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我的漂亮姐姐电影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我的漂亮姐姐电影范文1
[关键词]女性电影;女性意识;《孔雀》;自我理想;生命本质
女性电影主要是以女性为主角,描写在男权社会以及时代的倾轧下女性奋力求取生存尊严、勇于表达自我、展露自我意识、深刻关照世界的故事,女性电影从各个方面来表现女性的自我意识,展示各个不同层面的女性形象。近年来,女性电影在女性形象特质方面颠覆了以往传统女性的电影的桎梏。女性形象不再是传统的“青春淑女”、“永恒母亲”和“妖艳”形象。电影中的女性角色以女性眼光洞悉自我、确定自身本质、生命意义以及社会地位。《孔雀》中的姐姐和《生活秀》中的来双扬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更多的思考。她们能够审视自身、充满理想、具有自主性,同时拥有积极行动力。尤其是当理想和现实冲突时,摆脱毁灭自我的冲突处理模式,而呈现出尊重自我和生活的智慧。她们自由鲜活的生命个体在电影中呈现。
一、自我理想的执著守望
西蒙・波伏娃曾经说过:“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形成的。”这就表明:女性所处是客置,她是欲望的对象,是审美的对象,是男性理想的载体,总之,她是除了她自己之外的一切。而女性的这种客置是由男性造成的,不让她开口说话,不让她成为自己。所以,她只能被塑造,只能沉默。因此女性想要摆脱这种非主体的存在方式,就必须建立自我意识,自己塑造自己,而不是仅仅充当男性的创造物。《孔雀》中“姐姐”近乎疯狂地执著于自己的理想,那就是当名伞兵,可是当这个理想无法实现时,她竟然把自己做的一把降落伞绑在自行车上,当街呼啸而过,以不被世俗理解的方式完成了自我理想实现的仪式。她陶醉在自己编织的梦想里,洋溢着一种人性的诗意的光辉。电影中的这个画面诠释了女性意识在淹没了很久以后有了最合理的一个平衡点。降落伞见证了“姐姐”对理想的渴望。有梦想就是自我生命价值苏醒的一种体现,对梦想的追求更加使人看到女性在娇弱背影下的坚定与执著。
《生活秀》中的来双扬是一个聪明、坚强、颇有心计的漂亮女人。15岁开始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成为吉庆街第一个个体户,她代替年迈的父亲,帮弟弟戒毒,使用手段拿回属于自己的房子;她宠爱侄子,承担起母亲般的责任;这本来不应该属于她这样的女子能够承担的生活历练她都欣然承受了。她经营的生意几次被取缔时都不能使她失意或者抱怨,只是静等新的机会的到来。这是她内心里对自己追求的事业和生活的一种执著决定的。使她周围的人们不得不刮目相看这个漂亮能干而且有魅力的女人。
二、现实生活的积极妥协
《孔雀》中当理想和现实发生了冲突时,“姐姐”为了寻找精神上的慰藉。她主动与艺术馆的老馆员接近;为了摆脱原来的生活圈子,主动选择与局长的司机结婚,实现真正意义上女性的“自我塑造”。观众也许为“姐姐”惋惜,甚至带些苦涩来看待她的选择。但这其实是“姐姐”自己积极的妥协。同样,在《生活秀》里,来双扬在与哥哥、父亲、嫂子小金以及房管科主任一系列入打交道的过程中,来双扬的精明、能干使她周旋其间游刃有余,她懂得如何有分寸地把握自己。来双扬身心疲惫时终于投入了多情仗义的卓雄洲的怀抱,她满心欢喜地憧憬着“以后”,面庞上洋溢着女性圣洁而喜悦的光辉,但是那只是她自己所设想的虚构的桃花源。最终,经过一番理智的思考,她为了尊严,放弃了这个所谓的爱情“方舟”,放弃了那份虚幻的爱情梦想。影片中卓雄洲的声音被淹没在狂雨风声中,来双扬挺直了脊梁在雨中向前方走去……这一段可谓电影的精髓之所在,这是一个有着自身独立性的女性个体自主选择生活、自主选择男性的觉醒式的独断。来双扬为了争取女性的人格、经济的独立而放弃了卓雄洲。
我的漂亮姐姐电影范文2
第一次去见导演,家人特意帮她打扮了一番,妈妈还帮她把头发卷了卷。没想到导演见了很不高兴,板着脸责备她:“你这是干吗?赶快恢复原样。”妈妈哪里知道导演看上的不是她的漂亮,而是她的朴实和羞涩。
之后,杨柳春见到大名鼎鼎的巩俐。面前站着的巩俐姐姐脸黑黑的,穿一件红格子的棉袄,头上围着一块绿色的围巾,导演要她用自行车带着这位挺着大肚子的姐姐在石子路上绕来绕去。傻乎乎的她以为姐姐真的怀有孩子,骑车时心里特别紧张,这么一紧张,巩俐就从车后座上摔了下来,她惊慌失措地扶起姐姐问:“摔着哪里没有……”她压根儿不知道这是导演设计好的剧情,电影里要的就是这种真实的效果!
杨柳春和剧组的人一待就是3个月,他们同住招待所,同吃一锅饭,巩俐姐姐待这个羞涩胆怯的15岁小女孩就像待自己的亲妹妹,吃饭时给她夹菜,感冒时给她买药。由于怕她伤心,拍完电影离开的那天早晨,剧组的人没有叫醒她。醒来时,杨柳春只看到了巩俐姐姐留给自己的信笺:“妹子,记住这些大哥哥和大姐姐吧,不管他们走到哪里,都会想起《秋菊打官司》里的小妹子。你姐巩俐,1992年3月14日。”
《秋菊打官司》上演后非常火暴。杨柳春一下子成了全校的“大明星”,她把巩俐给自己的留言给同学们看,大家都羡慕地说:“连巩俐都给你写条留言,好了不起啊!你怎么不让巩俐带你到大城市里去呢?”这样的话听多了,原来简单朴实的山里女孩的心思就慢慢变得复杂起来,她连做梦都梦到自己在演戏。她开始给巩俐写信,跟巩俐说自己很喜欢和剧组在一起的热闹人生,很想做一名演员。想不到,巩俐真给她回信了:“妹子,你现在年纪还小,你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以后有机会,我们再想办法让你到电影学院去深造……”
小小年纪的她哪知道巩俐是怕伤害她才这么说。巩俐在信中说以后有机会让她到电影学院深造,她就抱着一线希望等待着。从此,杨柳春的心总被到电影学院深造这件事拴着,每一天都心神不宁躁动不安,生活中的她越来越多地感觉到压抑和难受,性格变得既内向又怪异。
1996年,杨柳春高考落榜了。全校的“大名人”落榜,她想象不出同学和村里人会怎样对自己冷嘲热讽,于是连家也没回就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找了份活干。她每天凌晨3点起来做馒头,天一亮就蹬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卖馒头。因为她性格内向,又不好意思吆喝,馒头卖得没别人多,不久就被老板炒鱿鱼了。后来,她去卖菜又亏了本,血本无归的她只得鼓起勇气回到老家。
那时候,因为拍摄《秋菊打官司》,昔日偏僻荒凉的小镇已经成了镇里著名的旅游景点。杨柳春成了镇里秋菊山庄的一名服务员,因为山庄的简介上有她的名字,很多游客想和电影中的小姑子拍照留念,山庄的生意特别火暴。这本来是件开心的事情,她却因为心中的梦没圆,怎么也开心不起来。
1999年,巩俐辗转找到杨柳春的电话。她问杨柳春近况怎样,杨柳春告诉巩俐姐自己没有考上大学正在做短工。巩俐客套地问需不需要想办法给她介绍个大学,杨柳春赶忙接话说:“如果姐姐能帮上忙那当然好了,我想读个医学院。”因为这个电话,杨柳春的心再次不安定起来。她又开始做梦了,她梦见巩俐领着自己进了医学院,梦见自己穿上了白大褂……
但等了很久,巩俐那儿也没有音讯,她的梦依旧是梦。梦醒之后,她每天面对的除了平淡就是失意。她愤懑而又不解,她在妈妈面前发泄着自己的不满:“既然我注定了过平常生活,剧组当初为什么要让我去拍电影;既然巩俐帮不了我,她为什么要一次次给我希望,让我等待……他们知道这给我的内心带来了多么大的痛苦吗?”女儿演了一次电影就弄得一颗心不着天不落地,做妈妈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可又不知该怎么开导自己的女儿,只有陪着女儿流泪。
有一天,杨柳春在电视节目里耳听目睹了一场父子争吵:一个男孩大学毕业参加一家大公司的招聘,他想让有权有势的爸爸在面试前给自己疏通关系,确保被录用,但做父亲的拒绝了,男孩因此对父亲恼恨不已,提出要断绝父子关系。但他的父亲依旧初衷不改,说:“我不是你,只是你父亲而已,没有谁一定要帮你……如果你这次没被录用,甚至这一生你过得不顺利,你都不应该从我身上找原因。我们不指望你有多出息,但不管你今后的生活是好是坏,路都要靠你自己去走,责任都要你自己去承担――而且,你始终要对我和你妈妈把你带到世上怀有感恩之心。”
亲生父母尚且如此,何况他人?男孩父亲的一段话,一下子就把杨柳春被明星梦“忽悠”了的心结解开了。她突然想起自己其实不够条件做演员的,巩俐姐姐一定有她的难处,走南闯北的她能惦记着自己已经很不容易了,自己应把这当做美好的记忆才是……
我的漂亮姐姐电影范文3
幸运是可遇不可求的。有人幸运地买彩票中奖了;有人幸运的地炒股票赚钱了。今天幸运也让我遇到了——路过大光明电影院,被人“请进”去看最新热门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而且又被歌星周笔畅亲自点到台上和她一起唱《虎虎生威》的主题曲《大家一起西羊羊》,还得到一份礼物。
这是怎么回事呢?听我慢慢说。今天下午我和妈妈去看望生病的奶奶。回来路过大光明影院,见里面人头攒动,好多人在买2:30这场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票子。原来是“大光明”首映式,还有唱主题曲的周笔畅将会到场,举行观众见面会。我也很想看,可妈妈说:“你又不是周笔畅的粉丝,不要去凑热闹,改天看吧!”这时突然一位大姐姐手里拿着一张票子过来对我说:“小弟弟,这张票我送给你!”我一愣:“难道天上掉下陷饼了吗?”大姐姐又说:“我的朋友不来了,真的送给你。”我心里一阵狂喜。好幸运啊!!我连声道谢,并把刚买的一个漂亮的马克杯送给了她,表示感谢。进去刚坐下,大姐姐又说:“你妈妈等在外面,我再给你张票让你妈妈也进来陪你看,我到台前去等看完周笔畅,就要坐火车回家了。”我又一愣:“你从哪儿过来的?”“南京。”哎呀!原来这就是所谓的铁杆粉丝啊!
周笔畅来啦!全场沸腾起来:一大群人簇拥着、尖叫着。她走上台,粉丝们拼命叫着她的名字涌向台前,还有记者和电视台的照相机,摄像机全瞄准了她。我也被感染了,拿着妈妈的的手机去拍,可太远了拍不到。我挤进人群钻到台前一连拍了好几张。这时,见面会进入互动环节:要请三位观众到台上和周笔畅共同唱《大家一起喜羊羊》。没想到周笔畅第一个点到的是我!······就这样我站在大光明的大舞台当中,和周笔畅一同唱电影主题歌,还得到了一份凹凸年历。然后和妈妈一起在欢笑声中看完了电影。、
这真是幸运的一天,我简直和懒羊羊一样幸运,你说是不是?
我的漂亮姐姐电影范文4
商洛市小学四年级七班任祎玢
看完电影《背起爸爸上学》,我的心情沉重极了。偏僻又落后的地方、聪明又渴望求学的孩子、浑浊又凶险的黄河水、聪慧又能干的姐姐、倔强又善良的爸爸……他们的命运,正是这把铜勺的勺把转出来的。
电影刚一开始,我们看到的是一把铜勺在呼啦啦的快速转动。我无法理解,两个想要求学的孩子,想上个学为啥就这么困难呢?我无法相信,孩子上学这么重要的事,凭啥让一个勺把来决定呢?当勺把停在石娃面前的时候,石娃高兴的一下子蹦的老高,嘴里大声的喊着:“上学喽,上学喽,我要上学喽!”当石娃欢呼雀跃的时候,他并没有注意到姐姐失落又无助的眼神,那眼神里,包含着对知识浓浓的渴望。
石娃终于要上学了,送他上学的是爸爸和他心爱的小伙伴狗狗。黎明前的乡村小路上,一人一童一狗,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我无法忘记,爸爸为了石娃到校时鞋子是干净的,在上学的路上就让石娃脱下鞋子光着脚丫子走路。我不敢忘记,石娃第一天上学被同学们嘲笑时,来帮石娃解围的那个漂亮的小女孩,眨眼间就被浑浊的黄河水吞掉了幼小的生命。我不能忘记,已经上学了的石娃穿着开裆裤站在课桌上和同学们玩耍时,被同学们发现后的那种尴尬。
石娃是好样的,他没有辜负爸爸和姐姐对他的厚望,当全国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的一等奖落到他头上时,他只是憨厚的笑了。最后,当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师范学校的时候,他退缩了——一边是瘫痪在家无人照顾的爸爸,一边是能改变自己命运的锦绣前程,石娃决定放弃美好的前程在家照顾爸爸。
这时,改变一家人命运的又一个重大决定摆在了石娃父子面前。夜深人静的时候,爸爸又拿出了那把铜勺,一边指的是石娃的录取通知书,一边是爸爸自己。铜勺又一次呼啦啦的转起来,当勺把指向爸爸不动的时候,为了不拖累石娃,爸爸悄悄地跳井自杀,被石娃及时救起。
我的漂亮姐姐电影范文5
@开心leelee:小时候家里破产,一向养尊处优的妈妈做小贩开早餐店,一年冬天起早生火时被火烧到脸,老妈总在太阳下山后才去买菜,说天黑了就不会吓到别人,幸好过段时间脸痊愈了。即便是那样困难的情形,老妈总告诉我,困难的事一定会有办法。所以我很小便知道,内心强大与否与财富无关。
@molee小茉莉:小时候我的衣服都是妈妈做的,还不顾旁人反对一直给我留长发梳辫子。别人都觉得小女孩留长发太麻烦,我妈都不理,有段时间我长虱子了她也耐心帮我处理。小学时有次因为上课讲小话被留堂,老师指着我的连衣裙说,你妈妈给你做这么漂亮的裙子,你怎么这么丢脸,哭完回家我妈继续年年给我做漂亮衣服。
@走丢的箱子: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长大,那时上学要走大概半个小时的土路,每次放学回家都特别期待吃到奶奶用柴火焖的粥。每次回家第一件事就是问奶奶煮的是粥还是干饭,奶奶总骗我“是干饭”,直到我自己走到厨房揭开锅盖才发现原来是煮的粥,特别高兴。奶奶就在一旁看着我乐。
文学中的“故园”
《千江有水千江月》
作者: 萧丽红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小说虽然表面上写的是男主角大信和女主角贞观的小情小爱,却处处写的是台湾动人的人情和风土。书中描述的家庭生活和家族观念处处流露出中国传统民风的美好。
《阿勒泰的角落》
作者:李娟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作者李娟一直在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地区陪伴母亲,随牧民在穷荒辽阔之地辗转迁徙。家庭以裁缝和小杂货店为生,在孤寂中迸发出天才的写作力量,以浑然天成的笔触书写自己对阿勒泰的爱恋和对家的感受。
电影里的“乡愁”
《大河恋》
导演:罗伯特·雷德福
类型:剧情片
制片国家:美国
语言:英语
上映日期:1992-09-13
两个兄弟常跟着父亲钓鱼。潺潺河水,静静午后,成为父子间最难忘的时刻。儿子长大后有了各自的生活,一个乖巧,另一个桀骜不羁,多年之后,儿子回到故乡,陪已经迟暮的父亲钓鱼,父亲意识到自己已无太多光景,回首在美丽的河畔岁月,写下自己家族的故事——一条河贯穿所有记忆,所有的人、事、景都淡入心灵深处。
《童年往事》
导演:侯孝贤
类型:剧情片
制片国家:中国台湾
我的漂亮姐姐电影范文6
关键词:自救 他救 除锈 主题改造
一、普世化改造:从个体价值的呈现到伦理意义的凸显
小说《余震》的作者张翎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说过:“我的小说表述的是一个‘疼’字,而电影表述的是一个‘暖’字。”[1]这是对小说《余震》和电影《唐山大地震》主题非常典型且言简意赅的概括。但从更为微观的角度而言,电影《唐山大地震》对小说《余震》的主题进行了多元化的扩充和改造,才最终实现了电影的“暖色”。
小说《余震》的主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疼痛和自救,这也是小说的两条主线。当然,自救的成功自然而然的实现了疼痛的缓解,直至“症状”的消失。小说在预叙部分就分析了主要人物王小灯的身心状况:她曾经试图三次自杀,但又自己叫了救护车,这实际上是她自救的一种微观表现,也正是这种“积极自救”的心态令她愿意接受心理医生的帮助,并在治疗的过程中不断“除锈”,希望能够打开人生那扇生锈的窗户。她的疼痛是经历天灾与人祸综合作用而产生的心理疾病,并逐渐外化为生理的疼痛。她在经历了地震中母亲的“放弃”,养母死后养父的猥亵,婚姻中极度的不安全感带给她的强烈控制欲,和因此导致的与丈夫、孩子关系的日益僵化,最终形成了她极端、易怒、企图控制一切的性格和她间歇性剧烈头痛的生理表现,这虽然间接成就了她的事业,可是直接摧毁了她正常的生活。可以说,王小灯的生活一直充斥着背叛、不安全感、黑暗,这样的她一直在自己创设的不安定的情境下挣扎,逃不开、跑不掉,推不开窗、也找不到门。当她在心理医生沃尔佛的帮助下能够直视自己生活中的不完满和不安定,一步一步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尝试着走出这个她自己设置的牢笼。最终,当她选择放开一直紧紧握着的丈夫和孩子的手的时候,她感受到了一种放松的状态;当她选择离开加拿大,回到那个她一直逃避的地方去看看的时候,她看到了“沿街的新芽”;而当她终于回到“那条小街”,找到那块“压了她一辈子的墓碑”,看到已经不认识她的母亲和纪登、念登的时候,她积蓄了三十年的眼泪和委屈终于得到了救赎。
电影《唐山大地震》最为成功的地方就是完成了对小说主题的暖色调的、伦理学的改造。如果说小说体现的是主人公王小灯有意识地“自救”的话,那么电影体现的就是中国儒家传统的道德伦理和亲情对人的感召和拯救,是一种文化价值上的“他救”。
首先,对残缺之美的颂扬。电影中的大多数人物的人生都是不完满的:李元妮年纪轻轻死了丈夫、失去了女儿、儿子也因地震受伤而截肢;方登经历了母亲的“放弃”,男友不负责任的“抛弃”;方达虽然在地震中活了下来,但失去了胳膊、父亲和姐姐;方登的养母一生最在乎的就是丈夫和孩子,但得不到他们的亲近和谅解;方登的养父壮年丧妻,女儿也不知去向……电影描述他们的残缺并不是“为了残缺而残缺”,反而是通过对“残缺”的塑造,表现人生际遇的难以预料和残缺过后的“圆满”。不论是残缺的人生,还是残缺的家庭,都不能摧毁的是积极心态下创造的美丽人生和亲情对伤痛的无可代替的治愈作用。
其次,充斥整部电影的正能量。张翎曾经在小说《余震》中说道:“天灾来临的时候,人是彼此相容的,因为天灾平等地击倒了每一个人。人们倒下去的方式,都是大同小异的。可是天灾过去之后每一个人站起来的方式,却是千姿百态的。”[2]在电影中,这个主题表达的更为迫切和自然:方登在地震中被母亲“抛弃”,所以她更加珍惜生命,即使做单亲妈妈再苦再累,也不放弃一个生命生存的权利;李元妮年纪轻轻死了丈夫、没了女儿、“心里碎的跟渣一样”,但她仍然守着儿子、守着家,坚强地活下去;方达活了下来,但失去了一只胳膊,这没有成为他堕落、甚至平凡的借口,他和当时许多健全的人一样,离开家乡、创业异乡,不怕吃苦不怕累,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事业、家庭,他在站起来的同时还不忘感恩父母、姐姐赐予他生命,并更加积极的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他们都曾经倒下,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活得漂亮。残缺的是人生、家庭,但健全的是强大的心灵。
最后,伦理学视角的救赎。李元妮和方登对彼此的救赎和谅解,方达作为“中间人”的强大的沟通作用,杨志和方登之间伦理性的背道而驰以及方登养父养母的大爱无私。这四个重点构成了电影《唐山大地震》伦理主题的具体表现,也是观众眼泪的“爆发之处”。从主题角度来说,伦理学视角的引入,令电影《唐山大地震》相较于小说《余震》更多了一份人文关怀。中华文化最典型的就是形成了以伦理手段为依托的人文生存空间,在这个空间当中,亲情、家庭、血缘成为了社会的主要分类标准,《唐山大地震》对伦理学视角的引入使其主题更加深刻、更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审美,也更有广泛的存在价值。
二、层次化表达:从一点点“除锈”到一步步“懂得”
不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在小说主题的展现方面都具有层次化表达的特点,但在电影中,这样的深化“历程”比小说显得更为突出。
在小说《余震》中,作者在疼痛和自救的平行主题之间找到了“除锈”这个交叉点,并对“除锈”的过程大做文章,王小灯经历了“直面――放手――回家――‘推开窗’”这四个过程,最终实现了全文“展现疼痛人生,实现自我救赎”的完整主题。电影则完全不同。电影从两条主线分别入手,母亲李元妮是赎罪,女儿方登是逃避,实现“他救”的交叉点是汶川地震的发生,在这之后的亲情伦理化命题是以方登的视角为主,在她的所见所闻中实现了层次的不断深化。即“汶川地震――方登参与救援,被其他母亲的选择震动――偶然听到弟弟对母亲人生的侧面描述,逐渐理解母亲――回家后母亲下跪请求原谅――在墓地看到母亲的‘真心’,与母亲的完全和解和对自己所作所为的愧疚”,亲情对母女双方都实现了救赎,这个过程是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
在电影改编中,汶川地震完全是“神来之笔”。虽然经历过地震的孩子确实存在心灵上的不健全和对个人生活的不自信,但“能否实现救赎”和“怎样实现救赎”是不尽相同的,小说中的王小灯只是一个个例,就实现救赎的方式而言,是缺乏普遍意义的。但是对中国人来说,亲情的力量是自古以来我们就不断提倡和崇尚的,而人本身其实是极其“健忘的动物”,方登虽然记得当时的每个细节,但她自己成为母亲之后,她也没能理解自己母亲当时的选择。直到相同的情况发生,她再次亲身体会到了灾难面前人的渺小和无能为力,人性的伟大和光辉,她才开始慢慢理解母亲、懂得“姐姐”和“家人”的意义。这在电影主题层层递进的过程中,是伦理主题的升华,也是人性主题的升华。
总而言之,电影《唐山大地震》对小说《余震》的主题改造是极为成功的。通过对主题普世化的伦理改造和电影步步推进的层次化表达,令电影呈现出比小说更为广泛和深刻的内涵,更加贴近观众的审美和对传统的认知,这也将“一个人的故事”讲成了“所有人的故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