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主创新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主创新能力范文1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第一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召开,随后于2010年8月国家召开了第三次全国科技援疆工作会议,2012年7月召开了第四次全国援疆工作会议。科技援疆作为五大援疆机制之一,在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依托科技援疆提升新疆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面临制约因素。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新疆进入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新时期。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加速“三化”进程的具体战略选择,明确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对科技兴新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如何抓住科技对口援疆的机遇,提升新疆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真正把科技作为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科技援疆的实践与成效
自2010年新一轮科技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各援疆省市积极主动与受援地开展对接工作,编制了82个受援县市的科技需求方案,有80多个重大科技援疆项目达成合作意向并签订协议书,协议合作金额达55亿元;新疆与20多个省市共同实施科技援疆项目338项。科技援疆在促进新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湖南省重点围绕吐鲁番地区“兴工”发展战略,与当地联合开展科技攻关。推动吐鲁番科技企业创业孵化中心建设、在三个县市分别建设一个科技综合服务中心,攻克一批特色产业关键技术,培养一批科技实用人才,落实一批重大科技专项,转化一批科技成果。重点支持吐鲁番地区实施设施农业技术集成、加碘茶和砖茶的规模化生产、吐鲁番国家材料大气自然环境腐蚀试验检验平台建设、无机盐化工、石油化工、矿渣及废弃物综合利用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提高吐鲁番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运用科技成果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深圳市建设喀什——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机械设备、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企业,将建立以自主开发为主导、研发与引进并重的技术开发体系,使之成为推动喀什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上海市把推进科技兴县作为科技援疆工作主要任务,投资2070万元在泽普县启动了“世博科技”专项援疆项目示范工程,目前示范点建设已完成,推广工作陆续开展。
(二)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助推民生工程建设
以民生优先为原则,各援疆省市启动了一批科技项目。山东省援建英吉沙县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项目建设预算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后将成为英吉沙县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及养殖培训基地,同时辐射带动周边18000余座设施农业大棚发展。天津市援建于田县项目“津引薯8号”马铃薯繁种体系和生产基地建设的实施,使全县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亩均产量达到2700公斤,比普通马铃薯每亩效益高300多元,进一步带动了于田县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黑龙江省支持阿勒泰地区实施的“畜牧饲草新品种种植示范”和“优质肉猪繁育体系建设及产业化示范”等项目,为当地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浙江省投资1523万元在全地区建立核桃高产科技示范园,有力提升了核桃产业化水平,为核桃提质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保障;投资720万元建设的乌什县设施农业示范基地项目,为当地年供应蔬菜1300多吨,促进了乌什县蔬菜基地的快速发展,丰富了当地群众“菜篮子”。
(三)科技支撑引领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对口援疆省市围绕新疆“环保优先、生态立区”以及“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发展战略,积极推动新疆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设。
吉林省科技援疆注重生态环保项目。围绕种质资源保护、生态建设、加工利用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重点支持和推广吉林省的高附加值林果新品种冰葡萄品种等科技成果,为阿勒泰地区特色林果产业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促使当地农牧民依靠林业科技实现兴林富民。
深圳市运用先进的生物技术促进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为做好喀什市北部的防沙治沙工作,中昆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先进的生物防治技术种植和管护防沙林,保护了生态,绿化了环境。
浙江省投资3165万元建立农业高效节水滴灌项目,为阿克苏地区四县一市提供农田生态保护技术,不仅使当地农牧民增产增收,而且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
(四)注重科技基础和创新基地建设,提升新疆科技创新能力
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实施以来,各对口援疆省市纷纷在疆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技术转移基地上海新疆科技合作基地,天津科技合作园,浙江、江苏、山东等省市在新疆建立的工业园区在科技项目支持、土地供应、孵化器建设等方面加大了支持力度。
湖南将“援助科技事业发展”作为一项主要任务,提出支持科技企业孵化中心建设、园区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重点产业科技人才的培养、支持特色产业关键技术开发推广,使吐鲁番地区科技基础设施和科研条件显著改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自主创新能力范文2
【关键词】 西部地区 自主创新 外商直接投资 技术溢出
一、问题提出
西部地区由于体制落后、机制不活,是自主创新“增量”的贫瘠之地。同时,受经济条件限制,科研资金投入经费严重不足。这些现状决定了在西部地区进行自主创新的最优方式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而外商直接投资就是引进技术的最好且最短的途径。本文主要研究外商直接投资是否提高了西部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这一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如果外商直接投资能够促进西部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那么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处于世界技术前沿的外资企业就能实现双赢。相反,如果外商直接投资对西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作用并不显著,那么就有必要进一步研究西部地区最优的自主创新模式。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自主创新作用的文献综述
关于外商直接投资与自主创新方面,国内外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过研究。理论上,许多国外学者的规范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有助于提高东道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如Tim Craig(1997)认为当外商直接投资的目的是获得利润时,要求有有效的技术创造和传播能力,客观上促进了东道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Lucio Biggiero(2002)从生物学和医学的角度对于外商直接投资与意大利本国企业自主创新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FDI最基本的作用就是对于东道国具有技术溢出效应,外商直接投资能够增强东道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虽然在理论上外商直接投资有利于提高东道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但在实证研究方面却存在两种相反的结论。Globerman(1979)、Blomstrm和Wloff(1989),Liu (2000),Alejandro、Ciruelos、Miao Wang(2005)等学者的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FDI是国际间重要的技术传播渠道。在中国,随着外商资本的大量涌入,有关FDI产生的影响也被理论界广泛关注,许多学者对于FDI与自主创新方面也进行了诸多研究。王红领、李稻葵、冯俊新(2006)在研究FDI与自主创新能力时对全国37个工业行业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FDI会促进中国内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但对此持反面观点的一些学者认为,现在中国在世界产业链分工中处于低端位置。目前中国工业企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造成大量技术依赖进口。程惠娟(2002)使用多元OLS估计,研究得出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增加对发达国家的增长作用比对发展中国家增长作用更明显。陈涛涛(2003)采用多元回归模型的方法,发现外商直接投资FDI对行业内本国企业的溢出效应不是所有情况下都会产生的,只有那些内外资企业在竞争能力上差距小的行业中溢出效应才容易产生。张海洋(2005)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对中国工业部门R&D吸收能力与外资技术扩散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在高科技行业,内资企业没有能吸收外资企业先进技术,反而产生明显的逆向技术扩散,并且中国企业技术进步主要来自自主创新。
到目前为止,对于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中国西部内资企业自主创新是产生积极效应还是抑制效应还没有系统的研究。基于此,本文收集2001―2005年中国西部地区11个省的面板数据,通过回归分析考察了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我国西部地区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其目的是探寻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中国西部民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和作用。
三、外商直接投资与东道国自主创新的理论框架
1、FDI对东道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与途径
FDI对东道国自主创新能力的直接影响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有利于东道国创新体系的建设。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以及致力于技术和知识转移的中介机构是创新体系的主要构成,其中企业是创新体系的核心。而外资研发机构本身就是东道国创新体系核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自主创新恰恰就是酝酿、诞生于这样的创新体系中。自20世纪80年代,跨国公司出于实现技术的本地化、及时捕捉世界范围的最新信息和利用东道国的科技人才等目的,开始将一部分研发活动转移到东道国进行,纷纷建立海外研发机构。这些研发机构的建立促进了东道国创新体系的建立,也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带来了积极影响。二是有利于东道国自主创新平台的搭建。FDI带来的先进技术、设备、管理以及新信息都可以直接为东道国企业所用,从而提升其自主创新平台。外资在东道国进行的研发活动定位在较高水平,不但运用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而且通过其全球信息系统分享研发总部的科技信息,能够在东道国市场上不断推出与国际水平接轨的产品。这些研发活动更直接地推动了东道国市场产品层次的提高,使东道国企业处于一个技术水平更高的创新平台。
2、模型构建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类似于一种生产过程,在这一生产过程中,自主创新能力与东道国的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水平、FDI以及东道国吸收能力密切相关。据此,本文建立如下生产函数:
N=f(RGDP,L,K,FDI)(1)
(1)式中,N表示东道国的自主创新能力;RGDP表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该国家或地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L和K分别表示自主创新活动所需投入的劳动力和资本;FDI为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模型中,FDI为主要研究变量,其余变量为控制变量。
根据(1)式,建立东道国自主创新能力对数生产函数:
lnNi,t=c+?琢ln(RGDPi,t)+?茁lnLi,t+?酌lnKi,t+?啄ln(FDIi,t)+?着i,t(2)
(2)式中,i表示面板数据中的不同个体;t表示面板数据中的不同时点;c表示截距项;?着i,t表示误差项。
考虑到FDI对东道国自主创新的影响是东道国在消化、吸收FDI所带来的先进技术、管理等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的,需要一段时间,因此,我们将(2)式中的FDI滞后一期,最终确立回归模型为:
lnNi,t=c+?琢ln(RGDPi,t)+?茁lnLi,t+?酌lnKi,t+?啄ln(FDIi,t-1)+?着i,t(3)
(3)式即为本文构建的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西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影响的最终模型。
四、数据说明与实证结果及分析
1、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西部地区主要包括重庆、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广西、等11个省、市、自治区。由于自治区的产出与西部其他省份之间的差异较大,为了避免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样本中不包括自治区。由于西部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在2000年以后才形成规模,因此,我们选取的数据是西部地区2001―2009年共九年的面板数据。
本文选取按地区分国内三种专利申请受理数代表自主创新能力,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来源于各省的统计年鉴,并折算到2000年不变价。人口数据来源于《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L用各地区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总数衡量,K用各地区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额表示,因为直接用于创新的经费投入就是研发投入。其中L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K采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历年R&D统计公报。FDI指标选取在存量指标。鉴于我国各类统计年鉴由于折旧率问题均未提供各地的FDI存量数据,借鉴国内学者的变通方法,本文用各地区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总额来代替FDI存量。FDI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模型将利用我国西部地区10个省份2000―2009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实际样本数为90个。
2、实证结果与分析
首先要在常截距项模型和变截距项模型之间做出选择。通常采用协方差分析方法进行检验,该方法利用Hendry“从一般到特殊”建模思想,用无约束模型和有约束模型的回归残差平方和构造F统计量,通过F检验进行面板数据模型的设定:
其中,SSEr表示施加约束条件后估计模型的残差平方和; SSEi,t表示未施加约束条件的估计模型的残差平方和;m表示约束条件个数;T表示样本容量;k表示未加约束的模型中被估参数的个数。在原假设“约束条件真实”的条件下,F统计量渐近服从自由度为(m,T-k)的F分布,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琢下,如果F
方差值。H统计量近似服从一定自由度的x2分布。当计算H值大于x2分布的临界值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反之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
对模型(3)的F检验显示,F统计量的值为19.91,大于1%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为2.4),模型应该采用变截距形式。进一步的H检验,结果显示,H统计量为12.03,大于x2分布临界值(为0.0171),因此,模型(3)应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对(3)式进行个体固定效应回归,结果见表1。
表1的实证结果反映模型拟合良好,模型对西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解释度为97.6%,所有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均为正,除了外商直接投资外,所有变量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该模型从实证角度证实了本文所构建的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机制。
首先看FDI。FDI对我国西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正的影响,但效果并不显著。我们的研究结论验证了程惠娟(2002)的结论,即外商直接投资对发达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要比对欠发达地区的作用更明显。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与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有关。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生产为主,结果陷入了“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另外,外商直接投资对西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弱效应还与当地薄弱的人力资本积累有关。人力资本体现的是蕴涵于人身上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以及健康素质存量的综合。人力资本显著的影响当地企业对外商直接投资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较少,使得原本就薄弱的人力资本存量增长更慢。调查显示,目前西部地区就有344万专业技术人才处于闲置状态,相当于全国3年的大学生培养量。再加上沿海地区和经济特区的强大吸引力,西部地区的人才普遍存在着“孔雀东南飞”和“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现象,西部地区薄弱的人力资本存量是导致外商直接的先进技术难以被当地企业消化吸收,从而导致外商的溢出效用较弱,对当地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作用不显著。
其次,分析控制变量K和L。各地区专业技术人员数与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额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较大,而且非常显著。根据表1,专业技术人员每增加1%,三种专利申请受理数增加0.44%,而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每增加1%,三种专利申请受理数增加0.43%。这两个指标对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的影响力相当。这说明,当前西部地区的自主创新的形成主要依靠本地区的人力资本和资金的投入。这也进一步论证了,当前西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力资本存量的薄弱。过低的人力资本存量一方面间接影响了对外商直接投资先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另一方面还直接影响了当地的自主创新能力。
最后,分析RGDP。表1的实证结果显示,人均收入每增加1%,三种专利申请受理数增加0.3%,这一效应在1%的显著水平上通过检验。人均GDP是反映一个地区整体经济实力的首要指标。一方面,经济实力强的地区通常也要比欠发达地区具备完善的研发和创新条件,因而自主创新能力就强。另一方面,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通常吸收能力就越强。可见,虽然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商直接投资效应的发挥具有反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FDI所带来的先进技术从“引进利用”过渡到“自主创新”的周期、难易。
五、结语
西部地区正处于产业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建设创新型社会的的关键时期,研究好、处理好FDI和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的关系意义重大。通过实证分析发现,西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主要依赖于本土的技术人员和科研资金投入,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并不显著,其主要原因在于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的存量薄弱,产业结构低端。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要提高西部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加大对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投资,实行优先投资于提高人的素质的战略,加大教育投入,调整国民教育体系,注重能力和素质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同时要针对普遍存在的西部地区人才流失现状,采用多种措施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其次,要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的资金支持力度。西部地区的科研投入虽然在不断增长,但距离全国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投入强度依然不足。因此,有必要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保证“十二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同时,政府要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科技投入。
【参考文献】
[1] Aitken,B.、A. Harrison:Are there Spillovers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for Venezuela, Mimeo,MIT and the World Bank,1991(11).
[2] Blomstrom M.、E.Wloff:Multinational Corporatins and Productivity Convergence in Mexico,Working Paper 3141[J].National Burean of Economic Research,Massachusetts,1989(10).
[3] S.Globerman: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Spillover”Efficiency Benefits in Canadia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Canadian Economics Association,1979(2).
[4] Liu,Xiaming、Pamela Siler、Chengqi Wang、Yingqi Wei:Pro-ductivity Spillovers for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UK Industry Level Panel Data[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0(31).
[5] 程惠娟:FDI与开放型内生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2(10).
[6] 陈涛涛:中国FDI行业内溢出效应的内在机制研究[J].世界经济,2003(9).
[7] 冷民:从台湾微电子产业的发展看利用外资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J].中国科技论坛,2005(3).
自主创新能力范文3
关键词:自主创新;新能源汽车;创新能力分析
一、引言
当今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危机以及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节能与环保已成为当前工业生产活动中的主旋律之一。汽车制造业作为现代工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处在不断变革中,由于传统汽车对石油的巨大消耗量以及汽车尾气造成的空气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发展新能源汽车,摆脱对石油等传统能源资源的依赖并利用新型清洁能源保护环境更加受到政府和汽车行业的重视。国际上,传统汽车制造强国纷纷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商业化进程,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应对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共同举措。同国外汽车制造强国相比,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和产业化的国际差距较大,因此进一步提高汽车企业新能源汽车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本文将尝试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组织模式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政策建议。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1、技术积累
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一种典型的高新科学技术产业,对其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创新具有较强的依赖度,技术积累程度的高低是影响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清华大学的傅家骥等人对技术积累与产业创新的关系研究比较深入,他们认为:“技术积累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和创新实践中所获得的技术知识和技术能力的递进。企业的技术能力包括各种各样的在生产和创新过程中发展起来而又为生产和创新所需要的能力,如研究开发能力、技术选择和消化吸收能力、技术系统构造能力等。”顾乃康认为,公司内的技术发展是积累的过程,新技术的创造是逐渐的、持续的和不断精细化的过程。他还强调了企业技术积累程度决定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位置。技术积累对于创新能力的影响侧重于渐进式的自主创新。渐进式自主创新是通过对原先技术的消化吸收,或者直接在原先技术的基础之上通过创新主体的二次创新来达到创新的目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典型的新兴高科技产业,其自主创新能力与产业内长期的高素质专业的科研人才数量积累、产业相关的专利申请数量、研发设备状况先进程度以及创新体制效率性等都密切相关。加快技术积累可以使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减少时间和资金成本,有效地利用后发优势,借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迅速地改变产业现有的研发模式、装备水平以及技术知识存量,通过实现跳跃式的技术积累,从而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技术合作
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这种新兴技术产业而言,由于外部市场还没有完善和成熟,而且前期企业及产业的投入研发成本过高,在这种环境下,对自主创新的负面影响也是比较大的。Barlow的研究表明,加强合作与跨组织的知识集成,对于项目的成功与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技术合作有助于新能源汽车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克服制约其研究开发能力成长的技术瓶颈,通过对企业自身积累技术和合作引入的技术的集成利用,可以有效地摆脱“木桶效应”的束缚,在更高的技术平台上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由于国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更早,建立与国外的技术合作对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江小涓等的研究证明,外商直接投资(FDI)这种模式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改善我国企业的技术研发水平和工艺状况。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产品构成以及创新过程比较复杂,与传统的汽车研发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自主创新的过程中,需要选择和集成外部的技术。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起步晚于国际上发达的汽车生产国,因此技术合作对于具有后发优势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
3、创新环境
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市场尚未成熟的外部环境下,其健康发展与否深受外部创新环境的影响。创新环境可以分为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两种类型。硬件环境是指自主创新的物质资源、基础研发设施以及生产环境设施等,它们决定了产业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和技术创新发展的不同阶段。软件环境是指自主创新的观念、制度和产业文化等,它们共同影响了产业自主创新的效率和效果。具体的软件环境包括政府政策环境、创新制度环境、市场环境、科技资源环境、融资环境以及信息服务环境等诸多方面。由于新能源汽车是一种典型的新兴产业,在研发成本和市场风险都很高的不利环境下,只有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才能使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够高效率地自主创新,提升其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美国政府近年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研发项目上就一次性投入20亿美元,此外德国政府也准备计划长期投资140亿欧元建设电动汽车创新平台。
就国内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趋势来看,我国科技部联合财政部、工信部等组织实施“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试点专项,重点对动力电池与电池的管理系统、电机驱动与电力电池总成、电动汽车智能化、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纯电动系统六个方面进行研发部署,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完善的电动汽车系统科技体系和产业链。就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状况而言,政府政策环境是创新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在当前初始阶段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有着其特殊的产业特征,除了前面所说的技术积累以及研发力度以外,整个产业的外部环境还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目前新能源汽车在国内仍面临着政策热、市场冷的尴尬局面,这就需要政府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以及销售环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三、新能源汽车产业自主创新体系的组织模式
1、集群式创新
集群式创新是指创新主体通过联合建立产业集群,发挥集群效用来提高效率,进而提高集群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就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首先通过汽车产业集群能够有效地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从而为技术创新建立高效率的平台。集群集中度以及集群内企业的创新行为都影响着集群式创新的效果,同时政策支持、创新文化等外部因素也影响着其状态。集群式创新受到了国外汽车产业的重视并实际运用,在传统汽车行业中,如美国著名的车城底特律、德国的车城斯特加特以及日本的丰田城,它们都是通过汽车产业集约化,从而达到集约优势的目的。我国汽车产业园的兴起也反映了集群式生产模式的优势,它通过整合汽车产业链的相关上下游产业,有效降低了生产和创新成本,提高了产业的集约集中度。集约式创新的影响不仅反映在传统汽车产业上,还更加明显地反映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具有研发难度大、时间周期长等特点,因此通过集约式创新能够取百家之长,可通过产业内优势互补来进行创新。集群式创新组织通过有效的技术互补,提高了集群内部企业沟通交流的效率,并为其构建长期合作关系、自主创新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使集群式创新具有规模经济。
2、产学研合作
创新产学研合作创新是一种共同创新模式,是通过生产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而互相利用资源来进行创新的活动。生产企业的实际生产创新优势、高等院校的科研理论创新优势以及研究机构的研发创新优势互相结合提高了创新的成功率,并能够分担创新成本。这种合作模式也受到国外发达国家的推崇,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分别建立了本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尤其是美国,其作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发源地,建立了多种产学研创新模式,如大学和企业联合组建科技工业园、建立企业孵化器等。2016年由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促进会和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联合组织的“中国互联网+新能源汽车产学研合作联盟”在山东成立,它就是通过联合国内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具有各自优势的产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一起进行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的创新研究。通过产学研合作创新,能够提高创新能力并促进科研成果转变成为企业的产品,达到显著的创新成效。因此产学研合作创新在新能源自主创新活动中也是十分重要的组织模式。
3、模块化创新
模块化设计和生产广泛地运用于各种产业中,包括汽车制造业,模块化创新提高了创新的速度,提高了效率并减少了创新成本。模块化创新适用于复杂系统的创新,通过分散模块化可简化创新主体的结构,生产企业可以将自己的优势模块进行创新研发,而将短板模块借助外部的力量进行创新,这样可以使其能够专注自身的研发活动,提高创新效率。德国西门子是制造动车研发系统的著名企业,它通过成功构建模块化研发制造,按照模块的功能分别交由对应的子公司进行研发设计,然后再整合资源进行整车制造,这样使其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模块化创新有着其必要性,从模块功能上看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可以划分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以及整车制造等模块,其中电池和电机的控制模块是新能源汽车不同于传统汽车的关键模块,按照模块的重要性分别进行创新研究,同时在其中考虑集约化创新以及产学研创新等综合模式,将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自主创新活动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四、政策建议
1、企业层面———加强产学研结合
建议企业加强对高素质科研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切实参与到产学研的合作创新模式中去,有效利用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机构的研发平台,建立高效的合作机制,并最终形成自己的研发系统,鼓励科研人员全方位掌握国外的同类先进技术,最终将其变化成自身特殊的科研成果。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而言,自主创新的意义不仅仅是新能源技术方面的科研活动,还有管理模式、企业战略等方面的自主创新。在当前国内外都在探究新能源汽车的阶段,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只有探索出适合自己本身情况的自主创新体系,全方位提高其创新能力,才能最终实现高效率的自主创新,最终达到新能源汽车企业与产业共同进步的双赢局面。
2、产业层面——鼓励集群式创新
产业具有综合性、集成性和网络性。新能源汽车产业不仅仅只是包括了全部相关的汽车企业,它还包括整个产业链上对其产生影响的组织和机构。因此,产业层面应从整体上来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扩大产业的联系范围,除了具体的生产企业以外,还包括其他的组织和机构,如高等院校、政府服务机构以及金融机构等,有效提高产业内部以及外部机构的合作效率,为产业自主创新服务,从而提高产业的创新效率。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效应,将促进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而提高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成创新能力,则需要重视新能源汽车技术核心技术的共同研发、集成创新。如果企业科研部门闭门造车,仅仅是单独开发某一项技术创新而忽略了集成创新,将很难形成更强的竞争力,因为集成创新的意义远高于个别技术创新。
3、国家层面——进行政策扶持和引导
国家政策扶持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保障。正是在我国近年来不断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优惠政策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才能够迅速的发展,这也表明国家的扶持政策取得了实际效果。针对新能源汽车市场,建议继续实行财税优惠政策,降低新能源汽车的购置税并加强购车补贴将会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化进程。产业的发展终究需要市场的支持,当前新能源汽车消费门槛高,是阻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新能源汽车技术,建议在符合WTO规定的前提下,继续推行降低引进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的关税,并加强后期的消化吸收工作,鼓励国内外广泛地进行技术交流等,以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升级。
参考文献
[1]傅家骥、施培共:技术积累与技术创新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6(12).
[2]顾乃康:技术积累和国际生产[J].世界经济研究,1996(4).
自主创新能力范文4
关键词:自主创新;内部;外部;途径
尽管我国是贸易大国,但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只占约10%;我国总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达6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工业新产品开发的技术约有70%属于外源性技术。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有效改变,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经济技术竞争中就会处于战略被动地位,只有大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国际产业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竞争中赢得主动。本文分别从内外部因素来分析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部途径
(一)提高创新认识,塑造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
纵观科学技术发展史,每一次科学技术的伟大进步都伴随着创新型文化的大繁荣。在影响中国当代企业自主创新的众多因素背后,文化是最持久、影响最深远而往往又是最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因素。塑造创新的企业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育企业创新价值观。“以创新为荣、以平庸为耻”,如果一个企业重视创新的价值观经反复宣传、灌输和强化,使企业员工对此产生高度认同,那么就会对企业成员的行为产生明显的导向作用,创新就会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第二,加强企业创新环境的建设。主要包括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硬环境建设主要是建设创新工作赖以进行的各种物质环境,如创新所需工具、设备、创新实验的条件、信息沟通和管理的方式和手段等。软环境指企业内部的创新氛围,良好的群体创新氛围会使员工努力创新,争取创新成果。
第三,塑造创新典型人物。创新典型人物对群体创新文化的建设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群体创新文化的推进器,加大对创新先进人物的表彰和宣传力度,有助于全体员工的学习和模仿。
(二)加强企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最根本的因素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建设。企业应通过合理的培训策略、沟通策略、激励策略和危机管理策略,有效吸引并留住创新型人才,以此促进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升级换代,从而获得生存和发展。
(三)建立产学研合作模式
产学研合作是快速提升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的核心技术较少,大部分的核心技术都是在对国外核心技术的模仿或引进改造后的基础上形成的。这导致了中国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不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地降低了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高校的很多科研成果没有应用到实践,不能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同时也降低了高校科研人员的创造激情和能力。
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可以获得属于企业自身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这种技术优势能使得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减少企业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性,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高校创造的科技成果也可以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四)建立创新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我国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起步较晚,国内企业普遍的绩效评价水平还不高,绩效管理体系构建尚处于初级阶段。在绩效管理理念上,一些创新型企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型员工的作用有了认识,但在具体的管理策略上,还更多地沿用了传统的绩效评价方法和思路,没有对员工绩效计划改进进行指导。绩效评价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对既定目标的控制上,过于重视历史和现实表现以及对事件结果的事后评价,对人的潜力和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分析较少。创新型企业与普通企业相比,其内部管理有其特殊所在,企业绩效的表现形式亦有其不同之处。如果对创新型企业绩效的评价直接套用非创新型企业绩效的评测方法,而忽视创新型企业的特点,得出的结果肯定无法真正反映创新型企业的绩效水平,难以促进创新型企业正确实施绩效管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企业现有的绩效评价指标过度依赖传统财务指标,缺乏反映企业创新能力的指标,缺乏反映人力资本盈利能力与发展潜力的指标。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一套多因素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引入一些非财务层面评价指标,比如: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率、新技术开发能力、新产品市场占有率等评价指标,以建立创新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二、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外部途径
(一)政府应制定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文化、法制和市场环境
营造社会文化环境,就是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育企业家、科研人员创新观念,提高公众科学技术素养,倡导尊重创新、容忍失败的社会文化环境。营造法制环境,就是要建立、健全鼓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和侵犯知识产权的处罚力度,提高侵权成本。营造市场环境,就是应促进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减少差别待遇,使高技术企业和非高技术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都能在相同的市场环境下公平竞争,加大各类企业的创新压力,促使企业不得不将改进技术和自主创新作为赢得市场竞争的手段。
(二)创新投融资的金融服务体系
第一,加大自主创新资金支持力度。目前我国的国家科技投入体系还不成熟,研发比例占GDP的比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数据显示,研发强度低于1%,技术研发处于使用技术阶段;研发强度介于1%—2%之间,技术研发处于技术改进阶段;研发强度超过2%,技术研发才进入技术创新的阶段,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因此,我国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要加大研发投入,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
第二,更加注重发挥私募融资的作用。私募融资是定向募集方式,包括私募股权融资和私募债权融资。与公募融资相比,私募融资的契约机制灵活,投资者具有较高的抗风险能力,而且投资的专业水平高,对企业的监督能力强,有利于降低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第三,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不仅仅向企业提供资金,还要能够为企业提供战略、市场、管理等多方面的增值(孵化)服务。
(三)完善税收激励政策
税收激励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各税种的纳税对象的选择、税基的确定、税率的变化以及征收范围的调整等来实现;二是通过税法中的一些特殊法律条款,给予特定纳税人或特定类型活动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以引导、扶持某些经济活动以及刺激投资意愿。具体到税收对于技术创新活动的激励,由于税收工具的直接作用对象是企业的成本支出和利润水平,这样,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企业的创新收益和成本,并最终影响到创新活动的预期利润,从而激励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税收优惠政策是一种激励型政策,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从人才、投入和机制等方面创造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服务于自主创新的大局,支持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实现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激励性的税收优惠政策表明国家的鼓励意向,能使企业更坚定地走自主创新之路。我国税收激励政策的制定应服务于国家自主创新战略需要,以原始创新为基础,促进集成创新,积极做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参考文献:
[1] 万君宝,刘明顺. 企业文化竞争力[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 杨兆廷,李吉栋.自主创新的金融体系研究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3] 魏景柱,刘晶,林向义. 基于产学研合作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0,26(5):27-31
[3] 牟建国.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非财务指标设计[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
自主创新能力范文5
关键词:中学地理 创新能力 培养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做为教师必须讲究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呢?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地理教学经验,谈几点体会与广大同仁商榷。
一、构建和谐氛围,引导质疑求新
教育心理学认为:良好和谐的教学氛围,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激发、保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够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接受能力之间距离,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精准地掌握和运用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设法去创造一种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能发挥到最佳水平。从教学角度说,地理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互助的关系,师生通过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大胆质疑,进而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质疑中求奇、求新,引发学生对问题情境的探讨,激发学习互动,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
二、改革教学方法,运用创新教法
传统教学片面强调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关系。主要表现为:一是以教师教为中心,学生处于从属地位;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在这种教学关系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传授者和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只能跟随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最终导致地理课堂枯燥乏味,学习效率低下。因此,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地理必须改革教学方法,运用创新教法,注重教学方法的启发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如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状态,可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运用角色表演、竞答比赛、问题探究、分组讨论以及多媒体教学等形式,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知识的动态生成,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效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三、融入情感教育,激发学习热情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情感教育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纽带。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和关注学生的情感领域,讲究教学艺术,教师要以高昂的教学情感来感染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爱、尊重、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内心情感,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赢得学生的自尊、自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内容,适时的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以爱国情感激励学生奋发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充分调动,使学生在愉快和谐、充满情感的教学氛围中,激励思考、勇于创新。
四、联系社会生活,开拓创新空间
新课程认为,教育是发生在真实生活世界中师生之间的社会活动,课堂活动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关注教育意义的构建,充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价值的追求。在地理教学中,把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作为一个桥梁,沟通教学中遇到的地理问题与生活中实例相结合,使问题变得更加直观易懂,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解释、探究、创新、发现。如在讲影响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时,可让学生以自己县城为例,分析其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这样学生联系实际进行社会调查,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从地形、气候、土壤、河流、交通、资源等方面去分析,很快形成分析问题的思路和答题模版,从而掌握分析城市区位因素的一般方法。
五、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创新精神
地理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在于教师,具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因此,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 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摆正师生的位置;其次课堂上要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重视学生学习的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实行多元化教学方式;第三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养成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
总之,要改革创新地理课教学模式,提高地理创新能力,转变教学理念是先导,改革教学方式是基础,借鉴内化他人的经验是升华。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完善自己教育理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马骏.《给地理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
自主创新能力范文6
关 键 词:自主创新;研发经费;专利;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0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3)01-0053-02
一、我国的创新能力在迅速提高
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是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为经济保持长期持续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人们通常用专利申请数量数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能力。1985~2011年在我国每年受理的国内外专利申请中,国内申请数量从9411项 ① 增加到1 504 670项, 增长了近159倍。
我国创新能力的提高与我国创新投入增长密切相关。1989~2010年我国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从1989年的11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6980亿元(见图1),增长了62倍。2011年R&D经费达到8687亿元 ② 。 我国创新投入的不断增长归因于政府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 创新性国家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自主创新进程。
二、我国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1. 创新投入较低。 我国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为1.97%。这一比例不仅与许多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世界银行统计,2006年,各国R&D经费支出占GDP之比平均为2.31%。 [1]
2. 创新投入不平衡,基础研究投入较少。研究根据类型不同,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 不同类型的R&D活动对知识生产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差别很大。基础研究是为了认识现象,获取关于现象和事实的基本原理的知识; 应用研究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具有特定的应用目的, 主要是为在实践中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科学依据。试验发展则是开辟新的应用即为获得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新系统、新服务以及对上述各项作实质性的改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主要是扩大科学技术知识。试验发展并不增加科学技术知识,而是利用或综合已有知识创造新的应用。从1995~2009年间,我国不同研究类型R&D活动的经费支出比例可以看出, 基础研究R&D支出比例最低;试验发展R&D支出比例最高。样本期间内,基础研究比例和应用研究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而试验发展投入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2009年基础研究R&D经费占4.66%;应用研究R&D经费占12.59%;试验发展R&D经费占82.75%。通过上述统计分析可见,我国R&D投资主要集中于试验发展, 而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R&D投入却较少。
3. 高质量创新所占比例较低。 专利主要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其中发明属于技术水平较高的专利,而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则属于技术水平较低的专利。2010年我国在授权的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占授权总量的比例中,发明专利占专利总量的比例最低为22.08%,实用新型占35.02%,外观设计专利占42.90%。这说明我国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4. 创新能力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从R&D经费和专利申请量这两项指标来看,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创新能力差别较大。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R&D经费和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6个省份,而中西部地区省份的R&D经费和专利申请数较少。例如,北京市2010年的R&D经费比西部12个省份(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青海、宁夏、内蒙古、新疆、、陕西、甘肃)R&D经费的总和还要多。同时显示,R&D经费和专利申请数的变化趋势相同,R&D经费高的省份对应的专利申请量也多。见图3。创新能力的区域差异,是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1. 增加研发投入。研发投入是加快创新的前提,为此要多增加研发经费投入,提高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同时,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提高科学家、工程师占从业人员的比例。 为我国创新提供经费支撑和人员支撑。
2. 加强基础研究。 我国研发投入侧重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对基础研究关注不够,这将影响我国科研的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增加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同时,要提高政府财政支出中对教育科技的投入。
3. 应加大对发明创造的支持力度, 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发明要予以重点关注。同时,加快省份之间的技术交流和转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在努力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还应加大技术引进吸收力度,积极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成果。
参考文献:
[1]马文婷. 我国研发经费占GDP之比微升[N]. 京华时报,2010-11-24.
[2]陈刚. R&D溢出、制度和生产率增长[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10).
[3]卢方元,靳丹丹. 我国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11(3).
[4]王玲,Adam Szirmai. 高技术产业技术投入和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J]. 经济学(季刊),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