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自然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自然论文

人自然论文范文1

在分析法的本质之前,作者认为有必要先搞清楚法和法律的区别,这对于认识环境法能否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此处所说的法是比法规、规章、条例等更加广义的法,是自然界中的各种法则的总称;法律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体现阶级意志的规范总和。早期的马克思从自然法学的某些观点中吸取并指出,“法是自由的无意识的自然规律,而法律则是法的表现”。这里自由无意识的自然规律所指的法是客观存在的法则,而不是主观的认识,法律则是将这种无意识的自然规律变成有意识的法规,也就是说法律是立法者通过自己的大脑和笔将自己所认为的法的样子描写了出来,法律的样子就取决于立法者的思想和认识。再后来,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的时候指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他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他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也就说明法的内容都是根据物质条件而变化的,物质条件的改变会引起法的表现形式和体现的意志有所变化,但是这不会改变法的本质,它所改变的都是法的表现形式———法律。

二、法的本质与环境法的本质———内容与形式的体现

作者认为,法的本质是调整关系,调整是促进、抑制、保护、协调等,它有很多种方法;关系有很多种,利益关系、身份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这种本质是客观存在的,环境法只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有些学者提出法的本质是变化的,但是这种变化的核心是利益,法的本质是随着利益的变化而同时发生着改变的,作者同样认同法的本质变化的观点,但是这种变化的根据是物质基础,也就是生产力,这是从意识根源到物质根源的转变。法的本质在于调整自然界中各个生物之内和生物之间的法则。法的价值、目的等都是法的本质的体现,以为在不同时期环境条件下,法的这些体现都是不一样的,因为基础不同,所以体现的内容和形式也就不一样。

三、环境法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宏观方法———公法与私法的重新界定

公法与私法的划分从古罗马时代就有法学家提出过,他的分类标准是根据法律调整的主体和调整对象是否涉及社会利益。这种划分方法虽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作用,但它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法律公私性质的划分应当是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才能够进行的。例如经济法、社会保障法、环境法的调整对象,就超出了传统法律公私划分的边界,呈现“法律理论的基础与社会生活的状况极不一致的现象”。作者想指出的是,这种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是对法律的划分,不是对法的划分,是对意识形态的进一步区分,而不是对法这个客观存在进行的分类。这也就说明,这种叫法是不准确的,应该是公法律和私法律。那么,以类似的标准———调整对象,对法进行分类的话,公法应该是自然之法或宇宙之法,私法应该是人类之法,私法调整人之间以及人组成的社会组织、团体、机关、国家之间的关系,公法调整其他物种之间以及人与它们的关系。

四、环境法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微观方法———人的行为

人自然论文范文2

(一)汉森夫妇汉森夫妇是受资本主义压迫的对象。汉森的工作地点离家很远,所以他必须每天早睡早起,靠辛苦的工作养家糊口。明妮是家庭主妇,打理家务:清扫屋子、照看孩子、准备晚餐。丈夫汉森睡觉后,她仍然要工作到十点才能休息。第二天,她必须4点就起床,为丈夫准备早餐。可是工作的辛苦不能增加夫妻间的感情和凝聚力,反而使汉森身体上疲劳,感情上变得麻木和冷漠。他很少关心自己的妻子,家庭生活趋于形式。汉森夫妇允许嘉莉在他们家住的唯一原因是嘉莉每周可上交4美元的食宿费,这可大大减少他们生活的压力。而当嘉莉因感冒丢失工作之后,每周上交4美元已经不可能。汉森以此为借口劝嘉莉回到她的乡下老家。后来,杜洛埃出现,嘉莉走上了堕落的生活道路,汉森丝毫没有良心的愧疚,只是像陌生人一样的漠不关心。社会环境压力是汉森夫妇处境和行为的主要动因。1861至1865年的美国内战巩固了美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基础,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加,贫富差距扩大。富裕的资本家每时每分都在聚集财富,而贫穷的工人却始终在生存线上挣扎。工人工作环境异常恶劣,正如《嘉莉妹妹》中所描述的:“这儿弥漫着机油味和新皮子的气味——再加上这座大楼里龌龊的空气,即使是寒冷的季节,人呆在里面也不好受。地板虽然每晚都打扫,但看着还是不干净。这里的设施毫不考虑工人的舒适,厂主想的是,给工人最少的原料、最艰苦的工作和最少的工资,才能获得利润。如今工人有搁脚板、转背椅、女工专用餐厅,可以免费使用干净的工作裙和卷发钳,还有一间像样的换衣间,而在那时这是连想都没法想的。简陋的厕所虽不算臭气熏天,但也够难闻的。空气里都透着污秽。”这是嘉莉在资本家工厂的第一次工作经验,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资本家对待工人的凶残。工人的工作环境极度恶劣,工资很低,没有安全保障,并且随时都面临失业的危机。

(二)杜洛埃杜洛埃是一名推销员,他在小说中既不是英雄也不是反面人物,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他对女人的追求受他天生的欲望的驱使,把追求女人当作一种乐趣。他不会把这么多钱给一个贫穷的年轻小伙子,因为年轻小伙子没有如年轻姑娘的、能吸引他的魅力。出于他的性格,他习惯在大街上盯着时髦漂亮的漂亮女人看,然后再做一番评论。他是一个好的评判家,但不是对才智,而是对衣着很有眼光。“他喜欢看她们双脚摆放的姿势、下巴的动作,还有她们身体款款摆动时显出的优美柔软的身段。女人娇滴滴地扭一扭腰肢,就能把他的魂儿勾走,好像酒鬼见了珍奇的酒一样。”当杜洛埃迷上了嘉莉的魅力和风姿,嘉莉的命运由此改变。杜洛埃是一个精神上贫穷,思想肤浅的人。德莱塞把他的思想肤浅看成和嘉莉地位的低下一样可怕。虽然衣着光鲜,一表人才,但他的头脑简单得如同扑火的飞蛾,如同用漂亮衣服就能哄骗的傻女孩。假如他哪天被某种挫折打倒,陷入困境,他就会变得和嘉莉一样无助又可怜。嘉莉都比他聪明,有更高的品味。当赫斯特伍德出现时,他明显逊色于赫:“嘉莉便认为,他比杜洛埃要出色得多。凭直觉,她感到他比杜洛埃更高大、更强壮,人又朴实厚道。等到第三场结束时,她已经确信,杜洛埃只是心眼好,其他地方一无是处。有了这个强有力的对比,杜洛埃在她心中的地位便不断下降。”杜洛埃不知道考虑他人的感觉,说话缺少技巧。他当着嘉莉的面称赞其他女人的走路姿势优雅,这引起了嘉莉的心理竞争。小说第七章,德莱塞描述杜洛埃“称不上有智慧,无法用高尚来形容,没有持久的感情。情操高雅的人会管他叫猪猡,幽默睿智的人会将他称作‘我快乐而无忧的孩子’,老酒鬼卡里欧认为他是个聪明能干的生意人。”杜洛埃察觉不到赫斯特伍德是他的对手。他简单又肤浅的头脑,使嘉莉离开了他。他是催化剂,使嘉莉摆脱社会底层,迅速进入社会中上层;也是中介,嘉莉通过他认识赫斯特伍德,从而进一步向上层社会攀登。

(三)赫斯特伍德赫斯特伍德是一名餐厅经理,公认的镇上的成功人士和名人。他的经理职位还算重要,——虽没财权,但地位显赫。赫凭着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从一家普通酒吧的招待爬到他今天的位置。他和妻子及两个孩子住在一套雅致的房子里。总之,他是一位受欢迎的美国上层阶级——“他仅次于奢侈……”事业有成,社会地位高。然而,认识嘉莉后,他的事业开始下滑。同杜洛埃一样,赫拥有作为一个男人的特点,他被赢得嘉莉的动力驱使着,这动力不仅来自于他内心对女人的追求,也来自于他把赢得嘉莉看成是一场竞争。他追求嘉莉源于征服一个年轻美貌的姑娘的乐趣。他渴望异性间的游戏。当他意识到嘉莉不可能像他想象的那样轻易得到,他决定用技巧来赢得这场竞争。这使他欣喜着迷。在一次因粗心没上锁的保险箱前,他内心激烈挣扎:是拿走这笔钱?还是不拿?拿走就可以和嘉莉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却不得不从此逃亡,又能逃到哪里呢?正当他内心斗争,举棋不定时,保险箱的门突然关上了。“天哪!它自己锁上了。”这个意外再不容他考虑更多,他只有选择逃亡。由于这个意外,他的命运从此改变。人的命运不得不受到外在意外事件的影响和摆布,也是自然主义的一个表现。

(四)海尔太太和万斯太太海尔太太和万斯太太对自然主义的体现在于她们作为外在的环境对嘉莉思想的影响。海尔太太成为嘉莉看世界的中介,她为嘉莉打开了一扇窗户:外面的世界竟然如此精彩!嘉莉的心被打动了,她开始喜欢上童话一般的城市建筑和繁华的商业区。“杜洛埃又算得了什么呢?”她的欲望在升级。她把赫斯特伍德与杜洛埃相比,她肯定一个不重要的推销员无法与一名酒店经理相比。嘉莉和赫斯特伍德在纽约居住的第二年,万斯太太搬来了。万斯太太的丈夫是一位年龄与赫相仿的有钱人。万斯太太有许多精致的小玩意:“一样样小饰物金光闪闪,绿色的皮钱包上绣着姓名的缩写,那块花手帕的图案设计异常复杂,种种这些都让嘉莉眼馋但是嘉莉没有。”这使嘉莉很苦恼,她对自己的处境感到不满。赫不能满足嘉莉的物质欲望。万斯太太常常带嘉莉去百老汇逛或观赏演出。漂亮的高大建筑,令人炫目的灯光,飘香的美酒,俊俏的年轻小伙子和衣着优雅的女士……嘉莉不能拥有它们使她很伤心。万斯太太使嘉莉见识到了都市的奢华生活,这使嘉莉的心为之所动,并点燃了她的欲望之火。海尔太太和万斯太太正是充满诱惑的外在环境,教导着嘉莉的欲望一步步升级。

(五)罗拉罗拉是嘉莉在剧院认识的朋友。她个性独立,很有主张,自知发展前途有限,便决定倾力结交嘉莉这个很有潜力的朋友。当罗拉感受到嘉莉的名气开始上升后,她更是想“牢牢抓紧(clingto)”嘉莉。即罗拉结交和抓紧嘉莉的行为是她作为演员受自身资质的限制,难以成名,而又渴望获得成功的欲望和本性使然。这正是自然主义的体现。罗拉也作为外在环境,帮助嘉莉在戏剧表演上获得成功。罗拉的舞台经验比嘉莉丰富,她是嘉莉在戏剧表演事业上的向导,她提出的建议对嘉莉的成功起了积极的作用。在罗拉与嘉莉的关系中,罗拉热情、慷慨,而嘉莉占支配地位,扮演着男人的角色。这使嘉莉获得了情感和个人地位上的满足。

二、小结

人自然论文范文3

1.人员的保障现代通信保障工作的主要开展形式是发挥各类通信技术装备器材的作用。装备是完成任务的工具和基础,而操作器材装备的人则是核心。应急通信岗位人员必须能够熟练使用通信器材,还要精通计算机操作、各类电气设备使用、视频图像软件操作;同时还要具备强健的体魄,随机应变的头脑,还需要各类维修保障技能,合格的通信保障分队人员真正做到了一专多能。而通信领域的技术更迭快,对人员操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受制与装备器材的可靠性等因素,还对操作人员提出了在使用中维护和解决故障能力的实际要求。这些能力的培养只依靠各种形式的培训是无法满足的,只有通过长期的操作实践,在日常使用中通过遇到故障解决故障这种模式不断的磨合积累经验才能达成。因此选拔、培养人员并保持队伍的稳定是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通信保障队伍的基础条件。同时,应急通信保障队伍人员配置上应该打破分岗位分专业的局限。实行驾驶员、通信员以及各类操作员的岗位安排并不能够适应实际需要。在应急通信保障任务中们的投送能力也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将主要的人力资源向救援力量配置上倾斜,因此随队通信保障人员必须是一支精干的队伍。驾驶员只负责驾驶,通信员只负责通信保障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人力浪费,同时也减弱了保障小组/分队在执行任务时候的灵活性。这一点在通信保障分队人员的选拔,日常的训练中必须要予以贯彻,在日常的训练中实行各种类型的分训、组训、全装备展开训练、拉动演练及跨区域拉动演练。通过长期的业务训练和培训提高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默契程度,才能培养出一只成熟可靠的应急通信保障队伍。

2.装备的保障在执行重特大灾害事故应急通信保障任务时,所携装备是完成任务的基础条件。选择符合现场环境需求的装备,并使其在现场正常工作发挥作用,任务就成功了一半。现阶段,科技发展速度快,各类通信新技术层出不穷,各类新装备器材更新换代很快。如何配置通信器材装备,选择真正适合应急通信保障任务需要的装备,我认为应当重点考虑一下几个方面:器材装备的小型化小型化并不是针对常规状态下的应急通信系统。常规情况下,系统是大区制的、广泛覆盖的,设备复杂、功能完善,而体积重量不是考虑的重点因素。在特殊情况下,诸如地震、洪水、雪灾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面前,基础设施部分或全部受损,这时的应急通信装备器材需要具有小型化的特点。小型化具体是指可以迅速运输、快速部署、自持力高。器材装备的移动性能要非常优秀:形状规整方便装箱以利于交通运输;重量轻、体积小以利于人力背负携行。

3.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简单易操作在开展应急通信保障任务时,在人员装备的投送、到场后的展开过程中,人员还是器材装备面临的环境是非常严酷的。而人员可以通过休整治疗进行恢复,装备一旦出现故障无法修复将会直接导致任务的失败。因此可靠性是个非常关键的性能指标。消防部队采用的通信器材装备,多以民用器材装备为主,可靠性层次不齐,如何保证器材装备在运输、携行以及使用时能够克服严酷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是必须考虑的问题。我认为在这类应急通信保障器材选型中引入防水、防尘、高低温使用环境、抗冲击等具体技术标准体系非常必要。这类技术装备可以不要求采用最新的技术,但是必须要求可靠性经过必要的实验环境检验。真正符合使用环境需要的器材装备才能够确保任务的开展和完成,才是真正部队需要的器材装备。同时这些器材装备应该尽量简化设计,使其具备结构简单的特点,从而减少故障节点,降低故障修复难度。同时设备操作界面简洁、友好、直观;硬件系统标准化、模块化,能兼容现有的各种常用设备器材,从而简化操作环节,便于快速部署、展开、运行,从而提高使用效率。

4.任务的展开由于灾区交通中断,公网瘫痪,自然环境严酷。如何配置人员、选择和携带器材装备决定了任务的成败。我认为在执行重特大灾害事故应急通信保障任务时,不应贪大求全,对通信保障任务设置过高的任务要求。应该采取到场分波次、任务分阶段的方式开展。到场分波次具体是指在前往灾害现场的第一波救援队伍中随队配置精干的应急通信保障小组。人员不应超过3人。保障小组根据对现场环境、任务特点的分析判断,选择符合任务要求、成熟可靠便于携带的器材装备跟随第一批次救援力量前往现场。以保障救援队与外界的通信联络,到达现场后回传反馈现场信息为基本任务目标。器材装备选择应以海事卫星便携站、卫星电话、轻量化的短波背负台和中继台,对讲机、防水照相机摄像机等成熟可靠,携行方便,自持力高、抗冲击掉落、重量轻、保障需求低的器材装备为主,携带的器材装备重量不应超过15公斤。这样做的原因是第一批次救援人员面临的现场环境困难是最为严酷的,除携带器材外还要携带个人的携行装具。而且保障小组人力资源紧张,路途中各类突况和现场环境不利于卫星便携站等各类大型器材装备的携行、保障和使用,同时大型器材装备在携行过程中导致设备故障发生率高,设备可靠性不强,强行携带反而会影响到保障小组的运动能力以及其他器材装备的配置,造成各种不利困难。第一波保障小组的主要任务目的为“通”,不宜要求过多的通信需求。保障小组人员只要能够顺利到达现场,在途中和现场满足语音、短信及一些简短视频、照片资料的发送等基础性通信需求,就可以说第一到场的通信保障任务已经成功完成。后续的通信保障分队人员依托第一到场通信保障小组的信息反馈,携带各类保障器材、维修装备及大型器材装备跟随第二到场救援力量前往现场,开展通信保障,从而降低了到场的难度、减轻人员和器材的消耗。第二波次通信保障人员到场后,开展各种大信息量的通信保障条件已经具备,可以建立完善灾害现场和后方指挥部之间不间断的语音、视频以及信息沟通渠道,直至救援任务的完成。

二、结语

人自然论文范文4

与此同时,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再次空缺,这是该奖项十三年来的第9次空缺。

一边是在顶尖学术期刊上的发文数量飙升,另一边是具有重大原创价值的研究成果寥寥。这对我国科技界的“论文情结”和近年来一直采用的“论文奖励”方式提出警醒:只关注,而不关注学术研究本身,不可能出现一流的研究成果。

在国外,评价一名学者的学术成果,通常评价者会阅读论文本身,评价学者的学术贡献,关注其研究的原创价值;可在我国,则只是看在哪个刊物上。

有研究者对过去2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论文进行研究发现,41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77篇与获奖成果有关的论文中,只有9篇登上《自然》和《科学》,仅占论文总数的11.69%。

对学者提出论文数量和期刊档次的要求,使我国学者在过去10多年时间里,在方面表现极为突出。2002年至2012年(截至11月1日),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102.26万篇,排名世界第二,成为世界论文大国。在社会呼吁高校和科研机构要重视质量的情况下,高校和科研机构对学者的要求从过去发表SCI、EI论文,进一步要求期刊的影响因子,并对《科学》、《自然》发出重点奖励,奖励的额度从1万元到5万元不等。

人自然论文范文5

写作过程是走向自觉、完善自我、不断成长的过程,是整合素材、斟酌文字、转变角度、传达思想、反思提升的过程。通过议论文写作,学生思维会变得更加清晰严密,性格也会变得更加成熟稳重。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学生议论文写作的特色。

一、 观点准确鲜明

观点准确鲜明是指作者在文章中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或者作者对某人某事的见解是怎样的,都要表达得清楚明白,不能含糊其辞,不能似隐似现。比如一次议论文训练中,学生的观点是“不完满才是人生”,按照如此说法,“完满”就不是人生了,这样的说法就会轻易被别人驳倒,导致整篇文章都缺乏说服力,如果说成“不完满也是人生”就精确多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观点的能力。首先,每周利用一节语文课给学生看一些新闻评论性的电视节目,如《新闻联播》《社会观察》等,或者辩论性比较强的节目,如大学生辩论赛等,引导学生注意新闻或者辩论的标题,学习提炼观点时思维的角度以及语言表达的特色;其次,教师可以搜索一些时事热点事件,让学生在课上谈谈自己的观点,并且形成文字,这样的活动可以两天甚至每天进行一次;再次,我们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进行简单的辩论赛,教师给出论题,学生进行辩论。如果我们这样长久地做下去,学生议论文的观点或见解一定会准确深刻得多。

议论文的构思要有特色,即构思要精巧、严密,因为写议论文的目的是说服别人。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追问法”了,即追问原因――问一个“为什么”,追问办法――问一个“怎么办”,追问结果――问一个“会怎样”,追问对象――问一个“关涉到哪些人事物”,追问意义――问一个“有什么现实意义”,这样的文章既结构严谨,又解决现实问题。

二、 事例新颖独特,议例深刻

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而中学生现在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即使读书也只是局限于作文书,知识面极其狭窄,举例总是离不开司马迁、屈原、史铁生等老生常谈的人物,没有“源头活水”何来“清如许”?再说,就是偶尔能积累到一两个新颖的素材,也不能准确深入地做出分析,说什么都是浮于表面,不能有效地论证自己的观点。

比如“崔永元请152名农民工吃饭”的素材也只能分析到“感恩”这个层面,理解比较肤浅。究其原因还是学生平时接触社会比较少,思想比较幼稚。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多积累一些新鲜素材,鼓励学生假期走进社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接触形形的人、多种多样的事;在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特色社团,多与不同学科的教师、不同班级的学生交流;最主要的是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素材做深入挖掘,如“崔永元请农名工吃饭”的素材,我们可以提出“崔永元为什么要请农民工”,“事件曝光后农民工生活过得如何”等问题供学生思考,让他们就这个事件挖掘社会意义,这样才能使事实论据发挥出最大作用,让议论文更具说服力。

三、 论证合情合理

中学生在写议论文时说的道理大都是泛泛而谈,使用自己的语言直白来论述,翻来覆去说的就是同一个意思,导致议论文空洞乏味。有力的道理论证离不开引用名人名言,因为在这样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时代,一句句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名人名言,就像一座座人生的灯塔,照耀着人们前进的道路,能够引人深思。

学生道理论证无力还有一个表现就是语言苍白,平铺直叙,一说到底,其实在讲道理时学生可以运用排比、对比、反问、设问、比喻、类比等多种手法。如在论证“尊重孩子”时运用比喻:“孩子不是裸机,父母想格式化就格式化,想装什么就装什么。孩子不仅有自己的操作系统,还能创造和衍生出自己的应用程序。”这样是不是更生动形象了呢?论证“敬畏自然”时运用排比:“自然给予人类恩泽,让我们生生不息;自然给予人类奥秘,让我们沉醉探索;自然给予人类真朴,让我们心静如水;自然给予人类启迪,让我们解读真谛。”这样是不是更磅礴有力了呢?所以,要使道理论证有特色,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多种写作手法。

人自然论文范文6

会议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主办,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和贵州省地理学会承办。会议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对我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的热点、焦点和关键问题,展开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

会议设置了大会主题报告和分会场交流。佘之祥、蔡运龙、刘彦随、熊康宁等4位知名专家分别作了题为《城市化与农村土地问题》、《农业与农村的多功能性》、《统筹城乡发展与土地整治方略》、《喀斯特高原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与技术集成》的大会主题报告。

大会设立了两个分会场,共有近40位专家、学者作了大会或分会场学术报告。与会专家、学者采用了“报告+提问+辩论+评述”的方式进行学术报告,强化了学术交流的灵活性与互动性。

为了激励土地资源青年科技人才,本次大会设立了“全国土地资源研究优秀论文奖”。由河南大学乔家君提交的论文《河南省农田利用集约度时空变化及其影响环境》等20篇论文荣获一等奖,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婷婷提交的论文《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时空演变格局研究》等22篇论文荣获二等奖。

本次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将于2012年8月由贵州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论文集收录了经严格筛选的学术论文75篇,计120余万字,涉及农村土地整治理论与方法、农村土地整治规划及案例、农村非农化及其土地流转、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及政策、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现代农业、城乡协调发展与土地资源战略、喀斯特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民族地区文化保护与乡村发展等前沿领域,展示了当前我国土地资源与乡村发展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研究新进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玉林为论文集出版作序。

上一篇日工作报告

下一篇设计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