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二月二龙抬头的风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二月二龙抬头的风俗范文1
龙抬头剪头发的原因如下。
1、农历“二月二”是传统的“春龙节”,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民间一直有“理发去旧”的风俗。据说在这一天理发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再去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
2、“二月二”的说法流行于全国多数地区。这天民间一直有“理发去旧”的说法。为孩子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叫“剃龙头”,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有民谚为证:“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要剃头。”
(来源:文章屋网 )
二月二龙抬头的风俗范文2
一、有效渗透――构建节日课程框架
幼儿园的生活丰富多彩,各个环节的活动形式多样,将节日教育与幼儿园各环节活动相互渗透、与幼儿园课程教材有机结合,循序渐进,逐步构建了具有园本特色的节日课程框架:主题教育为主线,区角活动、家长活动、游戏活动紧密结合。比如,在民俗节日端午节的教育主题活动中,端午节与儿童节融合,举行了“浓情端午・快乐儿童”亲子主题活动:包粽子、系香囊;设置区域活动,通过手工制作香囊、制作龙舟、民俗节日游戏表演等区角活动……幼儿在参与过程中,了解民俗节日的来历和意义,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潜移默化――营造民俗节日氛围
在传统节日来临前夕,教师将特色鲜明的饰物、图片布置在活动室中,幼儿主动观察环境中细微的变化,多了什么,少了什么,这些东西是什么?为什么要摆放这些物品?它们有什么用?以问题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更加直观地感受节日特点。比如,在进行端午节的教育时,准备具有传统民俗食品――粽子,民俗饰物――香囊等,教师与幼儿一起设计并制作,这些既是节日活动过程的展示,又是活动的道具。师生共同创造了节日的环境,环境又反过来为活动过程服务。
三、家园互动――搭建民俗节日教育舞台
家庭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各种形式的家园互动活动,不仅让家长和幼儿感受和谐、快乐的节日氛围,更有效地促进了亲子感情。一是教师通过广播、展板等形式宣传各个传统节日的来历及风俗。班级创设主题墙饰,搭建家园交流传统节日的平台。二是家长参与幼儿园组织的民俗主题活动,如“红红火火中国年”主题活动,家长和孩子一起“赏花灯、猜灯谜、品照片”;“二月二龙抬头”主题教育活动,家长参与“添龙鳞、舞龙灯、剃龙头、享龙宴”。家长在多渠道的参与中,增强了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与感受。
二月二龙抬头的风俗范文3
一个、两个,鱼贯而出――剜比干心,关公斩潘章,铡马鸿,张飞斩吉凌,黄忠斩夏侯渊……社火车上的人挥刀斩被绑的马鸿,血流如注,大肠涌了出来,流到肚外,那肝、肠子,全是真的(当然不是人身上的),刀、矛更是真的;阎良被关公的大刀劈个正着,整个肩膀被劈了下来;比干的心被挖了出来,疼痛难忍……这一幕幕惊人景象,就是陕西省宝鸡民间古老的民间艺术――血社火,又称扎快活。特别是陇县和宝鸡县的社火脸谱,历史久远,造型奇特,色彩明快,纹饰讲究,谱样多而齐全,代表了西府社火脸谱的最高水平。二月二龙抬头,当地老百姓都要以这种“真刀见血”的故事来告诫人们,惩恶扬善。
“扎快活”的由来
血社火,当地方言又叫扎快活,主要有两层意思:第一,农民一年四季忙碌辛苦,难以有快乐舒心的日子,唯有过年期间是空闲而高兴的,办社火也图个快活。第二,其所用的道具大多是利器(俗称快活),这里所演的是都是惩恶扬善的故事,把这些利器扎在坏人头上惩治他们,叫他们永远不得翻身,那么一年也就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扎快活的由来与一个传说有关,传说在清朝末年,一位路过的河南打铁匠人病倒在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三寺村村头,村民吴穷汉将其扶回家悉心照顾救治。匠人痊愈后,十分感激其救命之恩,遂将自己特制的剪刀、锥子等十多件农家生产、生活常用工具赠送给他,并把村民们聚集起来打扮一番游行表演,众人争先恐后地围观。铁匠离开前将化装技术教给了吴穷汉。从此,当地村民每逢过年期间都要举行类型的活动,慢慢流传下来。
“赤沙快活”天下少有
最早的“快活”表演,有两班人,第一班人是刀、斧尚未扎进头里,演员手持这些家伙,出去转一圈,回去后,第二班人出动,刀、斧已扎进头里。由于两班人马用人多,到远处表演不方便,从两年前,他们精简了头一班表演。以前表演都穿便装,或红绒衣。过去被刀具扎的“装身子”,都骑在骡子上或坐在架子车拉上,如今农村几乎没有骡子,也不用架子车拉了,演员有时坐在敞篷车上,有时步行。
一般的社火都有无数个戏本,然而赤沙镇的“血社火”却是独本戏,那就是《武二郎血溅狮子楼》,说的是《水浒传》中西门庆和他的门徒被打虎英雄武二郎血刃的故事。表演内容主要以斧子、铡刀、剪刀、链刀、锥子等器具刺入西门庆和其他坏人头部,主要将颜色、凶器、卡子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使社火的内容恐怖血腥且十分逼真。
第一次见到“血社火”的人肯定会吓得面容失色、魂飞魄散,看那些“恶徒”:有的被斧子砍进头颅;有的被锥子直刺眉心;有的被铡刀斜劈脑袋……一个个血肉横飞,惨不忍睹。他们都锁住眉头、双目紧闭、痛苦万分,恰似经历一场生死败战,一行“恶徒”随着大队人马游街示众。队伍的最后则是武二郎手擒西门庆、怒举斩潘金莲,好似一场恶斗在狮子楼刚刚结束。
“扎快活”的秘密
“赤沙快活”的化装技术,从吴穷汉到今天已是六代单传,主要是吴穷汉的后人掌握,目前第七代传人吴福来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血社火的传承人。
“血社火”的关键正是化装技术。表演前,一般在镇上的庙里进行化装,现场是保密的,门口有专人看守,不准其外人靠近。化装师利用绝秘技法给表演者进行装束,使用的道具则是家禽、家畜的血液和内脏,而那些斧子、锥子等武器则全是信手捻来。欣赏过他们的化装后,你会觉得好莱坞的化妆师也不过如此。其实,在化装师真与假、幻与实的魔法般的手法中,有一点却是真的,那就是残酷的场面都是假的。村里凡是参加过演出的都知道其中的技巧,但是没有人愿意跟外人透露。
解放前“快活”只在村里表演,十年表演一次,每次表演前村里开会商量。解放后三年表演一次,而且到乡上表演,和其他村的社火比赛。“”结束后几乎每年都表演。上世纪80年代以后,“快活”日益受到外界的青睐,起初应邀在附近乡镇表演,再后来到外县、外省表演,接着北京、上海、广东人甚至外国人不远万里上门来看“快活”,赤沙快活从此名扬海内外。
链接:
二月二龙抬头的风俗范文4
关键词:金州龙舞 品牌保护 发展策略
检 索:.cn
Abstract :Dragon Dance from Jinzhou District is a State-level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is a very distinctive form of folk art. This paper traces the history of the Dragon Dance from Jinzhou District; elaborates its production process; analyzes its brand value; and proposes its brand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Keywords :Dragon Dance from Jinzhou District, Brand Protec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ternet :.cn
一、金州龙舞的历史渊源及风俗习惯
金州古城地处辽东半岛南部,是大连市发源地,在这里保留着很多民间传统艺术。最具代表性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州龙舞,它距今已有120年的历史。金州龙舞属汉族民间舞蹈拟兽类布龙一种,源于江淮地区。相传是在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夏,“铭字军”提督刘盛休率马步十二营住房大连时传入金州西门外村。[1]当时只有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时,在军营内表演,不允许老百姓观看。但这并未能阻止世代居住在渤海边的村民对于龙的崇拜与好奇。于是,当地的能工巧匠们偷艺仿制了第一条属于自己的龙舞灯。
解放前西门外村民舞龙的用途只有两种,一种是在元宵节祈求平安吉祥;另一种是天旱求雨,祈求风调雨顺。在解放后龙灯舞的用途就扩展了,经常用于欢送新兵入伍、慰问烈士家属、迎接外来贵宾、体育运动会开幕仪式、赏槐会、服装节以及各项重大庆典和纪念活动。
龙舞表演开始之前都要举行一个龙饮水的仪式,舞龙队要把龙擎到龙王庙,再到海边把龙头象征性的往水里扎一下,让龙饮水,据说这样能使龙精神抖擞,大显龙威(这种习俗的由来是因为他们第一次看到的龙是来自海上)。举行过这样的仪式之后,龙就可以进村了。在灯官的带领下,龙灯在村庄的各个街道游走,只要龙走过的地方,家家户户都要亮起灯来,以示对龙的崇敬,祈愿来年吉祥如意,日子红红火火。正月舞龙的活动要一直延续到二月二龙抬头,整个活动结束之后,为了表示对龙的尊重,舞龙队再回到海边点起烟火,将龙烧掉,以此表示龙灵归海中,以求得一年的风调雨顺、大吉大利。
二、金州龙舞的制作工艺
当地人把制作龙的过程叫扎龙,根据需要平均一年能扎四到六条龙。因为舞龙的规矩是龙灯不可以单独出现,所以做龙一定要成双成对,一条红色的龙,一条青色的龙。做龙准备的材料有:竹子、彩色与白色的布、腊木杆、线麻、钢丝、线绳、皮筋、木板、笔和颜料等。工具有:砍刀、木工刨、电工刀、钳子、尺、缝纫机、剪子、针、线、锯、手把钻。然后根据图纸设计制作龙。
第一步:劈竹篾工艺
劈竹篾工艺是把不同用途、不同部位、不同规格的竹条用斧子或砍刀劈好,以此制作龙骨。金州第七代传承人李成家介绍:扎龙最重要的环节是竹活,也就是劈竹条,将竹子劈制成不同规格的竹匹,然后按照图纸规格进行捆扎、固定,为了使整个骨架结实,竹匹不能劈的太细,但也不能太粗,如果超出舞龙者承受的重量,就不能把龙舞得活灵活现。竹匹的尺寸是不同的,通常龙头与龙身的主骨架是竹宽1.2公分,厚度0.4公分,龙头龙身其它部位竹宽是0.5公分,厚度0.4公分,龙珠圆架用直径0.4公分的竹条扎制。而龙柱的竹子规格以柱的坚固为原则。
第二步:扎制工艺
扎制工艺是将龙灯的龙头、龙身与龙尾用聚氯乙释线绳、白布带等对竹篾进行捆扎与制作。其中龙头的制作工艺最为复杂,它分为头骨、龙舌、龙眼、龙角、龙须、耳朵等的制作。而完成龙头的关键是龙骨的支柱、咽喉圈、中圈和后脖圈的捆扎与制作。咽喉圈比中圈大2公分,中圈比后脖圈大2―3公分,与龙身的硬节口径相同;龙身是由七个硬节(硬节是支撑龙身的部位,也是龙的动力部分)和八个软节(软节是龙的活动部位)组成;龙尾分两前段是由硬节组成,后段是鱼尾造型。
第三步:绘画工艺
绘画工艺是指为龙头、龙皮、龙腹及龙尾绘制出相应的龙鳞龙纹图案。在这一过程中,龙头的绘制要根据事先扎好的龙头骨架的结构,将龙眼、龙须、龙角等部位依次涂上对应的颜色;龙皮是整个绘图工艺里耗时最长的部位。一般龙身的长度为22―25米,需要艺人很有耐性细致的用鱼鳞形状的模板进行绘制,并涂上四种颜色,分别是以红色为主和以蓝色为主的渐变推移;龙腹的图案为水波纹,利用水波纹模板进行绘制。龙尾的着色根据扎好的骨架外形进行绘制。
第四步:裱褙工艺
裱褙工艺是把纸或布用浆糊或布带固定在龙骨上的工艺。最早先龙头龙身的硬节和龙尾是用纸张来裱糊的,龙身软节部分用布绷缝,在解放后,为了增强其柔韧性,艺人邵振卿将其改良设计,以布代纸,才有了今天的裱褙工艺。
三、金州龙舞的品牌价值
金州龙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应得到保护,但由于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与执行力度不能够有效结合,导致很多相关问题得不到解决。金州龙舞的第七代传承人李成家说:“金州龙舞基地虽然存在,但是由于资金问题难以整合资料、进行布置宣传,而不能对外开放”。
在全国文化经济大改革、大繁荣的背景下,把金州龙舞这一具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打造成知名品牌,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应挖掘金州龙舞的价值,通过好的创意、成功的市场攻略、合理的开发和保护将其打造成大连市乃至辽宁省文化产业品牌。
(一)金州龙舞的历史文化价值
金州龙舞历史悠久,早在清朝时期就已从江淮地区传入金州,它集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对龙的理解与感悟于一身,既有南方龙的隽秀俊美又有北方龙的奔腾豪放,它能够传承民间的历史传说、风土人情、人物典故。它就像一本教科书,记录与传承祖祖辈辈对龙的崇敬与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二)金州龙舞艺术的审美价值
金州园艺舞龙艺人已相传十代,作为流传于民间久盛不衰的艺术形式,它已成为富有辽南地区特色的一种民间舞蹈。金州龙舞的表演形式很灵活既可以在户外表演又可以在舞台表演,之所以观众喜欢是因为龙本身形象彪悍俊美,具有审美价值;二是舞龙的技艺,因其舞动起来行云流水、气势磅礴,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不朽的气节、具有的无限生命力、创造力,象征胜利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金州龙舞的经济价值
金州龙舞与园艺村的生活密切相关,它已成为人们生活所不能或缺的东西。金州龙舞所代表的是金州园艺村的民俗活动的这种形式能够满足当地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要,是当地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挖掘金州龙舞的价值,先从的龙体本身开始,龙的形象优美大气,它可以作为手工艺品或民俗文化的展示,极具开发价值,可以成为金州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地方经济特色。再者舞龙的动作极富寓意,比如蛟龙出海、翻江倒海、二龙戏珠、龙绞水等等,可以此为亮点开发相关的旅游项目来吸引外资。
四、金州龙舞的品牌保护与推广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非遗保护观
金州龙舞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奋发向上的一种民族精神,从这种意义上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保护这个文物本身或是保护这个地方的品牌,更深邃的意义还在于延续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的文化建设观和文化保护观,就不能驻足于“金州龙舞”的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的头衔,而应植根于发掘、品位、创造、发展金州龙舞文化精神的内涵中。
目前已有金州区委、区政府组织实施、金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等部门制定了实施保护计划,总的计划内容是抓住在全国和世界范围内开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契机,再充分利用原有保护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整理本地区内各龙舞的详细资料,组织、培养本地人才进行传承发展。
(二)培养接班人
第七代传人李成家总结他多年的经验结合这种民间艺术的特点,他为保护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找到一种出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要从娃娃抓起。”如今,金州地区幼儿园成为金州龙舞传承基地。幼儿园的老师开始学习龙舞,成为了第10代艺人,她们又把龙舞技艺传授给了孩子们,金州第一幼儿园园长徐凌霞介绍“金州龙舞是金州最具代表性的民俗项目之一,受到孩子和家长的喜欢。发展舞龙艺术是幼儿园开展教育的极好方式,幼儿通过学习龙舞进一步加深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含义的理解。”让孩子们从小了解该地域的传统工艺美术,培养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
(三)开展金州龙舞品牌网络营销推广
将创造完备的品牌推上社会,引入市场,使公众认识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所以可以根据金州龙舞的原型,设计手工艺产品,并开发自己的网站,通过网站介绍金州龙舞从历史发展、表现形式、材质材料、制作工具、传承人介绍、活动安排等等。进而通过这个平台,展示金州龙舞的手工艺品与表演,从而推进品牌在市场中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开展体验式营销,鼓励现代人通过终生学习的方法来了解龙舞艺术、对龙舞感兴趣的人亲身体验学习龙舞。
(四)开展金州龙舞品牌公关推广
在政府支持下建立展览馆,常年展览金州龙舞的历史演变的相关史实材料及工艺品,利用重大庆典和节庆之机开展公关宣传活动,吸引民众、扩大影响。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影像馆,在影像馆,通过影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龙舞技艺。相关部门通过讲座、展览的形式,让更多的民众了解金州龙舞艺术。
结语
我国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资金困难、传承难的问题,除了政府的推进措施,我们这些民间团体也要努力适应,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吸引民间团体来投资,以减轻政府的压力。在行业保护和品牌创新方面不断加以改进、创新和完善,进一步提升品牌的附加值,才能使金州龙舞民间文化品牌具有无限发展的生命力。
注释
[1] 薛天忠.金县志[M].大连:大连出版社,1989:594.
参考文献
1孙传基.金州龙舞[M].大连:手稿,1995.
2陈加.辽宁地方志考录[M].沈阳:辽宁省图书馆,1982.
3朱诚如.辽宁通史[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9.
二月二龙抬头的风俗范文5
【关键词】 陕北;《寻梦统万城》;民俗;传统文化
武国强的小说《寻梦统万城》以主人公刘四牛商海沉浮为线索,用纪实文学的笔法,向读者展示了一九三八年以来中国社会的动荡和不安,以及社会制度的变迁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各种影响。主人公出生于匈奴故都统万城,其生活场景富有地域特色,描绘出陕北地区的民俗风情。其民俗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一、岁时节日中体现出来的民俗
《寻梦统万城》真实记录了岁时节日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历来被称为中国文化之瑰宝,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等盛大隆重的场面彰显着陕北人的礼仪风尚、生活情趣、艺术禀赋和炎黄文化的神韵。节日发展到现在早已从原始的祭拜、禁忌神秘演变为娱乐、纪念、传承的社会活动,小说对传统节日进行了详细介绍,尤以中华民族最盛大的节日春节描述最为细致。
《っ瓮惩虺恰范源航诮行了详细描写。从过年前的杀猪宰羊、贴窗花、挂灯笼到三十晚上的祭祀、打醋坛、行跪拜礼,再到初一开始亲戚拜年、互请,直到元宵节转九曲、赏节目的过后,春节才算告一个段落。在小说第二十一回中,作者整整用了一章回的内容详细描写春节阖家团圆的热闹场面。在春节中,统万城每家至少杀一头牛,好几头猪,十几只羊,几十只鸡。他们走亲访友,轮流坐东,相互请吃请喝,美味佳肴,酒歌互答,到处散发着浓浓的节日气氛。敬酒后,弟兄们归座,轮流划拳,妯娌们摇骰子喝酒。请客和吃请成了生活中最忙的事。年三十儿孙们穿着节日的新衣依次给刘定乾夫妇磕头拜年。各家人都忙着拜年,或应酬拜年。春节最热闹的要数正月十五的转九曲:四周是排排高挂的灯笼,自然围成了一个场子,场子中央麻油灯亮了一地,五光十色,灿若星河。各色彩纸做成的灯罩贴着不同颜色的剪纸,恰似百花齐放,五彩缤纷,煞是好看!男女老少穿着新衣,说说笑笑,挤挤闹闹,等待着好戏开演。刘光夏老汉画着花脸,扭动着胖高的身体踏着陕北秧歌步舞进人群,他高举着快速打转、绸穗摇圆了的花伞唱道:“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挂红灯。红灯挂在大门外……”后边跟着一群打扮得花红柳绿的男女老少混合的秧歌队伍,也舞着纸制大红花,挥动着彩带,扇着扇子,伴着唢呐声,踏着锣鼓的节奏翩翩起舞。伞头即兴编唱着反映时事的信天游段子,逗引得观众哄堂大笑。锣鼓喧阗,管乐悠扬,鞭炮噼啪,场面热烈壮观。如此浓墨重彩的详细描写,足以体现春节这个传统节日在统万城人眼里、在陕北人眼里,乃至在全中国人眼里的重要性,也可见陕北春节的独特风俗。
二月二龙抬头、清明节祭祖、四月八庙会、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赏月、腊八节喝腊八粥、腊月二十三扫家等传统节日或详或略在小说中均有反映,有的只是利用巧妙对话或简单情节点到为止。如腊八节出自刘二奶奶的对话里,刘三奶奶笑着说:“今天腊八,你三爷爷,那老不死的,一早就给我说,要喝腊八粥。那可重要哩,一辈子都没误过。趁这会儿有空赶紧给那老狗熬腊八粥去!”简单的对话便将刘二爷家对腊八的重视表现了出来。再如第三十七回端午节,贺夏兰忙给刘四牛端来一大碗甑糕和一盘子粽子,还有佐料砂糖和蜂蜜。[1]这形象地将陕北人的糯米粽及其吃法展现在大家面前。
二、人生礼俗中体现出的民俗
人生礼俗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必须举行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满月礼、婚礼和葬礼。独特、严谨的人生礼俗体现了陕北人血液里流淌着的传统文化基因。
1、尊重生命的满月礼
过满月,即小孩生下足一个月的时候,以满月宴的形式举家庆贺,庆祝“家有后人”“添丁之喜”“足月之喜”。陕北境内的满月宴较为普遍,在《寻梦统万城》第三十二回中,贺夏兰于一九四八年八月一日顺利产下一个男婴。距满月只剩三天了,她终于盼回了丈夫。贺夏兰哽咽着说:“这回,你可不能再走了。人生三顿糕,满月可是第一顿。远近亲戚、庄邻院舍女眷来看望的不下两百户,估计来贺满月的人不会少于四百人。娃娃老子顾不上,能说得过去吗?怎么说,你也得给娃娃做满月。”[2]一个简单的满月宴便有四百多宾客,规模之宏大足以见三边人对孩子满月的重视。刘四牛对儿子的关心和对满月的重视也在字里行间体现的淋漓尽致。如同章回中,刘四牛说着便从口袋里掏出来一个十两银元宝,转身对杨柳翠说:“妈,你给我找根红线,我破例把交账房的钱给我儿子‘戴锁’了。”刘四牛憨笑着说:“本该奶奶、外婆先拴锁线,我忙着了,就破例了。”他把锁线套在娃娃的脖子上,环顾着贺夏兰、李香香、杨柳翠念念有词:“红线、钱币项上拴,长命富贵能做官,奶奶、婆婆两只船,运载金银堆成山。”刘四牛一家人用戴锁、祈祷、祝福的方式满怀着爱意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岁月更替,文化革新,只有这些在历史沉浮中传承下来的文化用它自身的价值向人们昭示着生命的可贵,满月礼亦为其中一种。
2、传统的婚俗
《寻梦统万城》录像式地再现了三边地区婚嫁的礼仪活动。《寻梦统万城》中详细介绍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三边的婚俗习惯,真实的介绍了嫁娶过程:说媒、相亲、看家、喝酒、商话、追节、迎亲、闹洞房、回门、拜年,详略得当。例如小说中关于迎亲队伍回到新郎家的时候描述就颇为详细:送亲婆姨将带来的儿女馍馍围放在盘腿坐着的新郎新娘的四周。刘四牛的二奶奶满面笑容,一手握着柳条编织的小簸箕,一手将喜糖、枣、核桃以及小钱币等撒向新郎新娘怀中,撒在合欢炕上,撒向洞房的每个角落。她口里念念有词:“一撒金,二撒银,三撒撒得满堂红,天成佳偶好姻缘,早生贵子早成龙。”撒帐后,刘二奶奶将新郎的左襟压在新娘的右襟上笑着说:“男人是天,女人是地;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夫唱妇随。”撒帐的仪式便在刘二奶奶的张罗下,在一片欢悦的氛围中结束了。简单的话语不仅祝福新人拥有美好的婚姻,也教育着一代又一代陕北女人对丈夫从一而终,唯夫命是从,从侧面也表达出陕北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接着上头仪式便开始了,王梅笑盈盈道:“准备坐帐!”杨引弟把小桌摆在炕上,郝迎春、刘红忙着从柜盖上将两只盛满酒的酒壶,两个酒盅,八个盛有肉、蛋、粉条、花生、瓜籽、糖果等的小碟,两双红筷子,两碟米糕、四碟红点小馍,每碟各八个,分别用米粉和白面蒸的米石榴、花篮各一对,两把新梳子逐一摆在桌上。王梅微笑着喊:“上头。”话音刚落,大炮三声,鞭炮阵阵,唢呐齐鸣,上头仪式开始了。刹时,看热闹、凑红火的男男女女,婆姨娃娃,身挨身、肩并肩,挤得水泄不通![3]在婚礼上,乡里乡亲,邻里邻居都会自动登门忙里忙外帮干活,并送上祝福。憨厚的乡亲们,用他们的笑容和实际行动为新郎新娘的婚礼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只是上头仪式的筹备阶段,正式仪式作者不惜笔墨,进行了录像式的记录。
唢呐奏乐、夫妻换花等等从大门口一直到新房中所进行的一系列环节,记录的生动、细致,新房中的婚俗也给人非常强烈的画面感。陕北地区男女婚姻沿袭旧俗,繁文缛节,保留了古代婚礼过程的许多基本仪式。通过实录的形式,全面而详细的介绍了陕北婚俗流程,帮助很多不了解陕北婚俗的人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在介绍婚俗流程之余,作者也穿插着介绍了童养媳、娃娃亲、冥婚等现象。刘四牛与贺夏兰的婚事是在杯酒之间而定,终难逃娃娃亲的厄运;女店家杨巧珍因小时家里穷,八岁就被卖到统万城,做了马家的童养媳,丈夫比她大整整十岁,终身大事便这样草草而定;张小狗、王小栓在与刘四牛行商途中不幸被杀,刘定乾一家帮他们入土为安后决定日后帮他们买两具女骨,成个冥婚。这些内容的穿插,使我们不仅完整地把握了陕北婚俗,体会了作者博而广的知识面,更可以感受到独特、繁缛、细腻、传统的陕北婚俗的魅力。
3、突显祖先崇拜的丧葬礼
丧葬礼主要是为先人入土为安举行的仪式,寄予了后人对前辈的深厚感情,同时也是孝道的最后体现,因此三边对丧葬仪式特别重视。《寻梦统万城》用了两回的篇幅,近两万字,记录了刘二爷的丧葬全过程。丧葬场面严谨、宏大,具有悲凉感。从临终的“守气”到亡人埋葬后的祭奠,事无巨细记录,将三边的丧俗仪式和习惯展示给世人。如在刘二爷临终前穿孝衣一段中这样描写:刘二奶奶摇晃着干瘦的身体从箱子里取出了早已准备好的寿衣,对徐曼丽说:“赶快去温水。”她应声去了。刘生财一路小跑来到刘定乾家,刘定乾正拿着席萁扫帚弓着腰费劲地扫院。刘生财上气不接下气地喊:“大爷爷,大爷爷!”刘定乾站直问:“什么事,慢慢说。”⑸财喘了两大口气,慌张地说:“我老爷不行了。”刘定乾一听,吓得面如土色,眼睛都瞪圆了,丢下扫帚,忽嗒忽嗒地迈开两条岁月磨蚀已经不再矫健的肥腿。刘定坤拿来了烧酒,徐曼丽端来了温水。随后其媳妇子徐曼丽、王喜凤和孙媳们回避,刘定坤、刘定邦、刘四牛们给刘二爷洗脸、洗脚,脱衣服、洗身体。刘二奶奶张着没牙的口催促道:“快点给穿戴,不要让光着身子走了,去了阴间破衣烂衫,受众鬼歧视。”昏迷中,儿孙们给穿了寿衣,棉袄、棉裤、棉袍。寿衣穿齐整了,刘定坤给刘二爷剪了指甲。儿、媳们都守在身边,唯恐老人咽气时自己不在。他的女儿刘秋叶在得知父亲病危的情况下,也连忙催促喜财快走,打马疾走,赶着去守气。因为在当地人看来,老人殁时,谁在身旁守气,谁才是真正的儿女。老人断气后才给穿孝衣,一是害怕魂走时穿不上新衣做穷鬼;二是害怕外人笑话老人“殁了”还是赤身,笑话儿女不孝。作者非常详细的介绍了刘二爷临终前,家人紧张、悲痛及忙乱的场景,也侧面写出了“守气”这一习俗的重要性。
为了表达对死者的尊重,陕北人把中老年人死了称为“殁了”;小孩死了称为“撂了”。如刘三牛向高殿煜报丧时这样描述:“高主任――”便扑通跪在地上,割荞麦的人都站直了,回头惊恐地看着头上、腰里系着麻线的刘三牛。他给众人磕了三头后,悲恸地说:“我二爷爷殁了!”陕北实行土葬,人们生于黄土,长于黄土,最后魂归黄土,在葬于黄土前的一个重要风俗是请阴阳先生,测吉日,选灵地,有着严格的讲究,以保佑后代人丁兴旺。如第三十八回中刘四牛拜请梁阴阳的片段:刘四牛打马疾走。黄昏时分,就抵达生机盎然、牛羊遍地的草山梁。晚上就进入祭山梁庙宇群,登门造访了老气横秋的梁阴阳。刘四牛自顾站起略带哽咽道:“我是统万城刘定乾的四儿子,我二爷爷过世了请您执掌丧事。”老头捋了捋二尺长的白胡子笑道:“你先到客栈休息,明天一早咱们一同骑马前往。如今天气尚热,遗体不便停放,择个吉日,早点送老人家入土为安吧。”[4]葬礼以后,有禅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及讲究,以表示对已故人的思念,也体现了“百善孝为先”的传统孝道。在丧葬仪式结束后,梁阴阳临走前对众人非常详细的安排了守孝期的事项,并且一再强调他们切要记住。刘家人也深知这些丧俗的重要性,不敢怠慢,连连应诺。作者借梁阴阳之口介绍到:“从咽气那天算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必须上坟烧纸祭奠。为避免老人遭罪,遇有‘犯七’则要做纸旗、纸伞进行禳改,把小纸旗从大门口分左右两行一直插到坟头,纸伞插在坟顶,说几遍,‘大,旗旗下躲,伞伞下藏。’老人就可以免灾避难。四大祭日,百日、周年、二周年,三周年切不要忘记,以免庄邻笑话。长周年,短百日。长周年的习俗是期望老先人保佑子孙长寿,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过了忌日就长出一天,多了一岁,讨长寿之意。周年,拖延几天过;百(bie)日,避“鳖”,要提前几天过。二周年为一般性的祭祀日子,祭奠可以从简。三周年,守孝期满,祭奠应该隆重些。守孝期,切莫作乐。贴春联,第一年白对联,第二年黄对联,第三年蓝对联。孝满三年,就可以进行正常的节日习俗活动。[5]陕北丧俗与中国传统孝文化有着紧密联系,民俗对丧葬礼仪的要求极度严格、严谨,孝亲的特色贯穿在丧葬礼仪的始终。从葬具的准备、入殓、丧礼、墓穴的规划,到烧纸火、点亮长明灯以及做七、百日、周年的祭奠,无不表现子女对父母的眷恋及对他们来世的关爱。人们想借助这一系列活动,帮助父母灵魂顺利升天,免受地狱之苦,并祈福他们早日转世。丧俗不仅是文化的传承,而且作为人生礼俗的重要部分,启示人们对孝道的延续以及对生命的尊重。
三、宗教观中体现出来的民俗信仰
宗教是人类对复杂自然社会现象的最原始认识,存在诸多反科学内容,迷信色彩十分浓厚,但它也是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的桥梁,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共处的宗教大融合思想是陕北人民俗信仰的主基调,陶冶着一代又一代的陕北人,养成了陕北人淳朴、直爽、包容的个性。
在《寻梦统万城》中,作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陕北老百姓对的态度。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陕北也不例外。国难深重,物资奇缺,人心惶惶,民不聊生。老百姓大都忙于生产,支援抗战,没有时间和精力,也缺少稳定的环境来学习,所以对宗教知识了解甚少。封闭落后的地方,往往也是迷信泛滥的地方。汉民族与其说他们信仰宗教还不如说他们更信仰实用主义,他们宗教观念淡薄,但迷信思想严重。几千年来,迷信思想一直占领着他们的头脑、左右着他们的行为,束缚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对宗教的信仰尤为务实,教派的宣传力度和洗脑力度决定着它在本地的规模。毫无疑问,天主教用糜子、谷子、耕牛以利诱之,逐步发展成为本地教派的主导力量。此外,民间传说也是吸引信徒的一大有力武器,观音自古被传颂为送子娘娘,加之陕北重男轻女的思想,自然对观音顶礼膜拜,财神爷等也被尊崇备至。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汉民族文化中孕育出包容的多神崇拜文化,这种文化值得倡导。人类绝对不要为自己创造的神而产生教派矛盾,乃至发生冲突。要将诸神放在一个大殿里,让他们共同讲经论道,传仁播义,推礼启智教诚化信,赐福万民,超度亡灵,保佑黎民,普度众生。这便是《寻梦统万城》作者的宗教观念。同时,作者也描写了刘定乾叔侄不远百里冒着严寒看定亲相关日子。白云山香客众多,祭山梁庙会规模宏伟,刘四牛婚后教堂洗礼,刘二爷丧葬仪式等多个宗教活动场景,如实地反映了三边人民生活中的,给人呈现真实、厚重、丰富的感觉,犹如亲历其景。阴阳斗法艺术再现了陕北宗教界一些斗智斗勇、法力无边的传说,其魔幻场景堪与西游记相媲美,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宗教传说、教义、咒法、服饰等各个环节的深入了解及创作功底,也是对三边文化的艺术记录,填补了陕北宗教文化记录的一项空白,丰富了陕北文化的内涵。如在第六回中,阴阳斗法时道士、和尚、巫神、世俗中人一起同台斗法,表达了作者的宗教观。在第七回中祭山梁梁阴阳院落的南房里,不同信仰的人们坐在一起喝茶拉话,十分融洽和谐。这真实地折射出汉民族的宗教态度。
四、结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陕北人的民俗淋漓尽致地体现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盛大的岁时节日民俗之中;也同样体现在人生礼俗中,昭示着陕北人对生命的重视;也体现在民俗宗教之中,表达了作者向往各民族大团结,希冀世界共同进步的思想。
【注 释】
[1][2][3][4][5] 武国强:《寻梦统万城》,作家出版社,2016.10.304、251、92、317、332.
【参考文献】
[1] 左拉.实验小说[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8.1.
[2] 耿波,张安琪.何谓地方:现代视野中的“地方”思想[J].民俗研究,2015(5)13.
[3] 刘德增.板凳座次与合餐――秦汉坐席与分餐纠正汉画中的乡事之俗[J].民俗研究,2014(6)32.
[4] 陈华文.宗教对魏晋南北朝丧葬的影响[J].民俗研究,2015(5)76.
[5] 王伟杰.民俗的未来,多样化的研究视角和方法的探求与反思[J].民俗研究,2014(6)149.
[6] 高晓芳.北宋孟元老的民俗观[J].民俗研究,2014(6)11.
[7] 高丙中.中国民俗学的新时代:开创公民日常生活的文化科学[J],民俗研究,2015(1)5.
[8] 户晓辉.非遗时代民俗学的实践回归[J].民俗研究,2015(1)16.
[9] 冯骥才.传统节日我们共同的日子[J].民俗研究,2015(1)60.
[10] 张勃.建构时代的中国节日建设[J].民俗研究,2015(1)62.
【作者简介】
王万斌(1975-)男,陕西靖边人,本科,二级演员,从事音乐、戏曲、群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