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元素周期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范文1

【例1】原子序数小于20的X元素能形成H2X和XO2两种化合物,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

A. 8 B. 12 C. 15 D. 16

解析:根据H2X可知X的最低化合价为-2价,则最高正价为+6价,所以X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选项中最外层有6个电子的为8号元素和16号元素,根据O没有正价,不能组成XO2可确定答案为D。

答案:D

解法探究:当同一种元素既有正化合价又有负化合价时,一般是以负化合价为依据展开分析,原因是非金属元素的正化合价往往有变价情况,而负化合价只有特殊情况下才有变化。

考点二、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

【例2】下列微粒半径大小比较正确的是( )

A. Na+Na+>Al3+

C. Na

解析:四种离子核外电子数相同,随着核电荷数增多,离子半径依次减小,即微粒半径:Al3+Al3+,B项正确;Na、Mg、Al、S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C项错误;Na、K、Rb、Cs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半径依次增大,D项错误。

答案:B

解法探究:“三看”法比较微粒半径大小。

(1)一看电子层数:电子层数不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如r(F)< r(Cl)< r(Br)< r(I),r(F-)< r(Cl-)< r(Br-)< r(I-)。

(2)二看核电荷数: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如r(Na)> r(Mg)> r(Al)> r(S)> r(Cl),r(S2-)>r(Cl-)> r(K+)> r(Ca2+)。

(3)三看电子数:核电荷数相同时,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如r(Na+)< r(Na),r(Cl-)> r(Cl)。

考点三、元素周期表的Y构

【例3】短周期元素X、Y、Z、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右图所示。已知Y、W的原子序数之和是Z的3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X

B.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X>Z

C. Z、W均可与Mg形成离子化合物

D.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Y>W

解析:由X、Y、Z、W四种元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Y、W的原子序数之和是Z的3倍可推出:X是硅,Y是氮,Z是氧,W是氯。A.原子半径:X>Y>Z。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XY(N),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W>Y。

答案:C

解法探究:有关周期表结构的题目,越来越注重对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考查。本题是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来推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对元素周期表中的结构要注意以下“两性”:一是“残缺”性,即第1至第三周期缺少过渡元素;第七周期缺少ⅢA族及其后边的元素。二是“隐含”性,即第六、七周期ⅢB中分别隐含着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这两系中各有15种元素。

考点四、元素周期表的编排

【例4】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周期表是按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的

B. 同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定相同

C. 同周期元素的电子层数相同

D. 每一周期的元素都是从碱金属开始,以稀有气体结束

解析:现行周期表是按各元素的原子序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A错;0族中,He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2,其他元素为8,B错;第七周期为不完全周期,不是以稀有气体结束的,D错。

答案:C

解法探究:熟悉元素周期表的编排是本节内容对同学们提出的要求。周期表的结构、元素的划分、族的划分、前18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都要熟记于心,这些方面也是高考中经常设置的考点。

考点五、元素得失电子能力的判断

【例5】(双选)X、Y是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中的两种元素(稀有气体除外)。下列叙述能说明X的得电子能力比Y强的是( )

A. 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Y原子多

B. X的氢化物的沸点比Y的氢化物的沸点低

C. X的气态氢化物比Y的气态氢化物稳定

D. Y的单质能将X从NaX的溶液中置换出来

解析:第三周期元素,从左到右,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元素的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A可选;元素的得电子能力与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有关,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得电子能力越强,C可选;元素的得电子能力与气态氢化物的熔沸点无关,B不可选;Y的单质能将X从NaX的溶液中置换出来,表明得电子能力:Y>X,D不可选。

答案:AC

解法探究: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强弱的判断依据:

(1)比较元素的单质跟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其单质跟氢气越易化合,生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其原子得电子能力越强。

(2)比较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其原子得电子能力越强。

(3)比较非金属间的置换反应。若非金属X能把非金属Y从它的盐溶液或气态氢化物中置换出来,则X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比Y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强。

(4)比较非金属间的阴离子还原性的强弱。非金属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其对应非金属元素原子的得电子能力就越强。

考点六、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例6】R、W、X、Y、Z为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同一短周期元素,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m、n均为正整数)( )

A. 若R(OH)n为强碱,则W(OH)m也为强碱

B. 若HnXOm为强酸,则Y是活泼非金属元素

C. 若Y的最低化合价为-2,则Z的最高正化合价为+6

D. 若X的最高正化合价为+5,则五种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

解析:若R、W分别为Na、Mg,Mg(OH)2不是强碱,A错误;若HnXOm为强酸,即X的非金属性强,可知Y的非金属性更强,B正确;若Y的最低化合价为-2,为第ⅥA族元素,则Z在第ⅦA族,最高化合价为+7,C错误;若X的最高正化合价为+5,位于第ⅤA族,则R位于第ⅢA族,可能为Al,D错误。

答案:B

解法探究:同一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变小,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考点七、同主族元素的递变性质

【例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SiH4比CH4稳定

B. O2-还原性比S2-强

C. Na和Cs属于ⅠA族元素,Cs失电子能力比Na强

D. 把钾放入氯化钠的水溶液中可制取金属钠

解析:碳、硅在同一主族且碳的非金属性比硅强,所以稳定性CH4>SiH4,A错;O2-半径比S2-小,故还原性S2- > O2-,B错;Na与Cs位于同一主族,原子序数越大失电子能力越强,C对;钾与钠都能与水发生剧烈的反应,所以钾无法置换钠盐溶液中的钠,D错。

答案:C

解法探究:同主族元素随原子序数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元素原子的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元素氧化性逐渐减弱,还原性逐渐增强。

考点八、有关元素周期表的综合运用

【例8】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写出下列元素符号:① ________,⑥ ________,⑦ ________,11________。

(2)在这些元素中,最活泼的金属元素是_____,最不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是_____,最不活泼的元素是___。

(3)在@些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是________。

(4)在③与④中,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是________,在⑧与12中,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是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要掌握:①1~20号元素的名称及符号;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③能根据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递变规律进行分析、判断。

元素周期表范文2

现代化学的元素周期律是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首创的,他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依相对原子质量大小并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列,制成元素周期表的雏形。经过多年修订后才成为当代的周期表。在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先。表中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一列称为一个族,原子半径由左到右依次减小,上到下依次增大。

利用周期表,门捷列夫成功的预测当时尚未发现的元素的特性。1913年英国科学家莫色勒利用阴极射线撞击金属产生X射线,发现原子序越大,X射线的频率就越

(来源:文章屋网 )

元素周期表范文3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通过经验建构而来;学习产生于个人对知识的理解、阐释;学习是学习者在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对意义理解的过程。教育建构主义的根本信条是:学习是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教学过程是支持建构知识,而不是灌输知识的过程。高三复习不是“炒冷饭”,不是对知识的简单重复和对学生讲解已懂的知识,而是学生对知识的重新认识,建构知识网络、融合提升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活动要以问题为主线组织、调控课堂教学,通过创设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尽快地进入紧张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而且能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学科知识的热情,促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归纳总结知识,建构、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及其运用。

(2)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如:原子半径、化合价、单质及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以IA和VII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结构、性质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借助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知识分析、推测某些元素的位置和性质。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逐步形成认识世界客观规律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四、教学难点:运用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知识推测某些元素的位置和性质。

五、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归纳法

六、教学过程

引言:上一节课,我们复习了元素周期律,这一节我们复习元素周期表,那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

教师:元素周期表是我们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工具,那我们该不该把工具拿在手里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周期表的重要性,首先从思想上重视对元素周期表的复习)

学生:该。

【问题一】:

教师:同学们,你们熟悉元素周期表吗?

学生:熟悉。

教师:能画出元素周期表的边界吗?

学生:思考了一会,部分同学感觉有困难。

投影一:上表中的实线是元素周期表部分边界,请同学们用实线补全元素周期表的边界,并将1-18号元素的符号填在相应的位置。

【问题二】:在图二相应的位置标出周期和族的序数,指出短周期、长周期、不完全周期和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周期表中周期和族的分布)

信息反馈:标族的位置时,部分同学有困难,需老师点拨VIII族的位置。

练习1.画出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指出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的关系)

小结:元素的原子结构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练习2.周期表由左到右的第16列是哪一族?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掌握元素周期表周期和族分布的重要性)

【问题三】:周期表中,各周期元素的种类分别为多少?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周期表的整体结构)

学生:从第一周期到第七周期,分别有2、8、8、18、18、32、26种元素。

信息反馈:对1、2、3、4、5周期元素种类,同学们根据图二能迅速准确回答,对第6、7周期元素种类大多数同学困难,需提示镧系、锕系各有15种元素。

练习3. 同一周期的IIA和IIIA族的元素,原子序数相差多少?

练习4. 同主族相邻周期的元素的原子序数相差多少?

练习5.同主族两种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数差值可能为 ( )

A、6 B、12

C、26 D、30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元素周期表的整体结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思维的严谨性)

【问题四】:同学们知道零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吗?在表格二中把零族元素的原子序数标出来。

(设计意图: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熟记零族元素的原子序数)

练习6.在2000年,俄罗斯科学家发现了116号元素,该排在元素周期表的什么位置?

练习7.下图为周期表中短周期元素的一部分,,且X、Y、Z、W原子核外电子总数为56,则X、Y、Z、W分别是什么元素?

X

Y Z W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运用元素周期表结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刚才我们熟悉了元素周期表的整体结构,知道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体现,那元素周期律在元素周期中是怎样体现的呢?

【问题五】: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是怎样的?

练习8. (1)有人认为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不是IVA族的碳元素,而是另一种短周期元素,请你根据学过的化学知识判断这一元素是。

(2)现有甲、乙两种短周期元素,室温下,甲元素单质在冷的浓硫酸或空气中,表面都生成致密的氧化膜,乙元素原子核外M电子层与K电子层上的电子数相等。

①用元素符号将甲、乙两元素填写在上面元素周期表中对应的位置。

②甲、乙两元素相比较,金属性较强的是 (填名称),可以验证该结论的实验是。

(a) 将在空气中放置已久的这两种元素的块状单质分别放入热水中

(b) 将这两种元素的单质粉末分别和同浓度的盐酸反应

(c) 将这两种元素的单质粉末分别和热水作用,并滴入酚酞溶液

(d) 比较这两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练习9.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Li、Na、K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多

B. 第二周期元素从Li到F,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 因为Na比K容易失去电子,所以Na比K的金属性强

D. 第VIIA族元素随着原子半径的增加非金属性减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减弱

Z Y X W

练习10.四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

其中W的一种原子是1836W,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 原子半径X Y Z

B .气态氢化物稳定性X Y Z

C.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X Y Z

D.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X Y Z

元素周期表范文4

性”三者的关系,现将常用方法归纳如下:

一、寻找突破口法

寻找突破口法就是从一道千头万绪的题目中,找到突破口,理出头绪来使之逐步求解的方法.

常见的突破口有:以特殊性质为突破口、以结构特点为突破口、以推断计算为突破口等.

例1 A、B、C三种主族元素位于周期表相连续的三个不同周期,原子序数C>A>B,其中B

的次外层电子数为2,A的次外层电子数与B、C不同,A与B族数之和等于C的族数,已知A的氢

氧化物难溶于水,B的最高氧化物的水化物是一种强酸,则A、B、C各为何元素.

解析:(1)此题看起来较复杂,但经分析题意可以找到其突破口“其中B的次外层电子数为

2”.次外层电子数为“2”的元素在第二周期,又知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一种强酸,该

元素是第二周期中的氮(N)元素.(2)又因A、B、C位于周期表中相连续的三个不同周期,且原

子序数C>A>B,A在B(氮元素)的下一周期,即第三周期,C在第四周期.因A的氢氧化物难

溶于水,A是第三周期的镁(Mg)元素.(3)又因A与B族数之和等于C的族数,即2(A)+5(B)

=7(C),可知,C在第Ⅶ族,且由上推知它在第四周期,C为第四周期第ⅦA族的溴(Br)元素.

二、分析讨论法

分析讨论法就是将试题进行分析和简单计算以后,再通过讨论去伪存真而得出正确答案或结

果的一种方法.

例2 A、B、C是周期表中相邻的三种元素,其中A、B是同周期,B、C是同主族.此三种元

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7,质子数总和为31,则A、B、C分别是、、.

解析:A、B、C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能有四种排列方式:

由四种排列方式可知:A、B、C不可能在第一周期也不可能在第四周期.A、B、C三种按③的排列方式且B、C在ⅠA族时元素原子序数之和最小为42.那么A、B、

C三种元素只能分布在第二、三两个周期,即B、C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为8.

设B的质子数为x,则①~④有下列关系:

①x+(x-1)+(x-8)=31

x=403(不合理)

②x+(x+1)+(x-8)=31

x=383(不合理)

③x+(x+1)+(x+8)=31

x=223(不合理)

④x+(x-1)+(x+8)=31,x=8(合理)

答案:A、B、C分别为N、O、S

三、计算推断法

计算推断法就是通过计算再推测判断以确定答案的一种方法.

例3 有相对原子质量均大于10的A、B两元素,能形成两种化合物X和Y.已知等物质的

量的X和Y的混合气体的密度为相同条件下氢气的18.5倍,其中X和Y的质量比为3∶4.4,经测

定X的组成为AB,Y的组成为AnB,试通过计算确定A、B两元素的名称.

解析:由题意可知X和Y的气体混合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8.5×2=37

M(X)+M(Y)2=37

且 m(X)m(Y)

=34.4=M(X)M(Y)

解得 M(X)=30,M(Y)=44

又因A、B两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均大于10,且又能形成两种化合物AB和AnB,而X的组成

形式为AB,根据计算所得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0,知X为一氧化氮(N0).同理,Y的组成形式

为AnB,只有当n=2时,才符合题意,故Y为一氧化二氮(N2O).A元素为氮(7N),B元素为(8O).

四、定位巧析法

有的元素推断题借助图表定位,可快捷求解.

例4 现有A、B、C、D四种元素,A、B元素各有两个电子层,C、D各有三个电子层,A、B能

化合成无色无味的气体AB2,C、D能形成容易水解的固体CD;B、D同族,B的离子和C的离子核

外电子数相等,试推断这四种元素的名称.

解析:(1)A、B均为第二周期元素;(2)CD均为第三周期;(3)由ABn构型知A可能在

ⅣA

族,B可能在ⅥA族,(4)从C、D情况初步知C为ⅡA元素,D为ⅦA元素.

即定位(初步)为:

ⅡAⅣAⅥA

3AB

3CD

再依据后面的两个条件确定初步定位符合题意,故四种元素分别为碳、氧、镁、硫.

五、选择淘汰法

即将不适合题意的部分逐步淘汰,最后得到与相关条件都适合的结论.

例5 A、B、C、D为前四周期的四种主族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元素最高正价

与最低负价的代数和为2.B元素原子次外层上有8个电子,1 mol此元素的单质与足量盐酸反应

可生成1 mol H2,B元素单质不易与冷水反应;C元素原子能量最高的电子层上只有一个电子,D

易形成负一价离子,写出A、B、C、D四种元素名称.

解析:利用选择淘汰法

题中已知条件可供选择的范围或结论

①A元素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代数和为2A可能是N、P、As

②B元素原子次外层有8个电子B是三周期或四周期的主族元素

③1 mol B单质与盐酸反应放出1 mol H2B元素是ⅡA族元素Ca或Mg

④B不与冷水反应B为Mg

⑤C元素原子能量最高的电子层上只有一个电子C元素是IA族的Li、Na或K

⑥D元素形成负一价离子D是VIIA族元素,可能是F、Cl、Br

⑦A、B、C、D原子序数依次增大B为Mg、C为K、D为Br、A只能是N

总之,推断元素的基本原则是抓住原子结构和元素的有关性质,用分析推理的方法确定未知元素

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基本要求是推断依据要符合题意,推断过程要合乎逻辑,推断方法要合适简练.

山东省枣庄市第二中学(277400)

台儿庄区教师进修学校(277400)

元素周期表范文5

一、设计思路

《元素周期律》是人教版化学2(必修)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内容。本课时涉及内容主要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以及化学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教学围绕“收获者”即学生为中心展开,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从而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二、教学过程

环节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设问】元素周期表美不美?

【预设】(1)美:美在颜色清新、结构齐整、包涵了100多种元素……

(2)不美:元素种类太多,形状怪异,难记忆,难理解……

【教学策略】开门见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元素周期表的外在美,形成感性认识。

【教师评价】每位同学的关注角度各不相同,有的关注的是外在,有的已经开始关注元素周期表的内在。

【过渡】那我们本节课就一起去探索发现元素周期表的内在美。

环节二:探究原子结构、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科学探究】让学生完成课本科学探究部分对应的表格,尝试分析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半径以及化合价存在怎样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找出对应的规律性或异常性结论。

【学生活动】自主填表、自动形成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预设】学生汇报结果:

(1)规律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

(2)异常性:有的元素没有正价,有的元素没有负价,有的元素最高正价为+7价;

【教师评价】评价学生在表述中的优点和不足,明确结论,纠正错误。

【投影展示】元素对应的原子比例模型、原子半径数据折线图。

【教学策略】帮助学生从图形、图像中更直接的发现这种周期性变化。

【过渡】根据元素的原子在结构上存在着周期性变化,那么在化学性质上又呈现怎样的变化规律呢?

环节三:根据原子结构的递变规律推测元素的性质变化(以第三周期为例)

【设问】以第三周期为例,研究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应该选择怎样的研究方法,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

【预设】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1)用“分段”的方法,将其分成金属和非金属分别研究;

(2)设计实验:

验证金属性:金属与水或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以及生成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与氧气加热(或点燃)反应的剧烈程度;

【学生活动】分小组自选试验试剂,进行验证实验。将观察的实验现象和反应方程式填入表格。

两组试验:

(1)镁、铝与水的反应;

(2)镁、铝与稀盐酸或稀硫酸的反应。

【预设】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1)实验现象及反应方程式;

(2)对比三种金属单质的反应现象、生成物的碱性强弱,得出对应的金属性在逐渐减弱。

【教师评价】评价实验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明确结论,纠正错误。

【过渡】那非金属性又是怎样变化,从哪些方面进行判断?

【学生活动】阅读并讨论

【预设】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根据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可以得出非金属性在逐渐增强。

【归纳】同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其他周期也有类似的性质。元素的化学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

综上所述,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这就是元素周期律。

环节四:总结提升,再看周期表的美。

【设问】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是什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又发现了元素周期表的哪些美?

【预设】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1)结构决定性质: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新发现的周期表的美:规律美、递变美、未知美……

【教师评价】评价学生的结论和观点,提出教师自己的观点:元素性质的过渡之美、周期性变化周而复始的固定之美、从量变到质变的哲学之美。

三、教学反思

元素周期表范文6

2、第二周期:锂、铍、硼、碳、氮、氧、氟、氖,可以背诵成谐音“鲤皮捧碳,蛋养福奶”。

3、第三周期:钠、镁、铝、硅、磷、硫、氯、氩,可以背诵成谐音“那美女鬼,流露绿牙”。

4、第四周期:钾、钙、钪、钛、钒、铬、锰,可以背诵成谐音“嫁给康太犯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