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装作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吊装作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吊装作业

吊装作业范文1

关键词:起重机械;吊装作业;安全管理

Abstract: in order to prevent lifting work safety accidents, the author through his years of management practice, combined with the use and management of the safety of the large hoisting machinery, lifting machinery safety management from the most basic ways to sum up, and the safety of the lifting operation management were discussed, and further discusses the lifting operation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Key words: hoisting machinery; Lifting operations; The safe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近些年,国内外发生多起大中型起重吊装作业的安全事故,不仅损失惨重且影响极坏。分析事故的原因和破坏可以发现,起因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如:起重机械的设计、制造、使用、管理等。那么如何减少吊装事故,确保起重机械安全作业,是当前起重机械和吊装作业重点研究的问题。根据起重机械的使用特点和吊装作业事故的特点及常见事故分析并制定出应对措施才能保证起重吊装安全作业。

起重吊装作业中的安全管理规定

(一)起重吊装的作业计划是确保安全生产的第一步。

计划必须在具体施工之前进行,具体的作业计划应该包括:相近的任务描述;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具体工作的实施步骤;作业环境和地点;负责人;所涉及到设施设备与工具;约定的指挥信号;员工防护用品等。其中员工的防护用品包括安全头盔、手套、防滑胶鞋、全身式安全带、听觉和视觉保护装置。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突发的自然情况,引起施工环境变得恶劣并影响正常施工。这种情况会涉及到关键性起吊的规程。安全性起吊主要是指出现施工过程中使用多台起重机、货物总质量高于最大负载、操作员无法目视起吊货物时、毗邻电线、管线1.5m之内、遇到严重恶劣天气条件,如暴风雨、沙尘暴、雷电等情况时所涉及到的起吊计划。

起草关键性起吊计划的时候,除了注意一般计划所涉及的内容之外,还应该包括解释为何为关键性起吊、起重机的类型的生产厂家、吊臂的长度与角度、作业半径、货物重量、指点、可能遇到的各种阻碍和吊具以及索具类型的内容。

起吊计划应该由专业的起重技师和专业人员进行审核,并按照附录中的检查表逐一检查,最后由生产单位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签字批准。

(二)作业中的安全管理

(1)吊装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吊装质量大于10t的货物必须办理《吊装安全作业证》。

(2)施工作业中,夜间必须有足够的灯光照明,如遇大风、大雾、大雨等天气应该立即停止作业。

(3)吊装质量大于40t的物体和土建工程主体结构,必须提前编制吊装预方案。

(4)必须设立安全警示牌并安排专门人员监护,严禁非工作人员入内。

(5)高处作业应遵守厂区关于高处作业的相关规定,吊装人员必须按照规定佩戴安全帽。

(6)实施作业期间,必须分工明确、坚守自己的岗位并按照信号灯统一工作。

(7)起吊作业前,按照规定对于将会用到的所有起吊设施进行检查。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必须保证安全可靠。

(8)吊装机械时,注意遵守通用标准和机械的操作规程。

(9)任何人不得随同吊装货物一同升降。特殊情况必须随之升降的,应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并且由现场的安全指挥员批准。

(10)吊装作业时,必须根据规定符合合理安排被吊货物并据此选择适合的吊具、索具。在被吊的货物高于核定吊装载荷时,应随时检查制动器,并且低空试运行之后,再平稳吊起。

二、了解起重机械的使用特点是确保起重机械安全的基本要求

起重机械事故一旦发生,将会造成机毁人亡,严重的还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重机械的使用者和管理者必需结合安装企业起重机械吊装作业的实际情况,认真思考,不断归纳总结,将全面了解起重机械的性能、特点作为保障安装企业在用起重机械安全的基本要求。本人结合安装企业完全机械化作业吊装的实际情况,将起重机械的使用特点归纳为:

(一)是高空吊装受风力影响,吊机受冲击载荷大;

(二)是设备就位吊装复杂,容易造成吊机斜拉斜吊;

(三)是作业过程中指挥不当,造成被吊物件或吊钩绊到周围已固定的设备,使吊机受到额外负荷;

(四)是施工现场电焊作业多,容易造成吊机的钢丝绳被电弧烧坏;

(五)是作业环境复杂,交叉作业多;

(六)是施工作业处于交叉状态,特别是所谓的“三边”(边设计、边订货、边施工)工程,施工现场这边开挖、那边立柱,下面挖基础、上面搞吊装,整个施工现场吊机伸臂林立,操作时稍不留神吊机伸臂就会相碰;

(七)是现场施工道路大部分是临时通道,路面凹凸不平且松实不一,吊机在移动过程中易产生晃动或倾斜,破坏吊机的平衡而发生倾覆;

(八)是吊机要做大范围转移,操作动作多;

(九)是安装过程中,吊臂转动常常是几个方向的,技术难度大,操作比较复杂;

(十)是大件、重件的吊装难度大,对吊机的要求高;

(十一)是吊机的安全使用与人身设备安全有关,组合性安装往往是群体作业的过程,常常需要多人配合,共同完成等等这样的特点。

三、分析起重吊装作业事故的不安全因素是确保起重机械安全的基本条件

起重机械和吊装作业的安全与否,是与多方面因素有关。根据以上安装企业起重机械吊装作业的使用特点,引发起重机械事故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笔者认为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的因素

1.操作人员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涣散;起重机械的保护装置没有或失灵就会发生起重机械倾翻、过卷等恶性事故;操作人员的技术心理素质差,对传动机构、制动系统和保护系统没有全面的了解,不能正确采取紧急处理措施;不能严格按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执行。

2.监护人员责任心不强,监护不到位。

3.起重指挥人员技术水平有限和实际起吊指挥经验不足。

4. 起重操作、起重指挥人员原则性不强。

(二)管理的因素。企业起重机械管理规定和制度执行不力;起重机械零配件采购管理混乱;不能定期组织岗位操作技能培训;起重机械吊装作业方案本身存在问题。

(三)技术的因素。一机一档技术资料缺损;技术业务素质不全面;技术鉴定存在问题。

(四)环境的因素。一是起重机械安全使用与管理的内部环境主要是指安装企业的管理体系、管理体制、管理制度和全面管理的运作水平;二是起重机械安全使用与管理的外部环境主要是指安装企业现场起重机械各使用单位(自有的、分包的、租赁的)对起重机械使用与管理的综合水平。

四、起重吊装作业事故的特点及常见事故的分析。

(一)起重吊装作业事故的特点

(1)发生在起重机械安装、维修作业中的事故较多。起重机械安装、维修作业是危险性较大的作业。如起重机械挤压碰撞人、高空坠落等伤害事故,主要是在起重机械安装、维修作业中发生。

(2)事故的伤害类型较集中。其直接原因主要有吊物坠落、挤压碰物、触电、高空坠落等,其占全部起重机械作业事故总数的比例分别为34%、30%、10%和8%,4项合计约占82%。其中,以吊物坠落和挤压碰撞两类突出,两项约占64%。

(二)起重机械作业常见事故分析与预防

(1)常见的挤伤事故。吊具或吊载与地面物体间的挤伤事故;在进行吊装、指挥、操作或从事其他作业时,由于车间、仓库等室内场所和地面作业人员处于吊具或吊载与机器设备、墙壁、立柱等障碍物之间,吊载剧烈摆动冲撞作业人员发生的挤伤事故;升降设备的挤伤事故;升降机械维修人员或操作人员不遵守操作规程发生被挤压在吊笼与架体之间而造成的挤伤事故;吊物摆放不稳发生倾倒的挤伤事故。吊物放置方式不当或摆放不稳、现场管理混乱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翻转作业中的撞伤事故是从事吊装、翻转、倒个作业时,由于吊装方法不合理、装卡不牢、吊具选择不当、指挥及操作人员站位不好,造成吊载失稳、吊载摆动冲击等造成翻转作业中的砸、撞、碰、挤、压等各种伤亡事故。起重机械挤伤事故,是发生在起重机械作业中最常见的伤亡事故,其危险性很大,后果严重。

(2)触电事故。是指从事起重操作和检修作业人员由于触电遭受电击所发生的人身伤亡事故。由于起重机械作业经常处在有电或靠近电源的环境作业状态,触电也是发生在起重机械作业中常见的伤亡事故。最具普遍性的就是接触电气设施漏电触电事故。

(3)高处坠落事故。主要是指从事起重机械作业的人员从起重机体等高空处发生向下坠落至地面的摔伤事故(也包括工具、零部件从高空坠落使地面作业人员致伤的事故)。起重机械安装、维修作业中易发生高处坠落事故。例如,检修吊笼时或吊笼设备不合格而坠落、检修作业人员操作不当,没有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如系安全带)而发生坠落、检修作业等人员跨越起重机时坠落、维修工具零部件坠落砸伤事故等。

(4)吊物(具)坠落事故。起吊机械吊物(具)坠落事故,是指起重机械作业中吊载、吊具等重物从高空坠落所造成的人身伤亡和设备损坏事故,常见的吊物(具)坠落事故有以下几种:脱绳事故,是指重物从捆绑的吊装绳索中脱落溃散发生的伤亡毁坏事故;脱钩事故,是指重物吊装绳或专用吊具从吊钩口脱落而引起的重物失落事故;断绳事故,是指起升绳和吊装绳因破断造成的重物失落事故。造成吊装绳破断的主要原因有:a吊钩上吊装绳夹角太大(>120°),无平衡梁,使吊装绳上的拉力超过极限而拉断;b吊装钢丝绳品种规格选择不当或仍使用已达到报废标准的钢丝绳捆绑吊装重物造成的吊装绳断裂;c吊装绳与重物尖锐角边接触处无护垫等保护措施而造成棱角割断钢丝绳,出现吊装绳破断事故。

(5)吊钩破断事故。吊钩破断事故,是指吊钩断裂造成的重物失落事故。造成吊钩破断事故的主要原因:吊钩材质有缺陷;吊钩因长期磨损,使断面减少已达到报废极限标准却仍然使用;经常超载使用造成疲劳破坏以至于断裂破坏。

(6)过卷扬事故过卷扬事故,是指吊钩冲顶造成的重物失落事故。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安装上升极限位置限制器或限制器失灵,使吊钩继续上升直至拉断钢丝绳;起升机构主接触器失灵(如主触头溶断,动作迟缓),不能及时切断电源。起重机械吊物(具)坠落事故,主要发生在起重机构取物缠绕系统中。除了脱绳、脱钩、断绳、断钩和过卷物外,每根起升钢丝绳两端的固定也十分重要。如钢丝绳在卷筒上的极限安全圈是否能保证在3~4圈以上、是否有下降限位保护钢丝绳在卷筒装置上的固定压板、及锲块固定是否安全可靠,另外,钢丝绳脱落槽(脱离卷筒绳槽)或脱轮(脱离滑轮)事故也会发生失落事故。吊物(具)坠落,是发生在起重机械作业中最常见的伤亡事故,也是发生在各类起重机械作业中的带普遍性的伤亡事故,其危险性极大,后果非常严重。

起重吊装作业安全应对措施

(1)建立健全制度,健全起重机械安全管理岗位责任制、起重机械安全技术档案管理制度、起重机械司机、指挥作业人员、维修人员安全操作规章以及起重机械维修保养制度等。

(2)加强培训教育,要对起重机械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培训、考核,按照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对起重机械司机、指挥作业人员和起重司索人员进行安全技术培训考核,提高其安全技术素质,做到持证上岗作业。

(3)实行系统安全管理

起重机械安全管理是一个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对起重机械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维修等进行全过程管理工作,做到科学、全面、规范、有序。

(4)强化安全监察力度各级监督部门和人员要依据国家有关安全法规、标准的规定,加强对起重机械的安全监察。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起重机械和吊装作业的安全,不仅是单靠哪一个部门、哪一个单位、哪一个环节或哪一个人就能完全控制,也需要齐抓共管。特别是政府主管部门严格控制资质,严肃规范标准,强化监督检验;设计、制造单位严把质量技术关,做到产品真正安全可靠;企业、单位要加强培训教育和安全管理,严格审批吊装方案安全措施,强化监督检查;起重作业人员必须遵章守纪,提高个人专业技术水平能力和安全意识,杜绝违章,科学施工,确保起重机械和吊装作业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规定,2008.

[2] 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建设起重机械安全管理重点措施(试行)、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吊装作业范文2

多年以来,中学生的作业设计单调枯燥,缺乏弹性,偏重书面形式,脱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这种封闭、僵化的作业模式违背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阻碍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学习潜能的发挥,不可能达到及时巩固知识和反馈教学信息的效果。大部分同学并不是主动、乐意、创造性地完成作业,而是被动、无奈、应付式地完成“任务”。这种情形由来已久,极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严重影响了国家后备人才的建设,因此亟待改变。

这次我们依据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自主性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理念,本着进一步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增强教师对作业有效性认识,从而真正实现减轻中学生课业负担、大力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兴趣的宗旨,作了这个“高中学生作业现状问卷调查”,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某些教师传统的作业观,并对新课改背景下的作业设计起到参考、借鉴作用。

二、调查时间、地点、方法、对象及范围

今年三月上旬,我们在本校高一至高三年级中随机抽取了16个班,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试图准确了解中学生对当前作业现状的一些看法。本次调查涉及三个年级,参与学生925名,回答问题30道,所有问题均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以机读答题卡作答,不记名。绝大部分同学都在规定时间内认真完成了答卷,随后我们进行了统计分析,结论应当非常客观、真实。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从作业态度上来看,相当一部分同学表现为消极应付,主动性不高,不明白作业的目的何在。如回答“你完成作业的目的是为了 ”(第19题)时,有36.8%的同学选择“不知道,但认真做完肯定有好处的”,甚至还有9.8%的同学仅只是为了“不受师长责备”。再如回答“你是怎样完成作业的呢”(第20题)时,有28.3%的同学“只讲究速度,做完就完事”,19.9%的同学“做作业中遇到困难经常不能完成,也不会问同学、老师”。还有9.7%的同学在“做作业遇到困难时”“懒得费神,一抄了之”(第21题)。而完成作业后,感到“如释重负,总算完成了”的同学占到47.5%,希望再也没有作业的同学也有6.7%(第29题)。作业完成一段时间后,基本没有回头整理总结习惯的也很不少,竟占到39.6%(第23题)。当问到“你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一些作业来做吗”时,选择“一般不会”的占到43.7%,选择“不是老师布置的就不做”的占到12.7%,还有9.1%的同学哀叹:“哪有时间啊!”(第30题)

2.从作业形式上来看,无论是课内作业还是课外作业,形式都比较单调,基本上只有书面作业,不是课堂作业,即是课外作业,而且全跟高考有关,既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也不能满足学生需求,长此以往,势必导致学生产生压迫感与厌恶感。如回答“老师给你布置的作业一般都有哪些呢”(第8题)时,97%的同学选择“高考科目的书写作业”和“一些背记的作业”,而能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布置一些“实践活动类作业”的老师,却是凤毛麟角,仅占3%。在统计中还发现,很少“进实验室做过动手实验”的同学占80.1%,“基本没有”做过实验的占15.5%(第10题),“基本没有”“参加过学校或班级组织的辩论或表演等方面的活动”的同学占82.5%(第11题)。在回答“老师要求你参加过社区服务或社会劳动”(第9题)时,85.3%的同学选择“没有”。当然,这些可能跟我们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有关,但多少也能反映出学生的一些心声――对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的渴望,对外边广阔世界的向往,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绝对不能漠然置之的。

3.从教师对作业的布置、处理来看,需要改进的地方也不少。一是对“规范书写、准确计算”还强调不够,以致学生在这一方面不够重视,屡次出现失误(第7题)。二是作业太难,作业量太大,导致部分学生无法按时完成,从而挤占了休息、娱乐时间。如回答“你认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的原因”(第25题)时,选择“作业太难”的占42.3%,选择“作业量太大”的占43.9%。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少数同学“经常做不完就没交”,一半以上的同学“虽然交了。但是很赶”(第24题);还有70.6%的同学“只在体育课上参加一些活动”,更有11.1%的同学“基本上没有什么体育活动”(第13题)。――我们可以扪心自问一下,难道这些同学都是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吗?如果感兴趣,那么他们的时间又到哪里去了?答案可想而知。三是批改作业时只关注重点学生,对其他学生关心不够。如回答“对于作业中的错误,老师有没有单独给你讲析并出一些补充巩固的练习”(第16题)时,回答“有时候”的同学占44.4%,回答“基本没有”的竟占到49.7%之多。再如回答“你的作业老师会给你评语吗”(第17题)时,回答“基本没有”的也占到了29.5%。总的来看,有不少学生在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难以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也难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也是导致学生厌弃作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无疑应引起老师的高度重视。尽管了老师精力有限,难以对每一次作业都做到全批全改,也难以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但还是应尽力而为,不能做到时应多向学生做解释、求理解,这样才能使师生关系向良好的一面转化。

四、结论与反思

从对该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中,明显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高中生作业存在着量大、偏难、形式单一等问题;2、教师在对作业的设计、布置、批改等教学环节上,需作出很多调整、改革;3、很多学生对作业抱着“应付”的态度,既不知道作业的目的何在,也不知道针对自身状况查漏补缺,只是被大量的作业“拖着走”,在无尽无休、无可奈何的作业中度过了高中的每一天。

这种现状,不能不引起每一个有识之士的忧心与焦虑。“教育”是什么?教育是“立人”,“人立而凡事举”(鲁迅)。教育不能变成摧残――摧残学生对知识的追求、渴望与热爱,摧残学生对未来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憧憬。我们的学生,小小年纪,就已经在教室里被机械重复的训练压弯了腰,十几年的“谆谆教导”,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最后造就了无数对知识充满厌恶甚至仇恨的学生。近年来持续升温的“洋高考”热已经演变成“到国外读高中”,今年湖北京山一中学生集体烧书的大火、江苏启东中学国旗下的讲话,已经不止一次地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倘若不思改革,仍然因循守旧,说不定哪一天敲响的就是中国教育的丧钟!我们的“教育”到了这样危急的关头,不能不对它进行全面的、深刻的反思了。

吊装作业范文3

一、我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现状

**县全县辖5镇3乡81个村委会486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近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档案部门和农、林、水、土、民政等涉农部门相互配合,全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成效显着:全县各乡镇机关档案室管理全部达到四星级以上等级标准;各乡镇涉农站所及村委会建档率达100%,其中已有5个社区和5个村委会档案室建设达到三星级等级标准;农村第二轮土地延包档案、土地经营权证补换发档案、农村税改档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等涉及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档案全部规范建档,部分已接收进馆。

二、我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在管理体制、人员和设施设备的配备、经费落实、档案资源建设及建立档案工作长效机制方面还存在不足,还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档案管理体制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农业农村档案难以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原有的档案工作体制不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乡镇作为一级政权组织,既有齐全的职能部门,还有村委会(社区)、站(所)等单位,但是乡镇作为一个立档单位,其在县档案馆中只有一个全宗,乡镇档案室作为综合档案室,必须集中管理乡镇各类档案。而事实上,乡镇各类档案无法做到综合管理,而只是保管乡镇党委、人大、政府、群团的文件材料,所辖站(所)等单位的档案都是分散在各站(所)管理,由各单位自行整理立卷保管,因而难以实现档案集中统一管理,使乡镇档案无法反映乡镇档案的全貌,阻碍了乡镇档案作用的发挥。

(二)农村基层档案意识淡薄。多数乡镇分管领导和档案人员对档案工作的认识相对到位,但多数村委会干部对档案工作知之甚少。受“就档案抓档案”、“重藏轻用”的传统思维影响,基层单位普遍只重视对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工作,而没有把农业和农村档案与“三农”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地联系起来,缺乏主动服务的意识;档案的价值具有滞后性、潜在性和间接性,导致基层干部群众缺乏对农业和农村档案需求的迫切性,档案工作在他们心目中地位不重要,有的对档案还不甚了解。上述原因致使农业和农村档案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方面,还显得内容单一、服务不力。

(二)发展不平衡。乡镇与乡镇之间,站所与站所之间,村与村之间明显存在差异;乡镇档案工作明显好于村级档案工作。

(三)档案人员变动频繁、业务不熟练。目前,各乡镇档案人员均为兼职,档案人员由于兼职过多,不能专心从事档案工作。加之变动频繁,档案人员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难以得到提高,造成档案业务不熟,难以独立完成立卷归档工作任务,更不能从事对基层档案业务的指导工作。少数兼职档案人员甚至把档案工作当作一种额外工作,敬业精神不强,不能全身心地投身农业档案工作。

(四)设施设备难以满足安全保管需要。少数乡镇受办公用房的限制,没有专门的库房,综合档案室成为了杂物间;部分乡镇机关档案室缺少防盗、防火、防潮、防尘设备;少数乡镇档案室档案装具老化、数量不够,对档案安全保管极为不利。村民委员会档案保管条件更差,还存在无房无柜无设备现象,档案资料分散在个人抽屉里。

(五)归档整理和管理还不够科学。突出的表现在,一是收集不够齐全;二是整理不规范;三是重文书档案轻其他如图片、影像、实物等档案。

(六)现代化管理水平普遍较低

5镇3乡虽然全部按要求统一安装了“南天档案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但目前还处于文书档案目录的录入阶段,部分档案人员对“南天”软件的操作还够熟练。多数乡镇现代化管理档案的工作仅仅是处于起步阶段,距原文数据库的建立还任重道远。村委会一级现代化管理档案工作几乎所有为零。此外,服务手段还不够健全,档案检索方法还比较原始。

(七)撤并乡镇档案迟迟未接收进馆。撤并乡镇档案的移交和接收制约因素较多,至今尚未接收进县档案馆,难以确保齐全、完整和不发生安全事故。

三、加强我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对策

针对以上我县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为推动档案工作切实有效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按照省委农办、省档案局、省民政厅、省农业厅关于印发《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精神,各级档案部门、县属各有关部门、各乡镇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正确认识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做好档案工作的责任感,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实际,扎扎实实地做好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

(一)完善机制,统筹规划全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县档案行政部门要把做好为“三农”服务方面的档案工作当成档案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认真履行筹划、组织、管理、监督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职责,依法加强对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指导、监督、检查。要讲究工作方法,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宏观指导与具体指导相结合。要针对我县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加强**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意见》,要制定和出台《**县村级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县村级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

(二)加强协作,促进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不断发展。档案部门、县属各有关部门、各乡镇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新修订的《云南省档案条例》的有关规定,把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规划和计划中,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领导,把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在研究部署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同时,强调切实做好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二是在下达有关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规划、计划和任务时,强调将工作中产生的文件材料收集归档;三是在检查新农村建设工作时,同步检查新农村建设文件材料的归档情况;四是要及时解决档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断加大投入,改善档案工作条件,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三)健全机制,强化乡镇档案工作职能。乡镇档案工作是我国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各乡镇要切实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把档案工作列入本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有关部门的工作目标,与其它工作同布置、同检查;二是主要领导要经常过问、了解本乡镇档案工作情况,分管领导要落实责任,积极协调理顺关系,从人力、财力、物力上对档案工作给予支持;三是要创造条件,为乡镇档案室建设、村委会(社区)档案室建设解决好经费、库房、设施设备等各种实际问题;四是要保持专(兼)职档案人员的相对稳定,保证他们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履行乡镇档案的行政管理职能,做好对乡镇机关、基层站所、村委会(社区)档案的监督和指导工作。五是要注意收集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切身利益、农村政权建设、小城镇建设密切相关的文件材料。以服务为宗旨,依托乡镇综合档案室积极开展档案咨询、利用等服务,为农民查阅利用档案提供方便,为农业农村工作提供优质服务。

(四)整体推进,全面完成村级建档升星级工作。村委会(社区)建档工作是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直接责任主体,也是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一是各村委会(社区)文书要担负起兼职档案人员的工作职责,具体负责本行政村形成的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工作;二是各村委会(社区)要积极筹措档案工作必须的经费,有条件的要设立档案室,条件好的要建成档案、图书、资料、科技信息合一的综合档案室,条件有限的至少要有一组档案箱柜,确保档案的安全保管。三是要以档案管理升星级工作进一步促进村级档案的规范管理。已完成升星级验收的要进一步查缺补漏,做好巩固提高工作,在安全保管、提供利用、搞好服务上下功夫;还未开展升星级工作的,要按照年初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签订的目标责任书要求,按时按质完成升星级验收工作。各村委会(社区)要建立健全归档、保管、借阅、移交制度,并执行到位,维护集体和村民的利益。村委会换届时,有关人员应进行档案移交,履行交接签字手续,不得将档案资料据为己有或销毁。行政村撤销、合并时,应明确档案的归属与流向,防止档案流失。四是要注重加大农村基层党群工作、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村务工作、农业生产活动、土地山林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文化建设等活动中产生的各类文件材料的收集工作力度,并按时整理归档,丰富农村档案信息资源。

吊装作业范文4

一、企业转事业医院工会的现状

1.职工现状。企业医院为企业投资建设、发展,与企业共兴衰。多为建院时间较长,人员相对稳定,缺乏新生力量。非专业人员较多,人浮于事现象严重,人员年龄结构老化,学历结构偏低,职称结构不合理,技术力量薄弱,人才流失严重,没有业务特色,职工没有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

2.工会现状。工会人员少,有的还是兼职的。从素质来看,不少以前是工厂工人,没有工会工作经验,工会的各项规章制度不了解,工作不规范,对工会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明白,业务水平较差。工会经费落实不到位(因医院总体经济效益困难),工会活动没有专门场地,必备的活动设施很少,很难达到职工之家的要求。

二、企业转事业医院工会工作的难点

从企业转事业医院的现状来看,工会工作的难点如下:

1.特困职工多。由于企业经营的不景气,导致企业对医院投入不足。医院从企业剥离走向市场后,又失去了企业与医院医疗对口包干的关系,企业职工就医可自由选择,企业医院又没有其他的市场来源,在短期内难以占领医疗市场的份额,医院多年经营困难,经济效益难以保证职工的基本工资。

1 2 3

2.退休职工多。很多企业建厂都很早,一些企业的老领导、老同志年龄大后调到企业医院的又很多,导致企业医院老同志多,退休职工多。

3.活动经费少。由于医院的经济效益连年降低,工会的活动经费难以保证,又由于企业医院转事业后,管理方面不能很快适应事业单位的要求,使活动经费难以落实到位,受行政的制约很大。

4.专职人员少。由于企业医院的特殊性,在人员安排上往往是兼职的多,且主要精力不在工会,也不像单位工会主席多由医院的党委副书记兼任,因此工作力度不大。

5.人员流动少。由于医院的不景气,导致有学历、有资历、有职称的优秀人才不愿到这样的医院,本院职工因种种原因又不能适应“外边世界”的需要,影响工会活动的开展,又因人员素质偏低,也使得工会民主作用发挥的不好。

6.工作思路少。因工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的原因,也因人员多年不变,与外界接触少、交流少的原因,使得工会在工作中沿袭老一套,没有创新。

三、企业转事业医院工会工作的对策

企业转事业医院工会工作面临诸多难题,工会工作要从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围绕医院的中心工作开展工会工作。

1.加强工会自身建设,提高工会干部素质。做好工会工作的前提是有一个强有力的工会组织做保障。

2.立足全方位教育,提高职工素质。立足本单位职工的现状,长期不懈地对职工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

1 2 3(½ÓÉÏÒ³)¡¡

¡¡¡¡3.¼á³Ö°Ñ¿ªÍØ´´Ð¡¢Óëʱ¾ã½ø×÷Ϊ¹»á¹×÷µÄÁé»ê¡£Ê±´úÔÚ·¢Õ¹£¬¹»á¹×÷±ØÐ뿪ÍØ´´Ð¡¢Óëʱ¾ã½ø£¬Ö»ÓÐÕâÑù£¬¹»á¹×÷²Å¾ßÓÐÍúÊ¢µÄÉúÃüÁ¦¡£

¡¡¡¡4.°Ñά»Ö°¹µÄºÏ·¨È¨Òæ×÷Ϊ¹»á¹×÷µÄ»ù±¾Ö°Ôð¡£Ðµġ¶¹»á·¨¡·Ã÷È·¹æ¶¨£ºÎ¬»Ö°¹ºÏ·¨È¨ÒæÊǹ»áµÄ»ù±¾Ö°Ôð¡£Ä¿Ç°ÀͶ¯¹ØϵÒÑ·¢ÉúÁËÉî¿Ì±ä»¯£¬Ö°¹ÀûÒæÊܵ½ÇÖº¦µÄÊÂÇéʱÓз¢Éú¡£ÔÚÕâÖÖÇé¿öÏ£¬¹»á×éÖ¯Èç¹û²»ÄܺܺõØά»Ö°¹µÄºÏ·¨È¨Ò棬½«»áʧȥְ¹µÄÐÅÈΣ¬Ò²¾ÍʧȥÁË´æÔڵĸù»ù¡£

吊装作业范文5

关键词:作业路径;甩挂运输;模拟退火算法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5.097

1 引言

甩挂运输利用并行工作的原理大大缩短了牵引车等待货物装卸及其在物流中心排队的时间,提高了牵引车的作业效率。

国外关于甩挂作业调度的研究起步较早。Caris et al提出了基于插入法的两阶段启发式算法,对具有时间窗约束的集装箱甩挂运输作业调度问题进行求解。Lin et al应用模拟退火算法来求解甩挂作业调度问题,所获得的基准问题求解结果优于运用禁忌搜索的求解结果。Lin et al构建了放松车辆数量约束的甩挂作业调度数学模型,以从更大的邻域内搜索是否存在可进一步减少运送距离的可行解,并设计了模拟退火算法对其进行求解。Derigs et al对于具有时间窗约束的甩挂作业调度问题,提出了由局部搜索、大规模邻域搜索和标准的泛启发式控制策略相结合的混合算法进行求解。相比国外众多研究成果,国内关于甩挂运输调度优化方面的研究则刚刚起步,研究成果较少。胡志华等建立了在集装箱集散环境下空重箱循环甩挂的调度优化模型,并设计两阶段优化算法进行求解。胡志华等为甩挂运输带有子回路的新型路径优化问题建立了0/1整数规划模型,采用混合进化算法进行求解。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本文在轴辐式网络中的一点多线甩挂运输组织模式下,对任务的作业路径进行分类转换后建立了考虑多作业路径的集装箱甩挂运输牵引车调度优化模型,并设计了启发式算法的模拟退火算法求解。算例分析验证了模型与算法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2 问题描述

2.1 运输网络描述

每个甩挂运输网络由若干个轴辐式子网络构成,每个轴辐式子网络的中心为甩挂运输中心,客户点分布在甩挂中心周围。设轴辐式子网络结构图G=(V,A),其中,V={0,1,…,n},顶点0表示甩挂中心,顶点1,…,n表示客户节点,A表示顶点0,1,…,n之间距离弧的集合。图1表示的是一个轴辐式子网络图。

在图1中,0表示甩挂中心,1到n表示客户节点。牵引车每天从甩挂中心出发去执行取箱任务或送箱任务,待所有任务执行完之后返回甩挂中心。

2.2 任务路径描述

取箱任务是指若某客户点处有装卸完毕的挂车,牵引车到达该客户点后立即挂上重箱后送回甩挂中心。送箱任务是指某客户点处有货物等待装箱,牵引车拖带一个空箱到达指定客户点后甩下空箱即可去完成其它任务,待该点集装箱装卸完毕后成为一个新的取箱任务。在执行每个任务时,牵引车的来源是不确定的,若上一个任务为取箱任务则牵引车的来源为甩挂中心;若上一个任务为送箱任务,则牵引车的来源为上一个任务的客户点。在途牵引车经过的路径根据前后任务节点可以归为以下四类:(1)上一任务是取箱任务,下一任务是取箱任务;(2)上一任务是取箱任务,下一任务是送箱任务;(3)上一任务是送箱任务,下一任务是取箱任务;(4)上一任务是送箱任务,下一任务是送箱任务。这四类路径可由图2表示。

图2中顶点0代表甩挂中心,顶点1、2表示客户需求点。实线箭头表示执行当前任务行驶路线,虚线箭头表示执行上(下)一个任务行驶路线。为便于求解,本文将每个任务的出发点和终到点结合成一点,则图2的四种车辆路径类型转变为图3。

在图3中,1-0表示从客户点1到甩挂中心的取箱任务,0-0表示牵引车从甩挂中心到甩挂中心的虚拟行驶路径。从图3中的四种车辆路径类型可以看出,牵引车行驶路线如图4所示。与传统多重旅行商问题不同的是,任务节点是由出发点和终到点结合后形成的一点,且该牵引车行驶路线可能存在虚拟路径。

3 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建立

3.1 假设条件

根据甩挂中心实际操作情况及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做出如下假设:

(1)所有的任务在调度之前都已确定,中途不会增加其它任务;

(2)所有牵引车和挂车都采用统一标准尺寸;

(3)一辆牵引车一次只拖挂一辆挂车;

(4)牵引车拖挂重箱和拖挂空箱的速度相同;

(5)牵引车拖上挂车以及取下挂车的时间不计;

(6)牵引车每天从甩挂中心出发,最后返回到甩挂中心。

式(1)为目标函数,表示使牵引车的数量最少和总的行驶时间最短,C为一个足够大的常数,故保证了减少牵引车数量的优先级高于总的行驶时间最短;式(2)表示从甩挂中心出发的牵引车数量不大于车辆总数;式(3)表示每辆牵引车每天从甩挂中心出发,执行完一天任务后回到甩挂中心;式(4)表示每个任务仅且只被执行一次;式(5)表示每辆牵引车的行驶时间不能超过其一天的工作时间;式(6)表示任务的被完成的先后顺序约束;式(7)表示任务的开始执行时间必须在时间窗的范围之内;式(8)表示决策变量。

3.4 惩罚成本函数

本文的时间窗采用软时间窗。牵引车开始执行任务i的时间若在ti1之前或ti2之后,将付出较高的惩罚成本固定值M;若在[ti3,ti4]范围内,惩罚成本为0;若在[ti1,ti3]范围内,单位时间的惩罚成本为a;在[ti4,ti2]时间范围内到达,单位时间的惩罚成本为b。图5为第k辆牵引车执行第i个任务所付出的惩罚成本函数图像。式(9)为相应的惩罚成本函数。

4 基于启发式规则的模拟退火算法求解

本文采用二维解矩阵的编码方式进行解的表示。在解的变换过程中,反复交换二维解矩阵中两个不等于0的值以得到新解,这种解的反复变换过程类似于模拟退火算法的加温过程。图6为基于启发式规则的模拟退火算法流程图。

4.1 启发式规则生成初始解

将n个任务按照可接受时间窗上限从早到晚进行排序,形成任务集合M={1,2,…,n},将所有牵引车形成集合K={1,2,…,m}。设计启发式规则生成初始解流程图如图7,具体实现步骤如下:

Step 1:设未完成任务集L=M,任务i=1(i∈M),牵引车j=1(j∈K),进入step 2;

Step 2:将任务集L按照时间窗顺序进行从小到大排序,进入step 3;

Step 3:依次判断任务i是否能加入到第j辆牵引车的任务集中,判断依据为,是否满足时间窗要求。若满足,则L=L/i,进入step 4;否则,令j=j+1,重复执行step 3;

Step 4:判断L是否为空集,若是,则输出初始解;否则令i=i+1,转到Step 3。

4.2 解的编码方式

二维解矩阵中的值为任务编号,每一行表示一辆牵引车的行驶路径。图8表示一个需使用4辆牵引车,完成20个任务的甩挂运输方案,其中这四辆牵引车的行驶路径分别为5-6-8-16-15;7-9-14-17-18;2-4-10-13-20;1-3-11-12-19。

但是,按照上述编码方式,运输方案中的牵引车数量和每辆牵引车所完成的任务数是固定的,不利于保证解变换时搜索到全部可行解。为了扩大解的搜索空间,对解矩阵进行放大,每行每列增加足够的0位。0并无实际意义,仅起到扩大解的规模的作用。图8的解矩阵扩大规模后见图9,此时该运输方案的牵引车数量由原来的4辆变为[3,6]范围内的任一整数值,每辆牵引车完成的任务数也由原来的5个变为[2,7]范围内的任一整数值,极大扩大了可行解规模。

4.3 解变换

采用产生随机数方法交换矩阵中的两个数,若生成的两个数对应在解矩阵中的值都是0,则重新产生两个数,直到不都为0为止,生成新解。在图10中,解的规模是42,在[1,42]范围内随机产生两个整数,确定两个位置,在当前解中将这两个位置的数值进行对换。假设产生的两个数是9和18,则在解矩阵中,把第9个元素和第18个元素对调,其对应数值分别为9和13,对调9和13的位置产生新的解矩阵。

5 算例分析

以某公司甩挂中心的运营数据为基础,对其每日的运输方案进行优化。为了保证算例分析的可重复性及其与实际分布规律的拟合程度,本文使用matlab中的unidrnd函数随机生成客户点的坐标,用unidrnd函数生成的随机数呈离散均匀分布。二维均匀分布的函数为G=(x,y)|a≤x≤b,c≤y≤d,x,y为自变量。设甩挂中心的坐标为(b-a2,d-c2)。表1为某次随机生成的客户点坐标,此时a=c=0,b=d=30,甩挂中心的坐标为(15,15)。

每个客户点所包含的取箱任务量和送箱任务量为[0,a]内的任意随机整数,可用matlab中的randpint函数实现。表2为表1中所有客户随机生成的任务数量。本文取a=2。

根据客户时间窗的特性,使用unifrnd函数随机生成每个任务的要求开始时间,然后使用round函数保证生成的随机数为整数。在每个任务的可接受时间窗等于要求的时间窗减去或加上一个固定的时间t0(t0≠0)。本文取t0=30。表3为对表2中所有任务随机生成的时间窗。

牵引车每天从甩挂中心开始发车的时刻为6:00,平均以40km/h的速度行驶,甩挂中心与客户点之间和客户与客户之间的欧氏距离等于坐标距离的两倍,牵引车早于任务的时间窗上限和晚于时间窗下限的惩罚系数为50。

根据上述数据,设计结合启发式规则的模拟退火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初始温度T0=1000,内循环次数L=500-T/4(T为当前温度),终止温度Tend=1,降温速率α=0.8。求得最优解为:需要4辆牵引车,执行任务所需时间为6968,目标函数的收敛情况如图11。从图11可以看出,算法在9000次左右收敛到极值点6986。收敛速度很快,而且算法比较稳定。

牵引车的最优行驶路线如表4。

数据结果表明,提出的模型和算法能够为牵引车的调度提供最优方案。

另外,在甩挂运输的实际调度规则用最多的是基于时间紧迫度的启发式规则,即空的牵引车每次都去执行时间上最紧迫的任务。使用matlab编程可得,实际调度规则得到的执行任务所需时间为8642,牵引车的执行任务顺序如表5。

与实际调度规则进行比较可知,本文的模型和算法从完成所有任务的时间最少上进行考虑,得到的执行任务时间比实际调度规则的执行任务时间减少了19.37%。算例结果表明,本文的模型和求解算法对甩挂作业调度人员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6 结论

本文在轴辐式网络中的一点多线甩挂运输组织模式下,考虑了多作业路径并进行分类转换后建立集装箱甩挂运输牵引车调度优化模型,并设计了基于启发式规则的模拟退火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借助matlab编程得以实现。通过算例分析与实际调度规则进行比较,运算结果证明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进一步的研究将集中于甩挂运输任务集动态调度优化,即调度过程中可能增加其它任务。

参考文献

[1]Caris A.,Janssens G. K.A local search heuristic for the pre- and end-haulage of intermodal container terminals[J].Computers & Operations Research,2009,36(10).

[2]Lin Shih Wei,Yu Vincent F,Chou Shuo Yan. Solving the truck and trailer routing problem based on a simulated annealing heuristic[J].Computers & Operations Research,2009,36(5).

[3]Lin Shih Wei,Yu Vincent F,Chou Shuo Yan.A note on the truck and trailer routing problem[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0,37(1).

[4]Lin Shih Wei,Yu Vincent F,Lu Chung Cheng.A simulated annealing heuristic for the truck and trailer routing problem with time windows[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1,38(12).

[5]Derigs Ulrich,Pullmann Markus,Vogel Ulrich.Truck and trailer routing-Problems,heuristics and computational experience[J].Computers & Operations Research,2013,40(2).

[6]胡志华等.集装箱集散的空重箱循环甩挂调度方法[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2,(10).

吊装作业范文6

[关键词] 茂名市石油公司;噪声;听力

[中图分类号] R85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2(a)-0172-02

噪声性耳聋是由于长期接触工业噪声引起内耳毛细胞缺血缺氧病变导致的听力受损,以感音性听力缺损为主要特点。噪声对听力的影响是渐进性的,早期发展较快,主要表现为高频段的听力受损,随后听力受损变缓。单耳或双耳听阈>25 dB而40 dB者,若工作中继续接触噪声,可导致听阈位移。若不脱离噪声环境或不采取保护措施,任其继续发展,最终可导致永久性听阈位移,即为噪声性耳聋。本研究主要对2010年3月~2012年3月茂名市石油公司化工分部噪声作业对工人听力水平的影响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茂名市石油公司化工分部噪声作业工人总人数829例,年龄22~53岁,平均35.5岁,工龄1~35年,平均16.5年。

1.2 材料与方法

1.2.1 器材 听力计:丹麦产,型号为MADSEN兹达(XETA),测试功能区域为125~8000 Hz;声级计:国产ND2型精密声级计;测听室:隔音室内进行听力检测。

1.2.2 听力测试 进行听阈测试时,考虑到职业性噪声听力损伤有暂时性听阈位移,嘱受检工人脱离噪声12 h以上,以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按照听力测试规范,测试双耳500~6000 Hz 6个频段纯音气导听阈。

1.3 判断标准

听力损失评定标准根据《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GBZ 49-2007)进行[1]。单纯高频听力下降>20 dB者为高频性听力损伤,在高频听力下降的基础上语频段500、1000、2000 Hz听力下降平均25 dB者为噪声性听力损伤,根据听力损伤下降程度可分为以下几种。轻度听力损伤:下降26~40 dB;中度听力损伤:下降41~55 dB;重度听力损伤:下降56 dB以上。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4.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受检者的基本情况

参加体检人数有829例,均为一线作业工人,双耳平均听力均在正常范围者531例,占体检人数的64.1%;单耳或双耳听力异常人数284例,占体检人数的34.3%;中耳炎9例、耳膜穿孔5例,占体检人数的1.7%。

2.2 听力损伤状况

噪声暴露作业工人共检出284例(34.3%)有高频听力损伤。工龄5年以内检出听力损伤者112例;工龄5~10年检出听力损伤者89例;工龄10~20年检出听力损伤者58例;工龄20~30年检出听力损伤者23例;工龄30~35年体检人数及患病人数明显减少,检出听力损伤者2例。按接触工龄分组,1年~组、5年~组、10年~组、20年~组、30~35年组检出率分别为27.2%、36.3%、56.3%、52.3%、18.2%。统计1~35年工龄组发现,各工龄组之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病率随着工龄增加而逐年增高,而后又逐年降低(表1)。听力损伤以高频听力损伤为主,重度听力损伤随着工龄的增加而加重(P

表1 各工龄段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伤发生率的比较(n)

表2 各工龄段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伤程度的比较[n(%)]

与重度听力损伤组比较,*P

3 讨论

噪声性听力损伤已成为现代工业中危害劳动者健康的最普遍职业危害,轻者可造成劳动者听力下降,重者可造成听觉系统永久性损害,其早期特征表现为高频听力下降。据相关研究表明,发生噪声性耳聋的损伤机制是噪声引起内耳末梢毛细血管痉挛收缩,导致耳蜗毛细胞缺血、缺氧和营养障碍性损伤[2-3]。相关研究表明,毛细胞损伤对噪声具有遗传易感性因素,从而导致个体耐受差异。

本研究通过对茂名市石油公司化工分部噪声作业工人的听力受损分析发现,噪声性耳聋对工人的损害是永久性的,且病情有随工龄增加而加重的趋势。进一步分析发现,决定噪声性耳聋发生的主要因素是工作环境中噪声强度和接触时间,本实验结果分析显示,听力损伤总发生率为34.8%。从5个工龄段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着接触的时间增加,发病率增加,30年工龄以后下降,考虑与工人患病后退出工作岗位有关。随着工龄的增加,中重度的听力损伤逐渐增加,说明工龄与听力损伤程度有密切关系,随着工龄的增加,听力损伤程度有加重的趋势,即工龄越长,听力损伤程度越严重,但也要考虑新进厂工人自我防护意识和知识较差等因素。30年以上工龄的工人,受检11例,有2例发病,且均为重度听力损伤,排除部分工人查出噪声性耳聋后离开工作岗位,说明噪声性听力损伤确实与遗传易感性和个体耐受性差异有关。

噪声除主要危害人的听力系统之外,对人体其他系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噪声可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及精神心理产生不良影响[4-7]。因此,在现实条件下采取措施保护噪声作业工人的健康显得尤为重要。应采取综合措施,首先要从源头上控制和消除噪声,从根本上解决噪声危害,如引进新设备、新工艺;然后采取个人防护措施,积极进行岗前培训,加强新近工人的防噪意识和知识,企业要积极给工人提供质量可靠、舒适、方便的新型个人防护用品;另外要实行轮岗制,以减少工人接触噪声的时间。除此之外,定期进行健康体检,特别是听力检查,观察工人听力变化的情况,以便早期发现听力损伤,对中度听力损伤者尽早调离噪声作业环境,以保护劳动者的健康权益[8]。

综上所述,茂名市石油公司化工分部的高强度噪声对作业工人听觉系统有明显的损害,其损害率随着工龄的增加而升高,呈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目前,听力损伤无有效的治疗手段,所以应以提倡预防为主,积极进行岗前培训,加强工人的自我保护意识,企业也应积极改善工作环境,切实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及权益。

[参考文献]

[1] GBZ49-2007.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S].

[2] Henderson D,Hamernik RP.Biologic bases of 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J].Occupational Medicine,1995,3(10):513-534.

[3] Billings PB,Keithley EM,Harris JP.Evidence linking the 68 kilodalton antigen identified in progressive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patient sera with heat shock protein 70[J].Ann Otol Rhinol Laryngol,1995,104(3):181-188.

[4] 蒋联.接噪作业人员血压检查结果分析[J].安全·健康与环境,2008, 12(8):40.

[5] 黎丹倩,朱林平.职业性噪声暴露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J].职业与健康,2011,27(6):1302.

[6] Jahsson A,Hansson L.Prolonged exposure to a stressful stimulus (noise) as acause of raised blood- pressure in man[J].Lancet,1977,1(8002):86-87.

[7] Talbott EO,Findlay RC,Kuller LH,et al.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a possible marker for high blood pressure in older noise-exposed populations[J].J Occup Med,1990,32(2):690-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