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师德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师德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师德反思

教师师德反思范文1

关键词:教师;行为与反思

作为教师的专业成长,职后教育无疑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行为和反思更是教师学习的两个重要而突出的特点。教师首先是在教育实践行为中学习,并在实践的不断反思中进行学习,教师在实践中的学是与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反思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具有做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反思的目的就在于改善和提高教师知识结构中的实践性知识,只有当教师意识到自己经验的局限性并通过反思进行批判、调整和重组才能形成先进教育理念和个人教育哲学。因而,教师的言行是构成对学生影响的最现实的因素之一,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状况及其效果,而且影响着学生人格等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

教师对于学生思想和情感的影响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心灵的成长和发育。然而,许多教师至今却还并未明确地意识到这一点,以致于对学生心灵的关怀一直以来漠然而无知,由此所引起的心灵伤害也就断然不可避免了。

老师的言行任何时候都应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漫不经心。在自我的教育行为实践中,教师不断地自我思考、审视、反省、分析、概括、总结,不断调整教育教学实践过程,就是自己的学习与实践具有更明确、自觉的方向,并取得更好的效果,而且教师的专业素质在不断地实践和反思中得以不断地、更有效地提高。

事实上,许多教师行为偏差,也正是由于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而造成的。教学要获得应有的实效或效果,必须依赖于我们对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的内容要符合社会的要求。这是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来看的,教育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必须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才会有安身立足之本,因此,教育要紧紧地随时代的脉搏,时时关注重 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另一条就是,教育还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即,教育的内容与方式都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样,教育才会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并为学生所接受。而这一条主要是从教育与人的关系出发来看的,这就是说,教育还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如果教育脱离了人的身心实际,那么,就很难言人的身心发展了,因此,教育中的有关年龄特征的问题,是不能被忽视的。同时,社会的要求也只有凝聚为人的个体的一种内在的,永恒不变的身心素质之时,教育的效果才会真正显露出来,我们才可以说教育是成功的,而教育要有效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外在教育影响要凝结为人的内在素质,则又都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现有身心发展水平与特征的了解和遵循,也就是说,以人为本,以人的身心素质为本,这不仅是教育的出发点,而且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对此,任何人都是不能忽略或轻视的,否则,就无真正的教育效果可言!因此,从心灵关注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心灵具有可塑性,同时也是一颗脆弱的心灵,一颗向上的心灵,一颗善于学习的心灵。所以教育的效果,并不在于教育内容本身的正确与否,而主要在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是否贴近和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实际。心灵关怀在了解了学生心灵发育的特点之后,还应注意掌握一些具体的教育方式与艺术,这是教育怎样更好地防止教育伤害,避免无意伤害,根除有意伤害的又一重要的前提条件,在学生心灵成长的道路上,需要教师的辅助,教师对学生的帮助要得体,爱学生,还要会爱学生。爱,不仅仅只是一种付出和给予,它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和灵巧的艺术,爱是奉献,爱也是理解;爱可以通过满意而传达,爱同样也可以通过不满意而流露。我们做教师的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是更应该加以注意吗?尤其是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其意义对于学生而言,不是终生的,也是短期内难以忘怀的,无意伤害是无心的结果,但无心之过变有过,归根到底,还是与教师的素质有关。

教师应当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综合知识和娴熟的教育技能,要以关怀、亲切的态度与学生沟通,探究行为的原因,教师应当走进学生的心灵。作为教师,都愿意与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当然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学生,范文之心得体会:谈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生, 也都愿意与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当然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教师。所以,要做一个让教师和同学都愿意接近的学生,或者要做一个让教师和学生都愿意接近的教师,你本身就应当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因此,你自己就首先要成为有道德的人。学生接近教师有很多原因。除了道德,教师的学识、权力、外表等都会成为促使学生接近的因素。对教师来说,最好的回报就是得到学生的真心拥戴。但对一位教师师德师风的真实准确的评价,往往是在其失去一切外表的吸引力、学术和行政的种种权力,以及对学生所能构成影响的所有因素之后,才能真正得到。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颇深,师道尊严使学生在教师面前往往会失去自我,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平等观念几乎完全为师道尊严所替代。 总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通过教育理念的创新,从而推动教学内容、方法的创新,是大有用武之地的。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体,每一位教师 都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做青少年学生健康成人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参考文献:

教师师德反思范文2

关键词:农村骨干教师;初中数学;培训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是培训成功的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了以内江师范学院副院长为组长,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院长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全面统筹领导培训工作。根据本次培训的目标和要求,要求各个部门以培训工作为中心,相互之间密切合作,齐心协力。

具体承办方――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成立了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下辖教学工作小组、宣传小组、学员管理小组、后勤小组、秘书小组等,全面负责实施培训工作。在培训实施过程,受到了四川省教育厅领导的关心。省教育厅督导组成员通过听课、与学员座谈、听取学校汇报、意见反馈等形式进行检查指导。

二、外聘内请,优化师资,是保证质量的先决条件

选什么样的授课教师,是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师的水准和素养,对于培养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此一方面我们特聘省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有梁教授、原成都教育学院院长周小山教授、省教育厅课程改革中学数学组组长成都大学陈明华教授、邀请资阳市中学教研员特级教师吴中林与成都市龙泉驿区教研员数学特级教师王富英等作为培训师资;另一方面内江师范学院迄今为止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学校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和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传统与土壤积淀颇深,从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对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实行新课程培训,具备了较好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考虑针对这次来参加培训的都是农村初中数学骨干教师,为此校内选派的老师绝大多数都是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较多的科研成果,同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对中学的教育教学比较熟悉。

三、目标明确,方案合理,形式多样,手段现代化,是培训成功的必备条件

(一)培训目标明确化

按照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申报方案开展工作,拟通过连续三年的培训,帮助受培的初中数学农村骨干教师实现“两个飞跃”: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从骨干教师到学科专家型教师的飞跃。引导、帮助培训对象在现有起点上持续发展,着力提高培训对象职业道德、教育理念、知识结构、教育科研等方面素质,为培训对象成为“发挥示范作用、产生辐射影响”的初中学科教师专家型人才创造条件。

(二)方案设计合理化

在制订培训方案和教学计划时,经过多方论证,不断的调整和改进,力求做到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有机统一,强调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认真落实,按照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扎扎实实做好。为此专门到西华师范大学、南充五中、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中学调研,以保证设计方案更加切合农村中学教学实际。

(三)课程内容系统化

有专家引领的报告,有注重专业知识更新的专题讲座,也有注重教学实践的示范观摩课,还有注重教师师德方面的专题指导等。

(四)培训形式多样化

培训形式上,采用了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专题报告与互动交流、实地考察与现场诊断等多种方式,有专题讲座、观摩示范、教学录像、考察调研、跟踪管理等,并专门设置了“互动研讨”形式,以此促使学员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确立了“主体性参与者”的角色,使培训本身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五)教学模式多元化

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授课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使得培训课堂教学方式呈现个性化。为此我们采用问题驱动,经验交流,专家引领,自主研修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在操作实施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选择侧重点。

(六)培训手段现代化

在教学设施和手段上,我们准备了多媒体教室。虽然时间紧,但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还是尽可能为学员提供计算机供他们实习上机,提高运用几何画板、数学软件等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

四、管理严格,热情服务,是培训成功的基本保证

不管校外聘请,还是校内教师都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备课,带来了大量富有学理性和前瞻性的知识,得到了学员极高的评价。四川省教师继续教育内江师范学院培训中心和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制定了班主任制度、跟踪指导制度、导师联系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一方面在考勤严格管理,另一方面我们也着力体现人文关怀,强调热情而周到的服务,了解学员所想所需。班主任经常走进学员们中间了解其思想和学习、生活状况,耐心细致的解决学员遇到的困难。

五、效果显著,意义深远,是培训的必然结果

第一阶段培训结束后,我们通过不记名问卷调查发现:学员们普遍表示经过培训收获很大,在教育理念、师德、教学能力、教育科研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增强了为基础教育改革作贡献的信心和责任,同时也表达了对培训院校、授课教师的感激之情。请看几位学员在培训结束后学写的培训感想:

“此次培训开阔了思路,作为一个基层学校的教务主任受益匪浅,通过培训使我对基层改革的新动向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初步形成了本地开展师资培训的思路,我会把此次培训的成果带回单位,带给每一个教师,希望今后多组织此类精彩的培训”“对基层教育改革的新动向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听了专家的讲解,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反思多,感悟多,也深刻地要求自己多学别人,理性借鉴他人的闪光点,创造性地工作”“本次培训组织周密,目的明确,教师敬业,学员努力,学到了很多新的思想,新的理念,准备回去开展实践”“收获很大,教师讲课认真,准备充分,内容有理论有实例,是一次充电,洗脑的过程,有一定的收获”“受益颇多,开阔视野,胜读十年书”。

六、问题反思,后期规划

(一)问题反思

此次参培学员来自四川省不同地区,对培训目标的理解和对培训本身的期待不尽相同,故对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有不完全一致的看法,众口难调。再有培训中的文化娱乐工作较为薄弱,在今后培训中需要认真考虑,合理地做一些规划设计,力求达到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增强培训效果。

通过本次培训,力求突出特色,注重实效。以“素质教育、新课标”为主旋律的专题讲座将得到继续贯彻,以“专业素养提高”为副旋律的知识讲授将增加更为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导、学、群、访、研”将继续作为培训工作的方针。此外需要进一步整合校内外培训资源,成立由专家、教授、中学特级教师或优秀教师组成的培训教师团队,全程参与培训,还要强化参训学员的“主体”意识,扩大学员参与度,充分利用资源,增强互动内容,增加更多的观摩研讨课,以自我分析、同行评析、专家点评等形式进行互动研讨,并通过网络和书面通知等形式预设下期互动研讨话题2-3个,让学员提前做好准备,对他们进行“参与式”培训。应多发学习资料和参考书,在教学科研方面得到更多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建立导师跟踪指导制度,加强培训后指导。严格检查和指导学员任务完成情况,对学员进行更加深入有针对性的指导。要建立丰富的培训资料库,电子版的,文字版的,方便学员在日后工作中的使用和借鉴。

(二)后期规划

从培训体系安排上看:第一年,培训基础阶段,重基础,重理念,重认识;第二年,培训提高阶段,重引领,重设计,重参与,重方法;第三年,培训飞跃阶段,重反思,重创新,重展示。三阶段目标相辅相成,脉络可循。有侧重,不偏废;有理论,有实践;有统一,有个性;有请来,有走出;有引领,有自培;有系统,有开放。

四川省中小学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农村初中数学)根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坚持改革创新,按需培训,坚持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促进受培教师实现主动的自我建构和自我发展为目的。我们将会继续努力,争取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宋卫中,侯召波,刘进社.农村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工作的实践与反思[J].继续教育研究,2008,(8)46-47.

[2]姜德照,孙贻峰.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模式向高师函授教育迁移的尝试[J].中国成人教育,2004(2)92-93.

教师师德反思范文3

一、 对新时期师德内涵的理解

首先,我认为新时期的师德应表现为一种以对学生爱为核心的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师之爱不同于父母的亲情之爱,这种爱要着眼于对全体学生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全面发展。

其次,新时期的师德应表现为一种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包括先进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关系观,代表先进的文化。必须要反映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教师来说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

再次,新时期的师德,还应表现为一种具有表率作用的人格魅力。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的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而最能起到深远影响的是教师的人格因素。我觉得将教师喻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是十分有道理的。

新时期的师德,还应表现为一种以先进文化为底蕴的高尚的情操。陶行知先生说:“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首先师自重。”教师是先进科学文化传播的使者,所以,我们首先必须是一个“文化人”,能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去感召下一代。

二、对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思考

1、人文关怀,精神建构

我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注重人文关怀,精神扶持,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具体表现在对学生的人格的尊重上。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展。为学生的成功做出不懈的努力,要使学生在获得科学文化的同时,获得精神的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使学生“获得爱、懂得爱、学会爱。”

我们教师应该注重人文关怀和精神建构,我们不能仅仅关注业务水平的提升,知识结构的改善,还应充分重视人文精神的充实,建筑起精神文明的长城。使我们教师不仅成为科学文化知识的使者,更要成为弘扬先进文化、建设精神文明的特使。用陶行知先生的说法,师德建设就是“建筑人格长城”!

2、终身学习,持续发展

我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自我思想、道德建设。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教育教学同样处于与时俱进的状态,所以,要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我一定会终身学习,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我会提高业务修养,不断学习,改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能适应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敢于创新,敢于超越前人,敢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始终站在教改的前沿。走持续发展的道路。

3、注重小节,修炼人格

教育无小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关注的方面,往往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而这些作用又往往是通过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实现的,因为学生眼中的教师都是具体的,而教师又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式人物”。所以,我们必须注重从小节抓起,重视人格的修炼。我要以先进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影响学生。作为学生的榜样,引路人,要做到为人师表,时刻铭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我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形象带动更多的具有高素质人的诞生,培养学生现代人具有的素养。

4、乐于奉献,实现自我

教师师德反思范文4

一、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如《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很大帮助。

二、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历史与社会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三、教学基本策略方面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物理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1.物理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例,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

2.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好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教师师德反思范文5

关键词:教学反馈;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1-0068-002

一、课堂教学的反馈机制

良好的、有效的教学是教师实现其教育理想与理念的主渠道,但教学行为并不是以教师为单一主体的“独角戏”。教学行为的良好与否需要通过学生、同事、教育专家等其他群体的衡量与评价,以及教师自身在知识、道德和情感等多重教学纬度中的主观感觉。而所以这些教学评价的获得以及教师个体对教学的真实感受都需要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课堂教学反馈机制,这一反馈机制是教师及时收集教学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反思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学的反馈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流程:

从图中可看出,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教学困境是课堂教学反馈机制运行的起点。具体而复杂的课堂教学情景是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交往的基础上共同构筑的真实教学场景。在这一场景中,师生之间不仅进行着以课程为主要载体的知识的学习与交流,而且还伴随着师生间道德与情感的相互影响与交融。由于教学中师生互动交往的复杂性,以及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所造成的对教学的不同期望与需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难免会陷入教学困境当中。这些教学困境或表现为令教师感到困惑、惊奇,甚至尴尬的情景与问题;或是教师没注意到而学生或听课教师却强烈感受到的不合谐、不理想的教学状态;或是教育理论专家所认为的不科学、不理智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效果。“疑为思之起”,教学困境的客观存在是同事、学生乃至教育专家提供具体教学评价与教学反馈信息的动力与源泉,同时也是教师个体反思教学的思维起点。

教学反馈是课堂教学反馈机制运行的关键环节之一。这一环节运行的良好与否取决于教师个体寻求课堂教学反馈信息的积极态度与敏感捕捉反馈信息的能力。真正运行良好的括约肌西反馈机制不是外部规定的结果,而是教师个体出于改良教学、实践其教学理想的强烈愿望积极主动建构的结果。所以,对教学和学生发展具有责任心的教师不是被动地从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同行的例行评价中获取反馈信息,而是积极地多方寻求包括学生、同事、专家学者在内的其他各类群体对自己课堂教学的评价,并且在日常的教学行为中敏感地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及学生对教学的反应与感受,进而从中提取改进教学的反馈信息。

反馈信息的加工与处理是教学反馈机制的另一关键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以反馈信息为思维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即时反思。借此,教师修订其旧的教学假定或构建新的教学假定,并根据其所获得的改进教学的启示重新建构和完善其教学行为准则。

课堂教学实践的改进与优化是教学反馈机制建构的核心。课堂教学反馈机制存在的终极意义在于有效引导教师反思教学的基础上改进教学实践,优化教学程序,提高教学成效。所以教师将其从教学反馈信息中总结反思出的教学启示应用于教学实践,这不仅时教师个体改进其教学工作的体现,同时也是教师对学生和同事等群体所提供的据统计西反馈信息的最好反馈与汇报,时保障教学反馈机制持续、良好运行的关键所在。

二、课堂教学反馈机制下的教学反思

反思对促进课堂教学成效的改进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所具有的意义不言而喻。问题的核心在于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在反思中如何对“什么才是理想的、良好的、有效的教学”进行界定,以及教师如何处理从反思中提炼出的教学启示。这一系列问题的解答其实已蕴含在上文所述的课堂教学反馈机制的建构与运行之中。即教学反思不是教师个体仅依据其教学经验而进行的沉思默想,教师只有在有效的课堂教学反馈机制下所进行的反思才是科学的、有效的。总之,课堂教学反馈机制下的教学反思其有效性与持续性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环节:

1.捕捉反馈信息的态度与能力建构积极的反思态度与情感

教师是否具备教学反思的意识,是否对教学反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是否真正了解反思对改进教学和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所具有的影响力,这对教学反馈机制的有效运行极为重要。只有教师具备积极主动的教学反思态度与情感,才会逐步训练自己具备捕捉信息的态度与能力。教师应该从以下三个角度建构反思的态度与情感:[1]

第一,开放的专业态度。开放的专业发展态度要求教师应与其同事组建开放、友好的学习型团队,在这个团队内部,教师成员之间相互激励、相互启发,共同致力于理想教育目标的实现。

第二,适度的教学敏感性。要求教师密切关注课堂情景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感知教学困境,即时性地获取同事以及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建议与期望。

第三,对学生的全方位关注。从理论上讲,课堂教学从其内容,形式和意义上看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的要求:知识本身的内在演变逻辑与体系;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要求时教学应关注的重中之重。基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以及学生发展的多样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反映与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应关注学生知识的学习状况,而且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能力,关注学生在道德和情感方面的发展要求。也就是说教师在教书的同时更应育人。

2.反馈信息的收集与整理明晰反思的对象与内容

课堂教学反馈信息的来源及教师个体感知教学困境的途径主要是基于学生的反应、同事的观测,以及教师个体的观察与切实感受。所以教师在收集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时便可有针对性地从这三个角度进行。

关于学生的反应及其对课堂教学的感受,可通过以下途径获知:课堂中学生的反应与提问;学生以书面或口头形式提出的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疑问,由课堂教学引发的问题与思考,或者对教师教学方式的质疑与期待;教师准许的学生在家庭作业中以附言形式传达的对教学的感受与评价;学生通过电话、短信、邮件等现代媒体与教师进行的交流与沟通。

关于同事对教学的评价,教师可以通过邀请同事观摩课堂教学,并要求其作出详细的听课记录与听课建议的形式获取。具体在听课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同事对自己在教学中曾多次感受到困惑与难以解决的问题予以重点关注。在课后,该教师可就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堂氛围、学生对教学的反应等教学问题详细询问同事的感想与评论,并真诚地征求同事对改进相关教学问题的具体建议。

关于教师自身对课堂教学的感受与评价,教师可从课堂教学的流畅性,课堂教学中师生冲突的发生概率,教学困境的感知等几个纬度进行考察。具体方式可通过直接课堂观察、学生反馈、教学录像以及教学档案袋等形式进行。[2]

3.反馈信息的加工与处理――教学反思的中心环节

来自学生和同事的反馈信息通常包含两个纬度,一个纬度为同事在课堂教学中所发现的问题或是学生希望教师予以解答的问题,另一纬度为学生与同事对课堂教学的改进与再完善所表达的期望与建议。前者可作为教师反思课堂教学的内容和主题。比如对于学生就课堂教学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可进行如下反思:这一问题是源于自己进行中因未对相应课程内容讲述清楚而引发的令学生误解或迷惑的知识性问题,还是属于值得师生共同合作探讨的学塾与思想性的问题。而后者则可以作为教师完善自己进行行为的参照准则。教师对学生及同事所提出的建议和期待不一定全盘接受,而应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风格与教育理念,在批判分析这些来自外界的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建构切实适合自己的、可用以实际操作的进行行为准则。

具体分析,教师可根据反馈信息的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修正、完善自己的进行理论。对于学生在课堂中就进行内容所产生的疑惑与问题,教师可通过与循环赛直接互动的方式,教学即时性的处理与解答。对于学生及同事所提出、教师一时难以解答的问题或难以认同的建议,教师可以在课后通过网络个现代媒体以间接互动的交往方式与学生、同事及专家等群体进行持续的信息交流与思想沟通,进一步了解和明确外界群体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期望与理想,并寻求更加具体的改良建议。而对于教师群体所普遍感知到的进行困境,则可以将其作为教研组教学校本行动研究的主题,由办公室中所有教师组成的学习型团队共同探讨解决。

4.教学启发的应用与教学实践的改善――实践反思的目的与终极意义

无论是教学反馈机制的存在与运行,抑或教师个体对其教学实践与教学假定的批判与反思,归根到底在于课堂教学实践的进一步改善,在于教师教育理想的实现。所以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于方式了解教学的实践状况并对其进行深刻反思这固然重要,但教师将其通过反思所得出的教学启发积极地应用于教学实践则更为重要。这一方面需要教师具备打破其教学思维定式、进行改良的勇气与激情,另一方面,则需要学校建构相应的、支撑进行创新的管理制度与校园文化,通过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改革,积极倡导个性化与创新性的教学,努力在学校营造一种积极、开放、友好、合作和创新的教学改革环境与氛围。

参考文献:

教师师德反思范文6

关键词:教师;行为失范;社会隐患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6-047-03

“失范”(anomie or anomy)一词,源于希腊文,在世纪的神学中是指不守法,尤其是亵渎神。现行社会学著作普遍将其定义为:“社会群体或个体偏离或违规范的行为,主要是指对社会发展和进步有负面作用破坏性越轨行为。”由此,杰克ID・道格拉斯在其著作《越轨社会学概论》中提出了行为失范,即“某一社会群体的成员判定违反其准则或价值观念的任何思想、感受和行动”,并指出行为失范现象是社会转型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

教师是社会的一个特定群体,教师的行为受到社会的影响和制约。教师行为失范是每个学校都存在的现象,它不仅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的正常秩序,影响师生的身心健康,制约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影响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中华民族的兴衰。然而,当今社会对教师行为失范的关注,仅仅拘泥于宏观的陈述以及笼统的描述,忽视了社会对教师行为失范本身的关注。

一、当前教师行为失范在社会中的处境

(一)教师个体与教师群体分离

市场经济体制将人从“人的依赖性”中解放出来,使其具有了“物的独立性”。这使得教师个体偏向于脱离教师群体而获得自我利益,然而,当人从其所属的群体中游离出去时,必然导致个体失去过去群体为其所提供的安全感和意义感的纽带。例如教育竞争机制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但同时过度的竞争压力也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团结。竞争上岗、末位淘汰严重危及到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论人是非、有意曲解以及病态的偏激行为等等在教师群体中泛滥。

(二)教师职业意义迷失

科技和工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社会物质财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也刺激了人物欲的膨胀。物欲的膨胀必然会挤压人们的精神世界,消蚀人对职业意义的追求。“人没有把自己看作是自身力量及其丰富性的积极承担者,而是觉得自己变成了依赖自身力量以外的无能之‘物’,他把自己的生活意义投射到这个‘物’之上”。部分教师受这种社会异化文化的影响,出现渎职卸责,用降低工作标准找平衡;见异思迁,存在改行意识,消极对待本职工作;安于平庸,不愿在教学上用功夫,不愿在学生训练上下力气等失职行为。

(三)教师规范内部分歧

任何社会中,不合理的社会规范就有可能限制和束缚人们对合理目标的追求。当人们试图冲破这种限制和束缚时,社会矛盾就会不断积累,社会冲突就有可能激化,正常的社会秩序就面临遭到破坏的危险。而用以约束教师的规范如法律、伦理、道德、习俗、传统等规范内部就可能存在不一致性。同时社会规范是以分层来约定的,不同的层次约定规范不同。社会规范一旦破坏,就可能导致在某一层次上赋予教师的自由在另一层次上被剥夺。

二、对教师行为失范关注不足之一:关注主体范围狭窄,忽视对教育政策落实效果的反馈

“不平等是一种社会建构,是我们过去行为的结果,而不完全是人类的本性(如一些人总比另一些人更具天赋)”。在我们的社会建构中政策起到相当大的影响。所以,不平等在于人为的政策,但政策一经制定并实施,又超越了人的控制能力。但政策的指向性是可以改变不平等日益扩大的趋势的,至少可以减少亦或扭转社会向两级社会(即孙立平提出的“断裂的社会”)的滑落。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地位具有不一致性,教师职业声望的自我认同状况低于社会认同,造成教师强烈的剥夺感,这种剥夺感按照默顿(R.Melton)“参照群体”的理论解释为“关键是人们将哪一个群体视为自己的参照群体,同哪一个群体比较”。而我们现在的政策的指向性是好的,如近年来教师工资上调,整改以往教师工资拖欠问题,旨在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教育法》第三十三条则规定:“国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工资报酬、福利待遇,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依法落实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然而我们感兴趣的不是这些政策的重要性,而是关心这些政策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

我们以《西部地区农村教师工资现状调查研究――以甘、贵、宁三省区为例》(发表于《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中的调查数据为例,调查发现从2007年9月至2008年6月,工资不能够按时发放甘肃71.1%,贵州73.6%,宁夏71.8%。到现在为止仍旧被拖欠的工资甘肃7.1%,贵州15.2%,宁夏18.9%,可见教师收入并没有得到保证。另外,中国教育投资在国民生产中的比例仍然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事实上的投资仍旧在2%-3%徘徊,连3.5%都没有突破。“目不识丁者腰缠万贯,满腹经纶者捉襟见肘”,教师仍旧处于贫穷的状态,这就导致了某些教师为了生存会利用教师职业之便,以从中获取私利为目的,向学生强行推销质量较次的笔记本、同学录等;直接或间接从事商业经营活动,千方百计向学生推销各种小食品、学生服装、保健品等,有的甚至把学生是否购买自己的商品、学生能否帮助自己推销商品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有的利用各种名目向学生直接或间接索要优秀学生活动费;有的以补课的名义向学生收取费用;等等。可见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只注重对政策的制定,而没有关注政策的落实;只注重对政策的宣传,没有关注对实施的效果的反馈及评价。

三、对教师行为失范关注不足之二:在学术研究上局限于教师行为失范的表面现象

行为失范现象是社会失范的一种类型,而关注点就是教师。对于教师的行为失范,理论界大多从批判和冲突的视角进行分析。

(一)就事论事地进行批判

表现为对学科教师行为失范的研究,如《体育教师行为失范现状及其调控对策研究》、《体育教师行为失范及调控》、《体育教师行为失范研究》,及对农村教师行为失范的研究,如《农村初中教师行为失范研究》。其侧重点在于研究教师的行

为失范的现象原因及对策,而事态的严重程度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学科或者某个区域,这是一种基于社会失范的普遍现象,其产生的根源不是法律或者道德失控,而是事物本身的某种特定的关系的失衡。

(二)角色定位冲突

教师是社会的一个特定的角色,在学校中完成。教师行为注重的是学生行为的规范,而没有注意行为产生的过程中对自身的分析。如在《师生冲突与教师行为》中认为,教师的言行出格直接导致师生间一般性冲突的激化。另外在《教师失范行为及干预策略》中也指出教师双重角色的适应困难将会导致教师行为失范。

以上仅仅局限于表面的研究,并不能解决本质的问题,教师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不仅要完成教师的角色,更重要的是作为社会角色,还要处理好在社会中的关系,当教师行为失范处于被忽视的状态时,也必然会为社会的发展埋下隐患。

四、对教师行为失范关注不足可能引发的社会隐患

通过本文的分析,得出的结果是:尽管在政策的指向性与学术研究上有所偏重,但是教师行为失范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关注,这种忽视将会产生怎样的社会隐患,本文谈三点予以说明。

(一)导致教师与社会“契约关系”失调

鲁洁认为,教师承担着向学生施加符合社会要求的影响这一社会责任,便意味着教师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一种“契约关系”。教师是传道授业的专门人才,教育学生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教师并不是从几十个家长的手中接来他们的子女,而是从社会系统中领来几十个未成年者。社会将这几十个需要接受或需要继续接受教育的成员交给教师,期待教师对他们施加符合社会要求的影响。教师必须完成社会所赋予的这一任务,否则其自身便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因此,教师承担对学生施加符合社会要求的影响这一社会责任是教师与社会之间的“契约关系”中的产物。当教师不能完成在“契约关系”中所承担的职责如在危急时刻,中小学教师担负不起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时,即教师职业行为失范产生,这一关系就不能更好地维持下去。

表现为:第一,阻断教师文化向家长有效地传递。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是十分重要的,当教师以追求功利性为目的来兑现与家长的承诺时,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就会受阻,学生的疑惑及困扰将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化解,为基础教育留下了许多真空,导致家长与教师的交往边缘化。第二,毁坏学生对教育组织生活的信心。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不能很好地进行时,必然导致教育系统中教育组织群体的混乱。这是因为彼此之间失去了期待适量的忠诚和友好,使交往无法进行。比如,教师有偿补课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造成安全管理的失控。更为严重的是造成部分教师的道德下滑、师德沦丧。把赚钱放在首位,不顾及学生的安全,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反感,开始不信任教师,不信任学校,不信任教育,出现“反教育”的后果。

(二)危及教师自我控制失衡

在学校实际工作中,教师的非正常行为不仅困惑着教育管理者,导致许多教师集体成员间的苦恼事件,还在不同程度上施向学生的幼小心灵,甚至侵蚀着学校的组织机体。这就需要法律、政策以及纪律、宗教、社会舆论等方式进行控制。然而,除制定基本的行为规范以外,并未具体给出相应的策略或者建议如何更好地实行教师控制,从而危及教师自我控制的失衡。

表现为:第一,将降低教师对控制的适度把握。较低的控制度不能够规范教师的工作行为。在学校当中,反观控制度缺乏的教师,往往把自己置于学校发展之外,认为那是个别领导的事,除自己的教学任务外都一律淡漠视之。第二,忽视了教师行为失范,包括追求绝对的控制感。如对生活、工作容不得半点差错,事事追求完美满,那势必会增添其心理负担,容易表现为某种程度上的偏执,对自身人格发展不利。第三,迫使教师以专制强迫的手段来增强或显示其控制感。例如在生活、工作中的独断专行,不听劝谏,强迫家人、同事、学生等服从自己的意见等,这样往往会使自己受到孤立,同时也压制和封闭了教学活动,同样不利于个人生活的稳定和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弱化教师规范的实施力度

社会是一个共生体,不会因为单一个体的行为而导致社会失序《然而群体长期或广泛的违规必然会导致社会功能失调。教师不仅是教育领域的群体,而且也是社会的群体。一个群体有别于一个人的特征之一就是有一套规定社会成员应该怎样做的行为规范。当这个群体工作时就会产生非正式、非书面的规约,群体中的成员都要执行。如果这个非正式的规约与其遵循的官方的规约相冲突的时候,就可能会引起混乱。因此,教师长期或广泛的行为失范被忽视,将会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导致教育功能,乃至社会功能的失调。

1 教师的行为失范长期被忽视,必然会毁掉教师自身对教师规范遵从的动机,乃至学生对教师权威遵从的质疑。在素质教育号召、升学制度不改革的前提下,以及教师评估制度不改革的前提下,如果某个教师本着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出发,没有抓好分数,而其他教师仍旧是使用加班加点抓分数,不考虑学生自身的发展,最后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集体等,那么,谁还会辛辛苦苦摘教学改革呢?如果失范和遵从受到同样的待遇,一个人为什么还要劳心伤神地去遵从呢?

2 忽视教师行为失范不利于澄清并定义教师行为规范。许多社会规范被破坏时仍然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只有群体行为对此作出反应时,规范才有了确切的定义。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教育的公平态度,对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在某一课堂上,一个上课经常睡觉的学生,这次看着书又睡着了,教师毫无思考地便对此学生进行呵斥“朽木不可雕也”,而转过身发现一位学习很认真的学生看着书也睡着了,便和声细语地说“睡着觉,还要看书”。对待同一种行为,教师反而给予不同的态度,“不一视同仁”变成了这位教师破坏教育公平的把柄。教师的劳动产品是学生,教师应该对自己的劳动产品有高度的责任感,任何工作上的疏忽以及教育上的失误都会给以后的工作带来困难,甚至造成严重不良的社会后果。因此,教师规范的丧失导致教师行为失范,而忽视教师行为失范就无法认清应该如何去规范教师行为。

3 忽视教师行为失范能妨碍一个社会制度借以存在的相互依赖。所有复杂的社会组织都需要群体扮演特殊角色来合作,如果破坏了群体行为的规则,整个系统就会处在危险之中。教师是一个扮演着双重角色的工作群体,而对一个群体来说,其性质究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归根结底,取决于该群体的奋斗目标。教师作为一个群体,是公认的具有良好风气的群体。如果教师群体行为失范泛滥则必然会使教师的光辉形象受损。据有关资料反映:教育已经连续四年位居社会反映最强烈的行业的首位,网上甚至把教师放在所谓的社会七大公害中,而社会上流传的顺口溜中也有“人民教师似蚂蟥”之句等等。

五、小结

教师行为失范是一种普遍现象,它只能减小不能消失。教师行为失范是在我国社会与教育转型时期值得探讨的课题,也应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怎样在短时期内合理规范教师行为是当今教育界的一件大事,否则,这些行为将会制约教育的发展速度与趋势并影响总体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美]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欧阳谦,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124,

[2][美]戢维,格伦斯基,社会分层[M],王 俊,等,译。北京:华夏出版杜,2005:38,

[3]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44,

[4]鲁 洁,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杜。1990: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