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爱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爱读爱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爱读爱看范文1

孩子很认真地打着,母亲也很认真。孩子速度有点慢了,母亲的速度也慢了。他们母子俩,到了天黑还没停下,因为孩子还没打中。作者想:今天肯定打不中了。正想往回走,突然听到一声瓶子破碎声,因为在孩子脑子里,不分白天、黑夜。整个河岸都是母亲、孩子的欢呼声,因为孩子打中了。

有一天,我发高烧,身体很冷,妈妈怕我着凉,把我贴在她怀里。我央求妈妈把我放下来,让爸爸回来陪我吧。妈妈便把我放下来,就打电话给爸爸。爸爸接到电话后立即从青岛赶回来陪着我。

爸爸来到医院,还给我带来了许多好吃的,可是我一点胃口也没有,爸爸很伤心,我也很伤心。

爸爸一直抱着我,我在爸爸怀里睡了好几次。妈妈把我叫起来,说:“慧妤,快醒醒,让你爸爸歇一会儿!”可是爸爸说不累。

爱读爱看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经济学

一、经济学中对恋爱有启示的一些原理

1.选择。在资源稀缺和人类欲望无限这两大现实问题下,如何做选择是个问题。西方经济学对“经济”一词的解释就是:研究如何以有限资源满足人类无限需求的学问。我们每天都在面临各种选择,小到今天吃什么饭,大到选择什么样的职业生涯,也许一个不一样的选择就会改变我们的一生。恋爱更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到底要不要恋爱,或者选择什么时间跟什么人恋爱,都会对自己产生很大的影响。

2.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把一定资源投入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利益。人们活在世上都是要付出成本的,而且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我们要把有限的资源放在能收益最大的用途中。在面对恋爱问题的时候,我们为了追求对方必须要放弃做另一件事,这就是我们在恋爱时的机会成本。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选择和恋人花前月下就要放弃一些寒窗苦读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大学生就要考虑好孰轻孰重或者能不能平衡好各种关系。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微观经济学的重要规律,是指在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所新增的产出最终会减少的规律。通俗的讲,当你极度饥饿的时候想吃面包,你吃下的第一个面包是最解燃眉之急的,但随着饥饿程度的降低,你对下一个面包的渴望值也在不断减少,当你吃到完全不饿的时候即是边际效用为零,这时候再吃下去会感到越来越不适,即产生了负效应。

在寻找恋爱对象的过程中同样适用,随着你搜寻时间成本的增加,你的搜寻动力会随之减少。对于大学生恋爱来说,要尽量找到自己爱情的效用最大化。

4.爱情博弈。我们先来看一个博弈论中的经典案例——囚徒困境。两个犯罪嫌疑人甲和乙被抓到后被分别囚禁在两个独立的不能互通信息的房间里。如果两人都承认,则双方被轻判;如果一人承认一人不承认,承认的一方将被释放,不承认的一方将被重判;如果两人都不承认则因证据不足双方均被释放。我们可以看出,不管甲怎样选择,乙的最佳选择都是承认。反过来,同样地,不管乙怎样选择,甲的最佳选择也是承认。这样,两个人都会选择承认,不过这样的结局是两人还要遭遇牢狱之灾。

这个囚徒困境放在爱情里也一样,爱情其实也是个揣摩对方心理的过程,恋爱中双方都无法看到对方的心思,如果双方都不变心,那是最好的结局;如果都变了心,那结果也还可以接受;如果一方变了心,另一方被抛弃,那么显然另觅新欢的一方是最幸福的,而被抛弃的一方是最不幸的。

恋人之间的博弈,可能是双赢,也可能是双输,但是长久的爱情一定是达到一种均衡、互惠互利的机制。在爱情博弈当中,我们对待恋人要善意、要宽容、要理解、要忠贞不渝、要简单真诚,这样我们才会获得美满的爱情。对于大学生来说,懂得这些理论对于日后谈恋爱还是十分必要的。

二、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培养爱的能力

对于大学生来说,我们应该首先明白什么是爱情。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可以看出真正的爱情应该包括理想和责任两个方面。理想赋予爱情深刻的内涵,是爱情生长的内在依据。责任是对爱情的升华,也是爱情得以长久的重要保障。理想和责任构成了爱情的有机统一整体。所以很多大学生因为寂寞、好奇、虚荣心、寻求刺激等而去恋爱都是不正确的。真正的爱情是崇高和伟大的。同时我们大学生要学会担当责任,如果要恋爱就要对对方负责任,不负责任的恋爱是不可取的。

如今步入大学校门的90后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与人交往的能力不强,尤其是在谈恋爱方面。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在从众心理影响下急着谈恋爱,可是由于之前缺乏与异往的能力,更缺少爱别人和被别人爱的能力,所以在恋爱时很容易出现问题。一旦遇到问题,不能很好处理,就会影响到学习和生活,严重的还会出现心理危机,所以大学生谈恋爱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自己“爱的能力”。这其中包括爱别人、拒绝别人、被别人爱以及被别人拒绝的能力。要积极学会并增强自己表达爱,鉴别爱情与友情,接受爱或者拒绝爱以及发展爱的能力。

三、大学生恋爱要学会处理以下几种关系

1.恋爱和人生的关系。爱情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人生需要爱情,但是不能仅为爱情而活着。我们大学生应该摆正爱情的位置,树立崇高的理想,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投入到事业中,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实现生命的价值,才能给自己的人生及爱情赋予真正的意义。

2.恋爱与学业的关系。大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黄金时期”。大学生应当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业上,努力培养和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为自己以后的事业做好准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在社会上也难以获得应有的地位,缺乏他人的尊重与承认,事实上也无法为恋爱建立牢固的基础。

3.恋爱与失恋的关系。我们爱就要勇敢的爱,就要勇敢的付出,但是我们的付出往往不一定会有美满的结局,婚姻是结果,而恋爱是过程,不是每一段恋爱都能走入婚姻的殿堂。我们要学会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但是怎么走出失恋的阴影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在大学期间面对失恋切不可做傻事,要把精力转移到学习上来,多跟同学交流,让自己充实起来。

爱读爱看范文3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恋爱问题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大学生随着生理发育和心理上的成熟,恋爱成为了其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什么是爱情”“大学生可不可以谈恋爱”“大学期间谈恋爱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一直是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热门话题。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老师的日常教育工作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我们不难想象辅导员老师对大学生恋爱问题的看法以及在此看法下开展的教育工作将对大学生爱情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现阶段辅导员教师看待大学生恋爱问题的常见观点

随着近年来的高校扩招,辅导员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其大多数是刚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他们精力充沛、朝气蓬勃,与在校大学生年龄差距小,容易有共同语言,难以形成代沟,有利于其工作的开展。但是这些刚步入社会的青年辅导员教师往往自身还处于爱情的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的爱情观。他们面对学生的情感问题常常束手无策,不知该如何开展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健康教育,也不知如何指导大学生树立爱情观,树立怎样的爱情观。

(一)大部分青年辅导员教师在看待大学生恋爱问题上缺乏自己的主见。随大流的认同老师们的普遍意见,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对大学生的恋爱现象装作“视而不见”。对谈恋爱的大学生,辅导员老师往往潜意识的采取回避态度。

(二)另外部分辅导员老师对大学生恋爱问题持反对意见,认为大学生不应该谈恋爱,认为恋爱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当然在大多数的时候他们的口头保持中立立场,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对恋爱的学生群体存在歧视。如在干部的选拔任命,在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定,甚至在推荐入党及其他评优评先等方面让恋爱的大学生均处于劣势。

(三)当然也有部分辅导员老师看待恋爱大学生与其他学生确实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甚至更加的关心,爱护谈恋爱的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能够成为指引大学生学习、生活及爱情道路上的明灯。

二、大学生恋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不足

大学生群体从恋爱的心理卫生角度分析,因为其人格不成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果不加强对大学生的恋爱观及其恋爱行为的正确指导将形成十分严重的后果。

(一)对大学生爱情观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缺乏关于爱情的基本知识。在校大学生渴望爱情,但是往往又不了解爱情。爱情是男女双方基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共同的人生理想而在各自内心形成的彼此真挚爱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最强烈、最稳定、最专一的感情。爱情具有平等性、相互性、忠贞性(排他性)等基本特征。

(二)对大学生恋爱现象缺乏正确引导。大学生恋爱往往会因为缺乏正确的引导出现不良行为。如因恋爱而无心读书、荒废学业、因失恋而自暴自弃甚至自杀、在公共场所发生不文明行为、未婚先孕者影响学业等。

(三)对恋爱的大学生群体关心爱护不够。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群体应该遵守的职业精神,对学生的关爱是教师快乐与幸福的源泉。恋爱中的大学生也是我们教师的学生。他们在生活中往往因为恋爱的原因被其他同学所孤立。他们的精神压力与生活压力更大,更需要老师的关心爱护。

三、高校辅导员就大学生恋爱问题应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爱情是每一个人人生道路上不可避免的重要课题。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提倡真挚的爱情。建立在信任、理解、包容和奉献基础上的爱情才能长久。两人要共同在一起长期生活,不应是看中对方的地位、钱财、家庭,而应注重对方的能力、人品。在恋爱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为今后的婚姻生活打好基础。

(2)要懂得爱情是一种责任和奉献。爱不仅是得到,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和奉献。人生活在社会中,就具有两方面的责任:一是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二是对家庭、父母、孩子、朋友和爱侣的责任。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才能获得崇高的爱情。

(3)恋爱要严肃认真、感情专一。恋爱关系包括自己特有的感情和义务,它只能存在于恋爱者两人之间,不容许第三者介入。双方要真诚相待、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也实事求是地对待对方。

(二)指导学生处理好恋爱与学习的问题

爱情与学业的矛盾,是大学生恋爱最大的难题。大学阶段是成长、成才的黄金阶段,是个人精力、能力、智力发展的高峰期,是储备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的关键期。而当爱情来临时,胸怀远大抱负、肩负繁重学业任务的大学生,常常陷入深深的矛盾与迷惘中。“甜蜜美好的爱情我所欲也,成绩优良的学业亦我所欲也。两者难以兼得。”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权衡好两者的轻重,对大学生而言,至关重要。爱情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它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

(三)指导学生处理好恋爱中的消费问题

由于大学生在思想上和心理上还并不成熟,对爱情的了解往往还停留在用金钱追求浪漫的层次上,缺少一份对待现实理性的思考和清醒的认识。从表面上看,恋爱消费是个人行为,但从更深的意义上说,这种消费现状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当今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大学恋爱缺乏社会恋爱的现实和理性,对爱情的浪漫要求程度比较高,但这一切都是以物质为基础的,这就很容易造成大学生爱情高消费和经济低收入的矛盾。同时,恋爱高消费会造成大学生爱慕虚荣、互相攀比的非理智心态,对个人成长造成不利。

(四)教育指导学生遵守恋爱道德,恋爱行为健康文明

道德是一种由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关系,指导人们行为,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恋爱中的道德就是人们在恋爱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规范和原则。恋爱行为方面要求:言谈要文雅,讲究语言美。不能出言不逊,污言秽语,举止粗鲁。行为上要大方。一般来说,男女双方初次恋爱,在开始时常感到羞涩与紧张,随着交往的增加会逐渐自然与大方。这个时期要注意行为举止的检点。动作上高雅,避免粗俗化。恋爱过程中要平等相待,相敬如宾。不要拿自身的优点去比较对方的不足,以此炫耀抬高自己,戏弄贬低对方。

(五)教育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与处理恋爱中的挫折。

大学生的恋爱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而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种种挫折。如果所受到的挫折超过承受能力而得不到合理的情绪疏导,就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有的大学生因此借酒浇愁,有的大学生一蹶不振、自暴自弃,还有的大学生因此走上自杀甚至犯罪的道路。因此,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高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辅导员老师是大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的领路人。加强大学生爱情观教育是辅导员老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是大学生人生成长历程的重要环节,它们不仅关系到学生今后的个人幸福和前途,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国家的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林澍峻 大学生恋爱中的心理困惑与调适 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 2001年第3期

爱读爱看范文4

关键词:雪莱;含羞草;爱;泛神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058-02

“爱”对雪莱来说,是贯穿其一生的神圣宗教和哲学信仰。在《两个精灵,一则寓言》中,雪莱称“如果我立志定要穿越夜的黑暗,爱的明灯将炽燃在我的内心,这就是我的白天!”在他的代表作《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中,他也热情洋溢地宣称,“除了爱,一切希望都渺茫”。《含羞草》一诗更是多方面地表现出雪莱对爱的理解和态度。

一、雪莱对爱的理解

雪莱所说的“爱”绝非仅限于狭隘的两性之爱,而是普遍存在于自然万物之间的“爱的精神”。雪莱在散文《论爱》中说,“当我们在自身思想的幽谷中发现一片虚空,从而在天地万物中呼唤、寻求与身内之物的通感对应之时,受到我们所感、所惧、所企望的事物的那种情不自禁的、强有力的吸引,这就是爱。”可见,雪莱所谓的爱是灵魂之间的共振与交融,以及在彼此交融相通之中所产生的脉脉温情。而雪莱信奉的泛神主义认为万物皆有性灵,这些灵魂之间相互感应,因此,在自然万物之中到处都能感到爱的踪迹。这样,雪莱就打破了爱为人类所垄断的局面,使原本被认为是冷漠无情的大自然洋溢着爱的温馨。“所有的花都感染和浸润/临近花朵泻来的芬芳和光明,/正象由于青春和爱而亲近的年轻恋人/为彼此的气氛所缠绕,所充盈。”除了相互吸引、共振之外,自然万物的爱还表现在彼此间的关怀、互助。如诗中描写的,“还有各种小花,随着日色西沉/也垂下头去,形成白色紫色蓝色的凉亭,/使萤火虫免受夜露的侵凌。”

正是基于对爱的这番理解,雪莱对自然万物均怀有一种恋人式的亲切。他喜爱自然,也理解自然。他对自然景物很少像华兹华斯那样满足于客观的描摹,而总是别具匠心地赋予自然以精灵式的情态和意识,就像本诗中的玫瑰、百合、含羞草、溪流、云雾无不具有各自独特的性情、生命。这就使人仿佛回到了古希腊神话中人神共处的黄金时代。

雪莱所理解的爱的精神同时也表现为一种圣徒式的博爱,它不仅只存在于所有美好的事物之间,而且将温情、关怀指向所有弱势群体。雪莱在生活中就常常以他并不宽裕的生活费周济附近的穷人,按勃兰兑斯的说法,“这种慷慨几乎达到了过分自苦的程度”。并且雪莱还将这种悲悯情怀由人推及一草一木,甚至推及卑贱的昆虫。这在诗歌的第二部分就有所表现:照管花园的姑娘将一切害虫、不洁的东西装进筐笼,抛到荒野丛林,同时“为了使可怜的被逐昆虫得以疗饥,/框里还装满她双手所能采集的/最鲜嫩的野花和青草作为食物,/因为它们虽然为害,本心却也无辜。”

雪莱同时还认为“美”也是爱的一种表现形式,爱与美是同一的,美即是爱的精神的外化。在《含羞草》的第二部分中,作者虚构了一个照管花园的姑娘,将之作为美的象征,并说“优美形体内的优美心灵,/规范着也显现于她的仪态和举动,/象海花开放在大海洋中。”这里就以优美的形态和仪态源于优美的心灵象征美同样也需要一个心灵,这个心灵即是爱的精神,并以海花之于海洋表明了美与爱的同一关系。美诞生于爱出现之时,爱消亡了,美也必将随之而去。正如雪莱以诗歌形象化的语言所描述的那样,代表美的姑娘是从早春起开始活动在花园里的(在诗歌的开篇,春天即作为爱的精神的象征被明确地指了出来),而未见第一片黄叶就死去了。

二、雪莱对爱的渴慕

《含羞草》不仅表现出雪莱对爱的独特理解,还表现出了他对爱的重视和渴慕。

雪莱相信只有爱才能使世界充满欢欣和希望。《含羞草》的前两部分中,象征着爱的春天使花园里花发草萌,象征着美的姑娘的精心呵护更使得花园呈现出勃勃生机,就表明雪莱认为爱是使世界变得美好、欢乐的核心因素。而诗歌的第三部分描写失去了春天和姑娘的照料,花园就变得萧条、败落,从反面肯定了爱的必要。

既然爱被赋予如此崇高的地位,那么雪莱对爱的执着追求也就成了必然的了。在这首诗中,雪莱对爱的渴慕是以化身为含羞草这个形象表现出来的。这首诗中出现了许多芳美的花草,如,玫瑰、百合,但雪莱没有选择他们,而只是以不起眼的含羞草自喻,这是有着深刻原因的:一方面雪莱是以含羞草的敏感喻指他自己内心对爱的敏感;另一方面,玫瑰、百合等花本身已具有美的形态,已经吸引人们较多的关注。爱之于他们,就像精致的美食之于酒饱饭足的人,并不是非有不可的,他们无法表现出雪莱对爱急切、焦虑的渴望。而含羞草开不出美的花,这也注定它缺乏人们的关爱,含羞草就像一个饥肠辘辘者那般迫切地渴望着爱与美,正如诗中所描写的,“含羞草从根到叶都感受着爱,/却没有什么爱的果实结出来,/它接受得最多,也爱得更深,/在只需要它时,可以完全献身——/因为含羞草没有艳丽的的花,色彩和芳香的秉赋不属于它;/它爱得像爱神,热情充沛心内,/它只渴望一种珍品,它所没有的美!”雪莱这哪里是写一株草,这完全是对自我情感的隐喻。对爱的渴慕已成为雪莱的生命本能,单纯、强烈、执着。就像他在《致——》这首诗中所说的,“我献不出常人称道的爱,/呈上的是虔诚崇拜;/……这是灯蛾对星光的向往,/黑夜对黎明的渴望”。

三、雪莱对爱的信念

一般而言,对爱怀揣着信仰和追求的大多数是一些涉世未深的年轻人,但那些未经历过痛苦的爱大多是肤浅而脆弱的,一旦碰上严酷的现实即会化为乌有。雪莱的爱与那种流于表面的爱有着本质的不同,他经历过常人无法承受的苦难。但是正是因为撑过了苦难的磨练,雪莱的爱才显示出如此异于常人的伟大卓绝。

《含羞草》创作于1820年,当时雪莱正处于人生的最低谷。从1818年到1819年,诗人先是由于个人婚姻问题,毫无理由地遭到英国社会卑鄙的诽谤中伤,并丧失了他和赫丽艾特所生的两个孩子的抚养权。其后,他和玛丽所生的两个孩子相继死亡,这更是给雪莱以毁灭性的打击。这些接踵而至的困难迫使一向坚强的雪莱在《西风颂》中呼号到,“我倾覆于人生的荆棘!我在流血!”在《含羞草》第三部分中那个萧条、阴冷的花园也就是雪莱当时悲凉心境的象征。但丁在《神曲》中曾将地狱的亡灵喻做秋天的落叶,雪莱在这里就巧妙地化用了这个比喻,“棕色的黄色的灰色的红色的/和有着死者才有的白色的落叶,/象鬼魂的队列乘干燥的风飞行,/它们的呼啸使飞鸟惊心。”由此建立一个巧妙的互文。在诗歌的第三部分中,雪莱也确实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比地狱更为凄惨可怖的世界。

正如勃兰兑斯评价的那样,“但是雪莱的精魂,展开他向往自由的崇高而热情的羽翼直升晴空,高飞在所有这类伤感情绪之上。”尽管生活将种种苦难与不公加诸诗人敏感的心灵,但这些都不能使雪莱灰心丧气,放弃对爱的信仰。在《含羞草》的第四部分中,作者说,“……但是既然在生活里,/一切都是表象,没有什么是真的,/充满了谬误、愚昧和纷争,/我们自己只是梦中的幻影,/那么,这虽是个简朴的信念,/考虑到它却足以令人开心颜,/那就是承认:和万象一样,死亡本身也必定是虚妄……对于爱,对于美和喜悦,/不存在变化和毁灭,/它们的威力超越过我们的感官”。可见雪莱仍然能从柏拉图学说和泛神论思想中汲取积极的力量,力求超越苦难。

按照柏拉图的观点,我们感觉到的现象世界是理念世界虚幻的摹本,人类所有的知识也源于对理念的回忆,只有理念才是实在的。现象世界则充满了无常和变迁,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一般来说,在现实世界之上建构另一种实在的学说很容易将人导向虚无。但雪莱却从这种学说中汲取了积极力量,以之作为他保持乐观的哲学基础。雪莱坚信爱的原型存在于理念世界中,它是永恒而绝对的。现象世界中爱可能会消亡、毁灭或被人类遗忘,但爱的原型却是超越时续、永恒存在的。现实的黑暗、生活的冷酷无法伤及于它,人们也必将通过内在于他心灵的回忆理解到爱的精神。基于这种思想,雪莱超越了纷乱变迁的表象着眼于永恒,对未来充满乐观,并始终坚持爱的信念。

另一方面,泛神论思想也对雪莱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泛神论的代表人物斯宾诺莎认为,“只有从有限的创造物的眼光来看,才存在所谓的否定。唯有神完全实在,在神讲,没有否定。因此我们觉得是有罪的事,当做整体的部分去看它,其中的恶并不存在。”这个学说启发雪莱跳出狭隘的个人利益的圈子,站在历史和整个宇宙的高度,以一种悲悯的情怀去关照人生,并以开阔的心胸去包容苦难。受此启发,雪莱在《含羞草》的末尾说,“感受不了光明是由于本身的阴暗”。雪莱也是以此自勉,不断寻求个人精神境界的超越。从雪莱一生的诗歌创作中也可以看出,他并没有止步于个人痛苦的感伤,而是进一步将之深化、升华,使之上升到对人类整体共同命运的关注。而这恰恰与雪莱对爱的理解是相通的。

由此可以看出,雪莱对爱的信仰是真挚、坚定的,这种信仰使他一直保持乐观的心境,其后不久,他就超越了苦难,挣脱了疑虑,创作出那个时代“欢乐的强音”——《致云雀》。

参考文献:

[1]雪莱.雪莱诗选[M].江枫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2]雪莱.雪莱散文[M].徐文惠,杨熙龄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3]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4]罗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5]王化学.我读《麦布女王》[J].读书,1990(10).

[6]周昭宜.试析雪莱诗歌的哲学意蕴[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5(1),

[7]蔡雪岚.雪莱诗歌创作的思想和寓意[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5).

[8]徐广联.是巫术,还是艺术?——论雪莱《西风颂》的多重内涵意义[J]文学理论研究,1993(5).

[9]刘文孝.《西风颂》形式琐谈[J].昆明师范学院学报,1983(4).

爱读爱看范文5

他的双手会在你的身体上游荡,他的唇会轻柔地落到你的唇,这种吻表明他在情绪上已经准备好要和你进行一次亲密接触。他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你的身上,但是你也记得要作出回应,吻他的颈部再吻他的唇……以下为你揭秘从男人亲吻动作看他对爱的态度。

搂着你的腰摸着你的脸:这种爱从容、醇厚、大气,有宽容之心,他相信自己的爱可以征服你,是个对爱执著而强有力的男人。吻可以如此从容,那他一定成竹在胸,也一定爱得游刃有余。

抚摩你的头发:他的爱细致温柔,很贴心,比较艺术,重细节,感性。他还有“空”这样欣赏,可见对女人有种由内而外的喜爱,而不是单纯下半身决定上半身的冲动。

轻抚你的臀部:这种爱比较成熟,也很有激情,是燃烧的火鸟,可见他是个富有挑战性格的人。他懂女人心,但是也暴露出他极可能是个有魅力的危险“狠角色”。

抱紧你:这种男人需要安全感,尊重对方,在乎“在一起”的感觉,爱的温度很高。有时手上的信息要比唇上的信息更准确,不少女性喜欢这样的“窒息感”和被揉碎的奉献感。

白领一生抱怨106天下班后花14.5分钟改善心情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家具连锁店DFS在对2000名上班族进行调查后发现,45%的人比一年前更难放松心情。他们下班回家后,平均要花14.5分钟的时间向朋友和家人倾吐郁闷心情,相当于一生中要花106天发牢骚。

英格兰东北地区的上班族情绪缓解状况更差,他们平均每天花23.5分钟时间诉说工作中的不愉快,相当于一生中有170天在诉苦。此外,女性和年轻人最难调整下班后的心情,超过五成的人很难在下班后彻底忘掉工作烦恼。

研究还发现,美发师是最难在下班后放松心情的职业,然后是厨师和护士。调查还显示,普通人下班后平均花45分钟改善心情,其中,躺在沙发上是下班后最受欢迎的减压方式,其次是洗热水澡。

全球7000万人属无性恋者,被称为第四种人类

加拿大一份研究指出,全球有约7000万人属于无性恋者,对男人、女人都不存在性吸引力,这种人被称为世界上的“第四种人类”。

英国一项研究指出,如今的性文化接触渠道便捷,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造成了一定人群对性失去兴趣的现象,甚至是对两性毫无吸引力,这类人群被归为继异性恋、双性恋、同性恋之后的第四种人群——无性人群。

加拿大研究者对1.8万人的性吸引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其中1%受调查者对任何两性都没有兴趣。英国伯明翰一位23岁的学生哈顿坦言,在3年前就发现自己不需要性了,他也不想再自欺欺人,尽管自己身边的朋友生活糜烂,但他认为没有了性的生活也很好。

加拿大心理学教授博戈特表示,现实生活中一直都存在这种第四人群,只是因为现代人对性的探讨密集,关注度高,才出现这种明显划分。

美国女作家发起不照镜子运动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但不少女性对容貌吹毛求疵,难免徒生烦恼。据《印度时报》8月20日报道,由美国网友牵头的“镜子斋戒”倡议,引起一股潮流。

报道称,最先发出“不照镜子”倡议的是美国女作家马德兰诺。现年36岁的她一度非常注重外表,她甚至练就出一张照镜子“专用脸”:只要一照镜子,就刻意睁大眼睛、收拢面颊。久而久之,她自己都觉得这很没有意义。2011年5月,为了分散自己对外表的注意力,她开始尝试不照镜子,并在博客中分享自己的心得。在为期一个月的试验后,她表示“心情平和、宁静”。

这篇博文登出后,网友竞相跟风,她们不但尝试不照镜子,甚至拒绝一切能反光的物体,例如商店橱窗、手机屏幕和汽车后视镜。

然而,英国《每日邮报》的报道认为完全不照镜子也会起到反效果,人们只有摒除自我挑剔的心态去照镜子,才不会产生额外压力。

拥抱姿势易暴露男人真实性心理

1.趁你不意,拉你入怀中

如果他喜欢出其不意地一把把你拉入怀中,让你的脸贴着他的胸膛,他的双臂紧紧拥着你,他是在告诉你:宝贝,你不知道我有多爱你,相信我,我会给你幸福的!在性生活中,他相对比较传统。

2.从背面温柔环拥

喜欢从背面环拥女友的男人,比较理性,他更注重与爱人有精神上的交流,所以你不要奢望他能把“我爱你”挂在嘴边,还是看他的行动吧。

3.他喜欢枕在你的腿上

这样的男人有恋母情结,在情感上比较黏你,他比较多愁善感,更喜欢你对他说“我爱你”。他一定是你心事的耐心听众。在性生活中,他会竭尽所能让你享受。

4.单臂拥住你的肩

在爱情上他很被动,也很保守。他用胳膊拥住你的肩,就是表明他的小心,他在观望你的情绪。他很尊重爱人,在性生活中,如果你不愿意,他绝不会越雷池半步。和这样的男人相处,你想要什么一定要说出来,你自顾自生闷气只会被他误读为你讨厌他。

口头语看性格:常说“说真的”缺自信

我们常说:“口头禅就像粘在嘴上的膏药,甩也甩不掉。”事实上,一个人爱说什么样的口头语,与他的性格大大相关,也是我们识人知人的小窍门。

经常使用“果然、绝对、肯定是”这种口头语的人,通常爱憎分明,较为强调个人主张,做起事来积极果断、有魄力,但有时给人一种自以为是的感觉。把“说真的、老实说、不骗你”这样的话挂在嘴边,甚至要强调好几遍的人,性格通常有些急躁、敏感,生活中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显得自信心不够。

爱读爱看范文6

摘 要:儒家“仁爱”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基督教“博爱”的思想是西方文化的核心。两者都是世界现代文化发展的源泉。本文从孔子“仁爱”思想内涵和基督教“博爱”思想内涵入手,从语言外在结构角度试着对两者思想异同进行分析。

关键词:语言结构形式;仁爱;博爱;异同

一、历史背景和内涵

首先,就儒家“仁爱”思想而言。儒家 “仁爱”思想的根本乃为“孝悌”。孝也者,孝顺。为人子女孝顺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悌也者,敬也。是为兄弟姊妹之间友爱互助。广而言之,即对待朋友也要有兄弟姊妹之情。孔子认为爱人首先是要爱最亲的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君子凡事都要在根本处下功夫,一心一意的把根本处做好。根本做好了,由根本而生的事物的方方面面,自然就会顺顺利利的做好。就像树木一样,根本牢固的,其枝叶没有不繁茂的。“仁爱”的核心在“爱人”。儒家的“爱人”具有双重性质,即“爱亲”和“爱众”。“泛爱众,而亲仁。”仁是人与人之间的亲爱。“爱众”,孔子用孝悌作为“仁爱”的开始,认为应该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种“爱亲”之情推广开,以至于爱朋友,爱周围更多的人,达到从“爱亲”到“爱众”的目的。

“仁爱”的方式为“忠恕”。其实质是“推己及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是谓“忠”。所谓“恕”,就是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他人。其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其次,就西方“博爱”思想来说。“博爱”是基督教文化的精神,是现代西方社会的精神原则和社会情感之一。基督教博爱思想早在公元前后古罗马帝国和犹太民族矛盾尖锐的社会背景下,经耶稣主动汲取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古犹太文化的精华创造产生。可归结为三种爱:上帝对人之爱(上帝爱人);人对上帝之爱(人爱上帝);人对人之爱(人爱人)。西方现代社会的“博爱”源于基督教的“博爱”,两者又有所不同,它在原有含义的基础上增添现代的一些内容,赋予其现代性。基督教的博爱 “爱人如己”就是体现。

二、语言结构看“仁爱”思想与“博爱”思想之异同

“仁爱”之说可有二。一为“仁”与“爱”。二者之关系为平等并列之对等。“仁”重要,“爱”亦重要。从语言结构言之是谓并列结构关系。二为“仁”之“爱”。二者之关系为前偏后正之偏正结构。重点在后面之“爱”。基督教之“博爱”,或曰“爱”,为广博、博大之爱。重点在“爱”。若与“仁爱”相对言,则近“仁”之“爱”之结构。意义仍有差别。

首先,儒家之“仁”与儒家之“爱”的关系。(不可分,成“仁爱”)儒家无神,“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没有高高在上、独一无二的神圣主体,即上帝。儒家之仁是整个儒家思想核心,延伸至万物浑然为一的道。“仁”即是为人之道。“仁爱”最高境界即为与天地万物为一。我与宇宙同一。所以才有陆象山的“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程颢也有“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诸己,自不与己相干。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且不属己。”“仁”不能与爱剥离,因爱是“恩、怜、宠、慕、好乐也。”“仁爱”建立在天地有情、厚德载物和“天地人谓三才”基础之上。概而言之,儒家之“仁”与儒家之“爱”不可分,“爱”与“仁”互为前提。

其次,儒家之“仁”与基督教之“爱”的关系。“仁”字从二从人会意,为人与人相接相处之道德总称。《论语・中庸》中有“仁者,人也。”言仁为人之所以为人之道也。人初则渐有“我觉”而知我之为我,同时又有“他觉”,知我之外尚有他,于是发现其自我焉,是谓“自我意识”。继则渐由非我之他,认辩其孰为与我不同之“物”,孰为与我相同之人,而发现其自我之同类焉,是谓“同类意识”。由同类意识发生“同类情感”,此即孟子所谓“恻隐之心”,为人之端者也。由知自我而知与我同类之“人”,由自我之情感而有为我同类之人而发之情感,其作用全在“推己及人”。自消极方面言之,此即所谓“恕”也。自积极方面言之,……此即所谓“忠”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中庸》曰:“忠恕违道不远。”“道”,即人道也,即“仁”也。……不仁者,但知有己,不知有人;但图利己,不恤害人;此由其同类意识由淡漠而至消沉,故其同类情感亦由麻痹而至丧失。孔子论仁之言主要体现在《论语》中《八佾》中的《里仁》篇、《述而》中的《卫灵公》篇等。孔子不轻易以“仁”许人,也不敢自承为“仁”,且其对“仁”的看法因人而异,如其答颜渊也以“克己复礼为仁”,其答仲弓也以“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是为“仁”,其答司马牛也曰:“仁者,其言也。”其答樊迟也,一曰:“爱人。”再则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其答子路、子贡也,以管仲相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中国不致沦于夷狄为仁。其答子张也,以行恭、宽、信、敏、惠五者于天下,为“仁”。可见儒家之“仁”并不禁止杀伐。基督教“博爱”则忌杀伐,此从《摩西十诫》中可看出。其第六条为不可杀人。基督教之爱的观念服务于将人与人和人与上帝连接起来。其“爱”是上帝灌入人灵魂中去的、居于人的意志,非人的情感。不承认发自人本身的内在之情。与孟子所谓“人性善”相对,其更近于荀子的性恶论。在这里因其人类祖先的原罪,后代要救赎,所以就要“爱”。这种爱是人死后重新进入天国的自我拯救之法。上帝之爱为“真爱”。人所表现的是对他人之爱仅仅出于意志、使命。基督教的爱,既可以用来描述人与人之间情感,也可用来描述人神之间的情感。人与人之间,爱人如己。爱的观念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上帝爱人、人爱上帝和爱人如己。

再次,儒家之“爱”与基督教之“爱”的关系。就儒家言,以“爱”言,亦因所爱对象之不同,而异其名:夫妇之间,则曰“恋爱”;亲子兄弟之间,则曰“亲爱”;朋友之间,则曰“友爱”;至于仁民爱物,则曰“博爱”。其对象愈专一,则其爱愈笃厚,其对象愈广博,则其爱愈淡薄。《论语》思想体系核心之为“仁”,其为最内层的,“爱”为其延伸,为最外层的。“仁爱”合称,涵盖了《论语》思想。儒家之“爱”分对象、层次、薄厚、多少。《圣经》“博爱”则一视同仁,无差等。“爱人如己”为证。儒家又言:“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告子篇》又曰:“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告子》云:“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舍生取义”,孔子“杀身成仁”之说,意义相类。孔、孟则视“仁”“义”特重,竟为“生命第二”矣。此处为大义舍生,与基督教之“博爱”为大爱舍小爱,相通。儒家关注的是现世、现实世界的人。基督教“博爱”关注的是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人。

总之,儒家“仁爱”与基督教“博爱”都是一种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都是对人类的命运、生存状态、伦理道德信念及行为准则的关注,都主张爱人。二者在其各自文化体系中的地位相同。都处于各自文化体系的核心地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又由于各自产生的文化土壤不同,发展环境各异等遂产生了各不相同、又各有特点而又可以互补的特质。在现代社会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

[2] 杨伯峻.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

[3] 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04.

[4] 蒋伯潜.十三经概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