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社会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社会发展范文1

今天双方签署的会谈纪要,就进一步深化十个方面的合作达成了共识:

一、加快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国家铁道部、交通运输部相继推出3.5万亿元铁路建设计划和5万亿元交通建设计划为契机,两省市共同争取国家支持,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区域内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二、深化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在生态水源保护林工程、森林保护、实施“稻改旱”工程、水资源环境治理、水库上游矿山生态恢复、区域空气质量治理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

三、强化农业合作。鼓励北京企业在河北省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北京市为河北省的蔬菜运输车辆进京提供便利;河北省做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和标准化生产,为北京市场提供稳定的蔬菜供货渠道。

四、发展旅游合作。建立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共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治理,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开展旅游景点联合促销。

五、扩大教育合作。建立冀京高校干部交流挂职制度,支持两地高校进行校际教育资源共享,建立冀京人才需求信息平台或人才市场联系基地,为双方用人单位和学校毕业生提供相应服务。

六、拓展金融商贸合作。支持相关银行在河北省设立分支机构及参股河北省地方商业银行,支持北京产权交易所和河北省产权交易中心开展合作。加强商贸流通市场建设合作和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培训。

七、健全劳务市场合作。定期互相通报劳务供求信息。河北省在京建立劳务输出服务机构,组织好劳务输出,双方加强用人单位监督治理,保障务工人员合法权益。

经济社会发展范文2

一、无锡市的基本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无锡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至*年底,全市GDP1901亿,在全大中城市中排列第九位,人均GDP5200美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第六位。财政收入265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第十位。全市协议注册外资50亿美元,到位注册资金27亿美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列第六。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城镇人均可支配收11647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29万元,人均储蓄存款2.4万元。参照联合国粮农组织标准,无锡市民的生活水平总体已由小康向富裕迈进。当前,全市人民正在实施富民强市战略,规划到*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10年,GDP在*的基础上翻两翻,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3000美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无锡市的工业概况及乡镇经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

一是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992.74亿元,增长18.3%。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790.61亿元,增长24.1%。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0.36亿元,增长14%;股份制企业增加值245.46亿元,增长25.6%;集体企业增加值114.81亿元,增长24.9%;股份合作制企业增加值85.83亿元,增长17.1%;三资企业增加值210.77亿元,增长29.2%。

二是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3208.2亿元,增长32.7%;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67%;工业产品销售收入3206.76亿元,增长31.8%;实现利税263.24亿元,增长33.7%,其中利润161.32亿元,增长45%,增幅分别高于生产和销售20.9和13.2个百分点;亏损总额下降14.4%,亏损面下降1.2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到157.4%,创历史最好水平,较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三是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2392.16亿元,增长21.5%;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8%,提高0.7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收入2395.61亿元,增长22.6%;实现利税198.41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其中利润112.64亿元,增长27.5%,增幅分别高于生产和销售6.9和4.9个百分点;亏损总额比上年下降12.2%,亏损面比上年下降7.7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到145.2%,创历史最好水平,比上年提高10.8个百分点。

四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加速农村工业化。无锡是中国乡镇工业的发源地,乡镇工业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对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现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历史的贡献。根据2002年资料统计,在全市的工业总量中,乡镇企业占71%,有120万个劳动力在乡镇企业中工作,占农村总劳动力的72%,农民收入中来自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收入3443元,占农民纯收入的74%,上交财政占全市财政收入的60%。尤其是近几年来,一部分乡镇企业的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年,全市乡镇企业的上市公司达到12家,这些上市公司大部分集中在江阴市,形成了中国股市独具魅力的“江阴板块”,为本地区经济发民展融资近30亿。

五是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无锡的私营个体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实力迅速壮大。全市把发展私营经济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实行外资、国资、民资三轮驱动战略,从市场准入、科技创新、融资担保、财税支持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并加快私营园区建设,培育骨干企业。市私营个体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强劲态势,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年,全市私营个体企业共计达到15.92万户,从业人员73.26万人,注册资金651.26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087.67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1.71亿元,上缴税金52.2亿元,分别占全市总量的31.2%、47.7%、39.5%和19.7%,全市销售收入超亿元私企150个,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私营企业358个。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农村城镇化进程

一是农业结构调整有突破,粮经比例为5:5。通过科技兴农、科技兴牧、科技兴菜、建设农业示范园,增强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吸引三资发展龙头企业,建立特色化、优质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基本形成了以青梅、板栗、银杏及优质茶叶、笋用林为主的林特产业;以生猪、奶牛、肉鸭为主的优质畜禽产业;以中华绒螯蟹、甲鱼、青虾为主的特种水产业;以设施栽培为主的精细蔬菜产业等为五大主导产业。*年,农业和非农业产值达到3755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达到81.44亿元。

二是繁荣农村,积极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年,无锡市的城市化率超过了60%,目前世界平均水平为42%,发达国家为78%,我国平均为40%。从无锡的实践证明,富裕农民要减少农民,加强农业大发展非农业,繁荣农村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城镇化对农村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城镇化促进了工业化,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较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社会服务、市场环境等。

四、无锡的经济国际化进程

无锡市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同时,也着力加快了经济国际化进程。开放型经济已成为无锡的主体经济,坚持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年,全市新批超亿元项目就达15个,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143.8亿美元,增长了47.6%,协议注册外资50亿美元,增长了72.6%,到位外资27亿美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六位。全市重点开放园区共完成协议注册外资42.6亿美元,增长80%,占全市总量的85%;到位注册外资21.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58%,占全市总量的79%;自营出口44.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58%,占全市总量的60.6%;固定资产投资449亿元,较上年增长78%,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0%;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30亿元,较上年增长51%,占全市GDP总量的33%;完成财政收入79.7亿元,较上年增长56.9%,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30%;完成税收74亿元,较上年增长65.5%,占全市税收总额的33.6%。至年底,全市累计批准超亿美元重大项目32个,有31个集中在园区,其中当年新批的15个超亿美元项目中有14个落户在园区。全市累计兴外办外资企业70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中,有51家落户无锡。

五、无锡成功经验的几点体会

辽阳,位于辽宁省中部,处于沈阳、鞍山、大连经济带的中心位置。东依辽东山地,西望辽河平原,北距沈阳70公里,哈大铁路,沈大高速公路纵贯南北,辽溪铁路横跨东西,南界钢都鞍山,北依省会沈阳,东临煤铁之城本溪,西与辽河油田接壤。距大连港332公里,距鲅鱼圈港162公里,距桃仙国际机场60公里。优越的地理位置及重要的战略价值决定了她在古代东北地区不可替代的中心地位,也今天辽阳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都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多年扩大投入、调整结构的效应逐渐显现,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国际化相互促进,以投资为主拉动经济增长,以消费结构变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使经济发展进入市场推动和政府调控良性互动的新阶段。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一些制约发展的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我们必须不断解放思想,把握机遇,趋利避害,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今后要集中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面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加快城乡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加速中心城区工业企业易地搬迁,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综合效益。切实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率,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积极争取新的国债项目,落实项目配套资金,提高国债资金使用效益。规范政府性投资项目立项程序,加强建设资金管理和审计。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导外资、民资扩大投入,支持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募集资金,放大全社会投资总量。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点企业的信贷支持,充分发挥金融信贷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二是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增强经济持续发展动力。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清理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规,推行开放平等的行业准入制度,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不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在融资、税收、用地和对外贸易等方面同等对待,鼓励公众创业,挖掘民智、民资潜力。加强产业导向,重点扶持民营高科技企业和大市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资产重组,与外资企业合资合作。拓宽多元融资渠道,规范担保基金运作,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全面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按照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原则,促进国有资本向先导性、基础性和公益性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带动力和竞争力。

三是进一步协调城乡发展,提升区域综合竞争能力。努力实现城乡共同发展。树立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强化规划龙头作用,构筑梯度分布、有机联系的市域城市体系。积极引导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有序转移,合理调整乡镇区划,进一步密切城乡经济、文化及交通等基础设施联系,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实现共同发展。全面加快农村改革与发展,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强化农业生态环保、美化城市及产业经济等功能。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建设,大力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切实改变农村环境面貌。

四是进一步统筹社会事业,大力推进社会全面进步。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加大科研投入,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大力推进人才兴市。完善人才选拔任用、考核评价和分配激励机制,重点抓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青年人才,重视高技能人才培育和人才二次开发。落实各项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

五是进一步坚持富民优先,努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积极增加居民收入,落实富民工程实施意见,营造鼓励群众自主创业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加强创业服务,提高居民资产性、经营性收入比重,培育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大力开发就业岗位,鼓励灵活就业,进一步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重点为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双下岗人员、特困人员及被征地农民提供就业服务。

经济社会发展范文3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我市*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并提出2009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市*届人大三次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民生,沉着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较好完成了市*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预期目标。

(一)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年全市生产总值预计1409亿元,增长11.1%,完成年初预期目标102.9%;常住人口人均生产总值预计56034元,增长10.5%;三次产业比例由2007年的3.1:60.8:36.1调整为*年的3.2:60.2:36.6。

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0.1亿元,增长16.3%,完成年初预期目标102.9%。工业企业效益继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6.5%,同比提高4.2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158.1亿元,增长10.8%。综合能耗稳步下降,热电联产、锅炉改造、电机节能等一批重点节能项目如期实施,全市单位GDP能耗0.673吨标准煤/万元,下降3.9%。

(二)产业结构继续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全市工业总产值4091亿元,增长14.1%(现价),完成预期目标100.1%;工业增加值预计810亿元,增长12.8%(现价),完成预期目标100.7%。其中,规模以上(下同)民营工业产值1338亿元,增长21.8%;五大支柱产业产值1944.5亿元,增长11.1%。工业结构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明显,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装备制造业产值分别占工业比重30.5%和24.5%,较上年提高0.5和1个百分点,重工业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引入中船制造基地、立信染整机械、广船船舶、中机装备等一批投资超10亿元项目。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新增港口游戏游艺、阜沙卫浴两大产业基地,全市国家级产业基地达26个。

服务业增加值预计515亿元,增长14%,完成年初预期目标的103%,对本地经济贡献率达40%,拉动经济增长4.4个百分点。金融、保险、文化、商务服务、科技服务、居民服务等提速发展,占服务业比重达54.9%,逐步成为带动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心商务区和特色服务功能区建设成效显著,小榄、东区、火炬区中心商务区分别新进驻企业43家、12家和5家。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火炬开发区中心商务平台、东区建纶国际商务中心、市保税物流中心、国家健康医药基地自主创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4个服务业重大项目纳入“省新十项工程”。全年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2.1亿美元,增长22.9%,高于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增速9.5个百分点。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新建3家省级、28家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全市现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37家、民营科技企业164家。科技强企支撑计划全面启动,市家电创新中心、中药固体制剂中试平台等共性技术平台及10个关键技术研发项目成为首两批重点资助项目,明阳电气、通宇通讯等一批产业化项目被列入国家和省重大专项。科技创新平台日趋完善,装备制造工业研究院建立了光电信息实验室和应用软件研发实验室,市家电创新中心成功引入德国莱茵公司、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服务机构,小榄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

(三)投资、出口、消费同步拉动,经济运行更加稳定。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5.1亿元,增长11.5%,完成年初预期目标102.1%。59个重点建设年度项目完成投资81.3亿元,圆满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古神公路、市博览中心、嘉明电厂扩建二期首台机组、220千伏宝山和菊城输变电站等项目建成使用,明阳电气新建风力发电机组产业化制造、天乙铜材综合加工项目部分进入量产阶段,新岐江公路、福源路、广珠西线高速二期、*港大道改造二期、500千伏桂山输变电工程、中顺大围达标加固工程、西河水闸重建、市保税物流中心等在建项目加快推进,启动小榄快线、番中大桥、纵一线、大南路、黄圃港等项目前期工作。

外贸出口总值预计190.5亿美元,增长10.1%,对欧盟和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出口增长超过20%。出口产品结构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均保持增长,占全市出口比重达84%。全年新签利用外资项目161宗,实际利用外资8.3亿美元,增长13.4%。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6.9亿元,增长20.5%,完成年初预期目标的103.9%。其中,城区、农村市场分别增长20%、21%。由于受国内雨雪冰冻、地震灾害以及国际市场能源、粮食价格波动影响,*年全市物价总水平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升幅5.6%。

(四)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农村经济更加繁荣。

农业总产值76.3亿元,增长3.6%;粮食播种面积22.2万亩,总产量7.5万吨,超额完成粮食工作考评任务。市财政每年投入250万元扶持龙头企业产品开发、基地建设、技术改造等项目,现全市共有农业龙头企业31家,通过合同、订单等形式采购主要农产品近14亿元,带动基地农户5.6万户,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比普通农户平均增收2670元。扶持经济欠发达村(居)发展卓有实效,共投入3000万支持26个经济欠发达村建设,给予每村30亩工业用地指标、允许镇区共建工业园区物业出租等政策扶持,67%欠发达村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年纯收入超100万元。

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市财政投入近6000万元用于农路“硬底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工程,共建成250公里水泥主干农路、3319.8亩标准农田,整治改造农田2698亩。“村改居”工作深入开展,村级统一核算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全市239个村(居)中基本完成改革的有99个村(居)。新农村示范点建设蓬勃开展,小榄、黄圃、板芙3个示范镇和黄圃镇马安村等8个示范村居的新农村建设成效突出。平安农业安全保障体系更加牢固,从*年起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投入800万元专项用于政策性农业保险。

(五)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10%,全部完成年初预期目标。

全年城镇社会保险参保460万人次,增长9.5%。参加农村基本养老保险53万人,参加住院基本医疗保险的城乡居民达90万人,西区、东升、三角、南头等首批镇区参加城乡居民门诊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3.5万人,新增发放130万张社会保障卡。全年新增就业岗位7.1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2.1%。切实保障低收入家庭生活,共动用价格调节基金813万元对低收入家庭进行价格补贴。城镇中低收入居民住房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廉租房小区首期187套住房顺利完工,完成预制构件第二期公房改造。

(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发展更加和谐。

教育强市成绩斐然,*年市直属学校各项建设总投资15亿元,学校布局调整和改扩建工程有序推进,全市有23万多名学生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6.1%,高考录取率达89.7%,连续三年稳居全省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0.1%。职业教育发展加快,五桂山职教园区各项工程进展顺利,*中专和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校区首期竣工。

公共卫生体系日臻健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250间,卫生五项安康工程建设取得初步成果,第二人民医院、博爱医院儿科大楼竣工,人民医院杨郭恩慈大楼、新中医院等工程进展顺利。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步开展,年末户籍总人口146.5万人,增长1.4%,人口自然增长率4.65‰。

生态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20个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加快建设,中心城区及小榄镇等7个污水处理厂已建成使用,全市日污水处理能力42万吨,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5%,18个镇成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5个镇获得“广东省生态示范镇”。内河涌整治工作全面铺开,林相改造、红树林恢复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北部、南部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加快建设,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投入运行,电厂脱硫及小火电关停工作进展顺利,全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分别比2005年削减8.4%、19%。

经济社会发展范文4

1.全区县(市)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灰色优势分析按照上述方法步骤,建立关于全区县(市)科技投入、科技实力和科技产出所属各因素对其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灰色关联度模型,计算得到其灰色关联度矩阵;在此基础上,采用算术平均法由关联度计算出科技进步与其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灰色关联度(表2)。从实证分析结果可知,广西全区县(市)科技投入、科技实力和科技产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均灰色综合关联度分别为0.558、0.575和0.687(表2)。表明(市)科技投入、科技实力和科技产出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根据0<r<0.35为弱关联、0.35<r<0.65为中度关联、0.65<r<1为强关联的分类原则,(市)科技产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均综合关联度是强关联,科技投入、科技实力的综合关联度为中度关联;科技产出与各行为特征Y1i的关联度r3i分别与科技实力r2i和科技投入r1i相比,其关度r3i>r2i,r3i>r1i(i=6),而且其综合关联度依次为科技产出r3=0.687>科技实力r2=0.575>科技投入r1=0.558,故有X3>X2≥X1(“>、≥”表示优于或准优于,下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最大的是科技产出(同时最优),其次为科技实力,再次之为科技投入。说明县(市)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以其科技产出的作用为最大。从科技进步三类因素具体分析结果看,在科技投入中,X12的关联度r12i>X11i的关联度r12i,且r12=0.572>r11=0.545,故有X12>X11,在科技实力中,r21>r22,有X21>X22,说明单位科技投入、单位科技实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均要大于绝对科技投入、绝对科技实力的影响。在科技产出中,r34i>r32i>r31i>r33,且r34=0.824>r32=0.725>r31=0.627>r33=0.572,X34>X32>X31>X33,说明科技成果市场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最明显,直接产出次之,科技成果应用最弱。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其平均综合关联度在0.59~0.62之间,r11=0.617>r21=0.616>r61=0.611>r51=0.599>r31=0.609>r41=0.591,则有Y1≥Y2≥Y6≥Y5≥Y3≥Y4,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第二位特征行为因素为GDP总量和人均GDP。说明全区县(市)科技投入、科技实力和科技产出对其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共同产生影响。

2.不同类型县(市)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灰色优势分析计算得不同经济类型县(市)的灰色关联度和,3大区域类型县(市)科技投入、科技实力和科技产出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县(市)科技进步对其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但其作用的大小是不同的。采用上述方法进行不同类型县(市)科技投入、科技实力和科技产出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内的优势关联度比较分析,得出不同经济类型县(市)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关联序。可知,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带与全区一样,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因素最大的是科技产出(X3),其次科技实力(X2),最劣是科技投入(X1);桂西资源富集区的影响因素最大的是科技实力(X3),其次科技产出(X2),最劣是科技投入(X1)。从科技产出方面看,北部湾经济区与全区的影响因素大致一样,其中最大因素为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X34),说明科技成果市场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最明显。经济带与桂西资源富集区的影响因素完全一样,最大影响因素为授权专利数(X31),10万人授权专利数(X32)次之,说明直接产出对经济社会影响较大。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看,科技进步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特征行为因素是不同的。其第一、第二位影响因素:北部湾经济区与全区主要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GDP和财政收入,经济带分别为影响人民生活的居民收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财政收入,桂西资源富集区则是影响人民生活的农村和城镇收入。

二、结论

经济社会发展范文5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不仅包括一个地区经济结构、运行效率、社会和谐等领域,也涵盖生态与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与创新能力等。因此,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必须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合自治区实际,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面,同时体现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性、可比性和动态权变性等特征。

在指标处理方面,失业率、恩格尔系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万元GDP能源消耗等同经济社会发展呈负相关的逆指标,对其处理采用倒数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数据标准化处理;对于经济结构、经济效益、科技进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同经济发展方式呈正相关的正指标则直接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

表1 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结果

在确定指标权重系数的情况下,对已标准化的各省、自治区各类指标进行加权求和获得各大类指标评价值,然后各大类指标评价值进行求和获得综合评价值。2010年各大类及综合评价值结果如下:

(一)经济发展水平

2010年,我区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国第6位,仅次于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等省市。其中我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6.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位于全国第25名,其他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GDP增速位居全国首位。

表2 各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有关指标及评价结果

(二)人民生活水平

2010年,我区人民生活水平位居全国第14,处于中等,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居民人均收入为12224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83元,位于全国第10位;收入增速与GDP增速比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位于全国第26位;其他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恩格尔系数仅次于北京市。

表3 各省、市、自治区人民生活有关指标及评价结果

注:由于资料的限制,各省市区居民人均收入根据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加权计算。

(三)社会发展水平

2010年,社会发展水平位于全国第20位,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三项指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新农保覆盖率处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三项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4 各省、市、自治区社会发展有关指标及评价结果

注:由于资料的限制,各省市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利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计算。

(四)资源环境水平

2010年,资源环境水平位于全国第25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城镇居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2.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9个百分点;其他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单位GDP能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

表5 各省、市、自治区资源环境有关指标及评价结果

(五)创新能力水平

2010年,创新能力水平位居于全国第20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每十万人拥有的大专以上学历人口达到10207.7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77.7人;每十万人拥有的R&D人员为129.6人,R&D占GDP的比重为0.55%,两项指标与全国差距较大。

表6 各省、市、自治区资源环境创新能力有关指标及评价结果

(六)综合评价

以上五个部分发展水平经加权后综合评价,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结果位居全国第15位,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总体发展水平已居于全国中等水平。其中,经济发展水平进入全国前六位,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发展不全面、不平衡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人民生活仅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发展、资源环境和创新能力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客观认识我区整体发展水平,保持清醒头脑。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在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围绕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表7 各省市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

数据来源: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网站、各省(市、自治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

课题组负责人:那艳茹 课题组组长:包思勤

课题组成员:朱晓俊、李文杰、黄占兵、宝鲁、赵杰、冯玉龙、

经济社会发展范文6

一、注重培养教育,提高人才产出效率。人才培养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环节。经济社会要发展,人才培养要先行。一是全面加强人才的教育培训。要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通过党校或大专院校,积极抓好人才培训轮训工作;通过与外地院校和上级单位联系,组织人才参加继续教育和深造,抓好人才后续培养和终身教育,夯实人力资源的智力基础。二是重视发展教育事业。要充分利用学校引进人才,为本地人才的培训提高和发挥学校智力对产业的拉动作用打下基础。要在招商引资的同时,注意引进非营利性的教育资金,增加教育投入,为地方长远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三是采取多种培养方式。要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采取下挂、外派等方式,强化人才的实践锻炼。对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人才的培养要有针对性。党政人才要注重政治素质和解决问题能力、决策能力和驾驭全局能力及基层实践工作经验方面的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着眼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注重经营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要注重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技能的培养;农村人才要根据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工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新项目开发的需要进行培养。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造就一大批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全方位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加大引进力度,增强人才吸收能力。凭经济实力和优厚待遇引进人才并不是唯一有效的做法,要采取更加灵活的引人引智措施。一是放宽条件,降低人才引进的门槛。如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打开人才引进“大门”,允许符合条件的人才落户。二是抓住重点,结合实际,在引进紧缺人才上下功夫。要立足产业结构调整和实施跨越发展的需要确定合理的人才需求结构,防止人才引进的盲目性,做到所引即所盼、所用即所需。人才的引进不能追求面面俱到、“小而全”,否则导致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运转不灵,造成人才的积压和浪费。要认真研究经济发展的优势、特色及对未来人才的需求,确定重点,集中优势财力,引进紧缺人才。三是创新方式,坚持“不求所有所在,但求所用所得”。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交通条件,从国有企业、大专院校、国家研究机构“借脑引智”,在项目引进、嫁接、合作、转让、论证以及讲学、培训、咨询、考察等过程中吸引人才,形成人才共享,让人才以兼职、短期服务、承担委托项目、技术入股、承包经营等多种形式参加经济建设。人才可以带技术、当顾问,或直接投资、牵线搭桥,或通过合同聘用、借助对口帮扶等形式,不拘一格地发挥作用。

三、完善机制,搭建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要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用人机制。一是完善人才发现机制。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科技体制创新,通过公开招考、公开招聘、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等形式,不拘一格选人才,尽可能地为各级各类人才提供机会和舞台,让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挑大梁。二是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全面推行干部岗位出缺公示制、聘任制、竞争上岗制度、任前公示制、任职试用制,把最合适的人才选拔到最合适的技术岗位、领导岗位上,避免人才资源的“高消费”。三是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坚持走群众路线,注重通过实践检验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坚持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鼓励人人都努力成才。四是完善人才资源共享机制。针对高素质的人才目前十分稀缺的实际情况,在条件允许情况下,鼓励人才兼职兼薪,并加强与其他地区的联系,搭建人才创业平台,实现人才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