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酵素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酵素的作用范文1
酵素的作用:(1)取营养均衡的植物精华,健康管理,改善酸性体质。(2)内含人体必须的丰富的生物酶、益生菌、维他命、矿物质。(3)调整肠内环境,促进排便,消除便秘。(4)肥胖者消除多余脂肪,偏瘦者体重恢复正常。(5)可预防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胆固醇、高尿酸等生活习惯病。(6)酵素的活化作用可促进新陈代谢,达到美容效果。(7)调节内分泌,调节免疫。
酵素的吃法:每天早晚各食用30毫升,可用水稀释,3至5倍的温水,40度水温正好,可以最大化的激发酵素的活性。肠胃敏感者饭后服用,若与药物同时服用可间隔一小时。
(来源:文章屋网 )
酵素的作用范文2
刚接到辩题,我觉得我们很幸运,因为在现今强调素质教育的同时没有人会否认师德的作用。但是在深入挖掘辩题之后,我们又有点迷惑,辩题说的是教学质量,我们是不是把教育和教学给混淆了呢?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努力脱离开教育的大范畴,单纯从教学角度,来分析师德的作用,最后我们得出结论,即使是从升学率,考试分数来衡量的教学方面,师德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我们无法否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技巧等等对于教学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要说的是,教师有了一桶水,甚至一缸水,他要怎样去把这一碗水传授给学生,更有甚者是给还是不给的问题。哲学观点认为,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对于教师而言,师德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能力,改造能力,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具备的精神状态。
教师是典型脑力劳动者,怎么可能完全脱离开自己的意识形态而进行单纯的机械劳动。看到自己的同龄人当了官,发了财,心里有了不平衡。说得多、做得少,甚至认为课堂上接打手机、酒后上课、课外打打麻将等等,都是生活小节无伤大雅。工作时马马虎虎,无精打采,这样会不影响教学质量吗?
在教师的劳动过程中,除了上课以外,有更多的时间是不能明确规定的,备课10分钟和准备10个小时,效果会一样嘛?有的教师厚积薄发、善于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而有的教师照本宣科、敷衍了事,这些可选择的灵活性使得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成为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酵素的作用范文3
一、提升审美意识,树立审美情趣
优秀的美术作品具有无穷的魅力,人们在欣赏时完全陶醉其中,整个心情都感到非常的快乐。伟大的美术作品有优美的特征,这种美对唤起人们美的追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其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训练人的感觉器官,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是美感训练的最佳途径。在接受美术教育时,学生通过对客观形式的对称、均衡以及统一,节奏与韵律等规律的感悟,从而获得对形式美的把握。这对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力以及创造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进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使其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充分享受由美术作品带来的精神愉悦的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审美知识,提高了审美意识,启迪了审美智慧,树立了审美理念。一切教育活动中都渗透着审美教育。
二、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在美术课堂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对自己的创作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真正实现创新教育目标。学生在绘画、手工创作过程中,运用不同于他人的方法,发现工具特殊的用法以及材料的新用途,另辟蹊径的美术创作构思和绘制新颖作品都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美术学习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构思独立绘制自己喜欢的图画,进行各种手工设计以及非模仿的各种作品。学生通过参阅有关资料正确理解美术作品,对一些伟大的艺术作品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也是美术创造能力的体现。同时,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时,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美术感兴趣,才能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课堂上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观察力也会更加敏锐,想象力更加丰富,才能积极地吸收美术知识,培养美术技能,从而表现出强烈的创作欲望以及创作激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三、完善思想道德品质,提升道德修养
做人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崇高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情操,这是最基本的。在美术教育中,每一个伟大的艺术作品背后都有一个深刻的历史背景故事,在欣赏这些作品时,可以利用这些感人的故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使学生在艺术作品中感受到复杂的人生以及纷繁的社会,从而感悟出为人处世的道理。
酵素的作用范文4
【关键词】:音乐教育;素质教育;促进
【中图分类号】G420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精神要求越来越高,面对这一心理需求,也为了更好的构建和谐社会,国家逐渐将针对性的经济、技术发展策略拓展至国家、国民的全面性发展。音乐教育对国民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地位,尤其是在祖国未来的希望-学生的身上效果更为显著。音乐教育具有提高审美、升华情感等功能,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智力和创造力的提高等。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紧密相连。
一、 音乐教育的功能性
(一) 教育性
大部分的人认为音乐的优美性才是打动人的关键所在,其实不然,音乐的外衣的优美的旋律,但是其真正的灵魂是内涵和思想。一首赋有丰富内涵的音乐可以让人产生共鸣,从而净化心灵。业界的作曲家们谱写了大量积极向上的儿童音乐作品,其目的就是教育学生拥有高尚的品格和乐观向上的心态。如儿童歌曲《一分钱》是教育孩子要有拾金不昧的精神,《让我们荡起双桨》也是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作品。外国音乐作品如此,如肖邦谱写的钢琴练习曲《离别曲》给学生以爱国精神的启发。
(二) 情感性
有学者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小部分的智商和大部分的情商。音乐则可通过旋律、节奏、音波、声波等刺激人们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智商和情商都处于发育阶段,获得良好的音乐教育能刺激情商的提高,加大成功的砝码。
(三) 审美性
音乐是一项优美的艺术,其本身就以“美”示人,有的体现在旋律上,有得体现在歌词上,或者两者都有。如中国歌曲《草原之夜》、《长江之歌》等都歌颂的我国大好河山,描述其美景;又如外国钢琴音乐《梦中的婚礼》给人旋律上的优美,情感上的想象。由此可见,人们接受音乐教育之后也会加强审美能力,进而延生到生活的各方面。
(四) 渗透性
在我们的生活中,音乐无处不在。也因如此,音乐能够对人产生“潜默移化”的作用。音乐教育则利用了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积极思想的渗透,在不知不觉中转变学生的意志,让其朝着好的方向前进。如《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革命歌曲能够激发学生爱国情怀以及珍惜得之不易的幸福今天。
由此可见,音乐教育是一项独特的文化教育,看似不重要,却往往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发挥最大的教育效应。
二、 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促进
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作用是潜在的,较长的,较深的,但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证明,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促进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发育。对于学生来说,记忆力是非常重要的。经研究表明,在记忆枯燥的单词、公式、定义时伴以轻缓的音乐可以有助于效率的提高。音乐可以使人放松心情,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下能够最大限度的接受外界信息。如今音乐家们还专门针对记忆力这部分谱写了专门的音乐。另外想象力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能力之一。音乐分为语言性和非语言性,语言性音乐即歌曲,其歌词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有方向的联想,非语言性音乐如器乐则需要学生更丰富的想象力。之所以说音乐可以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育,是有相关科学证明的。神经生理学家表示,人的大脑分为左右半脑,左半脑具有显意识功能,主要掌管人类的逻辑思维能力;右大脑则具有潜意识功能,掌管人类感性思维能力。前文提到音乐是可以提高人类情商的,可见它是有助于开发人类的右大脑。一般人来说,左大脑的运用度较高,然而开发右大脑使左右大脑协调运作能够让学生变的更加聪明,更富有创造力。
第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前进尽管给人们带来了丰厚的物质享受,同时让人们的生活压力、精神压力也与日俱增。根据社会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国民心理疾病的比例逐年上涨,抑郁、犯罪、自杀等消极行为都与现代高压力生活有着必然的联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相比成人来说更为薄弱,成年人尚且如此,对于学生就更应该重视心理变化。众所周知,音乐可以舒缓压力,轻柔的音乐可以让学生调节心理,平复心理;激情的音乐可以让学生发泄心中郁结,减轻心理负担。心理的健康直接关系到身体的健康,医学研究表明,患有癌症的病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心理没有得到纾解,郁结于心,加快癌细胞的增长,最终患病。由此可见,音乐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舒缓学生的压力,让其身心健康茁壮成长。
第三,育德,传承中华美德。品德是素质教育的评判标准之一,良好的品德即学生应该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信念、道德、理想和行为等。音乐在育德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乌克兰有一则寓言故事里提到:“一个人手里抓住小提琴,他就不会干坏事。”可见音乐可以提高人们的品德。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拥有的传统美德享誉世界。作为学生,有传承中华美德的义务。几千年前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意为音乐可以修养身心,有助于完善人的品格。如此看来,音乐是达成学生素质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
三、 结语
在我国迅速发展的今天,教育已然是国家的根基,没有优秀的下一代,就没有国家美好的明天。为了国家能够拥有更广阔的天空,对于下一代的教育应该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只有受到全方位素质教育的学生才能适应多元化的世界。音乐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手段,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重视学生的音乐教育,为其创设优良的音乐教育环境,让其从身体到心理,再到精神都健康茁壮的成长,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最终让这些希望的花朵为国家建设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顾笑瑜;论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03期
[2]许迪迪;谭勇;音乐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影响[J];歌海;2008年第06期
酵素的作用范文5
关键词:普通话教学 教学效果 情感因素 教学策略
普通话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语言环境、社会背景、学习者的性格特征、认知方式、语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与动机、学习策略等个人差异;教学大纲、教学条件、测试机制以及教师的语言水平与认知能力、教学态度与方法等客观因素。但近年来人们对非智力因素――情感因素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表明:学习者缺乏学习动机、自信心或过于焦虑会阻碍语言输入到达学习者的内部学习机制,从而影响语言的习得。教师不能以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学生,就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师情感因素在普通话教学中的作用
1.教师的人格魅力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普通话课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师生用语言进行交流。在这种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身上所体现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教师的人格魅力表现为一个相信和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和肯定的话语、一个贴切而生动的肢体语言。对学生来说,“亲其师”才会“信其道”,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对教师在情感上比较亲近时,才会对教师传授的知识乐于接受。如果教师缺乏一定的人格魅力,就无法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也无法把课堂组织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也就无法实现教与学的双赢,可以说,人格魅力是一种“亲和力”,这种力量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
2.积极的情感评价是教学成功的保证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感进行准确的评价,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普通话教学过程设计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也是普通话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然而,忽视或错误估计学生情感去选择教学方法,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决策时,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情感进行准确的评价,了解他们对那些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因素的看法、态度和感受,分析什么样的教学过程才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由此确定出能够促进积极情感发展的教学策略,最终达到“以情优教”的教学目的。
3.乐观向上的教学心境是教学成功的前提
教学心境是一种细微的、平静而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状态。它影响着教师的整个教学行为表现。心境可以蔓延到其他事物上,具有某种心境的人会以这种心境对待周围的人或事。教师的教学心境对整个课堂气氛有“定音”的作用。教师良好的心境可以使师生相处和谐,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兴趣。教师的冷漠、缺乏关怀和同情的心理环境,会使师生之间产生隔阂,形成认识上、情感上的各种障碍,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乐观向上的教学心境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
(二)普通话情感教学策略
1.丰富课堂内容,调动主体情感
在普通话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位,选择能满足学生需要和兴趣的教材:话题贴近生活,学后能从中受益非浅;内容亲切,学生感到文章不再是说教,而是朋友间的聊天;最新的信息,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鲜活的语言,学生兴奋;难易程度适中,文章短小精悍,易于学生学习和操练。总之,所选教材能够充分调动主体情感使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学习普通话。教学内容的意义性、趣味性会使学习者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除了教材内容,老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普通话的学习也有很大影响。在授课中应多使用现代化的媒体教学手段,增加课堂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唤起学习者的求知欲和参与欲,融普通话教学于情景之中,刺激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增强普通话教学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2.注重情感投入,提高教学效率
普通话课是一门全方位调动学生感官感受的课程,对情绪、情感的感受异常敏锐。这种敏锐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效果,从而进一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取得教学上的成功,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良好的品德及合理的能力结构,而且还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积极的感情投入,合理运用自己的感染力。
教师的情感投入是指教师运用心理活动的“情感”活动规律,借助语言、文字、面部表情、行为动作等方式向学生传递思想感情信息,实现师生相融的一种心理活动。在普通话教学中,教师的情感投入要收到实效,必须善于运用积极的情感投入方法。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其次,要对学生的感情进行有效的疏导和激励。注意引导积极情感,升华一般情感,排泄消极情感。教师对学生的消极情感,不能迎合,要给以细致的分析,耐心的教育,使其自觉排泻,保持心理的明净,从而轻装前进。
3.开展积极评价,强化成功体验
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感予以积极评价,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和不足。通过互评或师评,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自信体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成功与否,会在心理上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成功体验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成功后所产生的自我满足、积极愉快的情绪感觉。成功与表现是相互联系的。有机会表现,才有机会获得成功。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应利用每个学生的优点,让他们在适当的机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发掘自身的潜力,这将极大地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建立。普通话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评价主要采用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以语言交流为途径的评价方法。 一是以行为观察为途径的评价方法。在许多情况下,人的内在情感还会通过外显的行为反映出来。虽然两者有时候会不一致,但通过长期、仔细的行为观察,可以对个体的情感状态做出准确的推断。所以,教师在普通话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科学的观察方法来考核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判断出他们对于普通话学习活动的情感反应。
情感因素是一组复杂的心理因素的组合体,它对普通话教学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学生应该了解自己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个体潜力差异,发挥自身的优点,克服缺点,以此努力学好普通话。而作为老师应充分调动情感因素,帮助学生排除学习的心理障碍,同时,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调动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只有将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有机结合,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蔡敏.论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情感评价[J].中国教育学刊,2004,(3)。
[2]王绳媛.普通话表达中的不良心态分析及调控[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3,(9)。
[3]刘隽,王晓红.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7,(4)。
酵素的作用范文6
1.时代呼唤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教育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这是社会发展对人类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充满矛盾变化的世界经济会给人们带来这样那样的心理压力,人们如何面对成功,面对失败,面对挫折,甚至面对灾难,这将取决于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即人们的心理素质,这是决定竞争成败的重要条件。因此,素质教育应该特别强调和重视心理素质教育。
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它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的症状和表现,而且指一个人应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也就是说,健康与适应从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来评价。目前,我们有的学生虎背熊腰,但性格孤僻,缺乏朝气;体壮如牛,但胆小如鼠,意志薄弱;膀大腰圆,但心胸狭窄,空虚颓废;忸怩胆小,忧郁、依赖、神经质,人际关系不良等已成为当前学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遗憾的是不少教师对这个问题尚未予以重视。在一定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在一切不利的条件中,对人威胁最大的莫过于不良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加强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刻不容缓,在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
3.正确认识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3.1学校应该是学生的乐园;学习应该是学生的需求、乐趣、享受。目前,在教育的指导思想上仍一味地追求高分,偏主科、设重点,使教师、家长、学生都背上沉重的包袱,而心理负担最大的还是学生,违背心理规律教育手段,加重了学生的思想负担和学习压力,使他们更加丧失学习的兴趣,造成心理上各种矛盾的激化和混乱,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学习。
3.2社会因素;学生求知欲强,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敏感,又敢于幻想和冒险。但是一些消极思想和生活方式,加上不良宣传的误导,同样冲击着身心还很幼稚的学生,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干扰他们的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3.3家庭因素;放纵、溺爱的家庭,导致自私、任性、粗暴、孤傲、异常心理等,残缺家庭日益增多,对学生造成的心理创伤也是不可低估的。父母离异、家庭不和而放弃了对子女的教育,使子女产生委屈,抱怨仇恨等情绪,造成自卑、孤僻、偏执、逆反等病态心理。走向极端的家庭和不利的家庭因素,使学生心理素质不健康。
3.4个体因素;学生特别是青春期非常注意外表形象。个头高低,长相好坏是造成他们自傲、自卑、多疑等不良心理的重要因素。性心理的发育成熟,使他们的注意力更多地转向异性,出现幼稚和盲目的早恋意识,学习和升学的竞争,人际关系的紧张所造成的心理压力都容易导致焦虑、悲观、抑郁、冷漠、孤僻、恐惧、偏执等异常心理。
4.全面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1学生心理健康维护;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包括:①智能训练,针对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设计不同的训练活动。②学习心理指导。即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③情感教育。
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控制、调节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进行相关的训练和自我表达、放松训练。④人际关系指导。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关系学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活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和原则。⑤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⑥自我心理休养指导。通过训练和指导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自己,并在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始终做到能较好地悦纳自己。
4.2心理行为矫正;这是面向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开展的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属矫正范畴。①学习适应,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等。②情绪问题。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如抑郁、恐惧、紧张、忧虑等。③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打架、胆怯等。④身心疾患,主要指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如神经衰弱、失眠、神经性强迫症等。
5.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要求和人心理发展的规律而提出的。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5.1科学性原则;心理品质教育必须坚持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科学化。在教学中,教师要有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同时耐心正确地回答学生的各种问题,摈弃那种自以为是、主管武断的做法。
5.2现实性原则;由于目前大多数学校缺乏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因此要根据本校实际,教师实际的教育能力,学生发展水平和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5.3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原则;学校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正面教育,同时注意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展个别谈心,个别辅导。
5.4活动性原则;根据实践性、应用性的需求,在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中,应创造性地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角色扮演、绘画、想象、辩论、演讲表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参与中、在亲身体验中获取成长与发展。
6.灵活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6.1优化教育环境;“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同样创造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及至知识才能的形成,无不受到健康环境的熏陶和影响。所以学校应力图优化校园环境,营造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育人氛围。
6.2加强心理卫生知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可以通过系统传授、专业讲座、办报刊专栏,组织讨论等,介绍心理学,心理卫生知识,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内容、标准有所了解普及宣传心理卫生知识,健全心理卫生教育的系统工程,使这项教育真正得到社会领导重视,家长支持。
6.3注重教学活动的心理卫生;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学习。因此,注意教育活动中的心理卫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体现因材施教原则,改进教育方法,合理使用评价手段,防止因过多使用否定性评价而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