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收益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投资收益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投资收益分析

投资收益分析范文1

【关键词】金融投资 收益 风险

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可支配的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的理财观念也在不断增强。金融投资作为一种理财方式,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当中受到广大投资爱好者的青睐。我国金融市场的形成推动了我国金融投资行业的发展,各种金融投资工具层出不穷,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不同的金融投资工具所带来的投资风险也会不同。因此,投资者要想使投资效益最大化,就必须考虑到金融投资的风险,明白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一、金融投资与风险的概述

金融投资收益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投资概念的不断完善,在实物投资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种投资行为,是个人或者群体在金融市场中购买金融理财商品,以便获得收益。投资收益是指投资人在一定期限内对外投资所起的收益回报。投资风险是指对未来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在投资过程中可能会遭受收益损失甚至是本金损失的风险。投资风险是一种经营风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投资收益与风险是成正比例关系的,金融投资收益越高,其投资风险就越大;反之,金融投资收益越小,其风险性就相对较小。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进行投资的目的就是在最小的风险情况下获得最大的收益。投资收益与风险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由于风险的存在,投资收益会随着风险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二、规避风险,提高金融投资收益的措施

金融投资作为一种理财方式,已经深入到我国当前人们的生活当中。在当今的金融投资市场中,投资者进行金融投资的目的就是获得最大收益,而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的时候,收益与风险是并存的,为此,投资者要想获得更好的投资效益,就必须深刻认识到投资风险,采取有效的措施规避风险。

(一)提高自身的金融投资意识。

在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投资中,有许多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的时候比较盲目,对金融知识的了解不够深,以至于不能清醒的认识到投资风险。为此,投资者在投资之前,首先要加强对金融知识的学习,确定自己的投资目标和投资方案,并针对投资风险做好评估。同时还要对投资环境、公司的经营情况等影响收益因素进行相关的了解。例如在债券金融工具的投资中,投资者要针对影响债券收益的风险进行相关的分析,主要包括利率变动、价格变动、通货膨胀、税收、政策等风险。投资者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充分的了解,才能在投资过程中有效的规避风险,保障投资效益。同时投资者在选择金融投资工具时也应当对各种投资工具的优缺点进行深入了解,对确定选择的投资工具进行投资分析、投资技巧的了解。

(二)加强金融法律法规建设。

在我国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虽然金融市场已初具规模,但是我市场机制发展还不完善,市场的优化匹配还需要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来完成。金融投资风险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严重的阻碍作用[2]。投资者在进行金融投资的时候,如果投资环境得不到保障必然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行径,从而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针对我国金融投资市场环境,需要依靠政府,倡导政府合理干预,加强金融法律法规建设,规范投资者以及机构行为,规范金融投资市场环境,有效的降低金融投资风险,从而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三)投资多样化和风险分散。

投资多样化指的是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进行投资的时候,在了解了各种金融投资工具的收益水平以及风险之后,根据自身的状况对投资工具进行多样化选择,避免投资者将所有资金投入到一种产品上的风险。风险分散指的是投资者在金融市场进行投资活动时,通过科学的投资组合将风险分散化从而有效地控制风险,并达到减少整体经济损失的目的。例如,某投资者手中有80万现金,该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的时候,将40万现金存入银行,将20万元投资股票市场,剩下的资金投入到当前稳定相高、收益良好的债券,这种多样化的投资方式有效的避免了投资者将所有资金投入到一种产品上的风险。

(四)加强风险分析,做到科学防范。

我国金融投资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投资效益与风险是并存的。我国金融投资市场还不完善,各种问题屡见不鲜投。投资者在金融市场进行投资活动的时候应当坚持防范风险、科技为先的原则,不断加大对科技防范的投入,同时密切关注当前金融违法犯罪的最新动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掌握风险控制的主动权。金融风险尽管无处不在,多变突发,但如果深入研究,通过解剖具体个案,互通风险信息,全面总结经验,加强交流合作,就能认识和把握形形的金融风险发生的特点和规律。

三、结语

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市场正在逐步形成,同时为我国金融投资的发展提供了动力。金融投资是一种收益与风险并存的投资活动,投资者在实际的金融投资活动中,一定要深刻意识到投资风险的危害性,在取得收益最大化的同时尽量规避投资风险。投资者在进行金融投资过程中所面临的投资风险是多样的,针对投资环境需要政府加强法治建设来规范投资市场环境,保障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而作为投资者则要不断加强自身金融投资知识的学习,在投资中把控风险,有效的减少风险损失,从而拉动我国内需,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投资收益分析范文2

不过,综合研究从7,466件成功交易的拍品中整理出的312对重复交易数据发现,2014年春黄宾虹市场似乎并不如表面这般火热。今年春拍成功易手的20件拍品平均收益率仅为0.15,其中6件拍品未实现正收益,投资失败率为30%;而所有年份的平均收益率达0.339,投资失败率为26.9%。这反映了破纪录拍品并未带动市场整体上扬,黄宾虹市场尚处于调整蓄势期。与此同时,重复交易数据亦反映如若能在调整期买入而在市场相对繁荣期卖出,投资回报率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亏损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这对于蠢蠢欲动的买家或许意味着黄宾虹市场新一轮播种季来临。

前景:拍场地位低于齐名艺术家 市场价值尚有挖掘空间

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同为近现代山水三大家,黄宾虹是李可染的老师。但相比傅、李这两位齐名的艺术家,黄宾虹作品价格偏低。傅抱石、李可染作品早在2010年前后双双每平尺均价超过百万元,目前黄宾虹作品每平尺均价仍未突破百万。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数据显示, 2014年春是黄宾虹的丰收季,每平尺均价上升至930,865元/平方尺。此时,李可染的均价为1,198,998元/平方尺,傅抱石的已高达2,185,170元/平方尺。

诚然,与齐白石作品的“雅俗共赏”不同,黄宾虹属于学术型书画家,作品“曲高和寡”,市场气氛没有齐白石活跃。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AMMA)整理出的重复交易数据显示,404对齐白石的重复交易数据实现了0.49的平均年复收益率,而312次黄宾虹的重复交易获得了0.339的平均年复收益率,二者的投资失败率均在25%左右。不过,与齐白石市场多轮发掘,价值得到充分开发不同,黄宾虹作品市场直到2005年才开始逐步打开,市场尚有挖掘空间。同时,随着对黄宾虹学术研究的深入,这位近代最后一个集大成的山水大师的学术地位将会得到充分认可,在其学术价值的支撑下黄宾虹市场应该会上升到应有的高度。

风格:“黑宾虹”是市场高价的重要支撑 过渡期保值属性突出

黄宾虹晚年学习吴镇形成“黑密厚重”的“黑宾虹”(1944-1955)画风,奠定黄宾虹美术史地位,也是目前市场高价的主要支撑力量。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AMMA)数据显示,黄宾虹个人书画作品历年拍卖TOP10中有8席为“黑宾虹”时期的作品。这8件作品实现了接近3亿元的成交额,占样本公司总成交额的10.3%。

“黑宾虹”时期气势磅礴的画风、挥洒自如的状态与“白宾虹”(1915-1935)时期干笔淡墨、疏淡清逸的特色形成鲜明对比,因而“黑宾虹”时期平均年复收益率高于“白宾虹”时期。整理出黄宾虹的312件重复交易作品中明确了年份的有108件,其中“黑宾虹”时期的58件作品实现了0.27的平均年复收益率,而“白宾虹”时期的28件作品平均年复收益率为0.18。另外,“黑宾虹”时期的亏损比例也低于“白宾虹”时期。“黑宾虹”与“白宾虹”时期亏损的作品分别为12件和9件,占同时期作品的20.6%和32.1%。

值得一提的是,“白宾虹”向“黑宾虹”过渡期间(1936-1943)的作品收益率明显高于“黑宾虹”和“白宾虹”时期,并且亏损的比例最低,保值增值属性突出。在这108件明确年份的重复交易作品中,22件属于过渡时期创作的,实现的平均年复收益率为0.32。仅有2件作品出现亏损,亏损比例为9.1%。过渡期是画家书画生涯的重要转型期,预示着黄宾虹作品画风向更高境界转化,在黄宾虹作品收藏体系中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这一时期作品同样极具收藏价值。

地域:京津地区交易活跃度高 香港地区投资亏损率低

京津地区是黄宾虹作品交易的主场地。作为常住于长三角地区的画家,似乎其画作在南方更有市场,实际是京津地区上拍量与成交额均最为突出。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AMMA)数据显示,2000年至今20家样本书画拍卖公司共上拍4,638件黄宾虹作品,成交3441件,成交率达74.19%,成交总额接近29.1亿元。在这20家样本公司中,有11家注册地在京津地区,其他9家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及香港地区。其中,11家京津地区公司上拍量达3,407件,成交率为71.9%,实现了18.97亿元的成交额;长三角、珠三角及香港地区上拍1,231件拍品,有242件拍品流拍,最终成交率为80.3%,成交额达10.13亿元。

以主拍卖公司为例,京津地区收益率相对高,香港地区风险相对小。目前数据显示,京津地区中国嘉德、北京保利和北京匡时三家拍卖公司共实现13.475亿元的成交额,占京津地区总成交额的71%。这三家公司成功完成了45次重复交易,尚有11次未实现正收益,平均年复收益率为0.27。其中,中国嘉德的15次完整投资的平均年复收益率为0.3,仅有2次出现亏损。香港苏富比与佳士得亦贡献了2.4亿元成交额,在香港苏富比实现的7次完整交易每次均有实现正收益,且平均年复收益率为0.228。长三角地区,朵云轩与西泠拍卖共实现3.77亿元的成交额,但重复交易记录仅为3次,有1次亏损,平均收益率为0.18。

时点: 调整期买入繁荣期卖出回报高 2014年春市场尚处调整蓄势期

从价量关系看黄宾虹个人指数,2005年与2011年均是黄宾虹作品的相对高点,如若在该时期买入而在市场调整期卖出,亏损的可能性增加。目前统计出的黄宾虹312对重复交易中存在84次亏损经历,买入时点在2011年的达22次,2005年买入的也有17次。

市场总是这样,如若在调整期买入而正好在繁荣期卖出,收益率高于平均水平。仍以2005年与2011年为例,312对重复交易数据中有80对的卖出时点符合条件,这80次交易的平均年复收益率高达0.53,而亏损概率仅为10%。

2014年黄宾虹市场似乎又迎来新一轮高峰,不过实际数据表明市场尚处于调整蓄势阶段。重复交易数据显示,2014年春卖出的拍品的平均年复收益率仅为0.15,而所有年份的平均年复收益率达0.339。然而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的黄宾虹个人数据显示,2014年春每平尺均价为930,865元,比2011年729,239元/平方尺上涨27.6%。拍品收益率与市场表现存在背离,究其原因,存在部分高价拍品推高黄宾虹作品的每平尺均价的可能。如若忽略《南高峰小景》的影响,2014年春每平尺均价回落到643,087.9元,相比2013年春目前市场仍在调整。

价位: 买入价在20万-70万元之间作品增值功能明显

根据312对重复交易的初次买入价格将其划分为三个包含拍品数量相当的区间,分别为20万元及以下,20万元-70万元及70万元以上。观察发现,买入价在20万元-70万元作品在同等收益下所承担的风险最低,其保值属性相对突出。

20万元-70万元区间的104件拍品实现了最高的平均年复收益率,为0.359。买入价在20万元及以下的拍品99件,平均年复收益率为0.34,比最高收益率低1.9个百分点。另外,价格相对高的拍品,收益率反而最低。70万元以上的109件拍品收益率仅为0.211。

不过,作为理性的投资者,在关注收益的同时也应考量风险。通过计算反应风险收益比的标准离差率,20万元-70万元拍品风险收益比最小,即在同等收益的条件下风险相对小。20万元以下拍品投资失败21次,最大亏损率达0.867,其最终风险收益比为2.37。70万元以上拍品的亏损率高达31.2%,风险收益比达2.73。而20万元-70万元之间的拍品的最大亏损率为0.639,风险收益比为2.27。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一价格区间是基于完整的投资周期的买入价而得出,而黄宾虹作品的平均持有年限为3.13年,因此这一区间平均买入时期至少是在3年前。不过反映收益率变动的基于重复交易方法得出的黄宾虹指数显示,受艺术市场调整的影响,2011年至2014年春黄宾虹指数仅增加5.38%,因此投资区间变化并不大。

投资收益分析范文3

关 键 词:外商直接投资;投资收益;国际收支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7)02-0015-02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大量流入我国。截至2006年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94445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039.74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在弥补我国国内资本不足、引进先进科学技术、促进国民收入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和潜在的危险。减少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国际收支的潜在风险,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投资收益逆差形成的主要原因

从我国近几年投资收益的发展情况来看,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不断增加,我国投资收益账户逆差也逐年增大,其逆差形成的原因主要在于外商直接投资的逐年增加与外商在我国的投资收益远远高于我国对外投资收益这两个因素。

(一)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1992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外商直接投资的速度进一步加快。1993-2001年,我国吸引外资连续9年居发展中国家之首,连续8年居世界第二位。2002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达527.4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引资国。到2006年底,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已达7000多亿美元,这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经济中已经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外商在华投资收益率约为13%-15%。如果以13%的投资收益率计算,仅2006年外商在华的年投资收益就将近100亿美元(2006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694.7亿美元),如果外商将投资收益全部汇出而不用于再投资,势必会对投资收益项目逆差产生压力。

(二)外商投资的高收益与我国对外投资的低收益

官方外汇储备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外汇资产。近几年随着我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双顺差格局的出现,同时,为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央行被动地在外汇市场上增加人民币投放,购买大量外汇,从而使我国外汇储备急剧上升,到200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10663亿美元。即使有如此巨大规模的外汇资产,但出于防范外汇投资风险的考虑,我国资本输出的主要方式仍是购买美国国库券,收益率很低,只有3%左右。另外,由于国际化经营水平较低,无法充分利用国内外资金、技术与市场,走出去的企业投资效益普遍偏低。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回报率为13%-15%左右,这两者收益的差距很大。这些都使得投资利润流出大于投资利润流入,进而导致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投资收益项目出现逆差。

二、外商直接投资收益汇出对我国国际收支的潜在风险

(一)我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比较

我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与对外直接投资之间长期严重失衡,吸引外资的规模远远超过对外投资的规模(见表1)。

1990-2006年间,外商直接投资大致保持上升的趋势,从平均数来看,外商在华投资为397.7亿美元,我国对外投资平均数为36.1亿美元,同时我国累计实现直接投资顺差12296.4亿美元,而流入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累计为6761.6亿美元,是我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613.4亿美元的11倍。特别是近几年来,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和速度出现了大幅度上升,2000-2006年累计直接投资顺差3914亿美元,占1990-2006年累计顺差的57.9%(见表1)。由此可见,我国目前基本上属于一个资本要素的净流入国,这对保持资本及金融账户顺差及国际收支平衡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应当注意的是,1990-2006年期间外国直接投资与对外直接投资的总的比例为1:0.091,2006年两者的比例为1:0.232,由此看出这两者存在严重失衡。从对外投资讲,发达国家一般保持两者的均衡发展。同时我国直接投资差额通常比经常账户差额大,因此如果外商直接投资大幅度外流,必然会对目前我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产生威胁与压力,可能会恶化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二)投资收益项目逆差数额的迅速增加

1993年以来我国投资收益项目一直都为逆差,且逆差数额在迅速扩大,从1993年的-12.8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186.2亿美元,到2005年才首次出现91.2亿美元的顺差。由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投资收益的支出越来越大,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贸易顺差的增量,使得我国经常项目的顺差比贸易项目顺差要少得多。

更值得注意的是,投资收益逆差占贸易账户顺差的比重很高,绝大多数在30%以上,其中1995年、1996年高达60%以上,1993-2005年间投资收益账户逆差共冲减了23.2%的贸易顺差(见表2)。这表明我们用贸易净收入的近1/4支付了外商在我国的投资净收益,这将对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产生威胁。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的13%的投资收益率计算,我国1993-2005年期间外国投资者应汇出的利润总数为5180亿美元,而实际已汇出的投资利润仅仅有1317亿美元,还有约3863亿美元的利润未汇出,而是以利润再投资的形式留于我国境内,这表明外商掌握着我们的巨额资金。如果国内外政治、经济及其他因素发生剧烈波动,我国积累的巨额利润就会因此冲击而大规模集中汇出。与此同时,到2006年底我国境内外商直接投资总规模已达7000多亿美元,即使按10%的年回报率来计算,外商在我国的年投资收益就约为700多亿美元,如果外国投资者每年将投资收益汇出去,我国为保持经常账户平衡,每年就必须保持约7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而近几年贸易顺差往往只300-400亿美元,仅在2005年贸易顺差达到1341.9亿美元。如果贸易顺差规模减少,加之外商一旦增加利润汇出比率,甚至将利润全部汇回母国,我国将面临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量减少、流出量增加的双重影响,并会难以弥补外资企业的投资收益的大规模汇出,而利润汇出会对投资收益项目产生明显的反作用,因此,假使外资企业所获得的利润在短时期内集中汇出就有可能导致投资收益项目借方余额的急剧增加,就可能会导致国际收支产生危机。

如果贸易差额能够弥补投资收益逆差,就像卡莱斯基模型所描述的,将不会增加外国资本的流入。相反,如果贸易差额不能弥补投资收益逆差的增加,就很可能导致经常账户出现逆差,从而进一步增加外国资本的流入,资本与金融账户也表现为顺差的增加。

实际上,我国贸易顺差从长远看面临着诸多困难。由于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1995-2004年,加工贸易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的55%,而其中的75%是由外商投资企业所创造的,因而出口外汇收入的大部分利润由外商投资企业获得,我国只是获得少许的加工费收入。同时, 随着近几年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对能源、原材料、粮食及先进机械设备的进口需求也日趋增加。因此,用贸易顺差来弥补投资收益逆差,从而保持经常账户顺差存在很大的困难。而如果依靠外资流入来弥补投资收益逆差,又会产生对外资的过度依赖,拉美国家经济发展严重依赖于外国资本的经验教训即为最好的例证。

三、降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国际收支风险的建议

1.均衡引导外商直接投资资金的流入流出。针对外商直接投资一旦出现集中汇出的可能性及对我国经常账户顺差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一方面要密切关注投资利益的变动趋势,尽快建立一套完整机制,对其总量和结构比例进行统计监测;另一方面外汇局要把握外商投资的总体及平均利润率水平,在制定政策时应合理引导外资企业均衡地流入流出。我国还应注意调整引入外资的政策,在总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应适当减少,可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适当提高引进外资的门槛,对一些与我国合作开发的高科技项目的投资,仍应持积极的态度,但对于那些不能产生技术溢出效应的投资,应慎重决策。同时,可适当促进国内企业的对外投资,这要求逐步完善我国对外投资管理体制及海外投资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成熟行业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对外输出资本,实施产业的国际转移。

2.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将利用外资与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相结合,以自主创新增强我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由于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因此我们应当科学、合理、高效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避免对其过度依赖。一方面,要进一步鼓励、推动外资企业对外贸易的加速发展,并注重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对外资进入要逐步提高技术含量的壁垒,鼓励高新技术产业进入,利用其溢出效应推动技术进步,严格限制低技术含量、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外资的引进,减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资金引进,使我国外资引进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另一方面,应迅速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实力,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主体,是我国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作为一个大国必须在一些重要技术领域里有自己的产品、技术,要具备自主创新的不竭源泉,对跨国公司转移的先进技术和技术外溢程度,不能过分依赖,战略性技术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研发,只有自主研发能力的提高,才能真正抵御危害我国经济安全的现象发生。

3.加强金融监管,建立防范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应密切注意防范国际短期资本的冲击。目前来讲,如何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保持资本流入和流出的平衡,并制定和调整相关的资本流出流入政策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政策重点应该从鼓励流入、限制流出转向流入流出平衡上来,以增强我国资本流动的自我调节能力。

参考文献:

[1]康君,赵喜仓.中国经济发展与外商直接投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投资收益分析范文4

关键词:定向增发;财务投资;收益率;发行价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2006年5月证监会《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出台后,定向增发正式走向我国资本市场舞台,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主要方式之一,同时也成为投资者投资渠道之一。定向增发投资属于一级市场投资,鉴于其发行对象数量有限(不超过10名)、可认购额度较大、流动性有保证(对财务投资者只锁定1年)以及存在获取高回报机会等特点,激发了众多财务投资者的参与。因此,有必要对财务型定向增发投资收益和风险情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为财务性投资挖掘机会。

一、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投资收益率影响因素理论分析、假设与检验模型提出

(一)定向增发投资收益率影响因素分析

定向增发投资收益率=(未来股价-定向增发价格)/定向增发价格,用字母表示,即 ,其中:为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投资收益率;为未来股价,若定向增发后有除权除息的,应为复权价格;为定向增发价格。

从公式可以看到,定向增发投资收益率高低直接取决于定向增发价格()和未来股价()的高低。结合相关投资理论以及影响股票市场价格的主要因素,从判断发行价高与低的指标看,用以评价定向增发价()高低与否的指标通常有增发市盈率()、增发市净率( )和增发折价率();从影响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后股价走势的因素看,一方面取决于整体市场环境的变化,即系统性风险,以大盘指数涨跌幅 表示,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公司未来自身情况的变化,即个股风险,主要包括公司股本规模()、本次增发规模()以及增发后每股收益变化()和每股净资产变化(),同时还应受到定向增发本身情况的一些影响,如增发对象及认购情况等。

(二)定向增发投资收益率影响因素检验模型

针对上述基于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投资收益率影响因素分析而作出的有关假设,提出定向增发投资收益率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检验模型如下公式:

其中:为定向增发对象情况;为大股东认购比例;为大股东认购方式; 为扰动项;其他同上。

二、回归分析

(一)全变量回归检验

利用SPSS17.0软件,输入近五年400余家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样本数据,对公式(1)作线性回归检验,根据回归结果,可决系数R方达到了0.715,比较满意。经过方差分析,可知F=38.102,Sig.=0.000,表示模型是显著的,回归方程有效。但是,在单个因素检验时,每股净资产的变化( )、大股东认购方式()和定向增发对象情况()未通过5%置信水平下的t-检验,表明这3个因素对财务型定向增发投资收益率影响不显著,可在模型中予以剔除。

(二)剔除变量回归检验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由于每股净资产增加、增发对象情况和大股东认购方式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用作预测的回归模型应去除这3个因素,而仅对剩余的8个因素进行回归,运用SPSS统计软件,输出相应样本数据,根据回归结果,可决系数R方为0.695,仍比较满意。经过方差分析,可知F=51.711,Sig.=0.000,表示模型是显著的,回归方程有效。回归方程如下公式:

三、结论

由上述线性回归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发行市盈率()和市净率()的高低对定向增发投资收益率有显著影响(都通过了5%置信水平下的t-检验),但影响程度均不大(从回归系数数值看,发行市盈率每高或低1倍,投资收益率只相差0.2%,发行市净率影响相对大些,每高或低1倍,投资收益率相差5.2%)。

(二)发行折价率()的高低对定向增发投资收益率有显著影响(通过了5%置信水平下的t-检验),且影响程度较大(从回归系数数值看,发行折价率每高或低1%,投资收益率就增减1.416%)。

(三)未来大盘走势()对定向增发投资收益率有显著影响(通过了5%置信水平下的t-检验),且影响程度较大(从回归系数数值看,大盘每涨跌1%,投资收益率就增减1.14%)。

(四)每股收益变化()对定向增发投资收益率有显著影响(通过了5%置信水平下的t-检验),且影响程度较大(从回归系数数值看,每股收益每增减0.01元,投资收益率就增减1.375%),但是,每股净资产的变化()对定向增发投资收益率没有显著影响(未通过5%置信水平下的t-检验),说明在公司经营绩效方面,投资者主要关注的是每股收益变化,而对每股净资产变化不敏感。

(五)增发前股本规模()和增发规模()的大小对定向增发投资收益率有显著影响(都通过了5%置信水平下的t-检验),其中增发前股本规模影响程度较小,而增发规模影响程度较大(从回归系数数值看,增发前股本规模每相差1亿股,投资收益率只相差3.9%,而增发规模每相差1亿股,投资收益率就相差23.2%)。

(六)大股东认购比例()对定向增发投资收益率有显著影响(通过了5%置信水平下的t-检验),且影响程度较大(从回归系数数值看,大股东认购比例每高低1%,投资收益率就增减2.062%),但是,大股东认购方式()和定向增发对象情况()对定向增发投资收益率没有显著影响(未通过5%置信水平下的t-检验)。

(七)从方差分析情况看,上述线性回归方程(4-1)通过了R方和F的显著性检验,说明上述假设模型回归效果显著,模型拟合度较好,总体上上述因素变量能解释财务型定向增发投资收益率的大部分。

参考文献:

投资收益分析范文5

高校教师作为特殊的人力资源,其资本价值的存量与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在分析人力资本理念和高校教师人力资本的投资成本与收益等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成本——收益”的比较研究方法,分析其成本投入与收益分配的基本关系,提出在合理模式下发挥高校教师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价值的重要性与相关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师;人力资本;投资成本;资本收益

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0010002

1 高校教师的人力资本概述

高校作为知识传播和创造的重要基地,担负着学术科研和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这一关键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教师的人力资本水平。人力资源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使高校教师以其知识价值效益成为高校竞争的核心资源。

1.1 高校教师的人力资本概念

“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对人在生产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所应运而生。根据舒尔茨于《人力资本投资》中对其充分阐释,可将高校教师的人力资本认为是存在于教师人体中,通过投资获得而可以为其个体及社会带来现时及未来收益的各种知识、技能、经验、价值观、态度等要素价值的总和,即其花费在教育投入、医疗保健、实践和职业培训等方面支出所形成的资本。

1.2 高校教师的人力资本特征

高校教师作为一种具有较高教育背景和良好素质的特殊人力资源,在其特定组织和个人发展中形成的职业属性使其自身具有鲜明的特点,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2.1 高投入性

高校对教师参与教学科研所具备的人力资本具有较高要求,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对教师入职学历背景限定在博士及以上,为此必须要在专业领域进行长期高密度的教育投入才得以胜任。此外为适应知识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高校教师更需要在其已有资本的基础上持续地投入学习,适时地不断积累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并通过不断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来强化自身的学术科研能力和专业创新技能。

1.2.2 异质性

高校教师的人力资本只能凝结在教师其个人载体中,其他投资主体无法直接占有或支配。因而其健康、体力、知识、经验、技能和其他存量等资本要素的所有权归属于教师个人所有,由其知识、技术、经验等形成的生产能力也仅寄寓在所有者个体身上,这样利于教师对不断投资积累的资本实施有效的自主控制,不受他人的转让、继承所支配。

1.2.3 增值性

物质资本一般在使用过程中自身效率和受益都是递减的,而人力资本却能在弱化其他资本要素的收益递减影响下,保持对整体经济增长的递增状态。高校一方面作为教师人力资本的投资者,通过培训、教学和管理等活动促使其增加知识、技能而强化人力资本的存量和质量;另一方面作为人力资本的消费者,运用掌握的教师人力资本去开发和培养受教育者的潜在人力资本以创造出更多的人力资本价值,真正实现教师人力资本的增值效益。

1.2.4 流动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流动是市场对人力资本优化配置的必然现象,高校教师在此依靠自身丰厚的知识技术储备,具有广阔的收益空间和强劲的竞争力。他们作为追求利益价值的理性经济人,普遍向往着更好的物质待遇、工作环境以及发展前途。因此,凭借自身人力资本所具有智能性、创新型的特点和优势,教师一般都会朝向人才价值较高、人力资本能较好保值增值且最有利于其价值体现的地方流动,必然成为流动性较强的资本。

2 高校教师的人力资本投资研究

2.1 高校教师的人力资本投资内涵

人力资本投资通常被认为是通过消耗一定的资源使人力资本存量增加的行为,投资的过程既是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也是人力资本供给过程。高校教师的人力资本投资由其职业特性决定与一般的人力资本投资有所不同。

高校教师的人力资本除了一部分是先天自然存在于其个体之中外,绝大部分都需要后天在各方面投入所形成。这些投资成本不仅包括教师形成过程中所直接投入的各类培育成本、保健成本、配置资本等,也包括在此期间因接受教育培训而放弃工作机会收入等造成的机会成本。

2.2 高校教师的人力资本投资特征

当前高校教师培养体制下,教师人力资本的投资主要依靠其自身的学习培训、“干中学”以及学校的引进等方式实现。下面分析由其中最关键的教师自身教育投资所形成的特点。

2.2.1 投资费用量大

高校教师入职门槛高,即对其从业者在人力资本存量上有高于一般行业的要求,这就使其在教育培训费用上的投入高于一般的人力资本投资。根据文跃然、欧阳杰等早期针对几种有代表性职业的所需人力资本投资做出的大体估计研究,可以直观反映出具有博士学历的高校教师人力资本投资(36万)大约为一般技工(1.5万)的24倍,一般科研人员以硕士作为最低入职门槛,而高校普遍则要求教师任职以博士为最低门槛。这样为达到高学历便需要在专门领域进行长期的人力资本投资,既延长了其人力资本的形成时间,也增加了投资成本的高额费用。而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由于职业特性需要其在工作中通过继续深造、访问交流、教学相长等不断地学习和积累,这就使其要支付更多的继续教育费用。

2.2.2 投资周期长

教师为达到高学历,从本科到攻读博士一般都要长达10年,这样长时间接受高密度的正规学校教育,使其彻底加长了投资周期时间,进而形成投资周期长的特点。在完成一定年限的学历教育后,高校教师在其正式进入岗位时年龄普遍集中在30周岁或以上,这样便造成其从业入职时间较晚的特点。

2.2.3 投资机会成本高

作为高校教师,由其高额的直接成本支出,相应会影响到机会成本在人力资本投资中也占有较高的比例。高校教师的机会成本应包括其从法定最低工作年龄到受教育结束期间所放弃工作而带来的可能收入,以及任教后为攻读更高学位或访问交流而放弃的收入总量。因为要达到高学历需要接受长达10年的在校教育,期间要放弃很多直接工作赚钱的机会,也会失去很多为以后谋取经济利益而构造社会关系网的机会。再加上高校教师的劳动能力具有非常强的专业价值性,其退出某一专门领域的机会成本也是相对较高的。

2.3 教师人力资本的投资利益关系

高校教师人力资本的价值形成是其本身和高校双方进行投资的共同结果。高校对教师人力资本的投资,以支付相应的获取成本、使用成本、配置成本、培育成本等而实际获得对其人力资本的使用权,并从教师使用过程中获得高校组织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教师在高校环境中利用人力资本获取自身薪酬物质以及其他精神方面等收益,最终实现教师个体利益和高校社会利益的一致发展。

3 高校教师的人力资本收益分析

3.1 高校教师的人力资本收益内涵

高校教师人力资本的收益主要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其中围绕工资、奖金等一系列可以用货币衡量价值的报酬作为物质方面的收益;而关于工作满意度、就业竞争力、晋升机会、自我成就感、社会地位等精神方面的提升,属于货币难以衡量的精神方面收益。

由于货币时间价值的存在,各期物质收益需要进行一定贴现计量,而精神收益又难以有效计算和衡量比较。因此我们在研究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时,主要侧重于研究、统计其物质方面的收益情况。

目前高校教师的物质收益主要集中于报酬分配的收入。报酬收入作为高校教师工作的直接动力来源,既是教师人力资本再生产的基础,也是其人力资本社会价值的体现。国内多数高校的教师收入大致可以归为四类:一是由基础工资、固定津贴等形成的固定收入;二是绩效工资、业绩津贴等构成的绩效收入;三是福利待遇收益;四是其他额外收入。这就使得教师的工资收入能与岗位职责、业绩贡献直接挂钩,真正实现了以岗定薪、按劳获酬、优劳优酬的收入效益。同时其报酬收入更加注重实绩、强调贡献,形成以绩效激励为导向作用的教师薪酬收入体系,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师的人力资本价值实现及深入优化资本效用。

3.2 教师人力资本收益的实施措施

结合以上内涵分析,通过积极调动绩效工资,利用政策经费补贴,运用合理有效的收益分配体系和相应明确的激励机制等措施的实施,有利于调动教师参与知识传授与创新的积极性,可以激励他们不断提高人力资本存量,优化人力资本质量,进一步促进教师人力资本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4 高校教师的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的关系研究

4.1 “成本-收益”关系的比较分析

人力资本是指经过接受教育并得以开发出能够创造货币资本的资源。在知识经济发展时代,把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投资者通过合理投入就能在现在和未来收获一定量的收益。高校教师人力资本形成的投资特点,决定其具有相应高份额的收益,以图1“高校教师人力资本的成本——收益比较示意图”进行说明:

图中T表示法定退休年龄,收入流B、M、D分别代表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就业情况下的终生收益曲线,其中成本由机会成本(横轴以上的部分)和直接成本(横轴以下的部分)构成。高校教师(博士学历)的收益总量与一般就业者(本科学历)相比,其差异程度由图中面积I(增加收入)与面积C(成本)比较的差值所决定。

合理模式下两者比较的净收益差额为正值,高校教师所蕴涵的人力资本明显高于一般本科就业者,即其投入要素总量要远低于资本收益价值总量,高校教师的收益增量必然会超过其成本总量。这种比较研究表现出的合理性在于人力资本收益匹配于其投入成本而具有对等效应,高投入形成的人力资本对应着其收益分配中更多的份额。高校教师对其人力资本投资在于权衡成本投入和收益之间的关系,只有不断保证自身资本收益大于投入,才能使之成为一种相对平衡稳定的状态。

4.2 对高校教师人力资本的建议

(1)教师不断加强自身资本投入力度。在促进人力资本存量增加的基础上,提升短期投资价值,重视长期投资效益,尤其强调自身任职过程中再学习和培训的继续教育投入,并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而强化人力资本质量,有助于自身人力资本的深入发展。

(2)建立适当的教师人力资本补偿资助机制。针对目前高校教师个人资本投资收益参差不齐的现状,实施适当合理的报酬补偿,并对其进行访问、深造等形式的教育投资支付提供相应的资助,充分考虑教师知识资本效益在分配收益中的价值,提高其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

(3)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促进人力资本价值提升。高校利用人才流动的环境而引导教师进行有序合理的交流,使其在新环境下适应竞争和挑战,强化自身人力资本的效益,促使高校能以实际发展需要为准配置人力资源,真正提升整体教师队伍的人力资本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碧虹.论大学教师人力资本的特征[J].现代大学教育,2008,(1).

[2]文跃然,欧阳杰.高校教师职业特点及其收入分配改革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4,(增刊).

投资收益分析范文6

[关键词] 多元主体; 投资; 高等职业教育; 成本收益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3. 063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3- 0106- 03

高等职业教育是指学校形式。高等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使受教育者获得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处于特殊的地位,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对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尽管现阶段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已经开始认识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并在国家财政支出上予以倾斜,但是,在高等职业教育需求旺盛的背景下,以政府为主体的“单一投资渠道”无法满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投资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投资主体必须多元化,具体可将投资主体分为政府、社会与家庭(或个人)。以下分别分析各投资主体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本和收益以及如何进行投资决策。

1 政府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

1.1 政府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本

政府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本可以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政府为建设、维护和运营高等职业教育而投入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价值。间接成本一方面是指由于直接成本投入而导致其他部门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耗费;另一方面是指放弃其他投资项目的代价,即该投资的机会成本。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供给,要受政府本身财力的限制,主要取决于其税收收入,还取决于其财力的分配政策。由于财政资金是有限的,而财政支出是无限的,这样一定时期的财政资金并不能满足所有财政支出项目的需求,也就意味着一些项目会被放弃。

此外,政府投资高等职业教育会导致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干预,干预导致的结果主要有: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的低效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弱,由此而带来的损失理应属于政府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间接成本。一方面,由于政府从宏观方面难以对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效率进行量化评价,并且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宏观效果是滞后的,这种滞后性也就增加了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效率评判的难度,而且公立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中存在着非人格化的委托关系及多层次委托关系,这些都将减弱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效率的激励与监督的动力,从而引起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的低效;另一方面,直接干预减弱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市场适应能力。政府直接干预会对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经营者产生非生产性激励效应,导致高等职业教育服务行为对市场反应迟钝以及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服务定位的非市场化,从而导致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效率低下。

1.2 政府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收益

政府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投资主体,投资所产生的收益可以分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

1.2.1 经济效益

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主要在于挖掘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潜力,通过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从而为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根据舒尔茨提出的按学历的收入差别和作为国民收入增长重要原因的教育收益率推算,教育投资对于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不亚于生产投资。可以利用(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收入-中等教育毕业生的收入)/高等职业教育费用来估算高等职业教育收益率。例如,日本参照舒尔茨的方法,就1930-1955年这一段时间进行了推算,结果显示,在国民收入总额中,约25%是由于增加教育资本而取得的。以1955年为例,该年度国民收入约为72 985亿日元,其中由于增加教育资本而增加的国民收入约为18 246亿日元,而本年度国家与地方教育费用总额约为3 720亿日元,那么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应为1 ∶ 4.9。[1]事实证明,政府进行教育投资的重要性不亚于生产投资。

1.2.2 社会效益

高等职业教育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面向大众的平民教育,对学生所进行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一方面是提高公民素质所必需的教育,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国民整体受教育程度,并对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这个视角来看,可以将高等职业教育视为公共产品,其具有公共属性和公益性,理所应当得到政府更多的经费投入。尽管高等职业教育所带来的人的素质的提高难以用金钱来衡量,但是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必然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公民受教育越多,知识越多,其社会责任感也会越强,从而会更积极地参加。政府加大高等职业教育投资,还有利于实现教育的公平性,对于同龄的群体来说,高等教育如果仍是精英化教育,那么将会有很多人不能从中获益,这样就产生了教育不公平,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和政府之间是互利的,一方面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直接决定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力;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也是政府发展国力的强力保障。政府是否对高等职业教育投资和投资多少,首先,要看政府的财力是否允许;其次,要看每一项投资的迫切性;第三,要看投资的单位产出。也就是说通过对政府投资高等职业教育成本收益分析,政府在决策时,既要考虑财政资金的可能性,又要考虑财政支出的必要性和效率性。

2 社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

此处将社会界定为政府和家庭(或个人)以外的组织,包括企业、社会团体等组织。以下主要分析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本收益。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企业建立员工大学或设置培训机构;企业全资或控股设立教育集团,开设民办、公办、民营学校;企业向政府或社会主管的学校提供资助或捐赠,与学校进行合作。

2.1 社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本

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本主要是指企业直接投入高等职业教育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价值以及因与学校进行校企合作而花费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价值,这个部分的成本可以用企业投资其他项目的投资报酬率来衡量。如果企业是向高等职业教育捐赠,还会涉及机会成本和交易成本等。其中机会成本是指由于企业放弃所捐赠的资产所可能带来的未来收益。交易成本是指企业在选择搜寻捐赠对象,进行沟通、交流与谈判活动,以及起草契约、进行资金或资产登记并转移入册等活动需要花费的成本。

2.2 社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收益

2.2.1 产出增加

舒尔茨和贝克尔等人提出,“以人为本理论”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人的素质对现代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性作用。人力资本不仅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具有特殊的生产功能:一方面人力资本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或投入要素;另一方面人力资本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要素。企业增加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资,将会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从而使得企业产出增加。

2.2.2 降低人力资本成本

在很多情况下,特别是现在的发展中国家,普通劳动力的供给是充分的,甚至是无限的,而人力资本却是一种稀缺资源,其稀缺性甚至超过物质资本。[1]市场上人力资本供给者的地位要比普通劳动力的供给者地位有利,如果企业增加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资,将会使更多的普通劳动者变为人力资本供给者,从而降低人力资本的稀缺性,并且能优先获得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进而降低企业人力资本成本。

2.2.3 获取良好的社会声誉与社会支持

首先,企业通过投资高等职业教育,可以获得学校资产的一定使用权,比如说冠名权、在学校内部建立经营机构、获得职业院校提供的教育服务等。其次,通过投资使企业社会声誉提高和品牌价值增加,扩大销售额和利润。第三,由于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可以利用媒体进行宣传,无形之中可以获得一个免费广告。

2.2.4 税收利益

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符合政策导向,可以获得相应的税收减免,从而得到直接的经济效益。世界上多数国家有类似政策,只是减免程度不同而已。

对于单个企业来说,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弊端是很明显的。一是投资与收益的非对称性。一方面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受教育者能力提高之后,不一定会成为该投资企业的员工;另一方面美国经济学家罗森认为,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仅限于体现它的人”。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可以随时处置自身的人力资本,无论是直接将人力资本从企业中完全退出,还是隐性退出,对于企业来说,都是难以充分利用人力资本使用权的。二是企业投资的时间偏好率。对于一般企业来说,企业所追求的是能够迅速实现价值的培训和教育投资,这种培训和教育往往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生产技能而进行的,而要使这些特定的生产技能培训投资产生效用,前提是劳动者要有基本的文化素质和劳动能力。然而对于这类投资,企业是不愿意投资的。如果能够解决上述两个问题,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资可能会增多。

3 家庭(或个人)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

3.1 家庭(或个人)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本

家庭(或个人)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本是从微观主体家庭(或个人)角度来看,投资高等职业教育所付出的代价,具体可以分为外露成本和内隐成本。

3.1.1 外露成本

“外露成本”是指一般会计学上的成本概念,它包括厂商支付所雇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工资、所借贷款或资金的利息、租借土地、厂房的租金以及用于购买原材料、机器设备、工具和支付交通、能源费用等支出的总额。[2]按照该定义,可以将家庭(或个人)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外露成本理解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家庭(或个人)所支出的直接费用,主要有学费、杂费、书本费、其他学习用品费(如文具费),以及由于上学带来的额外生活支出(如食宿费、交通费、通讯费等)。

3.1.2 内隐成本

“内隐成本”是指应计算为成本却未作货币支出的厂商本身所拥有的货币支出。[2]按照该定义,可以将家庭(或个人)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内隐成本理解为私人的机会成本,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因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不能参与工作而失去的可能收入。二是因将资金投资高等职业教育而丧失了其他获益的机会,可以用有价证券收益率来衡量。

3.2 家庭(或个人)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收益

人力资本因未来导向的投资行为而形成,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发生在未来,通常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它的成本却是发生在当前。产生的收益主要有:

3.2.1 较高的工资收入

一般来说,个体收入水平与其所接受教育的年限正相关,年限如果越长,其预期的收入水平也越高。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与未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高中毕业生等相比,预期的收入水平要高。甚至近年来的媒体有许多关于高职类毕业生与普通本科毕业生相比,就业略显优势和薪资水平高的报道。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近几年经济高速发展,生产、服务类企业扩张明显,形成对高职技能类人力资本的极大需求,这样一来,此类人力资本需求曲线右移,需求增加又会导致供给变动,供给曲线也会发生右移。然而,由于人力资本供给反应的滞后性,供给增加幅度小于需求增加幅度,导致此类人力资本就业形势好,工资水平高的局面。

3.2.2 较大的职业机动性

一方面,接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劳动者在人力资源市场上更容易找到条件更为优越的工作;另一方面,在经济不景气、面临企业裁员时也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即使失去原有工作,再次受雇的可能性也更大,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一特征将更为明显。随着我国产业升级以及科技创新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需要更多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这样的人才正是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的人才。

3.2.3 较高的生活质量

一个人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可能影响其对消费、子女教育、健康和闲暇享受等方面的理解。消费会更加理性,能够较合理地安排消费和积累;能够长期指导和督促子女的教育,对子女接受教育的态度会更合理,有助于提高子女教育成功的概率;能够较为合理地在健康和闲暇享受以及劳动之间作出合理选择;甚至还可以提高个人社会声望和拥有良好的社会地位。

在现实中,家庭(或个人)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收益是不确定的,也就是说该投资具有风险。投资风险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市场风险,二是生命意外风险。市场风险主要源于3个方面:一是人们主观认识不足;二是政策的时滞;三是遇到风险后难以变现。投资所固有的风险决定了投资决策需要考虑风险因素。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家庭(或个人)是否投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取决于其投资成本和收益以及取得收益的风险,但成本和收益的发生时间不同,因此,决策时需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可以利用差额现金流量折现法来决策。差额现金流量折现法是指假设从投资时点开始到未来某时点这一段时期来考虑,投资高等职业教育和不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差额现金流量,然后根据差额现金流量来计算净现值或内含报酬率等,再根据其决策标准,进行决策是否投资,具体可以利用下式来计算:ΔNPV = ■ΔNCFi / (1 + r)i。收益的风险可以采用两个方法来计量:一是利用肯定当量法,将不确定的收益调整为肯定的收益;二是风险调整法,计算折现率时将风险要求的报酬率考虑进去。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投资主体在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时候,将面临不同的投资成本和投资收益,各自决策都要遵循一定原则。因此,在构建多元化的高等职业教育投资体制时,必须充分考虑各主体投资决策的特殊性。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