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资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钱塘江资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钱塘江资料

钱塘江资料范文1

关键词:钱塘江;航运业;新式交通;衰落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030-03

钱塘江是浙江的母亲河,是沟通浙西和浙东最重要的水运干线,也是浙江通航里程最长、最主要的河道,其航运业的兴衰也关系着整个钱塘江流域的社会经济。特别是在民国时期,以铁路为代表的新式交通进入本区后对钱塘江航运及其流域内的社会经济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图解读钱塘江航运在新式交通冲击下的困境及其衰落对沿江城镇的影响。

一、铁路与航运的双向选择:钱塘江航运衰落的过程

作为浙江省境内通航里程最长的钱塘江就是商品流通的一条天然渠道。钱塘江的存在使得传统商品市场依托其航运业随着支流的延伸将贸易的触角伸向了一些闭塞的山区。即使是在航运条件不甚便利的上游地区,依然是千帆竞发、商贾往来不绝。

但是到了近代,当以火车为代表的新式交通引进之后,钱塘江之于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就不如之前那么强烈了。特别是在杭江铁路修建之后,钱塘江航运受到了铁路运输的巨大冲击。

民国二十三年(1934)1月1日,杭江铁路正式通车。浙江腹地以钱塘江水运为中心的传统交通体系向以铁路为中心的新式交通体系的移位也从这一天开始了。

杭江铁路起于萧山,沿途经过诸暨、义乌、金华、兰溪、龙游、衢县、江山而至玉山,其中金华至兰溪一线作为支线。这一线路显然在钱塘江传统水运运输线的范围内。相比于内河水运,铁路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铁路运输量更大,受自然条件限制更小。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浙江腹地而言,铁路是作为传统内河水运的天然竞争者存在的。

杭江铁路的存在使得货物运输有了铁路和航运的双向选择,这种选择在具体实践中则体现为铁路运输的崛起和钱塘江航运的衰落。如金华火腿的运输。“‘金华火腿出东阳,东阳火腿出上蒋’,过去东阳火腿要沿东阳江启程而下,过金华江、兰江、富春,先后约一周的时间,经上千里的水路来到钱塘,然后再杭州转运,分流到四面八方。现在,杭江铁路通了,东阳火腿在临近的义乌站就可以直接上车了,经半天的时间,约走120公里,就到了杭州。”①

当然,钱塘江航运业的衰落是一个历史过程。基于浙江各种条件的特殊性,新式交通工具在溶入商品流通的历程无法用水到渠成来形容,钱塘江航运的衰落也是一波三折。

在一段时期内,铁路与钱塘江航运的竞争是不分伯仲的。“1934年杭江铁路(浙赣铁路的前身)全线通车后,水路航运业务略受影响,但因水运费用较低,手续方便,并不走下坡路。”②如此看来,在铁路的强烈冲击下,钱塘江航运并非不堪一击。事实上,由于种种原因,钱塘江航运与铁路运输相比固有其优势。“因为我国现在的铁路运输,车辆的供给很不充分.必须有空车可拨时才能装货,而什么时候有货车可以到站,又很难预期,所以要等到货物装就开始起运.已不知等了若干的时日。至于水路的帆船运输,虽其行驶的速度较慢,然以卸货起运的迅速、亦可早达目的地了。”③此外,由于铁路运输的费用比水路高十分之三,如火腿由兰溪运至杭州每件自六角至八角不等,而由杭江铁路运输,约需一元以上,因此不少货物仍经过兰溪水运到外地,商业规模暂时没有受很大影响。④

再如粮食运输。张培刚等人在《浙江省食粮之运销》中写道:“至就浙江而言,虽年来利用铁道运输者日增,但粮运仍以水道为主,而以人力辅之。且就水运与铁道之优劣言,在载重量与迅速方面,水运固逊于铁道,而其优与后者之处亦多:第一,水运竞争者多,营业者众,雇佣便利;第二,运费较低;第三,雇佣手续简单,且随处可以停泊,便于上岸求售。故浙江以水运为主的食粮运输制度,一时恐怕仍不会因铁道公路之兴筑有所变迁。”⑤这中间固然有作者的一些悲观情结,但铁路没有发挥出其优势却是显而易见的。

杭江铁路的开通对钱塘江航运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铁路运输替代水运成为商品货物流通的主要承担者是大势所趋。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惯性,杭江铁路与钱塘江航运之间有着激烈的竞争过程。

二、商品流通格局的重组:钱塘江航运衰落的原因

按常规来看,航运业也是新式交通工具引进的受益者。相比于民船和帆船,轮船的优势是明显的。轮船速度更快,载重量更大,受气候条件影响更小。但是,由于钱塘江航运条件的限制,轮船在钱塘江上并没有能够完全释放其能量。“钱塘江江面宽阔,虽不亚于长江,但以沙滩甚多,较深之处只有中间一段,可行汽船,其长不过一百八十里……唯桐庐以上,水浅多滩,小轮未能行驶,不得不仍以民船航运……在昔谋航运者均认为未易通输。”⑥

轮船的引进对钱塘江航运的影响似乎大部分侧重于客运方面,对货运方面则是影响甚微。“自从出现了轮运,以载客为主的木帆船航班大受挫折,就钱塘江来说,过去每天从杭州江干开往各地的木帆船班船多达百余艘,现仅剩杭州至诸暨、杭州至临浦两条航线11艘。并且因风雪天或客源不足,行期往往无定,业务甚是清淡。而从事货运的木帆船,倒是繁忙异常。”⑦与浙江毗邻的皖、赣、闽三省数以万计的茶叶、烟叶、瓷器、土漆等过境货物在钱塘江上的运输历来是由木帆船承运(其中还有部分由竹筏运输)。而在轮船引进之后,钱塘江上的木帆船的运输业并没有受多大的影响,反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更趋增长。据各种史料统计,在1930年前,浙江省江航木帆船总数约有3万艘,其中钱塘江水系最发达,约有1.2万艘。⑧

由此可见,轮船的引进对钱塘江货运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除客运外,钱塘江上的航运业依旧保持着传统的运营模式。事实上,真正对钱塘江航运产生致命打击的也就是铁路。本文以粮食运输路线的改变为例说明钱塘江航运在铁路运输冲击下的困境。

一般而言,从江西而来的米都从玉山入境,在常山装船顺钱塘江而下,在兰溪中转再通过水运销往各地。“江西之米,自玉山入境,由常山顺衢港而下,此路滩陡水浅,只用小船,载重四五百石,快时三日可到兰溪……上游至兰溪之货,大概均由山客运至兰溪兜售……成交以后,由兰溪运至绍属之义乌,临浦过而转入内河。”⑨

然而,1934年杭江铁路全线通车后,粮食运输有了从以钱塘江航运为中心向以杭江铁路运输为中心过渡的趋势,并且越往后这种趋势越明显。商品货物的运输更多地开始选择杭江铁路而不是钱塘江水运,这也意味着钱塘江航运业在铁路的冲击下已经江河日下了。“(铁路)改变了浙江地区经济贸易圈的中心,使之偏离了原先以大运河和钱塘江为经济贸易中心的轴线……铁路运输进入,导致其交通发生结构性变迁。”⑩

钱塘江航运在商品流通格局的重组过程中逐渐地被边缘化了,这是导致钱塘江航运的最主要的原因。钱塘江航运在远离商品贸易流通的同时也就失去自己赖以存在和前进的动力。换句话说,失去了商品流通主轴的地位,钱塘江航运也就失去了活力。

三、沿江城镇的兴衰:钱塘江航运衰落的注解

由于货物中转和船舶停靠的需要,钱塘江沿岸很多城镇受此便利而商业繁盛。特别是一些地处支流交汇处的城镇遂发展成为商业重镇。这样,沿江城镇的兴衰也就成为成为了钱塘江航运业繁荣与否的最好的注脚。

例如衢州地区。衢州位于浙西山区,但是号称“川陆所会,四通八达,江浙闽广三所辐辏”。明代的王世懋说:“凡福之绸丝、漳之纱绢,泉之蓝、福延之铁,福漳之橘,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再如,位于衢江、兰江、婺江三江交汇处的兰溪,历来是水路交通中枢。元朝王奎撰写的《重建州治记》中记载“乘传之骑,漕输之楫,往往相摩而相衔”。直到1933年《中国实业志・浙江》中仍把兰溪与杭州、宁波、永嘉、绍兴、嘉兴、吴兴一起列为浙江省的七大商埠。“(兰溪)为上江交通之中心,全段商业,除杭州外,当此为最盛……兰邑为钱塘江上游商务最盛之区。”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钱塘江航运的繁荣催生了流通型城镇的出现及其兴盛,但是,随着钱塘江航运一步一步走向衰落,一些与航运业有着紧密联系的沿江城镇也步入平庸甚至衰败。千年古镇盐官在近代的兴衰则典型地反映了这一状况。

盐官位于钱塘江下游,濒临海滨。盐官镇由于沿海和地处钱塘江下游,境内又有上、下河水系的区位优势成为了江与河转运的港埠。“浙江沿海、钱塘江上游、直至江西安徽,凡属杭嘉湖苏松太常各地一切土特产贸易均须在海宁(盐官)过塘。”以粮食运输为例。“清末民初,硖石米市极盛,盐官转运大米昼夜不断。时有专门从事过塘运输的乾大、源隆、洽和过塘行3家。如遇上弦月小潮时,江岸靠泊的运输船舶东起小普陀,西至王家仓(即盐埠),排列达意公里长。进的来自萧山、绍兴、上虞、余姚、诸暨、桐庐和富阳,远的则有宁波、定海、温州、鳌江、建德、于潜、昌化、兰溪以及钱塘江源头的安徽歙县等地。”也正是因为盐官镇的中转运输功能,海宁城区商业繁荣。以前海宁城区一直是钱塘江南北货物重要集散地,商贾云集,人口多达三万余。

但是钱塘江大桥通车后,情况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由于铁路的过江,许多商品改由铁路运输。钱塘江航运业在铁路强大的竞争面前逐渐走向衰微,盐官过塘业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动力。“建国初,盐官镇还有运输行、堆栈各一家,不久也终因过塘货源断绝而关闭。”而伴随着过塘业的终结,盐官也就失去了往日的活力。随着县治的外迁,盐官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环。

伴随着钱塘江航运而崛起的流通型城镇是商品市场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如果这些城镇仅仅依靠背靠钱塘江的区位优势,那么无疑它们将自己的命运与钱塘江航运捆绑在了一起。随着钱塘江航运的没落,这些依靠钱塘江航运业支撑的城镇也随即走向衰败。

四、结语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很多传统的事物在近代化的过程中一点点被肢解、被抛弃。仅就浙江境内的交通而言,传统的交通工具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了,取而代之的是以铁路为代表的效率更好的新式交通工具。

在这种情况下,钱塘江航运告别了它历时上千年的繁荣。杭江铁路逐渐取代了钱塘江航运在交通体系中的地位。尽管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尽管有着消费惯性的存在,钱塘江航运与杭江铁路运输间有过一段激烈竞争的时期。但是在新兴力量面前,钱塘江航运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了。随着近代化脚步的越来越快,钱塘江航运衰落的命运已经不可避免了。

注释:

①⑩丁贤勇.新式交通与社会变迁――以民国浙江为中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84-185;272-273.

②政协衢州文史委员会编.衢州文史资料(第十四辑)[Z].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153.

③杜修昌.京沪沪杭沿线米谷丝茧棉花贩卖费之调查[A].包伟民主编.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1840―1949[C].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119.

④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浙江卷・工业[Z].1933:210.

⑤张培刚,张之毅.浙江省食粮之运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0:91.

⑥唐有烈著.浙江航政之概况[M].浙江航政局,1930:2-5.

⑦《杭州历史丛编》编辑委员会编.民国时期杭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267.

⑧童隆福主编.浙江航运史(古近代部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386;154.

⑨孙晓村等著.浙江粮食调查[M].上海社会经济调查所,1933:78.

包伟民主编.浙江区域史研究1000―1900[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3:206.

《兰溪交通志》编审委员会.兰溪交通志[Z].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29.

南京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京粤线浙江段经济调查总报告书[Z].1930:86-90.

钱塘江资料范文2

关键词:水厂 备用水源 取水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91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国内河流地表水水源突发性污染事件屡有发生,如2004年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2005年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2007年5月底太湖蓝藻爆发、2009年赤峰市水质污染事件、2011年新安江水质污染事件、2014年兰州自来水污染事件等突发性水源水质污染的问题对经济社会及民生问题均造成恶劣的影响。城市供水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实施水源保护工作和备用水源的建设已经成为供水领域的两项重要内容。

杭州滨江水厂位于钱塘江南岸滨江区,是华东地区乃至全国最早一批采用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设计的自来水厂之一,因取水水源位于钱塘江,属单水源供水,安全性较差,对水源污染尤为敏感,且水源点位于钱塘江感潮江段,按区域水资源配置规划和水资源论证,遇不利年份滨江水厂取水口水质氯度超标时间达0.4~0.5天,在此不利条件下需通过调蓄措施避咸。滨江水厂一期工程(15万m3/d)于2005年建设,利用在水厂东侧的二期预留空置地上临时建设了总容积4.2万m3的避咸塘(长310m,宽41~57m,设计水深2.5~3m),以进行调蓄避咸,并兼顾景观作用(见图1)。随着近年滨江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区域用水量不断增长,滨江水厂制水规模已接近一期设计负荷,二期扩建迫在眉睫。按照用地规划,二期建设需要挖除现有避咸塘,而周边用地已不具备实施大面积避咸设施的条件,因此亟需进行滨江水厂备用水源的建设,以应对水质突发事件及进行蓄淡避咸。

1区域概况

1.1 流域水文

钱塘江平均低潮位 3.74m,平均位4.35m,其水量丰富,水质优良,是杭州市城市用水和农业用水的主要供水水源;滨江区属钱塘江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区内河流纵横、湖池密布,主要内河有小砾山输水河、北塘河、七甲河、永久河、解放河、建设河、新浦河、浙东古运河等37条河道,南部有白马湖,通过水系与各河道沟通;区内地下水位随内河道的水位而升降,水位标高约4m,无侵蚀性。

1.2 水资源概况

钱塘江发源于安徽省休宁县六股尖,是浙江省的第一大江,在海盐县附近注入杭州湾,干流全长583km,流域面积49900km2。钱塘江(杭州)段由周浦至下沙,江段长约43km,是一条集防洪、灌溉、航运、游览、城市供水、城市排水及水产养殖等多种功能的重要河道,水利资源十分丰富,是杭州也是浙江省的重要资源。滨江区内钱塘江岸线长约14.9km,江面宽1200m,水深4m左右;钱塘江流经滨江区的江段为感潮江段, 潮位最高8.27m(1997.7.11),最低1.25m(1954.8.11)。滨江区主要内河纵横密布,南部白马湖,水域面积约1.147 km2,储水量约为140 万m3。

2备用水源选取可行性

从地理位置来看,引取钱塘江之外的第二水源并长期使用,从现阶段来看显然是不现实的。鉴于此,立足区域实际水域资源情况,立足于利用钱塘江下游内河及湖泊的整治及水质改善,建设调蓄设施,以备短期突发性应急之需。

白马湖是滨江区内唯一的湖泊水系,河网密布,水域面积较大。从水质分析结果来看,白马湖的水质良好(见表1),尽管目前白马湖尚未做水源地保护,COD及氨氮尚未达到III类水体,但在下一步紧抓水源地保护及湖区整治工作,水质达到III类水体是可以实现的。因此,白马湖作为滨江水厂的备用水源是较为可行的。

白马湖与钱塘江通过水闸连通,可在紧急条件下隔断钱塘江内污染源,钱塘江发生突发性水质污染期间滨江水厂可取用白马湖备用源水,缓解供水压力。随着远期水量的不断增长,白马湖较大的调蓄容积也能满足咸潮期间抢水蓄水要求。

因此将白马湖作为滨江水厂源水的调蓄设施,在经济和技术上均存在可行性。

表1 白马湖源水主要水质指标

3区域需水量预测及工程规模

3.1 区域需水量预测

按不同用地性质的分类用水量指标法、人口综合用水指标法、 年递增率法分别进行预测,至2020年用水量预测结果差别不大,其中由不同用地性质的分类用水指标预测值近期略大于人口综合用水预测法,主要原因是考虑近期滨江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大量工业企业入驻,不同用地性质的分类用水指标取值上升较快。由上述用水量预测方法测算,2020年高新区(滨江)最高日需水量分别为30.50万m3/d、26.6万m3/d、30.20万m3/d。取均值后,可得到将高新区(滨江)2020年的最高日需水量确定为29.1万m3/d。

3.2 供需平衡分析

目前滨江区供水总能力为17万m3/d,其中滨江水厂规模15.0万m3/d,浦沿水厂供水规模2万m3/d。至2020年供水缺口为12.1万m3/d;如果浦沿水厂作为备用水厂,则至2020年供水缺口为14.1万m3/d。因此亟需在2020年前增加15.0万m3/d 制水规模,使滨江区的供水总能力达到30.0万m3/d。

3.3 工程规模的确定

根据区域需水量预测,滨江区2020年城市需水量为29.1万m3/d,滨江水厂二期扩建完成后,供水规模为30万m3/d。

本工程属于备用水源建设,根据水资源论证报告结果,参照《太湖流域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04号)要求,作为备用水源,备用水供水能力需要保证7天应急水量要求。根据白马湖正常蓄水量140万m3,首先应保证主要用水(如居民生活用水)取水,限制其他取水,充分发挥其备用水功能。因此白马湖作为备用水源日供水规模最大为15万m3/d。

4 水资源论证

4.1 区域主要取水户及其分布

滨江区境内共有37条河道,主要有永久河、北塘河、新浦河、建设河、官河、西兴后河、花园徐直河、西兴直河等,整治长度67km,规划新开4条河道,分别是铁路河、时代河、四季河和彩虹河,共9km。

根据杭州市水资源公报调查统计,2011年滨江总用水量8278万m3,其中生活用水1345万m3,工业用水5418万m3,农业及林牧渔用水465万m3,生态用水550万m3。滨江水厂供水量中生活用水占60%,工业用水及第三产业用水占40%。由上述统计分析反映,滨江主要用水行业为工业和生活,而工业用水中水厂供水的比例较高,符合以科技创新、高新技术开发、动漫、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的区域定位。

目前白马湖水域没有其他取水户,今后由于白马湖生态创意城发展和白马湖综合整治的需要,原则上不予审批白马湖湖区的新建取水口。

4.2建设项目取水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分析

滨江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位于萧绍平原上游,多年平均降雨1452mm,多年平均蒸发量1235mm,区域降水量较全省多年平均偏小约10%,而蒸发量则比全省平均偏大约30%,由此导致由本地降水形成的可资利用的水资源并不丰富。但由于滨江区位于钱塘江河口区,具有特定的区位优势,长期以来除生活及重要工业用水直接取用钱塘江水外,其他生产及河网生态用水主要依靠钱塘江引水。根据小砾山输水河闻堰塘河站历年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水位为6.04m,年内最低的1月份水位也可维持在5.7m以上。白马湖正常水位时蓄水量为140万m3。因此,在上述引水工程正常运行情况下,滨江水厂自白马湖备用水源应急取水15万m3/d不会对区域水资源产生影响。

4.3 建设项目取水对其他用水户的影响分析

目前白马湖湖区无取水用户,且今后由于白马湖生态创意城的规划和发展,湖区原则上不予另行审批取水项目,因此,滨江水厂采用白马湖作为备用水源取水对其他用水户无影响。

4.4退水的影响分析

白马湖备用水源主要为滨江水厂在钱塘江主水源遭遇超保证率枯水或受潮流影响导致原水水质(氯离子)严重超标及突发水质污染事件时提供应急水源,正常情况下备用水源配备值班人员5~6人,应急情况下由水厂临时调派人员。因此,该工程退水主要为平时值班人员生活用水的排污水。通过管道排入已建市政污水管网,对周边水环境无影响。

4.5 水资源保护目标

根据《区域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规定》,白马湖水域使用功能为饮用水源区,水功能目标水质为Ⅲ类。

4.6 水资源保护措施

4.6.1 湖区整治

按照湖区项目规划总占地面积132.1万m2,与湘湖风景旅游度假区一山之隔,总体布局形成以中心湖区为主的绿色核心,功能分区按内、外环协调布局,内环区三大功能区块分别为动漫创意丘、白马渔村、田园漫风。外环区共安排五大功能区块:乡韵漫画、创意漫游、白马湖路公共绿带、长江南路公共绿带、沿山北路公共绿带,见图2。

通过整理水系,挖湖堆岛,水岸主要采用自然水景,湖区驳岸处理采用自然生态驳岸、草坡缀石驳岸、人工亲水硬质驳岸,强调生态与野趣,兼顾景观与防洪功能。合理培育植被,促进白马湖环境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体现湖泊湿地功能与特征和符合景观美学的城市大型自然开放空间。

4.6.2 明确(或重新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根据白马湖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情况,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有关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和保护要求,明确(或重新划定)滨江水厂备用水源保护区和相应保护措施,加强对白马湖水质的保护。

4.6.3 加强水源地水质监测

加强对水源地水功能区的目标管理。目前,白马湖水域主要是水利部门就水功能区进行常规水质监测,监测频次为6次/年。白马湖备用水源保护区经政府批准实施后,应按国家相关规定要求,其监测频次应增加为12次/年。水源保护区水质监督管理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成立行政主管部门与水司联合管理机构,建立白马湖水质资料共享和联合监管执法机制,为白马湖水源保护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

4.6.4 控制保护区范围的污染物排放

根据白马湖现状水质和水功能区目标水质核定污染物总量目标,结合白马湖生态创意城对湖区的综合整治工程推进白马湖水源保护工作,在水源保护区区界设立警示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严格依法监督管理。

4.6.5 完善制水工艺、确保应急供水安全

白马湖水质年内季节性变化较大,一般在枯水期水质较差,实施上述保护工程和相关措施后,全年平均水质将会得到改善,但丰、枯季节水质差异在所难免。滨江水厂可根据白马湖水源年内变化特点,从水厂制水工艺着手,在现行深度处理基础上,增加高锰酸钾氧化有机物和活性炭吸附等工艺,作为水厂启用应急备用水源的辅助工艺,以确保水厂出厂水达标。

4.6.6水源取水控制

钱塘江主水源事故时,需要隔断白马湖与主水源的通道,利用白马湖的库存容量作为备用水,由于白马湖与湘湖联通,湘湖的库存可以额外补充调入。作为备用水源使用完毕,钱塘江主水源恢复供应时,应尽快将白马湖存量补充至正常蓄水位,补充时间不应大于3日。

钱塘江主水源正常供水时,白马湖备用水源亦不应长期停止供应,湖内存水过久,水质变差。应定期启用备用水源,每月至少使用7日,强化存量湖水的更换,以备应急。

钱塘江资料范文3

1萧山渔业安全生产管理现状

1.1职能明确,落实责任

通过不断的摸索、拓展,渔业安全生产社会化管理长效机制正在逐步推进。2008年,萧山区政府组织召开了钱塘江鳗苗捕捞安全管理作会议,明确了沿江各有关镇为鳗苗捕捞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建立了渔船安全生产属地化管理机制。2010年,萧山区农业局与沿江有关镇签订了《渔业安全生产责任书》,理顺了渔业安全生产管理的责任层级,明确渔业安全生产工作。萧山区政府负综合管理职能,渔业主管部门负监督管理职能,镇街负直接领导和管理职能,为建立渔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真正实现社会化管理迈出了扎实的一步。

1.2培训规范,强化宣传

自2006年开始,萧山区每年分别组织鳗苗捕捞和钱塘江常年捕捞渔民安全培训各1期,已形成规范化、制度化。每年结合鳗苗管理、安全生产月活动等,组织安全生产宣传活动多次,通过悬挂宣传横幅、分发宣传资料、出动宣传车沿江巡查等方式,教育渔(农)民严格遵守渔业安全管理规定。通过这些举措,提高渔(农)民的安全生产技能,增强渔(农)民的安全生产意识。

1.3注重预防,夯实基础

健全完善了《萧山区渔业船舶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萧山区渔业船舶防台应急处置预案》等,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做到防患于未然。在台风期间,按预案要求开展实地演练,全面落实各项安全措施。配备安全设施,2007年至2009年,所有钱塘江捕捞渔船均配备了救生衣、救生圈、信号灯,进一步增强了渔民的自救和互救能力。严把渔船检验关,每年分两期到渔船聚集地登船检验,依据有关法律和技术规范,对渔船各项性能指标严格检验,对存在不足和安全隐患的渔船责令及时改正,对确定检验不合格者,不予签证。依法提高入渔门槛,认真执行国家渔船船网工具“双控”政策和捕捞许可制度,对新领证人员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资格审核,同时规定必须经过培训、考试,不符资格或考试不合格者不予发证。

1.4监管有力,注重配合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按照“属地管理、主体负责,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任务到岗、责任到人”的要求,全面落实渔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对渔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和业务指导,开展渔业安全生产执法检查,查处违法违章行为,依法调查处理渔业安全生产事故。近三年共出动渔业安全生产和防潮安全检查133次、632人次,检查渔船326艘次,劝阻违法捕捞165人次,销毁违法渔具189件。注重与有关部门配合,在鳗苗捕捞安全管理、渔船安全管理和抢潮鱼的管理中,与农水、公安、市渔政等部门和沿江各责任单位密切配合,分工合作,做到责任到位,遇有突发事件,及时沟通,迅速行动,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1.5完善网络,加强沟通

推行“定人联船”督导服务,完善了以镇、村、渔民代表和渔民为主体的信息联络网络。目前,各镇均有固定的联系人,在鳗苗捕捞安全管理期间,部分重点镇和责任单位建立专项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对渔民实行按片分组,长年聘请14位渔民代表当组长,通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加强相互沟通。形成了从区渔政管理部门到镇街联系人、渔民代表、渔船的定人联船管理制度,编组明确,做到了职责分明,层次分明,沟通迅捷、有效。为每位捕捞渔民开通了农民信箱,及时各类安全生产信息

1.6数字管理,动态监管

在前几年建立完整区渔业船舶数据库的基础上,2010年又请专业软件公司制作了萧山区渔业船舶安全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萧山区渔船的登记、检验、捕捞许可、船员培训发证和监督检查等内容,现已投入运行。该系统的运行,首先是提高了信息的公开化程度,监管人员、渔民和群众都可以通过访问系统全面了解和查询全区渔船状况;其次是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规范化程度,检索、查询方便快捷,公式计算自动生成,证件打印便利,统计报表一目了然;三是实现渔船安全的动态监管,主管部门、镇、村等对渔船的监督检查情况得到及时反映,根据反馈情况,可以快速查找薄弱环节,及时部署,强化动态监管。

2存在问题

2.1渔船作业环境较差

钱塘江有举世闻名的钱江潮,汛期伴有山洪,水流很急,潮水和山洪对水底的冲刷以及泥沙的沉降,经常会改变水底的地形,导致航道多变。而且江上航运繁忙,来往的运输船只吨位较大,再加上夏冬季台风、大雾等恶劣天气,风险源存在诸多不可预测性,造成较多的钱塘江渔船作业不安全因素。近年来,周边区、县在钱塘江沉船或船员落水遇险事件时有发生。虽说三年来萧山区未发生一起渔船安全事故,除了认真做好管理工作外,应该说也存在一些运气。

2.2渔民基层管理组织不够完善

经济体制改革后,村级集体管理体制已从根本上弱化。目前全区虽对本区渔民进行了按片分组,选了14位渔民代表为组长,但只有信息沟通的功能,起不到约束、管理的作用,渔船生产都是独立自主、各自为政,对渔船的动态管理如一盘散沙,导致一些管理措施较难有效落实。渔民在遭受灾险后,自救、互救能力较差。

2.3外来人员多,素质较低

目前,从外地来萧山在钱塘江从事非法徒手捕捞鳗苗、黄蚬、潮头鱼的人员较多。虽然区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在钱塘江下游江堤建了铁丝拦阻网、设立了警示牌,但这些设施常遭破坏,收效甚微。目前对外来人的管理处罚存在较大的难度。一是管理难。屡教不改,甚至暴力抗法,几年前曾发生过渔政执法人员被围殴事件,2009年也发生过捕捞黄蚬的外来人员用刀刺伤区农水局工作人员事件;二是处罚难。外来人员流动性大,经济基础极差,因此处罚时往往找不到人或者处罚无法落实。

2.4渔船、渔港设施不完善

萧山渔船多为传统手工打造船只,无打造渔船资质,无标准化图纸,完全凭经验,纯手工制作。

船型小、设备简单,绝大多数渔船船长小于12米、吨位小于2吨,抗风险能力较差。萧山渔船分布较散,而且没有专门的渔港。近年来随着标准堤塘建设日益完善,渔船在江边的停靠地也越来越少,给渔船的避风避浪带来了很大困难,也严重威胁着船只和船上人员的安全。

2.5执法人员少,装备薄弱

全区有渔业水域19万余亩(不包括内河),境内富春江、浦阳江、钱塘江长120多公里,现有登记渔船188艘,分布区域散,违法徒手捕捞人员又较多,可以说管理面大、线长、对象复杂。目前萧山区农(林)渔政执法部门仅有在编人员8人,临聘合同工5人(无执法权),不但要监督管理全区渔船的安全生产,还要负责全区养殖水域的渔业污染事故调查处理、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渔业资源保护、打击电毒炸鱼等违法捕捞行为等等,管理力量不足显而易见。而且装备也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现有用于外江管理的渔政执法船和渔政执法快艇各一艘,渔政执法船购置于2003年,总吨位25吨、船型小、动力弱、航程短,快艇则更弱。而钱塘江航道复杂、潮汛大、水流急,具有部分海洋特性。因此对钱塘江下游,特别是赭山美女坝以下江段,渔政船因无法保证自身安全适航性,实际上对赭山美女坝以下段钱塘江水域,已丧失了水上监管能力。

3对策措施

3.1进一步提高渔(农)民安全生产技能和意识

3.1.1创新培训方式,深化培训内容要不断拓展培训面,增加培训新内容,除课堂培训外,还可以采取高仿真演习、到沿海先进单位实地参观等方式,使渔(农)民有更直观的认识、更切身的感受,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技能。

3.1.2加强宣传力度,扩大宣传面提高宣传密度,采取更多的宣传形式(如农村广播、电视公益广告等),更全面的宣传内容(法律法规知识、安全注意事项、近期邻近区域渔业安全案例等),不仅要对渔(农)民开展宣传,还要对沿江群众特别是围垦片沿江外来人员以及涉渔较多的村镇进行重点宣传,扩大宣传的覆盖面。

3.1.3采取激励机制通过开展评选“平安渔船”活动等方式,提高渔民安全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要我安全”全面向“我要安全”“、我能安全”转变。

3.2进一步加强安全基础设施建设

3.2.1规范渔船制造、买卖行为由上级渔船检验部门通过资质认证,严格规定本区及邻近县(区)的渔船用户必须向有制造B级以上航区渔船资质的厂家定制或购买渔船。对私自请人打造渔船的行为,一经查实,将对渔船用户和造船者进行处罚。

3.2.2积极推广标准船型2009年杭州市渔政管理总站请专家对钱塘江渔船船型进行了调查,准备推出钱塘江渔船标准船型。对此,上级部门应加快标准船型的出台,并积极向渔民推广标准船型。同时争取财政支持,对按标准船型打造新船的渔(农)民给予适当补贴,以提高渔(农)民使用标准渔船的积极性。

3.2.3强化渔船安全设备配置要在前三年对全区渔船配备救生衣、救生圈、信号灯的基础上,继续争取区财政支持,对全区渔船增配涌潮警报接收机、灭火器等安全设备,进一步提高渔船的安全性能,便于渔(农)民做好安全预防工作

3.2.4建设专用渔港宜在钱塘江下游建设一处专用渔港,并完善供油、船只修理等配套设施,以供渔船和渔政执法船停泊、避风、避潮、补充给养和修缮。既为渔船提供一个安全的停靠地,也便于监管部门在水上的执法行动。

3.3增强渔业执法监管力量一是增加区渔业执法队伍编制,以满足对渔业安全生产日常监管的需要。二要加强对渔业执法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知识,特别是增强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三是强化执法装备,配置一艘抗风浪性强、航程远、设施更齐全的渔政执法船,并配备必要的自卫器具,使执法人员在执法行动中具有基本的防卫能力。

3.4强化执法监管力度“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要加大对渔业安全隐患的排查力度,及时发现存在的疏漏、缺陷、不足之处,对当事人提出警示并责令其及时整改,对整改不力的,则予以处罚。

加强对违法违规渔业行为的检查打击力度,采取日常巡查与专项执法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执法检查密度;加强与公安、海事、农水等部门的协调沟通,开展联合执法,提高执法行动的影响力和威慑力;对违法违规行为处罚要有力度,做到执法必严,特别是对一些影响恶劣、情节严重、屡教不改的违法行为,一定要从重处罚,起到法律的惩戒效果。

3.5完善、深化社会化管理机制

3.5.1全面落实属地管理机制根据《浙江省渔业管理条例》第三条第二款“乡镇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渔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规定,积极推动镇(街道)担当起对本辖区渔船的领导、管理职责。有关镇街必须建立健全渔业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与辖区渔(农)民落实渔业安全生产责任制,认真开展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全面掌握辖区渔业安全生产情况。区渔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镇街渔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指导,积极支持其做好辖区内渔船的管理工作。镇街及当地派出所应加强对沿江外来人员的管理,阻止其从事危险渔业生产。

钱塘江资料范文4

由浙江省文物局、龙游县人民政府主办的龙游荷花山遗址暨钱塘江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9月13至15日在龙游县召开。研讨会期间,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以及江苏、湖南、广西、湖北、山西、上海、浙江等地考古研究机构的专家30余人,实地考察了荷花山遗址考古现场,观摩了遗址出土文物,结合钱塘江流域早期新石器时代的相关新发现,围绕荷花山遗址的价值与保护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专家们充分肯定位于龙游县湖镇镇马报桥村大路邵自然村的荷花山遗址,认为这一遗址的新发现是长江下游早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重要突破,是目前上山文化中保存完好、内涵丰富的重要遗址,为研究上山文化和跨湖桥文化的关系以及与周边考古学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资料。

专家们达成共识:以龙游荷花山遗址为代表的浙江16处上山文化遗址的发现,组成了以金衢盆地为中心的钱塘江地区至今见到的浙江省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群。这一遗址群的面貌与以往见到的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不同,是另一种文化谱系的考古学文化,这是区域考古课题的新收获和新突破。该遗址群的碳14年代检测数据为距今10000年至9000年左右。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曾任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张忠培肯定地说,以荷花山遗址为代表的上山文化是目前浙江最早、长江下游发现的与马家浜、河姆渡不同的另一种考古学文化。

南京博物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表示,以荷花山遗址为典型代表的上山文化是浙江的“根”,甚至是长江下游的“根”,浙江的古代文化找到了源头。

夹炭红衣陶

早在2004年10月,浙江省考古队队长郑嘉励与龙游县博物馆副馆长朱土生等人,对龙游县湖镇镇寺底袁村附近的六朝汉墓进行过抢救性考古发掘,当时就发现零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迹象。后来,在陆续发掘中,考古部门发现了著名的龙游三酒坛新石器时代遗址。荷花山遗址就在三酒坛遗址的附近。这一带的下库遗址可能也属于上山文化或跨湖桥文化,具体内容还待进一步取样调查。

大约2009年,龙游县龙洲街道寺后村和尚碓村民吴正章找到了当时龙游县文化旅游局副局长黄国平,把珍藏了40年的石镞捐献给了龙游县博物馆。当时适逢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方向明为龙游片区的业务指导员,他带领工作人员现场勘测,证实了龙游的又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青碓遗址。

黄国平表示,文物工作离不开宣传、普及,当专家在青碓遗址讲述如何辨别夹炭红衣陶时,热爱文博事业的业余文保员袁成兵仔细听讲着。2011年4月,原种满茶树的荷花山一带正计划种植中草药,当推土机翻出新土时,袁成兵发现了夹炭红衣陶。他就在工地上打电话给黄国平,黄国平立即致电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是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比三酒坛、青碓更具代表性、文化保存更加完好的金衢盆地中部的荷花山遗址发现了。这是浙江省内保存最为完整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也是钱塘江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群的代表性遗址。9000年前的古人场景得以保存,成为展示人类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历史的最佳场地。

世界稻作农业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2011年9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荷花山遗址。无数的粗泥陶、夹炭陶以及大口盆、平底盘、磨盘、石锤等器物出土了。考古工作者比较着荷花山遗址与上山遗址、跨湖桥遗址的区别与联系。

主持这次考古的研究员蒋乐平欣喜地表示,两年多时间的考古,在荷花山遗址的夹炭陶中发现了数量较多的稻谷遗存。同时,他们在山脚的低洼区域,针对性地钻了60多个孔取样,然后将样品带到实验室分析,结果发现了大量的早期水稻植硅体遗存。今年1月,中国科技大学博物馆馆长张居中取了5件石器、3件陶器进行了残留物分析,实验的结果发现了多种淀粉粒沉积。张居中表示,这至少表明9000年前,衢州就开始加工水稻了。

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表示,稻作农业起源是世界性课题。日本学者梅原猛以为,西方文化以小麦大麦农业为基础,美洲文化以玉米农业为基础,东方文化应该以小米大米农业为基础;荷花山遗址发现的稻作遗存表明,稻作农业从这里开始!

专家们一致认为:龙游荷花山遗址以及钱塘江早期遗址群发现的稻作遗存,充分反映了水稻栽培在早期阶段的驯化变异,证明龙游所在的钱塘江上游地区是世界稻作农业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衢州九千年”的依据

蒋乐平说,2004年、2006年跨湖桥文化、上山文化的命名,对浙江乃至中国东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解读,产生了潜在的重要影响。在龙游荷花山遗址中,跨湖桥文化、上山文化总是出现在遗址的不同区域,两者又有局部叠压现象。跨湖桥文化其年代距今约8000至7000年间;上山文化其年代距今在8000年以上。

至2013年,上山文化遗址总共数量为16处,龙游荷花山遗址是其中的代表。经器物比较研究、碳14年代测定数据(为力求测年精确,选用植物种子作为测年标本)分析:荷花山遗址、青碓遗址均处在上山文化中期,这一年代距今约9000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星灿说,从学术角度看,以荷花山遗址为代表的浙江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现,改写了中国考古史和史前史。

当然,专家对这一有关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研究,还是有不同的看法,也存在许多悬疑。比如:

荷花山遗址已发现有装饰性很强的陶片,这是不是中国最早的彩陶?而从分布密集的柱洞看,早期的衢州人会不会住在半穴式房屋内呢?在荷花山遗址的西区,发现有大量的石器、块石混合遗迹,这是不是“石器制造场”?而从已发现有“田”字纹饰、太阳纹饰的陶片来看,这会不会是祖先的记事符号甚至原始文字?是否反映原始宗教的意识?从打制石器向磨制石器转变始于何时,荷花山遗址可能会作出贡献么?

钱塘江资料范文5

众说纷纭

现代的太湖,是座典型的平原浅水型淡水湖泊。这样的巨浸从何而来?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太湖原本是块平原,在这块平原的西南部,群山逶迤,树木葱茏,常有神龙出没其间。一天,神龙们一时兴起,下山嬉戏,吐水成湖,于是平陆遂成湖泽。又有传说,这块平原上置有一县,后为滔天洪水淹没,县沉湖底,湖的北面则涌出了一块陆地,就是今天的无锡城。诸如此类的传说,收集起来还有不少。传说虽非真实,却也反映了“包孕吴越”的太湖在先民心目中神秘甚至神圣的地位。而自20世纪初以来,不同专业立场的学者们依据各自的理解与各类资料,开始科学地解说太湖的成因,并提出了众多饶有趣味的观点。

其一,泻湖说认为:长江、钱塘江两条大河不断地输送泥沙,使得河口逐渐东延,而处于长江与钱塘江河口之间的太湖原本是与海相通的大海湾,后来,长江南岸沙嘴与钱塘江北岸沙嘴相接,海湾就被围成了泻湖。再后来,随着入湖的陆上水流经年累月地注入,咸咸的海水变成了淡淡的湖水,太湖就这样形成了。

其二,壅塞说认为:发源于天目山和宜溧丘陵、自西向东流淌的若干河流,由于海面和长江河口段水位的不断上升以及沿海沙堤的发育,河口逐渐被淤塞。也就是说,东、北、南3面为相对较高的沙冈和沙嘴包围的太湖平原,出水不畅,导致了太湖洼地的壅水为湖与湖而的不断扩大。

其三,构造说认为:世界上大湖的湖盆几乎都是由内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太湖也不例外。太湖湖盆区域属于构造沉降带,而其西高东低的倾斜式下沉方式又决定了湖区的边框形态。换言之,构造下沉造成了地势低洼,地势低洼又产生了汇水效应,终于积水成湖。

其四,陨击说认为:在无法想象得出的年代以前,曾有一颗陨石从天外飞来,正好落在太湖的位置上,于是原本平坦的地层被砸出了一个形如马蹄的大坑。简言之,太湖湖盆根本就是个大陨石坑。

除了以上四说之外,还有外洪内涝(平原淹没)说、地震陷落说、风暴流涡动说等等。这众多的说法自然各有其依据,以最新出现的、也颇有趣的陨石冲击成湖说为例,其证据是这样的:

第一,太湖的东北部向内凹进,湖岸破碎;西南部则向外凸出,湖岸整齐,略呈平滑的圆弧形。这样的外部轮廓属于典型的陨石坑形态。

第二,野外调查发现,太湖周围的岩层断裂有其规律性。太湖东北部的岩层有不少被拉开的断裂,太湖西南部的岩层断裂则多为挤压所形成。这样异常的岩层断裂情况,应该是在受到一种来自东北方向的巨大冲击时才会出现的。

第三,研究人员采集与观察太湖附近的岩石,发现了成分十分复杂的角砾岩、因受冲击力作用而产生的岩石变质现象以及只有陨石冲击才会产生的宇宙尘和熔融玻璃。

据上,持陨击成湖说的学者推断,陨石是从东北方向按照一定的交角俯冲地面的。太湖西南部对着陨石的前下方,受到的冲击力最强,所以产生放射性断裂;太湖东北部则受到拉张力的作用,形成与撞击方向垂直的张性断裂。而陨石巨大的冲击力造成了地壳岩石的破碎,并形成成分混杂的角砾岩和岩石的冲击变质现象。

锁海成湖

然而,在有关太湖成因的各派观点中,响应最多、传播得最广的还是20世纪初最先提出并且直到今天还在丰富与发展中的泻湖说。

平实而论,太湖的泻湖成因说具有明显而直观的说服力。太湖的位置确实在长江与钱塘江的夹缝中,这两条大河的河口直到今天仍在缓慢而坚定地向前移动着;太湖水面辽阔,却又十分平浅,这也与海边的泻湖非常相似。

当然,我们在肯定泻湖说的同时,对于其他诸说的合理成分也应给予充分重视。试想,如果缺乏构造下沉或低洼地势,何来蓄水的湖盆?如果没有来水的持续与出水的壅塞,何来湖水的维持?也正是在其他诸说的挑战与质疑下,泻湖说由粗略到精细,逐步完善了起来。

那么,按照占有优势并逐步完善起来的泻湖说,太湖的形成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呢?问题的复杂之处在于,泻湖说内部的各家也有分歧不一的地方。但阐述较为全面的研究结果给我们的答案是这样的:

首先,依据地层资料可知,现代太湖底部分布较广的硬粘土代表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的陆相沉积,那时,太湖区域曾是一片沟谷切割的陆地,冰后期海水浸进,形成太湖海湾和泻湖。

其次,太湖的碟形洼地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太湖及滨湖平原较东、南滨海平原低2~3米,这样的碟形洼地是地壳内应力与海洋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所谓地壳内应力,是指长江三角洲地区稳定的沉降作用,比如近5000年来,太湖平原的沉降速率粗略推算达0.4毫米/年;所谓海洋营力,即河口与海洋带来的丰富的沉积物质,使得东、南滨海平原沉积厚度大。同时滨海平原的高度又受着不同时期海面位的控制,几千年来海面在波动中上升的趋势造成了碟形地貌向海滨方向逐渐抬升的地形。碟形地貌形成以后,海面的上升和下降,通过江河水面和地下水位,影响和控制了太湖水位的升降和湖泊盛衰。由此可以推断,现代太湖正是在碟形洼地的基础上,由于海面上升,新月型泻湖扩大而形成的。

钱塘江资料范文6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释疑解难;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学习提供全面的感性材料,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能通过情境画面,以情激趣,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全方位地调动小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

如我在上《观潮》这一课时,过去总是拘泥于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教师的讲述对于从未见过钱塘江更未见过钱塘江涨潮的乡村孩子来说,要达到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不可能的。现在,我们在上这一课时,可以通过电脑对有关钱塘江图片及钱塘江涨潮、退潮的情形进行剪辑,然后在课堂上择机为学生放送,这样一来,多媒体形式的钱塘江潮水,能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融入教学内容之中。诸如此类的教学,都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使教学产生更大的效益。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的效果,可以创设新颖的情境,有利于突破重点、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它可摆脱时空的限制,可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

如学习《美丽的西双版纳》,这篇课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课文的重点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优美的语言文字,同时还要感受西双版纳的美丽。但是学生没有亲身去过西双版纳,对西双版纳没有直接感受,存在思维跨度和理解难度,由于课堂条件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为了平缓教学坡度,突破这个难点,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气氛,我在教学时,有意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这一电教媒体,播放西双版纳的植物和动物的有关资料,通过图、文、声、像,动、静、快、慢构造出直观性、情感性为一体的富有感染力的境界,并辅之以解说,活生生的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感受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真切地体味西双版纳的美丽与神奇。这样,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的任务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使学生通过学习而趋于独立,最终摆脱教师的依赖,成为在学习上独立自主的人。

多媒体技术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给予学生最充分的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力地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并茂,可以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在语文课教学时结合课文,恰当地采用电教媒体,启发学生由眼前的景象,联系生活想象可能发生的变化,从而加深对眼前事物的认识,丰富观察的感受。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技术,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形成冲击力,学生的感官被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从而拨动起兴趣的心弦,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既陶冶情操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及分析能力,从而促进了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再如上《春》这篇课文,课文语句优美,用词精确,有一种超然的意境之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切呢?我上课时用多媒体分别展示了五幅图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春人图,展现了风轻轻、草青青、花灿灿、雨绵绵的画面。让学生欣赏图片时,配有音乐的课文朗读同时出现,文字根据朗读速度滚动,图片随着朗读速度切换。音乐优美动听,朗读声情并茂,画面清晰逼真,它直观形象地展现了课文的艺术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让学生感受“春色满园”“春意盎然”的同时,感叹“春”的美丽,唤起美的情趣,拨动美的心弦,得到美的熏陶。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上一篇黄芪的功效

下一篇怀疑与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