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阳光信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阳光信贷范文1
阳光信贷毕竟是一项金融创新,虽然从理论上讲,或从监管角度上讲,阳光信贷中的授信是一种承诺,但它的核心内容仍然是通过直接服务来强化信贷产品的营销,其中必然会发生销售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各种关系,阳光信贷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由此而生。
阳光信贷中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
客户的安全权问题。客户的安全权主要体现在阳光信贷调查过程中。阳光信贷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金融机构组成各乡村的阳光信贷民主评议小组开展全面调查和到户调查,其中包括各乡村干部、有名望的长者、金融机构内部人士,一般达到5人以上,甚至由于调查需要,会有更多人深入到客户家中、公司中。法律有“私人住宅神圣不可侵犯”等规定,因此,造访客户必须事先征得户主的同意,否则客户的人身、财产等安全权容易受到侵害,引起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客户的隐私权问题。阳光信贷中,客户信息被金融机构获取之后,经过金融机构内部分析、测算,进行授信结果的公示,这个过程如果不加以防范,容易造成客户的一些不愿被公众知悉的信息被公之于众,被他人获知或被不法之人利用。特别是一部分客户出于谨慎考虑,不愿意自己的私人财产数量、生产经营情况、家庭成员信息、信用评价结果、贷款授信金额、个人生活习惯等被银行以外的人知晓,金融机构对此须格外注意,侵犯了客户的隐私权,就失去客户的信任,最终会失去客户的支持。
客户的知情权问题。金融消费者在购买阳光信贷产品或接受阳光信贷服务时,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产品或接受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对于客户来说,阳光信贷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事物,熟悉的是中小金融机构已将阳光信贷作为一项实事工程推行多年,不熟悉的是阳光信贷中包含的金融知识、服务流程、产品使用风险点、信用评价标准等。这主要是银行在推进阳光信贷的过程中宣传不深、不透造成的。换句话说,客户金融知识的更新远远赶不上金融创新的速度,信息不对称造成客户对银行的信任度还未达到各方的期望值,这既不利于银行的信贷营销,更不利于消费者权益保护。
客户的选择权问题。众所周知,金融创新日新月异,特别是同业竞争加剧、经济形势下行,处于地方中小银行地位的农商行竭力强化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但在推进阳光信贷过程中,客户经理不可避免地以个人业绩为出发点强化营销,从而将一系列复杂的信贷产品推介于客户面前。虽然阳光信贷机制较为严格,促使客户经理的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但随意捆绑搭售、累加成本等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客户作为服务需求方,在金融销售与消费的契约中必然处于弱势地位,对部分客户经理的捆绑式营销等行为,心中虽不悦但也被动接受。
客户的公平交易权问题。客户的公平交易权涉及到利率定价、担保方式、授信额度、身份对待、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公平。随着农商行业务经营规模逐渐扩大和县域经济的转型发展,客户经理队伍中难免会出现抓大放小、嫌贫爱富、重商轻农的现象,部分客户经理出于防范风险和恐贷心理,一直以大力拓展抵押、质押贷款为重点,某种程度上使一部分客户,尤其是农户因无可供抵押的房产,或找不到有实力的担保而被部分客户经理拒之门外,有时甚至因各种因素遭遇不公平的利率定价。
客户的投诉权问题。客户投诉是客户维护自身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近年来,农商行出于优化服务、提升形象的目的,加强并完善了客户投诉及投诉处理机制,特别是针对阳光信贷制作了大量的服务监督公示牌,将农商行的服务承诺、举报电话、省联社客服热线电话公布到每个乡村;监管部门为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维护金融稳定,加强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监管。但是,客户投诉流程过于复杂、投诉处理过于缓慢、处理结果过于含糊等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处理投诉的工作仍由被投诉营业网点或被投诉人员自行负责,上级部门较少实地处理投诉问题等,给消费者保护自身权益造成障碍。
加强阳光信贷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监管力度
近年来,各地农信社、农商行从自身发展需求和金融监管要求出发,大力推进阳光信贷工程,客观上有效增加了实体贷款投放,较好地推进了小微企业、农业经济组织的经营与发展,有效支持了农民等自然人的生产、经营与生活消费,同时也为自身赢得了市场、声誉和效益。监管部门和地方党政正是基于阳光信贷的这种可贵之处,对其实行积极有效的鼓励、支持政策,使其不断完善和深化。
阳光信贷范文2
【关键词】新媒体 广告 创新
说起“新媒体”,人们并不陌生,因为在大众传播依然十分兴盛的当下,这个历史并不久远的新名词在大众的心底有了“历史的记忆”。所谓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在科学和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已成为这个时代的宠儿,其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广泛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一、新媒体时代的广告
在这个以“新”字打头的媒体时代,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广告,我们的世界将会怎样。
英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广告的解释是:“广告是传播信息的一种方式,其目的在于推销商品、劳务,影响舆论,博得政治支持,推进一种事业或引起刊登广告者希望的其他反应。”美国广告主协会给广告所下的定义是:“广告是付费的大众传播,其最终目的为传递情报,转变人们对广告商品的态度,诱发广告行为而使广告主得到利益。”从公元前1000多年人类第一则广告的诞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广告都是各种媒体以大众为目标、以促进商品或服务销售为目的的单向信息传播活动。但自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诞生以来,广告的强制传播效果逐渐被稀释,传播进入窄众时代,受众不再被动等待,一支广告通吃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环境在变,消费者的生活形态在变,其接触媒体的时间、地点、方式、习惯都在变,如果广告(载体、传播方式、创意表达、设计理念、时代元素、目标群体精准定位等)一成不变,将找不到沟通的目标对象,不能利用有效的传播途径,其后果不堪设想。其实对广告不满的不仅仅来自电视受众,广告主也在抱怨广告。零售商巨头John・Wanamake曾说过:“我知道花在广告上的一半费用被浪费掉了。唯一的问题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这句话代表了绝大多数广告主的心声。长期以来,对广告“效果”的检测一直未能建立起一套广告主和广告商双方都能接受的标准,盲目地投入使得广告主陷入“广告”误区,也使广告主投放广告的意愿不断降低。强制性的收视、不精确的广告效果检测使传统电视广告的生存确实遇到了严峻挑战。近年来,传统电视广告增长缓慢就是印证。
严格来讲,广告设计是广告创意的一种形式。设计就是一种创意活动。其是广告活动中的一个操作步骤,是围绕广告策略、行动实施而进行的,为达成广告目的表现方式的创造过程。广告设计教育,即广告学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分支科目。这个科目从最初的形成,其目的就是为广告活动服务,即培养广告目的具体表现形式的创作、表述专业人员。无论是传统媒体时代还是现在的新媒体,其目的都未改变。但人们又不能不意识到,面临新的媒体、新的内容和新的受众特点,当下的广告运行及广告设计教育必须革故鼎新才能迎接新的挑战。否则,广告及广告设计教育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和实现。
二、广告设计教育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的挑战
在广告业的竞争中,广告创新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新媒体时代对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要求广告设计教育应尽快为社会提供真正优秀的广告创新人才。
从教师层面看,由于中国广告设计教育从形成到发展也就近20年的时间。现今,大部分从事广告设计教育的教师往往有扎实的美术造型功底和良好的审美品位,但对于广告设计这种面向市场的商业却把握不足,反映到具体教学中则是对广告设计作品视觉美感的偏执和偏离市场、疏远受众的创意,对于广告理论、媒体、消费调查、受众心理、广告效果反馈等重要内容缺乏认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快速适应社会对综合型广告人才的要求。从学生层面看,首先,有些学生不注重理论根基的学习,忽视广告表面形式下的理论学习和思考;其次,缺乏团队精神。这也是不少用人单位反映的毕业生的共同问题,学生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强调张扬个性,很难处于从属地位以及很难配合别人来完成任务。
现阶段就中国广告业来说,广告创新设计还是较弱的环节。广告行业要求设计人员能迅速进入状态,有比较宽泛的知识储备。但往往高校毕业生在校所学的知识与社会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迅速、高效地服务于社会。广告设计教育状况令社会和行业都不满意,现行的教学方法还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广告设计实践的需要。
今天的社会和市场需要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现在企业对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表现得相当冷漠,而对在中小企业取得2至3年工作经验、具有大学学历的员工表现出较大兴趣。这说明学校教育并没有达到社会及市场需求的标准,因此折射出高校教育的严重缺陷。所以,对新媒体时代广告业设计现状的了解和研究,在今后的教学中找出一条可发展的道路,将是高校广告设计教育发展的关键。
三、在新媒体时代广告设计创新能力培养的要点
(一)坚持“实践出真知”的理念
如果在学生进入大学前3年只注重理论教学,再用短短半年将其推出校门实习,那么学生根本无法找到从校门走向职场的最好途径。这使得有些学生在面对电视台飞快的节奏、广告公司奔命式的效率、创意人员暴风骤雨式的头脑振荡,以及文案海阔天空的文思飞扬时显得无所适从。如果在上图形创意课时,就帮助学生到广告公司见习一下;上版式设计课时就让学生在报社参观一次;学非线性编辑课程时,让学生到电视台实习一周,学生就会发现:原来创意图形不是自己认为好就好,而是要顾及领导的意图;版式成为手中的报纸还有那么多的工序;不同报社用的软件千差万别;电视台的编辑有那么多要考虑的问题和细节……唯有此,学生才会真正认识到自己学了什么、要怎么用、差距在哪里。实践才能出真知。
(二)强化核心课程,夯实理论,练好手上功夫
广告设计的基础是美术功底,新媒体广告也脱离不了这个根基,这是此专业的特点和根本。即便学生的其他学科知识再健全、能力再超群,如果基本功没练好,也不会有太大的发展前景。因此,必须强化核心课程、夯实理论、练好手上功夫。
(三)导入重点课程
广告设计涉及传播学、社会学、广告学、市场营销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笔者认为应该将广告学、市场营销学、广告心理学三门课程列为广告设计专业的重点课程。市场营销学是一切商业行为最基本的理论指南,而广告的终极目的就是促进销售。不懂最基本的营销规律,不懂消费市场最能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因素,所设计出的作品就得不到企业赏识。市场需要有效的广告而非美术习作,要认识到销售商品才是重点。心理学教我们学会探寻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广告心理学讲的就是人(广告人、消费者)在广告活动中的心理规律。在过去的资讯生活中,是“传――受”的模式。而在新传媒时代,“媒体消费”将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一种消费行为。因此,在新传媒时代如何满足消费者,又如何说服消费者引领消费市场,是未来设计师努力的方向。
这些专业的理论课程,在以往肯定不是各专业美术学院(系)所容纳的,但从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看却是不可或缺的。当然,可聘请或招募这些专业的教师,还可请业内优秀的从业人员,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提升这些课程的档次。行业精英不仅可以把最新的行业知识和信息传达给学生,还可能带着其公司的项目过来,甚至会拿着公司正在为客户操作的一些课题让学生进行广告创作,展开品牌概念的创意。同时结合大量的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判断力,教其认识广告,辨别什么样的才是好广告。在此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案例:1996至2001年,日本电通株式会社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6所大学实施了为期5年的广告教育项目。5年中,共有284名电通广告人在讲座中担任讲师,他们都是优秀且资深的广告人,而教材就是电通一个个成功的广告案例。
(四)补充辅助课程
传媒是传播信息的,广告亦是信息,因此,与传媒和信息有关的科目学生也应该有所了解。不同媒介有不同的特点,如电视图文音画并茂但不易保存,广播时效性极强但转瞬即逝,纸媒易于保存反复阅览但时效性较差。不同媒介的操作流程、操作技巧各有特色,譬如DM广告设计,必须用电脑进行设计,而设计最终是要通过定稿――制版――打样――印刷――制作等一系列生产过程体现出来的。印刷是DM设计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项加工工艺。所以在DM设计、广告招贴设计等课程前要学习印前处理技术。往往一幅设计画面在电脑屏幕上或是打印出图之后,颜色看上去似乎没有问题,但印刷出来却会出现变色、偏移等问题。特点、流程、程序、技巧等都是媒介的问题,抽象出来就形成了一门学科――传播学。
信息传播的过程中,编码、解码是决定信息真实性以及传播效果的关键。而编码、解码的工具最关键的就是图(包括图像、画面、构图、版式)和文(包括解说、配音、同期声、文字)。“图”是广告设计专业学生的本行;而对于“文”,一位资深电视广告人在谈论画面和文字的关系时说过:“一个好的广告人要有较强的将文字创作成化面,又有将画面还原成文字的能力。”这就道出了对广告设计者文学修养的要求。笔者人物,传播学和文学及写作课程应该被补充到广告设计专业的辅助课程中去。
古人云“功夫在事外”,培养学生从多学科的角度看待广告作品的内涵与表现,深入分析作品,为自己的广告设计提供经验。辅助课程可以以选修的形式加入,这是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负责的表现,而对热爱这个专业的学生,无异于雪中送炭,锦上添花。
(五)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广告设计大赛,以赛促学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广告设计大赛,“在赛中学,以赛促学”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相分离的教学形式。其集理论传授、现场观摩、实践操作技能训练为一体,突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提高了其实际操作能力。广告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参加广告赛事有助于全面检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让学生为学而赛,在赛中学,以赛促学,充分感受新媒体广告业激烈的竞争和高强度的创新压力,从而激发其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其学会与人合作。
(六)提高广告设计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在广告设计教育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专业技能的引导者,更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造就者。所以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直接影响到整个广告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走向。作为一名专业的设计教师,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来完善知识体系。在一定层面上要有预见能力,让学生看到未来,用现在的知识为适应未来的需求做准备。与此同时,实践经验也相当重要。其是教师加深对广告设计的理解、深化理论并运用于教学的最佳途径。尤其在新媒体带给广告设计专业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之时,我们应该吸纳更多具有广告业、媒体业、设计业从业经历以及具备教学能力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为新媒体时代广告设计教育改革推波助澜。
(注:本文为2011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媒体与广告教育创新能力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YBA028)
参考文献:
[1]朱瑞波.广告文案与创意[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2008.
[2]丁俊杰.现代广告通论[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7.
[3]黄升民教授在“分众化电视媒体的价值与误区高峰论坛”上提出。来源于每日经济新闻,2005-11-30.
阳光信贷范文3
为了更好地促进广东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需要不断融合时代精神,与时俱进,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方向。今年5月召开的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首次公布了新时期广东精神,即“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厚于德”侧重于对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广东精神的来源和基础;“诚于信”侧重于对以诚信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市场经济伦理的融合和坚守,是广东精神的时代要求;“敏于行”侧重于对敏行、敢为、实干的当代广东鲜明特色精神的彰显,是广东精神不断发展并永葆生机的内在动力。表示,要着力提升公民文化道德素质,塑造良好的社会心态,倡导健康的幸福文化。广东每新增10名技能人才,就有近7名来自职业院校,因此,广东职教应该一马当先,努力培养具有新时代广东精神的技能型人才。
培养具有美好道德情怀的职教人才。说起职业教育,人们普遍的印象是特别强调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实际上,技能教育与道德素养从来就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职校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状况,直接关系着其技能水平的高低,并影响到他们一生的发展。
学生在校学习是为未来的人生作好准备,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这个“准备”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掌握扎实专业技能,以一技之长立足社会;二是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以己之德安身立命。只有遵守社会道德标准和职业行为规范,职校毕业生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获得长足的发展。
培养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职教人才。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民无信不立”,在现代社会中,诚信与高度发达的经济生活紧密相连,发挥着越来越大的社会价值。职业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的重任,这一类型的人才,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职业教育中开展诚信教育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从踏入校门开始便要与现实社会融为一体,因为大部分学生一毕业就要进入经济生活,从事职业活动,而现代市场经济最讲究诚信交往,因此,在职业教育中,除了教会学生在求职择业时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要教育学生恪守诚信,比如要求学生从言行一致、考试不舞弊、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等身边的小事做起,以诚待人、知行合一,真正做到内诚于心,外信于人。
培养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职教人才。所谓“实干兴邦”,只有各行各业的人才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分发挥实干、进取的精神,才能形成社会进步的强大合力。广东在经济、思想和文化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离不开一直以来注重实干、敏动善行的精神支撑。
阳光信贷范文4
关键词: 影像素质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 培养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飞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200多所院校开办了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广播电视机构或相关单位培养具有宽广知识面,又具有良好专业素养的广播电视记者、编辑、编导、摄影等人才。进入本世纪以来,广播电视有了新的发展趋势,网络媒体的崛起,对以第一媒体相称的电视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迫使电视节目不断提高其视觉的吸引力;高清晰数字电视的发展使得图像的生产越来越精致和专业。读图时代的到来,对跨媒体的图像传播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图片在报纸、杂志等传统纸质媒体中的地位提高,图片成为抓住第一注意力的有效力量;图片成为提高可看性的重要手段;视觉风格成为媒介定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网络视频传播越来越便捷,网络视频新闻和视频内容成为各大网站竞争的一个重点。在这样的媒介变化环境下,对广播电视专业的学生而言,图像素质的培养也显得更加突出。但从目前的情况上来说,因为广播电视教学人才非常缺乏,在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教学中,很多学校对学生的影像素质的培养,存在着较多的误区。比如在教学中着重于传统新闻的采写编评,忽视了广播电视利用视听语言传递信息这一重要特性,学生对电视画面和视听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较差;有些教师简单地把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影像素质培养理解成纯粹的技术问题。因此,关于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影像素质的系统思考成为目前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面对新时代跨媒体的需求,我校的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对学生的影像素质培养作了系统的思考,并对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方法等方面作出了一些探索,以期在学生图像能力的培养方面进行提高,使之能更适应新的媒介环境及媒介形式的变化发展。
一、明确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影像素质的内涵
我们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图像能力的内涵进行了定位,根据从静态图片到动态镜头的拍摄构思,到后期剪辑蒙太奇思维,再到整体影片的视觉构思的循序渐进的原则,认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影像素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影像技术能力。
指的是能熟练运用制造影像的各种设备,包括会操作拍摄静态图片的各种型号的照相机,掌握摄影技术的基本原理、各类镜头的成像特性,根据拍摄意图进行测光和准确的曝光控制等。动态图像方面,必须掌握几种专业级和广播级摄像机的基本操作,能进行准确的白平衡调节和曝光控制,了解视频拍摄的各类技术调节等。后期制作方面,能熟练应用计算机非编平台,熟悉几种基本的剪辑软件,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和视频技术。
2.画面意识。
画面在信息传递方式上和文字相比更为古老,也更为形象。文字在表意过程中是通过概念来完成,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画面通过此时此地的具体形象在框架中以平面构成的方式排列,观者通过一个形象到另一个形象的阅读,构建形象之间的关联,来获取意义。在静态的摄影中,形象和形象之间是空间上的前后上下的关系,在动态的影视画面中,除了每个镜头内部元素之间的关系外,还要加上单个镜头内的形象和前后镜头之间的时间关系,来形成意义和判断,也就是蒙太奇理论中所谓的1+1>2。拍摄和编辑永远不是复制现实,而是在现实中抽取元素进行对现实的重构。所以,对于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的影像素质的培养,要注重对画面独特表意方式的训练和培养;要强化学生对形象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画面构图的意识;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拍摄角度和拍摄距离对画面美感和意义的影响;使之掌握光线、色彩、影调在画面气氛营造中的作用。
3.画面叙事能力。
目前的研究已经广泛地认同,叙事不仅仅存在于虚构的故事中,各种纪实文体,包括新闻、纪录片或者一个文艺节目甚至一台晚会,叙事都是重要的元素。广播电视新闻教学需要强化学生运用画面叙述事件的能力,这在我们传统的新闻教育中是被忽视的。静态的图片和动态的影视画面有不同的叙事方式。静态的图片摄影中,照片将事件翻译成情境,也就是说,照片通过空间内的形象关系来凸显事件中的冲突。布勒松将它称之为“决定性瞬间”[1],也就是说在构成事件进程的无数个情境(瞬间),只有一个情境(瞬间)是最有代表性的,这个情景能展示、暗示、隐喻……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拍摄下这个决定性情境来反映整个事件,这是静态摄影的叙事特性。而在影视叙事中,事件是通过镜头的序列呈现的,正如爱森斯坦所强调的,单个镜头的意义是不完整的或是模糊的,镜头间的关系把具体的意义凸显出来。镜头和镜头之间可以是各种复杂的关系,顺序的、交叉的、对比的、隐喻的、暗示的……正是这些关系让画面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叙述方式。影片创作者通过控制镜头间的关系和镜头数量的多少来实现对叙事快慢的控制,形成了叙事的节奏和风格。虽然各类节目在叙述上差异较大,但组合镜头的能力对于任何节目制作者而言都是最基本的能力之一。
4.构思的视觉化。
对于广播电视的记者、编导而言,制作一个节目不仅仅是把需要传递的信息翻译成视听语言,而是需要从创作的第一步开始就处于视觉、听觉的思考方式之中。因此,在广播电视新闻的教学中要强调从视觉和听觉上构思。语言文字通过对事物进行抽象和概念化,能表达复杂的思辨的内容,而画面具有形象、个体的特征。在语言文字中,“树”表示的是一个类概念,是所有树的抽象的集合,而画面上的树只能是这棵或那棵,是某一棵独特的树。所以视觉构思要求在制作节目时能发挥画面传递信息方面的特长――表现具象、具体、个体的东西。电视在表达抽象信息的时候,在构思过程中要注意采用把它转化成个体故事的方式来演绎,通过对具体的、有代表性的、形象的叙事,来体现抽象的概念。电视不同于报纸等媒介的“文字传统”,而承接了“口述传统”[2],它需要更强的故事性,有事件、有人物,才有鲜活的画面,才有吸引观众的“情节”,最后通过感情来打动观众,从而在观众心目中上升为抽象的理念。这种描述个体的行动的构思,才能被画面记录,称之为视觉构思。
影像能力这四个方面,是互为联通、互相依存的关系,它们整体构成了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所需要培养的影像能力。
二、培养方式的改革
在明确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影像素质的目标后,我们从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安排等多方面进行规划。
阳光信贷范文5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广播电视编导 专业技能提升 职业素质
培养具备专业素养的新型广播电视编导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行业发展的需求。所以说,要加深对于专业人才职业素养培养重要性的认识,满足多元化社会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从自身角度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使行业在新媒体时代能够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培养具有专业职业素养的新型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基本思路与标准
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而文化体系也朝多元化的方向前进。在这种主流环境下,媒体行业的发展也要与社会发展的节奏相适应,认清大环境,科学规划发展路径,凸显媒体行业的时代特色。当前形势下,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从业者来说,需要具备的素质非常多,在具备坚实的专业技术的前提下,还应该具备一定程度的经济、政治、科学、艺术、法律等学科的知识,并能够进行相应的融合,运用到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中。
首先,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复合型的技能,能够把素材收集、文本协作以及后期制作等技能进行串联。这就要求从业人员既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功底,又要具备扎实的计算机软件运用能力,同时还要有较高的审美修养。其次,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从业人员还要能够具备知识而宽的特点,必须能够使其自身意识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再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从业人员还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已经掌握的技能在日常的工作中进行熟练的运用。所以说,当前社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系统性的职业素养,在工作中能够独立完成本职工作。针对这种新的职业特点,其培养的重点也要放在对其思想的改造上,使其更加符合社会主流方向,在具备过硬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的强化自身拥有的专业知识,全方位的提升自身能力。
二、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分析
第一种模式是学术界的合作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将学校和媒体进行有效的对接,让学生在校的学习和接受的课程更加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媒体的职业技能要求。这种有针对性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专业性操作的熟练和实践,有利于专业职业素养的整体提升。而从媒体的角度来讲,这种合作模式能够为媒体储备更多的优秀人才,媒体的人力资源成本投入得到有效的降低,但是产出数量和质量却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属于一种互利共赢的合作培养模式。
另一种模式是媒体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新闻媒体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业务需求,对国外先进经验进行学习,通过合理的优化资源配置,引入发达国家媒体的丰富资源,与我国媒体进行嫁接,形成中国特色的电视编导人才培养手段,更加合理和科学的推动国内新型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养成。
三、构建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职业素养培养教学体系
在新媒体时代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从业人员不仅仅要掌握全面而系统的专业技能知识,还要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鉴于此,高等教育机构在构建教学体系的时候必须认清这一现实情况。在课程的设置方面要做到整体考虑、突出重点,既做到让学生拥有深厚的基础理论修养,又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
四、在职人员的继续培养重点
在职人员要加深对自身的了解,尽快转变思路,冲破原有的思维惯性。对于在新时期开展工作索要具有的技能以及综合能力,要积极应对,不能消极逃避。多参加工作单位组织的技能培训会和再教育培训。同时也要努力加深自己的知识容量,不断充实自身,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新形势下对于从业人员的新要求。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从业人员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来说,对于从业人员自身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媒体从业人员必须正视,通过提升自身能力来适应这种变革;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变革的洗礼,从业人员能够更好的发挥自身的能力,在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的同时,有效的推动广播电视编导事业更好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立.从职业化到反职业化――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中华文化论坛,2014.
[2]邢丽梅. 全媒体时代建立在“大数据” “微平台”的广播电视编导实践教学探讨[J]. 中国传媒科技,2014.
阳光信贷范文6
近年来,高邮农商行坚持服务“三农”、服务小微的市场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填补金融服务空白、扶持弱势群体发展,地方普惠金融服务主力军作用“凸显”。
精耕细作,做实“阳光信贷”。一是依靠地方政府支持,持续深化“阳光信贷”工作,集中调查走访、公开评议、阳光授信,力争实现全辖乡镇全覆盖。同时对城区网点实行网格化管理,划定支行管辖的区域,对区域内的市场、社区、商铺实行“扫街”,并纳入阳光信贷动态管理,定期审核,有进有出,确保实效。二是做好授信后续跟踪,并有意识培植优质用信客户,对授信后能够落实好担保措施的农户办理易贷通卡,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提升审批效率,让客户深切体验到方便、快捷、灵活,打造“阳光信贷”品牌效应。三是强化阳光信贷宣传工作,一方面利用电视、报纸、宣传单等系统地进行宣传介绍,另一方面加强与村部支书对接,通过村组干部的动员,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让阳光信贷家喻户晓。
措施配套,确保“精准投放”。一是结合本行信贷业务改革治理方案,对信贷管理基本制度部分章节内容进行修订,对前、中、后台职责进一步明确,对操作流程进一步优化,合理设定准入门槛,确保风险可控,效益可获。二是持续深化事业部制改革,设个人业务、按揭专业团队,成立专业金融扶贫小组,为农户提供贷款申请、支付结算等多样化金融服务,持续深化普惠服务。三是在坚持额小分散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对消费信贷需求的走访调研,利用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定期对潜在信贷需求客户进行排查分析,有效配置金融资源,进一步延伸普惠金融服务触角。
创新驱动,力推“普惠共享”。一是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从提高客户获贷满意度和便利度等方面,积极与政府协同合作,根据辖内农户融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研发满足家庭农场、种养殖户需求的产品,持续支持下岗再就业、妇女创业、大学生村官等创业贷款、持续拓展驿居贷、驿养贷的辐射面,确保扶贫贷款普惠共享,提升贷款可获性。二是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投放面,对长期与本行发生信贷关系、还款记录及个人信誉良好的农户要增加信用贷款额度,简化手续、方便农户。三是召开推进“阳光信贷”等个人业务座谈会,搜集前期在阳光信贷开展存在问题,并对下一阶段“阳光信贷”、消费贷款和小微贷款推广、业务流程以及信贷手续上制定优化方案。同时积极拓展移动开卡功能,利用移动PAD为已授信的阳光信贷客户现场采集信息,发放易贷通卡,简化了申请流程,提升了办贷效率,优化了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