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朗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长恨歌朗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长恨歌朗诵

长恨歌朗诵范文1

乙:我们怎能忘记?火烧般的灼痛, 让苦难的人民在历史的抽搐中挺直脊梁。我们不能忘记!撕心裂肺的创伤,曾让一个民族嘶喊出惊天动地的声响。请欣赏诗朗诵《又到九一八》作者 XX市作家协会主席 谭XX;朗诵***

丙:灾难深重的祖国啊,你被日寇的屠刀宰割的一片狼藉。生灵涂炭,尸横遍野,河山破碎,悲歌四起。不屈不挠的华夏儿女拿起刀枪,用鲜血捍卫正义。请欣赏诗朗诵《千秋正义 万古雄风》作者 XX市诗词协会副主席 荀有卿;朗诵***

丁:难以抚平的伤口,悲愤的血浆在疤痕上凝聚,填满义愤的胸膛,枪口涌出一股股怒气。前进,这是胜利的呐喊,气贯长虹,让寒地黑土战栗。请欣赏诗朗诵《胜利的呐喊》作者 XX广播电视台副台长 .郭XX;朗诵:***

甲: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我们的抗联战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今天祖国的繁荣。让我们用最崇敬的心情,祭奠不死的英灵。请欣赏诗朗诵《致敬,我们的抗联英雄》作者 XX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杨XX;朗诵***

乙:警报再一次响起,告诫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可重演,那三十万双愤怒的眼睛,还在喷射怒火,我们用怎样的行动,来把三十万屈死的灵魂慰藉?请欣赏诗朗诵《警报声又一次响起》作者 XX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 张XX;朗诵***

丙:历史是一面镜子,照的见黑暗,也照的见光明;历史是一部著作,记录了丑陋,也记录了光荣。请欣赏诗朗诵《牢记历史的叮咛》作者:XX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胡XX;朗诵:***

丁:昨日的伤痛,还在延续,血写的国耻,谁能忘记?埋在地下的堆堆白骨,至今呐喊着不报冤仇不愿为泥。渗入地下的斑斑鲜血,依然发出讨回血债的声声凄厉。 请欣赏诗朗诵《卢沟桥的狮子》作者 XX市诗词协会副主席 李XX;朗诵***

甲: 凝望七十年前的风紧雨急,长长的黑夜中盼望,等待着黎明的晨曦,那是泪洗的中华呀,血染的大地。请欣赏诗朗诵《一座纪念碑在诉说曾经的勇猛与视死如归》作者 XX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高XX;朗诵***

乙:羞辱的黑夜啊,母亲的悲伤,令苍天大地也为之哭泣。光明的今日啊,巨龙的腾飞,让中国人扬眉吐气!请欣赏诗朗诵《中华民族的脊梁》作者 XX市作家协会会员 陈XX;朗诵***

丙:愤怒的野草,被九月的风雨点燃。白山黑水,被九月的警报声震撼。华夏儿女,不会让历史重演,国破家亡的日子,永远一去不会复返。请欣赏诗朗诵《不忘国耻强我中华》作者XX市作家协会会员 杨XX; 朗诵***

丁:哀思的黄,悲痛着的惨状。燃烧的白蜡烛,在缅怀抗日英烈的墓前涌出泪光。请欣赏诗朗诵《历史留下来的痛》作者 XX市作家协会会员 赵XX;朗诵***

甲:狭路相逢需亮剑,剑锋所指向东洋!忍让只会纵恶鬼,训兽还需动刀枪。请欣赏诗朗诵《勿忘国耻 血债血还》作者 XX市作家协会会员吕XX;朗诵***

乙:硝烟弥漫的昨天,告诉人们:历史曾经是火与血的战场。一个结束屈辱的民族,终于用鲜血写出了四个大字发愤图强。请欣赏诗朗诵《自立自强》作者 XX市作家协会会员 钱XX ;朗诵***

丙:世界不会忘记,数千万士兵和平民,倒在了法西斯的屠刀旁。历史是公正的,邪恶的罪行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请欣赏诗朗诵《为了历史的不忘》作者孙ZZ;朗诵***

丁:我要放声高歌,热泪能温暖祖国山河;我要尽情的舞蹈,激情能掀起大海狂波。请欣赏诗朗诵《壮歌嘹亮中国》作者 姜XX;朗诵***

甲:大写的刀枪是仇恨,大写的豪情是奋进,大写的民族是英雄,大写的怒吼是天问。请欣赏诗朗诵《大战士》作者王XX;朗诵:***

乙:一个觉醒的民族,承受住了悲哀和危亡。一个崭新的中国,不再是任人宰杀的羔羊。沉痛的反思,在铮铮誓言中化为中华崛起的力量!请欣赏诗朗诵《长城,不朽的丰碑》作者 杨XX;朗诵***

丙:血染的记忆是一首凄惨的长恨歌,从九一八那天开始到处流浪。沉睡的大地猛然惊醒,吹响抗战的号角,在东北大地进行了一场英勇的抵抗。请欣赏诗朗诵《历史的呼唤》作者铁XX;朗诵***

长恨歌朗诵范文2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改革 多维互动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019

多年来,国内高校“外语热,母语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一问题引起了决策层和研究者的关注。2010年2月10日,人民网登载了教育部给全国政协提案的复函,文中指出:“大学语文课程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高等学校应结合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重视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语文必修课改为选修课[1],其实在此之前,已陆续有高校这样更改课程类别了。近年来,大学语文不断被边缘化的境况不能不引发我们对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大学语文课程由民国时期的“大一国文”演变而来。1978年以来,大学语文课程成为高校普遍开设的人文类基础性公共课。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它在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从微观角度来看,当前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明显的不足就是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格局。据有关资料显示,45%的学生认为大学语文教育课程死板、缺乏生机,65%以上的学生认为当前的语文课程急需改进教学方法。根据湖南高校语文教育现状调研报告可知,不少高校的语文教育者依旧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2]……这对于学生的兴趣激发、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不利因素和负面影响。

由一份关于37所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现状的调查数据可知,就课堂教学方法而言,49.25%的学生对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期待较高;30.33%的学生对从问题出发的研究性教学十分感兴趣;仅有10.88%的学生对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感兴趣[3]。由此可见,大学语文迫切需要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以“多维互动”的方式来重构课堂,这是教学方法改革的新趋势。

二、重构“多维互动”语文课堂的价值

“多维互动”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是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和具体学情状况,借鉴国内外高校相关课程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它努力改变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强调课堂教学的多向交流,是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和文本之间等多向互动反馈的过程。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多向交流较之单向交流和双向交流有着更加显著的效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对于构建新型的大学语文课堂具有重要价值。

“多维互动”的教学方式不再是教师满堂

灌,而是留给学生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广泛参与教学,从而锻炼其多方面的能力,如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特别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一教学方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师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对话、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多维互动”教学方式符合创新教育理论

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倡导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主体观;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确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三、“多维互动”教学方式的实践探索

“多维互动”教学方式的运用,首先有赖于施教者对课程教材的深入研究。如何用好有限的课内时间并延展课外时空显得十分重要。教学中选择课内精读和课外泛读的办法处理教材,有助于增大课程的学习容量。同时,在教材解读的备课过程中,广泛搜集信息,包括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档,充分利用网络时代各种载体的教学资源认真备课,变换教学思路,把“如何教”与“如何学”“如何互动”纳入备课之中。例如,教学《秋水》时,教师在备课中应了解学生已经在中小学阶段学过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对“望洋兴叹”“贻笑大方”等内容相当熟悉,而且通过电视、网络对庄子已有程度不同的了解。教师可以针对这样的学情,布置课前思考题,让学生回归整篇课文的文本阅读,借助网络搜集电子文献,解读课文中所表达的庄子哲学思想,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和交流。

其次,着力推进“多维互动”的教学实践,努力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等、看、听的状态,尝试让其在对话、讨论、演讲、辩论、编演小戏等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在课堂上锻炼学生的分析思辨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将其延伸到课外。例如,教学《长恨歌》时,在运用质疑法解读难点后,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外诵读全诗,思考作品的主题,课堂上则组织“《长恨歌》主题之我见”辩论会,让学生就爱情说、讽喻说、双重主题说、身世寄托说等发表个人的见解,使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养成积极探索,乐于实践的学习品质,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多向互动,提升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在应用“多维互动”的教学方式时,还需要分析工科、文科、艺术等不同专业学生的共性和差异,研究适应其专业培养和个性发展需求的教学课型。例如《湘夫人》这一课,对于工科生可采用诵读翻译教学法,对于文科生可采用改编故事或剧本的以读促写之法,而对于艺术生则可采用配乐朗诵或谱曲吟唱等教法,激活学生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兴趣和能力,促使“多维互动”的教学方式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欣晚.人大将大学语文改为选修课[N].深圳特区报,2013-11-12:A17.

[2]张弦.大学语文教育现状及改进建议[J].新课程研究,2015(1).

[3]梅健.大学语文课程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7(3).

作者简介:

长恨歌朗诵范文3

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是以学生为本,抓好三个立足点,即学生能够接受(考虑学生水平)、学生愿意接受(考虑学生兴趣)和学生应该接受(考虑市场需求)。具体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更新教学观念,重新定位教学目标

高职大学语文既不同于中学语文,又不同于本科大学语文。中学语文侧重于“工具性”的培养,本科大学语文侧重于“人文性”的培养。而高职大学语文介于两者之间,它包含了培养“工具性(即应用能力)”和“人文性(即人文素质)”的双重功能。所以,高职大学语文既不能讲成“五马分尸式”的“高四语文课”,也不能讲成“蜻蜓点水式”的“作品导读课”。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这就在本质上要求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一方面要把人文性放在第一位,使语文课尽可能生动活泼,让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熏陶和感染;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改编教材

当前,许多学校采用的教材为本科教材,这些教材的共同特点是:一是以古文为主,缺少现代文;二是偏重文学作品,轻视精美文;三是突出作品欣赏,忽视语言能力的培养。而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的文字水平较低,理解能力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面对这样的学生,如果强迫他们去分析寓意深远的文章,描写远离他们生活的人物,势必会造成教学相克。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教材要适应大多数学生的现有水平,要在必要和可能之间找到最佳接合点。

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我们的教材应侧重选择通俗易懂、篇幅短小、经典时尚且有强烈感染力的文章和文学作品。同时,要实现人文教育和语言训练的并重兼顾,通过渗透民族精神、公民道德、人生观、荣辱观、人格与尊严、自重自爱和自强不息等内容,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强烈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基础上,训练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在学生愿意接受的基础上,引导他们领悟人生哲理和职业道德。

三、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为了与本科院校争夺就业市场,在强调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培训的同时,忽视了对学生语文能力及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为了打造合格的人才,摆脱“高四语文课”的阴影,高职大学语文除应更进一步培养学生朗读、写作、口语表达等语言应用能力外,还应加强以下内容的教学:

1.传承作品中优秀的精神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其高尚的人格品质。许多文学作品都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华,表现了华夏儿女的情怀节操、品格修养,体现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志趣爱好,对学生精神品格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孔子“见贤思齐”的人格品质、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道德境界、屈原“兴国存君”的爱国情感、杜甫“穷年忧黎元”的忧国忧民情怀、韩愈“为文养气”“养气致盛”的精神活动,无不表达出作者高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以及他们对社会人生的积极思考。

2.抛弃中学单篇课文讲读模式,实现融文史哲为一体的综合研究。“文”,即关于作品本身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研究;“史”,即关于与作品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的研究;“哲”,即关于作品所体现的哲学理念的研究。这样讲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作品与社会、自然、作者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技能。

3.将教学内容分为精讲与泛读两部分。泛读课文作为精讲课文的补充,是布置给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可以是本作家的其他作品,也可以是同类作家的其他作品。这样既可以满足吃不饱同学的求知欲望,又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四、从学生兴趣出发,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奇是兴趣的源头。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已很难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所以,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革。

1.适当采用朗诵、演讲、辫论、表演、讨论等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有“讽喻说”“同情说”“长恨说”“自伤说”“矛盾主题说”等多种说法,教学时可先将这些不同的说法向学生作总体介绍,然后由学生先围绕一种认同的说法去查阅资料,然后写成发言稿,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同样,这篇课文又可采用辩论式教学方式,先从学生的发言稿中提炼出两派较集中的观点,形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这样也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长恨歌朗诵范文4

古典诗词教学方法可以说铺天盖地,众说纷纭。也可以看出,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许多老师在这方面颇有造诣。但我根据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的成效与否,忍不住还要浅谈自己鄙陋之见。古典诗词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高考模式的影响,教师反复对学生进行规范化训练,以解题应试的思想主导古诗词鉴赏。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是成长的个体特征,一味投入到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上,注重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情商的培养,况且有些学生情商水平本来就很低。学生情商低,不但语文素养得不到提高,而且对智商和成长的各个方面都有严重的影响。

一、至亲至爱的亲情

亲情是中国传统大化的底蕴。注重亲情是中华文化区别于他国文化的鲜明特征。古代文人将亲情注入自己作品中,读起来让人或激情澎湃,或温情荡漾,久久不能平息。例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当韩愈被贬,到达蓝田关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于是他写了这首诗送给韩湘,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和亲人的心情。韩愈侄孙湘是韩愈唯一的亲人,在年老被贬时,亲人来送,肝肠寸断,这种亲情,需要老师带领学生创设情境,反复吟诵来体会诗歌的浓浓亲情。类似的古典诗歌还有杜甫的《春望》《月夜忆舍弟》,思乡情结,也是亲情的体现。

老师的教学方法应该是灵活多变的,诵读、创设意境、交流感受、情感互动等方法都可以运用。但在教学中,一定要瞄准提高情商的目标,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去感染学生,让他们孝敬父母,关爱家人,尊老爱幼。

二、真挚纯洁的友情

交友是青少年比较喜欢的活动,但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他们并不了解。现在社会中,好多青少年交上一个不好的朋友误入歧途,不堪回首。甚至,网友成群,做尽坏事。最近,不也有上海中学生这一不为人齿的丑恶事件吗?语文老师要利用古典诗歌这一阵地,灌输给学生“志同道合,健康高尚”为原则的朋友才为真正的朋友这一友谊观。李白的送别诗比较多,约160首左右。在教材中,如《送友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受,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教师要遵循教学原理,依据新课程标准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突出情感和价值观教育。

三、坚贞不渝的爱情

现在青少年的成熟比较早,对爱情的追求多由于性心理的成熟及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早恋现象严重。理想主义爱情、功利主义爱情占大多数,这就玷污爱情这神圣的内涵。语文老师应该重视中学生爱情观的教育。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把爱情意识与更为深广的宇宙意识融为一体,他尽情讴歌了宇宙自然的壮美和生命青春的短暂,从而突出显示了人间真挚爱情的弥足珍贵。白居易的《长恨歌》把爱情的美和力量表现得那么神奇,《琵琶行》让我们看到弃妇对真正爱情的渴望,李清照人比花瘦,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等。这些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消除他们对异性的盲目追求与恐惧,让纯洁的爱情之花开在学生心中,为他们的人生幸福打下情感基础。

四、宅心仁厚的同情心

现在社会,人们越来越缺少同情心,不只是青少年,就连这个社会都变得冷酷了,最近,出现了一些见死不救事件及交通事故重复碾压伤者现象。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着眼未来,利用古典诗词这块小小的阵地,教育青少年富有同情心。古典诗词中,身处困境的杜甫却喊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心声。白居易的《卖炭翁》体现了达则兼济天下的同情心。教师要在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关爱弱势群体,尊老爱幼,让学生眼神里透露出善良,成为温情的一代。

五、炽热的爱国情怀

最近,好多国家利用南海领土争端来骚扰我国安宁,肆意扩充实力,祖国边疆不宁。但好多青少年好像知道甚少,甚至告诉他,他好像事不关己。有的学生升国旗时都不严肃,甚至让老师督促升国旗。这对教学一线的老师来说,其实就是失败,不管学生成绩如何,一个不爱国的人,注定行之不远,甚至知识越多越对人民越有害。高中教材中,屈原的每一首诗,尤其是《离骚》,都体现了他痛苦而又忠贞的爱国情怀。杜甫、陆游、文天祥等爱国诗人的诗在教材中频频出现,这里不再分析。这里要说的是,教师要直接强迫学生爱国,可能太机械了,反复朗诵这些诗篇,并且和现实处境相结合,效果会更好。愿我们语文教学能把爱国主义思想渗透到学生心田,化为实际行动。我的教学在这方面颇有成效,好多学生报考了军校并成为祖国栋梁。

六、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教师要通过语文教学中的古典诗词教学达到提高学生情商的目的。屈原在艰苦的环境下仍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自己美政的理想矢志不渝。李白写了《行路难》,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写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刘禹锡遭谪贬,但还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虽然处于困苦失意中,但意志不消沉,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诗歌时,要尽量用诗所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来感染学生,切忌机械地为了高考而学习古诗词。

长恨歌朗诵范文5

【关键词】本科院校 语教专业 古代文学 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高等教育要“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要“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此一规划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转型指明了方向。近三十年的高等教育改革中,各级各类大学都非常重视学术研究,各类高校排名榜也突出科研能力、科研成果这一评价标准。此种做法本来是无可挑剔的,但由于管理上的一刀切,致使一些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专业特色被忽视。这一现象,在本科院校的高等职业教育类专业上尤为突出。而作为传统专业的语文教育,以及该专业的基础课程古代文学,这一问题最为明显。本文即以本科院校语教专业古代文学课程为参照,探讨其课程教学与改革,以期对高等教育强化“技能型人才培养”精神的落实途径,进行有益的探索。

教学内容向作品选读倾斜

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可分为两大板块:文学史和作品选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该课程教学,一般是在文学史讲述的基础上,引入作品赏析,以印证文学史的某些结论,加深理解。故而两大板块的比重一般为6:4,这一比例在现有本科院校的语教专业上基本保持下来。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语文教育专业更强调技能和实践,其文学史与作品选的教时比重应该倒过来,按照4:6或者3:7分配。

文学作品选的教学,以培养作品的综合赏析能力为核心,将文学作品赏析与文史知识拓展、古为今用转换结合起来,实现作品的多角度、多学科、多方位、多层次解读。就教学过程而言,文学作品选读教学比较迫切的问题是,要处理好新选篇目和已学篇目的关系。目前语教专业的古代文学课程,大多使用于非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两卷)、《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三卷)。三卷本《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由作品、注释、提示三个环节组成,在知识处理上非常适合语教专业。但这个教材有个问题,即元代以前部分,约85%的篇目已在中学教材上出现过。对于熟悉的篇目,除复习外,应该增加新信息,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重新感知、体验作品。这些新信息应涉及多方面,如:字词解释、版本差异、意象分析、题材渊源、作者评价、观点争鸣,有些信息甚至可能要颠覆以前的认识,有些可能要允许多种观点并存。这就要求教师适当了解中小学语文教材。对于陌生作品,尽可能多选,且作为教学之重点展开。限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所选新篇较少,可以适量增加一些该教材之外的篇目。作品选讲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处理好中学已学作品教学与未学作品教学的关系。否则,语教专业古代文学课程就变成了中学语文的复习。

教学内容偏向作品选读的同时,对文学史的教学内容要有所取舍。文学史的教学,应减少过于学术化的个案、专题探讨,突出宏观性、整体感、线索功能,实现帮助学生构架该学科知识体系的目的。这一知识体系,不仅是文学史发展演变线索,更应该有演变规律以及重要作家与此一规律的关联。一般来说,一流作家、主要文体、突出的文学现象、重要的作家流派,都应该介绍到。文学史的教学,同样要处理好复习旧知识和增加信息的关系。最理想的方法是,将已有知识的复习置于新信息、新知识的接受中。大学教育,要适当注意知识和学术视野的拓展。这种拓展既需要教学过程中提纲挈领的贯穿和介绍,也可以通过学术报告会、选修课等途径来完成。

教学重点突出语文教育能力的培养

由于招教考试制度的改革,语文教育专业的就业越来越严峻。为了拓宽就业口径,有些高校则提倡语教专业的“大语文”教学。此一做法,以内蒙古河套大学“大语文,多证书”培养机制最具特色。即,将语文教育专业与文秘、新闻、对外汉语等专业的培养方向、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就业目标等进行交融渗透,引导学生在获得本专业毕业证书的同时,可考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1]。此种做法,表面看来最有成效显著:三年完成4个学科的教学,考取多个证书。但是,以考取证书为目的的教学,似乎过于短视。笔者认为,语教专业的教学与大学教育目的一致,实为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多几个证书。因此,语教专业应该坚守自己的阵地,应以语文教育教学能力为培养核心。

语教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对于古代文学课程而言,作品赏析能力是重中之重。赏析能力培养过程中,要突出两个特点。第一,要有层次性。所谓层次性,就是教学要体现一个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过程。古诗文教学,必然要经过字词的诠释、内容的描述、意境的拓展性想象、思想与价值的概括提炼、知识与价值的延伸等几个层次。但每个层次的赏析因文而异。切忌如同鉴赏辞典一样面面俱到,更忌讳层次之间没有联系,不知所云。第二,要有情境。所谓情境,一是诗文本身所展现的情境,这要依赖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审美感受能力完成;二是教学展示的诗文情境,这要靠教师的语言描述、教具展示调动学生思维、情感的参与完成。第二种情境创设的能力,需要学生反复感受、训练,才能有所提高。

总体而言,语教专业古代文学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应包括两种能力。第一,培养小学语文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学科知识和能力。第二,引导学生将已掌握之知识、能力转化为小学语文教学能力。前一种能力的培养,大学教师相对比较容易做到。后一种能力,由于没有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且又没有与此相关的小学语文教法课程,多数教师没有培养意识。这就要求语教专业的教师主动接触小学语文的现场教学,从中汲取营养,用于指导自己的专业教学。

教学过程凸显综合性能力训练

古代文学是语教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它必须服从于整个专业的总体规划。同时,也应该与相邻的课程之间共同协作,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从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这一目标来看,古代文学的教学与以下几门课程有所交叉。

第一,小学语文教材与教法课程。许多院校的语教专业,安排的都是中学语文教材与教法。这种定位与语教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有所偏差,应该选择面向小学语文的教学与教法课程的教材。古代文学与教材教法课程结合,一则可以熟悉当下小学语文教材;二则可以进行小学语文教材与教法的分类,以古代文学为个案,掌握课程教材、教学的一些特点;三则可以适时适地选择一些诗词篇目,运用教材教法课程的原理,在限制时间内完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进行训练。

第二,书法课程。小学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就是过硬的钢笔字和粉笔字书写能力。古代文学与书法课程的结合,就是通过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字书写训练,品味作品内容,将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完美结合,在两种艺术的结合中实现审美再体验。“两字”训练还可以与古典诗词的背诵结合,进行训练、检查,分别计入平时成绩,纳入各自课程的考核之中。为了避免学生以急救式完成,可以按期分次收交,比如一周交一次,每周进行部分批改、评析。

第三,现代汉语课程。现代汉语的语音训练,可以纠正方言语音;诵读训练,更有利于古代诗文朗诵。可以针对训练内容,选择一些古代文学作品。如,训练文字读音,最好选择先秦作品,因为先秦文学作品的单音节词、较现在更为陌生的语法,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咬字、吐字。而训练学生的朗诵能力,最好选择唐诗宋词,《长恨歌》就特别适合朗诵。这两门课程的结合,古典诗文可以作为普通话训练的题材,普通话训练又可以促进古典诗文的背诵、体会。

古代文学课程借助其他课程,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这种跨越课程界线却保持各自特色的做法,对于节省教学时间、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实现立体教学非常有利。

参考文献:

长恨歌朗诵范文6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时偏少,学生缺少热情

当前大学语文课在一些院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定位上还是因循“唯技能,重实用”的原则,安排专业技能课时多,实习实训时间长,导致大学语文不得不“让路”,课时被不断压缩。对于开设的大学语文课,学生学习热情普遍不高,态度不端正。而受就业形势影响,学生学习的实用性、功利性很强,对与专业关系不大的课程仅仅树立及格的目标。再加上网络的影响,上网玩游戏使大学语文成为一些学生最先逃掉的课程。校园中网络、手机微信等快捷的交流方式,使许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严重退化。一些时尚而极不规范的语言充斥了学生的日常生活,“手机控”、“电脑控”既是学生的常态,又何尝不是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社会生活快餐式的消费文化,影像技术的发达造成了文化娱乐的多元化、简单化,人们的阅读时间日益减少,文学被边缘化等等现象。所有这些现象也都或多或少影响到学生的文化消费,影响到他们的阅读选择。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连请假条都写不规范,逻辑性差,作业、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中错别字和病句连篇累牍。总之,由于学生阅读时间少,除去上网玩手机,很多学生把剩余不多的时间用来学习专业技能,考各种技工证、英语四六级证,对大学语文课完全抱着应付的态度。

(二)高职院校缺乏稳定而强大的大学语文教师队伍

在一些院校,大学语文课程隶属于中文系。任课教师有很多是由于学期中专业课时不足,中途来任教大学语文课程的,因此经常出现这一学期带了大学语文课程,而下学期因专业课程繁多又无法继续任教的现象,这样造成教师队伍不稳定,不能系统地教授同一门课。此外由于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有专无精;或者知识面不广,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认识不确切;读写能力不强,教学方法单一造成学生的不重视,对教学没有信心的现象在大学语文教师队伍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

(三)作为人文素质课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设置单薄

人文素质课程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高职院校很少开设相关的人文素质课程。大学语文课时少,内容受学时所限,不能在短期内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如果能与其他人文素质课相呼应,形成较完整的人文素质课教学体系,如与应用文写作,与各种类型的文化、历史、哲学选修课结合,如开设古诗词鉴赏、国学诵读、历代帝王史、西方经典文学等课程,都会成为对大学语文课一个极有力的支撑。可现实却是由于师资或其他原因,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开设这些课程。

二、改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策略研究

(一)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的水平直接关系到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必须培养一支能够长期致力于大学语文课教学的教师队伍,建立一支知识渊博、品德端正、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而学校在教学、科研和师资培养方面要给予适度的政策倾斜。学校要成立专门的教学研究室,制定章程,划拨专项教研经费,配置基本教学设备,给年轻教师出去学习深造的机会。担任这门课的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知识、较强的口语表达与写作能力。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比专业教师更加具有学者的风范、诗人的情怀。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努力地钻研学问,提高自身素质,切实关注大学语文教学动态。教研室要建立长期有效的帮带关系,帮助年轻教师树立信心。教学团队可以集体备课,发挥各位教师的智慧,在教材内容上有所拓展。总体来说,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是大学语文课能否取得素质教育成功的首要前提。

(二)准确定位课程教学目标,选择、编撰合适的教材

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薄弱,院校要在课程教学中做好知识传授、情感熏陶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素质类基础学科,具有综合教育的功能。这一阶段语文教育的目标很明确,即在巩固语文基础工具性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定位直接关系到教学内容的设置、教材的选择。高职院校制定教学大纲时应依据大学语文课的性质,使之区别于中学语文。要认识到它不再是为了应试的必考课,不应看作是“高四语文”的延续,实质上它“将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有机地加以了统一”。工具性是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日常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交流能力;人文性是指大学语文课应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素质;审美教育指语文应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这三个方面是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基本体现,成为各个院校制定语文课教学大纲的依据。高职院校要根据大学语文的目标定位,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上做出积极调整。目前正式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有上百种之多,诸多的教材有按文学发展史顺序编的,也有按文体或作家顺序编的。当前被广泛使用的教材是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已印九版)。除此之外,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自编教材也很多。自编教材名目繁多,依据标准也是各有特色,有按文体分类,有按文学史发展顺序来安排内容,也有按主题来编排内容。如我院教师自编的大学语文教材,按照不同主题遴选优秀文章,既有文学史知识的学习,也有能提高学生读写能力、口语交际表达能力的实践模块,还有话剧、相声、小品等艺术的介绍。此类教材编写符合自身院校的办学目标,因此这一做法现已在很多高职高专院校中展开,因为贴近学生实际,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1.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模块,让学生担当主角,实现教学互长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在他的“认知结构”理论中指出,学习是一种能力的建构过程,应积极培养学生本身能力的自信感,使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教师要采取方法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活跃起来,参与到课堂中来。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大多相对偏低,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对教师也是一种考验。针对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话题,让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发动每个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对于那些平常不敢发言的同学,教师更应鼓励、引导,使他们敢于表达。还可以组织演讲练习,演讲的题目要契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如“让梦想照进现实”、“中国梦,我的梦”、“凝聚正能量,绽放青春活力”等。演讲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热情,使他们年轻尚不成熟的心智得到升华,同时也是同学们之间互相了解、互相学习的机会,能够极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2.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增强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模式以其丰富的信息内容和可感可视的教学效果深受师生喜爱。教师在制作教学课件时要去粗取精,以精要的文字表述,配以美的画面、图形,营造浓郁的文学情景,让学生体会美、感受美,唤起他们热爱母语、热爱民族文化的热情。在讲授诗词散文名篇时,适时播放配乐诗朗诵,如乔榛老师的《长恨歌》、濮存昕先生《相信未来》、《再别康桥》,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认知。在教学中笔者发现,一些学生很愿意尝试自己制作教学内容课件,尤其是师范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此教师要给予鼓励和帮助。3.利用信息化网络技术,建设与大学语文课程相配套的校本教学资源在校园网上开通相应的学习网站,加强学生课外学习。在网站上制作教学资源库,栏目可以设为:知识链接、名师讲析、课外作业、课程动态等,学生可以方便、快捷地查找资料,进行学习。网上在线学习这种形式在一些示范类职业院校中已经得到开发与应用,用技术手段促进了教学内容的优质化、便利化,深受学生喜欢。也可成立网上文学社团或学习小组进行交流。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新型教育技术的使用带给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大量信息,也便于师生在课外进行教学互动。

(四)开设人文素质教育系列课程

“中国高等教育中传统文化传承有着伴之而生的历史,在建设和谐文化中更负有重任。高校的领导者与管理者应该有清晰的认识,并致力于培养可引导和谐文化建设的教员和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仅仅通过大学语文课显然不够,为此形成一个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学习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大学语文不能涵盖所有内容,因此可以开设历史、哲学、政治、思想品德等其他人文课程。如我院开设了唐诗宋词鉴赏、《四书五经》选读、明清小说、中外优秀抒情诗选读、草原文化、两性关系、影视欣赏、历代帝王史等延伸课程。也可以根据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开设一些系列讲座。形成体系的素质教育课可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促使学生不断汲取新知识。

三、结语

上一篇计算机辅助

下一篇文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