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及其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及其特征范文1
一、会计信息外部性的产生原因
透过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不难发现,会计信息本质上是企业的一项经济资源,能够为特定实体提供未来的经济利益,从而具有私人物品的属性。既然如此,为什么又认为会计信息是一项公共物品,会带来外部性呢?
根据经济学原理,判定一种产品是否为公共物品,主要看其是否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企业向社会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具有这两方面的特性,没有向社会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则不具备这两方面的特性。因为在企业向社会公开披露其会计信息的过程中,会计信息属性发生了变化,即由“私人物品”转化为“公共物品”,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外部性。而我们现在所指的会计信息,都是由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临时报告以及其他披露文件,向广大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信息使用者披露的有关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的信息。会计信息一旦被公司管理当局披露,成为一项公共物品后,任何个人对它的分享或消费,都不会导致信息披露成本的增长,是为非竞争性;要排除其他人对这一公共物品的消费或分享是不可能的,是为非排他性。
二、会计信息外部性的表现形式
会计信息的外部性可分为正外部性(积极的)和负外部性(消极的)两类,其划分取决于个人是否无偿地享有了额外的收益,或者承受了不是他所导致的额外成本。
1.会计信息的正外部性。会计信息的提供者是企业,成本为私人成本(企业付出),而效益却是社会效益,其结果必然引起会计信息被外部使用者无偿使用而导致产权的外溢,产生正外部性。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方即信息使用者来说,会计信息的披露或供给是必要的。但是,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需要成本,按照“谁受益,谁分担”的配比原则,理论上这些成本应由全体受益者共同分担;而实际上,会计信息一旦披露出来,根本不能阻止和排除那些没有分担成本的信息使用者对它进行消费。这就产生了公共物品的“搭便车”问题。
“搭便车”问题的存在使得会计信息供给不足。根据上述分析,会计信息的这种外部性属于积极的、有利的外部性。虽然从全社会、短期的角度来看,这是有益的,但对于理性的企业来讲,这无疑是有害的。对企业而言,会计信息生成和披露的成本效益之间是不对等的。企业不能从会计信息的提供中充分补偿所消耗的信息生成成本,导致了会计信息的私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对立。这种会计信息提供过程中产生的外部性必然引发企业的理性行为,即减少成本付出,降低会计信息质量,降低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热情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而付出的努力程度。
2.会计信息的负外部性。虽然正外部性确实存在,但是考虑到理性经济人的自利特点,外部性更多的表现为负外部性。下面从管理当局、投资者、债权人三方面来探讨会计信息负外部性的表现。
由于委托关系下必然衍生的委托方和方目标函数的不一致性,管理当局往往不是从委托方角度进行考虑,而是从私人角度来衡量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提供,由此决定提供会计信息的质量。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一是故意的负外部性,即管理当局推波助澜、尽情掩饰,从而以牺牲投资者的利益为代价追逐个人的短期效用;二是非故意的负外部性,即管理当局在提供信息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偏见和主观判断,从而生成或过滤掉一些与投资者需求不一致的信息,同样也会影响投资者对信息的使用效果,带来外部性。
同样,由于投资者进行决策需要会计信息,主观上也会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提出要求,可能出现管理当局按照部分投资者的要求提供会计信息但却导致企业整体和其他投资者受损的情况,或出现信息提供不足或提供过量的情况。
当企业向债权人借入资金后,两者也形成一种委托关系,其目标函数也不一致。债权人作为理性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和防止自己的利益被侵害,会采取诸多措施要求企业提供与还债能力有关的尽可能详细的会计信息。因此,别的投资者和报表使用者不得不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提供的会计信息重新进行分解、组合。这不仅承担额外的成本,还要花费更多的交易费用。这些就是债务人强加在会计报表其他使用者身上的负外部性。
三、会计信息外部性的内部化过程
既然会计信息供求过程存在着外部性,那么外部性就应该被内部化。若能通过对会计信息产权进行界定或进行恰当安排,使会计信息外部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由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承担,就可形成会计信息外部性的内部化。
但是,由于以下几种因素的制约,会计信息外部性的内部化过程也不是那么容易,仍然存在着无法界定产权的公共领域,导致内部化的无效性。
1.在企业所有权界定的前提下,即使利益相关者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但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存在着个人理性的限制。他们在事前预期到高昂的交易费用后,往往不再希望进行会计信息的博弈和界定,而只希望“搭便车”。因此,理性超过了效率,利益集团根本无法形成,产权界定成了一句空话,会计信息的外部性无法得到降低和消除。
2.会计信息的产权划分也可能存在不合理的因素。所谓会计信息外部性的内部化,就是报表的各方使用者通过博弈来对会计信息进行产权的界定,也就是分配。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或者方法、能力的差异,各方使用者可能得到的是与自己要求和愿望不相符的产权。会计信息的各项权利不能分配给最能有效运用它们的利益相关者,也不能促使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一种激励,维持一种有利于经济高效运转的分配格局。这样不仅无法消除外部性,还可能适得其反。
四、会计信息外部性内部化的补充和矫正
信息及其特征范文2
关键词:环境会计 会计目标 会计信息需求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新的环境不断出现,使环境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要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仅依靠国家环保局的警告处罚是不够的,还需要改变传统会计模式,把环境支出和收益纳入其核算体系,即引进环境会计。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揭示环境资源的利用情况、环境污染的治理情况,使各的环境状况得到充分披露。另一方面,随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树立,企业相关利益者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只有掌握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各方才能做出合理的决策。
一、环境会计信息需求
(一)环境会计的目标
亨德里克森说,任何领域都要以确定目标为其出发点。因此,会计研究中所涉及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会计的目标问题,它关系到会计基本理论框架的构建以及会计实务的拓展。目前流行的关于会计目标的观点有两大流派,即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会计目标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会计工作为谁服务;二是会计应该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其中,受托责任学派认为,会计目标是向资源委托人报告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决策有用学派则认为,会计的目标是为投资人等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1. 受托责任观
受托责任,是指资源的直接管理者(受托者)对资源的所有者所承担的、有效管理所有者所托付资源的责任,即资源的受托者负有对资源的委托者解释、说明其活动及其结果的义务。在环境危机日益加重的今天,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将环境概念引入受托责任观,可以得到一个环境受托责任的子概念。环境受托责任的直接关系人包括两种,即委托人(如国家、公众)和受托(企业)。委托关系的建立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在环境方面,资源的所有者(委托人)将环境资源交付企业(受托人)使用,并要求企业承担起管好,利用好并做出报告的责任:其次,从经济方面考虑,企业财务资源的提供者,基于惯常的投资目的,而要求企业在环境方面应该有良好的表现。这样,委托受托关系的建立,客观上产生了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即环境会计的目标就是向资源的所有者报告资源受托经营的情况。
2. 决策有用论
决策有用论者认为,会计的目标是为了向使用者提供对他们的决策有用的信息。因此,为了保证使用者进行正确地判断和决策,企业有义务和责任向其提供有关经营状况和结果的全面信息,这其中包括对企业经营活动有的环境方面的信息。
受托责任学派与决策有用学派的相同点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企业需要对外提供信息,这反映了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是反映信息;二是立论基础都是基于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如果是两权合一,则没有报告的义务。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受托责任学派的观点出发,还是从决策有用学派的观点出发,都可以得到以下的结论:环境会计的目标仍然是提供相关的有用信息,但是,由于环境会计信息不同于一般的会计信息,应该提供何种信息,则应视环境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而定。
(二)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解决会计信息的“流向”问题,它是会计信息的接受者和利用者。对不同的使用者,环境会计提供的环境会计信息具有不同的作用。
1.环保部门的需求 政府环境保护部门或民间环保组织,通过企业提供的环境会计信息,对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取得的环保成绩,综合起来作为进行宏观环保决策和对企业进行环保考核与奖惩的依据。
2.政府其他部门的需求
就政府其他部门而言,可利用环境会计信息,制定环境政策和规范,加强宏观管理和控制,促使微观和宏观的协调一致,同时也能准确地核算国民生产总值,不虚增国家财富。
3.投资者的需求
外部投资者也需要了解履行环境保护义务的状况,判断企业由此获得的机会和前景,决定对企业的投资行为。了解企业所承担的环境保护责任和义务,及其履行状况,判断企业由此获得的发展机会和前景。评价环境措施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同时了解包括环境成本、环境负债在内的较客观准确的资产负债状况、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状况。
4.企业管理者的需求 企业管理当局通过规划、预算、和控制来确定企业对的责任和环境的影响,努力改善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实施正确的环境措施。
5.社会公众的需求
对于身处企业周围的社会公众来说.企业的环境行为将直接对他们受益或受害,他们也会要求企业披露环境信息。 综上所述,在近期内,我国企业环境信息应首先考虑政府管理机构、投资者、企业管理者和社会公众等主要的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环境信息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近期内环境会计的目标可以定义为:向政府管理机构、当前和潜在的投资、债权人等环境利益关系人提供有关报告主体对其环境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和对于理智的投资、贷款以及其他决策有用的信息。
二、环境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是为会计目标服务的,它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重要性和及时性等。环境会计信息也同样应该具备这些质量特征。
1.相关性
相关性通常是指与用户决策相关的特性,它是会计信息首要质量特征之一。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认定的相关性包括反馈价值、预测价值和及时性。企业环境会计报告应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才具有相关性。而且,还要提供多种计量属性的信息,如相关的环境支出、环境收益环境活动业绩、环境对资产价值和负债的影响等,以供使用者选择,才能满足有关方面的信息需要。
2.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确保信息能免于错误和偏差,并能忠实地反映它意欲反映的现象或状况的质量,它是会计信息固有的也是最基本的质量特征,FASB认为它包括可验证性、中立性和反映真实性三个要素。企业环境报告服务于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其所提供的信息必须具有可靠性。企业环境报告的可靠性不仅取决于企业对环境信息的真实和客观的反映,还取决于这些信息的可验证性。企业环境报告质量的可验证性特征要求由独立的第三方对该报告进行审计。环境报告审计的作用在于提供公证:将环境审计报告包括在企业环境报告中有助于保证信息的质量,使环境利益关系人获得可靠的信息,有利于他们对于企业环境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了解和监督,有利于他们进行相关决策。
3.可比性
可比性是指能使使用者以两组经济情况中区分其异同的质量特征,要求会计信息所反映的应基本一致。只有环境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使用者才能进行行业、地区比较,了解企业的真实状况,做出合理的决策。
信息及其特征范文3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 价值链 特征 创新策略
企业价值链与价值系统概述
企业价值链是指企业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是企业创造利润和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各项活动的集合,是企业内部各项活动的联系。自波特提出价值链概念以来,价值链思想经历了不断演进与发展,价值已不再受限于产出本身的物质转换。从最初的基于制造业的观点,将价值链看成是单个企业内的一系列连续完成的活动,使原材料转换成一系列最终产品的过程,发展演进为将价值链看成是一些群体共同工作的一系列工艺过程和服务过程,以某一方式不断地创新,为顾客创造价值。企业的发展已不仅仅是增加价值,而是重新创造价值。
企业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现代经济环境中,为了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往往需要超越其自身的价值链,进入其供应商、分销商和最终顾客的价值链中寻求竞争优势,构成核心竞争能力。因此,一个企业的价值链蕴藏于范围更广的一连串活动中,称之为价值系统。企业价值系统描述的是企业外部和企业内部直接为生产最终交易的产品或服务所经历的增加价值的活动过程,这个过程涵盖了商品或服务的创造过程中所经历的从原材料到最终消费品的所有阶段。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其竞争优势来源于设计、生产、经营等过程以及辅助过程所进行的诸多即相互关联又相互分离的活动,来自于为企业相对成本地位和差别化程度奠定基础的整个企业价值系统。
在当今迅速变化的竞争环境中,大多数企业已经很少能完全单独承担从产品设计到销售给顾客的全部价值活动,都要进行分工与合作。所以,任何一个企业都是创造产品或服务的价值系统的一部分。企业价值系统是企业内外经济活动有机组成的系统,并不是一些独立活动的简单组合。在企业内部,其基本活动与辅助活动组成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价值增值和价值创造系统;在企业外部,企业与其供应商、经销商、零售商和顾客的关系日益密切,并相互协同,组成更大的价值系统。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价值链的特征
(一)价值链虚拟化
信息化为企业向网络化、全球化、虚拟化发展,达到快速设计、快速制造、快速检测、快速响应和快速重组的总体目标建立了平台。信息化使企业的价值链不再受限于产品本身的物质转换,还要包括信息的运用与创造。在由信息构成的虚拟世界中,虚拟价值链的作用日趋明显和重要。信息流在虚拟价值链中伴随着物质流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提供了新的机遇。信息作为数字资产,为企业提供了不同于实物资产的规模经济和更广泛的范围经济。企业价值链的本质是增值链,价值链上各环节增值与否、增值多少都将成为影响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信息化条件下企业价值链的增值环节发生着变化,其关注焦点随时间的转移,变化趋势是自内而外的,是从企业价值链到企业外部价值链,再到产业价值链和空间价值链;从单一价值链到价值网络;从实体价值链到虚拟价值链。这一变迁,正符合企业价值链及其增值环节的变化。
(二)价值链以客户为导向
信息化伴随着新技术和消费环境的变化,企业正在经历从大众化消费市场向小众化消费市场的转变。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创造价值。企业价值链的一切出发点都要从顾客开始,要了解顾客的偏好、满意度及忠诚度。只有顾客价值实现了,才能论及企业的价值实现。传统价值链是从企业资产和核心能力开始,通过某种方法将这些资产转化为产品或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正好可以满足客户们最重要的需求。而信息化时代企业价值链完全颠倒过来,是以客户为中心。
(三)价值链成为协作链
信息化条件下动态联盟将成为企业的主要经营模式。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促生了动态联盟这一创新模式,多变的市场需求又迫使企业选择联盟模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动态联盟的实现提供了平台。因此价值链系统要求所有成员努力消除企业界限,重新审视渠道机制和相互关系,从交易型向伙伴型转变,构建高效有序的价值链系统,实现系统的整体协调运作。在动态、有序、合作、协调的运行机制下,实现价值链系统内企业间的双赢和多赢。
(四)价值链演化为生态链
信息化环境下价值链成员将超出传统的产业边界,企业也将不再是单个企业或扩展企业,企业的边界日趋模糊和融合。企业将成为商业生态系统的成员,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企业围绕一项或多项创新协同进化。这个生态系统的特点在于,首先,价值链系统具有人造系统的特征,是一种可控系统,环境因素和人的能动作用对系统的构成和功效有重大影响,在信息化条件下企业必然由职能型向流程型转化,并不断进行价值链创新;其次,价值链系统又是一种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的、具有自组织作用的系统,它既受环境的影响,也会影响环境,其子系统之间、要素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下,各子系统、要素之间密不可分,相互联系,相互牵制,既有竞争,也有合作,表现出强烈的整体性,并维持一定的有序性。在此基础上对环境进行积极的自组织和自适应,以实现不断的进化与发展。
(五)从价值链到价值网
在信息化时代,企业必须重新思考如何向顾客传递价值,考虑新的不同的价值链。新价值链不是由增加价值的成员构成的链条,而是由虚拟企业构成的网络,它经常改变形态,如形状、扩大、收缩、增加、减少、变化和变形等,称之为价值网。网络的价值体现于网络资源。由于网络关系往往是通过具有路径依赖性的过程建立起来的,所以就具有一般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被替代的特质性。当企业拥有不易被模仿且不易被替代的资源时,就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各种形态的企业网络组织不断出现并演进,企业对资源及其价值的寻求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的积累和培育,而必须通过跨越企业的边界,纳入价值网络,在更广泛的范围进行。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价值链创新策略
(一)不断增强价值链的环境适应性
价值链管理过程必须注意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活动,保证价值链系统具有良好的开放性;要及时了解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动向、技术发展水平等信息,并迅速地采取措施。在价值链中,合作伙伴的选择也要坚持动态性和开放性原则,积极寻求战略性合作伙伴,组成价值链同盟。根据自己已有的能力系统和外部环境,选择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集中资源,建立相对竞争优势,使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强效部件与其它企业强效部件实现组合。以减少价值链中间环节、缩短价值链为手段,实现企业内外部价值链结构的不断优化,使价值链系统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
(二)提高价值链的特化程度
从战略资源的观点出发,当企业拥有不易被模仿且不易被替代的资源时,企业就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在信息化条件下,企业不仅要重视资源的内部积累和培育,还要重视从外部战略要素市场获取资源,更要重视网络关系的利用。在网络关系构建过程、资源获取的方式和手段、向顾客传递价值途径方面,注重路径的选择与特质性的强化。要勇于和主动跨越企业边界,把网络关系作为企业资源的一个重要来源,利用网络组建动态联盟,为更好地获取稀缺资源开展动态联盟间竞争。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实现信息集成
企业必须重视价值链中的信息流动和价值链间的信息集成。由于信息将贯穿整个价值链系统,价值链中的每一个实体或结点,都应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提高市场的适应能力。另外,从产品的设计环节来看,要求设计的质量、速度不断提升,这对企业及其联盟提出了更高的资源共享和协作要求。在信息和资源的共享配置的灵活性、共享资源的种类、共享的性能方面,应该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要。在虚拟企业中的共享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文件交换,它包含有存储资源、制造资源等的远程访问与使用。
(四)积极实现从实体价值链向虚拟价值链的跨越
虚拟经营具有企业面对市场全球化、经营一体化和商品经营微利化竞争的适应性。它在经营与竞争中,有利于企业间的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相互配合;有利于分散经营与投资风险,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有利于企业借助外力,特别是运用外部科技和智能创新发展企业。虚拟经营注重对资源的利用,而不是控制资源;它是生产功能的扩张,而不是生产设施的扩张;是销售功能的扩张,而不是销售组织的扩张。虚拟经营的关键是虚拟价值链的构建,价值链构建的核心是协同竞争。在一个虚拟组织中,成员企业组织结构将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运作方式高度弹性化,其内向配置的核心业务与外向配置的核心业务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关系网络,即虚拟经营组织。企业的运作和管理也将由“控制导向”转为“利用导向”,企业间从排斥性竞争走向合作性竞争。
(五)将价值网构建成创新网
不同网络的效率不同,对创新的作用也不相同。有些网络促进了根本创新,另一些网络只能促进渐进创新,还有一些网络甚至抑制创新。如何使那些抑制创新的“非创新网络”向创新网络的转化,是价值网构建的重要问题。将价值网构建成创新网的关键是要引导价值网从弱联系阶段、与核心企业的双边强联系阶段向多边的强联系阶段进化,并发展出一些共享知识的子网络,建立和发展与其他成员共享知识的义务关系。价值网关系的发展过程也是信息交换过程、适应过程、常规化和社会交换过程,它与企业战略、产品生命周期、创新过程、企业规模、经营环境均有密切关系。 (六)优化价值链并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要增加竞争力,就要从顾客角度定义价值,尽可能消除一切无效劳动和非增值作业,在价值链的每一环节做到价值增值。从仅仅实现本企业增值的传统企业管理,向价值链创新管理跨越,将上下游企业整合成产业链,组成一个动态的、虚拟的网络,真正做到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物流成本和经营成本,在网络的每一个结点获得最合理的增值。重视企业战略联盟的组建,实现企业间的互补共赢,提高我国企业抵御外企风险的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另外,不同企业的价值链是不相同的,具有的优势也是互异的。企业通过分析双方的竞争优势和劣势,找出自己在哪些方面具有独特性,拥有独特的资源和优势,在哪些方面处于劣势,确定出企业在价值链的哪个环节上需要合作,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战略联盟。当联盟建立以后,根据联盟合作的效果,判断能否在合作点上为企业实现价值增值。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企业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使技术开发这一价值环节的潜能充分发挥并放大,从而形成实现企业价值链增值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杜龙政,刘友金.全球价值链下产业升级与集群式创新发展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07(12)
2.周镭,孙海长,陶国培.论制造网格技术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助推作用[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1)
信息及其特征范文4
论文摘要:新经济时代的到来,预示着企业将面临着管理领域新的挑战。文章就新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特征展开探讨,以揭示新经济时代给企业管理带来的新问题。
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经济时代,这个时代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高新技术与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信息革命为动力,以创新为灵魂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时代。在新经济时代里,企业管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显现出新的特征,也给我们带来了新问题。
一、快速、灵活是新经济时代市场对企业的基本要求
新经济时代,企业面临的外部要素变得极其复杂。需求本身在多品种、高质量得到满足后向更加个人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企业通过信息化手段与个人需求建立了直接的联系,技术和管理创新促进了个性化需求的发展。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又进一步促进了原材料需求的多样化、高品质化,在信息网络的作用下,消费品生产商和原材料供应商形成共同开发的网络型组织,从而大大提高了技术在整个产出中的含量。通用汽车公司和福特、奔驰、克莱斯勒共建网上采购平台并向所有汽车公司开放,汽车业巨头们在输出终端的竞争并不妨碍在输人始端的合作。企业联盟的出现也表示,需求的变化对技术的要求更广、更深、更快,它使市场竞争的战略发生了改变。在工业时代,企业的边界是清晰的,谁是竞争对手,谁是盟友,一目了然。但在新经济时代,企业的边界变得模糊了,既是竞争对手,又是盟友,成为企业间最常见的关系。dec公司生产阿尔法芯片,成了英特尔公司的竞争对手,同时,它又根据市场需求用英特尔公司的“奔腾”芯片制造个人计算机,这样,它们又成了盟友关系。ibm公司与英特尔公司也处于这样一种“又爱又恨”的复杂关系中。市场的个性化和竞争关系的复杂化,给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和战略决策带来困难。当企业考虑资源问题时,不能仅从自己所能控制的资源出发,同时还要考虑整个市场的资源分配情况。所谓资源优化,不仅仅是企业内部,而且要考虑整个市场及企业在市场中的位置。资源配置和战略决策的复杂性加强了对信息的需求,企业决策越来越依赖信息的传输和处理,在市场形势瞬息万变,企业之间的关系忽而盟友忽而对手,这部分是友,那部分是对手的情况下,企业的资源配置和战略决策变得更加复杂。
二、按照信息流重建企业
工业时代的企业是依照物流程序组织的,专业化分工是物流的基础,而职能部门是物流的程序。信息化的根本特征是信息的开放性,即信息共享和实时。计算机对标准化的信息实时处理和共享,对非标准化的信息提供给人,由人进行分析,作出决策。这样,信息流将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标准化的和非标准化的。所有标准化的信息都可以实现无人操作,如生产部门、会计部门和一部分办公室工作,而企业中人的工作将主要是作出决策。因此,企业最终将由两大部门组成:由人组成的决策部门,它将使现有的财务、设计、市场、销售结为一体,按任务组成团队,这个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利用共享信息,快速作出决策;另一个是无人的部门,它的主要任务是把决策化为产品。
当柯达公司的竞争对手—日本富士公司推出35毫米焦距的一次性相机时,柯达公司传统的产品开发流程要花费70周才能推出与富士公司竞争的产品,如此长时间的延误等于把巨大的新产品市场拱手相让。为了缩短进人市场的时间,柯达公司对其产品开发流程进行重建。产品开发流程要么按顺序进行,要么并列进行。在串联开发流程中,对产品某一部分进行设计的个人或小组要等到前一步骤完成之后才能开始自己的工作。如相机机身设计者的工作在相机快门设计师的前面,而胶卷设计师的工作在相机结构设计师的前面。可见,这种产品开发流程是多么漫长。在并行的产品设计流程中,所有的零部件同时设计,最后一起组装。但这种方式也有自己的问题:通常精况下,相机零件很难组装在一起。即便所有的设计小组都按照同一相机设计进行工作,变化或改进总是不可避免的,但变化情况是其他设计组并不清楚的,当相机准备投人生产时,往往需要对其设计进行调整。柯达公司传统的产品开发流程一部分串联,一部分并列进行,但整个流程仍然非常缓慢。他们通过使用一体化产品设计数据库,使产品开发流程成为同步工程。数据库每天集中每位设计师的工作成果,并把全部的个人努力合并成一个配套相联的整体。每天设计小组成员们都要检查这个数据库,以了解前一天是否有人给整个设计提出新问题,若有则马上解决。柯达公司于是把35毫米焦距的一次性相机从概念到生产的整个开发时间变为38周,几乎缩短了一半。通过重建,一次性相机的工具设备及制造费用也由此降低了25%。
三、要素重组
新经济时代企业的最主要特征是“以快应变”,即以快速反应来适应外部要素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人才和技术储备的投人将变得极为重要,资本的重要性将进一步缩小,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将给企业带来它应变所需的信息及信息处理,而人才的重要作用在于把信息通过综合和创新而成为知识和决策。
新经济时代的管理要有两项基础建设,即设备的信息化建设与人和组织的知识化建设。前者是硬件,后者是软件,二者缺一不可。信息化是企业提高效率、效益、质量的关键投人。沃尔玛是近二十年来美国发展最快的零售商,20世纪70年代初起家时,销售额只有4 , 000美元,2001年销售额达到2,178亿美元,超过美国埃克森一美孚石油公司而跃居世界第一。沃尔玛的成功主要来源于一个信念和一个手段。这个信念就是低价销售(1994年它的销售利润率只有3.3%),和贯彻这个信念的最佳手段—信息化。目前,沃尔玛拥有世界最大的私人卫星系统,并利用这个系统与3,800多家供货商实现计算机联网,以做到即时销售、即时生产,大大压缩产品的时间成本。美国三家最大零售商的经营成本沃尔玛是15.2%,凯一玛特是20 % ,西尔斯是30 %,而世界上大多数零售商的经营成本在40%以上。
四、企业效益模式的核心是以速度求效益,其基本方法是程序重组
企业要利用信息技术做到取得市场信息快,决策快,产品开发快,生产快,结算快,上市快,反馈快,为此就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各个环节之间时间上的浪费,把能够合并的环节合并,实现程序重组。只有快,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个性化设计和生产的成本,时间成本是新经济时代最重要的成本概念。
ibm公司的贷款流程曾一直沿用着传统的流程,当顾客提出贷款时,无论贷款额的大小,都要由经办人员负责记录申请单;送给信用部审查其信用情况;送给商务部研究拟定条约内容;送给估价员估算应付利息;送给秘书组由秘书将综合资料送给销售代表,最后再交给顾客。这样根据分工职能形成的工作流程,一般需要6天才能完成一个顾客的贷款申请,有时一拖前后就是两个星期,不仅耗时太长,且在流程中也无人能回答顾客此次贷款何时能弄好。就这个工作程序而言,顾客希望的是贷款申请能够得到快速响应,并希望与一个能随时提供有关贷款申请进展各种信息的人保持联系,对此ibm公司实施了改革,由一个交易员对一份贷款申请从头至尾全权处理,随时回答顾客的各种询问,结呆不仅使贷款流程缩短为4个小时,还使他们的业务量足足增长了100倍。
五、企业的文化模式将是“文化人”和“团队文化”
在新经济时代的企业中,文化的差别化、个性化和多元化同样是企业发展的前提。文化也是人类的需求,社会越发展、越开放,人类的文化需求和物质需求一样越趋向细分化、差别化、个性化,也就是多元化。信息社会带给人类的是更多的交流、融合,世界变得更加开放,交流、融合和开放的结果是形成了文化的多元化。在新经济时代的经营管理中,职工多元化文化的价值在其本身,它不仅仅是需要满足的需求,而且是创造力的源泉:你有不同的教育和文化背景,你就会提供不同的观点和思考问题的方式。这种以自我价值观和文化参与企业创造实践的人,就是“文化人”。“文化人”不同于“社会人”和“经济人”,他不是被动和服从的,而是主动的和自主的。后者带有为了获得经济效益不得不这样去给以满足的性质,其施予者作为主人多少有些虚伪的味道;而前者必须是由作为企业和工作的主人的人由衷地去做的,不仅他的人格,而且他的观点也是受到充分尊重的。
“文化人”是“团队文化”的基础,只有在真正的“团队文化”中,“文化人”才能实现其自身献心值。“团队文化”是指以“文化人”为基础充分协商的文化,在团队文化中需要服从的是通过协商确定的原则和观念,而不是等级、权威,是原则而不是人。
六、企业的组织形式将是团队式的灵活多样化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混合体
程序整合将使组织变“扁”变“瘦”。变“扁”指的是组织的纵向层次将大大减少;变“瘦”是指组织横向部门将大大压缩和整合。其结果是工业化以来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职能部门制和建立在管理跨度基础上的层级制将被彻底改造,组织的基础是建立在明确完整的任务和目标上,而不是专业化分工上。因为,信息化和知识化给新组织提供了整合分工和加大管理跨度的可能,横向组织将取代纵向层级组织成为企业的主体。
信息及其特征范文5
一、散客旅游的心理特征
其一,散客旅游者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通常他们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旅游目的及方式较注重体现个人自主意识。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很容易获取各种旅游方面的知识,随着人们旅游经验越来越丰富,其对旅行社或者相关旅游中介结构的依赖性减弱,越来越多的散客喜欢结伴旅游或者携家人一起旅游,以便于自主选择参观景点。
其二,散客旅游者的需求层次明显提高。现代人们之所以花费时间、金钱,外出旅游,主要是为了寻求一种精神的解脱,从日常高负荷生活导致的精神紧张中解脱出来,去过一段和日常生活不同的生活。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知,一个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很显然,散客旅游者已经满足了生理、安全、归属以及尊重方面的需求,其进行旅游主要是为了满足个人自我实现的需求,并且散客旅游者需求层次的提高,进一步推动散客旅游的发展。
其三,散客旅游者消费过程中个性成分增加,经济支出的心理承受力提高。随着旅游市场的繁荣,置身其中的旅游消费者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发生了变化。旅游者不但将旅游看作是一种花钱买欣赏的人生经历,而且还将旅游看作是一种花钱买操作的经历。单一的团队旅游形式对游客的吸引力逐渐下降,旅游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可以体现个人生活品质、个性特点的旅游方式,比如:“体育旅游”、“民俗游”等。其次,随着现代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其购买力也随之提高,旅游者对经济支出的心理承受力得以提高,从最初对价格的过度关注转变成重视旅游体验。散客自助旅游的行程安排自由,购物也较灵活,这就大大满足了旅游者的心理需求。
其四,散客旅游的基础旅游设备基本完备。现代社会发达的交通设施、铁路、航空等实施电脑联网售票,大大方便了游客出游。同时得益于现代通讯事业的发展,人们不需要通过旅行社在互联网上就可以查到与旅游相关的各种知识,自主安排旅行路线,解决个人衣食住行等问题。甚至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已经建立了旅游咨询电话、手机导游显示屏等等。
二、散客旅游管理分析
散客旅游是旅游业迈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经阶段。尽管受到语言沟通障碍的影响,团队旅游不可能彻底消失,但不得不承认团队旅游的规模在逐渐缩小,散队旅游规模在不断增大。同时,散客旅游也不可能完全不依靠旅游社,有很多散客旅游仍需寻求旅行社的帮助。旅行社仍旧可以散客提供相关旅游服务,只是旅游形式转变成以中介服务为主,如:为游客推荐景点、预订房间等。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管理散客旅游呢?
其一,尊重散客旅游者自主意识,面对越来越成熟的旅游者,旅游管理人员应该认识到:旅游业本来就是为游客提供方便的,但若还是为游客提供传统的“标准化产品”,将一批有一批的游客像货物一般“运送、分发”,丝毫不会受到旅游者、尤其是成熟型散客旅游者的青睐,因为其需要的不单单是方便,还需要新鲜感与亲切感。这就要求旅游管理者思考在现有方便、安全的基础上,如何满足游客想要体现自我生活品质、个性特征;逃离日常生活约束、充分享受自由;丰富自己人生阅历等各方面的需求。
其二,针对散客旅游者消费心理的改变,重新思考旅游促销活动。旅游管理者要改变过去以团队旅游为主,不做散客旅游的管理模式。在管理理念方面,要以团队为主,散客为辅的思路指导工作,并且突出散客管理,实现散客旅游操作的新发展。目前,散客旅游市场在我国是一个新市场,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无规律可循,旅游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散客旅游者自身特点,合理借鉴团队旅游管理方法,以在散客旅游促销方面形成一套有效的方法。
其三,对于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适时转变导游角色。一般情况下,散客旅游者可能会因为旅游地的人地生疏、风速习惯及语言不通等因素,在初到旅游地时会产生相应的不安、兴奋心理。同时散客导游和团队导游的功能截然不同,其面对的不是一个团队,而是几个或者一个游客,此时更需要其具有良好的翻译、沟通能力,能够为游客提供更专业、个性化的服务,以充分满足散客旅游者的需求。
其四,还需要不断完善接待散客旅游者的基础设施,提高旅游信息功能,以适应未来散客旅游快速发展的需要。如:促使旅行社和旅游酒店密切结合,完善散客旅游接待的全方位信息服务网络等。
信息及其特征范文6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地区总部和具有地区总部职能的投资性公司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在北京,具有跨国公司总部性质的投资性公司已达110多家;在上海,已有25公司建立了地区总部,有14家企业建立了具有总部性质的投资性公司。现在上海的外商办事处已有1500多家,一旦条件成熟,许多办事处会迅速升级为地区总部。根据《财富》杂志公布的调查结果,有92%的跨国公司已经计划近几年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总部是着眼于中国市场的整体投资和战略投资。它们对一个企业上、中、下游各阶段的产品进行纵向投资,既投资生产最终产品,也投资生产零部件;并对在中国分散的单个投资项目进行重新优化组合,以使技术、人才和资本最优配置,以新的重组集团体系产生整体效益。
近几年,跨国公司重视产品研究的本地化,纷纷投资建立研发中心,中国正在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研发基地,到2001年底,据不完全统计,设在北京的跨国公司独立研发机构已达34家,上海设立了41家,其中有14家为全球性的研发中心。深圳设立了18家,苏州设立了7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大多数是外商独资的研发机构。主要集中在信息通讯、生物制约、精细化工、运输设备制造等行业,包括微软、英特尔、IBM、松下等大型跨国公司。随着中国作为全球重要制造基地地位的逐渐形成,跨国公司在中国从事大规模研发投资的趋势不会改变,而且还会继续加强。
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并不断提升研发机构的水平,是由中国自身的优势和中国在跨国公司全球战略格局中地位的变化所决定的。(1)中国市场是一个增长较快,而且具有很多特色的市场,靠近市场进行研发活动,可以使其产品和技术适应中国国内市场的技术结构和需求特点。(2)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的科技水平相对较高,而且还有大量优秀的科研人才,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可以获得成本低而素质较高的人力资源。(3)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经营战略发生变化,从用国外研发的产品做中国的市场,转向以中国市场进行产品的开发为中国市场做产品,这主要体现的是市场竞争优势战略。
根据海默(S.Hymer)和金德尔伯格(C.P.Kindleberger)的垄断优势论及尼克博克(F.T.Knickerbocker)的寡占反应论,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往往瞄准次经济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不完全竞争市场,通过本土化的研发,达到控制本地技术、主导本地市场,进而改变市场结构和产销供应的目的。跨国公司是世界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成果的垄断者及技术转让的组织者,而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实际上就担负着这一职能与职责。当前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主要进行的是提高产品在中国市场适应性的开发,同时也出现与国内科研机构争夺人才的倾向,但总体上看是投资升级活动,有助于从根本上发展和巩固中国在全球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变。
跨国公司研发活动本土化是发达国家实施全球战略的需要,也是东道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升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善待跨国公司,把吸引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与中国相对巨大的消费市场等互补性优势结合起来。鼓励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及研发中心,发展与国内企业的后向联系,提高国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我们在广为接纳的同时要多方引导,包括建立市场预测、预警机制和增强决策的透明度,促使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优势产生明显的技术扩散与溢出效应,使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中心成为真正意义的具有辐射作用的研发中心。
二、跨国公司在华独资化倾向愈益明显
目前,越来越多的合资企业或合作企业在中国经营数年后,通过增资扩股,转变为母公司控股型合资企业甚至独资企业。近年来新批的外商独资企业也超过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从全国情况看,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三种主要进入方式的比重曾出现两次明显的结构性变化:从改革开放之初至1985年,无论是项目数量、合同外资金额还是实际到账外资金额的存量还是流量,合作企业高于合资企业与独资企业:但是从1986年起,合资企业的项目数量、合同外资金额和实际到账外资金额先后超过合作企业,并且保持整整10年的领先优势;1997年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进入方式经历了又一次结构性变化,独资企业在经历10余年的持续增长后,首次在项目数量和合同外资金额方面超越合资企业。在1997年新批的20976家三资企业中,中外合资企业为9001家,占42.91%;中外合作企业有2373家,占11.13%;外商独资企业有9602家,占45.78%。1999年,独资企业当年实际到账外资也首次超过合资企业。此后,独资企业独占鳌头的发展势头一直保持至今。
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方式转向以独资企业为主,其原因在于:
(1)中国的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大大降低了外商投资的风险。近年来,中国政局稳定、经济持续高速地增长,为外商投资企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硬件设施建设逐渐完善;软件方面,利用外资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政府对外方股权比例限制逐步放宽,2002年颁布了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进一步放宽了外商投资的股权比例限制,取消了独资企业与合资企业在税收、汇率等方面的差别政策,对独资企业经营领域的限制也进一步放开。
(2)跨国公司经营战略使然。由于独资企业是跨国公司完全拥有股权的企业,受其完全控制。在母公司一体化的体制下,可以帮助母公司实现其战略目标。近年来,大量进入中国的国际著名跨国公司,往往拥有从技术、产品、品牌到规模、融资、管理等多种有形和无形的所有权优势,为了实现垄断核心技术和获取高额市场回报的双重目标,并实施全球化的经营战略,通常更加愿意选择以独资方式进行战略性的集中投资。
(3)外商投资的产业集群效应日益显现。大量外商投资企业集中于某一地区或某一产业所产生的产业集群效应愈益明显,在横向方面,带动了同行业竞争企业的跟进;在纵向方面,与其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也会追随而至。产业聚集区域显著的人才、资本和管理的集中度是吸引外资的基本动力。在形成区域产业集群过程中,大多数行业的龙头跨国公司,选择了在企业内部各独资子公司之间建立有效关联机制,以确保自身的经营控制和战略决策能力。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进入方式的独资化倾向,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双重影响:一方面,由于独资企业的增多,促使外国投资者大胆地投入尖端技术及先进生产设备,可以为国内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为跨国公司先进技术产生明显的技术溢出与扩散效益提供基础,也为国内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技术发展提供示范效应。另一方面,也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如造成国内大量人才流失;国内企业大量市场的丧失,严重冲击民族产业;导致跨国公司技术垄断与控制的进一步加强;也造成国内的先进技术逆向流动,大大弱化了“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效果等。
三、跨国公司并购中国上市公司的趋势日渐显现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有两种方式:绿地投资和并购投资。与绿地投资相比,跨国并购能迅速将不同国家企业的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集中起来,利用双方的互补性资源,减少研发领域的重复投资,通过管理和财务的协同效应获得战略优势;能有效地降低进入新行业的壁垒,大幅度降低企业发展中的风险和成本;可以迅速进入被并购企业原有的销售渠道,占领东道国市场。随着中国对外资并购的限制条件进一步放宽,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外资并购将成为中国人世后的重要经济热点。当前,跨国公司并购中国上市公司的趋势日益显现。
目前国内上市公司的外资大股东主要来自香港,到2001年中期,我国证券市场上共有57家上市公司具有外资法人股,其中外资法人股相对控股20%以上的上市公司有30家。在外资法人股控股20%以上的上市公司中,港资股东即占了60%以上,欧美及日本等国的跨国公司以股权方式介人上市公司的时间较短,但发展迅速,近年内已经有7家上市公司被跨国公司相对控股20%以上。
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方式有:(1)增资式收购。如1999年3月,华新水泥又以每股2.16元人民币向Holchin B.V.定向增发7700万B股,从而使后者的持股比例达到23.45%,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实现间接上市。(2)购买型间接收购。如阿尔卡特通过从中国信息产业部手中收购上海贝尔10%加1股的股份,然后以3.12亿美元现金买断比利时政府拥有的上海贝尔8.35%的股份,以其象征性的“50%+1”实现控股上海贝尔。(3)协议收购。如韩国三星康宁以协议方式受让了深业集团持有的赛格三星21.3%的股份,成为该公司第二大股东。(4)新建型间接收购。如2001年3月,世界上最大的轮胎生产企业米其林与中国轮胎生产的龙头企业轮胎橡胶(600623)合资组建公司,米其林控股70%之后,合资公司再反向收购轮胎橡胶核心业务和资产,实质性地控股轮胎橡胶。(5)其它方式。如购买资产管理公司处置的不良资产,以债转股方式直接或间接进入上市公司;以融资方式参与管理者收购等。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行业主要是制造业,占76.6%,其中纺织服装业、机械设备制造及电子和金属非金属行业占主导,信息业及金融业、房地产业等第三产业也有涉及。这将成为跨国公司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总趋势。
跨国公司并购中国上市公司是基于谋求双赢或多赢的战略性动机。在跨国公司并购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基于长期战略考虑的并购行为明显增加,并购的动机已经由金融投机式向战略驱动式转变,由以往的单纯追求规模经济效应和市场占有率为主转向争夺创新技术、人力资本。在经营管理上,由抢占我国的产品市场转向抢占要素市场;在技术创新战略上,由跨国公司技术传播向与我国联合开发转移。跨国公司与我国并购双方站在战略的高度,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优势互补,以增强国际竞争力。
跨国公司并购中国的上市公司,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一是上市公司质量将会提高。因为跨国公司并购我国的上市公司后,证券市场将对跨国公司所带来的新增生产要素进行定价,并在二级市场上反映出来,从而吸引大量长期投资者进入证券市场,引导市场投资理念。二是有利于推动证券市场向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合理地优化配置社会资源的市场转变,促进市场结构转变。三是有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创新功能增强。跨国公司并购我国的上市公司,会对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汇率制度及市场监管提出更大挑战,必然产生大量的创新成果;同时中介机构的国际化也有助于引进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创新成果。四是跨国公司并购我国的上市公司,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上市公司按照国际规则形成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股权结构上克服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缺陷,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
当然,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完善,特别是证券市场的制度性缺陷,跨国公司并购我国的上市公司,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国内企业的品牌和市场占有率会有所下降,短期内造成一部分失业,跨国公司形成市场垄断损害消费者利益等。因此,应当加强对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特别是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宏观调控和监管。但更重要的是,改进和完善现行政策法规,修改证券交易法、公司法、破产法等对于并购这一新的投资方式并不适应甚至与之冲突的部分内容,鼓励外商来华并购投资,在竞争中提升我国企业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跨国公司将大规模全方位投资中国的服务业
目前服务业已经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流之一,发达国家服务业转向发展中国家的速度也明显加快。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服务业对外资开放的程度将大大提高,外商在我国服务业中的投资将会持续和较大幅度地增长。2000年,北京市服务业批准外商投资企业就达737家,合同外资32.82亿美元,占合同外资总额的七成多,服务业吸引外资是第一、二产业合同外资总额的三倍多。2002年1~9月,我国服务业吸收外资合同额161亿美元,同比增长36%;实际外资金额95亿美元,同比增长49%,约占我国同期实际利用外资的1/4.部分地区外商投资服务业的势头更加强劲,2002年1~10月,上海服务业吸收外资合同金额增长了97%。表明人世后境外投资者,特别是跨国公司对我国服务业的投资日益活跃,服务业吸收外商投资的巨大潜力初步显现。
2002年以来,金融、商业领域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取得了积极进展,其中,商业分销领域,新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17家,其中连锁企业16家,原有外商投资商业企业新设分店7家。银行业领域,至2002年9月底,国内已设立外资银行分行147家,其中45家获准开展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已涉及住房金融业,包括设立合资住房储蓄银行、引进住房抵押贷款引荐业务等。零售服务业中,目前内地营业面积在8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超市中,外商投资企业的比重已达到近1/4.电信服务业中,大陆首家中外合资电信运营公司上海信天通信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2002年上半年已经推出高等级虚拟专用网、宽带互联网接入、主机托管等业务。证券服务业中,法国巴黎银行与长江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签署了设立中外合资证券公司的框架协议及合作协议。公用服务业中,深圳成立了粤港合资的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上海成立了中法合资的自来水公司上海星火中法供水有限公司。
按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做出的承诺,中国将会在“十五”时期加大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如金融保险、批发零售商业、对外贸易、电信、运输和技术服务等领域。随着这些领域市场准入限制的取消,这些行业的外商投资增长速度将会明显快于包括工业部门在内的其它行业。据初步估计,同时期外商在中国服务业投资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可能达到10%~15%的水平,新增第三产业外商投资占全部外商投资的比重将提高到4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