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酵素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酵素的作用范文1
酵素的作用:(1)取营养均衡的植物精华,健康管理,改善酸性体质。(2)内含人体必须的丰富的生物酶、益生菌、维他命、矿物质。(3)调整肠内环境,促进排便,消除便秘。(4)肥胖者消除多余脂肪,偏瘦者体重恢复正常。(5)可预防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胆固醇、高尿酸等生活习惯病。(6)酵素的活化作用可促进新陈代谢,达到美容效果。(7)调节内分泌,调节免疫。
酵素的吃法:每天早晚各食用30毫升,可用水稀释,3至5倍的温水,40度水温正好,可以最大化的激发酵素的活性。肠胃敏感者饭后服用,若与药物同时服用可间隔一小时。
(来源:文章屋网 )
酵素的作用范文2
刚接到辩题,我觉得我们很幸运,因为在现今强调素质教育的同时没有人会否认师德的作用。但是在深入挖掘辩题之后,我们又有点迷惑,辩题说的是教学质量,我们是不是把教育和教学给混淆了呢?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努力脱离开教育的大范畴,单纯从教学角度,来分析师德的作用,最后我们得出结论,即使是从升学率,考试分数来衡量的教学方面,师德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我们无法否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技巧等等对于教学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要说的是,教师有了一桶水,甚至一缸水,他要怎样去把这一碗水传授给学生,更有甚者是给还是不给的问题。哲学观点认为,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对于教师而言,师德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能力,改造能力,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具备的精神状态。
教师是典型脑力劳动者,怎么可能完全脱离开自己的意识形态而进行单纯的机械劳动。看到自己的同龄人当了官,发了财,心里有了不平衡。说得多、做得少,甚至认为课堂上接打手机、酒后上课、课外打打麻将等等,都是生活小节无伤大雅。工作时马马虎虎,无精打采,这样会不影响教学质量吗?
在教师的劳动过程中,除了上课以外,有更多的时间是不能明确规定的,备课10分钟和准备10个小时,效果会一样嘛?有的教师厚积薄发、善于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而有的教师照本宣科、敷衍了事,这些可选择的灵活性使得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成为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酵素的作用范文3
通常意义上的智力发展,有人以为那是文化课的任务和功能,事实上那是对学校体育课的误解与偏见。学生的智力水平,表现为思维能力的水平,主要反映了学生对事物观察、想象、判断、处理、迁移、创新的心理活动水平。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在体育活动中,能通过观察法、对比法和示范法的运用,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观察、判断和模仿迁移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技术动作的练习与纠错,有利于促进学生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对动作要点有本质的理解与掌握;通过活动比赛和各种体育游戏,可以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及应变能力。
从生理学角度来看,体育运动能提高学生身体状态,改善生理机能,促进大脑的发育,为学生从事智力活动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所以,体育课是以不同运动形式为载体,实现肢体对抗的外在形式引申为内在人脑间的智慧较量,实现运动技能内化的一个过程,体育课具有鲜明的智力发展的作用。
二、运动健康
学校体育对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学校的体育教育表现为体育课、课间操、眼保健操、校园舞蹈、阳光锻炼等不同的教育形式。学生在各类体育活动中能达到健康体质和掌握运动形式与技巧的效果,同时这些体育活动也是学生阳光成长及终身发展的有利保证。作为普通公民,我们平常的运动形式一般是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跑步等,显然这些运动形式与技能大部分是从学校中学得的,足见学校体育对提高社会健身运动的作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良好发展,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需求。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体现学校体育的社会功效,学校体育需要树立终身体育教育的思想,运用终身体育教育理论和方法,激发每个学生的体育兴趣,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通过学校的体育教育,让学生走向社会后,不仅具有强健的体魄,而且具有一定的体育素养,以适应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使学校体育凸显社会性的张力。
三、情感价值
体育,离不开活动、游戏和比赛,在各种不同的体育形式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小组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竞争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提升了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从而陶冶高尚的情操。由此可见,丰富的体育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提升了学生的价值观。
1.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在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相关项目中,采取集体注视下完成个人练习、小组练习、整体练习等训练形式,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竞争参与、和谐共进的意识;采用合理的活动比赛和体育表演,同时配以恰当的评价机制,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在同等条件下的进取精神。因此,学校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能较好地动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竞赛或练习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2.顽强的意志和品质
良好的体育成效,除了自身先天条件外,需要的是长期磨炼。在体育活动中,学生从运动的陌生到适应,再从适应到熟练,是模仿、矫正、练习、掌握的历程。在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学生克服一个又一个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困难或障碍,且每前进一步往往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胜利也常常取决于“再坚持一下的力之中”。所以,长期、系统的体育教育,能有效地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3.陶冶高尚的情操
在体育教学、课外锻炼和各种体育竞赛等活动当中,学生都能获得各种强烈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体验具有鲜明、强烈、丰富、多样、易变等特点,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特殊的作用。
4.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
体育是一门渗透美育的学科,体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多姿多彩的学校体育中,教师科学地运用各种教法手段,如各种队列练习与技术练习,各种体育竞赛与表演,各种游戏与表演,都可以使学生受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熏陶,并获得丰富的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美的欣赏,建立健康的审美观念,提高自身鉴赏美、创造美和表演美的能力,从而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性格。
酵素的作用范文4
一、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
《乐记》云:“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的确如此,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中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中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中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例如:我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大型声乐曲《黄河大合唱》,通过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气势雄伟、磅礴,展现了中华
民族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溢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形象和“火”一般的激情,给人一种向往美好,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祖国,我永远热爱你》等歌曲,在雄壮或抒情、优美的旋律里,使中学生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人民的勤劳勇敢,唤起他们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使命感,从而培育他们爱国、爱民的深厚感情。
二、音乐教育与情意素质。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极注重培养中学生的情意素质,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性格”从广义上是指人的情意素质,它包含着情感、思维、兴趣、气质、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它常伴随着一切智力活动。中学生在学业和将来的事业上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养成。而音乐教育是心灵的塑造,是情感的培养,是个性的发展,是辅助非智力因素养成的好帮手。音乐教育正是在潜移默化的音乐欣赏,器乐的演奏,歌曲的演唱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展开无限的想象和联想,获得音乐所表现的思想和意境,获得情感的陶冶和培养。电影插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从孤独的失去母爱的孩子口中唱出,曾使千百万个孩子和电影观众奉陪着流下同情的泪。如演奏乐曲或表演节目,能表演出色,必须一丝不苟,热情积极,全身心地投入训练与演出。音乐的集中性、精微性、表现性及形象性,要求学生具备非智力因素的诸要素,从而形成一种坚韧不拔的情意品质,这种品质会赋予他们对学习的高度自觉性和责任心,使学生会思维、会求知、会生存,对他们以后事业和人生有很大的帮助。
三、音乐教育与智能素质。
古今中外众多的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都是音乐艺术的爱好者,音乐对人的意识和思维的催发作用在他们身上得到了神奇的体现。如:孔子、沈括、马克思、列宁、爱因斯坦、托尔斯泰、歌德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登上事业成功的顶峰,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除了他们有超群的知识结构,开阔的视野和惊人的毅力外,他们都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不仅从音乐中获得了高尚的娱乐,美的享受,重要的是他们惯于在诱发灵感的音乐中,凝聚自己熟虑的科学构想,使自己的思维得到充分的活动和梳理,激发大脑的兴奋点,把思维引向深处。如爱因斯坦所言:“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他六岁开始学小提琴,小提琴伴着他走过了孤独的小学和中学时代,音乐启迪着他的智慧和灵感,丰富着他的精神生活,为他潜心探索科学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因此,音乐教育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智力良好发展的基础。在音乐教育中,特别是器乐演奏时,手、脑、眼、耳互相协调和配合,能提高大脑反应能力和耳手的灵敏度,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基础上,提高学生理解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演奏时手指动作越复杂,越灵活,越娴熟,对大脑神经系统越有联系和得到锻炼,使大脑灵敏、聪慧。同时,训练学生“音乐的耳朵”,能听懂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开阔学生的视野,能获得和追求美好的事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更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为培养学生的智能素质打好基础。
四、音乐教育与身心健康素质。
酵素的作用范文5
关键词:普通话教学 教学效果 情感因素 教学策略
普通话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语言环境、社会背景、学习者的性格特征、认知方式、语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与动机、学习策略等个人差异;教学大纲、教学条件、测试机制以及教师的语言水平与认知能力、教学态度与方法等客观因素。但近年来人们对非智力因素――情感因素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表明:学习者缺乏学习动机、自信心或过于焦虑会阻碍语言输入到达学习者的内部学习机制,从而影响语言的习得。教师不能以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学生,就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师情感因素在普通话教学中的作用
1.教师的人格魅力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普通话课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师生用语言进行交流。在这种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身上所体现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教师的人格魅力表现为一个相信和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和肯定的话语、一个贴切而生动的肢体语言。对学生来说,“亲其师”才会“信其道”,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对教师在情感上比较亲近时,才会对教师传授的知识乐于接受。如果教师缺乏一定的人格魅力,就无法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也无法把课堂组织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也就无法实现教与学的双赢,可以说,人格魅力是一种“亲和力”,这种力量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
2.积极的情感评价是教学成功的保证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感进行准确的评价,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普通话教学过程设计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也是普通话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然而,忽视或错误估计学生情感去选择教学方法,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决策时,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情感进行准确的评价,了解他们对那些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因素的看法、态度和感受,分析什么样的教学过程才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由此确定出能够促进积极情感发展的教学策略,最终达到“以情优教”的教学目的。
3.乐观向上的教学心境是教学成功的前提
教学心境是一种细微的、平静而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状态。它影响着教师的整个教学行为表现。心境可以蔓延到其他事物上,具有某种心境的人会以这种心境对待周围的人或事。教师的教学心境对整个课堂气氛有“定音”的作用。教师良好的心境可以使师生相处和谐,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兴趣。教师的冷漠、缺乏关怀和同情的心理环境,会使师生之间产生隔阂,形成认识上、情感上的各种障碍,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乐观向上的教学心境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
(二)普通话情感教学策略
1.丰富课堂内容,调动主体情感
在普通话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位,选择能满足学生需要和兴趣的教材:话题贴近生活,学后能从中受益非浅;内容亲切,学生感到文章不再是说教,而是朋友间的聊天;最新的信息,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鲜活的语言,学生兴奋;难易程度适中,文章短小精悍,易于学生学习和操练。总之,所选教材能够充分调动主体情感使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学习普通话。教学内容的意义性、趣味性会使学习者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除了教材内容,老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普通话的学习也有很大影响。在授课中应多使用现代化的媒体教学手段,增加课堂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唤起学习者的求知欲和参与欲,融普通话教学于情景之中,刺激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增强普通话教学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2.注重情感投入,提高教学效率
普通话课是一门全方位调动学生感官感受的课程,对情绪、情感的感受异常敏锐。这种敏锐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效果,从而进一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取得教学上的成功,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良好的品德及合理的能力结构,而且还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积极的感情投入,合理运用自己的感染力。
教师的情感投入是指教师运用心理活动的“情感”活动规律,借助语言、文字、面部表情、行为动作等方式向学生传递思想感情信息,实现师生相融的一种心理活动。在普通话教学中,教师的情感投入要收到实效,必须善于运用积极的情感投入方法。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其次,要对学生的感情进行有效的疏导和激励。注意引导积极情感,升华一般情感,排泄消极情感。教师对学生的消极情感,不能迎合,要给以细致的分析,耐心的教育,使其自觉排泻,保持心理的明净,从而轻装前进。
3.开展积极评价,强化成功体验
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感予以积极评价,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和不足。通过互评或师评,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自信体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成功与否,会在心理上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成功体验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成功后所产生的自我满足、积极愉快的情绪感觉。成功与表现是相互联系的。有机会表现,才有机会获得成功。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应利用每个学生的优点,让他们在适当的机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发掘自身的潜力,这将极大地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建立。普通话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评价主要采用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以语言交流为途径的评价方法。 一是以行为观察为途径的评价方法。在许多情况下,人的内在情感还会通过外显的行为反映出来。虽然两者有时候会不一致,但通过长期、仔细的行为观察,可以对个体的情感状态做出准确的推断。所以,教师在普通话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科学的观察方法来考核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判断出他们对于普通话学习活动的情感反应。
情感因素是一组复杂的心理因素的组合体,它对普通话教学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学生应该了解自己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个体潜力差异,发挥自身的优点,克服缺点,以此努力学好普通话。而作为老师应充分调动情感因素,帮助学生排除学习的心理障碍,同时,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调动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只有将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有机结合,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蔡敏.论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情感评价[J].中国教育学刊,2004,(3)。
[2]王绳媛.普通话表达中的不良心态分析及调控[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3,(9)。
[3]刘隽,王晓红.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7,(4)。
酵素的作用范文6
1.时代呼唤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教育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这是社会发展对人类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充满矛盾变化的世界经济会给人们带来这样那样的心理压力,人们如何面对成功,面对失败,面对挫折,甚至面对灾难,这将取决于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即人们的心理素质,这是决定竞争成败的重要条件。因此,素质教育应该特别强调和重视心理素质教育。
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它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的症状和表现,而且指一个人应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也就是说,健康与适应从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来评价。目前,我们有的学生虎背熊腰,但性格孤僻,缺乏朝气;体壮如牛,但胆小如鼠,意志薄弱;膀大腰圆,但心胸狭窄,空虚颓废;忸怩胆小,忧郁、依赖、神经质,人际关系不良等已成为当前学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遗憾的是不少教师对这个问题尚未予以重视。在一定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在一切不利的条件中,对人威胁最大的莫过于不良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加强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刻不容缓,在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
3.正确认识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3.1学校应该是学生的乐园;学习应该是学生的需求、乐趣、享受。目前,在教育的指导思想上仍一味地追求高分,偏主科、设重点,使教师、家长、学生都背上沉重的包袱,而心理负担最大的还是学生,违背心理规律教育手段,加重了学生的思想负担和学习压力,使他们更加丧失学习的兴趣,造成心理上各种矛盾的激化和混乱,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学习。
3.2社会因素;学生求知欲强,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敏感,又敢于幻想和冒险。但是一些消极思想和生活方式,加上不良宣传的误导,同样冲击着身心还很幼稚的学生,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干扰他们的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3.3家庭因素;放纵、溺爱的家庭,导致自私、任性、粗暴、孤傲、异常心理等,残缺家庭日益增多,对学生造成的心理创伤也是不可低估的。父母离异、家庭不和而放弃了对子女的教育,使子女产生委屈,抱怨仇恨等情绪,造成自卑、孤僻、偏执、逆反等病态心理。走向极端的家庭和不利的家庭因素,使学生心理素质不健康。
3.4个体因素;学生特别是青春期非常注意外表形象。个头高低,长相好坏是造成他们自傲、自卑、多疑等不良心理的重要因素。性心理的发育成熟,使他们的注意力更多地转向异性,出现幼稚和盲目的早恋意识,学习和升学的竞争,人际关系的紧张所造成的心理压力都容易导致焦虑、悲观、抑郁、冷漠、孤僻、恐惧、偏执等异常心理。
4.全面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1学生心理健康维护;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包括:①智能训练,针对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设计不同的训练活动。②学习心理指导。即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③情感教育。
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控制、调节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进行相关的训练和自我表达、放松训练。④人际关系指导。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关系学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活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和原则。⑤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⑥自我心理休养指导。通过训练和指导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自己,并在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始终做到能较好地悦纳自己。
4.2心理行为矫正;这是面向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开展的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属矫正范畴。①学习适应,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等。②情绪问题。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如抑郁、恐惧、紧张、忧虑等。③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打架、胆怯等。④身心疾患,主要指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如神经衰弱、失眠、神经性强迫症等。
5.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要求和人心理发展的规律而提出的。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5.1科学性原则;心理品质教育必须坚持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科学化。在教学中,教师要有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同时耐心正确地回答学生的各种问题,摈弃那种自以为是、主管武断的做法。
5.2现实性原则;由于目前大多数学校缺乏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因此要根据本校实际,教师实际的教育能力,学生发展水平和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5.3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原则;学校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正面教育,同时注意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展个别谈心,个别辅导。
5.4活动性原则;根据实践性、应用性的需求,在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中,应创造性地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角色扮演、绘画、想象、辩论、演讲表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参与中、在亲身体验中获取成长与发展。
6.灵活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6.1优化教育环境;“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同样创造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及至知识才能的形成,无不受到健康环境的熏陶和影响。所以学校应力图优化校园环境,营造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育人氛围。
6.2加强心理卫生知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可以通过系统传授、专业讲座、办报刊专栏,组织讨论等,介绍心理学,心理卫生知识,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内容、标准有所了解普及宣传心理卫生知识,健全心理卫生教育的系统工程,使这项教育真正得到社会领导重视,家长支持。
6.3注重教学活动的心理卫生;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学习。因此,注意教育活动中的心理卫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体现因材施教原则,改进教育方法,合理使用评价手段,防止因过多使用否定性评价而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