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临的部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临的部首范文1
[关键词]蒂部;腹部皮瓣;手部创面;设计改进;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3)01-0118-02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Abdominal Flap with Short Pedicel for the Wound of Hand
TIAN Heng, LIU Hong-jun, GU Jia-xiang, ZHANG Nai-chen, PAN Jun-bo, ZHANG Wen-zhong
(Northern Jiangsu People'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Yangzhou University, Hand surgery, Yangzhou 225001,Jiangsu,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xtensive feasibility and improved methods of the abdominal flap with short pedicel for the wound of hand. Methods 25 cases with 32 wounds in their hands were repaired by the improved abdominal flap with short pedicel,which improved in the flap design and methods of pedicel closure, of whom 19 cases with the skin defect of the fingers(3 cases of whom with double fingers defect in the same hand, and 2 cases of whom with three fingers ), other 6 cases' wound on the back of the hand. The size of skin defect was 1.5 cm × 2.0 cm to 12 cm ×16cm;the size of the flaps was 1.8 cm × 2.5 cm to 13 cm ×18cm. Results All cases' pedicel were closed in operation and dry in a week after operation, all flaps achieved a complete survival、the texture and appearance were satisfying,and hand function were good. Conclusion Skin tube was unnecessary for the abdominal flap to repair the wound of hand generally, the improved abdominal flap with short pedicel which improved in the flap design and methods of pedicel closure also could close wound、decrease exudation and infection probability,and increase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flap、reduce additional damage、avoid swollen sikn tube and hematocele to affect the flap's blood supply,promote blood circulation and sensation reconstruction,cut the pedicle and function recover early,and appearance was more thin.
Key words:pedicel;abdominal flap;hand wound;improved design;clinical application
腹部皮瓣因其操作简便、成活可靠、供区隐蔽、灵活实用等优点被作为手、前臂创面修复的常规选择[1],然而传统腹部皮瓣因蒂部需闭合形成管状而导致有组织创伤大、废用多、局部积血肿胀影响血运、皮瓣实际可切取覆盖的面积受限[2-3]等不足。为此,我们改进闭蒂方式采用短蒂腹部皮瓣,并自2008年10月至2011年07月应用此种短蒂腹部皮瓣修复25例手部创面共32处皮肤缺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25例,男11例,女14例,年龄20岁~50岁。致伤原因:挤压伤9例,机器磨损伤7例,断指再植术后皮肤坏死5例,热压伤皮肤坏死4例,其中合并骨关节肌腱损伤15例。受区:手指19例(其中同侧手双指3例、三指2例)、手背6例。皮肤缺损范围:最小1.5cm×2.0cm、最大12cm×16cm。皮瓣范围:最小1.8cm×2.5cm、最大13cm×18cm。
1.2 手术方法
1.2.1清创、皮瓣设计:视供受区范围大小及患者状态选择全身麻醉、或臂丛联合局部浸润麻醉,麻醉生效后常规行清创、修整皮缘,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创面,放松止血带止血,肌腱移植修复或骨关节融合固定。测量创面大小、用无菌手套内包装纸依创面形状设计皮瓣纸样、并据其将实际切取皮瓣范围扩大约10%左右,将患肢置于腹部调整摆放至较舒适的位置、于此设计皮瓣。
1.2.2皮瓣切取及创面闭合:切开除蒂部以外的皮瓣边缘,自深筋膜层分离皮瓣至蒂部缘、边分离边止血,去除部分脂肪、将皮瓣修剪成约含3mm脂肪层的真皮下毛细血管网皮瓣,分别先将A、D和B、C直接拉拢缝合固定,切除ADE、BCF围成多余皮肤、并缝合AE、BF创缘,将手摆放至腹部,先褥式缝合供瓣区AB缘与最靠近皮瓣蒂部的手部创缘、再闭合皮瓣与创面的其他创缘(如图2、3所示)。
1.2.3 术后处理及断蒂:术后常规保暖、防感染、改善循环等治疗,据皮瓣大小及与创面接触相对面积选择术后2~3周断蒂。术后1周可下地活动、并系统指导其行健指及腕关节活动、断蒂后加强各关节功能康复练习。
2 结果
本组25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4~10个月,无撕脱病例,4处皮瓣术后早期出现局部水疱、暗紫、经拆线减张后好转,所有病例皮瓣完全成活,约术后1周皮瓣蒂部干洁、无明显渗出。28处皮瓣外形较佳、无需修形,4处经修形后外观良好。6处小面积皮瓣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无骨关节肌腱损伤病伤指及健关节经积极指导功能练习均恢复良好,行肌腱移植修复及关节融合病例伤指功能恢复可。
3 典型病例
某男,21岁,因“右手背磨床伤后疼痛流血、活动障碍两小时”入院。急诊行清创、掌长肌腱移植重建示中指伸肌腱,创面大小约10cm×14cm(图1),给予10cm×15cm短蒂腹部真皮下毛细血管网皮瓣修复术、术中采用改良闭蒂方式完全封闭蒂部(图2、3),术后抗炎、改善循环、指导功能练习等治疗。术后皮瓣血运良好且稳定、术后1周皮瓣蒂部干洁、第15天行皮瓣断蒂术(图4、5),断蒂后皮瓣血运良好、外形无明显臃肿(图6)。
4 讨论
4.1 传统腹部皮瓣及其蒂部的优缺点:腹部皮瓣修复手部创面是一项传统且安全有效、甚至是理想的治疗手段,因其具有可切取面积大、多根知名动脉构筑的毛细血管网供血而成活可靠、同时操作简便、供区隐蔽、大多供区可局部推进皮瓣闭合等优点,然而传统腹部皮瓣为了使蒂部创面完全闭合以减少术后渗出及感染机会、同时转移后允许肢体有一定的活动度、舒适、便于功能练习,常常设计一5cm~7cm的蒂并卷成皮管[4-5]。因传统腹部随意皮瓣长宽比例往往限定于1.5:1~2:1,虽然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真皮下毛细血管网皮瓣安全比例可达5﹕1、甚至8﹕1[6],但较长的皮管构成的蒂部常不能作为皮瓣有效覆盖创面、使皮瓣设计远远大于受区面积、加大腹部供区创伤、使皮瓣远端供血受限、同时闭合皮管易发生肿胀积血亦影响血供、二次断蒂术后常被废弃造成组织浪费,尤其对肥胖患者及对腹部外观有较高要求的女性应用受限。为此,有必要通过皮瓣设计、肢体摆放位置、蒂部闭合及功能练习方式的改进限制不必要的皮管闭蒂法在腹部皮瓣中的应用。
4.2 改良短蒂腹部皮瓣的应用体会:①尽量将皮瓣设计在患手对侧下腹部,保持肩腕关节中立、肘关节屈曲约90°,长期被动相对较舒适、且利于功能康复;②因不需要皮管、多数皮瓣均可设计切取为长宽比例≤1.5﹕1的真皮下毛细血管网皮瓣、包括蒂部亦可削薄,增加了皮瓣蒂部的宽度、利于皮瓣和手指创面血循环重建、外观良好、且真皮层直接暴露利于神经纤维伸入恢复保护性感觉;③因手部创面较小、采用改良短蒂真皮下毛细血管网皮瓣修复所需切取皮瓣范围只需略大于创面即可,腹部创面大多经供区周围皮下游离、局部推进即可闭合[7],若皮瓣切取较大、可采用孙志刚等推荐的皮下过度减张缝合法及辅助皮瓣关法[8-9];④多数单个创面经如图所示方法均可闭合创面及蒂部、达到减少渗出及感染目的;对于多指单纯的掌侧或背侧创面的修复,可效仿刘铭等采用的合页式腹部皮瓣修复[10],即一期掀起约创面一半左右皮瓣覆盖部分创面、二期断蒂同时切取部分皮瓣覆盖残余创面,一期术后创面各边缘与皮瓣游离缘、及供区创缘对应缝合封闭蒂部及创面;⑤为避免蒂部相隔太近血供不佳、不便于闭蒂、同时手指分指幅度有限,对于三指脱套伤不宜采用短蒂腹部皮瓣修复、尤其是示中环小指指中的三指多节段脱套伤;⑥对于躁动患者、不能自抑、睡眠状态下可辅助肩臂固定带制动防撕脱;⑦因蒂宽而短、供血路径缩短、重建血供更快更充分,大多可两周左右断蒂、减轻关节僵硬的发生;同时可利用腹部组织柔软及有一定移动性,早期即可按腹部触诊手法行腕指屈伸活动练习、通过舒张胸腹活动肩肘关节;断蒂术后给予系统的康复训练、促进功能康复[11]。
综上所述,应用腹部皮瓣修复手部创面时、大多无需采用皮管法闭合蒂部,通过改进皮瓣设计、闭合蒂部及创面的方法,采用短蒂腹部皮瓣不仅能保持传统腹部皮瓣实用性强、操作简便、成活可靠、供区隐蔽等优势,亦可达到蒂部及创面完全封闭减少渗出及感染机会,更使腹部皮瓣有效切取面积增大、副损伤及组织废用减少、避免肥胖者难以形成皮管蒂及蒂部肿胀积血影响血供、同时促进皮瓣血运及感觉重建、外形更薄,早期断蒂、通过系统的功能康复练习可恢复良好的肢体功能,值得推广应用、并进一步改进。
[参考文献]
[1]潘勇卫,田光磊.带蒂皮瓣移植修复手部创面[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6, 22(5):263-266.
[2]王英博,莫忆南,梁晓旭,等.超大腹部皮瓣修复前臂及手部撕脱伤的应用[J].局部手术学杂志,2004,14(3):282.
[3]崔海文,王立新,崔树科.腹部随意多皮瓣修复多指皮肤缺损[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6,22(5):399-400.
[4]顾玉东,王澍寰,侍德.手外科手术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182-187.
[5]王澍寰.手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21-129.
[6]贺楚宁,陆兴安,唐举玉.腹部随意型带蒂真皮下毛细血管网皮瓣临床应用712例报告[J].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4(1):114-115.
[7]陈天新,吕松岑,关德宏,等.腹部带蒂皮瓣设计改进及临床应用[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5,19(2):133-135.
[8]孙志刚,贺立新,曹玉珏,等.皮下过度减张缝合法在张力性切口缝合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07,16(3):317-319.
[9]孙志刚,贺立新,曹玉珏,等.辅助皮瓣法关闭下腹部供瓣区的临床应用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2008,17(5):627-628.
临的部首范文2
摘 要 目的:观察腰椎不稳的手术疗效。方法:对80例腰椎不稳患者行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椎间CAGE植骨融合手术治疗。结果:随访3~24个月,平均20个月。优良率93.8%,椎间融合率86%,1例出现螺钉断裂。结论:CAGE联合椎弓根螺钉治疗不稳定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状改善明显,能有效复位椎体及恢复椎间隙高度,稳定椎体,提高融合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腰椎 不稳定 手术
Abstract Objective:observed the efficacy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lumbar instability.Methods:80 cases of lumbar instability were treated with posterior decompression,discectomy,intervertebral CAGE bone graft fusion operation treatment.Results: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3~24 months (average 20 months).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was 93.8%,the fusion rate is 86%,1 cases of screw breakage.Conclusion:CAGE combined with pedicle screw fixation in treatment of unstable lumbar disc herniation,symptom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effective reduction of vertebral body and intervertebral space height, Stability of vertebral body,improve the fusion rate, i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method.
Key words lumbar;instability;Operation
2008年6月-2011年6月对80例不稳定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采取椎间Cage植骨融合、后路椎板减压间盘摘除、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取得较好结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80例,男33例,女47例,年龄20~77岁,平均61岁;病程3~90个月。L3 45例,L4~5 23例,L5~S1 15例,腰椎2节段、多节段37例。通过临床病史、症状以及X线片、CT分析,均考虑有腰椎不稳合、神经根受压较为显著。
手术方法:全麻后俯卧位,取后正中纵行切口,骨膜下剥离附着于棘突、椎板的骶棘肌,将病变节段关节突和椎板显露出,椎弓根螺钉固定后,安装钉棒系统,行椎板减压,彻底解除神经根和马尾神经的压迫,充分减压满意后,适当撑开椎间隙,将神经与硬膜囊用神经拉钩分别牵向一侧,铰刀切除突出的髓核组织及终板,测量椎间隙高度及矢状面深度,在椎间隙内植入适量的、大小2~3mm碎骨,然后将合适大小、中间填满自体骨的Cage分别从两侧植入椎间隙,Cage离椎体后缘大于5mm。松开螺钉帽,通过椎弓根螺钉椎间隙适当加压固定,冲洗创口后,放置防脊髓粘连贴膜,留置引流后,常规闭合切口。
术后处理:术后切口引流24~48小时,使用抗生素3~5天,使用脱水剂和营养神经药物。术后第一天开始双下肢屈伸及直腿抬高锻炼,3~5天开始腰背肌锻炼,1周后适当下地活动,1个月后逐渐开始一般活动及恢复性训练,3个月内避免过度屈伸和旋转腰部。6~7个月基本恢复正常活动,避免过重体力劳动。
疗效评价标准: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评价[1]。
结 果
随访3~24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X线片1例内固定断裂,2例出现固定相邻上或下腰椎不稳,2例椎间隙感染。术后疗效:优60例,良15,可4例,差1例。优良率93.8%,椎间融合率86%。
讨 论
腰椎不稳是指腰椎不能够承受正常的负重状况下维持其结构固定不便。腰部疼痛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腰椎不稳,这主要是因为腰椎的物理结构不稳定所导致的,一般情况下不因腰部活动以及的改变而有所变化。该病还常伴有臀部及下肢的放散痛,这主要是由椎间盘和小关节源性疼痛而导致的牵涉痛,在腰部有所变化时会有痛疼加剧的情况,另外,对于由小关节的扭转负荷而导致的腰椎不稳的诊断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且现在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其分歧集中在不稳定的判断标准。当前被大多数人认可的判断标准依然是腰椎动力位片,如果病变椎间隙的椎间角差值大于11°,椎体间的位移超过3mm则为阳性[2]。
腰椎不稳的手术治疗原则:①减压:解除各种因素对神经组织的压迫、刺激。彻底减压的根本所在即为解除神经受压,具体在多大程度上进行减压要依照患者当前的症状以及X线检查进行明确,减压次序由尾侧向头部,中央到侧方[3],既要解除粘连的组织,减压充分,又要防止硬膜撕裂,神经根过度牵拉,我们大多选择全椎板加压。②复位、固定恢复脊柱的正常生理解剖位置。③植骨、融合。既往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单纯进行减压手术患者的疗效较减压加融合手术效果要明显降低。在平时的临床工作中要尽量减少仅用内固定而不进行植骨融合的手术治疗次数,这主要是由于内固定只是一个暂时性的治标不治本的手段,骨性融合才能从根本上达到未定,我们选用的是peek材料的Cage,peek是半晶体的芳杂环聚合物,其强度、硬度及生物相容性都明显优于其他同价位的材料,再就是该物质能够在影像学上有很好的显影效果,且能够在磁共振环境中进行检查,对于术后的效果评估意义重大。
总之,椎弓根螺钉系统加椎体融合器治疗椎体不稳,不仅可以保证恢复脊柱的序列和椎体形状同时使受压的神经恢复正常,而且该方法能够维持椎间隙高度、增大融合面积、提高脊柱融合成功率。大大减少住院时间,且少有严重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日本整形外科学会.腰痛疾患治疗成绩制定基准[J].日本会志,1986,60:391-393.
临的部首范文3
沿济南经十东路一路东行,朱家裕西几百米,一条山路把我们进入群山问。这里空气清新,环境安静,山东万世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万世芦花村”就设立于此。这里散养着几万只芦花鸡,
“选择芦花鸡作为项目的种鸡出于我们对山东优秀传统鸡种进行保护性开发的计划。”王林慧娓娓道来,据介绍,该项目以独特的生态有机农产品生产理念和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荣的开发思路,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合理规划和有序利用,建立起极具特色化的牧养模式,并以配送式服务的方式,为相关客户提供天然生态、健康有机的“鲁婆婆”牌“原生山地鸡”和鸡蛋等产品。
经过近一年的运作,山东万世的“芦花村”已经初具规模,目前已有近2万只芦花鸡在这里栖息生长。林场拥有一流的自然环境,空气清新,水质优异,环境优美,林木、杂草、昆虫以及各种矿物质等资源非常丰富。场内没有任何化肥、农药等污染因素,这样的自然环境为创造一流的产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万世芦花村的总面积约5000多亩,目前我们开发了大约有2000多亩。”山东万世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林慧介绍说。她带领着记者走在林间小径,“原生态牧养方式,就是让芦花鸡回归山野,在不低于150天的生长周期中粗放牧养,每天在山野中飞跑锻炼,从而保证了芦花鸡的强健体格和优良品质。”
芦花鸡过着晒太阳、泥沙浴,相伴青山绿水,嬉游岩间林下的日子。平日里,芦花鸡自己找食,吃草籽、枣核、虫子、树种,喝山泉水,下午四五点才能吃上饲养员喂的“饭”。不过这顿饭可不简单,除了有机玉米、豆粕、麸皮,还添加了大青叶、黄芪、薄荷、山楂、陈皮、花椒等中草药。为了补充动物蛋白质,饲养基地还专饲养了黄粉虫,每隔一段时间,这些芦花鸡就有机会享受一顿黄粉虫加餐。
说到营养价值,从产蛋量上看,一只芦花鸡要4-5天才能产一枚蛋,而普通鸡在激素和抗生素的刺激下1天就能产一枚蛋。而芦花鸡蛋所含的卵磷脂经省科学院和农科院的检测也远远高于其它同类产品,卵磷脂被誉为与蛋白质、维生素并列的“第三营养素”,对高血脂和高胆固醇具有显著的功效。“1个>1斤”的说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王林慧对资源开发保护也有着前瞻性的考虑:“我们的总体牧养规划将不超过4万只,这样的规划十分符合对林场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的原则,鸡群采食林间的草、虫等,鸡粪回归山林,养树养山,并且采用场地轮休的方式,充分实现牧养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赢。”
对环境的充分尊重与保护给“万世芦花村”带来更大的旅游体验方面附加值,牧养场将为济南市的市民提供一个观察体验生态养殖的绝佳场所,增加其郊游的乐趣,进而带动周边的旅游发展。
据王林慧介绍,目前“万世芦花村”的开发只完成了一半,他们的进一步规划是在林场及牧养场周边以合作或租赁方式取得土地,利用牧养带来的鸡粪等优质肥料,改良土壤,回归传统方式种植有机蔬菜和粮食,实现整个生态有机种养链条的完整发展,并借鉴欧洲生态农场的开发经验,将其与市民的休闲度假紧密结合,打造出一个新型的充满魅力的生态种养结合休闲度假的农场经营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
“万世芦花村”将成为我们打造新型生态农场的一个范例,我们将充分利用章丘市及其周边地区的资源优势,将我们的模式结合不同的资源特色加以复制,最终实现建立一个特色鲜明、实力强大的生态农业产业集团,并贡献于当地经济发展的目标。王林慧如是说。
临的部首范文4
关键词:胃;手术后并发症;出血;普外科
胃部手术后发生近期大出血是普外科胃部手术患者一种较为严重的术后并发症[1],且经常出现处理成功后再次发生反复出血的状况。为此,作者结合相关临床经验,对普外科胃部手术后并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措施进行简要分析,以2012年2月~2014年1月在本院普外科行胃部手术后近期并发出血的64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72例患者均为本院普外科2012年2月~2014年1月收治的胃部手术后并发出血患者,其中男42例,女30例;年龄28.65岁,平均(42.35±3.24)岁,原发疾病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大出血30例,胃溃疡伴胆结石24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穿孔16例,胃癌穿孔2例。手术方式包括胃大部分切除术30例,其中胆囊切除及胃大部切除术22例,穿孔修补术20例。分别给予手术与非手术方法治疗。手术治疗36例,非手术治疗36例。
1.2方法
1.2.1对照组 使用手术方法对此组患者进行治疗,具体措施如下:术前对患者营养不良及贫血情况进行有效纠正并对患者的饮食情况进行合理调节,对于幽门完全梗阻的患者,术前需禁食,必要时给患者的胃肠进行减压,每晚使用400~800ml生理盐水给患者洗胃,并给患者补充适当的电解质与液体。麻醉后,让患者取平卧位,然后使用碘伏对手术区的皮肤进行消毒。对于溃疡穿孔患者,行修补术[2],如果病灶出现水肿、穿孔较大、质硬而对缝合产生影响时,先使用大网膜对穿孔进行堵塞,接着再对其进行结扎与缝合;如果患者是癌症,应在距离肿瘤边缘5~8cm的地方使用肠钳把需吻合的肠壁和胃壁夹住,然后进行缝合,需注意的是,缝合时,应用盐水纱布对周围进行有效保护。
1.2.2实验组 使用非手术方法对此组患者进行治疗,当患者出现黑便或呕血时,继续饮水和进食,其病灶出血就会更严重,因此及时停止饮水与进食。吐血后,让患者漱口吐出,不能把水咽下,让患者口含冰块的同时,用冷水袋对患者左上腹部进行冷敷,对于病情较严重的患者,给予吸氧,根据患者出血的具体情况进行药物灌注。然后把止血敏加入到补液中进行滴注,使胃管灌注浓度为80mg/L,对凝血酶和去甲肾上腺素进行有效去除,以分点注射方式给患者注射适量止血剂(10%10ml盐水+1.2~2.5 mg肾上腺素),结合患者病情给予内镜、气囊压迫止血治疗。
1.3疗效评价标准 ①有效:出血症状完全消失,且在7 d内没有出现复发现象;②无效:出血症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或出血症状消失,但7 d后再次复发。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对患者的数据资料进行处理,P
2 结果
本组72例患者中,36例接受手术治疗。手术组中一次手术28例,二次手术6例三次手术2例。治疗有效率为91.67%,36例接受非手术治疗,非手术组治疗有效率为80.56%。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胃部术后早期出血多发生在术后数小时内,术中止血、结扎与缝合不完善等因素都可能会导致此现象的发生;而术后后期出血则常在术后第7~10d发生,主要临床表现是继发性出血,其主要因血管结缝扎线脱落过早、吻合口中部分坏死组织出现脱落而导致[3]。对于出血速度较缓及出血量较少的患者,可使用非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一般多主张首先给予患者积极的多重内科措施治疗,治疗过程中,需禁食,并使用冰水洗胃、止血药物、输送新鲜血液、质子泵抑制剂、生长抑素或其类似物以及传统使用的冰盐水洗胃,同时严密的检测患者生命征变化等。
本研究分别使用手术与非手术方法对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进行治疗,根据本研究中的治疗结果可知,两组患者的有效率无明显差异。因此,应结合患者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高桥,段立国.普外科胃术后出血的临床治疗[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6):87-88.
临的部首范文5
【关键词】妇产科;抗生素;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红光照射;临床方法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5.079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5-1110-02
【Abstract】This article mainly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from 3 aspects to the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department abdominal section's clinical processing method,each method has analyzed abdominal section's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The first aspect speaks the antibiotic in the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department surgery the application necessity,the second aspect the case which liquefies from the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department abdominal section margin fat analyzes the reason,the third aspect carries on safe processing through the thioindigo red illumination to the abdominal section patient's cicatrization.
【Key words】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Antibiotic;Incision;Fat liquefaction;Red light irradiation;Clinical methods
1.抗生素在妇科手术中应用的必要性
近年来,抗生素的应用日益广泛,特别是在妇产科手术中,不分手术的种类和大小,无论是否有感染,术后一律应用抗生素作为"预防"几乎成为常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阴式子宫全切术的价值已基本肯定,至于对腹式子宫全切术预防用药的价值,仍无一致意见。本文通过文献报道并结合临床体会,讨论有关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在妇产科腹部手术中的应用。
1.1 应用抗生素必要性。在健康妇女的阴道、宫颈管中有多种细菌,除乳酸杆菌、类白喉杆菌等非致病菌外,还有大肠杆菌、肠球菌和乙型溶血型链球菌。研究发现,引起女性生殖道感染的细菌中,厌氧菌占56%~92%。下生殖道细菌常为妇科手术污染的来源。常见引起感染的因素有胎膜早破、产程延长、多次阴道检查、术前贫血未纠正、术中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患者体质较差等,由于引起感染因素较多,术后感染率也相应升高。
1.2 应用抗生素适应证。多数学者认为,合理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以降低术后发病率和感染率,但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只是预防感染的一个方面,预防感染还包括其他措施,如术前患者体质的增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止血彻底等。因此术后预防感染并不是对所有病人一律使用抗生素,做好以上措施,潜在感染因素也相对较少。如:一般附件切除、输卵管结扎术等不需预防用药,而剖腹产、手术时间过长的恶性肿瘤以及合并贫血、心脏病等腹部手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以降低术后患病率和感染率,缩短住院时间。
妇产科腹部手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是指有指征但不滥用,以免造成医原性并发症。其药物的选择、用法、效果观察以及与治疗性应用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2.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病例分析
近年肥胖患者逐年增多,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也日趋增加[1-2]。尤其是生育过后的妇女,其脂肪的分布大多集中于下腹部,该处脂肪组织厚,血运少,创伤后易出现脂肪细胞破裂,脂肪外逸,发生切口脂肪液化。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51例,旨在针对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如何处理脂肪液化切口以及预防甚至避免类似情况发生。
2.1 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005年10月至2007年10月,我院妇产科共行经腹手术1300例,伤口脂肪液化51例(0.61%),其中引起伤口全部裂开7例(0.08%)。妇科手术2821例,伤口脂肪液化10例(0.36%),全部裂开2例(0.07%);剖宫产术5569例,伤口脂肪液化41例(0.74%),伤口全部裂开5例(0.09%)。(2)临床表现:51例患者主要表现为术后伤口有淡黄色水样渗出物,伤口外观红肿不明显,细菌培养阴性,渗出物出现时间分别为:32例术后第2天开始出现,16例术后第5天发现渗出物,3例于术后第7天后发现渗出物(其中1例为浆液性血性渗出物)。51例患者中仅14例体温升高,但均未超过38.5℃,其余37例体温正常。(3)诊断及处理:术后发现腹部切口有黄水样渗出物,取分泌物培养并予周林频谱仪理疗30min,1d2次,同时每天进行腹部切口换药1~2次,换药时尽量挤出切口渗出物,不到必不得已尽量不要把切口撑开或拆线,因为这样切口愈合的时间会延长。最好用止血贴或蝶形胶布把切口对合拉紧,然后再盖无菌纱布。该方法可使切口愈合快、瘢痕小、外形美观。可明显缩短住院日,应予以提倡并推广使用。
3.红光照射对腹部手术患者伤口愈合的作用
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我院院妇产科对60例妇产科腹部手术患者,对手术切口行红光照射,对促进切口愈合,减少或防止切口脂肪液化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3.1 资料与方法。
3.1.1 一般资料:选取妇产科腹部手术后在院患者120例,其中子宫肌0瘤36例,异位妊娠10例,卵巢肿瘤20例,剖宫产38例,宫颈癌6例,子宫腺肌症8例,其他2例,年龄22~72岁,平均年龄42.5岁。根据自愿及经济条件允许的原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年龄、病种、腹部手术切口程度、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及换药方式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3.1.2 临床表现:切口出现血肿的患者常有术后持续发热,体温波动在37.5~38℃之间,仔细触摸腹部切口周围感到深部有硬结,拆线后切口自行裂开,深达腹直肌。切口脂肪液化常表现体温正常,患者无肿胀、疼痛症状,检查切口局部无红肿、压痛等炎症反应,拆线后自行裂开,长度4~6cm不等,创口内无血液或脓汁,仅有黄色液体外溢,脂肪组织呈灰黄色易脱落,皮下脂肪缝线。
3.1.3 裂开处理及结果:因血肿致切口裂开而无感染者,立即清创缝合,一般常规消毒、局部麻醉、清除血肿及不新鲜组织,用双氧水冲洗切口,再用含有庆大霉素的生理盐水冲洗切口,间断张力缝合3~4针,保留缝线备用,间断缝合腹直肌前鞘、皮下脂肪后,结扎张力缝线,缝合皮肤。皮下可放置橡皮引流条,术后24小时去除。术后给抗生素静脉滴注和复方氨基酸等营养治疗。术后48~72小时开始辅助微波理疗。一般10天拆线。
3.1.4 方法。
3.1.4.1 治疗方法。观察组及对照组手术后均行预防性的抗炎止血治疗和常规换药。而观察组加用武汉市九头鸟医疗仪器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JTN-400型红光治疗仪"行红光照射。
3.1.4.2 切口愈合评价标准[3]。完全愈合:皮损干燥或结痂,疼痛消失或轻微;显效:皮损部分干燥或结痂面积达50%~90%,疼痛明显减轻;有效:皮损部分干燥或结痂面积达30%~50%,疼痛减轻;无效:皮损部分干燥或结痂面积不超过30%,疼痛无变化。
3.1.4.3 对切口血肿和营养不良而裂开达腹直肌,甚至达腹膜者应立即重新缝合。对脂肪液化而切口裂开虽未达腹直肌前鞘,但切口全长裂开无感染者也应重新缝合。对切口脂肪液化局限性裂开而无感染者,予挤出渗出物后用止血贴或蝶形胶布把切口对合拉紧,使其自然愈合,如渗液多或合并感染者,放置引流条并用胶布轻牵拉,换药1~2次,待长出新鲜组织、无渗液后用止血贴或蝶形胶布把切口对合拉紧。
3.2 结果。两组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组别例数完全愈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
观察组6026258159(9833%)*
对照组60102022852(86.67%)
注:*与对照组比较,P
3.3 讨论。红光照射治疗主要对生物体产生光化学作用,使之产生相应的治疗效果。细胞中线粒体对红光的吸收最大,在红光照射后,线粒体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加,这样可以增加细胞的新陈代谢,使糖原含量增加,蛋白合成增加,三磷酸腺苷分解增加,从而加强细胞的新生,促进肉芽组织和毛发生长及溃疡的愈合,同时也增加白血球的吞噬作用,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4]。结果显示:红光照射能较好地促进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愈合,应用操作简单,疗效显著,尤其适用于肥胖、皮下脂肪较厚的手术后患者,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禹秀芬.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临床分析[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7,(1).
[2] 古丽红.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46例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5,(4).
临的部首范文6
【关键词】 腹部手术;肠外瘘
肠外瘘即肠瘘由腹内穿出,与外界相通,属于腹部外科一种并发症。本研究中对我科近期收治的50例患者进行分析,对其产生的原因以及诊治的方法进行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中50例患者,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在5岁至70岁,平均为41.5岁。患者中,恶性肿瘤12例,为胃肠道瘤;次外,良性病变为37例,胆道手术后患者为7例,阑尾炎手术后患者为4例,粘连性肠梗阻为11例,病理性肠胃穿孔者为8例,腹部外伤手术者4例,小肠炎手术者3例。肠外瘘手术患者中,急诊手术为32例,择期手术者18例。
1.2 患者肠外瘘情况:50例患者均为外瘘,其中高流量瘘为33例,流量瘘为17例;高位瘘为30例,低位瘘为20例;管状瘘为41例,唇状瘘为9例;多口瘘为7例,单口瘘为43例。
2 结果
在早期明确诊断之后,采取维持水电平衡,以及电解质酸碱度的平衡,应及时补充静脉营养,做到充分引流,控制感染。在50例患者中手术误伤者16例,占32%;胃肠穿孔在手术之后愈合不良者占23例,占46%;腹内引流管压迫以及脓肿者有2例占4%;死亡者5例,占1%;因为经济原因未痊愈即出院者有7例,占14%。
3 讨论
3.1肠外瘘病因分析:本研究中,50例肠外瘘患者均为手术后合并症,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很多方面。第一,十二指肠残喘、吻合口、病理性胃肠愈合 不良者有23例,占46%。主要是由感染、吻合技术方面不健全、肠壁组织欠健康等原因造成[1]。因为感染因素,特别在急诊中,可能就会引起腹膜炎,这是肠外损,肠切除之后以及溃疡穿孔形成的主要原因,吻合技术中易出现的错误是缝合线过粗,缝后过密或由遗漏等产生愈合不良。胃十二指肠溃疡产生的穿孔,时间较长,穿孔较大,癌症穿孔,在修补之后易形成瘘。在本研究中2例患者为这种情况,在产生瘘之后第五天出现大出血而导致死亡。腹部肠管外伤,特别是肠梗阻,在肠管血运的判断中比较欠缺,不够准确,手术之后易形成吻合口瘘;第二,手术外伤者16例,占32%。腹腔内粘连以及肠管易发生扩张性水肿或变脆,易导致肠系膜血管产生损伤现象,在对其修补以及切除过程中存在困难,或者血运较差形成后肠外瘘[2]。胆道手术过程中,胆总管下端进行探查过程中,采用金属探子可能会伤及肠内部或对侧的肠壁,这些在手术过程中可能不会被发现,而形成肠外瘘。第三,手术之后造成腹腔脓肿或感染,可能引起周围水肿以及炎症,将穿孔溃破而形成瘘。第四,在手术之后切口裂开,对肠外瘘没有做到正确的保护,或缝线将肠管压迫则会造成肠外瘘,更有可能引起多发肠外瘘。患者切口深层出现裂开时,肠管并不会外露,但是在引流以及换药时可能对肠管造成误伤,产生肠外瘘。肠外瘘一般发生在手术之后7小时至14小时,但是因为吻合技术欠缺造成的肠外瘘会发生在手术之后3小时至5小时。此外,发生肠外瘘还与患者的身体状况有密切关系[3]。
3.2 肠外瘘治疗:肠外瘘是患者在手术之后产生的并发症,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不同,出现肠外瘘的情况也有差异。肠外瘘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不同的身体情况做出不同调整。
3.3.1 应用生长激素与生长抑素。生长激素能够促进肠外瘘患者合成蛋白质,促成吻合口愈合,进而对肠粘膜屏障产生保护作用。而生长抑素能够抑制分泌肠液[4],降低肠液丢失以及造成腹腔感染。生长抑素与生长激素同时应用,能提高肠外瘘自愈率,缩短自愈时间。肠外瘘早期治疗决定手术是否成功,在本研究中,利用生长抑素之后,瘘口液量减少,尤其是对高流量患者尤为显著。
3.3.2 重要器官的保护 肠外瘘患者病程与禁食时间较长,丢失的液体以及消耗的应用过多,容易并发感染,导致多功能器官衰竭。尤其是患者肺部及肝部,出现呼吸加快,低氧血症现象,肝部黄疸酶谱出现异常,此外还有凝血现象。因此,早期控制感染中,要做好对重要器官的保护,将损害器官功能的多种因素降至最低。例如,所选用的抗生素,要保证其对肝部、肺部无损害与影响。肠外进行营养时,保证碳水化合物其供给量,二氧化碳过多则会加重对肺部负荷,而能量过多则会对肝功能造成损害。
3.3.3 水电解质维持酸碱平衡 在发生肠外瘘早期,会有肠液丢失现象,易造成水电解质其酸碱紊乱现象,会出现中毒休克以及低血容量休克症状,因此早期要补充电解质以及抵抗休克,对可能造成酸碱紊乱的因素进行纠正,对中心静脉压、血气、电解质等进行监测与分析,进而维持体内环境稳定。
总之,腹部手术之后产生肠外瘘是一种常见现象,产生疾病的原因主要是局部原因,医师应做好操作,重在预防。
参考文献
[1].王禾全. 胃及十二指肠手术后的X线观察(附40例报告)[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8(02)102-112
[2].何智明,邹移海,邓海和. 成年人胃各部投影及特殊位点的观测研究——附211幅胃钡餐照片测量资料分析[J].解剖学研究,2007(02)105-109
[3].王纪龙,陈强,施养德,王敏杰,包宏伟,陈克敏. 腹腔中空脏器穿孔的CT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9(03)1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