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学论文范文1
(一)套期会计的定义
套期会计通常被认为是对主体所面临的风险所进行的一种防范,它是通过套期工具的价值或者现金流量与被套期项目的价值或现金流量反方向变化实现的,但是,如果按照正常的会计方法来处理企业的套期行为,往往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所形成的利得和损失不能够在同一个期间的损益中被确认。为了从会计上体现套期保值的经济后果,需要运用一种特殊的会计处理方法,使得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相互冲抵的公允价值和现金流量变动能够同时在损益中确认,这种特殊的会计处理方法就是套期会计。
(二)被套期风险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管理层也尝试用各种管理工具去控制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但不是所有的风险都可以正确的反映,这就给管理层带来很大的难题。对于套期风险有两个问题:一是很难度量具体的数值;二是难以评价套期的有效性。被套期项目受到套期风险的影响应该是直接和清晰的,而不是间接和不明确的。所以准则认可的风险只有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和信用风险。
(三)套期工具的范围
一般来说,衍生工具只要符合套期有效性的要求,均可被指定为套期工具。而非衍生工具在个别情况下也可以被指定为套期工具。
1.卖出期权。因为主体所卖出的期权的潜在损失可能会远远超过相关被套期项目价值的潜在利得,所以准则对卖出期权指定为套期工具做了严格的限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于1998年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IAS39)中对于卖出期权使用非常谨慎,只在一种情况下允许指定卖出期权作为套期工具,即该卖出期权用于抵消某现购入的期权,包括在其他金融工具中的期权。1998年6月SFAS133《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会计处理》(SFAS133)中对卖出期权的规定比较灵活,除了IAS39规定的情形之外,SFAS133还允许将卖出期权与被套期项目已确认的资产或者负债作为一项资产组合工具,只要这项工具由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利得,和由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损失一样多,那么就可以将卖出期权作为一项套期保值工具。SFAS133的规定虽然比较灵活,但是需要通过上述的测试程序,所以运用卖出期权进行套期保值的实施,将会导致很高的成本,对企业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
2.非衍生金融工具。IAS39规定,非衍生的金融资产或非衍生的金融负债只能用于外汇风险套期。SFAS133规定非衍生金融工具只有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可以作为套期工具来使用:一是对未确定承诺因汇率变动而发生的公允价值变动进行套期;二是对国外营业净投资外币敞口进行套期。由此可以看出,SFAS133比IAS39更为严格。
二、套期保值引起的会计问题
套期保值是通过使用套期保值工具来防范或规避风险的一种具有经济意义、也可能带来会计意义的活动。具有经济意义的套期保值通常称为经济套期保值,而所谓的会计意义,是指降低会计风险。会计风险指发生会计的损失,即财务报表上的会计事项带来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具有会计意义的套期保值通常称为会计套期保值。如果具有经济意义的套期保值,其经济效果能在财务报表上完整、真实、可靠地反映,则套期保值会计不会带来任何问题。然而现实情况不容乐基于会计学视角浅析套期保值问题观。假如套期保值所蕴含的经济实质在本质上与现行财务会计框架相抵消,那么套期保值想要在财务报表上真实得以表达,显然是不可能的。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在会计上能够容纳具有经济意义的套期保值策略,有两种途径可选,其一,借用经济学的概念,修正甚至重构现行财务框架;其二,在现行财务会计框架下进行一定程度的修订。
(一)套期保值———会计确认问题会计确认,是指按规定的标准判别是否属于会计对象并作为会计要素加以计量以及是否列入会计报表的辨认过程。套期保值能引起会计确认问题,是因为套期保值本身是对未来预期风险所进行的一种事前防范,涉及的交易或者事项必定与预期或者未来有关(徐经长,1997)。在形成的套期保值关系中,套期保值工具多为衍生工具,如期货、远期协议和期权等。这些交易或事项有别于典型的过去交易或者事项,如是否发生、何时发生、要素性质以及金额大小等都不确定,从而给会计确认带来了难题。
(二)套期保值———会计计量问题
1.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财务会计系统是建立在交易观和历史成本的基础上的。尽管现行财务会计系统已经是一个混合计量系统,但从历史成本角度观察,在一定程度上,混合计量系统可以看作是对历史成本计量基础的某种修订。仅就套期保值的属性而言,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还是很有意义的。如果套期保值工具和被套期保值项目都按照历史成本计量,那么套期保值的经济效果在财务报表中就无法正确的表达出来,这是因为历史成本不会随着市场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它是稳定不变的。其一,当价格、利率和汇率变化时,套期保值工具不会出现利得或损失来抵消被套期项目的利得和损失;被套期项目也不会因市场利率的变化而需要套期保值工具的抵消。其二,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市场因素的变化在真正实现时予以确认,这导致了套期保值期间的套期保值无效性风险被完全掩盖了。
2.公允价值计量模式。1991年1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告《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披露》认为,“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是在自愿双方间当前交易,而不是强制性清算销售所交换的金额”(娄尔行,1992)。除了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公允价值也会导致会计计量的不一致。从理论上看,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经济套期保值与会计套期保值基本实现了一致,套期保值的经济实质在财务报表上得以完整表述。如果套期保值工具使用衍生工具,被套期保值项目也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那么财务报表的表述就不存在问题。如果公允价值计量扩大到金融工具,被套期保值项目也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这就解决了计量的不一致问题。但问题是公允价值究竟能够扩展到多大的范围,已不仅仅关系到套期保值能否在会计上确认,更多的是涉及到现行会计系统改革深度和方向的问题。总之,不管是衍生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还是整个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都无法消除会计计量的不一致问题。
3.混合计量模式。在混合计量模式下,套期保值工具与被套期保值项目会因选取计量属性的不同而出现计量不一致的现象。最常见的是套期保值工具采用现行市价基础,而被套期保值项目采用历史成本基础,这样,采用现行成本计量的套期保值工具因市场因素的变化而出现影响时便予以确认,而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被套期保值项目需要真正实现时予以确认,导致同一市场因素变化引起的套期保值双方利得和损失要在不同的期间确认,使得财务报表无法反映套期保值的有效性。
三、对实施套期保值会计准则的建议
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第24号明确规范了套期保值的确认和计量。针对该套期保值会计准则的实施,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企业的策略
对企业来讲,企业应该由最高层的管理者负责,联合新准则实施的项目小组,共同研究解决企业面临的准则过渡和转换问题。这对于银行业尤为重要。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的准确计量是实施套期保值准则的基础。当前对金融企业影响最大的并不是套期保值准则,而是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要将表外核算的衍生品纳入表内进行核算、对金融资产按分类核算,对于贷款用摊余成本根据实际利率法计量,要定期进行减值测试。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的准确计量是实施套期保值准则的基础。当前对金融企业影响最大的并不是套期保值准则,而是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要将表外核算的衍生品纳入表内进行核算,要对金融资产按分类核算,对于贷款用摊余成本根据实际利率法计量,要定期进行减值测试。在信息系统方面,银行应该使用最先进的交易和核算系统,该系统具备实时查询、信息传递、交易权限管理、会计核算等重要功能,能够适时的处理衍生金融工具的前台、和后台的工作,提高风险的系统控制能力,并且努力做好人员的招聘、培训,加强员工对金融工具交易流程的了解,对于金融产品定价模型的学习,研究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等相关准则,从技术上掌握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计量以及披露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二)其他部门的政策
会计学论文范文2
普通高等教育进入新世纪以后,已从上个世纪的精英教育转变为普及教育,自然地其培养目标也需要重新定位。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应由过去的高级设计型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转向普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对普通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是:在必须具有应用现代技术能力的前提下,让学生在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较高的认识问题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为他们将来投身社会经济建设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进入21世纪后的中国社会经济活动,要求经济管理者必须懂财务。适应现实的要求,缩小国内与国外经济管理者的差距,自然地,“会计学”这门课程成为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早在2001年,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就组织编写了《全国高等学校管理类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全国高等学校经济类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经济类专业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非财会专业学习会计学的基本要求进行了规定,其目标不在于使学生成为优秀的会计人员,而在于使学生了解如何运用会计信息进行科学决策,以提高学生参与经济活动的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要求重点放在会计信息的分析和借助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和决策方法的学习。在会计学教学内容的编排上采取了尽可能照顾广度而在深度方面则“浅尝辄止”的原则,其特点体现在本课程涵盖了财会专业的“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三门课程的内容,建议课时共计144课时。高等教育司的要求实际上为高等院校非财会专业的会计学教学提出了极高要求,一门课程涵盖了三门课程的内容,同时又要求教学目标和重点并不能是三门课程的简单汇总,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把握重点教学内容的重点讲解,又要让学生明白会计信息生成的来龙去脉,相关会计工作内容不可遗漏,在会计知识系统构建的基础上重在提高学生运用会计信息分析问题和进行科学决策的能力的培养。
二、非财会专业会计学教学的现实状况
1.课程设置方面。
虽然在高教司编著的《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规定高校非财会专业的会计学教学目标不在于使学生成为优秀的会计人员,而在于使学生了解如何运用会计信息进行科学决策,并明确规定了教学内容涵盖“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三门课程的内容,但现实中,由于大多数高校非财会专业教学计划的设计人员非财会专业毕业或者干脆不重视会计学的教学,根本未能按照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的基本要求,在进行专业课程的设计时会计学教学时数根本不能保证设置144个学时。以笔者从事本课程的教学为例,在内蒙古师范大学于2002年开始招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时,我们严格按照国家教委的要求将本课程设置了144个课时,分两个学期进行。但这样的安排带来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即一门课程两个学期分别登录两次成绩,这给教学人员和教务管理人员似乎带来了不便,于是我们又将本课程分解为事实上的两门课程,取名为“会计学(上)”和“会计学(下)”。但随着学校压缩教学时数、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的教学改革的推进,我们又不得不压缩本课程的教学时数。以现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和管理学各专业为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的专业会计学课程设置了72课时,有的仅为54课时甚至36课时,涵盖“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三门课程内容的会计学名不符实地简单化为“会计基础”加“财务会计”或只是“会计基础”,这种情况同样存在于其他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和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2.师资建设方面。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各地高校在财会专业和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好的现实情况下,纷纷争相设立财会专业和各类经济管理类专业,而不论是否具备条件,导致各院校财会教师的紧缺。在内蒙古师范大学这样的从原师范类院校转向综合型院校的高校里,财会教师更是十分缺乏,根本无法满足大量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会计学的教学任务。而且,我国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一大缺陷是脱离实际,高校财会教师大多没有实际会计、审计工作经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操作技能,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在高校财会师资队伍中,既掌握学科前沿又精通公司和企业实际工作的教师严重不足,大多教师从本科读到硕士又到博士,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缺乏社会实践。在一些高校,一些有能力的会计教师到企业或事务所做兼职,从国家制度层面到各个学校都没有明确的鼓励政策和措施;相反一些学校不但不支持、不鼓励,还认为这样的老师是“不安分”、在“干私活”,想方设法进行管、限、卡。其实财会教师从事本专业的社会兼职工作正是他获取会计实际工作经验和充实教学水平、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最佳途径,其学习效果是派送教师到企业进行一般的参观和实习所无法达到的。
3.教学方法方面。
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是教师与学生的联动。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做到知识广博、教学有方,而且要求学生主动出击探求知识的奥秘。现实中,随着高等教育的由精英教育转向普及教育,普通高校学生的素质可以说是直线下滑,这一点在各地非重点大学表现得尤为明显。扩招后的学生缺乏求知欲,没有刻苦学习的精神,只求能拿到毕业证即可。前面提及的我校压缩教学时数、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的教学改革事实上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无所事事,专业知识日益贫乏和不成系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普通高等院校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然而,在长期的会计教学中,一直存在着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以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掌握得较好,到实际工作中却难以适应。一些教师在具体教学中照本宣科,教学内容又注重于概念和会计核算方法的讲解,过分强调会计分录的编制,忽视了财务会计报告的分析和研究,偏离了经济类专业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非财会专业学习会计学的教学目标和方向,没有按照经济管理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组织教学,不论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还是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都滑向了财会专业基础会计的教学,使课程内容整体缺乏参与经济管理的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目前虽然大多数学校会计学课程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但受“通才”教育理念的束缚,仍然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实践教学重心仍然停留在会计信息的生成训练上,没有真正向会计信息的分析和研究训练方面转移,缺乏针对性,最终导致非财会专业学习会计学教学实践环节效果弱化,造成在校成绩较好的学生却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呈现出严重的高分低能、校企人才评价标准脱节现象,不利于学生就业。
三、非财会专业会计学教学的改进建议
1.课程设置方面。
适应社会经济活动的要求,作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首先应该真正认识到会计学这门课程在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能力构建中的重要地位,必须转变以往不重视会计学的教育观念,充分理解非财会专业各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保证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按国家教委的要求进行设置,不仅内容上要涵盖三门课程,而且教学时数上要保证达到144课时。其次,当前高等院校经济类和工商管理类专业开设会计学这一专业核心课程,虽然在内容上涵盖了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知识,但并不是前三者的简单相加。那么构建一个适合于非财会专业会计学教学目标的课程体系,或者说编写出一本适合于这一目标的教材,成为任课教师面临的首要难题。虽然近十年来全国许多高校专业教师都在这个方面有过一些探索,其中也不乏优秀之作,但完全按照国家教委要求既涵盖会计基础和财务会计又包括管理会计内容的很少,笔者也在2005年曾经编纂过一本教材,但使用几年后由于学校进行教学改革要求压缩每门课程的教学时数而被迫废弃。可见,只有教学管理人员和任倮老师达成共识,经过共同努力才能构建起适应经济社会要求的课程体系并保证其实施下去。
2.师资培养方面。
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对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上是对我们从事非财会专业会计学教学工作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线教学人员,首先要深刻领会高教司《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高校非财会专业的会计学教学目标,真正认识到本课程在专业能力构建中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运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的能力培养方面,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变“传授知识”为“传授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更要注重自身会计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及时更新知识,掌握最新的会计、税收、审计等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以最新的财务会计制度和实际工作经验与技术手段来培养学生。在我国对会计人员知识与能力的及时培养做得最好的可能要数注册会计师一年一度的培训,高校会计学教师的培养可以参考其模式,这样才能达到教师知识的及时更新、能力的与时俱进,当然要达到这一点,需要从上到下、从制度到措施的保证。
3.教学方法方面。
适当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成为必需。教学方法应从最早的老师单向讲课,变为授课、案例操作、会计报表分析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由过去的“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从“教为中心”转变为“学为中心”。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本人认为会计模拟实践可以让学生对会计工作的全貌有一个清晰直观的了解,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其对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工作内在联系的深刻认识。具体操作时可以采用分组分岗的办法,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特点由3人组成一个小组,自主创立小公司,每人担任不同的财务会计和管理角色,分担不同的岗位任务,既让他们明确了现实中财会工作不同的岗位职责和任务,又培养了他们互相监督、互相合作的责任意识,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他们的创业意识。比如在具体教学中,我们的来自于草原牧区的学生就有不少在创建自己的小公司时设立的是各种各样的畜牧饲养厂或畜牧业产品加工厂。这种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又相互监督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突出了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学生更有兴趣去学习和探索。会计模拟实践把学生推向了系统学习和自觉实践的主置,提高了学生应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对会计学科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相对应地在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中,会计模拟实践环节的考核必不可少,在总成绩中一般占到了40%。
四、结语
会计学论文范文3
电子商务的发展引起了一系列全新的企业活动,对于企业会计来说也有新的变化,现在还遗留了部分传统经济环境的会计内容,如复式记录,权责制等,而电子商务普及的今天,会计在企业经济环境中有了巨大的改变。从企业经济结构来讲,传统结构是分级式的,等级成为内部环境的主要基础参考,管理方面采取“由上而下”的管理制度,权利主要分散在下属分支中,间接管理的情况比较明显,中间管理者也相对较多。当下,经济发展之迅速,要求企业有更强的活动能力,很明显传统的企业结构有管理反映较慢的缺点,这在快节奏的市场竞争中是没有优势的。电子商务的引入,可以说彻底改变了企业的组织管理结构,更多的采用了基于网络通讯的管理结构,时事通讯与反馈让企业内部拥有更好的灵活性,更适合快节奏的市场环境。从生产环境来讲,传统企业生产分工明确,工序性强,流水线生产是最为普遍的生产模式。在对于单一产品的大量生产过程中,流程化的生产让产品缺少个性化,无法针对市场实际需求做出更快更好的改变。应对这一现状,电子技术为企业提供了数字化流程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使得企业生产既能根据市场需求做出相应优化,又能满足个性化的产品设计,在大批量和定制生产活动中都能获得同样的收益。
二、电子商务对会计学的影响
随着电子商务应用的全球化,电子商务成为商业活动中全新的概念,商务领域相关的会计统计规则等也处于磨合修正阶段,会计统计财务问题也渐渐显露出来。比如说在交易地域扩大的情况下,商品的权利转让变得十分复杂,网络参与的收益将如何计算,收入实现的时点也同样难以计算,这时传统会计统计方法明显已经不适用。网络经营模式和交易模式与传统模式有着极大的差别,基于电子货币的网络交易的安全问题难以保证,而且在电子交易过程中,企业不再依赖企业规模和存货量实现发展,既然企业不再看中前方营业面积和货物存量,那么相应的折旧费用和人工费用将大幅度降低,与此同时电子设备的购入和技术研发将引入新的资金投入,这让传统会计财务分析中的周转率和流动率不再适用。所以说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会计学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1.会计学理论受到的影响。
首先来说会计目标,电子商务的应用,物质资产和知识资产的比重将会改变,也就是说知识资产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更加重要,这样的话会计目标将从物质资产服务转向知识资产服务。传统会计更多的针对企业股东和债权人,现在统计企业资源状况和收益控制成为会计的主要目标。再来说经营假设。经营假设本来是为解决企业财产评估和分配的,是因为股份制的企业有限责任的特点产生的。电子商务的引入也产生了全新的网络企业的概念,其临时性让资产分配不再成为会计所关心的问题,这样来说经营假设也就不适用于网络企业。最后来说货币假设。传统会计学中有货币计量假设,是将会计统计工作中涉及的货币统一成一种货币单位,另外还包括了货币稳定假设。电子商务中的电子货币,明显不满足现有的货币假设,但这也给会计学提供了发展的方向,货币假设理论也应当得到适当的扩充。
2.会计管理受到的影响。
会计在企业中具有核算和决策的职能,电子商务的会计工作则更注重决策和监督职能,复杂的会计统计工作将由计算机技术进行简化。会计的监督职能更多的是对电子统计中的结果,以及相关法制内容执行情况。这时,会计管理形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于网络经济活动的监督将更加实时化。在现阶段发展的电子商务中,已经为网络会计提供了可能,将来将会完善会计的数字化信息管理和决策的网络支持等。会计的管理职能还体现在企业资金的流动和物流等几个方面,这就说明全面的会计支持系统还要实现“购销存”记录,和核算和财务管理一体化,会计信息和财务信息的实用性将大大提高。
3.会计信息受到的影响。
传统的会计信息是依照企业分层类型进行的,而新的会计信息传递将变得更加网络化,也就是通过全新的企业网络组织形式将会计信息汇总起来,那么相关的财务统计部门就可以将企业会计信息进行统一公布,有必要时还可以将必要信息快捷的传递至税务或证券机构。通过网络传送的方式,会计信息实现无纸化,传送实现“零延迟”,极大的增强了会计信息的集中性和时效性。另外,对于会计信息的表现形式而言,财务报告的模式也将发生相应的改变。基于网络层次的企业结构,对于固定会计信息,时效会计信息,企业综合信息或是个人信息等而言,记录和统一上报有时间障碍或者种类障碍,网络实时财务报告让突破这些障碍成为可能。既然财务报告的模式已经不受限制了,那么财务报告的内容也将从原来对企业经营的关注,转为对企业发展决策信息的关注。
4.商品要素受到的影响。
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最明显的差异就是存货量减少,甚至出现了“零库存”,存货积压的风险也就相对降低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零库存”,这引出了适时生产的概念,这样的生产强调在需要生产时才进行生产,这又对传统存货管理产生了影响。传统的存货管理是按照订货量进行的,存货成本在会计统计中是合理存在的,经济订货水平是采购成本和存货成本综合的最低值,适时生产的重点就在于库存极小化,这在商品销售中需要供应速度与之相匹配,销售中断越少,商品储存的损失也就越少。
5.信息安全受到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无纸化特点让数字化存储介质全面代替了纸介质,会计信息更多的是通过数字化设备存储,传输过程也都基于网络通信。数字化存储过程和网络传输过程都有一定的不稳定因素,信息的存储安全和传输安全相应的存在危险。信息安全更多的出现在内部信息篡改,黑客入侵窃取竞争资料等,所以网络时代下信息安全和商业道德变得尤为重要。
三、结语
会计学论文范文4
1.由静态向动态,由计量过去到计量未来;
2.由重视企业内部成本向重视内、外部成本并重;
3.计量由简单的加减向综合化和数学方向发展;
4.以货币计量为主向采用多种综合计量手段并存的阶段发展。
【关键词】会计成本;成本概念;传统成本;现代成本
一、会计学中的成本概念
会计学的成本是根据实际成本原则和权责发生制的要求,按照成本计算对象受益的情况汇集和分配所发生的生产费用,所计算出的一定数量产品或劳务的个别劳动耗费的补偿价值。它可以用来计量企业生产经营性资金耗费、计算企业损益、考核企业耗费水平、限定生产经营性耗费补偿的范围和数量等等。会计学上的成本具有以下特点:
(1)围绕企业生产过程进行研究,重点研究生产成本。不涉及企业与外界和企业内部组织之间的费用。
(2)是对历史的反映。只关心实际发生的成本,不关心未来的产出。
(3)能够以货币加以计量。只核算企业成本中可以在货币支出形态上直接反映出来的部分,不包括应计入而不能在货币形态上直接反映出来的成本。
(4)只计量实物资本成本,不计量人力资本成本。
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成本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商品作了透彻剖析,揭示了成本概念的经济内涵。
马克思从耗费和补偿两方面对成本进行论述。成本从耗费的角度看,是商品生产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中必要的劳动价值,它是成本最基本的经济内涵;成本从补偿的角度看,是指补偿商品生产中资本消耗的价值尺度,即成本价格,它是成本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即成本是已耗费又必须在价值和实物上得以补偿的支出。马克思的企业成本理论揭示了成本的经济内涵。
(1)从成本的经济性质上看,其是生产经营活动中劳动耗费的价值度量,体现了成本的可计量性。
(2)从成本经济内容上看,成本是商品价值中的前两部分。商品价值取决于生产该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而成本是生产该产品的个别劳动耗费,体现了成本的个别性。
(3)从成本经济本质上看,成本是为生产一定数量和质量劳动成果发生劳动耗费的价值补偿,体现了成本的可补偿性。
三、西方经济学中的成本概念
(一)传统经济理论中的成本概念
传统经济理论中的成本理论主要是从厂商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在生产经营中如何通过比较各种成本支出方案,最终作出生产决策,即以最小成本支出获得一定利润或以一定成本支出获得最大利润。也就是说,传统成本理论是以企业的生产经营为出发点,主要研究生产成本问题。传统经济理论中主要包括生产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等几个概念及核算方法。
1.生产成本。由于生产过程本身是一个投入产出的过程,因此生产过程中所投入和使用生产要素的价格就是生产成本,经济学中关于企业生产成本的分析一般具有如下基本内容:
(1)短期成本。是指在生产者来不及调整某些生产要素的情况下,生产一定的产出数量所花费的成本。短期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两部分,前者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后者可随产量变化而变化,呈现递减、不变、递增的态势。短期成本有两个重要概念: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平均成本又可分为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和平均总成本。平均固定成本随产量增加而递减:平均可变成本、平均总成本、边际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经历递减、最小、递增三个阶段。
(2)长期成本。是生产者在可以调整所有的生产要素数量的情况下,进行生产所花费的成本。长期成本只包括可变成本,它是短期成本从长期角度看由那些最低值的成本所组成。长期总成本曲线、平均成本曲线分别是短期总成本曲线、平均成本线的包络线。企业可根据长期成本曲线来作出生产规划。
2.边际成本。它是成本计量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边际成本就是指由于厂商产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成本费用。
由于边际成本即厂商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完全是可变成本增加所引起的,而单位可变成本又存在着先减后增的变化规律,因此作为它变动的结果,边际成本也必然是一条先降后升的u形曲线。边际成本作为一个动态成本的概念,对平均成本的水平及其变动趋势有着重要影响。
另外,边际成本分析,也可用于长期所有生产要素同比例变动时,规模报酬递减的情况。同机会成本一样,边际分析是经济学家系统地考虑各种可替选择成本的关键性概念之一,其重要性甚至高于机会成本。正如斯蒂格利茨在《经济学》中所言,我们最难以做出的决策不是做某事还是不做某事,而是多做还是少做些。
3.机会成本。经济学一般着眼于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故机会成本在经济学中被定义为“从事某种选择所必须放弃的最有价值的其他选择。”机会成本不是实际的支出,而是对资源配置的一种度量,表达了稀缺与选择之间的基本选择。其具有以下特征:不是实际的支出,不关心已经发生的成本,而关心未来的产出,是对未来活动结果的预见。
把机会成本作为现实的重要因素,其意义在于:
1.有助于决策者全面考虑可能采取的各种行动方法,以便为有限的资源寻求最为有利的使用途径;
2.有助于人们理解货币成本和真实经济成本之间的差异,从而也就解决了资源的使用在会计上是盈利,在经济学上是否有效的问题。
(二)现代经济学理论中几个重要的成本概念
现代成本理论突破了传统成本理论仅仅围绕企业生产过程进行研究的局限,更注重研究企业作为社会活动的一个细胞与外界以及企业内部组织之间发生的成本费用。
1.社会成本。所谓社会成本是指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考察的进行生产的代价,它既包括各项私人成本,又包括各种各样的外在成本,后者是指由于单个厂商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整个社会利益的损失。比如厂商生产经营中排放废气或污水,会引起空气和水资源的被污染,造成整个社会生态环境的恶化,从而引起社会环境治理投资或费用的增加。这一部分投资或费用尽管是由于厂商的生产行为引起的,但它并不或不完全直接由排污厂商承担,而是社会来承担。这种成本就叫外在成本。外在成本和“私人成本”的总和构成社会成本。
2.交易成本。又称交易费用。西方学者对交易成本定义众多,但并无质的差别,只是其侧重点或范围不同而已。科恩认为,交易费用是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需支付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威廉姆森认为,交易费用可分为两部分:一是事先签约的交易费用;二是签约后的事后费用。最后交易费用概念扩展到包括度量、界定和保护产权的费用、讨价还价的费用等等。阿罗使交易费用的概念,更具一般性;交易费用是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成本、信息成本、政治成本都属于交易成本的范畴。
交易成本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交易成本是发生在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人与人之间的离开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交易活动不可能发生,交易成本也就不可能存在,即交易的社会性。
2.交易成本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领域即交易成本不等于生产成本。
3.在社会中,一切经济活动成本除生产成本之外的资源耗费都是交易成本。
关于交易成本的计算,人们还没有达到像传统成本价格的计算那么精确的程度,但不少新制度经济学家正在完善对交易成本的计算。正如有学者所说:“如果说亚当。斯密时期的经济学家在构造他们的模型时,忽略了专业化和劳动分工所产生的费用的话,那么现代的经济学家再也不能忽略数额巨大的交易费用了。”
四、会计学成本与经济学成本之比较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成本概念,赋予了成本本质的规定性,体现了成本的个别性和可补偿性,揭示了成本的经济性质,它对于研究对比会计学成本和西方经济学成本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2.会计学成本重点研究生产成本,其与传统经济学中的生产成本,边际成本范畴相同。在西方经济学中生产成本和边际成本概念已经比较成熟,其理论也广泛地运用在会计学实践上。
3.会计学成本与机会成本。在传统会计学上,成本只是企业实际发生的,但忽略了机会成本,经济学则关心企业如何作出生产和定价决策,衡量成本时就包含了所有机会成本。在会计学中引入机会成本的概念有助于使传统会计在现有以核算为主的基础上加强参与决策,实施适时控制和开展经济分析等功能。例如,目前有学者提出的资本成本会计,主张计量股权资本成本,将其视为真实成本,纳入会计核算中来。机会成本不是对传统会计成本的否定,而是对传统成本分析的补充,扩展了传统会计成本的内涵。
4.会计学成本与社会成本对比。根据马克思的成本概念,成本的经济实质是价值消费和补偿的有机统一体。为此,人类的劳动消耗需要补偿,自然资源的消耗同样需要补偿。而传统会计所依赖的成本概念是立足于企业微观本身来处置成本补偿。若单个企业的生产行为造成自然资源的无偿占用和污染破坏,而不计入社会成本,就会以牺牲社会环境质量为代价而虚增企业盈利。社会成本概念告诉我们,应从可持续发展实际要求出发,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待成本耗费和补偿问题。为此,众多学者提出将社会责任会计和与之相应的环境会计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在成本中反映企业生产商品对社会资源消耗和损失程度,求得实际成本的真正补偿。
5.会计学成本与交易成本。传统会计学成本重点研究生产成本,但在社会中,一切经济活动除生产成本之外的资源耗费都是交易成本,只要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就存在交易成本。根据交易成本相关理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点,是契约联结的网络。企业不仅与人力资本的提供者(雇员、经理)、实物资本的提供者(股东、债权人等)缔约,也与原料供应者、产品购买者缔约,还与政府缔约政府管制契约,与社会缔结有关社会责任的契约,故形成了人力资本成本、信息成本、政治成本、社会成本等一系列成本范畴,这些成本范围随着各种条件的成熟,会最终进入会计成本的研究范围。
会计从来是服从和适应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经济运行的状态决定着会计运行的方向。传统会计学成本是适应于传统工业经济,在新的经济下,要求会计模式也要进行相应变革,而经济理论恰恰为会计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通过会计学与经济学成本之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会计学成本的发展方向,从中可窥视出会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1)传统会计成本正从单纯计量过去信息,正向能动地运用信息参与决策,提供未来信息的方向发展,即由静态向动态,由计量过去到计量未来。
(2)会计成本由重视企业内部成本向重视内部成本与外部成本并重发展。
会计学论文范文5
论文关键词:从会计学角度论高校考试作弊成因及考风建设研究
特定的行为后面往往隐藏着一定的动机。大学生由于抵抗能力不强,自身阅历较窄,受社会的阴暗面和自身情绪的影响出现考试作弊现象。教育部曾发出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刹住高等学校考试作弊歪风的紧急通知》,后下发了《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但考试作弊之风仍消然曼延,如何有效减少和杜绝考试作弊已成为近年来高校教育势在必行的工作任务。
一、导致考生作弊行为的重要原因。
1.大环境影响
考试作弊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种社会行为,办事情靠拉关系、政府官员知法犯法、假货、伪劣产品充斥着整个商品市场,还有社会上各类职称考试在大学校园中寻找替考现象等,导致部分大学生认为考试作弊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或认为只要不是自己作弊,对别人作弊无所谓,此观点淡化了大学生作弊的羞耻感。没有统一规范考试的《国家考试法》,考试作弊行为仅视为违纪行为。对考生作弊处理只停留在道德约束或行政约束面上。
2.对考试缺乏正确认识,漠视道德观念与是非观念。
学生更多情况只看到考试手段,却忽视考试的本质小论文,以致不认真对待考试,学习目标不明确。一些学生没有将考试看成是对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对是与非不加分析,不以考试作弊为耻。错误的考试观念加上自爱、自尊、自信精神的缺失和纪律观念的淡薄,导致作弊行为的发生。
3.评价体系偏差。
唯分数论的社会评价体系束缚着人们的思维, 社会、家长、学校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应试者资格的唯一标准, 评价学生素质的一种尺度,如四、六级考试, 唯分数论的社会评价体系直接导致考生为了考试及格或者过关而作弊,学生获奖要看分数; 当学生干部要看分数; 解决组织问题要看分数; 就业找工作要看分数。部分社会用人单位把学业成绩文凭作为衡量人才的硬指标, 并不重视对应试者全面考查。
4. 考试监督机制不完善
和巡查不利,监考不严,助长学生作弊之风,使学生有可乘之机。监考教师监督管理尺度不一,为作弊者提供了条件;监考教师在监考过程中执法不严,纵容了作弊者。监考教师有时难以发现学生作弊手段的花样翻新,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作弊行为的发生。
二、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对策分析
1.建立完善社会诚信体制, 增加信誉成本。
加强宣传,让遵纪守法观念和诚信意识在公民中深入人心,形成“失信可耻诚信为荣”的良好社会风尚。还要建立和信用评估制度和诚信标准,建立通行的评估制度和诚信规范、标准。增大失信成本,加大惩罚力度,制定相关法律,的信用记录要写入和保存个人作弊行为史,成为终生污点,对作弊者的长远利益造成影响,使失信成本远远大于失信利益。
2.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增加道德成本。
我们从调查中了解到大部分学生有正确的是非观, 从主流上能认识到考试作弊有悖于社会道德准则,,是值得大力保护和发扬。要帮助考试作弊的学生正确看待荣誉与成绩,真正的本领才是的立足之本;对考试作弊持无所谓态度,是非观念淡漠的这部分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端正学习态度,加强道德规范教育。社会上的不良环境给学生带来了负面效应,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使学生理解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只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始终处于不败之地,以帮助学生抵制社会不良风气。
3.加强监考力度, 提高考试作弊的风险成本
我们发现对考试作弊学生总是监考教师抓的少, 教务处巡视老师抓的多, 监考教师要认真严格,统一思想,抓好考场纪律。不能对学生手下留情,学校要加大处罚措施,如“留校察看、取消学位、勒令退学”。以加大考生作弊的惩罚力度和风险成本。
4.改进考试形式,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增加考试作弊的实施成本。
大学教育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尤其是高职院校,更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对考试作弊案例分析, 学生夹带纸条的内容多半是死记硬背
的概念公式。减少学生考试作弊,在考试形式上可做以下调整:1)试卷尽量提供解题的公式小论文,减少死记硬背的题目,注重测试解决问题的能力。2)重视平时成绩,包括平时的小测验、实验,加大实验实训成绩比重,减轻试卷考试成绩所占比重。③闭卷开卷并举, 社科类课程侧重分析论述题目,考试可实行开卷。④笔试和口试并举,需要对考生的反应能力、表达能力、仪表风度、思维能力等进行有效测试的科目如礼仪和英语课程可口试。⑤合理安排考场。将不同年级的不同课程安排在一个考场,同一级学生用分用A、B 卷,通过这种方式考核学生,使学生考试作弊的实施成本加大, 甚至根本无法实施作弊行为。
参考文献:
[1]徐建辉.也谈考试作弊的危害及对策.继续教育研究,2009(1)
[2]郑娅.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研究.西北医学教育,2009-2
[3]许溪沙.高校学生考试作弊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中国建设教育,2007-4
会计学论文范文6
在工业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工作体系内,成本核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需要借助大量的资金来维持相应项目的运行和管理。但是成本核算管理工作体系不科学以及规范性不足的问题较为常见,具体的成本监督管理模式和管控流程不能得到有效落实,对后续成本资金管理效率的优化造成影响。
一方面,成本支出项目核算存在完整性较差的问题,少摊、多摊以及不摊的现象较为常见,核算中贷款利息核算资金以及固定资产折旧资金的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整体管理效率的优化。
另一方面,在核算体系内依旧存在内部报账人员素质不达标的问题,相关内容不能落实到位,影响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基本水平。因为对成本报账流程不熟悉,就会出现报账填写数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失衡的现象,制约成本会计核算的准确性[1]。
成本管理意识有待优化
在工业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工作流程中,因为市场经济运行的限制,有部分工业企业对于生产成本和会计核算项目的完善意识依旧存在较多的问题,对成本控制和管理的认知不足,制约了科学化发展进程。多数工作人员认为成本管理工作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内容,使其在财务人员进行成本核算时缺乏相关部门的辅助作用。最重要的是,企业成本管理体制不健全,制度监管体系也无法发挥其实际价值,因此会对价格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效果产生影响。
工业企业成本会计管理改进措施
在工业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积极建立健全统筹性较好的管控机制,维护管理流程的实际效果,有效维护改进水平。在优化成本核算策略的基础上,企业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问题建立对应的管控标准,从内部监管出发,有效强化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水平,并且营造出更加贴合企业实际发展需求的管理氛围,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创设良好的发展空间。
优化成本核算策略
在工业企业发展进程中,要结合企业发展现状来建构系统化管控流程,并且制定更加顺应市场运行的成本核算策略。
第一,企业要针对成本会计管理出现的问题建立对应的管控体系,保证成本核算的科学性和执行效果符合预期,并且积极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的成本核算控制流程。
第二,要充分融合信息技术,改良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登记和汇总,并且有效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相关问题进行判定,有效结合计算机信息存储来共同完成数据分析,有效优化成本核算信息管理工作的基本水平[2]。
强化人员队伍建设水平
在工业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工作中,要想从根本上提高相关工作的基本质量,就要积极建立健全完整的人才培训机制,确保能优化人员队伍建设水平,维护管理工作的实效性。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相关工作能力直接决定了工业企业成本管理的实际水平,需要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推荐阅读《会计学硕士论文:成本会计相关理论论文两篇》
第一,要注重会计人员的创新精神和综合水平,积极采纳相关人员的意见建议,并且借助新方法和新思想来合理性地提高工业企业成本会计管理体系的实效性水平[3]。
第二,企业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考核机制,并且建立完整的运行体系,确保能应用合理化的晋升机制来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有效维护管理工作的基本水平。最重要的是,要将业务发展、奖惩机制等项目进行明确的规范和管控,在一定程度上激发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并且确保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工作的基本效率。
营造发展性管理氛围
为了保证工业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工作的实效性价值,就要从发展性眼光出发,积极整合管控流程,并且创设良好的管理氛围,合理化地提升企业发展水平和内部监管工作的基本效率,为企业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4]。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运行进程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企业运营的经济效益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的根本动力。
企业要结合市场需求的差异性对管控流程和管理要素予以判定,合理性地提升成本管控效果,顺应市场竞争的发展需求,在树立成本效益发展理念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经营管理氛围,实现各个部门的联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生产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并且为企业成本投入以及效益回报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