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化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化学范文1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社会的变化,人们对知识的认识也从理念转为实际。教师在每个科目的教学过程中,会比以前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点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的掌握程度,也就是教育学家常说的生活化教学。其中,作为理科学生应当学好和掌握好的化学也不例外,就高中化学生活教学的现象以及教学的方法做出相应探讨。
关键词:
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方法
高中化学对高中理科生来说可能是一门比较困难的学科,化学学习不像物理和数学一样以计算和运用公式为主,也不像生物一样属于记忆学科,它夹杂了计算和记忆两个方面,所以,许多学生在学习化学时感觉比较吃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学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接下来就高中化学生活化的现象和进行生活化教学的方法作相应的介绍。
一、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现象分析
在当代中国的教育背景中,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模式还是比较单一,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高考模式下,教师还是主要采取以讲课为主、练习为辅的教学模式。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觉得化学知识枯燥乏味听不懂,从而导致学习质量下降。虽然教师不能改变教学模式,但是可以改善自己的授课方式,即生活化教学。其实,在许多高校中,部分教师已经采用了生活化教学方式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生活化教学在未来必然会得到发展和普及,因为其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紧张的高中学习氛围里,如果学生有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学习过程对该学生来说也就不会变得痛苦,进而有利于其未来的发展道路。
二、进行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方法
1.课前准备与所教内容有关的生活现象
有的学生一听见化学课就无精打采想睡觉,这在高中并不少见。所以,如何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化学充满激情,这是教师需要在准备教案时考虑的。生活化教学在这个方面有着不小的作用。比如,在教学化学反应时,对化学反应速率这一节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对铁生锈这个现象来进行探讨,教师可以对铁制用品直接暴露在空气下和不暴露在空气下生锈的快慢进行介绍,使学生感到化学其实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引起其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在对一个物品进行化学介绍时,也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学。比如,对硫酸的介绍。硫酸在我国属于禁止交易的商品,教师不可能拿瓶硫酸在课上给学生介绍。所以,为了让学生了解到硫酸的性质并让其留下印象,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与硫酸相关的东西。教师可以通过PPT向学生展示遭受酸雨的环境来介绍硫酸的化学性质,使学生意识到硫酸的危险。
2.在课堂上引用生活实际
学生对一节课内容的吸收理解至关重要,教师应当在介绍知识要点的同时举一些例子使同学们理解并加深记忆。比如,在化学选修三中分子体积的相关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生活中的例子。大家都知道生活在北方的人们在晚上往往会把汽车水箱中的水放掉一部分,因为北方晚上气温低,水箱里的水会凝结成冰块导致其体积变大,如果水箱里的水没有装满则影响不大,如果装满则会破坏水箱。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述这个案例的同时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水变成冰块时体积会变大”,并让学生从氢键的角度进行回答。在水变成冰的过程中,大量氢键的形成使水分子排列规律,使原本的单位占有率下降,从而体积变大。通过这个过程,学生有了生活常识,也掌握了化学知识。
3.在课后布置相应的作业
学生对知识的运用程度体现了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尤其是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应该更为注重培养学生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能力。比如,在教师对原电池这一节进行讲述后,让学生通过对原电池发电原理的了解在家中制作简易的发电机,比如,水果发电机。让学生通过家中常有的简易装置对课内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用,既检测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也运用了生活化的教学模式。
4.实验课的使用
正如前文所说,化学不单单是一门理论学科,它是一门需要动手操作的学科。随着现在国家对教学质量的重视,实验室也不仅局限在大学,它开始出现在高中学校里。高中化学的教材中几乎每一节都有实验课题,有能力进行的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实验室,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比如,在教学焰色反应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实验室进行教学,让学生观察各个金属点燃时发出的不同颜色,这比直接记住要更生动形象。当然,教师开展实验课时一定要保证学生的安全,类似于铝热实验等的放热反应或者有危险指数的实验,教师可以采取演示或者播放视频材料的手段,不用将学生带到实验室进行实验。
高中化学范文2
一、注重实验复习
化学是基于实验的科学,高中化学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都与实验息息相关——通过实验概括出来。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实验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实验,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由于经历了知识学习的过程,所以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既有深刻理解,又有全新认识,最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重视实验“双基”,奠定创新基础
要想较好地完成化学实验,观察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作出合理解释,最终分析和归纳实验结论,离不开对实验“双基”(化学实验基本常识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高中化学复习中,要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实验任务,就必须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和有序贮存实验“双基”,以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保证使用时的正确提取。
2.“整合”简单实验,树立创新意识
高中化学实验复习中的“整合”就是通过对实验的整理,将原本掌握的知识进行结构重组,以寻找不同简单实验之间的交叉点和结合点,使知识达到融会贯通,从而有效训练学生思维的创新性。“整合”简单实验的方法主要有“横向串联”和“纵向延伸”两种。“横向串联”,即以一些常见的实验物质为载体和线索,从而带动化学中与该物质有关的简单实验的复习。“横向串联”能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和层次化,最终形成知识网络。“纵向延伸”即将已知化学原理或方法纵向延伸到知识或情境中以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知识。“纵向延伸”能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增强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拓展课本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当然,熟悉和掌握教材中的实验远远不够。因为有关化学实验的题目往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所以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挖掘和拓展教材实验,使教材实验更具探索性、综合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精”“准”“读”“整”“质”“解”
在高中化学复习中,“精”“准”“读”“整”“质”“解”缺一不可。
1.注重“精”与“准”
在高中化学复习中,做化学练习题,应注重“精”与“准”。“精”即“少而质量高”,“准”即“不搞题海战术”,旨在更好地把握复习方向,增强复习的目的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教师不要在同类题目上花太多时间,而要提高复习效率,既要避免重复出题,又要尽量剔除学生已掌握的题目。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能避免由于习题量过大而给学生带来的厌烦心理。
在高中化学复习中,教师要明确复习内容的特点和要求,明确重点和难点。例如,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重要的氧化剂、还原剂、臭氧、过氧化氢,常见的生活环境污染和防治、原料与能源的合理利用、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等重点和难点内容,应适当增加习题的练习量。对于不作为重点的内容,比如,对电离度、二烯烃、卤化氢和二氧化硫的实验室制法等内容,只要了解相关内容即可。这样,复习就可做到详略得到、重点突出,最终增强复习的有效性。另外,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注重书本知识的实际运用,才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最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把握“读”与“整”
在高中化学复习中,针对知识点,应注重“读”与“整”。“读”即“解读与分析”,“整”即“整合”,也就是解读和分析知识点,并将其整合,构建知识框架结构。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注意章节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又要注意章节之间的联系,力求在纵横比较中,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形成有机的知识体系。例如,对于“电离、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和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离子反应方程式”的知识点,教师可引导学生建立这样的知识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使学生一目了然。
根据图1,学生既能扩充知识,又能明确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列举相应的实例和特例,达到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的目的。总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解读、分析、概括与整合的能力,使学生既能分析知识点的细枝末节,加强记忆,便于运用,又能分门别类地整合知识点,从宏观角度把握知识点。例如,在化学实验中往往要对所产生的物质进行离子鉴定,学生可针对四种常见离子的鉴定方法进行总结和概括(SO42-的检验:先加盐酸,再加BaCl2BaSO4,其为白色沉淀);Cl-的检验:AgNO3和HNO3AgCl,其为白色沉淀;NH4+的检验:OH-加热NH3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由红色变蓝色;Fe3+的检验:KSCN产生血红色的液体,不是沉淀)。总之,加强对知识点的解读与整合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起到“四两拨千金”的效果。
3.追求“质”与“解”
在高中化学复习中,教师应追求“质”与“解”。“质”即“质量”,解即“讲解”,也就是在充分考虑学生可接受程度和实际能力、水平的基础上,保证习题质量,较好地把握习题难度、知识容量和思维容量,并着重为学生讲解重点和难点问题,具体包括四点。其一,习题应以中档难度的题目为主,注意紧扣基础,不轻视常见题。其二,大胆放弃偏题、怪题,在中档题目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适当增加难度,使学生在做题中受到启发,最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其三,在做题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因材施教,对题目进行严格刷选,确保题目与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相匹配。其四,教师要让学生提高自身的鉴别能力,要求学生对会做的题目简单书写解题过程;针对难度较大的题目,教师要为学生重点讲解。
高中化学范文3
1.初三教材中不做要求或未教授,同时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做要求的内容:
1.1 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1.2 同素异形体、粗盐、结晶水合物、潮解、风化等名词或概念
1.3 氧化物的分类:
在初三的教学中只要求根据组成元素,把氧化物分成金属氧化物与非金属氧化物;而从氧化物的性质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过氧化物、其他更复杂氧化物这部分知识初中未做要求与介绍。
在初中的教学中,有很多的知识降低要求或删减了,有要求的也很多只是停留在具体物质本身的性质介绍上,并没有总结提升到同类型物质的性质通性上,也就是只介绍“点”,未延伸至“线”或者“面”上,而高中化学需要同学掌握的不仅是物质本身的性质,同时也需要掌握同类型其他物质的相似性质。这些都需要我们在高中教学中加于关注。
2.初三教材有出现,但高中教学必须进一步加深或完善的内容
2.1 化合价计算
初中化学中介绍一些常见元素化合价,这些元素的化合价仅仅是它们的主要的化合价,部分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列出,如果简单认为这些元素只有表格中的化合价,在解题时易造成思维定势与错误。
2.1.1 化合价的范围
多数非金属元素的最高正价数等于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负价数等于达到稳定结构需要得到的电子数,通常认为: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与最高正价的和等于8。故非金属元素化合价可为最高正价,可为最低负价,可为他们之间的中间价态。
2.1.2 计算化合价
在平时学习中,部分同学不相信自己的计算,受思维定势影响,对于计算出常见元素化合价之外的化合价不敢肯定。如:Na2FeO4中铁元素呈+6价,而化合价表中铁只有+2、+3价,所以不相信计算结果。实际上,已知化学式求化合价,只要其他元素化合价确定,根据各元素化合价代数之和恒等于0,就可以求该元素化合价。同时,有的同学一直认为“正价在前负价在后”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对某些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不敢肯定甚至算错。如:CH4中碳元素呈-4价,而有的同学却算成+4价;NH3氮元素呈-3价,而有的同学却算成+3价等等。
2.2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初三只举例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而高一年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我们在此要进一步加深与完善,要求同学初步懂得计算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以及核外电子总数;我们要根据教材中原子结构示意图,总结出质子数为1-18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第一层只排2个电子,第二层只排8个电子,电子优先排满第一层以后再排第二层。从教材给出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同一列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同一行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等。总结这些规律有助于学习高中化学原子结构知识。
3.在基础实验方面:
3.1 在基础实验操作方面
有的初中校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少甚至没有开设实验课,学生很少甚至没有亲自动手做过化学实验,有的连真正的化学仪器都没见过,老师也只是在黑板上画实验与讲实验。故此,我们应该在第一次实验课中,教会同学基本实验的规范操作并留出足够时间给同学实践与纠正。
3.2 启普发生器
初中化学选学启普发生器原理和装置,高中虽不要求启普发生器但该装置原理或简易装置在高中却多次用到,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其原理。
3.2.1 原理:利用压强原理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
引发化学反应时,打开导管中止水夹或活塞,导出容器内气体,在外压和液体重力作用下,液体进入容器,与固体接触并开始反应;停止反应时,夹紧止水夹或关闭活塞,容器内产生气体无法导出,使内压增大,将液体压入球形漏斗里,使固体与液体分离,反应自动停止。该装置随开随反应随关随停止,十分方便。
3.2.2 适用条件:用于该装置制取的气体须同时符合下列三个条件:
①块状固体与液体反应(不能控制粉末状固体与溶液接触);
②反应在常温下进行(不需要加热);
③除气体外,产物可溶于水且放热较少(若产物微溶,可能堵塞溶液通道;放热多使玻璃容器炸裂)。
3.2.3 实验前须检验装置气密性
该装置不宜用常规方法检验装置气密性,通常用液压气的方法来检验装置气密性。
高中化学范文4
新课程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是高中化学的基础,内容广泛,突出和强调“基础性”。《化学1》体现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用最基本的化学反应,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2》则用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规律,认识化学变化与能量的关系,通过有机化合物的知识来进一步认识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教学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使新课改顺利进行,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新课程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1.教学内容多与教学时间紧的矛盾。必修《化学1》和《化学2》,虽然只有八个专题,内容却涵盖了旧教材几乎三年的内容,教学时数只有72学时。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紧,这是新课程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
2.学生听课容易解题困难的矛盾。由于新教材的配套资源特别是习题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辅资料基本沿袭了旧课程的理念,习题以繁、难、偏、旧的陈题为主,内容扩展较多。学生反映上课能听懂,课后解题却很困难的问题。
3.探究实验与课堂教学的矛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新课标又要求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新教材新增了“活动与探究”栏目,可由于“活动与探究”实验是穿插在课堂教学中的,由于教学时数不足,直接导致有一些要学生探究的实验以演示实验代替,而且一些实验内容的调整也给实验药品和仪器的配置带来困难,有些实验暂时无法开设。
4.探究式教学与教学时间的矛盾。“活动与探究”是培养学生科学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教学模式。但探究教学的实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受到了挑战。通常一个探究活动从立题、设计方案、讨论优化到实施最短需要一周的时间,这一点几乎是做不到的。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教学最突出的问题。
5.新旧知识的衔接问题。必修模块教材中,几乎每一章节都有初、高中知识衔接,例如初中教材中对酸、碱、盐及其相互反应的要求过低,高一如果不补充内容,学生在学习“物质的分类”部分就较困难。如果不了解这些衔接点,容易导致学生知识的跳跃,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途径
1.深入研究教材知识,合理重组教学内容。《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必修《化学1》、《化学2》的目标是:认识常见的化学物质,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认识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新教材采用专题式模块编排,倡导“事实学习”,淡化了基本理论的主线,使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忽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造成听课容易解题困难的现象。必修1中金属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隐去了周期和族这条过去最熟悉的线索,将整个金属元素化合物作为研究对象。大量的信息同时出现在学生面前,又缺乏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基础,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通过大量实验归纳知识。若教师的指导稍不得法,就很容易感到知识凌乱,把握不住规律,从而走入死记硬背的死胡同。造成“一听就会,一用就错”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的编排主线,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地重组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金属活动顺序”知识出发,突出“分类”这个主线,才能使基础知识清晰。
2.精选习题,培养能力。有效的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对知识的加深。如果能以发现问题的态度去完成练习,不仅能深刻地理解知识,还能发现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提高学习的兴趣。坚持集体备课,分工合作,由接受任务的老师采集、筛选习题,利用集体备课讨论、优化,然后布置给学生,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合理安排探究活动,达到新课标的三维育人目标。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实施探究式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核心内容进行探究。科学学习强调亲身体验,但由于时间和学生知识基础的限制,不可能把课本所有知识都进行探究,这就要选择那些最有探究价值而且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探究的内容进行探究。
(2)重视学生所学知识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教材中“活动与探究”、“思考与讨论”栏目的知识,让学生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主动加工,并在此基础上获取、建构新知识。才能使所学知识持续发展,能力创新进步。因此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寻找新知识的增长点,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情境和素材,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3)探究要面向全体学生。科学探究要求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调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量大,跳跃性强,具有很强的挑战性,特别有利于尖子生的发挥,但对于基础知识不太牢固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中首先注意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真正参与探究。
高中化学范文5
化学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是与实践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在高中化学教学内容中,绝大多数都是揭示生活自然现象的化学原理,对于好奇心较强的高中生来说,这些知识可以有效的满足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随着新的一轮课程改革深入推进,新教法的研究工作需要有科学合理的教学理论作为支撑,定量化的教学理念是近年来新进提出的教学思想,对于高中化学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二、相关概念
所谓定量化教学思想,就是将高中化学中那些抽象的知识点进一步实现数据化,进行一种定量的分析,这样可以将知识讲解的更加清楚透彻。换句话说,定量化的教学理念就是培养高中生运用数学的思想来应对化学学习中的各种问题。高中化学是理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学思想是理科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理念,例如,高中化学中存在大量的实验,这些实验中就含有很多数据分析,这些实验数据也是现代化学的基础。再如,一系列的化学问题可以使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解释,这种反应式中存在着各种化学物质进行反应的量的一种变化,这就是一种定量分析思想在高中化学学习中的典型应用。同时,这种定量化的分析可以使得高中生更加严谨的学习态度,对待问题的科学、客观的学习思想,为今后他们进入高等教育阶段进行具体的某一理工科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定量化思想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这种定量化的教学思想,可以有效提升现代高中生的整体素养,是符合素质教育的整体要求,也是提升高中生治学严谨性的有效措施和手段。从科技的发展来看,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进步都需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只有这些的思想才能进一步研究出解决当前问题的措施和方法。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没有定量化的研究,任何一项技术都不会有突破性的发展,最为简单的就是火药的发现,当时的古人没有通过大量的实验得出硫磺、硝石、木炭三种的配比,火药是不可能被发现出来的。因此,现代科学研究的严谨性使得我们在进行高中的物理化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和思想,而这种定量化的分析应用到高中化学之中也就是这种教学理念的具体表现。同时,定量化的教学理念也是抵御学术腐败的有效措施,让学生从小培养这种严谨的治学理念,当他们走向工作岗位之后,需要实现更加严谨的工作作风,只有数据才能说明问题,没有数据的支撑妄下的结论都是靠不住,只是一种空想,如果将这种空想直接变成一种结论,这一过程也就出现了学术造假,定量化的思想可以从小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思想,没有数据支持的理论只能是一种空想,而不能成为学者手中的结论。
四、具体教改措施
(一)改进高中化学实验仪器和设备
实验是实现化学教学定量化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实验设备是否符合化学教材的要求是实验设备和仪器是否完善的依据。人教版新版教材对于化学实验的要求不断提高,需要学生亲手开展的实验就有很多,例如食盐的提纯实验等,这些实验是培养学生定量化学习的基础和支撑,只有从实践中得出的结论才是现代化学数据化、定量化研究的前提。而现实情况就是现在很多高中一般性的化学实验设备都已经具备,例如:试管、烧杯、天平等都在不断完善之中,只是在一些特殊的实验中还缺乏相关的实验仪器和设备。这些的设备主要集中在教师的演示实验之中,例如分子结构的测定需要有光谱仪等设备,这些都是一些学校可能暂时没有的,学校需要积极加以解决,完善实验设备短缺的现状。
(二)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及时更新,适应定量化教学的需要
教师是教育的主要引导者,化学老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定量化学习思想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教师的教学的定量化思想,将他们的教学理念不断转变,实现更加严谨的教学态度,一步一步的推导,最终得到相关的结论和概念,更加具有说服力,学生不仅从中学习的治学严谨性,同时也对相关的结论有了一个更加深度的理解。
(三)现代的教学手段应用,化学定量化教学的趣味性增强
现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提升改造,对高中化学定量化教学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些技术实现了教学手段的更新,例如多媒体课件,微课程,电子书包等等,这些教学手段可以使得高中化学定量化教学更加形象、具体、生动。由于高中生在这个年龄阶段比较喜欢这些网络、电子产品,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引入这些网络化的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兴趣,使得枯燥无味的化学元素表,反应式等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教学意识不断提高。
五、结语
高中化学具有抽象化、复杂化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实验设备的提升和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升级,实现教学过程的对学生引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辅助作用,真正实现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作者:耿志娟 单位: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范文6
一、实验现象异常的成因
1. 药品变质造成的实验异常现象
案例:用新制的FeSO4与NaOH溶液反应制备Fe(OH)2时,结果未能观察到白色絮状沉淀,而看到的却是灰绿色沉淀,并逐渐变成红褐色.这种情况是学生可以自己分析得出原因的,操作的关键:1.为什么要用新制备的FeSO4溶液?2.为何将滴管插入试管里溶液的底部,慢慢挤出NaOH溶液?最佳的改进方案:可以在溶液表面封一层苯或封油层以隔绝空气,氢氧化钠溶液事先煮沸以赶出里面的氧气.
2. 滴加与反滴加的顺序不同造成的结果不同
教师或学生在实验中,若将化学试剂的加入顺序变更以后,有可能引起实验现象不明显甚至得到截然不同的实验结果.
如Cu(OH)2的制备是高一的一个学生实验.若按教材要求的方法和步骤,向盛有CuSO4溶液的烧杯中滴加NaOH溶液,可以产生大量的絮状沉淀,但是对该沉淀进行加热时有时就是看不到黑色CuO.实际上,按如上操作一般生成的沉淀只能是绿色的碱式硫酸铜,致使观察不到Cu(OH)2的受热分解现象.所以,建议将步骤改为“向盛有NaOH溶液的烧杯中滴加几滴CuSO4溶液”,确保生成Cu(OH)2过程中NaOH始终是过量的.
3. 药品长期存放变质造成的实验结果异常
实验室中某些药品由于长时间放置因氧化等原因变质,如我们检验Na2SO3溶液中的亚硫酸根离子时可以先加入盐酸,产生气体能使石蕊试剂褪色,但长时间放置的亚硫酸钠会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硫酸钠而不能与盐酸反应.这样的实验在操作之前教师要先检验药品是否变质.
4. 药品的量的用量不一定越多越好
实验过程中,特别是在学生做实验时由于实验习惯的问题,在取用药品时用量很随意,很容易出现出乎意料的现象.
例如在做银镜反应时,在一洗净的试管里注入1 ml AgNO3溶液,然后加氨水到完全溶解,再滴几滴新配的乙醛溶液后水浴加热几分钟却始终得不到光亮的银镜.分析原因,应该是银氨溶液配制时氨水量未控制好引起的.在向AgNO3溶液中滴加氨水不可过量,教材描述为“氨水加到生成的沉淀刚好溶解为止”.实践经验证明,氨水过量越多,银镜反应的效果越差.所以我个人建议,加氨水时直到最初产生的沉淀溶解到还略显浑浊(不可使沉淀恰好溶解至溶液澄清)为止,这种银氨溶液氧化能力最强,实验效果非常好.
5. 因实验温度控制不当引起的实验异常
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趋势的一个重要方面.温度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一个反应能否发生、向什么方向发生等问题.所以,温度的合理控制对实验现象与实验结果至关重要.
例如在做乙醇的氧化实验时,将螺旋状的铜丝加热变黑后,如不迅速插入乙醇,反复几次,并不会看到铜丝变红亮,也不会闻到有刺激性气味.因为铜丝插入速度太慢,使铜丝温度下降后反应就不能发生了.
在实际的实验教学中,除了上述原因以外,所用试剂的浓度大小,试剂选用的恰当与否,酸碱介质环境,仪器的选用及装置是否合理,以及实验操作者自身基本操作是否过关等方面也会引起实验的异常现象.
二、实验现象异常的改进与利用
1 .通过异常现象的分析促进学生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严谨的科学态度是高质量地完成化学实验的前提条件.学生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大多是由于实验态度不严谨而引起的.如:试管没洗干净就进行银镜反应的实验,结果看不到银镜出现;用不干燥的集气瓶收集氯化氢或者氨气,长时间收集不满;使用滴管时,一管多用,或者滴加试剂时随意碰到试管壁,导致试剂交叉污染;不按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造成反应现象不明显或不正常等等.如果查明异常现象是由于上述主观原因而产生的,应该借此机会强调良好的实验习惯和规范的操作方法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2.利用异常现象进行知识点的转化学习,达到拓展知识的目的
当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实验失败或误差较大时,要合理的利用失败的原因将知识点转化到相关知识的应用上,往往学生会对异常的实验现象更加关注,合理巧妙地利用这种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教师在这方面可以多加注意这也是教学艺术的一种升华!
3.利用实验异常现象,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探究的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只要学生留心观察实验过程,注意捕捉奇特的变化,就可以发现许多实验异常现象,对这些异常现象进行探究会得到很多重要的发现.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对见怪不怪的现象着手探究、发现问题.中学化学中异常现象很多,其中很多异常现象都可以成为学生进行探究的极好材料.
通过对各种实验现象的分析、探究,唤起了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将“苦学”变为“好学”、“乐学”,这正是当前教育改革所追求的教学理念.只要我们一线教师善于处理异常现象,因势利导,不但可以化解课堂失误,更会增加学生对我们的信服力,增加我们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这对于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反而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