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拉萨古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拉萨古城范文1
文章的结构很简单、思路很清晰,像这样的文章,就像有一个导游在对你娓娓而谈。他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隽永的意境,但是说得很清楚、明了,除了文中那些我们没有见过的佛教的装饰物让我们不解外,其他的几乎没有给我们的阅读带来障碍。我很奇怪像次多这样一个享有很高知名度的作家,怎么会把文章写得这么四平八稳却不缺少味道。后来一查才知道,原来人家原文是写了1700多字的。我们的编者把这文章削减到不足600字的时候,你想这原汁原味能留下几分?好吧,姑且舍下那缠绕在文字间的意境,就来欣赏这“瘦身”后的文章吧!
触摸文字,迎面扑鼻而来的是一股佛教气息。这气息首先来自于文中的与佛教相关的装饰物。你看民居上,那家家户户飘扬着的经幡,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经文,那是藏民在向神佛祈求,祈求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每一面经幡上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心愿。再看那大昭寺,有人说如果布达拉宫是的面孔,那大昭寺就是的眼睛和灵魂。大昭寺是拉萨古城的起源,当年文成公主从大唐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肉身像,就这样稳稳地立在拉萨这块土地上,享1300多年旺盛的香火,佑世代藏族子民心灵的安宁。这气势宏伟、壮观的大昭寺,是其他的寺庙所不能比的,你看它装饰得多么豪华、富丽,如金光在古城中心闪耀。看吧,寺顶上耀眼的金顶,鎏金的胜利宝幢,展翅欲飞的香香鸟,安详的双鹿,龇牙咧嘴的鳄鱼头,还有赤褐色的边贝墙,把大昭寺装点得圣洁、壮观。金顶是豪华寺庙的象征,一般采用金色。胜利宝幢立在寺院楼顶上,安放胜利宝幢意味着佛法制胜。“香香鸟”是一种铜制的人头鸟身的吉祥物,用来装点十分豪华的寺院金顶。双鹿是藏传佛教标志物,在重要寺院正面楼顶上安放。鳄鱼头是安装在金顶飞檐四角的装饰物,形状既像鳄鱼头又像龙头。“边贝”墙是一种称为边贝的灌木树枝和黄土砌成的褐色围墙,一般在豪华的寺庙外墙采用,主要用来装饰外墙顶端部位。读着读着,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介绍了如此多的装饰物,可是只用了一句话就说清楚了,这简洁的语言,以词组的构成方式,根据从上到下的顺序,介绍得有条不紊,使人犹如眼前出现了一幅又一幅快速闪过的画面,而每一幅画面里都洋溢着浓浓的佛教气息。
这浓浓的佛教气息其次来自于那些看似平淡回味后却使人怦然心动的句子间。一、三、四自然段开头的三个句子:“走进拉萨古城,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极富特色的藏族民居。”“坐落在古城中心的大昭寺在民居中鹤立鸡群。”“环绕着大昭寺的八廓街,就像合拢的双臂捧托着大昭寺。”
这三句话看似寻常,却颇见功底,它不仅仅是介绍了作者的写作顺序,告诉了我们文章主要介绍拉萨的哪些景点,还告诉了我们民居是独具特色的,可是与这有特色的民居一比,大昭寺又是鹤立鸡群的。鹤立鸡群,多么有意思呀!民居的白墙、黑框让我们感受到一片庄严肃穆,这是来自宗教的力量。民居的短皱帘与经幡,更让人感受到佛法的无处不在。可是和大昭寺一比,这些顿时低了下来,大昭寺之所以能高高在上,让人景仰,不仅是因为寺庙的豪华、圣洁,更是因为在藏民的心中,大昭寺就是拉萨的中心,无可替代。所以鹤立鸡群的是大昭寺的形,更是大昭寺的魂。八廓街是怎么来的呢?没有大昭寺就没有八廓街。寺庙里供奉着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他是人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佛祖。多少虔诚的信徒怀着一颗朝圣的心,于千里外,磕着等身长头来到拉萨,为先人、为后辈、为自己祈祷。自从有了这尊佛,人们就围着她转,先转出了一条街,这是八廓街;再转出了一座城,便是拉萨城。所以藏族人民有“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之说。八廓街像合拢的双臂,捧托着大昭寺,这既是地理位置上的一种捧托,也是信仰佛教的藏民心中对大昭寺的信赖甚至是依赖。
这浓浓的佛教气息还来自藏民生活中的宗教痕迹的无处不在。在拉萨,你会发现,人们生活和宗教是和谐地混在一起的。八廓街最有气氛的时刻就是在黄昏。每当夜幕降临,街上的店铺都会关上门,男女老少手执转经筒开始转经。在这前进的路上,既有虔诚的信徒,也有乘机来赚钱的生意人、来旅游观光的各国各族人民等。这样的情景交融,就形成了“人们的诵经声和讨价还价的嘈杂声混在一起,香炉中吐出的桑烟香味与外国香水的气味混在一起,古老质朴的藏戏唱腔与节奏的迪斯科乐曲混在一起……”好一个“混”字,活脱脱地描绘出了八廓街的五味杂陈!好一个“混”字,如此巧妙而不露痕迹地概括了八廓街的特色。它不同于我们每个城市中热闹的步行街,但它也和所有的步行街一样,街上商店、摊点星罗棋布,热闹非常,但是这是一条集宗教、文化、旅游和商业为一体的千年古街,于2009年8月10日被正式列入中国首届“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街道经过1300多年的发展,如今已成为集宗教、观光、民俗、文化、商业和购物于一身的名街。
当像呼吸一样自然,诗意便栖居在人们的生活中!从与人生活关系密切的住房,再到城中心的最典雅、壮观的寺庙,最后再到集宗教、文化、旅游和商业为一体的千年古街。这佛教气息犹如一抹阳光笼罩着千年的古城,心灵得到了栖息,所有的幸福都会在此地如花般绽放。正如文中所说的“佛教与尘世,宁静与喧嚣,虚无与真实……这一切使圣地拉萨富有魅力,使古城拉萨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秘之地,神圣之地,幸福之地”。
难怪,在藏语中,“拉萨”一词的意思就为“神佛之地”。
拉萨古城范文2
据藏族著名文史专家甲日巴?洛桑朗杰介绍,人使用地图的历史比较早。当年,甲日巴?洛桑朗杰的父亲是藏军第八“代本”(清代地方政府军职名,相当于团长)主官,他小时候曾跟随父亲去昌都赴任,看到过父亲用一种简易驿站图制定行程。“那还是一种非常象形的简陋地图,拉萨这边画上布达拉宫,那边在方框里画一个圆圈就代表昌都,中间是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和沿途各个驿站的名字。如果路过的地方是牧区就画一座帐篷,是农区画上一块青稞地,是渡口就画上一艘牛皮舟,下面再写上地名,每天看着地图安排行程。当时,军人和公职人员出差时必须按照驿站的距离走,大概是平均一天走四个小时,必须要给支差的当地人留够当天返回的时间(当然还包括给坐骑吃草喂水的时间)。否则,按照规定,差巴和驮户承担超出规定距离的劳役是有权提出申诉的,除非特殊情况,一般公职人员不得不有所顾忌。”
我喜欢收藏旧地图。我手中有一张号称“第一幅近现代意义上的拉萨地图”印件,幅长59cm,宽51cm,用英文标注,据学者房建昌考证“为印度测量局1884年内部印制”。如房所说,此图确有“西方测绘方式”之优点,但就信息量和对拉萨主城区的描述而言我以为远不及下文将提到的“拉萨古城手绘图”来的详尽、生动、形象和珍奇,就算这种绘制技术早已不是现代地图工业之道,我也喜欢。
这是2011年11月号《档案》杂志刊登的一张“拉萨古城手绘图”,虽然历史档案馆专家对此没有给出更多交代,据熟悉藏文历史档案的甲日巴?洛桑朗杰初步考证,此图应是出自八世达赖喇嘛强白嘉措时期一幅有名的唐卡画。八世达赖喇嘛强白嘉措于1804年圆寂,据此估算地图绘制年代应早于印度测量局所作拉萨老城区地图,当然这还得结合原图唐卡做进一步研究。
甲日巴?洛桑朗杰是位治学严谨的学者,对于自己的判断他是这样说的:我对它的断代主要基于几个方面的考量:第一,我在一幅八世达赖喇嘛时期绘制的唐卡上看到过跟这一样的地图,可视为同一作品的印刷件;第二,在这幅绘制非常详尽的地图上没有标出1916建造的拉萨门孜康(藏医院)建筑,那个位置当时还是一片树林和沼泽,说明绘制地图的年代门孜康还没有建成;第三,期间发生川军哗变,丹结林寺支持川军对付噶厦,川军撤退后丹结林寺被毁,这个时间比门孜康建造时间还早,但地图上却清晰出现丹结林寺完整建筑,说明地图绘制年代远早于;第四,从手法上讲,这是比较典型的藏族传统绘画方式,没有明显外来影响的痕迹,图注也是藏文。综合几个因素,我认为地图是十八世纪末、八世达赖喇嘛执政时期的经典作品。
仔细研究,这幅手绘地图比例关系得当、立体透视处理准确,几乎是面面俱到、不厌其烦地再现了当时拉萨几乎所有重要建筑的形制、朝向和周遭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
在先生家中我们展开地图一一识读。先生说,看,这是门仲桥。门仲桥是当时的一个地标性建筑,位于拉萨古城东北角,即现市人民医院到八郎学街路口。但下面的流水不是拉萨河的支流,当时,拉萨城东北郊区加荣地方有很多农田,修了一条水渠,很多人到那儿洗衣服、戏水。拉萨周边小水塘、小泉眼特别多,这些水流汇入门仲桥下,汇集沿途脏水、生活用水流到丹结林寺附近一处叫“丹结林当惹”的水塘。拉萨城北即扎基林卡、雄卡林卡附近也有一条小河流经小昭寺多桑巴石桥汇入“丹结林当惹”。现城关区“影剧院”那边也是一片沼泽地。冲赛康附近还有“色穷当惹”(小湿地),城市污水从宇拓桥下流过。这些在地图上均有记载。
洛桑朗杰先生告诉我说,门仲桥名头响,它是出拉萨城东的门户,实际上桥身没有多大,地图上标的是两眼桥孔,我记得是三眼桥孔,这可能是后来维修的结果。每个桥孔可能有两三米长,上面覆盖着长石板,桥头圆形柱子上雕刻着花纹。小的简易桥在地图上有十几处。
他边指点边说,门仲桥西南侧这座孤独的建筑应该是“江冬藏”大院旧址,这是当时拉萨不多的几处接待客旅的车马店。江冬藏,意思是围墙环绕的稀树林,原江冬藏主人次仁多吉告诉我,当时,拉萨有限的几个车马店大多是这种形制,它有利于防盗,因为旧时的毛贼有挖土墙偷盗旅客财物的惯用手法,车马店用大墙围起来比较安全。
地图上城市四方数得着的大门有十多处,据甲日巴?洛桑朗杰介绍,大门中比较大、历史较长的是鲁固大门。值得一提的是,地图上我们在八廓街西北角原驻藏大臣衙门前看到两重带有内地汉族风格的牌楼式金顶大门,显示出拉萨是多种文明、汉藏文化的汇聚之地。这两座大门后来不知何时被拆毁,只是现在的人不知道罢了。
笔者听一些藏族老人说起拉萨曾有不连贯的城墙,这个在地图中部分得到证实,即:鲁固坝子到城市东南拉萨河岸一带可明显见到有连贯的深颜色墙体。
洛桑朗杰先生说,八廓北街嘎喜果林塔现嘛尼拉康所在地过去是拉萨市政机构浪子夏列孔的刑场,有些罪行轻微的犯人在示众挨打后即可先行回家,但一般是慌不择路地进入旁边的寺庙供佛念经以祛除监狱的“晦气”。因此他们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歌谣:“我的颜面发烫,屁股蛋也发烫;比起屁股蛋来,丢失颜面的痛苦更让我无地自容”。
拉萨古城范文3
60年代,一首在全国广为传唱的歌曲《逛新城》,反映了刚刚获得翻身解放的藏族人民,对拉萨这座古城发生巨大变化的欣喜之情。如今,拉萨与当年歌中唱到的"电线杆子行对行,纳金日夜发电忙……"这些简单的变化相比,更是今非昔比。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催生下,一座富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崛起在世界屋脊。拉萨,今天正如其藏语含意"圣地"一样,真正成为藏族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老阿爸迷路了!
5年没有到过拉萨的日喀则农民平措,在藏历新年前来拉萨走亲戚,令老阿爸感到难堪的是,过去去亲戚家轻车熟路,今天却颇走了几遭冤枉路,最后还是在多次打听下才找到亲戚家。平措感慨地说:"拉萨发展之快超过了我的想象!"
问路人多起来了!这可是一个不小的变化。
一些年岁大一点的拉萨人都记得,过去拉萨城仅在八廓街周围一带,除此便是杂草丛生的荒地,一到冬季沙尘蔽日,而在夏日雨季又是遍地泥泞。据拉萨市城市建设委员会资料显示:和平解放前,拉萨城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人口不足3万。直到50年代末,拉萨市除了寺庙、官邸有一定的发展外,没有一项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建设与发展。
今年6O岁的藏族老阿妈扎桑的父母,在1959年年民主改革前,还在为拉萨一庄园主当差役,当时全家8口人挤在一间从庄园主那里租来的低矮潮湿的约9平方米的小屋。她说:"相比之下,我们家还不是最糟的,因为当时有许多人就没有房子住,只能露宿街头。"此后拉萨的变化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说,拉萨的发展就像做梦一样,拿自己来说,从低矮的旧房搬进藏式楼房,最近已是第三次搬家了。
据拉萨市城建部门介绍,和平解放50年来,特别是80年代后,拉萨城市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国家和自治区先后投资数十亿元,按照现代城市建设的要求设计、规划、施工,同时注重保持高原民族特色,新建和改建了20多条道路,对居民住宅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目前拉萨城东、北、西三大新兴城区迅速崛起,城市面积已经发展到52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5万。
牛羊不见了,"的士"满街跑
过去的拉萨街上车辆很少,反倒是牛羊在街上漫步的场面随处可见。有时牛羊站在街道中间一动不动,司机形象地称之为遇上了"红灯"。
这种情况到80年代后就基本消失了。今天,一条条大街宽阔整洁,车如长龙,井然有序。特别是作为都市一大特征的出租车业发展十分迅猛,方便了高原人的出行。"没想到拉萨打的那么方便,站在街头不要一分钟,就可以打上一辆的士。"来自上海的游客李勇惊奇地说。
一位曾在拉萨做副食生意的西安人,看到开出租车挺能挣钱,3年前就毅然改行,买了一辆夏利车,在拉萨跑起了"的士"。他告诉记者,近几年,到拉萨旅游的人增加了很多,他们的生意也比较好做,不到一年半,买车的本钱就赚回来了。
据交通部门介绍,拉萨出租车的出现还是近十年的事。80年代初拉萨的城市交通还很不方便,道路多是土路,而且很狭窄,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到80年代中期,拉萨开始有了两条公交线路。进入90年代经济取得长足发展,拉萨城市交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不但土路变成了柏油路,而且加长加宽了,随着的改革开放和旅游资源的开发,知名度越来越大,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来此观光旅游、登山探险,拉萨市的出租车行业迅速发展起来了。从80年代末只有几辆出租车到现在已经发展到1200多辆。
许多拉萨人也开起了出租车。索朗就是拉萨市郊的一位农民,两个月前他开始替人开出租车,一天毛收入300多元,一个月可以拿到900多元的工资。他的老板是哲蚌寺下一个小村庄的藏族村民巴桑旺堆,他自己拥有4辆桑塔纳,年收入相当可观,一家的生活水平在全村数一数二。
身在拉萨,坐吃大江南北
令土登记忆犹新的是,20年前拉萨市场上能买到的蔬菜只有萝卜、白菜、土豆等不到10种,屈指可数的餐馆经营着简单的几种菜肴。人每次出门到内地,返藏时总要带回大包小包的蔬菜,送给亲朋好友。
"如今,拉萨也能吃到全国各地的菜肴。拉萨人真是口福不浅。"谈起日趋繁荣的拉萨饮食业,67岁的藏族老人土登更登感慨万千。
一家家饮食店如繁星洒落在拉萨街头,世代以糌粑和牛羊肉为主食的藏民族,今天不仅能吃上各种风味菜肴,也能品尝到鲜虾活蟹的美味。
青年路上熙熙攘攘的夜市,新疆马葡萄晶莹剔透,陕西的肉夹馍香气袭人,成都、广东的鲜虾活蟹令人垂涎……再加上青海的烤羊腿、四川的田螺等,这里简直就象个小型的食品博览会。而在水果摊上,海南的香蕉、成都的雪梨、山西的猕猴桃,以及美国的葡萄、越南的龙眼、新西兰的橘子、泰国的榴连等国内外的各种水果供人们选购。
夜市上,一对青年藏族男女正围着滚烫的火锅津津有味地吃着,看着他们愉快的表情,记者上去与他们攀谈起来。名叫格桑的男子告诉记者:"自己不会做菜,工作又很忙。现在拉萨各种口味的菜肴都有,只要有时间,就可以大饱口福。"他说,我和妻子都喜欢来这里逛一逛,品尝风味小吃。
据介绍,目前拉萨市拥有上千家饮食店,全市餐饮批零贸易的商家达9OOO多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偏居一隅的也开始融入了全国统一的大市场。
商品充足市场兴旺,最高兴的是拉萨市民。自治区卫生厅卓嘎女士高兴地说:"一搞市场经济,拉萨离内地更近了,各种新产品越来越丰富,价格也不断下调,我们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过了。"
高原古城联通世界
今年春节、藏历年期间,高原古城拉萨街头的一间间小"网吧"迎来送往,热闹非凡,许多人在网上发送贺卡或互致问候,畅叙亲情。
记者走进位于布达拉宫东侧的一间网吧,只见几十台电脑前座无虚席,王悦从网上几十张贺卡中挑选了一张有善财童子和倒写"福"字的大红贺卡,再敲上几句温馨的祝福,鼠标轻点,他远在广州的朋友就收到了这份来自雪域的新年祝福。王悦说,一些平时很少联系的同学收到来自的贺卡和电子信件后,都惊奇地打来电话说感到和近在咫尺。
毕业于广东省邮电学校的王悦,两年前选择到祖国西南边陲的工作,当时是想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一下自己,但事实上,要比想象中好得多。
"上网"、"下载"、"电子邮件"……这些两年前在拉萨还属新鲜的词汇,如今已挂在寻常市民的嘴边。据自治区邮电通信部门负责人介绍,作为祖国西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一个省区,近年来实施了邮电通信适度超前发展战略,各地区相继开通了光缆,基本上实现了县县通电话,并进入长途自动交换网。目前仅拉萨市就有网吧38家。
据自治区档案馆资料记载,1959年,民主改革前,全仅有10门磁石电话,主要集中在拉萨少数达官贵族家中,如今不仅县县通程控电话,很多农牧民家也有了直拨全国各地的程控电话。据悉日喀则、山南等地也正积极筹备开通互联网。
拉萨古城范文4
报刊市场日益活跃
不知何时起,小小的报刊亭占据了拉萨街旁显著的位置。这些面积不大的书报亭里摆放着数十种读物。“一个月弄个千把块钱,养老没啥问题。”从四川来的杨“亭主”乐呵呵地说。随着现代化城市进程的加快,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拉萨报刊市场也日益活跃起来。 拉萨市邮政局报刊订销零售公司业务负责人卫东告诉记者,以前拉萨只有国营的3家报刊销售点,且销售种类单一,可供选择的品种少,时效性差,通常要晚到一个月。那时,订阅以及零售的200多种报刊杂志大部分属于政治类,文艺期刊只有《大众电影》、《十月》、《当代》等传统品种。 90年代初期,拉萨城市人口增加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知识阶层进一步扩大,对报刊杂志的需求扩大了,知识性、趣味性的报刊也随之逐年增多。现在,仅拉萨市邮政局营业大厅内的报刊零售点就有780种杂志,可供订阅的报刊杂志有5000种之多。旺季时大厅零售点月销售额可达8万元以上。卫东说,我上学时,除了课本以外,可看的就是《日报》,没有其他课外读物,甚至连参考书都没有。现在儿子达娃顿珠上六年级,藏文同步练习册就有好几种,我还给他买了不少带图画的科普书比我小时候看的小人书可高级多了。 在拉萨,品种丰富、时效性不是很强的刊物大受欢迎。“文摘刊物《读者》、《女友》、《青年文摘》等中国著名刊物卖得最好,其他像电脑、服装、医学、美容类杂志近几年也多了起来,最贵的电脑杂志卖到四五十元钱一本, 买的人还是很多。”拉萨邮政大厅报刊零售员次琼说。 为了提高零售报刊的时效性,拉萨邮政部门对零售类刊物采用特发方式,当月刊物1日以前便可抵达拉萨。此外,拉萨还将建成占地150平方米、最大的报刊图书音像批销中心,促使报刊市场逐步正规化、规模化。 目前拉萨市国营报刊零售销售点已增加到14家,有的还配以方式灵活的音像出租和销售业务,销售时间也由每天的9个小时延长到11个小时,以满足上班族随时购买刊物的需要。此外,还增加了期刊预定等服务项目。 根据建设文明城市及读者的需要,拉萨市有关部门还在市区主要街道旁设立了阅报橱窗。人们可以随时阅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日报》等重要报纸。
“厕所革命”改变传统习俗
由于落后的传统习惯,过去,乡下人进城随处方便,拉萨街面上的卫生状况之差,是出了名的。经过市政府4年多的大力宣传和整治,如今,街头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冲水公厕已经取代了“禁止随地大小便”的标牌。 漫步拉萨街头,不时可以看到标明藏、汉、英文的收费“公共厕所”,收费员通常是些老人或妇女,打着阳伞,守着一小桌货物,随时清扫厕所,尽职尽责。每人2角钱的收费,也能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 这些近年来陆续建起的道旁冲水公厕,成为拉萨市文明的一大标志,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又使城市卫生状况大为改观。“拉萨近几年变化真是大,大街上基本见不到随地‘方便’的人了。在以前,这不可想象。”拉萨市民罗布感慨地说。 80年代末,罗布从内地毕业回到离开十几年的拉萨。他说:“那时,牛羊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也没有人管,‘禁止随地大小便’的牌子下,污秽满地,让人觉得好气又好笑,恐怕全国找不到第二个这么脏、乱、差的省会城市了。” 拉萨市城市建设委员会负责人介绍说,拉萨市容市貌出现大改观开始于95年底96年初,特别是二环路以及其他主干道的建设促进了城市文明进程的加快。到目前为止,拉萨已建成公共厕所77座,集中在主干道两侧,同时启动了绿化等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经过4年多的整治,古城拉萨卫生差的状况明显改善,虽然在布达拉宫山脚下、八廓街以及朝佛人群集中地区、巷道拐角处,仍存在不少被拉萨人戏称为“90度角”的“方便型露天公厕”,但是,“随地方便”现象已逐步从街头消失。
超市受到市民欢迎
两年前才走进拉萨市民生活的小百货“超级市场”(也称自选商场),如今已经在古城拉萨遍地开花,受到各族群众的欢迎。 在开业才4个多月的“万家福”超市,购物的人络绎不绝。超市收银员告诉记者,这个占地面积56平方米的小超市,食品、日用品种类多达8000种,平均每天的销售额在5500元以上,周末来此的顾客有400人左右,平时光顾的也不少。 1997年5月1日,拉萨市粮食局面对市场挑战,创办了拉萨第一家超市“贴心人便民超市”,开创了超市业先河。短短两年时间,“贴心人”便民连锁店已经发展到了10家,遍及拉萨繁华地段,仅前两年就盈利100多万元。随之而起的个体超市也发展到10家,其中两家还是有眼光的藏族女老板所开。 据介绍,这些超市以经营食品、日用品为主,经营规模小型化,经营状况普遍较好,缴税高于一般商店和饮食店。进货渠道正,货真价实,无疑是超市受到欢迎的主要原因,此外,花色品种繁多、市场反馈及时也是超市在竞争中获胜的重要因素。中国银行分行的宗吉一位“超市爱好者”说,在没有超市以前,她购买食品通常到百货公司、商场等,但这些地方购物很不方便,每一样商品都要“劳驾”售货员,不能“随心所欲地挑选”。而超市购物方便,货物新鲜,价格也适中,“令人满意”。 在“金叶”、“佳佳乐”、“贴心人”等装修洁净而明亮的超市,记者看到,有品牌、标明物价的食品、日用品摆放整齐,令人耳目一新。超市良好的购物环境已经越来越被广大拉萨市民所看重。
情调酒吧进圣城
红砖墙,青石地,安静的烛光,轻柔的音乐,数盆花卉郁郁葱葱,这间充满情调的小屋有个别致的名字音乐厨房。 “音乐厨房”位于拉萨横贯东西的北京路上,它的北京主人叫祁联。 “我设计的酒吧是美式风格,古朴而有味道,偏于怀旧。在拉萨这个古典的城市中创造现化意味很浓、洋味十足的酒吧,不是别有味道吗?一方面吸引国外客人,另一方面我希望能为拉萨注入一种新的消费文化。”向阳的木桌前,祁联用他那浓浓的北京腔说着自己的得意之作。祁联今年5月份第一次进,他原打算到旅游,来了以后,却被拉萨浓郁的民族风情所吸引,留了下来。 “我觉得拉萨的歌舞厅很快就会没有市场,因为时代在进步,人的品位也是如此,拉萨人的文化层次比以前有很大提高,在文化需求方面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我对情调酒吧的市场很看好。”虽然到拉萨时间不长,出过国、留过洋的文化人祁联对于拉萨已经很有自己的见解了。 从酥油茶、青稞酒到啤酒、饮料乃至咖啡、红酒,拉萨人不仅对“喝什么”讲究起来,对“喝”的环境也越来越讲究。前几年风靡一时的茶馆现在生意已经大不如前,有“茶座”的歌舞厅也日益冷落,“品位”与“情调”两个词的运用频率高了起来,拉萨酒吧文化初显端倪。 距离“音乐厨房”100米处,蓝白色相间的“罗达斯”门面活泼大方,纯木质的装修设计令人耳目一新,一座老式火炉旁,几位藏族年轻人正喝着啤酒聊天。这样的场景,会让你误以为自已身在异域。“到这里来的藏族顾客比较多,差不多占到三分之二。”老板说。一向懂得享受生活的拉萨人自然不会忽视别致的环境。 “我常和几个好朋友一起到这里来喝点什么。”“音乐厨房”的主顾、广播电台记者央诊说,“你会觉得,在淡淡的烛光中欣赏自己喜欢的音乐,那种感觉真的很好。喝什么,倒无谓。”说话时,里查. 马克斯磁性的嗓音从音箱中轻柔飘出,在古色古香的大厅里弥漫开来。
中档品牌服装吃得开
“这里居然还有真维斯!”几位过路女孩望着JEANWEST的门面惊叹不已。北京中路近期开业的"真维斯"专卖店,明亮的大厅、大幅宣传画吸引了不少过路人驻足观看,两位红衣僧人则好奇地拿着一条纯羊毛围巾,议论着款式和价格。 “全国统一价位的真维斯服装在内地60平米左右的专卖店月销售额至少在8000元以上,作为地区的第一家,我估计这里的生意没问题,一个月几千块钱小意思。”专卖店姓李的负责人这样说。 100至400元价位之间的中档品牌服装越来越受到拉萨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欢迎。“品牌是第一位的。”天歌专卖店老板在谈起他的成功经验时说。在位于拉萨市繁华的娘热路口处,天歌专卖店“波斯登羽绒服”的大型户外广告牌十分抢眼。这个面积不到30平方米的小店面,因为在拉萨打响了一场“牌子战”而变得家喻户晓。 在内地的大中城市,品牌服装早在80年代中期就获得了成功。而在同一时期,拉萨人的生活仍然十分封闭。路途遥远和交通不便大大影响了拉萨与现代化生活的接轨。“那时,能给大人小孩子买几件新衣服就不错了,没有人讲究那么多。”一位藏族妇女显然没有忘记那些紧巴巴的日子,“现在,手头有些钱了,给旺堆(其夫)买衣服也得拿得出去的,不能让人笑话。” 买衣服讲究牌子不过是近几年的事,90年代以前的拉萨,“生意非常好做”,货物进到拉萨短时间内便销售一空,同时,其服装档次之低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也是数得着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拉萨有条件讲究品牌的人越来越多,工薪阶层和年轻人对此更为看重。在这种状况下,拉萨中档品牌服装生意火爆,“有个性、有品位”的更是出手不愁。
“流动的风景”方便乘客
“去年我换的‘桑塔那’,今年又被淘汰了,拉萨人现在‘打的’认车,我们只好换,在内地也很少有地方坐车这么高档。”来自四川的出租车司机杜普一边驾驶着崭新的“桑塔那2000”,一边深有感触地说。 杜普90年代初到拉萨开出租,那时,大街上跑的都是“长安”、“奥拓”和“少林”等中国的低档车,1996年前后,拉萨的出租车行业发展很快,红色“夏利”成为环城主要风景,也有少量的“桑塔那”神气活现地出现在街头。仅仅两年的时间,桑塔那已占据了拉萨的大街小巷,夏利车也从“的士”行列中消失了。紧接着,好象接到通知一样,豪华型桑塔那数月内“繁荣”,“桑塔那2000”成为拉萨主打出租车。 “内地出租车没有拉萨的豪华,”杜普感慨地说,“成都的出租车大部分还是‘小奥’,‘夏利’有一些,‘桑塔那2000’基本上是单位用车。” 出租车换型频繁,市民和外地游客成了受益者,车子高档了,可“10元钱走遍拉萨城”的老规距却没有变。 拉萨市公交公司琼达经理提供这样一组数字:拉萨市目前有1000辆出租车,600辆中巴,在这个总人口不足20万的城市,这些车辆已完全满足市民及流动客人的需要。不过,对于普通市民来说,10元钱的“的士”和2元钱的“中巴”还是显得有点贵,他们无法靠此来保证长期的上下班。今年,拉萨市利用无锡援助的11辆公交车,开通了8条市内公交线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坐车贵”的问题。可仅仅这些,并不能让拉萨市以及附近郊县的百姓坐上便宜又方便的车。据悉,拉萨市政府已经意识到完善的公交服务体系可以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做出承诺,向内地学习,进行站点建设,完善公共交通,方便更多人。
拉萨古城范文5
决定在哪做客栈,让银翘在大江南北转了又转,始终不能咬着后槽牙:得嘞,就这儿吧!2007年8月我在转了一个多月,之前也去过数次,感觉自己的心性还挺接近藏地风情。最重要的是这之前母亲走了,也突然间让我感觉生死不过一瞬,世上没有什么事是绝对羁绊,随心所欲不逾矩很快也就是一辈子。正想着离开并没有太多热情停留的北京城,找一个喜欢的地方落脚随便行走随便纪录好好生活,当时想到的是中甸,那里是藏区,又小得得当。
一个做记录片的广州姑娘在拉萨待了几年,本也要做一家客栈,租下房子却分身无术就想转租出来,把消息告诉给银翘,她说:不若一起?!抬起头望向窗外,拉萨的星空幽蓝明亮而且还居然看得到云,转回头盯着电脑一分钟之后,我坚定地打出了两个字:得嘞!
2007年10月20日我坐着火车离开北京。那之前银翘带着几个朋友已经入住过我们的客栈,之后去了阿里,又进入尼泊尔和印度,在刚刚需要真正联系的时候我们失去了联系,她说:你办事,我放心。北京很大认识的人很多但好像什么都与你无关,你始终感觉自己是一个人。拉萨不大认识的人很少,是真正的一个人在生活,好像并不那么孤独。阳光总是很好,八廓街总是很热闹,总是能看到有趣的人和事,并不愉悦的是冬天的拉萨经常停电还狂风,何况装修这件事在哪里都算不上享受,刚装修的房子无处可待,蹲在院子里做石子路,把屁股都能冻伤。装窗帘只有病殃殃的软滑轨,窗帘杆都找不到,幸亏我发现了一种印经幡的黄布做窗帘才挽救了颓势,后来看到这种黄窗帘几乎成了仙足岛客栈的主色调,我,甚感欣慰。
并不悲苦的相依为命
2008年3月11日银翘来到拉萨。3月14日正是一个初春天气,阳光一如即往火热,从昨晚到上午我们都一直在做去八廓街的准备,只不过一会上网一会聊天一会吃饭误了些时候,十一点多,有北京的朋友在QQ上说:听说出事了。我们表示很淡定:别胡说,很安定。再过十分钟,拉萨的朋友打电话过来了:别出门别出门。我们惊了,马上跑出去看为什么不能出门。站在仙足岛的桥边上,天空上腾起浓浓的黑烟。出租车带来一批批惊慌的人,我们两个惊慌地坐上一辆出租车往布达拉宫方向奔去,到了白塔那里已拉起了绳子,我的车门开着一条腿还搭在地上,司机片刻不停留急转兜头便返,我半伏身半回头瞄了一眼银翘,她正半伏身半转头向车
外张望。回到仙足岛我们立刻就投入到了抢购食品的行列中去,门口所有菜摊的菜米面肉全光,我们幸运地抢回了10斤肉,几天过后它只能成为风干肉了。那天的傍晚彩霞满天,夜色之前天地安宁,我推开屋顶的铁盖半爬兼匍匐向前直到可以望见布达拉宫,还是一片安宁,银翘正在院子的厨房里做她最拿手的红烧茄子,一道炊烟从厨房的窗口窜出,安宁的天地间,这时只有我们两个人在,于是,那么一种并不悲苦的相依为命之感就油然而生了。
隔天再出门,拉萨河边的路上只有我走前银翘走后的两个人和影,仙足岛中桥上的经幡被狂风高高吹起,拉萨河在雨季之前只有小池片片。生态路上的小店都关了门,有人从拉门下面伸出一个头张望一下就马上退回去。路口已经不让出去,我们和几个周边店主依着一个台球案子在好奇探查中百无聊赖,远远看见三个外国人背着大包手里拿着张白纸走过来,以为那白纸必是通行证,走近才知不过是一个手绘地图,他们要去城里的青年客栈,当然是走不进去了。银翘款款走上前去细细打问,最后把这两个荷兰人和一个西班牙人带回客栈,让他们成为了她亲自招待的第一批客人。
走下高原
2008年的冬天我在西安待了一个月,当地人互相称呼通常是某师,我想着是师傅的简称,在QQ群里一公布,从此我成了王师,银翘成了银师。其实我们两位师傅在拉萨共处的时间并不长,交替管理客栈,其余就是自己的时间,对我们两个人来说基本上是旅行时间。当我们都在的时候就一起做饭、聚餐、泡温泉、过林卡,去过所有的节日,规划一些线路去玩上三五天,去旁边卓玛的酒吧听她唱歌或大声聊天。能住在仙足岛上的客人也多数以朋友或朋友介绍为主,也有被银翘在磨房网上的大名吸引来的粉丝团,曾经一度我们甚至被笑推为仙足岛头牌,凭的就是这股子气场。
我们的客栈是新款藏式连接别墅的一幢,作为客栈算得上小,很难为自己保留一个私密的空间,几年的时间,我们两个是在打包上路拍照写稿洗床单铺床中周转过来的。不能说是乐此不疲,也并不是从来不曾厌倦,可是给自己的答案总是心甘心愿。生命中并没有真正的完美。在哪里生活长了都会培养起一个自己的生存环境,有自己的朋友和生活方式,在拉萨随意所至身心自在,负面的是时间长了身体上就有些扛不住,2010年的冬天我居然得了腮腺炎,一夜之间右脸和脖子全肿起来,呑咽口水都困难,得了这种通常只有孩子才会得的病可能是身体给出的一个警示,之后的冬天就是剧烈的咳嗽,整整一个月都不好转。2011年的春天银翘在拉萨每天头晕头疼了一个多月,后来去了海拔相对较低的林芝转了一大圈才有所好转,我们都不是勉强的人,所以想着也许是我们考虑走下高原的时候了。
我始终认为不管与谁合作,基础一定是信任,根本上是对对方品格的信任,有了这种信任,生活中的细节不合拍之处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不值一提。当我们考虑下一站时候,我依然看好中甸,银翘则选择了双廊,但我们对拉萨的心依然不死,再找个大房子,做个大客栈还一直是我们的心愿。我在中甸找了一个房子,开始没想好做什么,想好之后与银翘商量,她说怎么样她都接受。银翘邀请我与她合作双廊的客栈,一个合作了四五年的人还愿意与你继续,我认为这已经是彼此之间最高的赞美。
在很长的分解过程中,我们好像还一直维系着“咱们家”的关系,当最后的各属于自己的物资分理清楚,似乎才真的到了暂且说再见的时候。此时,我和银翘隔洱海而居,我在大理古城,她在双廊。我依然知道,有些人一旦错过就是一辈子,有些人,不论世事如何变迁始终会留在身边,我也依然相信,这里面一定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并不为人所控。勉强想就错了,走过和未来的岁月都属于生命的部分。
王郢 绿杯子
河北石家庄人,2004年4月~2007年10月在《户外探险》杂志社任编辑,现勉强可称为自由摄影和撰稿人,毕竟时不时供稿给各类杂志换取几文可继续在路上的车资,目前暂居云南大理古城。
拉萨古城范文6
佛教修行关键于发菩提心,在世俗意义上,讲不伤害有情众生,以众生为念。因而,藏地许多出家修行的僧侣在春夏万物生发之际,于寺中修行,不离开山门,以尽力避免伤害道路、空气、水里的昆虫等生命,此期间的修行称之为“夏坐”。当夏坐结束之时,正是藏历七月盛夏,僧众出山门,居民则以酸奶(藏语称酸奶为“雪”)供养僧人,此节日称之为“雪顿”。
常常,我们在那曲的朋友来拉萨办事前,会先开车去草原上,直接找到牧民家里,买上一大盆新酿的酸奶带来拉萨。这新酿的酸奶雪白耀目、浓如醍醐,其味甚酸,但醇香无比,佐以白糖,是解暑良品。但是好酸奶不能久放,两三天内可以过过瘾,大多数时间我们是在布达拉宫东侧邮局门前的小摊前,坐着小板凳吃本地量产的酸奶。
过去老拉萨人就是吃着酸奶,在布达拉宫前雪区看一年一度的藏戏大汇演。雪区指的是曾经延展在布达拉宫下的一片藏式民居,曾经鳞次栉比,巷道纵横,是一片富于趣味的古城区,今天基本已经被广场取代了,仅余昔日的一些政府机构,雪空勒巴(管理雪区的区域性政府)、东西印经院等建筑。
雪区的居民大都搬去拉萨第一个居民小区雪村居住,雪区原先的藏戏队“雪巴拉姆”还在。有一段时间,我们跟着“雪巴拉姆”下乡演出,特别是开春却果节之时,许多村子邀请藏戏团去演出。穿过拉萨河、雅鲁藏布江两岸的堆龙德庆县、曲水县成片的青稞田,进入树荫覆盖的村中,村民们早已备好啤酒、糍粑、馒头和热菜热汤,随便吃上两口,好戏开锣,带着相机,我和小孩子们一起爬在戏台边上看戏。平时在拉萨,“雪巴拉姆”每日都要排练,剧团请了藏剧团中的觉木隆藏戏的传人大次老师、以及功德林寺的一位老师,传承最纯正的藏戏艺术,同时还系统地学习其它传统音乐与舞蹈艺术,如朗玛、堆谐、卡尔宫庭舞、扎念弹唱等。看得多了,渐渐发现在藏戏中综合了许多民间及宫庭音乐与舞蹈艺术的精华,比如牦牛舞、藏语相声、说“雄”(一种快速并富于节奏的道白),特别是其中还包括了神秘的藏传佛教“跳钦”(即“羌姆”)的内容。在藏戏之一的《白玛文巴》里,就有这么一段精彩的“跳钦”,在嘉令、筒钦、唢呐及法鼓烘托出的庄严神秘气氛中,头戴神灵面具的舞者在舞台上打着旋子,形成超验的旋涡所有这些,在一年一度的雪顿节上,都看得到。
老雪区曾经有一小广场,旧时噶厦政府就是在这里以藏戏汇演的方式来庆祝“夏坐”的结束。全藏最好的藏戏团都会请到拉萨来。不只只是唱戏而已,同时也是娱神、与民同乐的节庆,因而富于仪式感、章法谨严。节庆期间各日的节目早早排定,各地的藏戏队提前赶到拉萨,听从调遣。每天的出场顺序十分讲究,在雪顿节第一天,一早自哲蚌寺展佛结束后,藏戏演出在布达拉宫下的雪区开幕。第一个出场的藏戏队是来自山南宾顿巴的白面具,其实宾顿巴的表演并没有多大的戏份,其功能主要是净场的仪式,并以歌舞的方式来赞颂神明、祈愿圆满。现在的雪顿节固定在八月初开幕,在龙王潭、罗布林卡二地,好戏开锣,接力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