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化时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化时代

信息化时代范文1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创新;数字化校园;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1-0060-03

1我国信息化教学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据调查,目前我国经济生活中95%的商品和服务供过于求,而在教育消费方面却呈现出严重的供不应求。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经济景气中心居民储蓄消费意愿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居民储蓄的10%准备用于教育支出。教育消费是居民消费的第一选择。有关资料表明,到2010年,我国受学历教育人口将达3亿人,这就形成了巨大的教育市场发展潜力。

进入二十一世纪,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多的中青年都要通过参加不同层次的岗位业务培训,来满足工作的需要。据统计,目前中国至少有1亿人需要接受各种职业培训,而各地师资的数量和质量又严重不足,从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效率来看,依靠传统的教育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是非常困难的,而基于网络的数字化教育正是实现这个教育目标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借助数字化教育快速、有效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势在必行。

中国的信息化教学也随世界趋势同步增长,1994年底,中国开始兴建专门的信息教育基础设施。当时国家教委帮助10所高校进行协作,共同开发中国教育研究网。此后,高校各项信息化教育计划迅速发展起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67所院校先后被教育部正式批准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试点,面向全国开展研究生课程进修和专科升本科的教育,向全社会提供高校最优秀的教育资源,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平台,采用计算机互联网、卫星数字网和有线电视广播网相结合的模式,并基本形成了学历与非学历,校内与校外教育同时进行,互相渗透的办学格局。为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全国许多高校相继组建、成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统筹规划、设计和组织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对学校重要教育技术设备和设施实行统一管理与维护,协调和整合学校教育技术力量,充分发挥现有教育技术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效益。

虽然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就我国高校目前整体的情况来看,这方面工作还相对比较薄弱,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几乎全球所有的国家都把超常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特别是推动教育信息化作为参与21世纪全球竞争的重要筹码。我国高校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牢牢抓住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这一机遇,搭乘上教育信息化这趟快车,勇敢面对信息化进程对高校教学体制与方法所带来的挑战,加快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和各高校特点的教育教学信息化环境,以实现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2数字化教育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包含教师、学生、教科书和媒体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稳定的结构形式便称为教学模式。目前教育界采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其缺点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特别是因特网的广泛应用,使得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渐发展起来。

面对数字化教育的挑战,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数字化教育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使教师由“教学”转变为“导学”,教师的角色也因此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的引导者、设计者和管理者。作为从事现代教育的一线教师,应自觉地转变教育观念,熟练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跟踪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不断更新知识、完善自我,以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

要实现数字化教育,首先应营建一个数字化校园。所谓数字化校园就是构建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的教育和学习的校园平台, “数字化校园”的实质就是以信息为中心,网络为媒介,校园为舞台,实现校园各种信息资源的最大化共享、最优化配置以及合理化利用。网络化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数字化校园依附于网络化而存在。通过校园网促进数字化教育,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教学服务、教学科研和后勤服务等各类系统连接起来,实现这些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服务。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础上,可利用因特网开展远程教育和网络教学。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资源库,满足不同学科、不同兴趣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求;形式多样的开放式多媒体网络课件,构成一个虚拟课堂,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数字化图书馆具有多种媒体的丰富的数字化信息和网络环境下的电子技术工具和服务手段,能为读者提供高效的数字化信息服务。

数字化教育与传统教育方式的主要区别是教育平台和教育方式的改变。数字化教育中的教育平台是虚拟的,是基于多媒体技术建立的“电子资料库”,必须通过计算机网络才能完成教育的过程。

3信息化时代教育创新的设想

根据教育部的规划,我国将分三个层次逐步推进信息化教育。第一层次是以计算机多媒体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学校的普及与运用;第二层次是网络教学,利用网络传播知识;第三层次是开办远程教育,提供广泛的学习资源,不断满足社会终身教育的需求。国家已经启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其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形成多规格、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远程教育体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为了能有效地协调与整合教育技术力量和教育资源,搞好我国信息化教育和管理服务的推广应用工作,我们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建设。

3.1全国范围内的教育资源共享

在信息化社会时代,通过高速的互联网络,资源共享成为可能,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对教育资源来讲尤其如此。教育资源与其他资源不同,有其鲜明的特点。首先,教育资源来之不易,是很多人甚至几代人智慧的结晶;其次,教育是一个国家,乃至中华民族赖以长期发展的大业,而不是各个学校单独、孤立办学,力所能及的事情;再者,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发展非常重要,人口素质不提高,科学技术不可能得到发展。所以,我们应突破校际间的樊篱,建立大国观念,拿出自己优秀的东西,并学习别人的长处,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实现了部分资源的跨地区共享,包括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等一批重点名校,这些学校的学生可以突破地域限制,实现跨省跨校选课,学校间互相承认学分,如果所修学分达到选修学校的要求,还可以拿到对方学校的毕业证书。但这些共享仅仅局限在一些重点院校的重点课程上,还远远不够,应从观念上、管理上、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改变,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3.2重视各高校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

3.2.1建立各高校全校范围内的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各高校教学区域通常分布很远,有的甚至跨城市,只有建立各高校跨校区的网络教学环境,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高校各校区教学环境建设发展不均衡、教学设备重复投入、利用率低、师资力量不足、高水平骨干教师缺乏等我国高校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问题。

3.2.2建立各高校公共课程的教育网站和资源库

在全国信息化教学协调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和协调下,各高校分工合作建立本校公共课程的教育网站和资源库,并逐步建立包含所有课程的网站。网站中的资源(包括课件内容、课程要求、选课系统、试题库,等)集中管理,各代课教师共同维护、共同使用,从而形成一个高水平的、集体智慧共同结晶的课程教学和考试体系,减少目前公共基础课中存在的教学内容不一致、进度参差不齐等问题。

在该网站中实现以下内容和服务:

(1) 课件制作和维护系统,仅供教师使用。

(2) 课件点播系统。

(3) 课程练习及评估系统,自动收录学生课后练习,并进行评价,找出错误率高的问题集中讲解。

(4) 教师网络答疑。

(5) 考试题库维护和管理系统。

(6) 考试系统。

(7) 选课系统。选课系统的实施将为学分制实质性的实行奠定基础。

教育网站的建设是整个信息化教学建设的核心、重点和难点,需要广大教师和各级管理部门的大力配合。网站内容的建设中,各高校应充分合作,扬长避短,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开发。

3.2.3重视智能化教室和远程教学中心建设

智能化教室建设。教学网站的建立将带来教学手段、教学方式、考试方式等的一个大的改变。在教学手段上,将以网络终端+投影的方式为主,教师授课以网站课件讲评为主,并可随时通过教育网站访问Internet,从而可以利用Internet的资源。学生在学部分选修课和考查课时采用网络课件点播自学、自评、教师网络答疑、集中考试为主的方式。智能化教室的建设目标就是为了适应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的改变,在教室中应设有教师控制台和投影设备以及学生课件点播工作站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同时,为了满足远程教学的需要,每个多功能教室还应配有摄像机和学生提问控制台。

远程广播教学和远程现场教学中心建设。对于大面积的基础课和公共课,教师在教学中心进行广播教学或现场示范,教学中心现场通过网络传送到每个教室学生工作站或通过投影显示,教学中心现场可远程回答学生问题,每个教室也可留有教师负责答疑。

3.3以数字化教育推进教育全面创新

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数字化教学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其中图、文、声、像并存的场景是普通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这种通过网络、多媒体技术能够实现交互训练和在线交流等全新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创造性和交互性,达到探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目的,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教育数字化、教育终身化和教育全球化将给教育界带来全面的变革。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完善,数字化教育的推进,正是这一变革的最好切入点。它必将对教育教学观念、模式、内容、方式和制度的变革产生巨大推动作用。数字化教育在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虽有不尽人意之处,但它却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数字化教学还将给社会提供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便利条件,从而有望极大地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谁掌握了数字化教育,谁就把握了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方向。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以及数字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必将推动中国教育全面创新。

参考文献

[1] 牟连佳,梁皎,李丕显等.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5(1):94~98.

[2] 李茹.计算机基础教学与考试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4(9):54―56.

[3] 刘云生. 实时数据库系统及其特征[J].计算机世界,2006,(10).

[4] 李国徽等.实时数据库的事务处理[J].计算机世界,2005,(10).

[5] 徐建军等.实现网络设备即插即用的Jinni技术[J].计算机世界,2005,(11).

[6] 蒋韬等.新电子神化―Jinni技术[J].计算机工程,2005(8):3-4.

[7] 彭路,胡月明.Jini技术与分布对象计算[J]. 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1):40-41.

[8] 朱茜,陈福民,.Jini与EJB技术比较及其应用[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6,(5):53-55.

信息化时代范文2

关键词:信息化;错别字现象;习惯;网络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信息技术的创新和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着特征,并逐步向一个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演进。进入21世纪后,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它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对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如我们本文中将要谈到的错别字现象。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错别字并不陌生,然而,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后,错别字现象却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一、 信息化时代的错别字现象的成因和表现形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电脑除了出现在办公地点和公共娱乐场所外,也开始成为每个家庭的必备品。电脑为无数文人墨客开启了方便之门,同时也让更多的初学书生“染”上了不良之习。为了方便,很多人不再摆弄笔墨,一挥而就,而是端坐在电脑前奋笔疾书。目前,市场上的中文处理软件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其基本特点是使汉字输入变得十分简便,然而,“电脑”也会“写”错别字,即中文处理软件提供的常用词组(并非用户自己手工造词)中也存在错别字,如:在智能ABC输人法中将“裁”误为“栽”,当用户正确输人词组时,只会出现“制栽”而不会出现“制裁”。在五笔字型状态下,出现了“渡假”这样的非规范词组。电脑出错暂且归因于输入软件的问题,如果电视、广告、街头宣传栏中出现错别字,我们不得不归结于人类的主观因素。

电视是现代化的大众传媒,每天有亿万观众在注视着它。它强大的宣传效果是不可低估的;同样,它的每一处失误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人们看电视是为了感受小小荧屏所展示的七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倘若字幕冷不丁的冒出一些错别字来,真是大煞风景,犹如在景色秀丽的公园里,突然见到杂乱的生活垃圾,是那样刺眼伤目,使人十分遗憾。广告的宣传作用大家有目共睹,然而,在欣赏一些经典作品的同时,我们也不可忽视一些广告的负面影响。在市场上,一些广告为了达到让人们对产品印象深刻的目的,很不负责任地随便改写一些词语,以达到他们的目的。比如有的广告,把涂料说成是“好色之涂(徒)”;把冰箱说成是“制冷鲜(先)锋”;宣传治咳嗽的药就说“咳(刻)不容缓”;宣传酒的好喝,就用“天尝(长)地酒”;宣传摩托车好骑,就用“骑(其)乐无穷”;宣传一种火蚊药,就用“默默无蚊(闻)”;宣传浴池开业,就写成“随心所浴(欲)”;有的报纸专栏,起了个“漫步(不)经心”的名字……借谐音乱用成语、常用语儿乎成了许多商家广告词的主要修辞手段。有语言专家认为,商家“篡改”成语、常用语所产生的语意歧义,已对学生们的语文学习造成事实上的误导。街头宣传栏中的错别字更是比比皆是,在这就不一一列举。

在上面的论述过程中,我们已经找到了一些错别字出现的病因和一些错别字市场出现的场所。倘若我们概括来讲,可以对这些错别字的表现形式做一个简单的归类。(1)为了写作方便,随意使用相近的笔画较少的字词。如在农贸市场,我们经常看到“鸡蛋”成了“鸡旦”,“青菜”成了“青才”,“家禽”写成“家芹”等。(2)知识结构不牢固,误用、滥用成语或短语。在报刊杂志中,我们时常看到“再接再厉”中的“厉”错写成“励”,“墨守成规”中的“墨”错写成“默”等。(3)大量新词汇涌入,混淆人们的视线。新词汇主要表现在口头上和娱乐新闻的报道中,一般关注的人比较“内行”,还不至于造成重大的错误。(4)对字形记忆模糊,笔下误。如“黄梁美梦”中的“梁”经常有人写成“粱”,“脍炙人口”的“炙”写成“灸”。

二、一分为二的看待信息化时代的错别字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错别字一直是大家的“公敌”,是公众一致排斥的对象。尽管如此,错别字还是照常“横行”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在这样一个千变万化的信息时代,我们如何看待错别字现象,如何给予它一个合理的评价?

错别字出现,不是人们的主观意愿随时随地都可以决定得了的,它是受特殊环境的制约(当然,一些可以避免而没有避免的错别字,我们不能归于此类)。如在一些市贸集市上,许多能够把“鸡蛋”写成“鸡旦”的人,一可能是这个人想图方便,另外一个原因可能就是他知识水平确实不够用。电脑出错,很多时候都是受技术水平的影响,特别是在电脑刚刚引进中国市场的时候,很多输入法还不是很健全,难以满足电脑操作者的需要,因此,电脑偶尔犯错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然而,也有一部分人,在使用电脑的时候,马虎大意,不注意选词,经常漏字、打错词。我们对待任何事物,不能求全责备,对错别字现象也应一分为二,不能因为曾经用词有误而全盘否定一个人的能力,而错别字的出现并不是“一日之功”,文化人犯错,多为不良习惯的恶果。如,一些人片面追求快节奏,文字修饰缺乏严谨性,给许多错别字制造了可乘之机。还有一些初学者,在组织文字时带有浮躁情绪,学习时也缺乏思考,从而造成了错别字在他们的文章中泛滥。还有一些人更为“先进”,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搞明白各种新词汇的真实意思就将其投入使用。大部分人是受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习惯的影响。西方有句格言,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个好的习惯可以要人终身受用;一个坏的习惯,也可以让人终身受累。要消灭错别字,必须从培养良好的用字习惯开始。

(一)对初学来说,要从小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对于初学者来说,写错别字较为普遍,特别是识字不多的中小学生,而在中小学阶段又是学文识字的最佳时期,因此,笔者建议,从踏入校门的第一天开始,初学者就应该从小到每个字,多到每句话,从点滴做起,养成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避开错别字的干扰。第一,培养合乎规范的书写技能。我们在做作业的时候,总是边书写,边思考。有些同学由于在小学没有得到严格的书写训练,到了中学后还没能够掌握流利、快速、半自动化书写的技能。因此,在做作业的时候,迟钝、缓慢的书写活动始终赶不上瞬息万变的思维活动,在书写速度与思维活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不配合性和不相容性。这样,在边书写边思考时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重书写活动(如思考某个字或词如何写)而拖了思维的后腿;另一种是重思维活动而往往把字词写错。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书写过程的半自动化是提高读写水平以及全面地掌握知识的极为重要条件。”明自了这个逆理,初学者就要下苦工夫、花大力气练习,使自己掌握流利、快速和半自动化书写的技能。

另外,平时注意对复习已学过的字词和短语,最好能频繁使用,加深理解。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在进行条件反射实验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在每分钟节拍器敲30下的同时给小狗吃肉饼.这样反复儿次之后,即30响的节拍器产生条件反射,而对每分钟40响的节拍器不再发生条件反射了。巴甫洛夫把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的分化”。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原来,我们做作业的过程,从条件反射理论的角度看,也是个复杂的连锁条件的反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对容易混淆的形近字、同音字掌握不牢固,则在书写中就难免出现泛化现象;想写“自己”,结果写成“自已”;想写“如火如荼”,却写成了“如火如茶”,甚至把“宽大’,写成“宽太”等等。为了防止条件反射的泛化,即赶走错别字,就要对容易混淆的字、词强化训练,多种形式的练习,使每个字的音、形、义二者在人脑皮层上形成的联系达到非常牢固的程度,这样,音、形、义二者之间的联系就自动化了,在书写时就可以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而不会张冠李戴、阴错阳差了。此外,还要提高认识,加强防范意识,注意总结,出现错误的时候,要及时纠正,不可得过且过。只有这样,初学者才会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为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对专门从事文字工作的人来说,要从每个词的字、形、意三个方面下功夫

要想避免写错别字,首先是要勤查字典,勤问他人,平时仔细观察,用心体会;其次是应从汉字本身入手,寻找一些辨认的方法,常见的方法有:

1.注意字形。有些形似字是声旁相同。形旁不同的形声字.要注意辨析不同形旁的意义。如“狐、孤、弧”这几个字的声旁相同。“狐”的形旁是“犬”,用“犬”作形旁的字,原义一般同兽类有联系,狐狸属于兽类。“孤”的形旁是“子”,用“子”作形旁的字,原义一般同小孩有联系,孤儿是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的孩子。“弧”的形旁是”弓”,用“弓”做形旁的字,原义一般同弓箭有联系,“弧”的原义是木。弓,引申作圆周的一段讲。了解这几个形旁的意义.这几个字就不会写错用错了。另外,有此形似字、笔画很相近,如“盲、育、睑、脸、灸、炙、戊、戊、戍、戎、戒”等。

2.注意字音。形此同声旁的形声字读音相同或相近,因此,可以用声旁来纠正错别字。如用“段”作声旁的字,一般读duan,如“锻、锻、缎”等。用“段”作声旁的字,韵母一般有ia,如“假、遐、霞、暇、瑕”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滥用同音字和近音字,也就是把两个字形不同而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互为混用。如“世外桃源”的“源”与“花园”的“园”。“艰难困苦”的“艰”与“坚持”的“坚”,“迫不及待”的“及”与“紧急”的“急”等。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平时的使用中应该注意辨记它们的用法。

3.注意字义。用错字主要是由于不了解和不掌握字义而引起的。如“颗粒归仓”的“颗”常有人写成“棵’,这就是因为对这两个字的意义分不清楚。“颗”从页”、“果”声。原义是小头,引申作量词用。指形圆或粒状的东西。如"一颗红心”、“一颗珠子”等;“棵”也是形声字,从“木”、“果”声,作量词用,指植物,如“一棵树”,“两棵白菜”等。粮食是粒状的,所以用“颗”不用“棵”。了解了字义就不会把“树梢”写成“树稍”、把“草稿”写成“草搞”、把“贷款”写成“代款”了。有些词,通用的是引申义,原义已经不用了,要了解词的原义,才能辨清到底错在什么地方。如“提纲”误作“题纲”,“贡献”误作“供献”,“规矩”误作“规距”。还有的成语来自古代的寓言或历史故事,如“滥竿充数”、“班门弄斧”、“为虎作怅”、“暴殄天物”等。如果知道它的出处,就不会把“滥竽”写成“烂芋”、把“班门”写成“搬门”、把“怅”写成“帐”、把“殄”写成“珍”了。因此,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员在平常的应用习中,应从字的形、音、义三个方面入手,辨清字形、字音,吃透词义,并能准确运用汉字,是消灭错别字的一条有效途径。每一位文字工作者要以极强的责任心对待工作,要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汉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差错率降到最低,逐步有效地纠正乃至消灭错别字。

参考文献

[1]杜维东.错别字辨析手册[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6.

信息化时代范文3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档案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G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6-0322-01

1 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特点及内容

1.1 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特点

在实施档案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相关管理政策等均有上级管理部门统一规划并实施。档案管理引入信息技术,标志着电子档案管理模式的形成,同时也是政府、企事业单位信息化管理的重要转变标志。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档案管理,能够充分发挥信息管理优势,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从而实现档案管理数字化,并依托网络优势实现网络化管理,对于提高档案管理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2 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1.2.1 构建起完善的全国性统一平台

档案管理信息化需要一定的硬件设施为基础,硬件建设也是实现信息化管理的物质基础。这就需要在地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与国家档案建设保持同步,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电子信息平台的整合作用。

1.2.2 实现规范化建设

档案管理向信息化的转变,必须有相应的建设标准,相关组织需要进行充分调研,根据既有规范标准逐渐探索与时展相适应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1.2.3 完善档案资源建设

信息资源是档案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制定组织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为了保证信息资源的实效性和实用性,在档案管理中需要充分整合数据库资源,建立数字档案基地,从而实现公共档案数字资源的有效补充。

1.2.4 应用系统建设

应用系统的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技术支持,通常来说应用系统需要具备良好的兼容功能,能够保证常规档案应用需求,在软件选择上需要注重通用化和操作性。

1.2.5 培养信息化管理人才

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关键因素在于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因此,档案管理单位需要切实把好人才培养、引进观,为档案信息化管理创造更优越的人才环境。

2 信息化时代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2.1 管理信息规划和体制落后

根据调查分析发现造成我国档案管理工作信息规划设计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我国档案管理体制落后,档案资源在空间分布上是相互分离的,受制于资金和权限等因素无法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设计和规划档案信息资源。第二,档案信息化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档案的数字化信息化正在建设中,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这样就不好设计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系统,所以导致信息化档案不够全面和真实。对于档案信息化首先要完成的是整合分裂的档案资源,既要整理历史档案,工作中正在生成的档案也要纳入信息化系统,但是要实现信息档案的共享还有一定的困难。

2.2 档案管理服务手段落后

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我国认识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力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大背景下我国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距离社会的需要还有很大的距离。我国档案资源不够完整全面,在档案查询和对接方面技术落后,无法达到用户的使用要求。很多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还是手工检索和编辑,经常出现档案资料不按时归还的现象,影响了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2.3 缺少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员

档案管理看似是很简单的工作,但是它需要强烈的责任心,因为档案管理枯燥乏味,需要良好的职业道德来支撑繁重的工作。档案管理又有一定的专业性,需要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和一定的信息技术才能胜任,目前我国档案管理人员很少是科班出身,缺少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影响了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创新工作。

2.4 档案管信息化创新缺少制度保障

档案资料复杂、繁多,档案管理需要科学制度的保障,这样才能提高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和工作效率。但是目前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缺少标准化的制度保障,同时部门沟通不畅,导致单位信息流通不畅。这些弊端影响了信息化时代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甚至导致信息外露影响档案信息的安全,阻碍了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

3 信息化时代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途径

3.1 创新信息化档案管理理念

要创新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理念,为信息化时代下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奠定重要的理念基础,并对其日常管理工作作出正确的思想指导,引导档案管理工作朝着数字化、现代化和质量化的方向发展。在日常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对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对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作用。同时,相关工作人员要树立创新意识,敢于拼搏和研发,管理理念要不断与时俱进,提升管理工作的实效性,以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3.2 档案管理服务手段的创新

首先在档案收集和上传方面要实现自动化。信息化时代档案管理的重要一环是收集和录入信息,和纸质档案资源相比,信息化的档案Y源管理依靠工作人员的下载和上传,在这个过程中出现问题就影响了档案信息的真实性,所以工作人员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利用程序软件实现资源的自动化管理,确保档案信息的真实有效。其次,实现资源在线查询服务,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式,人们更加依赖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性和时效性。传统档案管理必须去档案馆室查阅文献,耗费时间,档案管理服务创新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开放档案查询端口,让人们随时随地使用档案资源。

3.3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第一,每个劳动者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档案管理人员也不例外,爱岗敬业、一定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做好任何一份工作的前提。只有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档案管理人员才能积极投入工作,总结工作经验,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并研究解决办法,推动档案管理的创新发展。第二,档案管理有一定专业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一定的信息技术,关注社会变迁和档案工作的发展,这样才能胜任新时代的档案管理工作,才能有创新管理的能力。另外,现代社会各界普遍对人才提出了创新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也要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破除陈旧观念和成规,用创新的方式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4 加强制度管理,确保档案安全

档案管理工作因为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容易造成档案机密的泄露影响档案管理安全。所以,在进行档案信息化管理创新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档案资源的安全问题。相关部门要建立科学严密的管理制度,加强网络平台的安全建设,确保我国档案信息的安全。

4 结束语

在信息化时代,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加强档案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的档案信息安全体系和档案数据库,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安全性和规范性,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质量,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

参考文献

[1] 白小薇.浅议信息时代下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09:23+25.

[2] 刘玉金.信息时代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研究[J].品牌(下半月),2015,06:86.

信息化时代范文4

关键词:信息化网络化现代设计设计特征

20世纪80至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人类进入了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网络化时代。这种巨大变化不仅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技术特征,也对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设计等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改变了现代设计的手段、方法和程序,而且改变了现代设计的材料、范围和理念。80至90年代以来的设计可说是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的设计。

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的现代设计不仅表现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设计思想、设计方式的影响,也表现在以计算机及相关产品为代表的高科技产品的设计风格的探索上,还表现在因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发展导致的人类生活方式设计的变化上,更表现在现代设计组织形式和运作模式的变化上。

从1945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问世以来,人们就一直致力于利用其强大的功能进行各种设计活动。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成功研制了第一台图形显示器,6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萨瑟兰博士在其论文中首次提出了计算机图形学的概念,奠定了计算机图形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为计算机辅助设计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80年代以来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利用计算机进行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与制作等成为现实。借助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人们能对现代设计的创意、效果图表达、打样、出成品、设计分析等全过程进行得心应手的控制和模拟,大大减轻了设计师的劳动强度,也大大改变了设计师的工作方式和状态,这是以往人们无法想象的。如在工业设计领域,不仅用计算机能绘制各种设计图,能用快速的原型技术来代替油泥模型,也可以用虚拟现实来进行产品的仿真演示等。更重要的是能建立一种并行结构的设计系统,将设计、工程分析、制造三位一体优化集成于一个系统,使不同专业的人员能及时反馈信息,大大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并保证设计、制造的高质量。

另外,类型齐全而资料丰富的软件配置又成为各类设计师得心应手的工具,使原来费时、费力、单调、低效的设计过程变得出人意料的快速、便捷、多样化、高效化,设计师可科学理性而又天马行空般地表达自己的设计构想和设计观念。这种因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而引发的现代设计方式方法和设计观念的变化,正对传统的设计教育教学产生巨大的冲击,引发了世界各国对现代设计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和行动,使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设计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对学生设计理念、设计思维和设计综合素质的培养比对学生设计表现手段的训练更为重要和迫切,这也成为现代设计教育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信息和网络时代的现代设计也从越来越单一化走向综合化、全方位化、系统化,不仅能提品的外形设计、工程设计、形象识别,而且能提供市场研究、消费者调查、人机学研究、公关策划、品牌策划、企业网站设计与维护,甚至企业管理等诸方面的服务,现代设计及相关服务已成为企业发展与决策的重要因素。设计不再是设计师单一的个人行为,而是设计师、工程技术人员、市场营销人员、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企业家等共同合作的结果。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化、交叉化、全球化对现代设计的必然要求,也是与人类社会发展同步的现代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科技支撑要素的变化,使得现代工业设计主要方向发生了战略性转移,由传统的工业产品转向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开创了现代设计发展的新纪元。美国苹果电脑公司和IBM公司是世界计算机行业巨头,其技术和设计走在世界计算机产品设计的前列。苹果公司不仅在世界上最先推出了塑料机壳一体化个人计算机,倡导图形用户界面和应用鼠标,而且以独特的人性化理念不断推出新的计算机产品,使原来人们心目中高深莫测而专业化的计算机变得更为友善和人性化,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轻松而随意的伴侣。如1977年的苹果II型计算机、1984年的MAC型计算机、1993年的牛顿Massegepad掌上电脑、1995年的Powerbook笔记本电脑、1996年的eMate计算机和1998年的iMac计算机等,一款比一款新颖、富有个性和人情味。1993年由苹果公司工业设计部主任乔纳森·伊维(JonathanIve1967—)设计的牛顿掌上电脑曾获美国《工业设计》杂志的优秀产品设计奖,并被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1996年他推出了eMate便携式学生电脑,外壳采用半透明的塑料,造型酷似书包,一经推出,便受到学生的欢迎。在此基础上,他在1998年推出了令世界瞩目的iMac电脑,其外形采用了半透明塑料机壳,造型雅致而略带童趣,色彩采用了诱人的糖果色,彻底打破了个人电脑严谨的造型和乳白色调的传统;而其一体化的整体结构和预装软件的设计,插上电源和电话线即可上网使用的便捷,使得人们对高技术的恐怖感荡然无存,高技术和高情趣、理性化和人性化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伊维在谈到iMac电脑的设计时说:“我想让iMac是这样一种设计,用户不用害怕它,即使他们并不知道iMac是如何工作的。我寻求那种没有技术理解也能使人亲近的因素,能与人们过去的记忆产生共鸣的因素。”一语道破了80年代至今现代设计师的设计探索和设计思考的主旨思想,可以说iMac电脑设计在世界计算机设计方面掀起了革命性浪潮,伊维也成为了苹果公司设计的灵魂人物。同时,苹果公司开发的系统软件,保证了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一致性,如苹果软件的图形界面、移动光标、拖动操作、下拉式菜单等已成为业界标准,对国际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成就。IBM则在90年代以推出ThinkPad笔记本电脑的设计为突破口,实现了IBM品牌的再生,创造了一种以消费者导向为核心的高质量、高品位、创新而亲近的产品形象,一举扭转了80年代末这个世界计算机巨人日渐萎靡的形象,成为工业设计提升产品品质和重塑企业形象的成功案例。中国台湾宏基公司于1995年请德国著名的青蛙设计公司设计推出了一种介于家电和计算机之间的全新产品——Aspire。该产品采用圆弧造型,大小不同而随机分布的圆孔,具有生活化的情趣;机身以蓝色代替了传统的乳白色,是在计算机设计领域将文化、热情和刺激融为一体的个性化设计的经典作品。该产品颇受市场欢迎,并获得了1996年美国工业设计优秀奖的计算机类金奖。

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的日本现代设计更是发挥了“短、小、轻、薄”的特点,以其诱人的外观、精心的细节处理、舒适的使用功能和相对低廉的价格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和世界市场,被称为“和风设计”。如美国《大众科学》评出的1999年全球100项最佳科技成果中,日本的索尼公司就占了5项,成为入选产品最多的公司。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同时带来了对人类现代生活方式的设计观念和设计形式的变革,具有高度智能化的产品设计成为设计师追求的目标和消费者向往的方式。电视机实现了从选台到调色彩、调音质、排干扰的全自动化,与传统电视机的手动操作相比,既轻松又方便、有效,两者实在不可同日而语。其他如CD音响的多曲目自动选择、摄像编辑系统的自动剪辑功能,都得益于电子技术的高度发展,使原本复杂、劳累而不确定的工作变得更简单、轻松而高效。90年代美国华裔发明家黄万党,更是推出了他花10年时间精心研制的新产品——“电脑厨师”。该产品主要由一个电脑微处理机、一个小变速机箱、一个记忆卡和一个锅子组成。使用时,只要将切好的食物材料,装入上面的分隔器中,将食谱记忆卡插入,电脑就可根据卡中的指示,在适当的时候将食物放下,何时应炒或翻动,甚至加什么佐料,均由电脑控制。这个“电脑厨师”可准确自动烹调出中、法、意式的各色菜肴。这是人类以往无法想象的设计,而今正逐步在电脑的引领下健步走来,让人们进入理想化的生活境界。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还导致了新现代设计门类的出现,如多媒体艺术设计、网络广告传播设计、动漫设计等,已逐步走入人们生活,成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尤其是网络广告设计以其潜在受众多、信息密集、更新快、互动性强及节省费用和能源等特点,对传统的广告设计形式以巨大的冲击,成为了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重要的视觉传达形式。

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现代设计的另一显著特征是设计组织机构的形式、内涵与运作方式与以往迥然而异。原来以设计师个人行为和影响而支撑设计界的传统开始被打破,更多的设计机构以团队精神和集体合作的面目出现在企业和消费者面前。80年代至今,具有国际性影响的设计公司有:美国的奇巴(ZIBA)设计公司、IDEO设计公司、费奇(Fitch)设计公司、帕罗·阿尔托(PaloAlto)设计公司和德国的青蛙设计公司等,其中最具国际影响的设计机构是德国的青蛙设计公司。

青蛙设计公司是80至90年代以来欧洲设计界最负盛名的国际性综合设计公司,现已发展成为国际最大、最前卫、最重要的设计公司之一,其设计范围涉及家具、玩具、交通工具、家电、广告、展览设计等领域,业务遍及世界各地,AEG、柯达、苹果、索尼、奥林巴斯、ATT等世界性跨国公司都是它的合作伙伴。青蛙设计公司的创始人是艾斯林格(HartmutEsslinger),他于1969年在德国黑森州创办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以后它成了青蛙公司的前身。1982年,艾斯林格为维佳公司设计了一种亮绿色的电视机,取名为青蛙,获得了极大成功;而青蛙(Forg)一词恰好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FederalRepublicofGermany)的缩写,于是艾斯林格便将“青蛙”作为设计公司的名称和标志。

青蛙公司的设计理念与正统的德国理性主义设计有着显著的区别,它认为设计仅解决功能问题是不够的,问题的解决应建立于多个层面,必须经由对竞争市场的分析研究和直觉认识,而该过程的核心理念是“形式追随激情”(Formfollowsemotion),主张跨越技术和美学的局限,以文化、激情和实用性来定义产品。该公司强调,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产品、形象、环境,他们通过愉悦的心态购买的还有价值、经验与自我意识。其设计既有乌尔姆设计学院和布劳恩公司的严谨和简练的特征,又有后现代主义新奇、怪诞、艳丽的特色,在设计界独树一帜,引领了20世纪末的设计潮流。艾斯林格曾说:“设计的目的是创造更为人性化的环境,我的目标一直是将主流产品作为艺术来设计”,反映了青蛙公司的设计思想。如青蛙公司设计的一款儿童鼠标器,造型就像一只真老鼠,诙谐有趣,逗人喜爱,令人忍俊不禁。

青蛙公司采用综合性的战略设计方针,强调企业形象设计、工业设计和工程设计三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充分考虑产品的使用环境、用户需求、市场机遇及产品各方面在工艺上的可行性等,以确保设计的高质量和一致性。1982年,青蛙公司在美国加工厂加州坎贝尔设立了事务所。1986年又在东京设立了事务所,开拓亚洲业务。青蛙公司为许多高科技公司提供设计服务,在设计别重视机器与用户之间的关系,积极探索“对用户友好”的计算机,以简洁的造型、微妙的色彩和简化了的操作系统作为其特征,取得了极大的成功。青蛙公司的全球化战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1984年,青蛙公司为苹果设计的苹果II型计算机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上,被称为“年度最佳设计”。90年代以来,青蛙公司的美国事务所成了美国高技术产品设计最有影响的设计机构。作为一家大型的综合性国际设计公司,青蛙公司以其前卫甚至未来派的特质不断创造推出新颖、奇特、充满情趣的设计,成功地诠释了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现代设计的意义。由于青蛙公司在国际设计界的杰出影响和惊人成就,作为青蛙公司创始人和设计灵魂人物的艾斯林格也因此于1990年荣登商业周刊的封面,这是1947年罗维作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以来设计师仅有的殊荣。

除著名的国际性设计公司外,一些大型电气公司如荷兰的飞利浦公司、德国的西门子公司、AEG公司、意大利的奥利维蒂公司、日本的索尼公司等都在高科技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上做出了非凡的成就,创造了国际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现代设计的奇迹。

参考文献:

[1]《工业设计史》,何人可,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

信息化时代范文5

关键词:信息化;城市规划设计;作用;发展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1.144

1 信息时代的发展对于城市规划设计的促进作用

1.1 推动城市规划设计向着规范性发展

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城市规划设计有了一个统一的设计平台,在统一的网络平台下开展更加全面而科学的规划评价和设计,使得城市规划设计能够在更加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增加了对规划设计的直观了解。在统一的信息平台下各种信息能够进行汇总,便于多种使用方对信息的获取和使用,便于信息的,从而使得规划开发者能够在全面了解信息基础上开展合理规划和设计,制定出适合当地城市发展的标准规划设计方案,从而更好的制定城市建设,促进城乡规划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减少不合理建设和重复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和使用。

1.2 避免城市的盲目扩张

在目前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中,由于某些利益的推动,部分城市在规划设计时超出城市发展的预期进行盲目扩张建设,和城市发展不相融合。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使得城市在进行规划建设时须臾参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并有着严格的管理体制进行约束和监督,使得城市建设的盲目扩张行为得到有效控制,从而避免了城市建设中的土地等资源的大量重复浪费,促进城市的节约化发展。

1.3 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在我国当前的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中存在很多环境保护问题,如城市内部的水环境污染问题,以及水资源的浪费问题。这两个问题尽管有些部门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一直督促相关部门进行整改,但是由于各个机构之间缺乏相应的协调性,工作开展一支较为慢,缺乏统一的整改计划及有效的方案。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各个部门能够进行快捷的统一办公,提高问题处理的效率和水平,有效推动城市规划建设中环境保护问题的解决,有效推动城市建设规划的综合性发展。

2 信息化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2.1 在基础网络与硬件设施建设方面的应用

在应用信息化技术开展城市规划设计中,首先需要以基础网络建设和硬件设施为前提设,配备高速的宽带网络及计算机服务系统和网络交换系统,这样才能使得信息化应用有一个物理的前提条件,解决硬件问题。目前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基本实现了审批电子化、网络化功能。大部分地区的办公大楼里面都配备了较高标准的局域网,通过高端路由器、防火墙以及采用物理隔离卡等,实现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的有效连接和分离,促进内部办公系统内部的数据交换、图档的网络流转等,具体和网络连接及共享等功能。

2.2 业务审批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中,很多地方的单位都采用了图文一体化系统,通过计算机技术开展城市规划信息的获得、分析、存储、管理以及辅助决策的支持等。在发件报建、项目审批、工作监督、办公自动化等方面都实现了信息化发展,在地理信息系统模块开发方面使得属性定义、数据查询、道路红线叠加等模块功能基本具备,推动了传统手工办案到现代办公自动化方式的转变,通过了规划管理和审批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和技术进步相比,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是惊人而无法用数据进行统计的。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更加科学化、专业化。

2.3 城市空间数据库平台的应用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建立和发展了空间数据库平台,将空间技术如GIS技术、GPS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如数据库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相互融合,形成了空间数据库系统平台,使得城市基础规划和测绘能够实现系统、全面化的数据集成,使得数据资源在管理方面实现统一发展。在系统统一界面下,可以实行强大的业务审批、规划设计及项目会审功能,为相关的政策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同时有利于市政府、市建委、市规划局等不同部门之间开展方便、高效、快捷、全面的空间基础地理信息共享及应用。从而为不同部门之间在信息方面的共享、促进政务工作的协同发展,提高综合分析能力打下基础,同时在此发展基础上建立了云服务中心,构建了科学的管理模式。借助信息化技术,城市规划和设计形成“一张图”的规划科学管理模式。

2.4 城市智能化地下管网平台的应用

城市地下管网建设也是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城市用水、排水、燃气使用、电力使用、通讯使用多种生活生产功能必须的管线及其附属设施,只有做好这方面的建设和规划设计工作,才能有效保障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水平,促进城市更加高效、高质的运转。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城镇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地下管网所需要的里程更长、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加负责、建设规模也越来越大。而且地下管网在管理体制和权属方面涉及的部门较为复杂,而且是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通过提高城市地下管网信息化技术水平,建立统一的系统平台,能够使得城市地下网管设计、规划、建设有一个统一的管理平台,使得规划设计和建设能够有一套相关标准可以参考,确保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的统一性,并实现科学合理的规划,使得规划设计能够在时间跨度上满足现在及未来的发展需求,承接历史建设现状,更好的做好规划和设计建设工作,使得城市地下管网设计及建设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建设,并为相关业务的审批、设计及项目建设会审等提高有力数据支持。

总之,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已经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中的有效应用,使得城市规划设计水平和质量不断得到提高,取得了巨大的成效,随着信息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规划信息化技术也需要不断进行更新和提高,从而更好的提高城市规划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董铭.信息时代下的城市规划设计探析[J].门窗,2014(09).

信息化时代范文6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创新教育改革;创客教育

一、当前高校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被推到了时代的最前沿,《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更是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所以,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伟大使命和重要任务,也是教育本身发展的趋势和规律[1]。尽管我国高等学校针对创新教育改革上经历了持续改进、多头试点、多模式尝试的改革发展历程,但当前高等学校创新教育尚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创新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1.课程结构比例失衡从校内外实践课程的设计上看,在许多院校中,这类课程基本没有在课程体系中体现,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没有围绕教育目标对其进行系统设计和理性规制。然而在教育中,这类课程恰恰是学生全面展示主体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彰显主体个性的重要平台,具有促进知能整合和内化的重要作用,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2.课程资源配置不当即基础性教学资源配置失衡。我国教育具有注重学科和理论教学的倾向,使得许多学校较为重视专业课程,轻视文化基础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这种功利性的学业测评,既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也使学业测评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受到了质疑。

(二)创新教育资源提供不丰富

教育资源的供给不足且利用率低。目前,中国的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国人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并且教育资源的浪费巨大,这就需要把学校教育、培训机构、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从侧面增加教育资源供给。例如,打破未来学校的教育形式,推出小微学校、非出国留学等高等学校创新教育改革路径。

(三)创新教育手段不多样

因受到传统教育惯性思想的影响,大多数院校的教师尚未摆脱“一张嘴、一本书、一只粉笔”的单一化教学形式,依然保持着“老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尽管这些年多媒体教学在基础教育领域和大学中广泛运用,但多数教师利用多媒体只是代替在黑板上板书,并且多媒体教学在增强直观展示功能的同时也消减了教师对理论知识的内化,催化了少数教师的惰性,在另一个方面强化了教学方式的单一性特征。

(四)创新教育评价不科学

1.学业测评标准短视而功利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我国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学业测评过于强调就业导向。与此相关,大多数高等学校的学业测评往往重视专业课程和课堂内教学的考核,忽视文化基础课和素质拓展课以及课外学术活动成效的考核。2.评教和评学方式粗放且随意许多在高等学校评价过程中要么只重视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忽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要么只重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忽视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为了毕业率和合格率,一些教师乃至学校职能部门不能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不能运用科学设计且符合测量学原理的方式来测评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品性。

二、信息化时代高校创新教育改革的策略

(一)重新梳理规划高校课程设置体系

加强教育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利用与更新,前期需要做好统筹规划工作,进行分步实施,在此基础上,尽量做好整体建设规划以适应现代高等学校创新教育发展的需要,进而使教育信息化建设既解决当前高等学校教育的实际需要,又推动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最终适应信息技术手段的更新和教育模式的转变。实现高等学校创新教育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规划高校创新教育课程设置体系需要从针对以上四个方面的不足来分析高校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并给出高校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实施措施。

(二)利用信息技术引进优秀的创新课程资源

我国教育部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目标:“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与MOOCs建设的根本目标都是为建设优质且完善教学环节的在线课程,进而推进高等学校创新教育就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最终达到知识共享,终身学习的目的[2]。

(三)探索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来促进创新教育

翻转课堂,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的是,学生在家通过教师的视频完成知识的学习,课堂则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特性就是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自学,教师课堂的职责主要是讲解关键知识和引导[3]。这种模式对培养创新人才很有帮助,能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Blen-dedLearning即混合式学习,是为了达到教与学的双向目标,将传统教学与E-learning的优势结合,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者需要以及教师自身的条件对传递方式进行选取并利用,以提高学习质量和绩效的一种思想[4]。混合式学习思想对促进以网络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渗透和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四)引入大数据分析学生创新教育的成效

伴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人类社会现实与虚拟交融形成了CPS系统,从而伴随着在信息系统中产生、记录、流转着各类信息数据,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次数据革命。可以说,信息化时代使得一切人类实践活动都在网络上形成镜像化的数据信息,开启了“万物皆数”的大数据时代。在推进创新教育改革中,要充分顺应趋势并借助先进技术手段,感知和记录更大规模和更多种类的数据,并且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深度挖掘蕴含其中的内在信息及核心价值,研究大数据应用与创新教育改革的深度融合,通过大数据科学工具来为创新教育发展提供评价反馈机制。

(五)以创客教育为突破口,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推进创新教育

创客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一种形式,特别适合泛信息化时代的教育信息化环境。2015年初,国务院总理提出“健全创业辅导指导制度,支持举办创业训练营、创业创新大赛等活动,培育创客文化,让创业创新蔚然成风”的发展目标。针对我国情况,创客教育有以下优势[5]:一是个体发展方面。学生通过创客活动激发对创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通过团队的思维碰撞,提升其创造力、实践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二是课程改革层面。持续的创客课程建设与实施,有助于彻底解决课程结构不够灵活、与社会实践脱节、授课方法单一等现实问题,从而带动整个课程体系的有效变革。三是教育系统变革层面。在创客运动的推动下,学校、家庭、社区、企业等一切社会力量将协同打造无处不在的创客空间,真正实现与互联网时代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无缝连接,最终完成真正的创新教育改革。四是国家人才战略层面。创客教育将推动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加速转型(标准化转向个性化,单一化转向多元化),培养大批实战型科技创新人才,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创客教育理念很好地体现了创新教育的基本特质,即兴趣为基础、思维为跳板、实践为依托,因此,创客教育作为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对其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推行创新教育是中国学子得以发展成才、报效祖国的路径,其课程体系是育人的方案和载体,是实现中国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目标的关键。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课程建构与实施面临的状况是传统思想根深蒂固,信息教育呼声渐起,改革潮流正在风行。随着信息引领潮流、数据驱动学校、分析变革教育时代的来临,根据当前教育信息化环境下高等学校创新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向,应该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梳理,将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融合,引进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育方式,引入大数据分析创新教育的成效,建立创新型评价反馈机制,并且将创客教育作为其突破口融入创新教育,以此为抓手想必会有助于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改革,成为高等学校创新教育变革的下一个支点。

[参考文献]

[1]“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组,华国栋.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研究,2007,(9):16-21.

[2]郑旭东,陈琳,陈耀华,李振超.MOOCs对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启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76-81.

[3]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4]郭冠平,张小宁.生态视域下的混合式学习模型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3,(5):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