原在房屋登记机构登记的房屋所有权,其权利客体为房屋单元,一般仅限于地上的房屋。

按照“不变不换继续有效”的基本原则,不动产统一登记前依法登记颁发的各类不动产权属证书继续有效。

房屋倒塌范文2

凌晨1点多,大多数人已在熟睡之中,做小卖部生意的姬元奎和骆开素发现了楼房险情,可贵的是,他们在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赶紧叫醒邻居。“挨家挨户敲门呼喊”这样的细节更是令人感动,因为当时墙体表面已经有掉落的迹象,换言之这对感人的夫妇其实是冒着生命危险叫醒邻居。“中国好邻居”的称号他们当之无愧。然而,人们在为这对夫妇点赞的同时,也不禁发出疑问:其一,居民楼为何突然倒塌?其当初的施工质量是否存在问题?其二,此前当地的房屋安全监管部门,有没有做好日常检查?为何没有事先发现安全隐患,及时预警让群众撤离?

显然,在危楼倒塌前发出呼喊预警的,不应只是“中国好邻居”,不是每一个存在倒塌风险的居民楼里都有这样的“中国好邻居”,能够及时发现险情。危楼预警更应该建立在常态的监管机制之上,唯有如此,人们对于风险的防范才不至于靠运气。房屋安全的监管机制更是须前置于建筑物开工建设之时,虽然目前该居民楼的倒塌原因还在调查之中,但当地在房屋安全监管上存在的问题却已然凸显出来。

房屋开工建设到验收使用,都有着相应的法律规范,并不缺乏相应的规则。而按照房屋安全的相关法规,房屋行政主管部门有及时发现房屋安全隐患并做好预防的责任。这些规则的建立,正是为了规避危险发生,然而在现实中这些规则并没有成为一些监管部门的行事准则。监管部门不能尽责,造成的是无限放大的安全隐患,稍加梳理就会发现,居民楼倒塌并不是个例,已呈现出多发态势,仅在去年4月、5月份,宁波奉化和上海市虹口就相继发生过居民楼倒塌事件,造成多人伤亡。

房屋倒塌范文3

【关键词】砌体结构;抗震设计;抗震技术

一、砌体结构的震害破坏特点

砌体结构的房屋具有造价较低、建造方便、使用灵活的特点,容易满足大范围内人民的使用要求,在我国地震区建有大量的砌体结构房屋。国内外的震害调查表明,砌体结构的震害大致表现为房屋倒塌、墙体开裂引起局部塌落、墙角破坏、纵横墙连接破坏、楼梯间破坏、楼盖与屋盖的破坏、附属构件的破坏等,其破坏特点如下:

1、墙体开裂。地震烈度6~7级时,一般情况下,如果上下质量均匀,裂缝在底层严重,向上剪切;反之,则裂缝在顶层也很严重。通常在中震地震情况下的砌体裂缝有以下几种形式:“x”裂缝:凡与主震方向平行的墙体,虽承受不了地震力,但又尚未倒塌时,则常出现“x”形裂缝。水平裂缝:这种裂缝大都在外纵墙的窗口上、下皮处发生。当房屋纵向承重,横墙间距大而屋盖的刚度有较弱时,垂直于纵墙方向的地震力迫使纵墙在刚度小的方向发生横向弯曲,从而在窗口的上、下皮处产生水平裂缝。竖向裂缝:这种裂缝大都在纵横墙交接处出现,交接处被拉脱或成马牙状,有时因房屋结构体系的变化,相邻部分的振幅不同而产生竖向裂缝。

2、墙体的局部倒塌。如果房屋个别部位的强度和整体性差,纵墙于横墙间的联系不好,平面或里面上有显著的局部突出等,在强烈地震的作用下往往会引起局部的倒塌。此外,如果房屋的上层自重大,刚度差或上层砌体强度低,也可能发生上部倒塌的情况。

3.房屋全部倒塌。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如果底层墙体抗震强度不够,则底层先塌,从而引起上层的倒塌,这时,倒塌后的楼板往往逐层相叠落下。当结构的整体性差而上层墙体又过于薄弱时,往往上层首先倒塌,这时由于下层受砸而发生倒塌,因而倒塌的楼板一般无一定规则。当砌体房屋的强度太差而不足以抵抗地震作用时,往往上下层同时发生散碎,彻底倒塌,这时墙体完全散裂而成为零散的块体,完全失去承载能力。

二、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

1、房屋总高度和层数的限制。随着房屋高度的增加,地震破坏作用也将增大,因而房屋的破坏将加重。震害调查表明,房屋的破坏程度随层数的增多而加重,基于砌体材料的脆性性能和震害经验,限制其层数和高度是主要的抗震措施。

2、房屋高宽比的限制。随着房屋高宽比的增大,地震作用效应将增大,由整体弯曲在墙体中产生的附加应力也将增大。因此,砌体房屋总高度与总宽度的最大比值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

3、墙体的布置。墙体是承担地震作用的主要构件,墙体的布置和间距对房屋的空间刚度和整体性影响很大。因而,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有重大影响。墙体布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合理确定墙体的主要承重体系。结构布置应优先选用横墙承重和纵横墙共同承重的方案,纵横墙的布置应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同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宽度宜均匀。(2)横墙间距。对于横墙除了必须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外,还必须使其间距能满足楼盖对传递水平地震作用所需的水平刚度的要求。也就是说。横墙间距必须根据楼盖的水平刚度给予一定的限制。(3)墙段的局部尺寸。从表面上看,墙体的局部尺寸不当,有时仅造成局部破坏,并不影响房屋的整体安全。事实上,它往往降低了房屋总的承载能力。而且,某些重要部位墙体的局部破坏,往往牵动全局,直接引起房屋的倒塌。因此,按地震烈度控制墙面开洞率是必要的。

4、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结构底部抗震墙的设计

(1)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底部砌体墙应满足下列构造要求:①砖抗震墙墙厚不应小于240mm,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10,应先砌墙后浇框架。②沿框架柱每隔500mm配置26拉结钢筋,并沿砖墙全长设置,在墙体半高处尚应设置与框架柱相连的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③墙长大于5m时,应在墙内增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2)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底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应满足下列构造要求:①抗震墙墙板的厚度不宜小于160mm,且不应小于墙板净高的1/20;抗震墙宜开设洞口形成若干墙段,各墙段的高度比不宜小于2。②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不应小于0.25%,并应采用双排布置;双排分布钢筋间拉筋的间距不应大于600mm,直径不应小于6mm。③抗震墙两端和洞口两侧应设置满足一般部位(非底部加强部位)规定的构造边缘构件。④底部抗震墙采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时,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

(3)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底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对底层钢筋混凝土墙而言,一般为高宽比小于1.0的低矮墙,其破坏状态为剪切破坏。宜设置为带边框竖缝的钢筋混凝土墙。

三、配筋或约束砌体

砌体结构的脆性性质可以通过配筋或加强边缘约束来改善。应注意以下几点:

(1)约束墙体的构造柱截面不宜过大,配筋不宜过多,且必须是先于墙后浇构造柱混凝土,使柱与墙体能够紧密结合,共同工作。如果构造柱截面和配筋过大,由于混凝土刚度远大于砌体墙体,所以构造柱会吸收大多数的地震力,结果构造柱先于墙体破坏,起不到约束墙体的作用。

(2)构造柱的设置不能改变砌体刚性的性质。构造柱的间距不能过大,否则将会消弱对墙段砌体的约束作用,基本上是纵墙内每开间均设,横墙内间距不大于层高的两倍。

(3)构造柱必须依靠楼层上下楼盖圈梁的拉结。构造柱作为一种竖向构件,一般沿墙截面不变,配筋也少有变化。因此,在各楼层柱高处必须有圈梁作为锚固点,以形成上下和左右墙段的约束作用。

(4)提高砌体抗剪强度不是在墙两端设置构造柱,构造柱的主要作用在于较大幅度的增大墙体的变形能力,特别是对墙段塑性变形后的约束作用。墙段两端的构造柱既不能阻止墙体裂缝的出现,也不能大幅度的提高墙段的抗剪能力,但它使墙段和房屋取得了较大的延性,从而减小了突然发生倒塌的危险性。

四、隔震技术及消能减震技术应用

隔震技术是国际上热门的工程抗震新技术,它通过把隔震消耗装置安放在结构底部和基础或底部柱顶之间,把上部结构和基础隔开,这样改变了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动力作用,明显地减轻结构的地震作用,以达到“以柔克刚”的效果。国内外大量的实验和工程时间证明,隔震体系一般可使结构水平地震加速度下降60%左右,从而消除或有效的减轻结构的地震损坏,提高建筑物及人员的安全性。

房屋倒塌范文4

关键词:村镇建筑、橡胶垫隔震支座、纤维橡胶隔震支座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根据近年来地震灾害引起的人员伤亡及倒塌的房屋,数据显示有近九成的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发生在村镇,如2008年5月12日汶川8.0 级特大地震,夺去了近10万同胞的宝贵生命,直接经济损失近万亿人民币。地震中倒塌的房屋536.25万间,超过9成为村镇建筑;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 级地震,州府所在地九成房屋倒塌,地震造成2698人遇难, 失踪70人, 受伤12135人;等等。而大多人员伤亡由房屋倒塌引起,故加强村镇房屋的隔震势在必行。

2、村镇建筑的特点及破坏形式

2.1村镇建筑的特点:①村民自行出资建设,具有单体规模小、就地取材、造价低等特点;②一般不进行正规的设计;③由当地建筑工匠按传统习惯进行施工的。

2.2村镇建筑常见的破坏形式如下图所示:

图1 木屋架普遍破坏坍塌

图2 预制板屋顶塌落

图3 老旧砌体房屋破坏严重,大部分倒塌

图4砌体房屋沿楼梯发生裂缝

村镇建筑的特点及其常见的破坏形式致使其缺乏经济、有效、适合于各类村镇建筑的实用的抗震技术。

3、隔震技术分析

3.1现有的橡胶垫隔震支座

现有的橡胶垫隔震支座如图5所示

图5现有橡胶垫隔震支座

此支座性能虽然较好,但价格高昂,在村镇较难推广。

村镇隔震技术要求:⑴具有足够竖向刚度和竖向承载能力;⑵具有足够小水平刚度;⑶确保震后房屋不需人工复位;⑷构造简单,造价低廉;⑸具有足够的耐久性;⑹隔震系统不需进行针对性设计;⑺施工不需大型起重机械,手工操作即可;⑻操作技术要求简单。

3.2新近的纤维橡胶隔震支座

纤维橡胶隔震支座的结构图及隔震砖如图6、7、8所示

1――橡胶层2――纤维层3――保护层

正方形纤维橡胶支座(SFRB)

长方形纤维橡胶支座(RFRB)

图6 新近的纤维橡胶隔震支座

图7 隔震砖(1g) 塑料板橡胶隔震支座

图8隔震砖(2g) 塑料板橡胶隔震支座

塑料板橡胶隔震支座的特点:⑴ 塑料板作为加劲层平面外刚度更大;⑵承载力及水平极限变形能力改善明显;⑶支座上下部采用凹槽设计;使结构能更好地嵌固该隔震支座;

3.2工程塑料板的类型与力学性能试验

图9 (a)方格玻纤布+树脂

图9(b)方格玻纤布+不饱和聚酯

对两种板材进行弯曲和拉伸性能试验,试验结果如下列表1、表2、表3、表4所示。

表1 树脂工程塑料板弯曲实验报告

表2 不饱和聚酯工程塑料板弯曲试验报告

表3树脂工程塑料板拉伸实验报告

表4不饱和聚酯工程塑料板拉伸试验报告

试验测试结果表明:树脂和不饱和聚酯工程塑料板的弯曲强度和拉伸强度均满足隔震支座对加劲材料的力学性能要求,可作为加劲板替代普通叠层橡胶支座中的钢板。

4、结语

现有的橡胶垫隔震支座由于此支座价格高昂,农村较难推广。而新近的纤维橡胶隔震支座和塑料板橡胶隔震支座价格较低,制作简单,合理的设计,力学性能亦能满足要求,故而能在村镇广泛推广,对村镇房屋的抗震减灾可起到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曹万林,周中一,王卿,董宏英,张建伟. 农村房屋新型隔震与抗震砌体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J]. 振动与冲击. 2011(11)

[2] 潘从建,孟履祥,张吉柱. 汶川地震中砌体结构楼梯间震害分析[J].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09(06)

[3] 尚守平主编.结构抗震设计[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房屋倒塌范文5

安宁河发源于四川冕宁县菩萨岗东西两股溪流——柯别河和北茎河。两河于大桥镇汇合后始称安宁河,古称孙水、白沙江、台登水、西泸水,清代称安宁河,取河水安宁之意。该河由北向南流经西昌、德昌、米易,在米易县城以南汇入雅砻江,全长313千米。

安宁河断裂带北起石棉,中经冕宁、西昌、德昌、米易、会理,向南伸入云南境内大姚一带,四川省境内长约300多千米。这一构造活动区域从北至南发育有海棠、栗子坪、孟获城、大桥、冕宁、泸沽、西昌、德昌、米易等大小构造盆地。其中栗子坪盆地第四系沉积物厚度达150米;西昌盆地第四系沉积物厚达180米。该断裂带岩层有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超基性、基性、酸性等各类岩浆岩构造。该构造地貌以冕宁、西昌一线为界可分北、中、南三段。[1]

北段(石棉至冕宁间)地势构造呈强烈抬升运动,地貌为高山峡谷形状,沿断裂带有近南北向菱形构造分布,断裂水平位错不明显,地震活动较弱。

中段(冕宁至西昌间)为安宁河谷,新构造活动最强,角砾岩、糜棱岩分布广,结构松散。沿安宁河谷东侧的东支断裂,在第四纪沉积物中发育一组南北向小冲断构造及柔褶构造呈定向沿断裂分布,其中泸沽南面鹰嘴岩V级阶地砾石层被断错;沿安宁河谷两岸发育线状排列的断层带,第四纪早更新世昔格达层断开,河谷地貌受断裂控制;石龙后山一带上覆更新世与中更新世地层,有明显断错现象。全新世至现今该段以抬升差异性升降运动明显。

南段(西昌至米易、会理间)新构造活动减弱,以西昌为中心,向南相对抬升,其中西昌、黄联关、太和一带东、西两侧阶地I级保持对称,Ⅱ级阶地西侧高,东岸低,升降运动有反复变化。

安宁河断裂带南段和会理、攀枝花一带,深部构造复杂,上地壳厚20公里,分两层,上层速度值5.85公里/秒,下层速度值6.05公里/秒;中地壳厚40公里,分两层,上层速度值6.3—6.4公里/秒,下层低速层5.6—6.0公里/秒;下地壳厚度55公里,其速度值6.6—6.8公里/秒。与华坪、永胜、会泽对比,上地壳在横向及纵向极不均匀,P波速度垂向呈不连续梯度过渡或常速度层加梯度过渡带。[2]

则木河断裂带北起西昌,经普格、宁南,南达云南巧家附近与小江断裂相接,四川境内全长140公里,宽3—5公里。该断裂带北段较窄,南段较宽,与安宁河断裂带并非相交,基本保持斜列关系,与小江断裂带呈斜接,总体走向北30°西,倾北东,倾角50°—70°。主体由缸窑断裂、大石板-扯扯街断裂、普格-松新断裂、松新-宁南断裂等组成,呈雁列展布。该断裂带形成于印支期,新生代地层受青藏高原地块强抬升运动影响并进一步发展,活动强烈,地貌沿断裂带从北至南有西昌、拖木沟、松新、宁南、巧家等构造盆地,盆地内为一系列河湖相沉积。

该断裂带主要集中在荞窝-大箐梁子段。现今大箐梁子-拖木沟之间可见长达30公里的裂缝带,单条长30—50米,最长达340米,沿主要断裂走向呈北西20°—25°分布。地貌上呈现地震槽谷、地震阶、地震塌陷。地震槽谷的宽度与地裂缝带长度成正比,地裂缝带在地势陡峭的大箐梁子-乔窝段,重力影响形成线状陡坎、陡崖带。

该断裂带地震活动强度大,公元624年、814年、1732年、1850年曾多次发生过6—7级地震。地震活动造成强烈的新构造形变及位错,沿断裂可见长数百米至数公里,宽约数米至数十米,高度近百米的第四纪堆积物受地震影响而形成的构造垄岗地貌。[3]

此外,川西南地区还分布有一些中小型断裂带,如盐源、木里等断裂带。

二、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上的历史地震

1. 1536年3月19日西昌7.5级地震

明嘉靖十五年二月二十八日(公元1536 年 3 月 19 日 )丑时, 建昌(西昌)北发生7.5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8.1°, 东经102.2°,震中烈度Ⅹ。[4]

据有关资料记载:该地震声吼如雷数阵,四川行都司、建昌卫、建昌前卫(治今西昌市)大小衙门、官厅、宅舍、仓库、内外军民房舍、墙垣、门壁、城楼、垛口、城门俱各摇倒填塞。死亡近万人,伤者不计其数。至二十九日(20日)时常震动有声,间有地裂涌水,陷下三、四、五尺者。卫城内外,似若浮块,城室尽塌,军民惊惶。城西东岳神祠倾圮,邛海东岸一寺庙倾颓。白塔寺铜香炉折其右耳。泸山光福寺坍塌,段氏所施之田,尽皆化为沧海。山崩石裂,火烧焚压,烈风可畏,五昼夜雷声不绝,山泉河水尽皆黄浊。宁番卫(治今冕宁)同日地震,房屋墙垣倒塌无存,压死指挥刘英,千户刘爵、郑廉及军民男妇。越巂卫(治今越西)遍卫城屋倾倒者十分之七,城乡内外压死者不计其数。镇西所(治今甘洛县正西)、邛州(今邛崃)、雅州(今雅安)、崇庆州(治今崇州崇阳镇)、嘉州(今乐山)、眉州(治今眉山)、资阳、大邑、峨眉等所、州、县城垣倒塌不等。龙安府(治今平武)、马湖府(治今屏山)、潼川府(治今三台县潼川镇)、叙州府(治今宜宾市)、遂宁、内江、什邡、富顺、岳池、成都均震。地震一月之内或数见,一日之内或再作,至六月二十日(7月7日)尚未止。[5]

2.1732年1月29日西昌6?地震

清雍正十年正月初三日(公元1732年1月29日)申时,宁远府(即今凉山州)所属西昌县东南等处发生6?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7.5°,东经102.4°,震中烈度Ⅸ。

据有关资料记载:宁远府建昌镇总兵衙署大门、二门及旧有厅堂、房屋摇倒过半,其余尽皆歪斜,民伤甚众,宗嗣墙颓壁裂,栋倚屋斜;城东北千佛寺殿宇坍塌,墙垣倾圮。新设建昌道属披砂永定营汛已竣,将竣未竣的城堡、营房复被地震倾损。米易所巡检署(治今米易县攀莲镇)为地震倒塌,会理州(治今会理)、德昌所(治今德昌)、河西所(治今西昌佑君镇)也同时受灾。据不完全统计:此次地震“各属被压身死男妇大小共一百二十四名口,打伤轻重不等男妇大小共二百六十八名口,全倒瓦房及板草房共一千九百五十五间止,坍塌墙壁共一千八百二十九户”。此次地震还波及云南东川(今会泽)、昆明、宜良等地。如定远琅盐井“井卤忽而变淡”、“卤水增旺”。

3. 1850年9月12日西昌、普格7.5级地震

清道光三十年八月七日(公元1850年9月12日) 夜亥时, 西昌县属各所及东南各乡突然发生7.5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7.7°, 东经102.4°,震中烈度Ⅹ。[6]

该次地震发生时,地下有如雷鸣, 阖城号呼鼎沸。西昌附城一带及县属之上所、中所、下所、礼州、太和场、高草坝、德昌所、鱼水场等处各乡场均被震受灾。西昌县城垣倒塌二百余丈, 西、南、北门城楼及文武衙署、仓廒、库局、庙宇、监狱概行倒坍。白塔寺、青龙千佛寺、东狱庙前殿山门等扫地无存, 龙神祠、禹帝宫、文华寺、关帝庙、药师寺、字库等概行倾颓。静宁寺、西盛寺、永盛寺、清真西寺、川主庙、四百户清真寺、泸山祖师殿和娘娘庙前后殿等倒塌; 灵鹰寺垣墉尽覆, 发文寺栋折榱崩, 青龙寺大半摧颓, 长安寺山墙倒塌。瑶池宫王母殿瓦碎垣颓, 白塔寺铜香炉折其左耳。宁远府署圮案坏。遍城屋宇倒塌, 木石填塞, 不辨街巷。城内城外及各乡场受灾27880余家, 灾民135380人; 倒塌瓦草房26106间, 压毙20652人。[7]当时的四川总督徐泽醇在奏折中写道:“八月初七日夜,西昌县城内地震。屋宇倒塌,压毙官民…… 城内城外及各乡场,除外来客民被压身死者不计外,受灾户27880家,灾民135382名,倒塌居民房屋、草房26106间。”[8]

西昌县城及东海镇一带大地刬然迸裂, 喷砂冒水, 须臾地合如故。山陵崩溃, 邛海水溢, 海河壅塞, 湮没沿岸农田、寺宇。西昌—普格—宁南一带出现山崩、滑坡和地裂, 大箐梁子南的五道箐、普子里底至扯扯街沿线出现30多公里长的地裂带。普格耿底武圣宫、冕宁泸沽玉皇庙倒塌倾颓。

会理州属披砂汛 (治今宁南县披砂镇) 及附近大佛场、 松林坪、 新村、八家村等十四处山崩地裂, 庙宇、 民居倒塌, 共震倒民房1838户, 压毙2878人。宁南南东白水沟附近出现滑坡, 裂缝冒出清泉。盐源 (治今盐源县卫城) 倒塌民房数十间, 压毙数十人。喜德西河乡阿支等地滑坡, 埋压山寨人畜。 越西、冕宁、米易、礼州、河西、冕山 (今喜德县冕山) 、会理等有房屋破坏; 仁寿、南充、德阳、庆符、南溪、乐山、筠连亦震。云南巧家倾圮民房数百间, 压毙数百人; 宣威、永胜、普洱、盐丰均震。[9]

现今在西昌市芦山光福寺陈列的地震石碑100余块,是明清间对安宁河地震带上的几次大地震(如公元1536年、1850年西昌附近的大地震)的碑刻记录。其中仅记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的地震碑刻就有八九十块,所记内容包括历次大地震的发生时间、震前预兆、前震、主震、余震、受灾范围、破坏程度以及震后救助等,是研究历史地震,向今人提供重要借鉴的珍贵资料。

4. 1952年冕宁6.75级地震

1952年9月30日,冕宁县石龙一带发生6.75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8.4°, 东经102.2°,震中烈度Ⅸ,震源深度7-9公里。

冕宁县位于“南北向的安宁河断裂带北段,该段新构造活动强烈” 。石龙区是此次地震的震中,房屋等破坏严重。“全区7685户,共倒塌房屋3239间,破坏2598间,倒墙19555堵,打死162人,伤707人,受灾6614户。”冕宁全县(含石龙区)死亡216人,轻重伤926人,死牲畜835只,倒塌房屋3980间,严重破坏6444间,土院墙倒塌32341堵。粮食损失14万余公斤。

西昌全县倒塌房屋193间,倒墙541堵,死亡20人,伤83人。喜德县亦有房屋倒塌,光明乡地陷成湖,面积约一亩左右,水深7米。

普格、宁南、德昌、越西、昭觉均有程度不等的破坏。布拖、巧家、会东、盐源、美姑等均有震感。

5. 1955年会理、米易6.75级地震

1955年9月23日,会理鱼鲊发生6.75级强震。震中位置北纬26.6°, 东经101.8°,震中烈度Ⅸ,震源深度10公里。此次地震给当地房屋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10]

在Ⅸ度区:南起紫石坝,北到红格,西起迤资,东到黎溪。其中拉鲊、鱼鲊、万隆、河漂、黎溪、迤资和红格部分地区Ⅰ类房屋倒平,其他房屋倒塌约90%,未倒者也不能住人。民建乡平安村10余户房屋和土地全部垮入金沙江中。

Ⅷ度区:南起海子边,北到九道沟(即新街),西起路步鲊、裕民街,东止芭蕉阱、竹子箐。区内房屋很严重,Ⅰ类房屋倾倒1/3以上,Ⅱ类房倾倒10%,Ⅲ类房大部分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或损坏。滑坡、地裂、地下水变化为数不少,但不如极震区。

Ⅶ度区:只有极少数或个别房屋倾倒,但房墙普遍开裂,房架倾斜,也有木架拔榫情况。陡岩有小规模滑坡,第四纪沉积层中地裂缝。

Ⅵ度区:盐边、华坪、元谋、会理、米易、大姚等,主要是房屋轻度损坏,落尘土,老旧房屋裂缝。

据统计:会理、永仁、米易三县共死亡613人,其中会理县485人,永仁县108人,米易县20人。轻重伤1153人,倒塌房屋15000余间,震裂10000余间,牲畜压死765头。沿金沙江两岸很多村寨覆没;公路、村间便道、良田毁坏严重。相隔三年,安宁河断裂带南北端各发生6?级强震,其后又各余震不断。[11]

6. 2008年攀枝花6.1级地震

2008年8月30日16时30分51.6秒,攀枝花仁和区和凉山州会理绿水间发生6.1级地震。震中位置即东经101°54',北纬26°12',震中烈度为Ⅷ。[12]

据有关资料记载:此次地震造成人员死亡35人,受伤638人,失去住所121756人。房屋倒塌和严重破坏273余万平方米,中度和轻度破坏732万平方米,房屋经济总损失212563万元,其中会理县73163万元;室内财产损失13937万元。工程结构经济损失(含电力交通、通信、供排水)45899.2万元;工矿企业设备财产经济损失30489万元;农业及林业经济损失14818万元;评估区外其他地点经济损失2500万元。总计地震直接经济损失328317万元,其中凉山州122251万元。[13]

三、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历史地震的特点

通过对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上历史地震及其危害的简要论述,可以看出以下特点:

1.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是四川地震活动较为活跃的三大断裂带之一。据《四川地震全记录》上、下卷中的四川强震简目统计,自公元前26年至公元2009年,四川省共计发生有文字记载7级以上强震21次。其中鲜水河断裂带发生8次,占全省强震的38.09%;龙门山-岷山断裂带发生6次,占28.57%;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发生4次,占19.04%,其它断裂带3次,占14.28%。[14]仅从7级以上强震数量来看,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仅次于鲜水河、龙门山-岷山断裂带之后,是四川省42个地震断裂带中第三大地震断裂带。

2.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上历史地震的活动范围和发生时间存在不确定性。这一地区共计发生6级以上历史地震13次,其中6.0--6.9级地震9次;7.0—7.9级4次。从历史地震所发生地区看,主要地震活动发生在安宁河断裂带,则木河断裂带地震活动相对较少。从历史地震所发生时间看,这条断裂带6级以上地震规律不好预测。它的活动间隙有长有短,震级有大有小。例如1913年冕宁6级地震与1952年冕宁6.75级地震相隔49年;1952年冕宁6.75级地震与2008年攀枝花6.1级地震相隔56年。这说明,这一断裂带6级以上强震活动存在着地区和时间的不确定性。

3.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上历史地震都直接或间接给当地居民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这一地区古称巂州(明清时期治所在昭觉,后移今西昌市),历史上经常发生震级不等的大小地震,曾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从6级以上强震产生危害来看,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强震损失要大于盐源、木里断裂带。盐源、木里断裂带地处川南横断山脉边缘,高峰耸立,峡谷深邃,工矿业不多,人口较少,一旦遭受强烈地震,所受各种损失相对较小;西昌、攀枝花虽然也地处山区,但工矿业发达,人口众多,一旦遭受强烈地震,所受各种损失巨大。如前所述,2008年8月攀枝花市仁和区发生6.1级地震,各种经济损失达32亿之多。

4.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上的防震减灾工作有日趋加重之势。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延伸至云南大姚一带,所涉及面积1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500万左右,以彝族群众居多。目前,攀枝花-西昌地区已成为我国能源和交通发展的重要基地,这里不仅有大型企业泸沽铁矿、攀钢、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等,而且还有许多已经建成和正在修建的大型水电站、高速公路、铁路等,例如京昆高速公路、成昆高速铁路以及雅砻江、金沙江地区大型水电站等。对此,攀西地区相关部门在高度关注大型经济建设项目和城镇规划布局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当地地震台网监测预报工作,严防强震大震的发生。

针对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上历史地震活动的特点,当地大型经济建设项目和城镇规划建设部门应高度关注两点: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各类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标准,城镇居民点的修建必须远离活动性断层,远离不稳定的山坡,严禁在活动性断层和不稳定的山坡修建任何建筑物;二是对于不稳定或稳定性较差的山坡以及交通线要经过的地段,特别是大型水电站和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要经过的地区,应有计划地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并举的治理方式。

注释:

[1][2][3][4]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四川省志·地震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6—27页,第27-28页, 第32页。

[5][6][12][13]孙成民主编《四川地震全记录》上卷,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0-44页,第123-145页,第571页,第572页。

[7][8]明清档案部辑《清代地震档案史料·四川总督徐泽醇奏折》,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33-135页。

[9]王会安、闻黎明编《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第三卷(下),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956页。

[10][11][14][15]四川地震资料编辑组编《四川地震资料汇编》第二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9页,第120-123页。

房屋倒塌范文6

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礼立称,地震灾害的本质是一种土木工程灾害,如果震前预防到位,可以确保在7级地震时杜绝死亡。

目前中国每年以土木工程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已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这一方面为增强中国土木工程的研究、设计和施工的总体水平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诸多要求。

其中最严峻的挑战是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威胁。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已经成为保障中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

“5·12”地震后,谢礼立曾提出,在中国五千年发展史中曾遭遇各种灾害,但危害极大、影响极广的土木工程灾害还未被充分认识。

从那时起到今天,5年过去了,中国的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是否有了真正的成果?

农村自建房倒塌严重

根据目前芦山地震的情况,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肇元对《瞭望东方周刊》说,此次地震房屋倒塌主要在农村,问题出在房屋结构上。“农村的房屋实际上是有经验的泥瓦匠做的,而不是技术人员。每次地震都造成大量农村房屋倒塌。一定要提高国家管理体系,把管理触角深入农村,把精力放在改善房屋结构上。”

“长期以来,国家规范中对大梁、楼板、钢筋、混凝土等的做法都有要求。不过,直到2011年7月开始实施的新规范,才对房屋整体牢固性提出要求。而且这只是原则性要求,没有具体细则。”陈肇元解释说。

在他看来,如果房屋整体牢固性好,即使少些柱子也没关系,地震时至多是房屋出现裂缝。“从大的范围来看,如今所有的结构规范都是针对城镇,广大农村到现在都没有专业设计人员指导如何修建房子。”

“5·12”地震后,房屋的抗震能力、尤其是中小学教室抗震能力引起了国家重视。“中国房屋抗震等级相比其他国家偏低。国家特别提出中小学校舍要进行加固,尽管比其他国家要求低,也不至于倒塌。如果有倒塌,问题可能会出在管理、落实上。”陈肇元说。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叶列平也认为,减少灾害措施主要工作要放在震前。“地震灾害最主要的还是工程灾害。房子不倒就没有灾害。之所以这次房屋倒塌主要集中在村镇,是因为村镇建筑没有纳入监管体系,都是自建房。”他对本刊记者说。

作为一名建筑抗震专家,叶列平曾参与“5·12”地震、玉树地震的调研工作。有人认为,“空心砖”优点是质轻、强度高、保温、隔音降噪性能好,缺点是承重能力差、抗震能力差。2011年3月10日云南盈江地震死亡的25人中,11人是在建筑物倒塌时被空心砖砸中。震后重建中,盈江县禁止以空心砖作为本地区房屋建筑材料。

叶列平告诉本刊,“空心砖”主要用于填充墙,对房屋整体抗震性能没有太大影响,至关重要的还是房屋整体建筑结构。

玉树震区一些政府机构和学校、住宅楼采用砖混结构,震中部分破坏甚至倒塌,部分表现较好。大部分民居采用混凝土空心砌块、土坯、木结构或几种材料混合使用砌筑而成,致使自建民居大量倒塌。

专家普遍认为,“5·12”震区农村自建房倒塌严重,是因为农村建筑以砖混结构为主,抗震能力低,其结构主要特点是,实心钻土砖承重、木瓦屋盖、楼板为预制空心板。

灾区有效实践土木工程减灾

谢礼立例举,造成土木工程灾害的主要原因包括:在土木工程的规划或建设中,不当的知识和技术,或不当的选址、设计、施工,以及不当的使用和维护,导致所建造的土木工程不能抵御突发的载荷,进而使土木工程失效和破坏,乃至倒塌。

他说,具有抗震能力的房屋较一般房屋成本增加10%到15%。

现在人们花很多钱装修房屋,而在谢礼立看来,应该把更多的钱用在抗震设防上。“房子质量涉及几个方面,第一是正确的选址;第二是正确的设防;第三是正确的设计;第四是正确的施工,不能偷工减料;第五,要用正确的材料。这都是保证房子抗震的基础。”他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2006年6月,甘肃省陇南市发生5级地震,陇南市文县临江镇东风村90%以上的房屋倒塌或严重毁坏,震后该村按照恢复重建规划,将整个村落搬迁到紧靠212国道的白龙江边进行重建。

全村重建地震安全农居73户,户均6间住房,县、乡政府从重建经费中给每户平均补助10500元,借款2500元,经政府协调由中国农业银行给每户贷款2000元以及通过世界银行项目给每户贷款5500元。

重建时,该村按照地震部门提供的当地抗震设防要求8度进行设防。完全按照农居地震安全工程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基础采用水泥毛石砌筑,以砖混和框架结构为主,按标准设置上下圈梁、过梁和构造柱,确保纵横墙体之间有必要的拉结,达到遭受6级左右地震不倒塌的基本要求。

按照同一抗震要求进行建设的,还有邻近的武都区外纳乡的李亭村和稻畦村。这3个村距“5·12”地震震中的平均距离约260公里,当地地震烈度也为8度,但这三个村住房完好无损,甚至连墙皮都没有开裂。

在谢礼立看来,“5·12”地震的另一个重要教训是,必须提高震区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提高学校、医院等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提高建筑物的设防水准,二是提高建筑物的重要性类别辅之以增强抗震措施。

在芦山地震中,加固的学校教室没有出现大面积倒塌。与此同时,澳门援建的芦山县人民医院引起了广泛关注,叶列平解释说,它运用了隔震结构,所以能在地震中安然无恙。“这种技术在‘5·12’地震后得到推广。‘5·12’地震后,房屋建设采用了多种技术,譬如在绵阳地区使用了消能减震结构。”

新版抗震设计规范有待落实

在陈肇元看来,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标准,首先与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当地在地震发生时需要承受的基本地震烈度有关。

每次地震释放的能量是一定的,但受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即地震烈度会随该地区离震中距离的远近、震中深度及地质条件等多种因素而变。

“地震烈度每增加1度,大体表示传到当地的地震地面运动的峰值加速度增加一倍,也就意味着,弹性阶段的建筑物受到的地震力要翻一番。”陈肇元说,至于设防烈度的取值大小,还需考虑国家的经济、物资供给能力和当地是否具备人类生存、活动条件等多种因素。

中国房屋建筑主体结构抗震设计采用了多目标抗震设防原则,规范规定的设防目标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关于建筑设计的抗震要求,中国至今仍只针对地震灾害,而且设防要求较低,也不强制要求占全国房屋建筑总面积三分之二的农村建筑物的抗震设防。

“5·12”地震后,住建部等部委了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在修订过程中,主要总结了“5·12”地震震害经验,对灾区设防烈度进行了调整,增加了有关山区场地、框架结构填充墙设置、砌体结构楼梯间、抗震结构施工要求的强制性条文,提高了装配式楼板构造和钢筋伸长率的要求。

谢礼立认为,和2001年的版本相比,修订后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作了进一步、更符合实际的规定,使概念设计在工程中的应用更加具体地落到实处。

“然而,在中国目前尚没有一整套系统的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理论;结构工程师理论水平的不一致,导致概念设计在实际应用中方法多样,不能确保结构的安全耐久性。”他说。

参与这次修订的欧进萍此前曾详细研究过诸多中外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他在《地震工程灾害与防御- -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分析与比较》中指出,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总体合理,但抗震设防水平略低于美国和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