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科二本大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科二本大学范文1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大连外国语学院 、南京邮电大学 、西北政法大学 、天津财经大学 、上海金融学院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大学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天津外国语学院、北京工商大学、南京财经大学、上海政法学院、上海电力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财经学院、四川外语学院、北方工业大学、扬州大学、南京审计学院、云南财经大学。
(来源:文章屋网 )
文科二本大学范文2
关键词 文科物理 文科物理课程 文科物理教材 文科物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O4-4 文献标识码:A
1 文科物理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与社会不断进步,世界范围内的问题和矛盾展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的新特点。人们对跨学科、跨领域人才的迫切需求,促进了文理互渗和交叉学科的急速发展。然而,文科向理科的渗透是较为顺利的,理科向文科的渗透、交叉和发展却困难重重、不尽人意。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博士曾指出,为避免出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危机,当前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是消除现代文化中的两种文化(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的隔阂,而加强这两方面的交流和联系,最合适的是大学。从物理学的重要性来看,“物理学作为研究自然界最普遍规律的科学和最成 熟的自然科学,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是最直接的,物理学的方法是科学方法的典型代表。”北京大学刘华杰教授也曾指出:“目前我国文理分裂比较严重,造成文科生学习科学的困难,但已经有很多大学开设文科物理课程。尝试为对物理学感兴趣的文科生提供了一个空间和平台。”由此可见,在大学文科学生中开展文科物理课程并且对现有的文科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设文科物理的意义:第一,“科学素养”培养的基本要求。科学素养是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之一。第二,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养水平。教育是影响我国公民科学文化素养的主要因素。开设文科物理,提高文科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普及科学常识,教授科学的研究方法迫在眉睫。第三,科学的理念比知识更重要。开设文科物理课程,不仅是传授物理知识,更是培养科学的理念,文科物理课程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理念贯穿整个课程,旨在培养一种理念,交给读者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2我国高校文科物理教育的发展情况
西方发达国家自上世纪中期意识到物理教学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开始重视学生物理知识和物理科学方法的学习。我国开展文科物理教学起步晚,始于上世纪90年代。表1更清楚、更直观地展示国内开展文科物理教学概况。如上海交大的《天文学史》则是对人文学院开设的,讲授从古代到近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历史,同时也兼及介绍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 中国人民大学的《物理与科技发展》立足于物理学基础知识简介与其在现实生活、科研实践,以及工业化进程中的应用。该课程着力于系统地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使选该选修课的同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物理学中的逻辑思维,演化方法获得一定的掌握。
同时,表2列举了我国当今通行的文科物理教材情况。如北京大学的《演示物理学》采取以演示实验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感悟物理学的精髓,使学生对物理学获得一个初步而准确的整体印象,作为今后自身扩展科技知识的基础。
3我国文科物理教材的特点
众所周知,人文精神和科技进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两翼。当今的文科大学生,除了专业知识之外,亦应具备科技背景,这是新一代应具有的素质,也是适应社会发展,迎接挑战的需要。目前各高校文科物理教材教材建设步伐加快;教材内容多样化;侧重科学素养的养成;物理思想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现择两本点评:
吴宗汉的《物理学概论:文科大学物理教程与实验》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概述了一些基础知识如力学概述、热学与能源工程、电磁学、相对论与量子论、原子核与基本粒子的等。第二部分为21世纪前沿科技选编,介绍了混沌现象、材料科学、信息技术、宇宙成因探索等内容。第三部分介绍了物理实验中数据处理方法。可以看出,该书主要偏向概念性介绍,照顾到文科生的知识基础,目的是拓宽学生知识面,获得科学方法论的教益与启迪。
吴大江的《文科物理学教程:物理概念与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1)内容编排科学。在阐述物理基础知识方面,明晰了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应用,继承并发扬了理工科精品教材中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严谨性等特点。与此同时,强调物理文化,突出物理学中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2)将经典理论与其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紧密结合。同时,引入案例教学,以生动的素材增加趣味性和故事性,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3)教材以物理模型、例题分析、知识拓展为主线贯穿始终,力求促进能力和素质培养。全书深入浅出地阐述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增加了典型例题。解题时,调物理过程、解题思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辩证思维以及科学方法,以便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自学力和创新能力。(4)在弘扬中华数千年科技文明的同时,本教材结合物理学在中西方两种文化融合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努力将注重基础理论和知识传授的传统和学习能力及创新意识培养的理念结合起来。
葛德彪的《文科物理教程》主要包含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概论;相对论基础;量子论基础。该书主要特色:(1)考虑文科大学生的数学基础较为薄弱,所以尽量略去了复杂的数学推导,注重物理概念和定律背后的深刻含义的挖掘,注重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相融合、物理知识与物理学史相结合、基本定律与科学思路相配合。(2)适当插入物理学史、物理学家、物理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科学哲学的介绍,以实现启迪思维能力、激发探索精神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标。(3)压缩经典物理内容,扩大近代物理比例,打破了传统的内容安排的格局。在大学物理内容改革上大大地向前迈了一步,真正体现了“优化经典,加强近代”的改革目标。(4)将三次技术革命与物理学的关系纳入到正式内容中,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认识物理理论与科技进步之间的关系。(5)精选思考题和习题。思考题和习题的选择注重基本问题的理解和基本解题方法的训练,尽量避免难题和偏题,紧扣每部分教学内容的典型题,适当控制题目数量,不贪多求大,力求简洁精悍。
4对我国文科物理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文科物理是高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特别对提高非理工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文科物理的公选课、通选课,可见文科物理越来越受到了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在文献中,作者通过对中南大学的学生样本的调研,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科物理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很多文科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理解不深,往往没过多久就全忘了。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物理知识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是成为21世纪文科高素质人才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通过对我国文科物理教育状况的调研与分析,本文对我国文科物理教育有了以下几点思考:(1)注重文科物理的逐步转化。现在的文科物理越来越注重多样化,我国文科物理正在从简化理科大学物理逐步转化为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融合物理思想与人文精神。(2)注重人文教育,实现文理结合。文科物理正在不断的向与人文教育息息相关的方向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发展更能够吸引文科学生的兴趣,也更容易被文科读者所接收,不仅增加了内容的趣味性,降低对物理知识的要求,强调现实中的、艺术中的物理。(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授人以渔。文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不需要用到太多专业知识,关键是如何将物理应用到自己专业领域。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物理学的社会教育功能和思想文化功用,向学生传播著名科学家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判断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 杨娟.文科类大学物理课程的设置及教学研究与实践[D].合肥工业大学,2007.
[2] 吴宗汉.物理学概论:文科大学物理教程与实验[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3] 吴大江.文科物理学教程:物理概念与科学文化素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 葛德彪,张世全.文科物理教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文科二本大学范文3
关键词: 大学文科 有效教学 教学投入
大学文科教学是高等教育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需要,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需要。然而,当前由于自身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教学轻课下交流、重知识传授轻学法指导等问题致使大学文科教学处于低效状态。学生学习专业课积极性不高,只重视专业考核通过率,学业成绩低,认知变化不大,能力和素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遑论学以致用,学习收获增值了。因此,面对这一困境,如何以积极有效的教学投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业成绩,帮助学生学习收获增值,最终提高大学文科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大学文科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大学文科教学为何必须“有效”
自从产生了教育,人们就不断追问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是教学本质的基本要义之一。大学文科教学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关注教师教学质量的管理和提升,更要关注这种教学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及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对学生产生了积极影响,触动学生心灵的教学才是真正意义的教学,才是促进学生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教学。大学文科教学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使命决定了其“有效”的属性。
(一)大学文科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是教学过程有效性即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是有效果的教学,是有效益的教学,是有效率的教学[1]。大学文科有效教学是遵循大学文科教学规律,追求大学文科教学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有效果、有效益和有效率从不同侧面描述了大学文科教学的目标和追求,共同构成了大学文科教学“有效”性这一基本属性。“有效果”旨在表明大学文科教学对学生所产生的身心影响起到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业成就和认知变化方面;“有效益”则追求大学文科教学目标的实现,可以从学生是否学会学习、运用知识的能力与程度及学习收获是否增值等方面评判;“有效率”则意味着大学文科教学并不是投入越多越好,“投入”或者说教师的教学活动并不是衡量有效教学的有力标准,而是追求在一定的投入下,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发展状况。
(二)大学文科人才培养的使命需要“有效教学”。
“有效”是人类教学追求的目标,但凡教学皆追求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自从有了教学活动,人们从未停止过对有效教学的追求。遗憾的是,即便“大学文科教学”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但通常情况下,当人们提及“教学”时主要从教师角度通览教学准备情况、教学手段、方法、教学进程、教学熟练程度等方面,而往往忽略学生“学”的方法、进度和内化吸收,进而忽视了教学的效益、效率和效果。如此就很难完成为国家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使命。
“有效”被诠释为教学活动的结果[2],也就是学生的认知产生变化、学习能力和素质有所发展和进步。“有效教学”更注重从学生“学”的方面入手分析其学习的效率、效益和效果。如果说“教学”侧重于教学活动整体存在的“形”的话,那么“有效教学”则追求教学活动之后对于学生所产生的“意”。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大学文科完成教学使命,提高文科生素质,促进学生认知变化等都离不开“有效教学”。
(三)大学文科教学的困境呼唤“有效教学”。
有研究表明,大学课堂作为大学生较佳的学习空间,其地位与作用正日渐式微[3]。大学文科教学陷入质量不高、教学乏力的困窘境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业成就较低,不仅没有引起相应的认知变化,而且没有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思维不在场甚至身体不在场的课堂必然影响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理论体系的系统学习)。其次,学生文科知识学习的态度不端正,仅以背诵、记忆所学知识点应对考试为学习目标,很难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难以学以致用,将学习收获增值。再次,教学投入与学习收获难成比例。教师备课、熟悉教材和学生的比例较大,却没有实现既定目标。面对这一困境,大学文科呼唤“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研究必须从理论走向实践才有可能使大学文科教学真正走出低效甚或无效的困境。大学课堂教学日臻“有效”理应成为大学工作的重心。
二、大学文科“有效教学”的意义
大学文科教学需要“有效”,呼唤“有效”,“有效教学”走进大学文科教学不仅可以令人重新审视教要素,帮助教师实现教学既定目标,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善目前文科教学乏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一)引发思考,重新审视教学。
大学文科有效教学进入人们的视野,可以引发教师思考、反思和警醒,帮助教师在“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中合理定位自身角色。当教育学者们追随教育发展,合理批判忽视学生需求、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育时,却让一些人错误领会了一些这样的信息: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尤其是已经成年的大学生,教师教学结束就实现教学目标,不能替代学生学习,至于学得怎样,不在教学考虑之列。在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助推下,加之大学文科学习考核以识记为主,这类想法有了实现的可能。大学文科有效教学力求“有效”,关注学生发展,恰恰有助于纠正这种错误认识,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正名。全面理解大学文科有效教学,追求学生学习后的效果和效率就有必要重新审视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教学结束教师的使命远远没有结束,教师必然要关注学生学习进程和理解状况。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有益引导者,这便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吸引学生到课堂听课,更要为学生认知变化、内化吸收添能加油。虽然学习的本质要以学生为主体发生,但是学校和教师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文科教育困境面前要积极应对。在学习论研究基础上,以积极有效的教学投入,促进学生提升学业成就。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成功成才加油。
大学文科有效教学将焦点锁定在教学活动发生之后的学生发展变化上,这必然会提高高校和教师对学生的重视程度和关注程度,要求教师不仅关心教案、课件、素材和教学目标等因素,更关照学生课堂表现、后续学习和理解程度,确保学生认知变化和知识增值。这一转变一旦完成,学生的发展进步将成为大学文科教师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这将会从两个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方面,以学生为工作重心,会传递教师的殷切期待,期待效应的奇妙作用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以学生为工作重心,教师自然而然地会增加对学生的各种投入,增加学生学习动机激发途径的探索。而“事实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才是保证学生学习投入的上策”[4],学生的认真投入是其深入学习、内化吸收的前提。大学文科有效教学引入所带来的以上转变都有益于唤醒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在教师引导下对学习不断投入,最终促进他们成功成才。
(三)改变大学文科教学困境。
大学文科有效教学不仅能促使高校和教师思考、定位,审视教育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意义还在于通过各方面努力改变当前大学文科教学的困窘境地。因为有效教学是促成高质量教学的基本保障,提高教学质量,最终以有效教学为前提,只有实施有效教学,才能解决教学质量低下的问题,切实提高大学文科教学质量。大学文科教学所面临的困窘之境呼唤有效教学,将有效教学理论应用到大学文科教学中,既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摒弃,又是引领当前大学文科教学走出困境的有益探索。
三、大学文科有效教学实践探索
(一)教学内容:整合更新。
大学文科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大学生积极参与并能动地思考,而对所学课程是否感兴趣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投入程度的高低。目前,一方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现代校园,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日益便捷,另一方面,大学文科的课堂知识还停留在五年前、十年前甚至更早的知识体系。学生可以用很短的时间获取所学知识,必然对课堂教学丧失兴趣,进而游离于课堂之外。要改变这一现状,有必要在遵循大学教学内容更新的规律下,及时调整大学文科教学内容,去繁就简,重组重构,保证科学性和逻辑性的基础上,凸显知识的更新进程,站在学科的前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大学生思考和创新。只有如此,大学文科教学才可能是有效的,才可能为国家培养出高质量人才。
(二)教学方式:灵活有效。
有效教学效果的达成还依赖于有效教学方法的实施。提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探索,研究者多会想到基础教育,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相较而言,基础教育更注重教育教学方法的摸索和思考,高校则更注重科研和思辨能力的培养。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目前大学文科生的学习积极性偏低,能动性不强,急需激发和培养,加之他们期望老师“能根据自身和学生实际,进行教学方法变革的尝试”[5],所以大学文科课堂需要更加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设置新颖的导入,引起学生注意,为学生持续不断地关注教学内容埋下主线;设置反馈思考环节,设法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状况,尽可能当堂了解,当堂反馈,及时引导学生思考;有效借助网络,保证学生全员参与等。无论哪种方式,只要能促进学生认知发生变化,学识得到增值,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就是有效的;反之,就是无效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境加以调整。
(三)教学组织形式:适当放权。
一般高校文科课堂教学多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一位教师,四五十位学生,秧田式的座位排列加固定的教学内容。教师被要求按照既定的教学大纲和知识点囿于固定场所授课,改变课堂教学的权限较少。尤其是年轻教师疲于应对各类检查,没有权限更没有时间进行课堂改革的探索。这不仅影响了教师积极性的激发,而且大大影响了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追求。大学文科有效教学势必要求对教师予以适当放权,给予教师一定的权利改变和组织课堂,在制度规定的前提下,允许教师根据教学具体内容安排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甚至走出校园,让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教学评价:视角多元。
追求大学文科教学的有效性势必要求高校改变以往重科研轻教学式的教师评价,同时也要求改变以教师和教学为主忽视学生学业成就式的教学评价。有效教学追求“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每个层次都离不开学生自身的成长,高校教师评价必须围绕其为学生学业成就增值所作贡献开展,教学评价不能仅局限于课件制作、大纲修订和教案编写等内容,应以促进学生成长为导向。大学文科有效教学的评价应该多元化:既有教师层面的考评,又纳入学生层面的考评,既有既定教学材料准备的考核,又考虑学生学习效果,考核不应离开学生当前学业状况和后续学习潜能的评价。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有效教学虽然追求大学文科教学“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追求学生知识增值和身心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忽视教师及教师作用,只是转变了教师角色而已,极端以教师为主和极端以学生为主都是有效教学所反对的。
此外,在有效教学中,并不是教师投入得越多越好,而是讲求教学的效果、效益和效率,有效教学理论不应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增加教师工作量的借口。
参考文献:
[1]姚利民.有效教学涵义初探[J].现代大学教育,2004(5).
[2]冯丰.“有效教学”理论在高等教育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4(19).
[3]韦永琼.大学课堂教学困境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
[4]李焕武.有效教学的理念与行动[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3).
文科二本大学范文4
看到理工科毕业生拿着5位数的年终奖回家,毕业于南京某“211工程”院校的文科毕业生张慧不淡定了。“文科生工作难找,月薪不高。辛苦一年,年终奖竟比理工科生少了一个零。”曾经信誓旦旦选择文科,现在张慧颇有后悔之意。
根据第三方教育研究机构麦可思等对2012年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薪资待遇的调查显示,在薪酬排行榜的前十位中,理科专业占七席;排行榜的倒数十位则全部是文科专业,其中薪酬最低的是历史学毕业生,平均月薪仅为2 835元。
考虑到就业和待遇,文科在家长、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江河日下。在张慧曾经就读的高中,原来五五分的文理科班级数,如今已经变成了“文三理七”。
“我很难想象,未来高中的文科班会不会压缩到一两个,甚至为零?大学生读文科专业的出路会不会进一步压缩?”张慧说。
不可否认,这一担忧是社会发展、产业结构、高等教育综合作用下的一大难题。那么,反映到教育上的短板又是什么呢?
普通院校是就业质量不高重镇
“在国内,相比较重点院校的文科毕业生,就业质量、薪酬不高的问题更多地存在于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高专的文科毕业生中。”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别敦荣说。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由于国内高校办学定位不清晰,导致二本、三本院校本该缩减的专业没有减少,尤其体现在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开设上。“尽管人文社科专业不好就业,但每年都会新增人文社科专业,文科招生规模还在增加。”
究其原因,“在于相比较开设理工科专业,开设人文社科专业的条件不高,它不需要实验室、专任师资;而且,文科学习相对轻松的特点,也吸引了一些成绩一般的高中生入读”。熊丙奇说,“关注规模(尤其是靠学生学费维持运行的民办、独立院校),在乎怎样尽快开设专业、招收更多学生的逻辑,是文科生就业难的根源”。
与此同时,量的增加并没有带来质的提高。别敦荣认为,当前的文科教育普遍缺乏自身的优势和特色,许多高校虽然开设文科专业,但对专业优势、特色考虑得较少;大多数普通本科院校属于近10年新建的,专业建设的力度达不到要求。
“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师资严重不足。”别敦荣解释,教育部规定的生师比是181,但是有的文科专业的生师比竟高达501或601,这一情况在经管类、语言类、艺术类专业上尤为明显。“师资对学生质量的提高有直接影响,这也是造成就业难的一大原因。”
生师比问题一度让安徽省某地方高校新闻学教师张笑困惑。90人的课堂,使他的分组采访课“流产”,按照他15~20人一组的小班教学设想,90人便意味着占用5至6个课时,而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进度。
“学生常常因实习旷课,或拿实习的理由请假,我们当然不批准。但回头想想,如果让他们乖乖地坐在照本宣科的课堂,他们能不能找到工作都很成问题。”在张笑看来,地方高校的文科教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普通院校如何破茧而出
那么,要打破“史上最难就业的魔咒”,普通院校应该如何实现教育上的改革?
熊丙奇表示,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高专的文科建设,应当从办学定位出发,注重以“就业为导向”,即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招生规模。“一些惨淡经营的人文社科专业,不应大规模招生。”
而普通本科院校的文科教育,不仅要注重与社会对接,还要与高职高专拉开距离,与重点院校的文科教育加以区别。
别敦荣指出,普通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在一个人精神塑造上会有所区别。普通本科院校要在学生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上下功夫,更加注重长远的人文素质培养;而高职高专教育受到教育年限、专业、教育方式等限制,会更加注重职业能力、职业道德伦理的培养。
同时,普通本科院校受到教育模式、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也不可能花太多的时间、精力在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上做到全面,因此它的文科教育与重点院校注重全面发展、长远发展的文科教育还是有距离的。
针对普通院校文科教育的弊病,别敦荣认为,应重点抓好四个方面――抓专业建设,抓师资队伍,抓办学条件改善,抓质量保障。“必须明确自己的专业特点、优势所在,以满足社会需求;解决生师比过高的问题,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尽力改善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条件,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包括课程教学检查、课程评价等措施,让教学质量在每个环节都能得到保证。”
重点院校的文科定位之忧
张艺是北京某“985工程”高校中文系大二学生,大一结束时她所在的班级有4人转系,大二时,班里近半数人选修了第二学位,还有人陆续准备转系。
张艺告诉记者,许多同学当初是冲着经管类专业报考的,只是因为分数线达不到经管类专业,无奈之下选择了中文系。“他们迟早是要走的,只是‘只出不进’的现象普遍存在于文史哲专业,令人担忧。”
如果说基础学科因就业问题,在普通高校中“遇冷”尚可理解,那么重点院校文科生追逐应用性学科的趋势,是否意味着不同寻常?
别敦荣指出,现在有一种倾向,希望人人都重视教育的非功利性,但实际上能做到的只有极少数人,也只有极少数高校可能做到。重点院校就应当是这极少数院校,重点院校的文科教育应该更侧重教育的根本目的,将功利目的作为第二位的追求,与其他院校保持一定的距离。“遗憾的是,我国重点院校的办学品位不高,这是这些高校学生的不幸,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悲哀!”
在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元培学院副院长卢晓东看来,重点高校文科学生过分追求应用学科的倾向是一种误解,其根源在于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时间、机制都不对。
他解释,目前的大学报考,学生在不了解专业的情况下,易受社会、家长左右;家长出于孩子就业考虑,倾向于让他们选择应用性文科专业,这是产生追求应用学科的问题根源。“如果学生能在上完通识教育之后再选专业,他们的盲目性就会有所减少,情况也会有所改善,这也是宁波大学阳明学院、上海大学以及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改革的目的所在。”
从应用性学科“逆袭”至基础性学科的人也是有的。卢晓东告诉记者,去年9月,北大元培学院一名学生学习法律专业两年之后,经过深思熟虑,选择了基础文科专业――阿拉伯语。
10年预期下的双学位之争
德国一著名高校校长在毕业典礼上,把自然科学学生比作时代的列车,把人文学科学生比喻为驾驶列车的司机。
美国国家教育统计数据中心2008年的一项跟踪研究显示,虽然学术导向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起始收入要低于就业导向型专业毕业的学生,但是两者工资的差距在毕业10年之后基本消失。
别敦荣表示,西方言论中所指的文科生,主要指的是基础学科培养出来的人才,以国外大学本科生院和文理学院的毕业生为代表。他们的教育品位更高、看似不功利,却能对社会作更大的贡献。“然而,想要像美国那样,实现文科生的10年预期,中国的高等教育还差得很远。”
他指出,如今部分重点大学所做的改革,一方面改革的范围过小,整体上还是严格的专业教育;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双学位的教育改革,扩大学生知识面的举措恰恰违背了第一学位本身的价值,很多学生是因为实在无法逃离自己所在的专业,才去选修第二学位的。
“学中文的应该在中文第一学位上有优势,因为不喜欢中文转学经管等应用性学科专业,其真实目的是为了抛弃自己的第一学位。长此以往,一些文科基础学科专业可能会难以持续下去。由于转专业的限制,这些专业学生名册上可能还有学生,但实际上,他们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早已无心在这些学科专业学下去。”别敦荣说。
文科二本大学范文5
Abstract: The humanities quality is not only a basic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the found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rom "half human" to "whole person".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deviation of science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in humanities quality education goes against training of "whole person" quality by curr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of the humanities science quality of 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in Yunnan province.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of 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e need based on the foundation of the humanities science quality, carry forward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ities quality education with various ways and forms and create a successful path of the humanities quality education of 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with characteristic.
关键词: 素质教育;人文科学;理工科大学生
Key words: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humanities science;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3-0273-02
0引言
1948年,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因目睹民国期间大学教育存在的弊端以及由此带来的不良后果,深刻地体会到大学特别是理工科大学必须进行全面的文理素质教育。他分析了文理分家的危害,认为只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而不学习人文科学知识,就只能培养出“半个人”“畸形人”或“残缺人”,而不能培养“完全人”。为此,他专门在清华大学做了一场题为“半个人的时代”的精彩演讲,并呼吁清华人、国人乃至国外的人们“走出半个人的时代”[1]。为避免成为畸形发展的“半个人”,理工科大学更应该加强人文科学素质教育,着力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1现状调查:人文科学素质的偏失不利于“全人”素质的培养
为了更好地把握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科学素质的基本现状,本文以云南高校为例,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了云南省6所高校的部分理工科专业在校大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87份,回收率为98.7%。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1 科学认知的矛盾性与思想观念的功利织调查显示:62%的理工科大学生比较关注国内外大事,关注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尤其是对与自身关系密切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关注;66.3%的学生认同“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做出贡献”,98.4%的学生认同“做人比做事、做学问更重要”;75.9%的学生认同“诚实守信”是判断人品的试金石。但也有14.4%的学生反对“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11.8%的学生赞同“金钱比人格名誉重要”,42.8%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生存赚钱”。
上述情况说明:云南省理工科大学生既关注国内外大事,也关注自身的利益问题,尤其是功利化思想应引起重视;人生价值观虽然较为成熟和理性,但对形势与问题的科学判断与深刻认知还比较茫然和困惑,表现出一定的矛盾性。
1.2 心理成熟滞后生理成熟诱发身心健康隐忧调查发现:当面对困难和挫折时,67.9%的学生表示“有信心克服困难和面对挫折”“能够主动控制和调整好心态”;但是,也有8.5%的学生表现出“听天由命,顺其自然”的消极心理,甚至产生“寝食难安,心理恐惧”(占6.1%)的心理问题,而98.4%的学生则不同程度地面临着经济压力、学业竞争、就业忧虑、情感困惑的现实压力。
上述情况说明:尽管云南省多数理工科大学生表示具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较强的耐挫能力,但由于大学期间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成熟期和心理发展过渡期,往往表现出心理上的成熟滞后于生理上的成熟现象[2]。这使得他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容易产生一定的焦虑情绪和压抑心理,并对其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需要注意加强教育疏导工作。
1.3 知行不一伴随积极性与吸引力的弱态并行调查结果显示:90.7%的学生认为“理工科大学生应该文理兼修,全面发展”,94.1%的学生认为学习人文科学课程“有利于拓展知识、提高素养、促进发展”,89.8%的学生表示“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程基本能够满足自身发展需要”,但96.5%的学生同时也认为“应结合理工科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增设人文科学选修课”。同时,调查还发现,理工科大学生一方面普遍认为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能够“锻炼自身能力”“丰富课余生活”“促进身心健康”,但另一方面却对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似乎并不十分积极。例如,表示“经常参加”的学生仅占25.1%,“偶尔参加”的学生占63.6%,“没有参加过”的学生占10.2%。
上述情况说明,云南省多数理工科大学生能够客观地认识人文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希望结合理工科大学生实际,多增设一些人文科学选修课;同时,多数学生认可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作用,但参与热情不高。这既说明了云南理工科大学生存在知行不一,也说明了校园文化活动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还有待加强。
1.4 教育改革的高期望性与全面发展的多途径化调查发现: 66.7%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理工科大学生的成长成材很重要”“作用很大”,并对《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的教育作用持肯定态度;但是,也有高达89.1%的学生希望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师生互动,教学相长”,85.5%的学生期望“通过形象化的教育来补充理论教学的不足和增强课堂吸引力”,97.3%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应该与社会实践相结合”,98.8%的学生支持“改革考核方式,多样化、科学化评定学生成绩”。
上述情况说明,云南省多数理工科大学生认可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促进学生成长成材的积极作用,但其高比例的改革期望也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实效性不仅需要大力加强,提高云南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更需要多措并举。
2路径思考:多措并举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科学素质
2.1 将人文科学素质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一是在观念上,理应把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教育放在与自然科学或专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政策引领,切实把人文科学素质贯穿于理工科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二是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应该更加重视学科渗透、文理交叉,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三是在人才培养上,应该大力推行通识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充分发挥人文科学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一是要在内容深化上下功夫,加强教材建设,与时俱进地更新知识,丰富教学内容;二是要在方法改革上下功夫,以增强实效性为核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三是要在实践创新上下功夫,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尝试问题式、探究式、讨论式等多样化的教育教学形式。
2.3 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人文精神校园文化活动是开展人文科学素质教育的鲜活载体,对培育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熏陶作用。为此,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一是要注意把握舆论导向,在倡导多样化的同时,必须弘扬主旋律,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恶;二是要注意提高针对性,增强吸引力,不追求华而不实的轰轰烈烈,而在于寓教于乐,融效于行;三是要重视氛围营造,充分发挥校训校风、精神传统、人文讲座、景观雕塑等有形和无形的文化元素,陶冶情操,砥砺品格。
2.4 激励理工科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磨砺成长在理工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①要注意实践教育的长效化,把理工科大学生的实习实训与社会实践教育有机结合,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并建立制度化的长效机制;②要倡导实践教育的学分化,将理工科大学生的实践教育纳入学分制范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要倡导实践途径的多样化,鼓励学生通过创造发明、科技竞赛、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等灵活多样的社会实践途径来锻炼提高自己,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在社会实践中获取新知、磨练意志、提升境界。
2.5 打造善于做人、敏于做事、精于做学问的师资队伍教师在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科学素质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既是学生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人文科学素质教育的引路人。具体而言,一是要善于做人,即教师要德行高尚、率先垂范、立德树人,以高尚的师德情操感染学生、教化学生;二是要敏于做事,即教师要教书育人,自强不息,尚思尚行,引领学生积极进取,脚踏实地,言传身教,有所作为;三是要精于做学问,即教师要学高为师,精研学术,探究学理,研教结合,以研促教,以教促学,既要教研相长,更要引导学生探究真理,不断攀登知识的高峰,以自己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风格影响和教育学生。
2.6 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人文营养一是要注意挖掘和整理有利于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科学素质教育的文化资源,使之更好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二是要做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传承与教育活动,把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传承与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在批判继承中发扬光大;三是要注意借鉴国内外大学在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科学素质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尤其是要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和成功经验,以便取长补短,综合创新,实现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科学素质教育的本土化和特色化。
3结论
人文科学素质是理工科大学生从“半人”走向“全人”的基础。科学与人文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而人文科学素质则是理工科大学生从“半人”走向“全人”的基础。因此,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教育对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而促进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教育,既需要观念上的解放思想和锐意创新,更需要在实践中开创出独具特色的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科学素质教育的成功之道。
参考文献:
[1]徐葆耕.走出“半人时代”[EB/OL].(2012-04-20)[2014-06-30]./Article/Print.asp?ArticleID=2700.
文科二本大学范文6
关键词:文科女毕业生;就业;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3-0198-02
自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需要,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趋严峻。而因社会上某些招聘单位用人观念的偏差,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尤为突出。女生即使拥有与男生同等的学历、能力及健康的身体,但是因为性别限制往往被拒之门外。而在人们的教育观念中,“重理轻文”的倾向素来存在并潜在影响着不同学科学生对未来的期望值。因此,文科女大学生就业歧视有过之而无不及。了解文科女生的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寻找其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有效策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选取我国西部某H大学大四文科女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在查阅文献基础上,广泛吸纳多方意见,制定问卷调查提纲,并在信效度检验基础上不断完善。问卷设计了24道题,客观题20个,主观表述题4个。调查随机发放问卷300份,覆盖全校10个院,回收270份,回收率为90%,有效率90%。
一、文科女毕业生就业基本状况
(一)文科女生就业情况描述
由图一可知,已经找到工作的女生在整个人文科女大学生中所占的比例为37.41%。其中有27.78%的学生找到工作并且比较满意。目前没有找到工作的女生与找到工作的女生人数比例相当,为38.89%。有20.74%的文科女生将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但是经过访谈得知,11.35%的学生考研原因是“就业难”现象严重,考取研究生是为了为将来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增加一个筹码。由此说明,文科女生就业难现象严峻,就业情况很不乐观。
(二)文科女生就业期望
就业期望是指毕业生希望获得的就业岗位、就业地区以及薪水标准等的综合体现,是大学生对工作的要求。就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理性的就业期望,有助于大学生有的放矢地寻找工作,避免因非理性期望而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如图2所示,H大学文科女生最想从事的职业依次为公务员、教师、人力资源、记者、文秘、营销人员以及自由职业者等。这主要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专业不同,对职业的要求各异;其二,因为问卷覆盖是个文科院,每个学院的发放比例相当,因此可以推断H大学文科女生的最热衷于公务员、教师等行业,和公务员职业薪资水平高、工作稳定不无关系,选择教师则和人们对女生职业的期望以及稳定因素有关。总之,文科女生首先倾向于选择稳定性比较强的工作;其次,倾向于选择公务琐碎、门槛不高、可替代性强的职业,比如文秘、营销等职业。
(三)职业选择影响因素
根据调查分析可知,在选择职业时,H大学文科女生的考虑因素依次为:工作稳定性、个人发展空间、薪资水平、地域、个人兴趣、工作环境以及家人意见等。可以发现,和前面理想职业要求的相同,“稳定性”为文科女生求职的首要影响因素之外,注重“个人发展空间”,能够进入施展自己能力、薪资水平较高的用人单位是影响她们择业的重要因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有将近46.73%的女生选择想在“在离家比较近的地方”,这样就缩小了女生就业地域范围,无疑加大了女生找到理想工作的难度。
二、文科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分析
通过调查得知,没有找到工作的文科女生中,她们认为尚未找到工作的关键因素是:性别歧视、专业不好以及自己的就业期望过高。而学历不高、学习成绩不好以及缺乏求职技巧已然不再是求职过程中的关键。可见,“性别歧视”是女生求职过程中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政府应该在维护市场公平上制定相应保护性措施和正确的引导措施。
认为自己“专业不好”的女生占26.75%,仅次于“性别歧视”选择人数。笔者认为文科专业相对于应用性较强的理工科而言,市场需求量相对较小,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毕业生对自己专业的理解不够,对求职定位不准,信息灵敏度有待加强。
其中,“对自己的就业期望过高”、“没有社会关系”也是文科女生认为尚未找到工作的原因之一。通过比较,我们还发现,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认为“就业难”的现象更为严重,对不公平的不满与找到工作的持平。
(一)用人单位性别歧视
虽然,我国现行法律明令禁止性别歧视,但是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条件上明确规定“限招男生“或者在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使许多和男生具有相同条件,甚至比男生优秀的女生被轻易地拒之门外。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传统的“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的弱化,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与男性拥有同等的地位及权利,但是因为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性格及社会期望的影响,当事业与家庭不能兼顾时,女生更加倾向于家庭利益的维护。第二,因为生理因素不同,就业后的女大学生处在生育的最佳年龄阶段,难免会对其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用人单位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限招男生”能够使其免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实现利益最大化。第三,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用人单位会抬高招聘要求,以便于“大海捞金”。
(二)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
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应该适应市场对人才规格的需求。但是相对于市场经济的需求,我国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比较滞后,这主要表现为两点。其一,高校缺乏市场需求旺盛的专业;其二,高校往往设置了市场需求过剩的专业[1]。
不仅如此,我国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还有“趋同性”,即忽视劳动力市场对人才规格的需求,盲目追求多学科、多专业以及综合化,致使学校教学特色不明、专业布局不合理。
据麦可思公司公布的近年来大学生失业量最多的前10个专业统计数据,表明英语、计算机、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会计学、电子信息工程等本科专业为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很大的原因,就是这些专业是重复设置最多或者与市场需求脱节的专业[2]。
而文科类的专业在上述问题的呈现上有过之而无不及,加之其专业可替代性强,更加剧了文科类学生就业的竞争压力。
(三)职业期望过高
通过调查可知,文科女生倾向于选择稳定性较好、工资水平较高的单位,想从事公务员职业的女生占很大比例。这和女生自身的性格因素以及社会舆论对其期望不无关系,但是也不排除她们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生活优越,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改善文科女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建议
(一)减少用人单位性别歧视现象——落实法律保障机制
因就业机会不公平,就业起点不公平,文科女大学生的表达能力强等优势常常被忽略,这是其就业难的主要问题之一[3]。在就业市场,违法现象依然屡见不鲜。我国诸如《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法》等都明文规定了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但因为法律在现实中的落实和贯彻情况不佳社会对劳动力市场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保障女性就业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干预机制还不完善等原因,在文科女大学生就业权利受侵害的时候未能及时起到保护作用。
因此,想要尽可能地弱化用人单位对“性别”的限制,需要完善的法律保障制度以及操作性强的法律执行机制。
(二)消除专业设置趋同与滞后弊端——优化高校专业调整途径
造成我国高校专业设置趋同与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高校外部原因,也有高校自身的原因。所以,要消除专业设置的弊端,就必须优化专业调整途径,即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须遵循市场经济及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做到以下几点。
1.高校从自身实际出发,发展优势专业
不同的院校具有不同的特点,每个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着眼于实际,优先发展自身的优势专业,办出特色。
2.进行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扩大高校专业设置自
高校专业设置趋同与滞后的问题,实质上是专业人才培养数量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因此,高等院校在设置新的专业时,应该进行专门的大规模的市场调研并充分论证,进行科学的专业人才市场需求预测。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重视专业设置问题,加大对专业设置的宏观指导及管理力度,扩大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的自。
3.公开毕业生就业信息,减少专业设置的盲目性
教育主管部门可委托专门机构定期地进行大规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和信息整理,并公开详细信息。以便高校及时了解到不同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以及各专业布点状况,减少专业设置的盲目性。
(三)正确定位职业期望,转变就业观念
通过调查可知,H大学文科女生毕业后多倾向于从事公务员等相对稳定、薪资高、就业环境好的职业,选择范围的缩小使其“就业难”现象加剧。毕业生可以转变非国企不去、工资不高不去,非经济发达地区不去的就业观念,结合人才市场需求及自身实际状况,以长远开阔的眼界去选择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积极学习、积累经验,使职业理想行走在工作的途径上。
参考文献:
[1]何岸,杜学元.高校专业设置雷同问题浅析——以四川省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