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课程

管理学课程范文1

(一)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

在传统教学中,课程的主要安排是课堂理论教学,教师绝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本身缺乏企事业管理的实践经历,他(她)所教给学生的也只能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教学内容与实际容易脱节,对管理原理的解释缺乏针对性的案例或有案例而解释不到位,结果常常是纸上谈兵。

(二)教材建设落后

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方面是国内和国外企业经典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层出不穷,使管理学的理论体系不断更新、完善和发展,一方面却因为不少高校把管理学等同于其他专业基础课,所使用的教材仍然是多年前出版的老教材,知识陈旧、案例老化、方法落后,大大影响了学生对前沿知识的学习、接受和理解。

(三)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落后

原理课的教学最容易陷入“填鸭式”的“满堂灌”,没有师生互动,或即使有也因为互动不到位而流于形式。虽然在有的教学过程中也引入案例分析,但因为方法不佳,学生参与度低,没有让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充分锻炼,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现行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主要依靠期末考试卷面成绩。虽然平时成绩占了一定比例,但因为课堂教学内容容量很大,课堂理论教学时数又少(36学时或54学时的),不能让每个同学都有展示的机会,要在期末卷面考核成绩中客观全面反映学生的努力度、创造度、收获度是件比较困难的事。

(四)合适的教学案例较少

案例在原理讲述中的作用,相似于高等数学课的公式应用:数学课为了让学生掌握公式的应用,必须通过多个例题的讲解练习,学生才能掌握;要让学生对管理学原理理解透彻,也得通过多个案例的分析。但国内教材中多为理论阐述,配套的教学案例较少(多为每章或多章后附1-2个),使得课堂教学所能选择的案例内容少,纯理论讲述往往引不起学生共鸣,吸引不了学生的眼球,收不到应有效果。

二、管理学教学的发展方向

(一)重新审视课程定位与教学理念

管理学原理是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它的教学目标,一方面要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还承担着培养学生管理素养的任务,具体包括引导学生明确管理的角色认知,掌握工作方法,提升协调、沟通和决策能力,拥有团队精神和人本主义意识,形成现代管理思维理念等。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层次目标应该是企事业单位的中层管理者。根据管理学原理,中层管理者的概念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三者之间的比例应该是相当的,从而决定该课程的定位:

(1)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坚持以应用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

(2)教学方法上要突出实训,注重能力培养;

(3)重视学生的实践、参与度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所“教”的管理原理原则应该结合目前企事业单位的现实,而不是从理论到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围绕原理原则提些思考问题,让学生课外查资料寻找答案,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由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沟通,从以教师组织教学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自我总结发现、自我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要实现这些转变,不是单靠管理学科的教授者转变理念,院校的管理者,直至教育部门的管理者都要对此有认识,在众多部门的配合下才能保证付诸实践。例如上海市教委吸收MBA的好做法,规定应用性学科的教师必须到企事业单位挂职半年以上,并给予一系列的配套政策(给予时间与经费的支持),切实解决任课教师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为教师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如在20世纪90年代海尔集团迅速发展的时候兼并了青岛红星电器厂,并很快利用海尔的管理经验使红星电器厂扭亏为盈,这一经典管理案例被哈佛商学院收入其管理学教材中。我们在管理学教材建设方面也要向国外学习,对国内外管理学的最新理论及案例进行精心选择,及时补充新知识、新案例。另外,因为管理学原理课程内容的宽泛性,与后续的有些专业课程如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等在内容上会有不同程度的重复。因此对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基础性特点,对涉及后续课程的有关内容的讲述要做适度的调整。

(三)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法是最为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但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要提高这种方法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大力推行参与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和教师一起为谋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一方面可以给自觉性差的学生以学习的压力,一方面成功解决问题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现在常用有效的方法有: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管理游戏、团队教学法等。但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首先,教师要对管理理论理解到位,才能挑选到与之相适合的案例;其次,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查阅资料,才能挑选到时效性强、现实性强,同时又有一定深度的案例,才能达到真正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再者,对案例教学还需要特意设计教学方法,让学生有备而来、有话可说、有感而发,能遵循事先的教学安排进行讨论活动,避免案例教学最容易出现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松散局面。哈佛商学院MBA的学生一共要学800个案例。我们国内教材中没有那么多的配套案例,需要教师花费大量时间收集。现在被教师尝试采用的情景模拟教学法和团队教学法的共同特点是学生参与教学中。教学设计的方案不同,学生的参与度是不同的。例如有的学校将班级改制成模拟的贸易公司,选出总经理、副总经理,成立人事部、财务部、采购部、市场部、销售部等。根据每章节内容,创设不同的模拟子情景:每个学生根据所学的组织职能知识拟定自己的岗位工作职责,让总经理、副总经理与各部门负责人一起协商组织结构的设计,讨论计划决策、组织、领导、控制这些管理职能中的具体方法等。但实施这类仿真模拟有时需要昂贵的设施,另外,参与的学生多了,课堂突发性事件难以防范,教师难以左右教学局势的发展,因此一般条件下较难以做到。

(四)改进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应用性非常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课程目标的重点。现行的课程考核一般分为两部分:形成性考核(即平时成绩)和总结性考核(即期末成绩)。例如重庆三峡学院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40%(其中平时表现占20%,大作业占20%),总结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60%(知识性考核占40%,能力性考核占60%)。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国际经济学院平时课堂考核占1/3(包括课堂讨论、主题辩论、案例总结等),平时课后考核占1/3(包括课后作业、小论文、专题调研报告等),期末理论考核占1/3(包括知识性考核占40%、能力性考核占60%)。平时成绩该记哪些内容,期末笔试又该如何出题与分布分数?实践经验告诉我们:

(1)合理成绩折算比例。形成性考核成绩内容应该有平时表现(包括出勤、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情况,大作业(主要是指课后作业、小论文、专题调研报告等)情况;总结性考核(即为期末考试)成绩内容包括知识性考核与能力性考核两部分,占分一般前者略少于后者。考试题型多样化,使课程考试既有一定深度,又有一定广度。

(2)将个人考核和小组考核相结合,灵活运用其他考核方法。为了避免卷面考核的不足,有的学校采用了:①课堂抽题签进行口试考核;②随堂开卷综合分析相关案例考核;③通过网络模拟管理环境进行相应问题解决等。

管理学课程范文2

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的主要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和实践能力。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在构建项目化教学的基础上,确定课程总体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项目、阶段化内容、标准化教案和考核方案,助力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

【关键词】

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项目化教学;设计思路

一、前言

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文件中提出:“以能力培养为重点推进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引导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经济管理专业均开设了《管理学原理》课程,学习“管理学原理”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和实践能力。[1](P187)如何结合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管理学原理去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是当前《管理学原理》课程改革的要点。

二、《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适应工作的基本素质和跨专业的综合能力及职业创造能力的基础,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从人才培养现实来看,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是相伴而生的,不能割裂,相关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新的模式或载体将三种能力培养统一起来。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类型。高职院校要努力培养大批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就必须构建具有自身类型特点的课程体系和实施模式,而课程体系及课程改革是解决高职人才培养偏差问题的突破口。但从现实来看,高职院校多年来一直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式课程体系模式,实行专业理论知识传授和操作技能训练双线并行,课堂、校内实训、校外基地三点一线,这种模式的特征是将理论与实践分割开来,知识、技能学习分散,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人才到岗后适应性不强。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管理学原理教学与管理实践相分离;不论是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有很多都不能适应新的时代要求。[2(]P262)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现代企业在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方面,尤其强调学生知识汲取+能力拓展+素质提高的多元综合结构,因此要求该课程必须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满足社会需求奠下基础。

三、《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必须具备理论性和实践性[3](P116)。受制于传统教学理念,《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存在如下几个问题:1、教学目标定位不当,理论与实践脱节由于教学内容易脱离生产、生活实际,从而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此外,有些高职院校开设的《管理学原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训力度欠缺,导致学生难以深入理解管理学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中的作用。

2、课堂教学缺乏师生互动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在这种“三中心”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一味地“灌输”,学生被动地“倾听”,师生之间缺乏对话与交流,而这种互动交流方式在欧美发达国家的课堂上是常态。

3、教学方法与手段滞后,课程考核评价模式单一首先表现在教学内容完全照搬课本。管理学理论和观点日新月异的现状使得当前这种把教材当“圣经”讲的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既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也不利于教师教育个性的发挥。[4](P263)其次,教师在课堂上,除了以讲授为主的方式外,偶尔使用其他方法(如讨论法),涉及的内容也仅限于认知性问题,缺乏对学生哲理上的启发和思维上的引导,仍是“授之以鱼”,而非“授之以渔”。难以有效培养学生采用管理学原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课程考核方面,始终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的考核,导致学生的管理技能无法学以致用。

四、基于项目化教学的《管理学原理》课程设计思路

切实将工作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要素转换成教学内容,贯穿于全课程。在整体层面上,提倡构建项目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及课程教学模式,在项目化课程学习中,学生是以项目组(团队)的形式,自主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并获得综合知识和职业能力。[5](P32)该课程设计的具体思路如下:

1、确定课程总体教学目标结合企业需求及专业培养目标,确定《管理学原理》课程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拓展目标。将素质培养融合贯穿在能力训练全过程,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课程教学项目设计以典型工作情境为逻辑线索进行项目设计。该过程包括如下方面:能与企业生产实际或经营活动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项目工作过程能将《管理学原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合一起;学生能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3、项目化课程阶段化设计在项目设计好以后,将项目实施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可实施的训练阶段,确定每个阶段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及相应的教学内容,着重突出“教-学-做”一体化培养理念。

4、考核方案设计按照《经济学原理》项目化课程考核实践性与创新性等原则,考核方案设计突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通过合理的考核机制,引导教学双方朝着职业技术教育的共同目标前进。

5、标准化教案设计在《经济学原理》课程总体设计的框架下,形成标准化教案。具体包括任务描述、学习目标、建议学时、学习资讯、教学组织(方法描述、实施步骤)、考核评价、总结反思、知识准备等内容,具有实操性。五、结语在新的高职院校教育理念背景下,开展基于项目化教学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不仅必要而且十分重要,并以期实现:①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使职业教育成为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成为一种能够适应企业需求的创新教育,实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目标;②有效解决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目标和评价标准难以统一的问题;③切实锻炼学生多方面融入社会的能力,助力高职院校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尹文秋.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8)187.

[2][4]张志宇,张学军.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学研究,2007.30(3)262-264.

[3]邓辉.基于项目管理思维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1)116-118.

管理学课程范文3

(一)教师缺少较深的理论研究和企业管理实践经验。在高校中的教师大多数都缺乏企业管理实践的经历和经验,因为管理学对于我国来说是一门新型学科,又是一门交叉性学科,从事管理学教学的教师很少有对这门学科进行过深入研究,大部分教师都是半路出家,自学成才,甚至有些人错误的认为谁都能教管理学,所以担任该门课程教学任务的老师,不论管理学理论研究水平,还是管理实践能力水平都比较低,这也正是当前我国高校管理学教学缺乏高效性的重要原因。

(二)教学内容枯燥教条,吸引力不强。管理起源历史悠久,但是真正形成系统的理论只有一二百年的历史,我国的管理较为落后,很多方面都没有形成管理特色,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完善。对于管理学教学中的内容,在教材中很多都是照搬西方国家的说法,内容上与我国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脱节现象,教学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实践体会。管理学课程本来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既需要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更需要管理技能的训练。但是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缺乏互动的灌输式教学,由于教学方法单一,使学生极易产生疲劳感,使得课堂气氛沉闷,教师在讲授中又很难与学生产生共鸣与回应,教学效果差。在教学中绝大部分教师都忽略了实践训练,常导致学生所学的理论在实践中脱节。

二、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对于该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应该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在职培养或进修等形式,提高管理学教师的理论水平;同时应该积极鼓励和有计划地利用机会,让中青年的教师到企业中去从事或兼职企业服务和管理工作,真正参与管理实践工作,可以使教师对企业管理有真切的体会和感性的认识,提高管理技能,为管理学研究积累一定的经验。也可以积极聘请企业管理成功的人士或任职多年的从事高管工作的往届毕业生,到学校兼职讲课,或通过间隔讲座形式,以他们对企业管理的经历和体会,对学生更具有感染力和号召力,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功与失败都会对学生产生较深刻的影响和激励作用。

(二)教学内容实用且具有吸引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坚持“必需、够用”的理论教学原则,不仅强调管理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且体现适用性,即选取认为合适的部分组成教学内容。同时,在基础的和认为关键的知识点的摆布上,大胆地做了相关的拓展和延伸。在教学中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说教模式,以大量的现实企业管理案例、管理寓言、录像、管理漫画、管理测试、游戏等形式客观地展现各种管理思想、管理原理的精髓,使管理理论更贴近实践,具有生动性、启发性、趣味性、可操作性,从而较好地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中领悟管理的真谛,同时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容易消化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

(三)教学方法多样生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本课程坚持以能力为本位,教、学的方法更多地体现了直观性、启发性、实践性。首先设计了各章的学习目标(含知识点和技能点)、课前趣味阅读(管理寓言故事)、复习思考题、实训题、案例分析等项目;其次,设计了新颖的管理知识与技能练习,如录像案例、管理漫画、管理技能测试与练习等取代传统的习题模式。以使学生活跃思维,并在学习的快乐中体会管理的真谛和乐趣,从而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真正实现管理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管理学课程范文4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改革;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能力结构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179-02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急迫需要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我国高校今后教学改革的基本取向,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创新型人才有理论创新型和应用创新型人才之分。理论创新也指原始创新,一般是通过对事物客观规律的研究,强调在理论和原理等方面的突破。理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依赖985大学和部分211大学。应用型创新主要是指在已有的技术基础上进行改造、升级,以实现技术上的新突破或新应用。由于应用型创新的知识结构侧重应用,因而一般本科院校和部分211大学是其主要培养单位。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虽然在一些原始技术创新上有了较大突破,但是一些主导产业中的重大关键的技术依然摆脱不了依赖国外发达国家的局面,在较长时期内,应用型创新依然是我国自主创新领域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一大批既懂技术、又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来实现。现实中,正是由于多年来不重视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制造业集中的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都出现了较为普遍的“技工荒”,技能型人才的极度短缺严重影响了产业升级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步伐。因而,如何加强一般本科院校在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功能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急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落脚点在于每一门课程,尤其是像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这些学科基础课程,由于在学科课程体系中具有统帅的作用,对于引导学生的学科和专业认知具有重要意义,因而上述学科基础课程的教改是否成功对于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具有关键作用。本文以管理学课程为例,探索如何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来推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能力结构

(一)较强的学习能力

在终身学习的时代,学习能力是每个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一个人的竞争力往往取决于其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具体表现为获取和掌握知识、方法和经验的能力,包括阅读、写作、理解、表达、记忆、搜集资料、使用工具、对话和讨论等能力。

(二)良好的发现问题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在生产实际、商业情境中发现问题的本质。发现问题的本质后,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必须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术工具,并能够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将知识创新性地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是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技能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以及组织工作分工的进一步细化,相互协作完成工作任务已经成为组织中最基本的工作方式,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养就是应当具备协作精神,能够与他人一起工作。

(四)良好的沟通能力

沟通是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基础, 也是知识转化的重要条件。沟通能力不仅包括以文书、报告等书面表现形式的书面沟通,也体现在以人际交往为主的口头的沟通上。

(五)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一种较高级的能力,也是体现其创新能力的本质特征。

三、基于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一)教学内容改革

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构建应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强创新”为基本原则。因此,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不仅要体现管理学课程中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四大管理职能的基本逻辑体系,更要对各个职能在不同文化的商业环境、不同类型组织的应用和创新上有所加强。同时,为突出“重应用”和“强创新”的知识结构,教学内容中也相应增加案例分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

(二)教学方法改革

基于管理学课程的性质,课程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理论讲述+小组讨论式的案例教学+结果演讲展示”相结合的方法。理论讲述是指教师经过精心备课,将课程相关的管理学理论基础知识讲述清楚,并附带分析相关管理前沿研究,尤其是对互联网时代的管理模式进行引导式教学,教师讲述知识时间一般为一节课。该环节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传授学生获取知识、掌握知识和方法、探索学科前沿、搜集相关知识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小组讨论式案例教学就是在开学初始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3~4人,每讲一个知识单元都提前安排一个案例,每个案例都有专门的小组负责研究,小组成员会提前对相关知识单元进行学习,并对小组案例进行讨论分析。该环节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案例研究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结果演讲展示环节是指各小组分析案例后得到的成果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演讲展示,时间为10~15分钟,展示完后全班同学可以提一到两个问题,主讲小组负责答辩。该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一方面通过PPT和文本形式展示小组的研究成果可以提升学生的书面逻辑表达和沟通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现场演讲和答辩则可以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课程考核改革

纵观国内外名牌高校的教学质量提升之道,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办法在于课程考核,为达到上述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管理学课程主要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即突破传统的“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80%”的成绩评定方式,采用“课堂参与5%+平时作业15%+期中考试30%+期末考试50%”的形成性考核。国内传统的成绩评定方式其弊端显而易见,容易导致学生平时不学、期末依靠教师指定重点过关的恶果。而形成性考核的好处在于可以激发学生全程系统参与学习,也避免了传统成绩评定方式的“一考定终生”的弊端。

四、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为检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效果,管理学教研组于2014-2015年下半学期对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14级经管大类班进行了问卷调查,被调查学生总人数为485人,有效问卷394份,问卷有效率为81.2%。教学改革效果调查结果如下:

(一)学生对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总体较为满意

为调查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我们设置了很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个选项。调查发现,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有34.01%的学生选择“很满意、受益良多”,有61.93%的学生选择“满意、受益较多”,只有3.55%的学生对课程的教学不满意,认为有待改进。这说明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学生认同度较高。

(二)课堂气氛明显好转

与未进行教学改革的课程相比,管理学课程的课堂气氛明显好转。有超过90%的学生认为管理学课堂气氛好,仅有6.6%的学生认为课堂气氛不太好。

(三)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

与课堂气氛明显好转相呼应的是学生课堂参与度也明显提升。调查发现,虽然有15.99%的学生从未参与过课堂讨论等(这可能与课堂的讨论时间有限有关,也可能与于学生性格内向有关),但是有超过84%的学生有1~10次不等的课堂参与,其中参与1~3次的最多,比例为60.66%,参与3~5次的比例为13.96%,参与5~10次的比例为9.39%。

(四)各项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对自己的各项能力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提升作用。被调查学生认为,通过参与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自己的分析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最大,有73.6%的学生认为分析能力得到了提高,有63.96%的学生认为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有44.67%的学生认为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42.64%的学生认为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是只有17.7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演讲能力得到了提高,也有16.75%的学生选择自己的其他能力得到了较好的提升。这说明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对于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对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沟通能力(主要表现为成果展示能力)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

[ 参 考 文 献 ]

管理学课程范文5

管理工作涉及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但对当前大部分学生来讲,他们对管理学方面的认知性不清楚或者是认知程度较为粗浅。对于当前教育体制来说,首先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去正确地认知、学习及深刻的了解管理学的具体应用原理,这就必须要将管理学中存在的普遍性原理和学生现实中的实际状况相结合,以提升学生对管理学的认知程度。

2高职院校中对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教学改革

当前教育领域不断要求实施课程改革,这就说明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漏洞和缺陷。高职院校需要对当前的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进行科学分析,使管理学内容真正被应用到实际。当前高职院校中的管理学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教学方式和方法较为落后尽管当前的高职学校中正在积极实施教学体制革新,但受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课堂上仍然采用传统型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性表现为教师单方面教授,学生被动接收,严重缺乏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互动,缺乏深层次讨论,老师缺乏引导,学生不主动思考。尽管一部分的高职学校已经开始实施比较先进的教学形式,但是也只是做到了表面上的工作,并没有发挥真正意义上的作用,最终效果也不理想。

2.2师生之间缺少积极互动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课程几乎重复同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和教师之间严重缺乏沟通,这对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都受到了较大的影响。管理学作为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并且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学习难度较大。高职院校需要不断的提升管理学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和教师共同进步。

2.3高职院校中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为解决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管理的所出现问题,结合管理学课程的特性和高职学生目标的培养需求,对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式采用项目化教学法。结合实际教学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方式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分为模拟型、仿真模拟型和全真模拟型三个阶段。模拟阶段:在课程过程中进行模拟,让学生去熟悉实际工作岗位的操作流程、工作思路及工作内容与方法,掌握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仿真模拟阶段:在仿真模拟阶段,针对课上的模拟项目,学生可以进行仿真性练习,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一个仿真主题:作为班长应当怎样有效地管理班级。

管理学课程范文6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再走向全球经济,宣告了中国企业家依赖权利管理企业历史的结束。而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扩张也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从表面上看,国外公司能够成功凭借的是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畅通的渠道等等,实际上,完善先进的管理模式是他们制胜的核心竞争力。管理对于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了普遍认可。这一宏观环境的变化,对各大专院校开设管理学课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现在,管理学作为一门经济学和管理学科的基础性课程,普遍成为经贸、金融、会计、工商管理类等各专业的必修课程。

一、大学本科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

尽管管理在企业经营和组织发展中的重要性已被各界人士广泛认同,但具体到大学的教学中却存在很多问题。管理学通常被定位为公共专业课程,只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大一学生从心理和思想上都还没有达到学习管理学应具备的成熟程度。大多数学生都认为管理与自己的生活相距太远,即使毕业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也都是被管理者,因此,管理学的学习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所以在学生消极学习态度下,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并最终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2.教材内容通常是繁杂且理论性过强

管理学具有鲜明的课程特点,一方面,管理学课程是对管理学科理论知识的高度凝练,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理论性和知识性,同时作为实践性、应用性强的交叉学科,管理学理论体系十分庞大,需要讲授的内容多且比较零散,没有十分清晰的逻辑关系,刚刚接触这门学科的学生常常苦于不知从何下手,采用何种方法掌握如此多的繁杂、差异性强的知识点。另一方面,《管理学》课程本身不是操作性课程,教材完全以理论讲解为主,如果在教学中还是照本宣科,以纯粹理论讲解为主,那么整个教学过程将会是一场催眠的过程,无法达到让学生通过学习具备一定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学时压缩,课程结构设计不合理

目前多数大学本科教学都存在一个学时压缩的现状,按照以往的教学大纲已经无法按时、按需授完所有的教材内容,所以教学中要避免将有限的课时平均分配,过多地强调学科的完整性,讲授大量的理论知识,没有突出的重点,同时缺少深度。

4.教学方法单一,难以适应大学本科教育的需要

传统的教学方法常常采取单一讲解法。90分钟的课程绝大多数时间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被动的听,时间久了难免造成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下降的结果。

另外,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不应是简单的由板书转换为PPT表达,而是教学内容、方式的综合改变。

案例教学更是目前比较时髦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师在谈到教学手段改革时,言必称引入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云云,但实际上却是案例多多,含糊不清。管理的应用极其广泛,可用案例随处可见。如果不加删减,则会内容过多,重点不突出,使得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二、大学本科管理学教学中常见问题的应对方法

1.从学生需求出发,实现教学和学生学习目标的统一

作为教师应该让自己的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学习目标有机的统一起来,首先通过了解学生的需求,正确引导他们的需要,来寻找二者之间的切合点。只有让学生认识到管理学学习对他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现实性和有用性都是学生对一门课程是否感兴趣的重要前提。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观点普遍认为大学课程的开设要么与现实脱节,要么徒有时髦的称呼,教学内容理论繁杂,缺乏对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这种观念,虽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仍然值得我们反思。

首先,需要让学生了解到尽管他们在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大多数从事的可能是被管理工作,作为被管理者,了解管理者的思维方式,管理方法,对于他们将来的发展益处多多,考虑问题已经是站在高起点,能够全面分析问题。这是一种能力的提高,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赢在出发点。

其次,管理学同许多学科如经济科学、技术科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联,吸收和运用与之有关的研究成果。因此,它也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科学,同时它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如果能够帮助学生对《管理学》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将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初步实现学生尝试性地运用理论去解决生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最后,要修正学生错误的人生价值观,教会他们如何做人。教师讲授《管理学》的直接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管理学的重要性,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掌握管理学的基本职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理论与新思想。紧密联系实际,学会案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间接的通过在教学中融入人生价值观的教育,既可在根本上促进《管理学》课程的吸收,又可实现学生健康人品的塑造。

2.根据现有教材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

现有大学本科的管理学教材多是按照管理职能为线索编制章节,由于课程本身特点,内容繁杂,概念理论之间关系缺乏逻辑性。加之,现在各大学教学课时都在压缩的现状,要求教师在授课时突出重点,明确各章节之间的联系,通过互动式教学方法改善课程内容理论性强,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提高的问题。

3.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大学本科教育应以思维能力培养为首位。教师应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进而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和个人素质。

常用的教学手段包括日常的面授辅导应着重于重点的归纳、难点的剖析以及作业讲解。课堂教学以PPT为主,有助于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实务,在原理的阐述和案例的列举中要多联系实际,使之既忠实于学科原貌,又通俗易懂。

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内容可以来自网络、新闻、以及各种音像材料。选择案例后不能只讲故事不讲因果,学生可能非常有兴趣的看完了相关的故事与影视内容,却不知道老师让了解学习的是什么。案例只是开始,分析才是重点,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多给学生接触实际、动手分析的机会。

互动式、参与式学习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老师作为教学规则的提出者,可以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了解要讨论的公司的远景、战略、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及其优缺点,引导学生自己开动大脑,运用头脑风暴法进行课堂讨论,会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学习效果。

三、结论

教学过程中只有让教育的重心由老师“教”转向学生“学”,学生由消极被动的倾听者、接受者转向积极主动的思考者、探索者,教师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引导者、管理者,让学生从自我的角度来感知世界,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这也是我们进行管理学教学最希望达到的一个目标。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临床医学考研

下一篇今天大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