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部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部管理制度范文1
在发达国家第一流重症监护病房(ICU)中,脓毒症是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小儿严重脓毒症病死率远低于成人,约为2%~10%。在美国,既往健康的严重脓毒症患儿住院病死率为2%,而有慢性病史的严重脓毒症患儿,其住院病死率为8%。小儿脓毒症、严重脓毒症、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衰竭综合征的定义均与成人相似,但定义所规定的心率、呼吸频率和白细胞计数临界值均与特定的年龄相关[2]。本文推荐仅针对发达国家机械通气资源丰富的ICU中的足月新生儿和儿童。
该指南中所提出的证据等级及其分类原则为:Grade A,证据等级高;Grade B, 证据等级中等;Grade C, 证据等级低;Grade D, 证据等级极低。每一条正文及“理由”均为原文编译,“解读”系作者体会。文中措辞为“推荐”的意见,均为临床证据等级高的意见,临床有极高应用价值;文中措辞为“建议”的意见,均为临床证据等级不高意见,临床医师最好应用,亦可作为参考。
1 初期复苏
(1)建议最初给予面罩吸氧,而对于呼吸窘迫和低氧血症的患儿,如果需要并且条件具备,给予高流量鼻导管吸氧或经鼻咽导管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当中心静脉尚未建立,可以通过外周静脉通路或者骨髓腔输液进行液体复苏和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对于心血管功能尚不稳定的患儿,如需机械通气,需经过适当的心血管复苏再进行气管插管。
理由:由于新生儿及小婴儿功能残气量低,在患有严重脓毒症时,小婴儿和新生儿可能需要尽早气管插管;如果患儿未补足血容量,插管和机械通气可增加胸腔内压力,减少静脉回流,加重休克。对应用面罩给氧仍有缺氧的患儿,可给予高流量鼻导管吸氧或鼻咽CPAP吸氧以增加功能残气量,减少呼吸做功,以利于建立供液体复苏或输注正性肌力药物的外周静脉通道或骨髓腔输液通道。在这些患儿中应用镇静药物有严重的不良反应。例如,依托咪酯与脑膜炎球菌脓毒症患儿病死率增加有关,因其有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作用。在儿科建立中心静脉通路比成人困难,在中心静脉通路建立之前,可用周围静脉或骨髓腔通路进行输液。
解读:严重脓毒症尤其感染性休克患儿,多存在器官灌注不足,由于血液具有携氧供组织代谢的功能,缺血必然会导致缺氧,故严重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患儿,需常规给予氧气吸入,以增加单位血液容积的携氧能力,缓解机体存在的缺氧状况。值得注意的是大多严重脓毒症患儿及感染性休克患儿为循环性缺氧,其脉氧饱和度多正常,不能认为患儿不缺氧。
(2)建议感染性休克初期复苏的终点目标为: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2 s;血压维持于同龄儿正常范围;脉搏正常且外周脉搏与中心动脉搏动无差异;四肢温暖;尿量>1 ml/(kg・h);精神状态正常。达到以上目标后,努力保证ScvO2达到大于或等于70%,心脏指数达到3.3~6.0L/(min・m2)。(Grade 2C)
理由:成人的指南推荐应用乳酸指标,但是感染性休克时患儿通常乳酸水平是正常的。测量ScvO2和心指数有很多方法,具体选用何种方法,由医师决定取舍。
解读: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在临床上简单易行,用其作为判断临床休克是否纠正的工具很好,对此,我们在临床上深有体会。
(3)推荐依照美国危重病学会-儿科高级生命支持指南来管理感染性休克(Grade 1C)(图1)。
(4)推荐对难治性休克患儿,评估和纠正可能存在的气胸、心包填塞或内分泌急症(Grade 1C)。
理由:内分泌急症包括肾上腺机能减退和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在特定病儿,亦需考虑到腹腔高压。
解读:内分泌急症多不为我们所熟悉,其包括肾上腺危象、垂体危象等,主要表现为低血糖、低血钠、酸中毒、休克、意识障碍等,及时给予足量激素、纠正可能存在的各种内分泌代谢紊乱是纠正此类休克的关键,效果显著。
2 抗生素和感染源控制
(1)推荐在诊断严重脓毒症后1 h内即给予经验性抗微生物药物治疗。尽可能在使用抗生素前留取血培养,但不可因此延迟启动抗生素的使用。经验性的药物选择应根据当地流行病学及地方病作适当改变(如:H1N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氯喹抗药性疟疾,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最近入住过ICU,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Grade 1D)。
在新生儿和儿童中建立血管通路和抽取血标本均较困难,在血管通路难以建立时,可以肌注或口服抗生素(如果耐受),直至血管通路建立。
(2)建议使用克林霉素和抗毒素治疗伴有难治性低血压的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Grade 2D)。
理由:儿童患者较成人更易于发生中毒性休克,因为儿童循环中缺少针对毒素的抗体。儿童严重脓毒症患者同时患有红皮病样皮疹,并怀疑其中毒性休克时,应予克林霉素治疗,以减少毒素产生。中毒性休克时静脉丙种球蛋白的使用原则尚不明确,难治性中毒性休克时可以考虑使用。
解读:中毒性休克多见于葡萄球菌及A组链球菌感染,其临床特征为发热、肌痛、全身广泛性红疹如猩红热样疹、休克、随后高热,其皮疹可为皮肤发花、弥漫性潮红、充血性小丘疹,日晒样、烫伤样皮疹,淤点或疱疹。2000年一项研究认为克林霉素对两种细菌导致的中毒性休克均有效[3]。
(3)推荐早期和积极控制感染源(Grade1D)。
理由: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清创和感染源控制极为重要。需要清创或引流情况包括坏死性肺炎、坏死性筋膜炎,坏疽性肌坏死、脓胸、脓肿、腹腔内脏穿孔需要修补并腹膜冲洗。延迟使用合适抗生素,感染源控制不力、未能去除感染的装置,都会以协同的方式增加病死率。
(4)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结肠炎如果患者可以耐受应给予肠道内抗生素,严重者首选口服万古霉素(Grade 1A)。
理由:在成人,灭滴灵是第一选择,然而,对于治疗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最好选用万古霉素。在转移回肠造口术或结肠切除术的严重情况下,应考虑肠外治疗直到确认临床改善。
3 液体复苏
在能够获得正性肌力药和进行机械通气的发达国家中,我们建议对低血容量性休克首先每次于5~10 min内,推注20 ml/kg等渗晶体液(或相当量的白蛋白),逐步增量以纠正低血压,增加尿量,使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外周脉搏及意识水平恢复正常,同时避免导致肺部音和肝脏肿大。如果出现肺部音和肝脏肿大,应用正性肌力药物,而不是液体复苏。不伴有低血压的严重溶血性贫血儿童(严重疟疾或镰状细胞贫血危象),输血优于输晶体或胶体(Grade 2C)。
理由:3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比较晶体和胶体在儿童低血容量性登革热休克的复苏治疗中,两种方法均获得接近100%的生存率{4-6]。在发达国家, 两个基于社区急诊室的前后对照研究观察到应用推注液体、正性肌力药物和机械通气能将紫癜/脑膜炎球菌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降低10倍{7-8]。一项随机试验显示,增加推注液体剂量、输血、给予正性肌力药,维持ScvO2大于70%,可以降低感染性休克病死率(40%~12%){9]。一项质量改进研究中,在儿科急诊室第1小时应用推注液体和抗生素纠正休克症状,可以降低严重脓毒症的病死率(从4.0%~2.4%){10]。 正常情况下,儿童血压较成人低。儿童可通过自身血管收缩和心率增快来阻止血压下降。因此,单靠血压不能作为评估是否需要液体复苏的可靠指标。然而,一旦发生低血压,即意味心搏骤停可能会很快发生。因此,低血容量性休克时,无论血压正常还是降低,均推荐液体复苏。因为液体超载可致儿童肝肿大和/或肺部音发生,肝肿大及肺部音有助于医师判断患儿存在容量过多。如果临床缺乏这些体征,可能存在大量液体缺乏,初始液体复苏可需40~60 ml/kg液体或更多。然而,一旦出现这些体征,即应停止液体输入,同时给予利尿剂。儿科液体抵抗性休克常需静点正性肌力药物和机械通气。
解读:2011年非洲有项研究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研究发现液体复苏增加了患儿的病死率,该文得出结论认为在资源有限的非洲,液体复苏可显著增加循环不足患儿的病死率?因为发达国家在液体复苏时有良好的监护条件,当液体复苏过量时可及时发现并中止,若出现肺水肿可行机械通气治疗,而非洲国家做不到[11]。故本指南开篇即明确仅适用于发达国家能够进行机械通气的PICU。2012年指南特别强调了在液体复苏出现肝肿大及肺部音时应即刻停止液体复苏,并应用利尿剂,当我们在对感染性休克患儿进行液体复苏时,应事先仔细听诊肺部音并触摸肝脏肋下位置,随时对比,及时发现液体复苏过量并及时处理。
4 正性肌力药/血管收缩药/血管扩张药
(1)建议对儿科无反应性液体复苏,若中心静脉尚未建立,可通过外周静脉开始给予正性肌力药物支持,在中心静脉通路建立后(Grade 2C),改用中心静脉给药。理由:队列研究表明,若延迟使用正性肌力药物,死亡风险会明显增加[12]。这种延迟常与建立中心静脉通路困难有关。在初始复苏阶段,即使低血容量尚未完全纠正,也可应用正性肌力药物/血管收缩药物疗法来维持灌注压。严重脓毒症患儿可呈现多种血流动力学状态:低心输出量和高全身血管阻力(低排高阻)状态,高心输出量和低全身血管阻力(高排低阻)状态,或低心输出量和低全身血管阻力性休克(低排低阻)状态。患儿可以从一种血流动
表1 儿科感染性休克诊治的推荐意见
CVP:中心静脉压;MAP:平均动脉压;ScvO2:上腔静脉氧饱和度;Hb:血红蛋白;PICCO:脉搏轮廓心输出量;FATD:股动脉热稀释法;CI:心脏指数;ECMO:体外膜肺氧合;IV;静脉内;IO注射:骨髓内;IM:肌内注射
图1 小儿血液动力学逐步支持指南
力学状态转换至另一状态。应该根据血流动力学状态来选用血管收缩药物或正性肌力药物。多巴胺抵抗性休克可用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纠正。针对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后患者全身血管阻力仍极低的情形,目前已有一些病例报告介绍使用血管加压素和特利加压素,但是,其在儿科脓毒症上的应用仍然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和安全性相关数据。事实上,两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显示,儿科应用血管加压素或特利加压素对临床结局并无益处[13-14]。有趣的是,成人感染性休克患者体内血管加压素水平降低,而在儿童体内血管加压素水平波动范围很大。在顽固性低血压使用血管加压素时,通常需要额外使用正性肌力药来维持足够心输出量。
解读:需特别指出的是成人指南中已经将多巴胺从一线药物中移出,仅留下去甲肾上腺素,主要考虑多巴胺易致心律失常。儿科在尝试应用血管加压素时应加用正性肌力药如多巴酚丁胺是本次指南强调的,应特别注意。
(2)建议对心输出量降低、全身血管阻力增高但血压正常的患儿在使用正性肌力药的同时加用血管扩张药物(Grade 2C)。
理由:血管活性药物的选择最初取决于临床体检。然而,对已经给予液体复苏和正性肌力药物支持,经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并能证实存在持续心排量降低伴全身血管阻力增高但血压正常的儿童,加用血管扩张药物多能纠正休克。由于能够克服受体敏感度降低的缺点,磷酸二酯酶抑制剂Ⅲ(氨力农、米力农、依诺昔酮)和钙增敏剂左西孟旦对该类休克应是有益的。其他重要的血管扩张剂包括:亚硝基血管扩张剂,前列环素,和非诺多泮(血管扩张药)。有两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己酮可可碱可降低严重脓毒症新生儿的病死率[15-16]。
5 体外膜肺氧合(ECMO)
建议ECMO可用于儿科难治性感染性休克或脓毒症伴难治性呼吸衰竭(Grade 2C)。
理由:ECMO可以用来支持儿童和新生儿感染性休克或脓毒症相关的呼吸衰竭。新生儿脓毒症行ECMO支持生存率为73%,较大儿童为39%,其中静脉静脉ECMO生存率最高。诊断为脓毒症且存在难治性呼吸衰竭需要ECMO支持的患儿,其住院生存率为41%。静脉动脉(V-A) ECMO在难治性感染性休克具有优势,一家研究中心报道使用经胸骨切开中心血管插管行静脉动脉ECMO术,可将患儿出院生存率提高到74%[17]。 ECMO已经成功应用于严重H1N1感染伴有顽固性呼吸衰竭的患儿。
6 激素治疗
建议当患儿存在液体抵抗、儿茶酚胺抵抗性休克,且存在可疑或已证实的肾上腺功能减退时可给以氢化可的松治疗(Grade 1A级)
理由:大约25%的感染性休克患儿存在绝对肾上腺功能绝对减退,患者出现肾上腺功能绝对减退的风险因素包括患儿有感染性休克和皮肤紫癜、既往因为慢性疾病接受过激素治疗、有垂体和肾上腺异常。氢化可的松起始剂量为一次负荷剂量[50 mg/(m2・24 h)]。然而,对于感染性休克可以将剂量提高至50 mg/(kg・d) ,但限于短期内使用。源于肾上腺功能绝对减退和感染性休克的死亡常发生在8 h之内。在经验性给以激素治疗的同时测定血清皮质醇水平可能是有益的。
解读:临床上有些小儿感染性休克对肾上腺素存在依赖现象,这种情形多由肾上腺功能减退所致,给予氢化考的松亦有效。
7 蛋白C和活化蛋白浓度
不推荐用于所有儿童患者。(Grade 1B级)
8 血制品及血浆疗法
(1)建议儿童血红蛋白目标值要求与成人相同。在对上腔静脉血氧饱和度低(
理由:对严重脓毒症患儿,最佳血红蛋白目标值应该是多少目前并不明确。最近在一项多中心研究中,在血液动力学稳定的情况下分别以7 g/dl和9.5 g/dl作为输血临界,比较两组的病死率,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然而,在亚组分析时发现,严重脓毒症组限制性输血策略可增加院内感染脓毒症机会,同时缺乏清晰的证据证实限制性输血策略与非限制性输血策略在临床结果方面具有等值效果[18]。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对严重贫血患儿,当血红蛋白
(2)建议儿童血小板输注标准(2C级):即在严重脓毒症患儿,当血小板
(3)建议采用血浆疗法纠正脓毒症诱导的血栓性紫癜疾病,包括DIC,继发性血栓性微血管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Grade 2C级)
理由: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多器官衰竭和进行性紫癜为特征的血栓性微血管病可以通过血浆输注得以纠正。因为新鲜冰冻血浆中存在蛋白C,抗凝血酶Ⅲ和其他抗凝蛋白。快速的休克复苏可以纠正大多数的DIC;然而一些患儿紫癜进展则是由于抗血栓蛋白的大量消耗(如蛋白C,抗凝血酶Ⅲ和ADAMTS 13)。血浆输注可以纠正延长的凝血酶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缓紫癜发生。大量的血浆输注需同时给以利尿治疗,或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或血浆置换以避免出现液体超载>10%。
解读:输新鲜冰冻血浆纠正DIC,救治血栓性微血管病,在临床中深有体会,但这种血浆输注不能满足于10 ml/(kg・d),应给予更多,可达到20~30 ml/(kg・d)或以上。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则需要40~60 ml/kg或直接给予血浆置换。
9 机械通气
建议机械通气期间采用肺保护通气策略(Grade 2C)
理由: 一些ARDS患儿常需要提高PEEP以维持肺的功能残气量及氧合状况,气道峰压需大于30~35 cmH2O(1 cmH2O=0.098 kPa)以获得6~8 ml/kg的潮气量并足以清除CO2。对于此类患儿,临床医师常将传统的压力控制通气转换为压力释放通气(气道压力释放通气)或转为高频振荡通气。这些通气方式是通过肺开放策略提高平均气道压以维持氧合。为达到效果,这些通气方式需要提升平均气道压,比传统通气方式高5 cmH2O。然而带来的弊端是减少了回心血量,需要更多的液体复苏和血管加压药物。
10 镇静/镇痛/药物毒性
(1)推荐机械通气脓毒症患儿应用镇静药物以达到镇静目的。(Grade 1D级)
理由:虽然目前没有数据支持任何一种药物或疗法,但丙泊酚由于有报道称其具有致命性的酸中毒目前不支持用于年龄
(2)由于严重脓毒症时药物代谢减弱,推荐监测药物毒性(Grade 1C级)。
理由:严重脓毒症患儿的药物代谢水平降低。
11 血糖控制
建议血糖水平控制在≤180 mg/dl。新生儿和儿童在输注葡萄糖的同时要给以胰岛素治疗。(Grade 2C级)
理由:一般而言,婴儿仅予静脉输液时较易发生低血糖。因此,糖的输注速度需保持4~6 mg/(kg・min)或予10%葡萄糖生理盐水液[6~8 mg/(kg・min)新生儿]维持输液。研究显示高血糖与死亡风险增高和住院时间延长相关[19]。一项回顾性的儿童ICU研究显示高血糖、低血糖及血糖变异率与住院时间及病死率有关[20]。一项在PICU中应用胰岛素进行强化血糖控制与适度血糖控制进行对比的RCT研究显示强化血糖控制可以降低病死率,但增加低血糖发生率[21]。胰岛素治疗只有在密切监测血糖下才能进行,以避免发生低血糖。低血糖在新生儿和儿童比较多见,原因有以下几点,(1)儿童糖原和肌糖原储备相对缺乏,糖原异生不足;(2)存在一些异质性人群,他们体内无内源性胰岛素分泌,或体内胰岛素水平增高但存在胰岛素抵抗。
12 利尿剂和肾脏替代治疗
建议在休克缓解后给利尿剂以纠正液体过载,但若利尿剂效果不佳,可采用持续血液滤过或间断透析以避免液体过载超过体质量10%(Grade 2C级)。
理由:一项关于儿童脑膜炎双球菌菌血症的回顾性研究显示,过多或过少的液体复苏均与患儿的病死率有关[22]。在一项纳入113例合并有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危重患儿回顾性研究中显示,在连续血液滤过前较少的液体过载可获得更高的生存率[23]。
13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对严重脓毒症青少年深静脉血栓预防方面没有等级建议。
理由:大多数儿童深静脉血栓形成与中心静脉导管有关。肝素化中心静脉导管可以减少导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在儿童ICU有关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在预防导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方面无文献报道。
14 应激性溃疡
对于应激性溃疡没有等级建议。
理由:研究显示儿童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与成人相同。机械通气患儿,常需进行应激性溃疡的预防。常用药物为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阻滞剂,这两种药物的疗效尚不清楚。
15 营养
患儿如果能够耐受则选用肠内营养,如不能耐受则选用肠外营养。(2C级)
理由:用10%葡萄糖(在儿童通常含钠)维持可以满足新生儿和儿童的糖需求。脓毒症患者糖需求增加,故这种营养方式可以满足其需求。由于脓毒症患儿对热卡的需求通常较正常儿童减少,故通过代谢车测量热卡需求更准确。
参考文献
[1] Dellinger RP, Levy MM, Rhodes A, et al. The 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 Guidelines Committee including the Pediatric Subgroup. 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2012[J]. Crit Care Med, 2013, 41(2):580-637.
[2]Goldstein B, Giroir B, Randolph A, et al.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Pediatric Sepsis: International pediatric sepsis consensus conference: definitions for sepsis and organ dysfunction in pediatrics[J]. Pediatr Crit Care Med, 2005, 6 (1) : 2-8.
[3]Russell NE, Pachorek RE. Clindamycin in the treatment of streptococcal and staphylococcal toxic shock syndromes[J]. Ann Pharmacother, 2000,34(7/8): 936 -939.
[4]Ngo NT, Cao XT, Kneen R, et al. Acute management of dengue shock syndrome: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mparison of 4 intravenous fluid regimens in the first hour[J]. Clin Infect Dis, 2001, 32(2):204-213.
[5]Willis BA, Dung NM, Ha TL, et al. Comparison of three fluid solutions for resuscitation in dengue shock syndrome[J]. N Engl J Med, 2005,353(9):877-889.
[6]Dung NM, Day NP, Tam DT, et al. Fluid replacement in dengue shock syndrome: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mparison of four intravenous-fluid regimens[J]. Clin Infect Dis, 1999,29(4):787-794.
[7]Booy R, Habibi P, Nadel S, et al. Meningococcal Research Group: reduction in case fatality rate from meningococcal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healthcare delivery[J]. Arch Dis Child, 2001, 85(5):386-390.
[8]Maat M, Buysse CM, Emonts M, et al. Improved survival of children with sepsis and purpura: effects of age, gender, and era[J]. Crit Care, 2007, 11(5):R112.
[9]de Oliveira CF, de Oliveira DS, Gottschald AF, et al. ACCM/PALS haemodynamic support guidelines for paediatric septic shock: an outcomes comparison with and without monitoring central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J]. Intensive Care Med, 2008,34(6):1065-1075.
[10] Cruz AT, Perry AM, Williams EA, et al. Implementation of goaldirected therapy for children with suspected sepsis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J]. Pediatrics, 2011, 127(3):758-766.
[11]Maitland K, Kiguli S, Opoka RO, et al. Mortality after fluid bolus in African children with severe infection[J]. N Engl J Med, 2011,364(26):2483-2495.
[12]Ninis N, Phillips C, Bailey L, et al. The role of healthcare delivery in the outcome of meningococcal disease in children: case-control study of fatal and non-fatal cases[J]. BMJ, 2005, 330(7506):1475.
[13]Choong K, Bohn D, Fraser DD, et al. Vasopressin in pediatric vasodilatory shock: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9, 180(7):632-639.
[14]Rodríguez-Núez A, Oulego-Erroz I, Gil-Antón J, et al. Continuous terlipressin infusion as rescue treatment in a case series of children with refractory septic shock[J]. Ann Pharmacother, 2010, 44(10):1545-1553.
[15]Morelli A, Donati A, Ertmer C, et al. Levosimendan for resuscitating the microcirc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J]. Crit Care, 2010, 14(6):R232.
[16]Harris E, Schulzke SM, Patole SK. Pentoxifylline in preterm neonates: a systematic review[J]. Paediatr Drugs, 2010, 12(5):301-311.
[17]Domico MB, Ridout DA, Bronicki R, et al. The impact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ime before initiation of extracorporeal life support on survival in pediatric respiratory failure: a review of the Extracorporeal Life Support Registry[J]. Pediatr Crit Care Med, 2012, 13(1):16-21.
[18]Lacroix J, Hébert PC, Hutchison JS, et al. TRIPICU Investigators; Canadian Critical Care Trials Group; Pediatric Acute Lung Injury and Sepsis Investigators Network: Transfusion strategies for patients in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s[J]. N Engl J Med, 2007, 356(16):1609-1619.
[19]Faustino EV, Apkon M. Persistent hyperglycemia in critically ill children[J]. J Pediatr,2005,146(1):30-34.
[20]Branco RG, Garcia PC, Piva JP, et al. Glucose level and risk of mortality in pediatric septic shock[J]. Pediatr Crit Care Med, 2005, 6(4):470-472.
[21]Vlasselaers D, Milants I, Desmet L, et al.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for patients in paediatric intensive care: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J]. Lancet, 2009, 373(9663):547-556.
[22]Ninis N, Phillips C, Bailey L, et al. The role of healthcare delivery in the outcome of meningococcal disease in children: case-control study of fatal and non-fatal cases[J]. BMJ, 2005, 330(7506):1475.
科技部管理制度范文2
一、财政科技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安排碎片化,导致重点不突出或重复申报多
目前,财政科技资金的投入主要通过科技、发改委等部门以二次分配资金的方式安排,各部门按照各自制定的计划设置名目繁多的专项资金进行分配,科技资源配置碎片化,缺乏统筹设计、通盘考虑,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多头管理,引发项目重复申报、项目审批制度漏洞较大、项目过程管理监管不严、科技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例如,笔者在某县级科技局2014年度科技专项资金审计中发现:某区科技局在民生科技专项安排52项合计1 050万元,主要支持卫生、教育、街道和部门科研,项目资金最高1项170万元,资金集中度为1 6.19%;自主创新计划33项1 200万元,主要支持创新型企业、企业科技攻关、产业化示范等,其中:项目资金最高1项100万元,资金集中度仅为8.3 3%,未能集中资金用于支持对该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支撑作用的重点产业。
同时由于科研计划项目分属多个部门安排,缺乏一个公开统一的科技管理平台宏观统筹管理,不仅难以体现财政科技经费对科研投入的引导示范作用,而且很容易产生科技计划项目的重复申报。这种重复申报体现为:同一申报单位采用相同的项目重复申报多项科技专项资金的情况或申报不同部门专项资金的情况,也有多个申报单位重复申报同一科研课题科技专项资金的情况。
(二)项目审批模糊化,导致违规审批屡有发生
随着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各级科技部门在科技计划管理和资金使用方面已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但财政科技资金投入的逐年增加以及公众对财政资金绩效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审批制度的漏洞主要体现在:一是申报指南的制定过于笼统不明晰,对财政资金的补助对象不明确;二是监管机制和问责机制相关规定不够明确,项目监管环节缺位,主要体现为科技部门管理缺位、科技中介管理机构管理缺位和评审专家管理缺位;三是部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操作性不强,未能明确专项资金的补助对象、未能明确资金的具体使用范围、标准。现T}iJ度的漏洞导致项目审批制度的刚性不足,自由裁量权过大,违规审批的情况时有发生,易造成财政科技资金的流失。
(三)项目监管形式化,导致挤占、挪用财政科技资金情况屡见不鲜
目前,科技计划项目普遍实行合同制管理,科技部门与项目承担单位以签订项目合同书的方式履行各自的权利与义务,但由于科技部门管理缺位,中期检查流于形式,造成财政资金使用环节监管失控。项目监管的漏洞主要体现在:一是制约机制上缺乏手段。二是项目验收把关不严。例如在审计实践中经常发现,项目承担单位未能严格按照倾目合同任务料的约定,出现挤占科研业务费、虚列费用支出等问题,但项目仍通过了验收的情况。三是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的合同意识和责任意识淡薄,只重视申报环节,签订倾目合同书》后,则束之高阁,总量控制、单项控制、专项使用等都置诸脑后资金到位后自筹配套资金往往迟迟未到位;实际支出未能按预算对号入座接受检查时,随意调账变动支出、随意修改记账凭证、以表代账来应付检查。
二、财政科技资金审计监管重点
针对上述财政科技资金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认为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制度的建设情况
关注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制度的建设情况和执行情况,是否建立了相对分离的项目分权管理机制,是否明确了科技计划项目过程管理职责,对主管部门、组织单位、承担单位、科技服务机构、评审专家等各方的职责权限做出明确规定。通过分析科技项目的管理流程,针对指南编制、专家评审、立项决策、资金分配、中期管理、结题验收、绩效评价等关键环节,找出科技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薄弱环节点及重要节点,关注制度的制定能否有效控制上述关键节点,堵塞漏洞。
(二)科技项目审批立项环节的合规性
关注立项审查和审批程序,重点加强对项目申报材料和项目申请者的资质、科研能力等进行审核,对比相关的申报指南、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的要求,审核项目申报者是否符合申报条件,是否存在降低标准核拨专项资金的情况;同时关注项目评审质量,目前科技项目的评审一般实行专家评审与行政审核相结合的立项决策方式,关注审批程序能否严格执行两个标准,即严格按照专家评分的高低,项目资助的经费额度严格按照各专项申报指南所规定的的额度确定。
(三)项目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效益性
关注项目实施进度与中期检查情况,关注项目承担单位收到专项资金后能否严格按照签订的项目合同书的预算使用资金,能否做到专款专用、有否被挤占挪用,应配套的资金是否足额、按期到位,应拨付给参与单位或协作单位的资金是否及时拨付,项目到期是否能按期提出验收申请或延期申请,对已验收的项目,重点审查项目合同书的任务目标是否足额、保质保量的完成,已完项目的结余资金不按规定上缴财政,专项结余资金使用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科技部管理制度范文3
2002年以来,针对科技评价和计划管理制度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方法不规范等问题,以及科技界反映的学术浮躁、学术腐败等现象,科技部从多个方面加强制度建设,标本兼治,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治理学术浮躁等不正之风,优化创新环境。特别是“汉芯”事件查处后,科技部进一步研究加大惩治力度的措施,以保证出台的制度文件得到真正的落实执行。
“但是对学术诚信问题的判定,涉及到复杂艰深的学术问题,必须通过健全的组织、规范的程序进行调查和处理。”科技部副部长尚勇说,此次制定和《处理办法》,就是将把对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和处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有效地预防和惩治科研不端行为。
据介绍,《处理办法》共分六章三十四条,对科术部归口管理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申请者、推荐者、承担者在科技计划项目申请、评估评审、检查、项目执行、验收等过程中发生的科研不端行为进行查处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关于科研不端行为的种类,《处理办法》规定了五种情形,包括在有关人员职称、简历以及研究基础等方面提供虚假信息,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捏造或篡改科研数据,在涉及人体的研究中,违反知情同意、保护隐私等规定和违反实验动物保护规范等。根据《处理办法》规定,科学技术部、行业科技主管部门和省级科技行政部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是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机构,根据其职责和权限对科研不端行为进行查处。
科技部管理制度范文4
发改委:加快推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
而发改委关心的是,在2013年,他们将如何与工信部共同加快推出中国汽车企业的能耗管理制度。他们认为健全的汽车企业能耗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汽车行业的节能工作。此外,发改委相关人士还直接表示,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充电设施严重滞后,第二是存在着地方保护――“这些都需要解决。”发改委关注的,果然都是行业的重大事件。
工信部:更注重发展质量
“生产一致性”的管理工作一直是工信部的重点工作之一,2013年,工信部将比以往更加重视汽车产业发展的质量。面对记者的采访,工信部相关人士表示,“汽车品质的提高,确确实实是要真正下功夫的。”因此在2013年,工信部将进一步加强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生产一致性的监督管理。
商务部:关税问题是重点
“2013年汽车产业销售数量能增长多少,我觉得不必要过于关注,增也不会增多少,降也不会降到哪去,中国的市场这么大,不用我们操心。我们关心是行业怎么能更加健康地发展。”日前商务部相关人士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
对于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这位人士表示, 2013年,相比汽车产业的增长数量,他更关注的问题是中国汽车行业如何能更健康地发展。目前,他重点关注着汽车行业存在着的25%的进口高关税问题。他认为,“这么高的进口关税迟早会降下来。”据介绍,2012年全年,我国汽车出口已经超过100万辆,今后,中国汽车的出口量还会大量增加,相关国家一定会对汽车的进口关税提出要求。所以,“我们要研究,国内的汽车行业,在哪一年,关税达到多少的时候,还能够挺得住?”他说。
环保部:治理污染之源
汽车一直被认为是环境污染的重要“元凶”,但是通过详细分析污染形成的原因,环保部门认为,环境污染在本质上不是汽车的问题,“本质上,污染原因更多是由于交通拥堵和油品的质量造成的。”
环保部门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根据英国的一份相关研究报告显示,污染物的排放,在拥堵情况下是畅通情况下的7倍,因此拥堵导致了空气污染程度的大幅增加。此外,恶劣的油品质量也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在2013年,环保部门将继续呼吁加强交通的管理,使得城市的交通效率更高。此外,在2013年,环保部门还准备与财政部、发改委一起推动油品质量的提升,以有效降低中国机动车的排放。采访中,环保部门相关人士表示,“自主品牌重型柴油车企业需要一定的支持,帮他们迈过这个坎儿后,环保的压力就不是问题了,自主品牌重型柴油车企业也会成长得更顺利。”
财政部:补贴政策与企业愿望相结合
早在2009年,科技部、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四部委,联合开展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确定北京、上海、重庆、长春等13个城市作为国家首批试点城市,此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又增至25个。到2013年,这项工作已经开展了3年时间。而现在,财政部门考虑的是,这项试点工作结束以后,怎么办?
财政部门表示,尽管国家对于节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在财政方面的支持力度很大,但是,来自汽车企业的呼声却并不积极,汽车企业的热情好象也并不很高。“国家的补贴政策如果跟企业的愿望结合不起来,就很难取得效果。”财政部门的相关人士表示。
科技部:以企业为主体,带动产业链建设
科技部管理制度范文5
(一)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建立科技风险管理三道防线。安徽省分行成立由行长任组长、分管副行长及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及信息安全应急领导小组,制定议事程序,确立工作步骤,审议信息科技重大决策事项及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信息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对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决策、安排和部署。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安徽省分行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全程风险管理、全员风险管理”的管理目标,建立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信息科技部门组成,负责生产运行、应用研发、科技管理、信息安全等工作。第二道防线成立由信息科技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牵头,其他部门共同参与的风险管控平台。依托风险管控平台,通过检查、评测和监控及时发现科技工作中的风险隐患,组织召开风险例会,研究制定整改措施、整改方案,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和规范。第三道防线由内部审计部门组成,主要职责是对信息科技工作进行专项审计。
(二)推动制度体系建设,构筑安全生产生命线。多年来,安徽省分行每年都对信息科技制度和技术规范进行修订,对现有信息科技制度体系进行评估,对信息科技制度体系架构进行梳理,逐步建立了制度、实施细则及技术规范三层架构的制度体系。形成了《信息科技制度汇编》,共包括38个科技管理办法、16个实施细则、9项技术规范,在全行范围内印发执行,有效指导了信息化建设和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为了保持制度的严肃性,使基层分支行操作人员严格执行制度,省分行加强制度执行力建设,采取检查、监控及违规积分等措施,确保制度落地,形成人人“重制度,守制度”良好工作氛围。
(三)完善技术体系建设,提升技术防范能力1.建设高标准机房。2009年到2011年期间,率先启动省、市、县三级机房达标工程改造,共投入2000万元用于辖内66个机构机房的建设和改造,机构覆盖面达到90%以上。机房建设突出了“高可用、高可靠、易管理、前瞻性”的理念,对供电、防雷、消防、空调、装饰系统进行了全面改造,为信息系统安全运行提供了可靠的物理保障。2.健全后备供电保障体系。2012年,利用有限的固定资产指标,为全辖所有市级分行配置了功率在20KVA以上的UPS,为60个县支行配置了10KVA的UPS;在3个新建办公楼机构建设了市电双回路供电、7个行自备发电机;11个行与电力公司、电信或联通等公司签订应急供电协议。形成了UPS、发电机、双回路供电、移动发电车等多重供电安全保障。3.建立功能完善的监控系统。省、市分行统一建立了机房预警监控系统(包括网络预警监控系统和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实现对机房物理环境、重要设备、网络设备、数据链路、业务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及预警。系统采用分级监控方式,本级行不仅可以监控自身机房及信息系统运行情况,还可以实时监控到辖内行情况,实现科技风险监测的纵横结合,提升风险预警与防控能力。4.构建高效安全的网络体系。基层行成立不久,就实现了分网运行,根据业务种类、服务范围等分为生产网、办公网和监控网,针对不同的网络采用不同的安全控制策略;在网络线路上,采用三家运营商多线路、互为热备方式实现网络通讯的高可靠性;结合不同的应用分别采取了防火墙、入侵检测、内外网隔离等技术防范手段,确保网络安全。5.部署防病毒系统。部署了覆盖全行的计算机病毒防治系统,支持防病毒软件的统一管理和升级,有效防止病毒转播与蔓延。6.建立省分行级的异地灾备中心。通过在异地机房内架设EMC存储,使用现有网络在非工作时段进行数据复制,解决了重要数据异地灾备问题。同时在存储中划分一定的空间供二级分行使用,也解决了二级分行重要数据异地存储的难题。经过演练测试验证,灾备系统运行稳定,能够有效地保障数据安全。
(四)加强信息系统应急管理,保持业务连续性省分行严格按照《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法》要求,成立相应组织,切实履行职责,在全辖范围内每年都组织一次应急演练。2013年仅在网络应急演练中,就模拟了6个场景,模拟突发网络故障情况108种,验证演练数据1638项。通过把演练工作做实做细,使得一些潜在的隐患得以暴露,强化了各级行对突发事件的响应和处置能力。此外还以应急演练为抓手,引入PDCA(策划-实施-检查-改进)持续改进机制,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及应急物资储备。在演练策划阶段,针对已有的和潜在的信息科技风险因素进行充分的评估,有重点地制定演练方案;实施阶段实时跟踪监测各类信息科技风险因素的产生和变化,适时调整信息科技风险应对策略和措施;检查阶段对演练情况展开具体分析,对业务具体造成的影响、潜在风险、变化情况等进行收集整理,作为修订完善应急预案的依据;在改进阶段及时修正、完善应急演练预案。通过对应急演练持续改进,大大降低了信息科技风险事件的影响和损失,有效维持业务的不间断运营。
二、基层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意识及能力尚需提高。一是部分基层行领导存在重业务发展重业务风险防范,轻信息科技建设轻信息科技风险防范的现象,致使科技风险管理不到位。二是一线操作人员风险意识淡薄,认为信息科技风险是信息科技部门的事,与己无关。对移动存储设备使用、IC卡管理、密码管理等安全管理规定置若罔闻,非常容易产生操作风险。三是信息科技人员缺乏科技风险管理方面专业系统的培训,风险管理知识及经验不足,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置能力不强。
(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还需完善。一是信息科技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比如现有的制度在电子设备采购、管理、报废等方面进行了规范,但在设备选型、设备更换、固定资产指标使用等方面缺乏统一规定,部分机构出现设备老化、设备带病工作、设备兼容性差等情况。二是内部管控制度不健全。目前对信息科技风险审计能力不足,缺乏信息科技风险的有效监管。审计部门只对信息科技资产进行审计,缺乏必要的技术力量和技术方法对信息科技风险及信息科技人员行为进行审计。信息科技部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不能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三是制度执行不到位。由于基层行信息科技人员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科技部门重要岗位缺乏备份人员,内部岗位之间缺乏制约,影响某些规章制度有效落实。
(三)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需进一步提升。一是技术安全标准和技术规范不够全面,在风险预警、评估、处置等方面存在漏洞。二是在终端安全、网络准入控制、网络分区等方面技术手段不足,既增加人力维护成本,又极易产生信息科技安全隐患。三是IT服务外包需进一步规范,在外包合同签订、外包人员管理、服务质量的监督等方面需加强监管,在努力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信息安全。
三、基层行信息科技风险治理展望
(一)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巩固三道防线。内控管理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基层行应紧密结合现有业务流程,以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制度体系为主线,不断优化现有信息系统,提高信息系统基础设施的服务保障能力。信息科技风险虽然体现在信息系统的运行操作环节,但往往涉及业务流程和操作模式的合理性、业务需求的质量等众多方面,防范信息科技风险必须综合考虑业务需求制定、项目实施、软件开发、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维护管理等不同环节的各种因素,由业务主管部门、科技管理部门和审计部门协同工作,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各基层行首先应充分认识信息科技安全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明确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目标,落实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责任制,将信息科技风险纳入自身的总体风险框架,筑起第一道“思想”防线;其次,在加强信息安全监督、自查力度的同时,还应定期组织辖内信息科技风险的专项检查,对于日常经营管理和生产运行中发现的操作风险隐患,建立信息系统风险持续跟进机制,及时消除风险隐患,坚守第二道“监查”防线;此外,还应明确业务部门责任,将科技风险管理纳入到业务部门日常管理,设立专门的IT审计团队,培养专业的IT审计人才,对信息科技风险进行评估,督促整改,构建“以查带审,以审促查”的第三道防线。
(二)重在预防,完善信息风险防控体系。一是建立信息风险监控平台,通过对现有各类生产系统、监控系统中的可疑数据进行跟踪与分析,从而有效地对信息科技风险进行预警、评估、处置。平台采用实时预警和T+1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于风险程度高、要求响应速度快的风险点,依托短信平台、邮件系统在最短时间内给出预警;对于日常操作和行为信息,采用T+1分析的方式,通过事后追查、责任落实来规避风险。二是完善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制度,严格控制对应用项目外包、软硬件产品和相关服务外包的风险,建立对外包服务商、产品供应商的信息科技风险的评估机制,实现对第三方全过程的跟踪管理,防范外包服务的实施风险。三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全覆盖。将全省人员按照省、市、县三级组织实施分级管理,一级管一级,实现从上到下、从省到县的逐级有序结构,使科技工作风险管控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人、每一台计算机、每一项业务。
(三)强化保障体系,持续推动业务连续性管理。首先,应严格执行机房值班制度,每日巡查机房,确保将安全隐患消灭于萌芽之中。其次,还应加强后备电源、备品备件的管理,落实各二级分行机房的第二供电保障渠道,有条件的行采用双回路供电,没有改造条件的自备发电机,对重要设备还应采取热备或冷备的方式,消除单点故障隐患。再次,研发推广桌面(终端)安全系统,包含内网准入、补丁分发、病毒库升级和主动防御等功能,从源头防范,确保网络安全。此外,还必须未雨绸缪,及时修订应急预案,做好业务连续性规划、业务恢复机制、风险化解和转移措施、数据备份方案等多方面的工作,并加强灾备演练,以保障在突如其来的灾难性事故面前能从容应对,迅速恢复生产,尽可能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
科技部管理制度范文6
(一)制度建设的滞后性带来风险隐患。由于县支行计算机安全管理制度的局限性,部分重要业务系统也没有建立应急预案,当系统出现故障时,难以及时处理,影响业务的正常开展。此外,由于重要岗位人员配备不足及兼岗现象的存在,加大了基本内控制度执行的难度,某些内控制度形同虚设,形成较大风险隐患。
(二)专业人员培训不到位导致操作风险增加。从操作人员实际情况看,由于培训没有及时跟上,部分人员的业务素质不能适应业务发展新形势要求,导致操作风险隐患增加。从县支行安全工作主管部门看,保卫人员由于缺乏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检查,也无法对本单位计算机安全状况做出全面客观的分析,这就导致计算机运行中的风险隐患无法及时发现并解决。
(三)系统设计防毒等潜存风险。一是病毒风险。如国库会计核算系统通过MT及NOTES系统向上级国库上报日报,这种半开放的网络模式极易使处在中心的国库核算系统受到病毒侵害。二是网络风险。内联网上,一些重要系统业务用机和其他机器处于同等地位,只要安装了相同系统,就有可能作为客户端登陆服务器进行非法操作。三是系统本身设计缺陷风险。如系统在超级用户下运行,文件权限设置不正确,访问控制不严密;缺少对通信传输操作的控制;系统内部控制功能不足,未能实现岗位互控的作用;没有强制签退功能;业务数据以明码形式存放、自我防御能力差等,可能出现数据混乱甚至系统瘫痪的风险。四是维护风险。目前各类应用软件及升级补订的下发渠道不统一,有的不通过科技部门自行下发,有的直接通过内联网下传;有的业务部门不通过科技人员自行安装或升级业务系统,甚至连备份也不做,致使科技人员软件资料不齐全,一旦出现故障维护十分困难,给重要业务系统安全带来隐患。
(四)内控监管乏力导致业务人员操作不规范。部分业务人员在离机时不及时退出操作界面,给非法操作者提供可乘之机。管理人员与业务人员操作权限界定不清,密码使用混乱,系统管理员往往可以操作业务管理系统,而操作员之间代号混用,密码不按规定定期更换,有的操作员甚至以系统管理员身份登录业务系统,这些都埋下了风险隐患。
(五)数据丢失或泄露风险较大。目前基层人民银行普遍缺少有效的数据备份措施和专门的磁介质资料保存设备,信息丢失或无法读取现象时有发生,当系统发生故障时,无法有效恢复数据,导致较大风险。同时,数据保管不严密、不规范,无形中扩大了知悉范围,也埋下了风险隐患。
(六)硬件配套设配老化加大自然风险隐患。由于县支行现有基础硬件设施老化,更新力度不够,无法有效抵抗风霜雷电等自然灾害,可能导致机器损毁,甚至数据丢失。
降低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基层人民银行要重视计算机安全工作,将其纳入工作管理目标之中,要成立计算机安全领导小组,坚持定期召开计算机安全形势分析会,找出易发生问题的部位和环节,研究安全防范措施。同时,要自上而下签订责任状,责任落实到人,真正做到计算机安全管理常抓不懈。
(二)强化队伍建设。一方面要深入开展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教育,使广大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政治素质、道德水准和法制意识,强化自我约束,从思想上筑起一道防范计算机犯罪风险的“防火墙”。另一方面要加强业务培训,通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工作,提高科技人员处置计算机风险的能力,提高业务操作人员操作水平和防范计算机风险的综合能力,提高全行员工计算机理论与操作技能。同时,上级行也应注重为基层人行引进或内部培养科技人员,以适应计算机安全管理的需要。
(三)完善落实制度。计算机事故的发生,往往都与管理制度不健全、违规操作等相关。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计算机管理制度,严防操作风险。针对业务系统发展的新要求,对现有的计算机安全制度进行全面清理,及时修订完善,在制度中明确每个人的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使日常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加强要害岗位管理,落实岗位轮换和强制休假制度。加强内控制度落实,严格区分权限,严禁混岗操作。加强维护管理,实行所有软件资料由科技部门登记备份、集中管理制度,严格按规定进行系统维护工作,减少风险隐患。加强数据备份和安全管理,对运行主要业务系统的服务器及网络设备实行同型号双机备份,对重要业务系统的程序和数据进行多介质、多重备份,异地存放,保证数据信息安全完整。要加大计算机安全检查力度,定期和不定期进行计算机安全检查,及时纠正问题和消除隐患,发现未落实规章制度的,一定要严肃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