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彰大会新闻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表彰大会新闻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表彰大会新闻稿范文1

公司个人先进表彰大会发言稿1

 

尊敬的*局长、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好!

 

首先我很荣幸作为“先进个人”的代表在此发言,此时此刻我的心中涌起了无限感慨,这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激励,这仅仅是进步的起点,这将是我今后工作的鞭策和动力。

 

今年上半年已经悄然离我们而去了,在过去的半年里,大桥的建设在项目部的英明领导下,在监理部正确监督、指导和各位同事的共同努力、奋斗下,我们用了半年的光*取得了阶段*的成果。显而易见,我们的业绩也是可喜可贺的!

 

对于这次先进个人的评定,我觉得我是幸运的,首先我要感谢,感谢各级领导对我的信任、支持和鼓励;更要感谢朝夕相处的同事,没有他们的努力,就没有我今天的荣誉。我很自豪我能在***项目部和大家共事,这段的工作经历将成为我一生中最宝贵的回忆。我自豪我是一名大桥建设者!对于今天获得的荣誉我没有别的回报方法,只能把这份感谢与感恩化作行动,投入到工作中;为项目的建设加倍努力。

 

在下半年里,我们又会迎来新的挑战,新的机会,新的人生。庄子说的好: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人生短暂,我们不能躺在过去的成绩上,沾沾自喜,而让眼前的大好机遇白白浪费掉。我们应当珍惜眼前,珍惜现在,勤勤恳恳做事,踏踏实实做人,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项目是大家的,努力也要靠大家努力,只有我们大家携手共进,上下齐心,才能有项目更辉煌的明天!

 

我的感言就此收尾,感谢大家!

 

公司个人先进表彰大会发言稿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

 

我是xx部门的xxx,很荣幸作为优秀员工代表在这里发言。我想借此机会,向曾经在工作中给予我指导和支持的领导们、同事们,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今天,能够站在这里发言,我既感到幸运,同时又感到很有压力。感到幸运,是基于我进公司的时间不长,工作表现也不算特别出色,但我的工作仍然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和支持,因此,我想,我是幸运的;而感到压力,是因为今天的成绩将是我明天的起点,我要努力做的更好,才能实现不断提升自我、创造更好的成绩。所以,对我们在公司未来的成长,我感受到压力了。但是,未走过的路,总是令人充满希望,我期待着“未来”,期待在公司获得更大成功,为公司做出更大的贡献。

 

回想在公司里的日子,我对自己的工作做了一个小小的总结。

 

我是20xx年x月进入公司的,现在我的工作职务是xx,主要负责xx。在工作过程中,让我接触到了许多不同的人和事,不但丰富了我的工作经验,也增强了我的办事能力,使我在工作中得以迅速成长。当然在实际工作当中,无论职务的高低、工作量的多与少,我都保持积极和认真的工作态度,踏踏实实地做自己的事,尽量使自己的工作任务完成的更加圆满,因为我始终坚信: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公司都能做出贡献,我想这也是对我们所有员工来讲最为基本的一条。将工作做好、做细,以负责任的心态来严格要求自己。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这正是我一直以来,或者说是我们广大“xx公司”员工努力的方向,因此,我对自己新的工作展望是:在过去已经取得良好成绩的基础上,力争向上再进一步,以逐步实现“不断提升自我,创造更好成绩”的目标,我想这也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心声;同时,希望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能够继续得到大家的支持。

 

谢谢大家!

 

公司个人先进表彰大会发言稿3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各位同事:

 

大家好!

 

很荣幸以一个优秀员工的身份在这里发言。借此机会,向在工作中给予我指导和支持的领导们、同事们,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回想在公司的日子,我是20xx年7月进入公司的,主要担负采矿设计任务。在工作过程中,让我接触到了许多不同的人和事,不但丰富了我的工作经验,也增强了我的办事能力,使我在工作中得以迅速成长。当然在实际工作当中,无论工作量的多与少,我都保持积极和认真的工作态度,踏踏实实地做自己的事,尽量使自己的工作任务完成的更加圆满,因为我始终坚信:认真做事能为公司做出贡献,我想这也是对我们所有员工来讲最为基本的一条。将工作做好、做细,以负责任的心态来严格要求自己。

 

当选为20xx年优秀员工让我们觉得很自豪与光荣,它印证了我工作的进步和成绩。同时它也是一种动力,促使我更加勤奋与努力,去更好地完成每一件事情,为公司创造更大的效益。同时我将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严格要求自己,发扬团队精神,与所有同事们一起努力,以取得更大的进步。希望来年有更多优秀员工在这里向大家分享自己成功的喜悦。

 

表彰大会新闻稿范文2

1978年出生的兰大电台,最初叫“兰州大学广播站”,1987年试播无线调频广播,更名为“兰州大学广播电台”。直到2001年4月23日,电台正式播出无线调频广播节目,才有了自己的英文名:Radio of Lanzhou University,也就是让很多“退休台胞”念念不忘的RLU。

电台设置了专题部、新闻部、技术部、体育部、听众服务部等部门,每一年纳新完毕,台长、编辑、记者、播音、技术、监听、办公室助理……成员可达200位左右,算得上校媒里的“大块头”。

不同于普通社团,电台无论是开学纳新还是平日运行,都有着非常严格的流程。

每个开学季,电台在军训期间就开始宣传纳新,军训结束后,进行笔试。笔试的题目由各部门按照自己的工作内容设定,包括新闻采写常识、稿件改写实务、专题策划等。通过第一轮筛选后,是面试环节,电台的传统是采取“高压面试”,部门“老人”全部出任面试官“围攻”新人。播音部还需要“录小样”,通过小样的波形判断声音是否符合,毕竟,作为播音员,声音得过关。面试结束后,有“难熬”的一个月的见习期,这个月的淘汰率有时高达50%。以新闻部为例,见习期的主要内容是“新闻600秒”节目中消息稿的采写,以见习记者稿件数量和质量决定去留。其他部门,从最基础的业务入手见习,最终留下合适人选。

平日里,电台节目从早上7:25开始,下午16:30结束,工作日每天有9到10档节目,周末则只有傍晚的音乐和点歌节目。内容有央广转播和报纸摘要、早间新闻报道、音乐有话说、新闻600秒、专题节目等,分为直播和录播两种。体育新闻和新闻600秒两档新闻节目为直播,需要编辑提前完成组稿。节目开始前半小时,他们到达办公室,就绪后在大播间直播。录播节目提前一天完成。报题、修改,采访、组稿,音乐、后期,直播、录播……这些程序一环接着一环,随着流程的开展,节目有序地播报,回响在校园里。

除此之外,电台利用周末时间,定期开展“业务培训”,从省台请来业界老师,进行广播发音、后期剪辑、新闻采写等方面的培训。

电台吾家

在电台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个大大的方形牌匾,上面是笔力遒劲的“家”字。

电台的“家文化”浓郁,无论是初来乍到的新人还是即将退休的老人,在社交媒体提及电台,最高频的表达就是“这个大家庭”。一年一年,“家庭成员”一波又一波地变化着,但是“家文化”传承了下来,让一届届电台人之间有着很强的凝聚力。

在播间的抽屉里,放着好几本精致的小本子,是各个部门的“留言墙”。做节目的间隙,大家习惯在本子上写上三言两语,或是翻看部门其他小伙伴的留言,或深情或调侃地回复上几句。有人吐槽,在那档30分钟的“大节目”录制中遇到诸多不顺,设备意外故障,还因为稿件瑕疵被老师批评,记录者在本子上一通宣泄,最后给自己写了一个大大的“Fighting”;有人感慨,这是第一次正式走进播间做节目,写主播的声音,写技术的耐心,写节目完成后大大的成就感;也有人倾诉,这是“退休”前的最后一期专题了,一边录一边想哭,走进电台是她在兰大最正确也最幸运的事情……

有些部门的本子编号已经到了5或者6,翻起第1本,留言中有的是好几届前的学长、学姐。一批批电台人,把用文字把和声波为伴的日子的点点心绪记录了下来,后来者在翻阅中总会感慨,自己不孤独,有那么多电台人的独特记忆都留存在其中。

电台实行师徒制,每年的新人都有师父手把手地“传授”。新闻部的邱邱是小唐的师父,大一入台,邱邱陪小唐从见习记者走到了记者、编辑,带他一起跟随社团参加社会活动,教会他如何提取新闻点、如何客观地写一则消息;带他在图书馆门口进行随机采访,教会他如何使用录音笔、如何和陌生人打交道;带他在播间录完了一期深度报道,教他如何安排稿件和录音、如何和播音与技术同学配合……在部门聚餐时,师徒往往是彼此最熟悉的。大家闹成一团的时候,小唐一把揽过邱邱的肩膀,嚷嚷着“不许欺负我师父”,让邱邱觉得“自己特别酷”。

当徒弟到了大二,升入大三的师父们大多“退休”,徒弟成了新的师父,然后有了自己的徒弟,学着师父曾经的样子,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负责的师父。

每个月的月底,电台会“聚众分赃”――发稿费;每个节日,电台的福利也会及时到位――比如中秋的月饼和平安夜的苹果;每个早晨,播音部全员出动在操场上练声,然后围坐在食堂一起吃牛肉面;每个期末,电台会全员大聚会,承包了食堂的几个包间,直到深夜“散场”……

电台每年会开展“师生运动会”,电台的指导老师和党宣领导都会到场,和“台胞”们一起比赛。2014年起,学校把电台归入了“融媒体集群”,学通社、微博微信、校报校刊等校媒都加入进来,电台的运动会也变成了融媒体的共同活动。不过,比起其他校媒的“势单力薄”,电台仅仅三两部门,就可以对抗对方一个组织,最终的零食大礼包总是能被电台人傲娇地带走。专题部部长小王调侃说,我们大电台,凝聚得都有点儿排外了。

“魔鬼”老常

电台的主要负责老师姓常,刚到不惑之年,却总是被叫成“老常”。

老常的严格近乎严苛,据说,很少有人可以在两年的电台生涯“安然无事”。

老常要求电台人守时,不仅要按时交稿,按时到场做节目,而且节目时长也有严格规定,例如,10分钟的节目只能有正负10秒的误差,超出或者不足,都要想办法弥补。此外,他始终强调“把每一期节目当成自己的代表作来做”,尽最大可能避免可以避免的疏忽。

技术部的某岳因为做完后期忘记锁播间的门被要求写检讨,即将退休的他哀嚎着“没能成功着陆”;播音部的某霖因为睡过头违反了“提前20分钟到台备稿”,在节目结束后和老常“促膝长谈”。最容易出问题的大多是专题部和新闻部,因为稿件、音频都要经过老常的审核,所以文字表述、人物头衔、采访录音的噪音处理等等细节,都可能成为重灾区。有一次,新闻部的小陶在新闻稿中把“副教授”写成了“教授”,被老常叫去面谈。“李老师可是你们院的老师,自己学院的老师头衔都可以搞错,其他院的呢?”老常平静地说,但是字字句句都让小陶“很害怕”。那天,因为这个小问题,老常和小陶谈了十几分钟,从对新闻对象的尊重到校园媒体人的素养,列举了数起电台历史上因为疏忽引起的“事故”。小陶说,因为对老常的敬畏,当时自己一句话也没有反驳,不过心底里,还是觉得他小题大做,鸡蛋里挑骨头。“学期结束后,我到社会媒体暑期实习,亲身感觉到新闻专业主义和精益求精的重要性,才真的从心底里明白并且感激老常曾经的较真。”小陶感慨地说。

北京同仁堂药店内有一副对联:“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据说,这样的承诺让同仁堂从一家普通的家庭药铺发展成为国药第一品牌,或许,也正是这样近乎苛刻的坚守,才让校园电台在新媒体崛起的大潮下依旧生机盎然吧。

严厉归严厉,老常也有温情的一面。一次,老常见审稿时间到了,新闻部的编辑却迟迟未到,便给当天的责编春晓打电话。原来春晓小腿意外拉伤,没能找到人替班,接电话时正一瘸一拐地朝电台走。春晓说,电话里,老常的批评马上就要出来了,听到她的解释,又收了回去,没再多说就挂了电话。几分钟后,春晓看见老常的车停到了她身边,只说了句“上来吧”,把她载到了电台。

在电台的日子,老常的批评指责会让“台胞”们黯然、受挫,实在忍不住就在留言墙上吐个槽。心底里大家对老常是敬畏的,以及往往后知后觉的感激。

有段时间,学校的贴吧里有人抱怨电台“扰民”,老常逢人就问:“你觉得电台很吵吗?”最后才了解到,学校里有的喇叭坏了,电台的节目通过坏掉的喇叭传出来后成了噪音。于是老常借了辆自行车,隔几天就满校园地骑上一圈,听到哪个喇叭声音不对,就立刻联系维修。

2015年的表彰大会上,其他媒体的学生代表按部就班地念着稿件,只有电台的代表空手走上了讲台。那是一个即将毕业的姑娘,两年前的电台女播,在几百人的礼堂,她讲起在电台的经历和成长,迎着朝阳练声,晚上因为录节目晚归被宿管阿姨骂,以及她怕了两年的老常。她说:“常老师总是说,电台最不缺的就是女播,让我小心点。不过到最后,他没有把我赶出电台,反而把一个满身坏毛病的我,变得认真、守时、对自己负责。”女生说着说着就哽咽了。那天,掌声响了好几回。老常淡定地坐在第一排,没笑也没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