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即是赐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困境即是赐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困境即是赐予范文1

 

一、法学人才与国际法律市场契合度指标

 

法学人才与市场的契合度是以职业个体与职业市场为检视视角,不同于单纯检视法学人才对知识熟练与应用的程度,更具客观性和全面性。这一指标又可细分为双向满意度、工作效能度、人才阶层合理度三个维度。

 

双向满意度即法学人才与国际市场的相互认同、相互依赖、相互信任。法学人才要融入到国际法律市场中需要法学人才自身对从事国际法律实践或是研究国际性法学理论具浓厚兴趣,也即法学人才进入国际市场的自发性。这种自发性的前提是法学人才对国际法律市场的认同与信赖。同时,国际法律市场对法学人才的认同使得市场可以接纳更多的人才,更显其开放性,而开放性是市场重要的特征之一。因此双向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才与市场的融合性程度。

 

工作效能即法学人才在现有市场环境中工作的能动性与创造性。这也是法学人才自发进入国际法律市场后二次自发性行为,是法学人才立足法律市场的重要工作态度与方式。当人才将工作看作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而不仅仅是生存手段时,工作才会变成自动自发的行为。因此工作效能的高低是衡量法学人才对所从事相关领域的持久性,也是考量人才与市场契合度强弱的重要指标。

 

人才阶层合理化即法学人才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均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不同阶层的市场环境。人才在逐步实现职业生涯目标时,各阶段所需的工作空间不同。根据舒伯的“职业生涯理论”,人生职业生涯发展可划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退出五个阶段。他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些特定的发展任务需要完成,每一阶段需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准或成就水准,而且前一阶段发展任务的达成与否关系到后一阶段的发展。①因此,每一阶层之间合理衔接,才能给不同生涯发展阶段的法学人才提供发展动力。而合格的国际型法学人才必须在每一阶层都可以实现自己的阶段性职业生涯目标,这是考量人才与市场结合的完整度维度。

 

以上述三个维度去考究目前法学人才与国际法律市场的契合度,可分析出现实中的诸多瓶颈,并据此得到因应策略。

 

二、高层次法学人才与国际法律市场结合过程中的职业困境

 

国际法律市场不仅包括国外的法律市场也包括含有国际化元素的部分国内市场。愈来愈多的国内法学毕业生赴国外修读法学硕士、博士学位,并选择在国外法律市场工作。同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大量国外经济实体进入国内市场,使国内法律市场也呈现国际化的特征。因此,法学人才虽在国内工作也无法避免的需要具备国际视野与国际化的法学知识功底。可见,不仅是国外抑或国内,高层次法学人才都逐渐趋向与国际法律市场相融合。但在其与市场相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瓶颈,导致生涯发展不顺畅的结果。

 

(一)人格与职业不适合

 

霍兰德教授在其所著的《职业决策》一书中描述了六种人格类型即实际型(Realistic)、研究型(Investigative)、艺术型(Artistic)、社会型(Social)、企业型(Enterprising)、传统型(Conventional)。相对应的,职业也可以分为六种类型,法律职业也如此。法学人才首先要明晰自己的职业人格与所对应的职业类型,在进入国际法律市场时,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获得其需要的机会与奖励。这种情形即称为“和谐”(congruence),也称“人——职匹配”。②

 

考究目前的法学毕业生,特别是进入国际法律市场的毕业生,会选择进外企法务部门、国际律师事务所、出国深造等就业路径。但在不明晰自身职业价值观、职业人格及职业适配性的前提下,依主流做出的职业选择自然也无法达到前文所述的“双向满意度”。

 

(二)能力与职业不匹配

 

职业人格类型决定职业路径的选择,影响着“双向满意度”的实现。而专业知识结构决定着具体职业的选择,影响着“工作效能”的提高。职业人格可以通过测量而知晓,但专业知识结构的养成与构建非一日之功,特别是国际法律市场对法学人才的国际化要求。

 

据笔者研究,法律职业除了可分为六种类型外,各类型之间对法学专业的相关性有强弱之分。笔者认为专业与职位的相关性可以分为三种:Ⅰ型为专业与职位相关。如法学专业与律师、法官、专任教师职业的关系。Ⅱ型为专业技能与岗位相关。如法学毕业生在数年的研究生学习中,培养了考究外企规章制度合理性的能力,这与外企业管理部门所需要的技能有一定相关性,因此一些国际型法学毕业生也会被外企单位的法务、人事、行政管理部门所聘用。Ⅲ型为专业素养与岗位相关,这里的专业素养实质上就是指“软技能”。如综合素质、沟通交际能力较强但法学学术水平较弱的毕业生,可从事争取案源、与当事人沟通抚慰的工作。

 

三种类型对法学人才专业知识结构的精专性要求是不一样的。职业主体若从事与自身专业知识素养不相当的职业,便不能做到学识与职业相匹配,导致工作效能低下。这也是人才与市场结合时经常遇到的困境。

 

(三)职业设计不科学

 

法学研究生经过主干法学课程的通识教育后,在研究生阶段便将精力放在重点学科的纵向研究。这其中,存在两个被忽略的问题。一是因为太过专注于本学科领域而忽略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特别是国际化视野的培养。二是因为主要精力用在法学研究上而忽略了对职业生涯的设计。实质上,对于欲进入国际法律市场的高层次法学人才而言,这两个问题相互关联。若无具备国际视野的法学知识结构,自然也不会有从事国际法律事务的职业生涯设计,因为职业生涯设计包括求知生涯在内。

 

现实中,职业设计不科学性表现在:第一,设计滞后。职业设计是一门系统工程,它需要从学生致力于进入国际法律市场之时便应开始,而不是进入国际法律市场后。第二,设计片面性。根据职业主体的职业兴趣、业务能力、职业人格、职业价值观等因素综合设计出来的职业生涯是比较科学的,不会出现频繁调整的现象。也即是说法学人才依全面的、科学的职业生涯路线发展不会轻易出现跳槽现象。若只以某一方面,如兴趣爱好、薪水福利等因素做考量来设计职业生涯,就业的失落感会很大,否定原设方案跳槽的可能性会增大。第三,设计静态性。学生不能以动态的眼光来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以致于不能预测到未来较长阶段应做何种准备、何种调整。当人才在某一职业层次工作时间太长会产生职业惰性从而失去工作积极性,职业生涯自然会发展不顺畅。

 

综上,高层次法学人才在与国际法律市场结合时契合度不高有三个瓶颈。一是“进不对”,即没有选择合适自己的国际法律市场。不能透彻了解法系的区别、地域的区别、不同法律职业的区别等,“双向满意度”肯定不高。二是“定不准”,即法学人才的能力定位不准,盲目从众择业,这必然导致“工作效能”低下。三是“呆不久”,即法学人才在进入国际法律市场后才开始重视职业生涯设计,跳槽转岗现象明显。法学人才的高易动性将带来人才阶层松动,使得“人才阶层不合理”。针对这三个瓶颈,法学教育者应重视高层次法学人才的职业生涯指导与国际法律市场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构建。

 

三、培养与国际法律市场高契合度法学人才的因应策略

 

(一)培养的起点:主体与法律职业的探索

 

教学模式上,应做到法学专业课堂与职业指导课堂相融合。采用“职业测评——普适教学——分类教学”的新模式。首先教师设计出法律人格类型检测量表,并与之对应的参考法律职业,学生可以根据量表初步检定自己的职业倾向,以便在接下来的教学培养活动中予以验证和固化。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应照顾到各类型职业所应具备的法学知识。最后,根据不同学生的职业倾向有针对性的举行小群体辅导,提升学生某方面能力。如要从事法律社会工作的学生,加强与人沟通能力是必要的。

 

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学生的自我探索而不是灌输式教授。教师的角色更像一位唤醒者,唤醒沉睡在学生中的职业探求欲望。从一名不知何为的学生变为一名知为何,知何为的觉醒者。如学生倾向于涉外律师职业,可以通过让学生分别扮演律师、法官、检察官、本国当事人、他国当事人等角色进行法庭模拟,从不同的视界观涉外律师职业,不同的心境悟涉外律师人格。如此,学生会自发的了解到要欲从事的职业与自身能力是否相匹配。

 

(二)培养的关键:国际视野与综合知识结构的构建

 

正如南京大学杨春福教授所述,国际视野与研究能力是国际化研究型法学人才培养的着眼点。③国际视野及综合知识结构除需了解域外专业知识的基本要求外,对民族特性、法律思维、法律用语等也应重视。基于此,可以从三方面着手培养高层次学生的国际视野与综合专业知识。

 

第一,改革研究生英语教学内容,从单纯的听、说、读、写转变为融入外国法律文化与法律思维的英语教学。英语是进入国际法律市场的语言条件,不可或缺。法律院校的英语教学团队应由中国英语教师、中国法学教师、外籍英语教师组成。中国英语教师须有基本的法学知识,承担英文法律文书写作的教学;中国法学教师须有国外留学背景,承担外国法律思维的教学;外籍教师承担着听、说、外国法律文化等教学。

 

第二,重视课堂外涉外法律事务的实务性教学。因为研究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法学理论知识,在此阶段多开展实务性教学已具备可行性。同时,实务性教学也是对上一阶段职业倾向测试的验证,做到在课堂内认知各职位所要求的法律人格,在课堂外固化法律人格。最终完成不同类型的法学高层次人才培养。

 

第三,开展域外短期法律课程夏令营,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与美国OCU法学院合作的暑期项目。将学生放置真实的实务环境中完成法律人格的固化可以提前检视法学人才与国际法律市场的契合度。

 

(三)培养的成果:法学人才职业生涯的良性运行1000字

 

高层次法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其职业生涯的指导力度不够的。因为高校认为职业生涯指导课程在本科生阶段已经教学完结,法学研究生教学应以学术素养的锻炼为主,多做法学理论研究,多锻炼法学思维,多撰写学术论文。没有以职业生涯设计为导向的法学研究生教学对人才的培养是有缺陷的,不利于人才与市场相融合。因此,高层次法学人才的培养应针对欲进入国际法律市场的学生专门开设职业生涯指导课程。同时,还应重视学生毕业后对其职业生涯发展的跟踪与指导。

 

结语

 

依前文所述,法学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否与国际法律市场契合,考究的是双向满意度、工作效能度、人才阶层合理度。质言之,是考究高层次法学人才在国际法律市场的职业生涯是否处于良性的运行轨道。这也是检验法学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法学教育工作者应借鉴职业生涯发展周期理论总结出法学人才在国际法律市场中的职业发展轨迹图,引导法学人才职业生涯道路的调整与修正,最大限度的帮助学生解决职场困境,实现“人——职匹配”的职业目标。

困境即是赐予范文2

儿时的梦想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过许多色彩斑斓的梦想。记得儿时的伙伴有人梦想能拥有一双白球鞋,有人梦想将来能坐一次火车,有人梦想将来能去看看北京天安门。我却未曾想过白球鞋,也未曾奢望过坐火车。我只是非常羡慕语文老师的房间里有许多书。于是我就梦想自己长大后也能像语文老师那样,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房子里排放着看不完的书,那样我就觉得很满足、很幸福了。

这个心愿从那时起就像一个“结”,无可救药地长在我的心坎上,并伴随我一起在温饱线上挣扎、徘徊多年。它犹如冬天的太阳温暖着我走过黯淡的童年、苦涩的少年和奔波的青年时代。在不同的岁月里它都以相同的温度赐予我生存的勇气,给予我力量,给予我光明。

记得小时候每当在割满一筐草后,我总是得意地从兜里掏出一本小人书,津津有味地读起来,那滋味不亚于一个凯旋归来的将军大阅兵时的成就感,时至今日回想起来仍觉得非常惬意。

也时常在放牛时,悠闲地躺在河边上看书,金色的夕阳斜照在我的脸上,似乎在有意地渲染着一个乡村少年的金色童年,为他装饰着贫瘠而简单的幸福。这种简单的幸福,不仅让我沉醉,更让我振奋。当我悠然自得地沉浸在故事中时,似乎世界的一切都已与我无关,那种以地当床、把天作被的超脱感早已把自己幻想成宇宙的中心,以至经常把我美得迷迷糊糊就睡着了,当醒来后发现自己的牛不是在吃人家的豆苗就是在吃人家的水稻,就因为这事我被无数人骂过无数次,心中也忏悔过无数次。

在这段黯淡的日子里我读过了《革命家庭》、《血凝》、《烈火金刚》、《水浒传》、《三打祝家庄》,特别是那本《革命家庭》,让我哭过无数次。我记得其中讲的是一家四口全是,在的中坚贞不屈地与敌人斗智斗勇,后来都先后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下,他们家每牺牲一个人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悲伤不已。这本书第一次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信仰”。

也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幻想过自己将来能像《烈火金刚》里的“肖飞”那样,飞檐走壁,有一手出神入化的飞刀绝活,能够神出鬼没、潇洒自如地杀坏蛋。他或许就是我生命中的第一个偶像,第一个发自内心崇拜的人。

童年的这段阅读经历,虽然量不多,但却向我幼小的心灵中注入了珍贵的精神营养。不仅让我明白了什么叫信仰,更让我明白什么是黑、白,忠,奸、信、义,什么是大爱无边。这无疑在不经意间建立了一个乡村少年精神世界的价值体系。清晰地树立了我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对我以后的人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精神的导师

随着岁月流走,我渐渐长大。变化的是年龄,是容颜,始终不变的是爱书的情结。六年的中学时代,经历了许多不愉快的事情,幸好始终有我忠实的朋友――书的陪伴,使我顺利地跨过了许多沟壑与阴霾。

特别是在读初三时,正当快要被中考的压力压垮时,大哥在外面打工带回来一本《卡耐基成功之道》。拿到这本书初读几页便被里面的内容彻底地吸引了,并且感到非常震惊,不禁感叹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神奇的书。书中记述了卡耐基从一个穷途落魄一无所有的青年,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奋斗历程。他从事过许多职业,但均一个个相继失败,但他没有气馁,仍然越战越勇,并始终坚持不懈地大量阅读在我的生命历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进入高中,由于住校,因此每个星期母亲会给我七、八块钱作为饭钱。那时学校食堂每份饭卖五毛钱,可是我不舍得花这钱,每个星期一日三餐都是吃从家里带来的腌菜,豆豉等咸菜。将省下来的钱全都买了参考书和文学杂志。对我影响最大的是《辽宁青年》和《中学时代》、《散文选刊》,特别是《辽宁青年》和《中学时代》中刊登了大量的励志文章。例如《辽宁青年》中常刊登某人原本很失败,后来通过调整心态、努力奋斗,最终实现自己目标的文章。《中学时代》中常刊登一些和写作,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激励培训大师。他不仅以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且通过演讲、培训改变了许多美国青年的命运。帮助那些美国青年坚定信念,走出迷茫,走出困境。

这本书对于当时正处于对前途迷茫,对人生无助的我来说无疑是一副兴奋剂。他激励我精神抖擞,信心百倍地顺利通过中考的独木桥。因此我要深深地感谢卡耐基,他是我人生道路上第一个精神导师。也要虔诚地感谢这本书,因为它诸如某学生原本好玩不认真读书,后因某事触动而奋发图强迎头赶上,最终考上理想大学的文章。还有就是写高考落榜生,落榜后出去打工,受尽艰辛,最后萌生复读的念头,于是带着打工赚来的钱,返校复读高三,经过废寝忘食的一年苦读,最终圆了自己的大学梦。诸如此类的励志文章,对当时的我来说犹如精神兴奋剂,让我信心倍增的同时,也让人激情澎湃。正是这种澎湃的激情推着我顺利地通过了那“黑色的七月”。

心灵的出口

大学里我读的是中医专业,那枯燥劲呀真要把人给憋死。为了给自己的心灵找一个出口,于是我就将课余时间全泡在了图书馆里头。双休日还到旧书市场去淘旧书。虽然又旧又脏,可还真有不少图书馆里找不到的好书呢。印象最深的是曾淘到过一本《西方哲学家传略》下册,写的是19世纪以前世界著名哲学家们的生平传记。读完这本书,一下子使原来只知道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黑格尔四个哲学家的我突然发现原来这世界上除了这四个哲学家以外还有诸如:胡塞尔、康德、尼采、叔本华,孔德、卢梭、伏尔泰,维特根斯坦,笛卡尔,波普尔、萨特,苏格拉底等一大批优秀的哲学大师。也让我明白世界上除了有哲学以外,还有证伪主义哲学、实证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等各个派别。使我这个农村娃,犹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兴奋。也像心里突然打开了一扇窗,一束强光照进来,照得心里亮堂堂的。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我如痴如醉地爱上了哲学。不仅将那本《西方哲学家传略》当成了形影不离的朋友,并且把它当成了寻找哲学殿堂的地图。我根据传记中所载各位哲学家的作品目录而按图索骥般寻找他们所有的作品,并逐个进行对比研究。通过研读这些世界著名哲学家的经典作品,领略、融汇大师思想,使我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觉悟,格局均发生了质的飞跃,得到迅速提升,并引领我进入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知识领域,因此《西方哲学家传略》对我来说是第二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书。

在随后的大学生活中,还有幸读到当代作家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以及丁远峙的成名作《方与圆》。这也是

对我影响很大的三部书。

《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迁过程。书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慢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读完这部书让我深刻地领悟到人生变幻无常,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但是我们可以认真地把握现在。只要真心付出过、奋斗过,无论成败都将无愧于自己。

《平凡的世界》中刻画了一副普通而又富有内涵的生活图景,描述了一个出身于平凡家庭的平凡人的成长、奋斗历程。读完《平凡的世界》后,让我不禁感概:其实每一个平凡人的内心,都有一个不平凡的世界。每一个平静背后,都有激情在澎湃,有道是无声有时胜有声。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其实最伟大。使我懂得在努力奋斗的同时,要始终保持一颗平凡的心,并永远坚信“火把虽然下垂,火舌却始终向上燃烧”的深刻道理。

幸福相伴

正是这些平凡人、伟人或大师们的精神和思想,引领着我步履蹒跚地走出了校门,步入社会。磕磕碰碰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坎坷和波折,心境也时有低迷或高昂,时有平静或澎湃。幸好始

终有墨香相随,良书相伴。失意时读一本名人传记,就会发现自己原来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得意时品一本好书,就会醒悟:原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时常掩卷深思,心中思绪浮浮沉沉,颇有感叹世事沧桑,人海茫茫之情,正象路遥在《平凡的世界》后记中写道:“希望将自己的心灵与人世间无数的心灵沟通。”这正是我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读书的真正目的。

书,就像清泉,不仅滋润人们的心灵,更赐予困顿绝望中的人们希望的甘甜。

书,也像绿荫,庇荫着不甘平庸而奋斗的人们步入自己理想的圣殿。

书,更像灯塔,总为挣扎在生活之海的人们指明方向,而不至于迷途。

困境即是赐予范文3

[关键词] 日本动画;剑;民族传统文化;提炼

大量诸如《剑勇传奇》《浪客剑心》《鬼眼狂刀》《死神Bleach》《犬夜叉》等以剑作为推动整部剧情的核心的优秀作品。此类动画中剑的设计理念也不尽相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剑诞生于自然或者神话,与角色本身没有太大的牵绊,通过偶然的契机抑或命运的必然与角色相遇,一定程度上对角色的内心或者能力有所影响,其代表为《剑勇传奇》中的龙神剑与霸王剑。这一类剑往往被赋予有强大的超自然能力。

第二类:剑诞生于角色自身的内部,作为动画中角色身体或灵魂的延续,与角色本身有较强的联系,通过角色自身内心与能力的成长与成熟,激活并强化剑的能力,这一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死神Bleach》中黑崎一护的斩月以及《犬夜叉》中杀生丸的爆碎牙。这一类剑往往也设计成具备独特的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

第三类:区别于前两类,这一类剑的设计往往没有特殊能力的属性,仅仅是作为角色的一个道具,一个心路历程的见证。其代表为《浪客剑心》里面主角的逆刃刀。

以上三类设计往往伴随了持有者的细腻的内心变化与情绪描写,或者曲折的成长经历,加之以独特细致的视听语言,结合造型古朴、作为点睛之笔和推动剧情发展的核心物品日本剑,所构成的系列动画作品已经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特的文化,受到日本国内乃至全世界观众的热烈追捧和一致好评。

日本传统文化在动画中的应用

无疑,此类动画作品的设计与创作是成功的。而究其根源,在于其对于以剑为核心理念的动画设计严格遵循了设计心理学。这是“专门研究在工业设计活动中,如何把握消费者的心理,遵循消费行为规律,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最终提升消费者满意度”[1]。同时“设计,不仅具有物质文化的内容,还具有精神文化的内涵”[2]。其实这一类动画的设计理念是面对动画的消费者,深刻把握其心理,将牢牢扎根于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集体思维深刻挖掘出来,同时强调其中积极的部分,并加以艺术创作的结果。而“剑”,实际上是作为动画中对日本文化的一种提炼,一种符号化的象征。那么日本的传统文化又有什么特点呢?对日本的动画创作又有什么影响呢?

谈到日本的传统文化,自然,我们得说到武士道,其作为日本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延续至今已有1 000多年之久,已然同日本民族浑然一体,而传统的武士道并非完全等同明治维新后被武士掌权的政府推行的用以军国主义扩张的“新武士道”,而是根植于儒释并结合神道教形成的一种伦理体系,是“武士遵守或者指示其遵守的道德法则和规矩”[3]。虽然武士道精神有很多糟粕甚至极其错误的思想,但是有些积极的层面我们依然可以辩证加以分析。传统的武士道主要的核心构架包括了勇、义、忠、仁、礼、诚、荣等,而它们或多或少都与“剑”有着相应的关系。那么接下来我们通过勇、义、忠、仁这些日本传统文化四个较为重要的层面,也是现今日本动画比较重要的四大情节,具体分析一下其在动画中的相应应用。

传统武士道对于“勇”的定义是“去做正义的事情就是勇”,这一点的思想来源是我国战国时期儒家经典《论语》中的“见义不为,无勇也”,日本动画中关于勇的应用比比皆是,勇代表了无畏、坚韧的精神,代表了通过用剑战斗,用剑征服,强者为尊和绝不轻易放弃等相应的内涵;之前我们提到的所有动画,其中的角色如果没有“勇”这一精神品质,是完全无法推动剧情的,不仅无法发挥出体内的“剑”能力,而且甚至会被“剑”所抛弃,无勇者不配使剑,剑在这里代表了个体的意志与能力。日本动画中之所以注重这一点的剧情设定,无非两个原因。其一,英勇、坚毅、无畏等品质符合成长阶段的心理特性,在青少年人群中接受程度高,自然能让作品在日本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青少年人群中广受欢迎;其二,这些思想品质本身就属于我们所谓的“优秀传统道德”,通过动画作品特有的宣传效果,神形兼备,因势利导,未尝不能成为年轻人受益终身的思想启示。

武士道中的义,依然还是来自儒家,孟子有云“仁,人心也;义,人路也”[4],但是义自古以来无论国界都是一个难以具体定位的问题,且就大义层面“日本是一个持实用主义的国家,武士道中的‘义’并非绝对的善恶标准”[5],故而“义”往往是和“忠”相结合,而“义”是为“忠”服务的,“所谓大节,就是忠;所谓小节,就是徒守私情之义”[6]。日本人的“忠”,具体表现在忠诚观念上,效忠于自己的君主,忠诚于自己的意念,具体强调的是一种集体的忠。而在动画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女神的圣斗士》。这部动画宣扬的是圣斗士的忠,忠于自己的女神雅典娜仅仅只是一个象征,动画的核心实质是宣扬要忠诚于自己的大义,而圣斗士战斗的理由是必须为了世界上的爱和正义,如果背离了正义,再强大的战士乃至伟大的神,也会在正义力量前灰飞烟灭。而在所有赤手空拳战斗的圣斗士中,唯独对女神最为忠诚,同时也是最为公正,甚至肩负了对于其他圣斗士评判与裁决使命的天秤座圣斗士,代代被女神赐予了以剑为首的十二件黄金兵器。《女神的圣斗士》的积极意义也在于表达“忠”与“义”的同时,浓墨重彩强调了集体观念与团队精神。在这里,以剑为代表的武器象征了最高的忠诚和无上的荣誉,把大而空的概念形象化,对表现动画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而儒家的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仁”,则同样也被传统武士道所部分继承:日本武士在保有杀伐权利付诸实施的时候,同时又毫无保留孔孟的“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传统武士道对仁的解释则为“最刚强的就是最温柔的,仁爱即是勇敢”,其体现更多的是杀与不杀的选择,例如《剑勇传奇》中的具有极大威力的龙神剑和霸王剑,当只有以怀以拯救天下的仁慈之心,甚至心怀对敌人的理解与宽恕时,才能发挥出其超自然的能力。而经历了二战之后,“仁”则更多增加了反思的层面。这一点在《浪客剑心》中则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明治维新的时代,年轻的武士剑心在所谓“大仁不仁”的思想下,通过一系列的杀戮行为致力于倒幕来实现维新的“救世”。但是太多的鲜血、权利派系的斗争、阴谋、尤其是他深爱的女人,白梅一般纯洁的雪代巴的逝去,让他意识到:“剑是凶器,剑术是杀人的伎俩,无论用多么美丽的借口来掩饰,这始终是事实。”继而剑心选择了一把刀刃相反的逆刃刀,从此行善,孑然一身,再也没有夺取过一个人的生命。通过这一系列的细致而矛盾心路历程变化的剧情设置,沉重的叙事方式,可谓整部动画的最大亮点。深刻反思了日本为什么由传统武士道扭曲变形走向了军国主义的不归路,既伤害了他人也几乎彻底毁灭了自己。剑心的逆刃刀作为整个剧情的点睛之笔,饱含了他对军国主义思维的忏悔以及对“仁”的回归式的重新思考,牢牢把握住了战后日本人民对于惨痛的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思心态,在完满勾勒出主人公心路历程的同时也极大地触动了观众,致使该动画在当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试问,一部能让观众沉静思考的作品,又怎能不成为杰作?

启示与思考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此类优秀的动画背后,蕴涵着较深的日本传统文化内涵,并着力提炼与渲染了其中的积极部分,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这一系列应用到的日本传统文化,基本上都是衍生于传统的中华文明。汤重南先生曾总结道:“日本文化类似于一个洋葱,一层一层并没有核心,而每一层都有外来文化的影响。”日本传统文化在本质上是深度依附于中华文明,现代日本人也从不否认中华文化与日本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武士作为“武士道”的具象载体,其实本身来源于中国战国时期的士人阶层;而武士道的价值观,同样也发源于先秦士人阶层特别是儒家的精神内涵,是在对中华文明的内核的学习之上,加以适当的本土化与修正的结果。

而传统的中华文明不仅具有博大精深的文明体系,同时又具有强大的生命张力与坚忍的抵抗力,不同于埃及、罗马、拜占庭、奥斯曼等一个个被历史所淹没的文化,强势的中国原生文明如同滚滚东去的长江般从秦到清一直延续到了今天。传统的中华文明有大量的内涵极为深刻的思想可以供我们进行艺术的提炼与加工。诸如作为中华文明正源同时也是大裂变时期的战国时代:百川沸腾、山冢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直至秦剑所指天下为之一统;在这么一个被堪称东方文艺复兴的百家争鸣大争之世,涌现出的思想,涌现出的人物,涌现出的事迹,只要我们能加以深度的发掘并严谨的艺术加工,自然能成为深刻经典的艺术作品。近些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大秦帝国》,用厚重的笔法,细腻描绘了战国时人的精神风貌,尤其是法家士子的思维方式与治国理念。同时在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着力刻画了秦国人在面临邦国困境时的凝聚精神与坚韧毅力,以此为基础构架出的秦国由几近亡国到大出天下的剧情,为大江南北辽河内外无数的观众所认同与喜爱。而究其根源是该剧的剧本对于士人风骨与诸子思想积极层面的提炼、对国民心态的一种正确的把握。而这正和之前我们提到的日本动画的编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于我们依然止步于低幼题材的国产动画来说,何尝不是一个极大的启示呢?

[参考文献]

[1] 李彬彬.设计心理学[M].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2] 高丰.新设计概论[M].桂林:广西美术出版社,2007.

[3] [日] 新渡户稻造.武士道[M].立刚,译.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

[4] 孟子.孟子全集 孟子・告子上[M].卫礼贺,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9.

[5] 李常庆.日本动漫产业与动漫文化研究[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困境即是赐予范文4

[关键词]禅让 亲亲 德贤 普遍化

[中图分类号]B8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6)05-0057-05

“大上以德抚民,其次亲亲以相及也”,这透露出中国古代王位继承制度的变化。具体来说,尧、舜、禹三代实行禅让,“惟德是与,非贤不授”,其标准是德;三代以后则王位一姓相传,并逐渐确定为嫡长子继承制,“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其标准为亲亲、尊尊。世人多将这一转变的原因简单化为德衰,“衰”既指向统治者,也指向德的价值。

虽然三代之治、有德者在位是儒家的理想,但同时,亲亲、尊尊也是儒家所竭力维护的原则。实际上,这两种原则并不对立,只是优先性的问题,但优先性的调整,意味着思想的某种重新整合。那么,在整理、传播相关文献时,面对“大上以德”至“其次亲亲”的转变,儒家如何合理解释这一现象,如何有效地安置失去优先性的德,如何根据当时所面临的伦理问题,重构古人留下的思想文化资源,恰当代入自己的价值理念,这都是值得关注的。

一、天命为之:禅让与传子

人们对尧舜禅让具有普遍的崇尚心理,视其为王道之治,认为禅让的实现与尧舜的德性密切联系。那么从禅让到传子,其原因被简单化为后王德衰就很自然了。关于此,万章曾询问孟子:“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禹开启了传子模式,虽然其执政时按禅让程序选定了益,但他逝世后,却是其子启继位。禹“德衰”应当是当时的普遍看法,但如此评价禹,这是儒家不能接受的,儒家传统一直以尧舜禹皆贤。如何合理解释此种转变,从而化解社会上的质疑是儒家必须面对的问题。

孟子一开始就直接否定了禹“德衰”的观点,并从两个角度予以解释。其一,继任者的确定取决于求之无益于得的天命,“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孟子・万章上》)。无论是舜禹继位,还是启代益继位,皆为天命。天命显示为民意,而民意也是天命的依据。民从舜不从尧之子,从启不从益,这都是天命。其二,继任者的确定也取决于辅佐时间长短,是否有充足的时间让百姓了解、信任其能力。被确定为继任者后,舜辅佐尧二十八年,禹辅佐舜十七年,政绩突出,得民心;而益辅佐禹七年,施泽于民不够久,尚未取得百姓信任。除此之外,德也依然是孟子坚持的标准,启的身份是禹的儿子,但不代表他不贤。尧舜之子不肖,但是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孟子・万章上》),因此舜禹顺利得天下,而启代益得天下。

从天命的角度来看,在回答万章另一个关于尧舜禅让的问题时,孟子认为若以强迫的手段获得天下就属篡夺,而非天命,“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但启即位并非仅是凭借天命,武力夺取是更为关键的因素:

禹爱益而任天下于益,已而以启入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故传天下于益,而势重尽在启也。已而启与友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而实令启自取之也。此禹之不及尧舜明矣。启长期参与行政,禹去世时,已然聚集了巨大的政治能量,可以凭借武力夺取天下。《容成氏》中也有相关记载,“禹于是乎让益,启于是乎攻益自取”。应当说,启攻益夺天下更贴近史实。

从历年长短来看,七年虽然明显短于二十八年、十七年,但依然是一个足够长的治理时间,以历时短作为益不适合继位,显然不具有说服力。

至于“启贤”与否,从记载来看,启似乎并不贤。《楚辞・离骚》:“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墨子・非乐》引《武观》:“启乃溢康乐,野于饮食,将将铭苋磬以力,湛浊于酒,渝食于野,万舞翼翼,章闻于大,天用弗式。”

可见,天命说,历年长短,启贤的解释都显牵强。对于此类问题,孟子通常更强调“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归因于难测的天命。原因有二,一方面,在儒家坚持尧舜禹皆贤,德与位的关联性的立场下,尧舜以德禅让,而禹传之子,这个问题,确实面临解释上的困境,因而只能诉诸人不能左右的天命。另一方面,战国时有燕国“让国”的悲剧在先,孟子对于禅让的认识趋于多元。鉴于此,孟子对理想与现实、禅让与传子进行新的整合,突出天命的作用更具解释上的灵活性。在回答的最后,孟子引用孔子的观点作为总结,“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尧舜禅让于德,夏商周传位于子孙,道理是一样的,也即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皆是天命,其义一。

从禅让到一姓相传,虽然孟子强调“义一”,但就儒家自身的理论脉络来说,两者之义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禅让体现的尊德,一姓相传体现的是亲亲,两者由不同的价值体系支撑。

二、禅让于德

《尚书》中的《尧典》《舜典》是记载尧舜禅让事迹的重要文本。值得注意的是,《尚书》记载上自唐虞,下迄春秋前期,长达一千多年,但这其中只有记载尧舜事迹的部分称为“典”。

(一)称典不称经――彰显尧舜之德

“夫书者,人君辞诰之典,右史记言之策。……勤、华揖让而典、谟起,汤、武革命而誓、诰兴。”一些文本范式的产生和特定的事件相关,那么,记载尧舜禅让事迹的文本为什么要专以“典”称呢?

称“典”者,以道可百代常行。若尧舜禅让圣贤,禹汤传授子孙,即是尧舜之道不可常行,但惟德是与,非贤不授。授贤之事,道可常行,但后王德劣,不能及古耳。然经之与典,俱训为常,名典不名经者,以经是总名,包殷周以上,皆可为后代常法,故以经为名;典者,经中之别,特指尧舜之德,于常行之内道最为优,故名典不名经也。其太宰六典及司寇三典者,自由当代常行,与此别矣。一般来说,称为经的文献,其内容有微言大义,当为后世参考。但尧舜之道非平常的准则,称经不足以突显其特殊性。“典”是经中之经,常法中的常法,《尧典》《舜典》称典不称经,由此表明其在儒家经典体系中的位置。此其一。

其二,尧舜之道、尧舜之德在现实中难以企及,可谓后无来者。记载尧舜之事,承载尧舜之德的文字才能称为“典”。后世无人有此事,无人堪此德,因而无典。《尧典》《舜典》称典不称经,在于褒扬尧舜的德行,鲜明其态度。

因而,《尧典》《舜典》称典不称经,一个是其内容本身,一个是就其内容的价值判断。针对后世的“传授子孙”,孔颖达将尧舜之道总结为“惟德是与,非贤不授”,表明尧舜之道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在于王位传承模式。

(二)惟德是与,非贤不授

传说中的唐虞及以前的时代,共主由各渐次形成的许多氏族共同推戴。尧年老的时候,举行部落联盟议事会,希望有合适的人接替自己,因而询问四方的部落首领是否能够接替他治理天下。四岳称“否,德忝帝位”。忝,辱也。四岳都认为自己没有与为帝相应的品德,担心自己的德行有辱帝位。也即意味着,有德之人才能继帝位。四岳推举了舜,尧首先询问舜的德行如何。四岳表明其家有三恶,“父顽,母嚣,象傲”,但舜能以孝行感化、引导,使顽嚣的家人皆渐进于善,不至于奸恶。若与前文四岳自认为“德忝帝位”对应,则舜“克谐以孝”可理解为与帝位相匹配的美好德行。因为有此美德,所以他有资格继任尧的事业,担当大任。这也表明,帝的合法性来源于美好的德行,选拔继任者的标准在于美德。

尧在初步确定舜为继任者后,又考察了他三年,舜表现出色。“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三载,汝陟帝位。’”尧认为舜可以继任帝位了,然舜的政绩也得到了各方肯定,于是尧举行禅让仪式,在祖庙的祖宗牌位前推荐舜来做自己的继任者。尧死后,便由舜继任为帝。这是启动禅让程序到最终完成禅让的一个完整过程,可以看出,在尧舜禅让过程中,德始终是一重要因素。

二典中关于“德”的表述,大部分都是作为统治者个人的道德规范。考察德的意义时,可以发现,早期文献中肯定的德及具体德目,大都体现于政治领域,或者说,早期的德主要是一种政治伦理。

严耕望先生认为尧舜禅让的内容是儒家美化古人,借以托古,禅让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原始民主制度”。这大致是没错的。但在某种程度上,相比于史实层面,微言大义对中国的文化更具规范、导引意义。儒家作为《尚书》的主要整理者和传播者,在删定过程中构建起一种由君主的美德和才智建立政治合法性的传统,这一方面是一种历史经验的总结,君主的个人德行与治理能力对维持政治稳定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则是将周代敬德的思想带入了更早的时代,使其设定为文明初创时期就确立的价值原则。儒家所构建的政治与德具有关联性的价值传统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重视以德政来建立统治的合法性与维持政权的稳定性,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主题。

当然,理论与现实的张力亘古不变,在现实中,通过德来确立帝位继承人合法性的模式,很容易被破坏,禅让以德很难成为常行。但同时,这种破坏也为德跃出政治领域,扩大适用范围创造了契机。

三、亲亲相授

尧舜之后,“禹汤传授子孙”,禅让制成为历史。王位继承制度在禅让制后经历从兄终弟及到父终子及的转变,最终确立为嫡长子继承制。

(一)立嫡以长不以贤

周代是型塑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时期,“立子立嫡之制”即确立于其时。嫡长子继承制选择王位继承者、官员的标准和禅让制不同,这主要表现为两点。

其一,王位继承为传子立嫡立长。“然所谓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者,乃传子之精髓。”嫡庶有别,嫡贵于庶;长幼有序,兄尊于弟。立嫡立长,既体现了亲亲,又融会了尊尊。

其二,大臣选拔为“亲亲”“贵贵”。“用人:以‘亲亲’‘贵贵’为选任标准,与‘用人唯才’完全相反,若‘弃亲用羁’,则为宗族所不容。”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基本政策为封建与宗法。封建是以宗法制度为中心形成的,其对象以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为主,通过“亲亲”“贵贵”确定贵贱尊卑的身份,并赋予其相应的爵位及权利义务,各按其身份行使职能。每一身份下的个体既须承担着与身份相符的义务,也享有相应的权力和利益,所以,若是“弃亲用羁”,即破坏了这一制度的运行原则,则为宗族所不容。

在具体操作中,“王后无嫡,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则以卜”。嫡优先于长,长优先于德,德不再是首要原则,但依然是其中一个参考标准。这种变化既是现实的需要,也体现了支撑王位继承制度的价值体系的调整。

(二)同姓以息争

设置封建与宗法的着眼点在于政权的稳固,周通过以宗法为中心的封建,在一定时期内确实大大加强了政治的统一性。事实上,无论是选贤任能还是亲亲尊尊,其目的都在于政权稳固,社会安定。

君主是权力体系的象征,王位的顺利过渡对于政权稳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惟德是与,非贤不授”固然是理想的继承模式,但同时具有不确定性,存在政治风险。其一,德与贤的内涵,存在着很大的解释空间;其二,涉及利益,何人有德,何人为贤,在现实中可操作性也很强。这种不确定的因素容易引发争斗,兄弟相残,血亲相斗,甚至导致政局不稳,社会动荡。那么,更具确定性的嫡长子继承制显然更利于息争、稳定。

第一,从王位继承人的角度来看,依亲亲、尊尊原则确定的嫡长子使继承者具有确定性、固定性,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争斗。

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然使于诸子-之中,可以任择一人而立之,而此子又可任立其欲立者,则其争益甚,反不如商之兄弟,以长幼相及者犹有次第矣。故有传子之法,而嫡庶之法亦与之俱生。嫡长子继承制的出发点在于息争,传子取代传弟,子之中以尊尊不以私爱,都是有效控制争斗的制度保障。如此,虽不一定选出德性最好、最贤能的人,但明确了继承人的身份,可约束其他人的僭越之心,最大限度地维护权力平稳过渡。

第二,从政权结构的整体来讲,亲亲、尊尊可以维护权力体系的稳定。亲亲是周公所确定的封建宗法制度中的安定力量,封国与宗周的关系,政治上是天子与诸侯的关系,宗族上是别子与嫡长子的血统关系,整个政权结构实质上是以血统的嫡庶及亲疏长幼排列下来的兄弟伯叔的大家族的血缘谱系结构。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将以狄伐郑。富辰谏日:“不可。臣闻之,大上以德抚民,其次亲亲以相及也。昔周公吊二叔之不成,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如是,则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今天子不忍小忿,以弃郑亲,其若之何?庸臁⑶浊住拷、尊贤,德之大者。……周之有懿德也,犹曰‘莫如兄弟’,故封建之。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扦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亲亲能够以血缘为连接形成共同体,团结一致。当然权力结构的稳定,仅仅靠情感的感召是不够的,亲亲需要现实利益的支撑,才能持久。分封时,周王赐予诸侯土田、人民,以及适合于受封者身份的车服器物。此一由血统身份所构成的权力体系,以礼贯穿,由王室的中枢,一直伸向诸侯、卿大夫、士以及庶人。各诸侯国之间以亲亲之精神,各安于封建中的地位和国土,以维护相互间的和平关系。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相比于德,亲亲、尊尊的原则更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统一,所以,德在王位继承制度的设置中逐渐失去了优先性。对此,丁四新先生认为“不管是亲亲相授的权力延绵,或者是其革命性、篡夺性的中断也好,总之世袭制正表明尚德授贤的观念被摆到了其次的地位,而表现出德贤的失落”。事实上,儒家珍视的德并不会失落。

四、德的普遍化

亲亲、尊尊着眼于秩序的稳定,政治的团结。但是,仅凭借权力结构稳定并不能实现有效治理,归根结底,政权要落实到具体的治理。能够实践有效治理的人,当然是贤德之人。

然尊尊亲亲贤贤,此三者治天下之通义也。周人以尊尊亲亲二义,上治祖祢,下治子孙,旁治昆弟,而以贤贤之义治官。故天子诸侯世,而天子诸侯之卿大夫皆不世。盖天子诸侯者,有土之君也。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卿大夫士者,图事之臣也,不任贤,无以治天下之事。君主、贵族属于有土之君,《说文》:“士,事也”,“图事之臣”指向的应当是士阶层。亲亲、尊尊适用于“有土之君”,“图事之臣”则要求治理能力和个人德行。“有土之君”的权力稳定,“图事之臣”的贤能治理,两者相互配合,国家才能有良好的局面,社会才能稳定。可见,德依然是政治话语中的重要内容,但其针对性、适用范围有所调整,从主要针对君,扩展成兼为君臣,而又主要指向臣。

从君扩及臣,从贵族到兼及士阶层,意味着德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言,“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周公制礼作乐等全部制度建设,其最终目的是要将德的要求贯穿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从德被确立为正面的价值原则伊始,就一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结构性存在,周代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恰恰不是德的失落,而是使其转向了更广阔的范围,可视为其普遍化的肇始。

德是西周礼乐文明的核心,最为儒家所看重。但西周之德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域,大致有两大类:一类是指向个人,主要是向统治者、治理者提出的品格要求;一类是指向贵族阶层,主要是基于宗法体系的人伦规范。儒家以这两方面为基本立足点,重点阐发了第一类中包含着的一般人格理想的意义,使之扩充为个体修养的基本要求,且将第二类孝悌、仁爱等原本孕育于宗法制中的德性调适为家庭道德。如此,德跃出了政治领域,关切到每一个人的生活。同时,经由儒家的重构,本是贵族与平民之称的“君子”“小人”,其内涵转变为“成德之人”与“无德之人”。孔子主张人之为人就在于其有道德意识、道德自觉,通过学习可以实现道德的提升。从而,德不再局限于政治领域,而是扩展到个人修养的范畴。德不仅是确立政治合法性的因素,也成为个人得以挺立的关键因素,从而确立了德的普遍适用性,实现了普遍化。

困境即是赐予范文5

我一直都深信,任何事情既然发生了,那就一定有它存在的理由。正因如此,我认为,是卡尔玛将我和德鲁教练联系在一起的,而德鲁又让我与其他四个球员成为了兄弟。我们的故事已经拍成了电影《MORE THAN A GAME》,但你一定想知道这部电影背后的故事吧?往下读,绝对精彩。

1978年,德鲁・乔斯毕业于俄亥俄大学,不久他就在匹兹堡市的一家食品公司找到了一份推销员的工作。几年之后,业绩出色的他被提拔为克利夫兰地区的销售经理。理所当然的,德鲁教练应该将他的小家安置在克利夫兰才对,这样工作起来也比较方便一些。可假如他真是这么做的话,我就绝不可能认识他,不认识他,也就不会发生以后的这些故事了。一位同事建议他在阿克伦城居住,说那里的房价比克利夫兰要便宜一些,德鲁教练就采纳了他的建议。1984年3月,他们举家搬到了这里,尽管他当时认为这里只是个临时的居所,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从踏足这个城市的第一秒钟开始,他就喜欢上了这里。就这样,他在这里踏踏实实地住了下来,并且将自己的家最终定居在了阿克伦城西部的格林伍德大街上。而我的生活,也从他在这里定居的那一刻开始,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1985年1月,德鲁教练的第三个孩子――小儿子德鲁・乔斯三世刮刮坠地了。还在小乔斯很小的时候,德鲁教练就开始带着他接触体育运动了。每到周六,他都会带着儿子来到伊丽莎白公园社区活动中心,和几个教会的朋友们打上几个小时的篮球。小乔斯很喜欢在旁边观战,等到他四五岁的时候,他甚至可以从比赛中看出点门道。他是个喜欢用眼睛来观察事物的家伙。后来我们在一起打球时,他也总是沉默寡言。绝大多数时间里,他都是个最佳听众,有的时候,我甚至都觉得这家伙去当个修道士也许更适合。很多人都说,他的个子太矮,在职业篮球界很难混出名堂,但他从来都不相信这些鬼话,甚至将这些人的冷嘲热讽当作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六年级时,我和德鲁教练一家住在一起,也和小乔斯开始了一对一的单练。第一次和他训练时,我几乎都要放弃了,因为这是个不知道疲倦的疯狂家伙,即使我一次又一次地击败了他,他还是不依不饶地缠着我要求继续训练。“我不会停下来的,你也不要站在那里休息了,快来跟我一起练习。”他的父亲也同样如此。他们父子俩通常会在车库里练习,因为那里有一个篮球架子。父子俩的每次对阵都真刀真枪,异常激烈,当然,假如父亲到最后仍然没有让儿子获得一次胜利的话,那么他就要陪儿子一直打下去,直到儿子取得胜利,才能筋疲力尽地就此宣告结束了,然后进屋享受晚餐。两人的比赛每天如此。

因为住在城里很久的缘故,德鲁教练知道他应该去哪里挖掘与儿子同样爱好篮球的少年天才们。每逢周末,他都会去阿克伦动物园旁的埃德戴维斯社区中心和湖畔社区中心去考察小球员们。即使是在他自己工作的教堂里,他也会在赞美诗的一片祥和宁静气氛中不忘向那成排的靠背长凳上挨个扫去,看看哪个小孩子的身高符合要求。

我第一次闯入德鲁教练的视野,是在湖畔社区中心。当时,我正和一大群孩子们在打球,在场边观战的他一眼就看中了我,也许是我具备着某种吸引他的赛场特质吧。他甚至还在赛后跟我一起回到了家,游说我的母亲格洛丽亚,并且希望我能够加入一所名为“投篮之星”的业余体育篮球队。

德鲁教练并不了解我当时的生活环境。在最终落户于伊丽莎白公园附近的红砖旧屋之前,我们都记不清到底搬了多少次家了,而我甚至也数不清自己曾就读过多少学校了。但有一点,德鲁教练却知道体育可以帮助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走出困境,甚至可以挽救这个孩子的一生。在听到他的提议之后,我的心里也非常高兴,因为在回家的路上,我已经听德鲁教练介绍过,他们这支球队还经常到诸如克利夫兰这样的大地方去打球,那可是个我当时连想都不敢想的地方啊。

最终,在母亲也打消了她的疑虑之后(母亲坚持着要去观看我的首场训练,因为她想确定一下德鲁教练的真实身份),她终于同意了让我加入这支球队。

在“上帝之家”守候

德鲁教练仍在四处寻访着。要想组建出一支像样的篮球队,最起码也要拥有五位球员,我们的第三个拼图来自于教堂。乔斯家族常去做礼拜的那家教堂名叫“上帝之家”,另外一个考顿家族也是这个教堂的常客。德鲁教练和李考顿曾经在一家假日篮球学校里担任过教练,德鲁知道・考顿年轻时曾是阿克伦城里一位相当出色的高中篮球明星,他也在教堂里见过考顿的小儿子西恩,他对这个小家伙的身高相当满意。他了解到西恩是一位优秀的棒球选手,当然,从棒球场转到篮球场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他出色的运动功底足以弥补这些不利的条件。而且西恩还是个很喜欢挑战对手的好战分子,他在赛场上的最大乐趣就是在内线与对手面对面地肉搏,他是天生的内线胁迫者。就这样,他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球队的第三个拼图。

西恩的家庭是相当和谐温馨的。他的父亲曾经在联邦快递作了很长时间的送件员,母亲则直在家里照顾他们兄弟俩=在这样一个衣食无忧的宽松环境下长大,西恩自然也不用像我这样指望凭借篮球摆脱水深火热的贫困生活。面对刚刚转型到篮球赛场还有些不习惯的西恩,小乔斯的恼怒一目了然地写在他的脸上:“我传球给你,你却怎么也投不进篮筐,”他气愤地冲着不知所措的西恩大吼着,“我都不知道你的脑袋里到底在想些什么。”我从来没有对西恩这样地发过脾气,因为我很喜欢这个一脸憨厚的小家伙,但他自己曾经对与我们合作的第一年有过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我就像是个无业游民那样在场上四处闲逛。”

那个时候,小乔斯已经比我们所有的人都能够更好地理解比赛了,甚至包括他的父亲。在他10岁时,你可以看出他练就了一身扎实的基本功。而当时的我,与他严谨的赛场风格显然相差甚远。还记得他第一次看我打球时,当我嬉笑着模仿“魔术师”的那手背后传球的绝活,以及其他那些类似的花哨动作时,我甚至能够感觉到小乔斯后脑勺上慢慢升起的团团怒气。嘿嘿,好可怕。

德鲁教练知道,想要组成他的梦想之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他始终坚信,总有一天,他会带着自己精心挑选的这五位小将实现最高梦想的,一直以来,他的篮球经验仅仅停留在替补球员这个层次上,他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可以成为一名教练。他疯狂地收集着任何与篮球有关的资料,书、碟、一切相关的东西,他最喜欢的一本篮球书是《约翰伍登的成功金字塔》。每当小乔斯去参加各种篮球训练营时,德鲁教练也会一刻不停地陪伴在他身边,并且竖着耳朵倾听着从每个教练口中吐出的任何一个字。

小乔斯仍然一如既往地延续着他那苛刻的完美主义――每天从篮球训练营回到家之后,他会在车库里继续训练,直到认为自己完全合乎教练的要求为止――父

亲也会一直在旁边陪伴着他。而我,我从来没有像他那样刻苦过,大概我天生就是一个当球员的料吧。西恩也一样,这个身体条件格外出色的家伙依靠着他高大健硕的身板,就足以稳固地防守住内线区域了。与小乔斯相比,我俩几乎都属于不劳而获的类型了。

1995年,在我们五年级的时候,我们终于第一次登台亮相了,是在枫叶大街一家破旧的体育馆里;这个体育馆的球场非常小,大概比正规球场要短上6米左右,地板上铺着已经分辨不出颜色的油布,踩在上面就仿佛是在自家的厨房里打球一样。不过,这已经是我们能够寻找到的最好球馆了。我们队里又增添了几位新球员,这样我们的人员配备也算齐全了,这场比赛我们也表现得相当不错。最终,我们这支“投篮之星”篮球队取得了参加即将在弗罗里达举行的全国AAU 11岁以下儿童篮球锦标赛的资格。

最初,德鲁教练不是很想去参加比赛,毕竟要带着这么多人赶赴弗罗里达需要花费很大一笔费用。但其中一位孩子的父亲基科林德曼却认为不能白白地错过这个绝佳机会。一天训练结束之后,他一脸严肃地对德鲁教练说:“让我们一起来办成这件事情吧,错过这个机会,也许他们再也不可能入选全国级别的篮球大赛了。”

最终,我们如愿以偿地参加了这次比赛,并且在总共64支参赛球队中取得了第九位的好名次。队里的核心球员――小乔斯、西恩和我――也在这次比赛之后首次产生了化学反应。我们之间的良好关系不仅仅表现在球场的默契配合上,赛场外我们也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心好友。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那次从阿克伦城到弗罗里达长达1187英里的超远旅程。要知道,在小型货车上颠簸了近20个小时的时间,不管你喜欢队友与否,你都会在百无聊赖的时光中与他们大侃一番的。

在锦标赛结束之后,德鲁教练说过一句让我终身难忘的话:“相信我,孩子们,这只是一个开始,你们一定会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他说得没错。从锦标赛结束的那一刻起,梦想的种子已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生根发芽了,我们始终有一个信念,在以后的比赛里,我们一定会取得比第九名更好的名次,甚至有一天我们会高举起那座冠军奖杯。

但要实现这个梦想的前提条件就是,继续寻找我们的完整拼图。

从黑暗到光明

威利・麦克吉是个适应力超强的家伙,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正是那段难忘的芝加哥生活经历,造就了今日无论身处任何境地都能够泰然处之的他。还是一个小孩子时,威利就跟着姥姥里娜,住在距离芝加哥球馆(当时公牛队的主场球馆)仅有七个街口的一座老房子里。里娜是位相当勤快的老人,在距离自己住所不远的地方还开了一家小餐馆,生意好的时候她就无暇照顾威利了。当时,威利的父母还在戒毒所戒毒,因此,有时候照顾小威利的重任,就会落在她的姐姐,13岁的马克巴身上。

马克巴自己还是个没有长大的孩子。让她来照顾六七岁的弟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于是,疏于管教的威利在刚上小学没多久就开始旷课。现在回想起来,威利心有余悸地表示,假如当初任由自己那样发展下去的话,交易的致命诱惑很有可能已经把他送进了监狱。

在他七岁那年,他去阿克伦城的哥哥伊亚那里度暑假。伊亚以前是普罗维登斯高中的篮球明星,当时就读于阿克伦大学。那个夏天,伊亚和他的女友维基,带着威利度过了一个非常快乐的暑期。他们带他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场电影,下了第一次饭馆,逛了第一次商场,还第一次痛痛快快地玩了一遍游乐园。

暑期很快就结束了,伊亚和维基恋恋不舍地带着威利返回芝加哥,他们两人都很喜欢这个天真无邪的小弟弟。在车开往芝加哥的途中,一直闷闷不乐的维基突然冲口而出这样一句话:“你明知道他与我们在一起的时光非常快乐,为什么我们不能给他一个更好的生活机会呢?”

其实,伊亚也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他之所以一直忍着没有开口,是因为他还没有正式迎娶维基,他不知道维基的心里到底是何想法。

“你已经做好了这么做的准备了吗?”伊亚反问着女友。

“是的,”维基坚定地回答道。

当他终于接回了威利时,他便暗暗地对自己说,“仁慈的上帝,我会做好的,请相信我。”

回到阿克伦城的第一晚,当威利走进他的小卧室,一眼看到床上那条崭新的超人图案的床单时,他不禁兴奋地大喊大叫了起来。伊亚和维基也非常高兴,三个人就这样并排地坐在卧室的地上,不停地聊着,喊着,直到小威利终于闭起眼睛,打起了呼噜。在他睡着之后,伊亚至少去他的小卧室偷看了十次他的睡脸。他的心里暗暗地祈祷着,威利也终于从黑暗的沼泽地来到了光明的平坦大路上。

在逐渐地适应了这里的生活环境之后,伊亚开始手把手地教威利如何打篮球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密集培训之后,他开始带着威利慢慢地与我们接触,直到最后成为我们的第四个拼图。

威利是在七年级时,正式加入我们球队的。德鲁教练很欣赏他打球时的硬朗风格,就连一向对人少有评语的小乔斯也知道威利是个极具潜质的天才,威利第一次去德鲁教练家里时,小乔斯正在埋头做功课,寡言少语的他自然不肯主动与对方打招呼,当时我也只是礼貌地向威利问了一句,“嗨,你好吗?”小乔斯直到做完功课,起身去他爸爸车里取篮球时,才正式与威利彼此问好。可即便如此,坐在那里,我们几个人仍然觉得很尴尬,不知道应该说点什么才好。

稍后,我们几个人起来到了球场上。稍稍活动了几个来回之后,我们就彼此找到了共同的感觉。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和西恩成了我家的常客。很多个夜晚、妈妈在厨房为我们准备晚餐,我们几个人在屋里打游戏,侃大山,互相嬉笑打闹着,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为自己的未来打拼,而这个目标只有我们几个人精诚合作才能完成。

我们四个人――我,小乔斯,西恩,威利――开始形影不离起来。我们彼此分享着任何事情,任何事物,并且已经将它发展成为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不管你吃什么,无论比萨、汉堡、西餐、还是火腿,我们中的每个人都可以与你一起分吃。以此类推,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四人合一,一即四人。

VARSITY BLUES

到了八年级的中期阶段时,我们几个人已经开始讨论着要上同一所高中,这样就可以一起继续打球了。这也是我们可以将梦想延续下去的唯一办法。最初,我们的选择似乎是相当明确。布彻尔高中是位于阿克伦城西部的一所知名学校,该校篮球队教练哈维・希姆斯被一致认为是“阿克伦城的菲尔杰克逊”,尤以擅长调教黑人球员著称。

大多数人也认为我们肯定会选择布彻尔高中的。在希姆斯教练的指挥下,该校队曾经在1997年杀人到第二分区州立决赛中。而希姆斯教练也在我们升入八年级时,聘请德鲁教练担任他的助理教练,因为他知道这个人对我们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但德鲁教练却在私下里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他的受雇与我们四人进入布彻

高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很不喜欢这种感觉。

我和阿克伦城里的每个黑人孩子都知道它的悠久历史。我也曾经不止一次地幻想过,我们四个人带领布彻高中取得州立,甚至全国的冠军奖杯,到时候,整个城里的漂亮女孩都会在球场边上为我们呐喊助威。但在布彻高中参加的一次非正式试训课上,敏感的小乔斯却感觉到了这个校队的教练组对他的赛场未来非常不看好――个子太矮,身材太瘦弱。小乔斯有点打退堂鼓了,他可不喜欢打替补的感觉。

一位带着不光彩过去的教练

每逢周末的傍晚,在阿克伦西部的杰维什社区中心,一位过气的大学篮球教练(据说他的执教生涯是因为一次不光彩事件而意外结束)都会在这里准时举行每周一度的篮球训练营。他的名字叫凯斯・戴姆伯特。早在1991年时,30出头的他已经是密歇根中部大学的篮球队主教练,在他之前从未有过如此年轻的主教练球队在他的带领下进步相当神速,但在1993年对阵迈阿密大学的一场比赛中,他被指控在暂停阶段激励己方球员时用到了“黑鬼”这个词语。

我相信他是无辜的,因为和所有认识戴姆伯特教练的人们一样,我们从来没有在他的身上看到过任何种族歧视的举动。

被迫从密大下课的戴姆伯特便认真地经营着这个篮球训练营,就像他认真地对待其他事情一样――他是个做任何事情都一丝不苟,循规蹈矩的家伙。终于,在七年级那年,小乔斯率先发现了这个地方,并很快成为了杰维什社区中心的常客。德鲁教练当时对戴姆伯特在密歇根中部大学的那段经历一无所知,别人将戴姆伯特介绍给他认识时,他也很快地被他大学执教经历所深深吸引,毕竟在他看来,只要能让儿子学习到任何与篮球有关的东西,这就是件天大的好事。在小乔斯发现这个地方不久,我也很快地跟他来到这里,有一次在我们做完常规训练,站在一边休息时,有人将德鲁教练拉到了一边,向他说起了戴姆伯特那段不光彩的过去,“你们还是离那个家伙远一点比较好。”德鲁教练听完之后,只说了一句话,“那只是过去、与现在无关”、就走到一边去了。

1998年,在相继遭到了几所高中篮球校队的拒绝之后,戴姆伯特终于被圣文森特・圣玛丽高中聘请担任球队主教练,这是所从外表看上去相当灰暗破旧的建筑,学校的历史也跟它破旧的外表一样足以忽略不计,但这毕竟是第一所再次为他提供主教练一职的学校、戴姆伯特已经不愿意再放弃任何机会,所以他最终选择了欣然前往,而且,更让他觉得胸有威竹的一点是,小乔斯,已经明确表示愿意在他的手下效力。

“伙计,我已经考虑清楚了,我在那里不会有任何前途的。”在最后一次与我谈到布彻尔高中时,小乔斯这样说道。“我也知道,他们是不会给我任何上场机会的。”我无所谓似地耸了耸肩,因为我觉得他只是在跟我抱怨一下而已。但在八年级中期阶段时,小乔斯郑重其事地向他的父亲表示,他是不会去布彻尔高中的,德鲁教练乍一听到儿子这样说时,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马上拒绝,并且试图说服儿子改变心意。原因么,只有一个,当时的德鲁教练已经是布彻尔高中的助理教练之一了,假如他连自己的儿子都没有带去的话,那别人会怎么看待他呢?

当小乔斯向西恩,威利和我正式宣布,他不会考虑加盟布彻尔高中,而是选择了圣文森特高中时,我们几个人简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种转变已经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我们并没有生气,只是在心底里暗暗地隐含反对意见而已。事实上,对他的这个决定,我并不感到惊讶。我知道还在很早以前他就在考虑这个问题了。我们的友谊是坚不可摧的,我们也无法容忍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离开这个团队。与布彻尔高中的约定毕竟只是一个约定,与我们的兄弟之情相比,它实在是算不了什么,毕竟,爱、忠诚、信任才是我们友情的最坚固根基。小乔斯的选择,谈不上什么自私不自私,他只是想为自己赢得一个公平的上场机会,仅此而已 在他看来,他与戴姆伯特教练的良好私人关系 以及圣文森特高中的现状――该校仅有两名球员的赛场表现尚可,他相信自己在这里肯定会有很多的上场机会。西恩和威利也认为,他们也会在这里得到重用。而我呢,我自然也对自己在这里的未来充满信心。于是,我们就这样下了最后的决定。

这时布彻尔高中出来传播谣言,说些戴姆伯特以前有种族歧视的往事。于是,李・考顿费尽周折地弄来了当初戴姆伯特遭受控诉的旧卷宗,根据里面的内容记载,他当时并没有直接地称呼自己手下球员为“黑鬼”,而是这样说道,“你们知道,我们队里需要更多的黑人球员来振奋一下士气,”在这里,他所提到的“黑人球员”只是用来代指“打球作风硬朗”,别无他意。卷宗里还格外提到了,在使用这类词语之前,他曾经征求过手下球员们的意见,在得到他们的认可之后,他才这么做的,队里的几位球员也为他作证,证明他确实这么做过。

在整个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戴姆伯特教练一直都赞成考顿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调查清楚。他过去在密歇根中部大学执教过的一位球员知道此事之后,还亲自致电给考顿,证实戴姆伯特的清白。戴姆伯特对这件事情也是懊悔至今,他将自己的这个举动称之为“非职业化”错误。就这样,一场风波终于平息了。在我们八年级毕业的那个夏天,我们也终于做出决定:去圣文森特高中报到。在欣喜之余,未来究竟会怎样,我们始终无法预料,唯有在忐忑不安的心绪中一天天地期待着新学期的到来。

麻烦信号

我们四个人还是一如既往地亲如兄弟,但在阿克伦黑人社区里的那些人看来,我们就是将自己出卖给白人学校的叛逆者。德鲁教练面临的压力也同样不小,尤其是当他在1999年8月离开布彻尔高中转投圣文森特高中担任助教之后,他更是饱受指责。戴姆伯特说,他之所以将德鲁教练放进教练组,即是因为他在“投篮之星”时对我们所作的一切。“你为这些孩子们付出了太多太多,有你在这里,对他们来说将是一个最大的激励。”

一天,一辆跑车挡住了德鲁的去路。车窗缓慢地摇了下来,一位阿克伦公立学校的高级官员气愤地向他大吼道,“我听说你竟然转投圣文森特高中。”德鲁教练立即辩解说,他儿子选择圣文森特高中,完全是他自己的选择,他作为父亲只能欣然接受并全力支持儿子。但对方根本不听他的解释,在他们看来,德鲁教练才是此次事件的始作俑者,是他运用父亲的影响力来决定了我们几个人的最终选择。“这个家伙根本不听我在说什么,他只是一个劲地在大放厥词,”德鲁教练过后非常无奈地对我说道。

对我们四个人来说,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白人学校,这其中的巨大转变及所带来的挑战是可想而知的。突然之间,我们开始担心自己的穿着是否符合学校的要求,当然,还有很多要遵守的条条框框――要按时上学,不要在学校的大厅里闲逛,在参加篮球比赛时要挡住身体上的文身等等。事实上,之前我根本对这里一无所知。我甚至不知道这个学校的具

置在哪里,更不知道这是一所天主教学校。我之所以来到这里,只是想和我的伙伴们在一起打球。

我知道这个学校里有很多白人同学,在此之前我还从来没有和白人同学一起上学过。一想到这些,我就有种莫名其妙的不安感。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白人,我不知道应该如何与他们相处,也不知道应该跟他们说点什么,如果可以的话,我真希望在12月份篮球赛季开始之前才出现在这个学校里。当然,我也知道这只是我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已。

新学期开始了,每个人看上去都很朝气蓬勃的样子。我不害怕,只是很想保护好自己。这里没有明显的种族歧视迹象,但我却总是感觉不自在,仿佛走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我把这种感觉告诉了马维里克・卡特――我们篮球队的队长,他比我大三岁,但在我五岁时就已经认识他了。当然,我也告诉了小乔斯,西恩和威利。我也向队里的几名白人队友表达过我的这种想法,像查德马拉兹和约翰・泰勒。

高一那年,我和西恩,威利参加了学校的橄榄球队,这对我们来说是件好事,让我们不得不主动去与其他同学接触,我们也开始学会了慢慢放松,并且逐渐适应了这里的浓浓学院派气息,最重要的是,我们开始慢慢习惯这里了。

第一堂篮球训练课就这样不期而至了。

戴姆伯特教练仿佛又找到了当年执教大学球队的感觉,至少他是用同样严谨、近似于苛刻的态度来对待我们这帮新生。他向我们强调,我们将会按照大学赛场训练模式来严格训练,我们的目标就是赢球。训练开始了,他的高声尖叫和大声咒骂贯穿全场。假如某位家长不合时宜地旁听了一堂训练课,他也同样照骂不误,不管谁在场。

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我们四个人被一位记者称之为“FAB FOUR”,将我们比做了90年代初期的密歇根五虎。我知道,戴姆伯特教练听到这个称呼之后肯定会很不高兴的,因为他知道这样只会助长我们的骄傲情绪,但他的心里也同样清楚一点,我们肯定会为他带来一个与众不同的赛季。

他对我的要求尤为严厉,甚至近于无情。在他看来,我的比赛里满是缺点:我不会防守,我表现自私,我知道基本功的重要性,但却不愿意去踏实练习。可即便如此,多年的大学执教经历和曾经将手下球员送至NBA的丰富经验还是告诉他,只要我学会尊重比赛,并且学会用头脑和智慧来聪明地打球,我也同样有走进NBA的机会。“老实说,执教詹姆斯是件相当累人的事情。”他后来说道,“那时候,我的最大压力就是眼看着隐藏在他身体里的巨大宝藏,却无法立刻将他们全部挖出来。”

我们的赛场磨合期比人们预料的要短的多,很快地,我们就找到了各自的赛场状态。在以76比40赢下了赛季首场比赛之后(我也在自己的首场高中比赛中取得了15分和8个篮板的成绩),我们势如破竹地战胜了随后的几个对手,并于2000年3月顺利杀入到当年的季后赛中。那一年,我们众望所归地赢得了当年的州高中联赛冠军奖杯,欣喜若狂的我们继而期待着在第二年能够重登冠军宝座,但自满却差点摧毁了我们这支稚嫩的球队。

罗米奥,哦,罗米奥

每个球队都是由五名球员组成的,而不是四个。尽管我们号称FAB FOUR,但我们也同样急需配备第五个拼图,而在高二转到我们学校的罗米奥・特拉维斯就这样顺理成章地走入了我们的小团队。我是队里唯一一个认识他的人,中学时我们曾经就读于同一所学校。赛场上的罗米奥凶猛得就像是一头野兽,身高1.98米的他内外兼修,堪称西恩的最佳搭档,至少在他到来之后,我们的阵容看上去完美得无可挑剔。

在罗米奥加盟我们球队之前,与他之前效力的高中球队的教练组闹得很不愉快。得知这个情况之后,我开始游说他加盟我们球队,并且动员我们队里的其他人与我一起去,表达我们欢迎他加入的诚意。“他是个自我保护意识很强的家伙。”威利说,“任何情况下,他总是带着一种很警惕的目光盯视着身边的人。似乎在那个时候,他总是无法融入到我们这个小团队中。”

罗米奥的无法与他人融入的个性大概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在他两岁时,父母离异了,他和三个兄弟姐妹与母亲卡洛琳住在一起。生活的拮据使得他们不得不过着动荡的搬家生活。与我一样,罗米奥也先后去过不下十多所学校。但幸运的是,我有三位无话不谈的知心好友,有他们在,任何难关都不在话下。但罗米奥却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些,在他看来,所谓的友谊不过就是无病的敷衍与假象而已。“你今天是我的朋友,但明天你也许已经不是了。”这就是他的作人论调。

不管怎样,我们就这样人员齐备地开始了2000-01赛季。在这个赛季里,我们取得了19胜1负的骄人战绩,并顺利入围到第三赛区最后四强中。在最后一场同迈阿密东部高中的比赛中,共有17612名球迷到场观看了这场比赛,这也是俄亥俄州观看州立篮球锦标赛的最多人次。最终的比分锁定在63比53,我们球队胜出。

两年前,我们连想都不敢想象的事情。现在终于发生了:我们蝉联了州冠军奖杯,并且在当年的全国最受欢迎高中篮球队评选中位列第四位。我也比以前强壮了许多,身高已经达到1.98米了,并且在戴姆伯特教练的督促下、我的球场技艺有了长足的进步。当我还是个高二的学生时,球迷们已经开始关注我了,有关于我将跳级进入NBA的消息更是不绝于耳,甚至就连对手们也纷纷在赛后围过来索要我的签名。

我究竟出色到什么程度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自己一直在稳定地进步着。戴姆伯特教练给他过去的同事本・布朗恩打电话――后者当时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主教练――邀请他来观看一场我的比赛。他之所以这么做,只是想要证实一下他亲眼看到的这一切是否是个幻觉。在观看完我的一场比赛之后,布朗恩仅留下了这样一句话就扬长而去:“这个孩子不会在大学打球的。”

突然的别离

进入高三之后、我们的全国冠军梦似乎也可以再次提到了日程上。我们四个人之间的配合已经默契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赛场上即使不看对方也能感受到彼此的赛场位置,还有什么能摧毁我们的冠军美梦呢?

那就是戴姆伯特教练的离去。

他走了。他后来肯定地说他在此之前已告诉过我们,但小乔斯,罗米奥和我都记得,我们是从一个记者的口中得知这个消息的。当时,这个消息几乎摧垮了我们。凭着我们之间的良好关系,我们理应是第一个知道这件事情的人。阿克伦大学聘请他担任助教一职,他也欣然接受了这个职务。他终于如愿以偿了,在远离大学篮坛八年之后,终于重返那里。事后,他表示,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做出的一个决定,他承认,是我们帮他洗刷掉了那段可耻的历史,对我们,他始终心怀歉疚。我不想撒谎,在我听到这个事情的第一时间,我的感受就是,蔑视与欺骗。很久以后,当我慢慢长大,学会聪明地看待生活之后,我开始理解得到第二次机会是多么的不易,也明白当时的他实在是别无选择。但当时的我只

有十六岁,我所有的感觉就是――他背叛了我们。

西恩的语气明显带着愤慨的腔调,“他利用了我们,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他利用我们重返大学校园,他真是个不守信用的家伙。”小乔斯的失望之情也是溢于言表:“我根本不想听他的所谓理由,我的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他是个骗子,超级大骗子。”

当德鲁教练有可能接任球队主教练的消息传出时,小乔斯的心情开始变得复杂起来。他们父子彼此都深爱着对方,但两人在球场上却因见解不同而颇为对立。与我们一样,德鲁教练也同样对戴姆怕特的离去惊讶不已。

当天晚上,戴姆伯特亲自打电话给他,证实了这个消息,并与德鲁教练谈到了很多。“我希望你能够接手这支球队。他们都是你的孩子,当初你把他们交给了我,现在我将他们还给你,我相信你会带着他们取得更辉煌的成绩。”

这也是德鲁教练一直以来的梦想,那就是成为高中篮球队主教练。现在,梦想就在他触手可及的地方,而他却突然犹豫了。他担心自己从来没有在高中赛场上实际演练过;他担心,高三的比赛行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其中将要对阵的八支球队在全国排名前25位,他担心,球迷们的过高期望容易加重球队的思想负担(许多该队的球迷甚至提前预订了决赛时间段的酒店房间:当然,他最担心的还是,假如我们第三次赢下了州立冠军奖杯,别人一定认为那是戴姆伯特教练为我们打下的良好根基;假如我们卫冕失利的话,那完全是他的过失,因为正是他的毫无经验,直接葬送了我们的赛场才华。

“德鲁,你怎么能说不呢?”他的妻子不解地问道,“这是仁慈的上帝对你这些年来为这些孩子的付出所给予的回报。”她说的一点都没错,在“投篮之星”最初的日子里,德鲁教练开车带着我,小乔斯和西恩四处转悠,只为了能够寻找到一个可以训练的地方。“这是上帝赐予你的。”她再次重复道。

在几经考虑之后,他终于接受了这个职务。“这是一个梦想开始的地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德鲁教练这样深情地说道,“也是我将一直为之奋斗不已的前进方向。”

“你的时间到了”

我们高三的最后一场比赛,整个高中的最后一场比赛,就是对阵凯特林・奥尔特队。假如我们取得了胜利的话,我们将会取得全美国冠军。在经历了这么多的赛场波折之后,这最后一场比赛,感觉上真的有些喜忧参半,似乎我们整个赛季都被浓缩进了这最后的32分钟里。这场比赛之后,FAB FIVE将会就此分道扬镳,我将会参加当年的NBA选秀大会,其他几个人也都有着他们各自的打算。那根曾经将我们五个人紧紧绑在一起的神奇纽带、在这场比赛之后也会无可奈何地自动脱落,任凭我们五个人天各一方。

在常规赛季时,我们曾经与奥林特队对阵过,当时我们以33分的绝对优势轻取对手。德鲁教练很担心我们在这场比赛中轻敌,其实他的担心是完全多余的,每个人都知道,这是一场全国冠军之战。在赛前,德鲁教练将我们集中在更衣室里,向我们发表了这样一番慷慨激昂的讲话:“孩子们,让我们用一场胜利来结束这一切吧!”说到这里、他转身看了看身后的战术题板,“忘记这些吧,忘记眼前的这一切吧,让我们把这些都深深地埋在心底。”最后,他稍稍停顿了一下,“孩子们,冲吧,到赛场上去实现你们想要的一切!”他说得没错,属于我们的时间到了。

在前半场比赛中,我们落后对手五分,但我们不怕,在控卫小乔斯的带领下,我们慢慢地缩小了比分差距,直至最终梦想成真。圣文森特高中40分,奥特林队36分。我们兴奋地冲到了场上,彼此热烈地拥抱着对方,就像我们孩提时代曾经做过的那样。小乔斯将手中的皮球高高地抛到了空中,然后张开双臂绕着球场跑了整整一大圈。他回头看了看他的父亲、后者的眼中已经满含晶莹的泪水,但仍笑意盈盈地看着他。

西恩在场边庆祝的人群中找到了母亲和哥哥的身影,他冲上前去,一手一个将他们揽进了自己的怀里。罗米奥一脸恍惚地站在了场地中央,似乎不相信自己眼前所看到的这一切。但有一点他是可以肯定的,他已经赢得了一座全国冠军奖杯,这是任何人从他那里都无法夺去的。威利一眼就看到了场边的哥哥伊亚,他立刻飞舞到哥哥的身边、感谢他带给自己与篮球结缘的机会。

“这都是因为你,”他动情地说道,“没有你,就不可能有今天赛场上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