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建筑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特色建筑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特色建筑设计

特色建筑设计范文1

关键词:马家窖文化,地方文化,现代建筑

引言

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国城市正逐渐从功能城市转变为文化城市。文化是历史的沉淀,它留存在建筑间,融汇在生活里,对城市的形成和市民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建筑的灵魂。《北京宣言》是中国城市实行“文化城市”转型的重要力量。

随着文化城市的建设,当今中国的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们会从地方文化中寻找创作灵感,此时出现了很多地方特色文化与现代建筑相融合的建筑作品。

尽管在文化与建筑的关系中,建筑若可以成为文化景观,但这样的景观的形成并不是通过建筑师的设计而得到的,而是通过历史的发展,文化的沉淀,逐渐保留下来,最终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代表当地历史文化特色的建筑。而本文要做的,不是模仿地方建筑的传统建筑特征,而是将地方文化特色灵活地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使现代建筑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

一、基址概况

临洮马家窑文化产业园位于临洮县西侧,西侧是临康公路,东临电渠,北侧是规划纬四路,南侧为6班幼儿园。用地为高差6米的台地,高台标高1878.94-1879.87,低处标高1870.75-1872.67;整体呈南低北高,东低西高走势。用地范围内无大树、古树、名木、文物古迹,场地表面无岩溶地裂缝,场地内无河流通过。

二、设计原则与理念

1、以人为本的原则: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了适合小学学校教学特点。

2、学校文化原则:体现当地小学的文化特征,创造亲切、和谐、现代化的校园氛围。

3、尊重自然现状。将规划内容与现状地形地貌有机结合,利用地形的聚合空间,创造一个充满尺度、宜人、自然和谐的校园环境。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期的历史生活积淀下来的文化表象。虽然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往往被当地人所忽略。在现代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打开思维的固有框框,继承并发扬地方文化特色,让地方文化得以传承。

马家窑文化产业园总体规划要与临洮县实际相结合,园区各类管网及园区道路要合理设置,与县城总体规划有效衔接,科学合理地布局,使规划更加具有操作性、可行性。要对马家窑文化产业园合理定位,要充分了解马家窑的文化底蕴,在进一步挖掘马家窑文化的深刻内涵后再进行规划设计,充分反映马家窑文化时期人们的总体生活方式。

三、马家窖文化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挑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马家窑文化的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爽朗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马家窑文化彩陶凝结着先民们对自然的崇拜和精神的寄托。除作为口常生活用具的缸、碗、盆、壶、瓶、钵、罐等外,还有祭祀、庆贺专用的陶质乐器“土鼓”。土鼓像一口深腹缸,口沿外有蒙兽皮的鉴纽,中部有对称的散音孔,可以放在地上敲击,也可以由二人抬着,边走边敲。每当丰收或有喜庆祭祀时,人们手持玉璧,载歌载舞,用上鼓伴奏。

马家窑文化的建筑、石器制作、骨器制作、纺织技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房屋为半地穴式,分方形和圆形两种,并进行了地面的防潮处理。在筑平的地面上抹一层草泥,然后在上面盖一层白石,表面打磨得很光滑。房屋用木柱支撑,下面还垫有石柱础。骨器如骨匕、骨刀、骨锥等均磨制精良,刀部锋利,式样美观。特别是缝纫用的骨针,其大小相当于现在用的中号钢针,四五千年前的先民们能制造出如此精细的骨针,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近年来,由于中外国际交流的不断扩大,建筑行业也蓬勃发展,设计方案不断推陈出新,以西方现代简约主义为代表的风格很受欢迎。但是受地方文化等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全盘照搬,而应该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如陶艺、石器等,将之融合到现代建筑设计中,这样才能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

四、地方文化特色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地方文化特色在建筑设计方而的表现手法各种各样,不拘一格,没有固定的法则,更没有既定的套路,借助于何种表现手段,主要取决于设计者对建筑所处地方的人文和自然环境、用地现状、建筑功能和使用要求等的考虑与权衡,以选择适当的切入点。在此对建筑符号、空间、布局等方而进行分析和举例,仅为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 传统建筑符号的应用:

中国数千年的悠久建筑历史留给我们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符号。对于传统建筑符号在现代建筑中的选择和应用,比较适合的方式应该是“去其形,取其意”,避免对于符号的生搬硬套。即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念化,按照现代建筑的抽象审关观来表达城市传统文化的意境,使传统文化的运用更契合于现代文明的体现,这样的现代建筑设计不仅具有历史传承性,更不失其现代感,才是真正有生机、发展着的建筑,而不是非古非今的异类。

(二)建筑空间尺度的延续:

传统建筑符号的应用并不是唯一可以在建筑中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方式。任何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建筑,都会由于当地的风俗习惯或历史原因而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建筑空间尺度,而对这种传统的延续,可以使建筑形成地方特有的亲切感。

(三)整体布局的借鉴:

由于地理区位的影响,不同城市的气候条件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尽相同,由此产生的建筑整体布局亦各不相同,包括空间的使用,水系的运用,采光通风的考虑等等,这些都与所在环境的地理区位、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惯息息相关的,是地方文化的影射。城市规划的整体布局,实际上也是地方文化特色的表现形式之一。

五、小结

“地方文化特色与现代建筑设计的融合”反映着最近几年来建筑行业的走向,不同的时代都要在建筑上表现不同时代的特征。一个城市应该有不同时期的建筑作品,应该有足够的文化氛围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因此,城市中的现代建筑设计理应推陈出新,使建筑在传承地方文化特色的同时,拥有体现现代文明的建筑形态和功能特色。尊重历史,致力现在,放眼未来!

参考文献

[1] 姚子刚,地域文化特色与现代酒店建筑的对话――以微山湖运河畔“南阳水苑”建筑设计为例[A],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16):2095-2104

特色建筑设计范文2

关键词:湘西文化;地域特色;酒店设计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194-02

根据湘西本土民族建筑特点,经过收集、提取、提炼、和升华保留了湘西建筑的特点,取其典型的形状,发挥其神,最后得到简单的形体,再使用现代的新材料和新工艺,来表现和发扬湘西建筑特有的“形”和“神”。体现特定的地域文化,体现在酒店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体现特定的文化氛围,从中获得富有个性的文化感受,同时酒店将服务项目融入主题,以个性化取代刻板,让顾客从中获得快乐、知识和刺激。

设计离不开文化,文化是设计的灵魂,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根据地域特点,创造独具地域特色的酒店文化将成为酒店品牌优势的基础。因此,自然条件历史遗风完全可以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酒店文化。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文化的发展有历史的集成,同时又有民族性,地域性。因此酒店设计可根据国家环境、地域环境等理念不同演示出不同的文化。文化需要强调,但不能刻意造作。因为文化已演绎为一种生活方式,因此通过灵活的手法让人们在生活中不知不觉间感受文化是最自然也最亲切的方式。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又具有地域性,不同的地域形成不同的文化。酒店是生产和经营文化的企业。如果客人充分享受到了酒店文化,将形成客人对酒店的忠诚度。从而酒店产生较高的文化附加值。世界著名的酒店管理公司,他们管理的酒店文化底蕴、文化内涵非常雄厚。

唤起国内酒店行业向主题性旅游酒店靠近,因为目前酒店行业竞争十分激烈,一般酒店的客房入住率并不是那么乐观,各种竞争到最后就会上升到文化的竞争,有文化背景作为依托的酒店在竞争中开始崭露头角,主题性旅游酒店是未来酒店行业发展的趋势,没有主题的酒店在未来的竞争中会一败徒地,会成为时代的过客,默默的消逝在人们的记忆中。

引领国内酒店消费的新方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对酒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是为人们提供便捷舒适的居住环境,提供迅速流畅的信息,重要的是为人们提供了精神的享受,提升了酒店的文化品味。消费者的消费理念逐渐由原来的物质消费向服务消费和文化消费的转化。

对传统建筑的重新诠释,运用通俗文化的符号和色彩,现代新材料和现代新工艺,取其“形”,发扬其“神”,对湘西传统建筑新的诠释。我设计主题性旅游酒店设计是“带”状建筑体,酒店建筑是沿沱江建造设计的,一方面为了能够更好的和沱江融为一体;另一方面沿江是个很好的自然景观,把沿江的一面最大化和更好的发挥利用,沿江的客房价格都要高些。为了达到更高的经济利益同时不破坏环境的整体性,最终我选择了“带”状台阶式建筑。近年来对主题性旅游酒店的研究的资料和理论越来越多,布正伟在其《自在生成论》中认为建筑个性的艺术表现有三个层次:“与使用性质相适应的艺术气氛,与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谐和的文化气质,与生活前进步伐相一致的时代气息”。其中第二条“与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谐和的文化气质”说的就是建筑要表现出地域性特征,多年以前梁思成先生倡导建筑设计以“中而新”为上,力求设计中要强调地方文化。强调酒店要以文化为依托,才能在未来酒店行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的资料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主题性旅游酒店在酒店行业市场中还具有很高的发展潜力,也是酒店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一些高层次、高收入、和高学历的消费者,由对物质的追求向精神和文化的追求而转变,酒店行业不是孤立存在的,酒店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游客在外面旅游,就是为了满足其精神文化的追求。住酒店的心态也不同,不是说有的地方住就可以了,不光要有地方住,还要住的舒服,住的有品位,有品位怎么来,那就就要看文化底蕴。酒店竞争到最后就上升到了文化底蕴的竞争。

根据旅游地的特殊要求和地域性定位,不能做建设高层建筑。一方面高层建筑破坏当地环境;另一方面当地建筑一般在3~4层,要是在那里设计了高层建筑,也不符合当地的地域性特色。本着主题性旅游酒店怕大不怕小的原则,同时又根据实际的市场情况和定位,又不能太小。最终确定了设计主体为三层的“带”状台阶式建筑。只有大堂部分设计为四层。本来就是沿江而建设的不规则形的建筑,也在形式上打破三层的规则形建筑,从立体构成角度出发,给建筑点自由组合的概念。大堂突出的第四层作为高级会议室。房间通风、采光和欣赏室外自然景观的视角效果甚好,会议之余欣赏湘西美丽的自然环境。台阶式建筑有以下几个优点:有利于空气的流通,夏天沱江水带来的清凉顺着台阶而上,能让三层的建筑都能接受到沱江水带来的清凉,在炎热的夏天给远道而来的游客带来异乡夏天的一丝凉爽;能更多的接受阳光的照射,解决房间日照的问题;具有文化功能,台阶建筑为人们提供了私用或公用的平台,鼓励人们去享受自然和社交活动,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功能,台阶建筑虽然造价昂贵,但提供了舒适方便的平台,深受用户的欢迎,酒店的设计和个人居住环境设计不同。个人居住环境的设计只要满足业主个人要求,这是设计师和业主之间两者的关系,但公共建筑就不同了,它变成了设计师、酒店业主和消费者三者之间的关系,那就复杂的多了。主题旅游酒店的设计不但要满足业主的需求,还要经得起消费者的考验,满足消费者使用方面和审美需求。特别是酒店需要消费者支持的产业,建设消费者喜欢的建筑在后来的酒店经营中能给酒店带来一定的增值经济效益。

湘西的封火墙的做法是很复杂的,表现的时候就发现,在追求简洁设计现代,把湘西那种封火墙的做法再做的那么复杂就不太符合现代的设计思想,人们看上去也不是那么直观,就把封火墙的做法进行了简化和总结,取其大体的形,更总要的发挥其神。

在设计中,系统的做资料收集,资料收集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最终设计表现的结果,我更深入的感受到了收集资料的重要性,可谓是磨刀不误砍柴工。资料的收集是很重要,还有一个就是收集到的资料怎么去应用,那样更重要,把收集到资料惊醒整理和再加工,要把握好把加工好的资料用到具体什么地方去。比如湘西吊脚楼建筑前面部分都有挑起上面结构的挑梁,是建筑结构的一部分。但在现代建筑中完全没有必要使用那种挑梁,但是在主题性旅游酒店建筑设计中同样采用这个挑梁的形式,在这里完全不是建筑的结构,而是作为建筑结构之外装饰的部分出现的。着就是整理好资料,把资料再利用,用到合适的位置。

在设计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虽然问最后都是被解决了,但是还是反映出来一个结果,那就是知识面不是很广,比如在施工的工艺方面还是很薄弱,需要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去重点补充。要了解更多的知识面,设计要有很强的理论做指导,没有文化底蕴的设计是空谈。

参考文献:

[1]萧默,王归祥.建筑意.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年.

[2]龙迎春.品读湘西.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年.

特色建筑设计范文3

【关键词】综合交通枢纽;零距离换乘;客流量大;地下商业开发

1 工程概况

1.1 站址环境

南宁轨道交通1号线是贯通南宁市都会区东西向的骨干线。东客运站是1号线与6号线的换乘站,站位位于民族大道和枫林路的交叉路口西侧,民族大道规划道路宽60m,双向6车道,为东部进入南宁市区的主要交通要道,车流量密集。站位南侧有东客运站及大型公交总站;站位北侧为山体。

1.2 客流

东客运站是1号线全线客流最大的车站。早高峰时,城东市郊的客流分别搭乘1、6号线汇集在东客运站后再往城中心上班工作;晚高峰时,市中心下班客流也在东站分流到1、6号线。本站的设计客流量约为5.5万人/小时,换乘量达到80%。

1.3 车站形式

本站为地下两层双岛四线车站,采用平行双岛布置。车站一、六号线站前设置联络线,六号线站后设置交叉渡线。一号线设置在外侧,六号线设置在内侧,可实现两条线路同站台换乘。车站主体采用全明挖法,同时利用车站西侧配线上方的空间作商业开发。车站外包总长302m,标准段宽45m,两个站台宽均为14m。共设置有8个出入口,3组风亭。

1.4 车站建筑布置

车站地下一层是物业开发部分,利用民族大道高差局部做三层。

地下二层为站厅层,由中间公共区、两个设备及管理用房区和车站西端的物业开发部分共四部分组成。公共区与物业开发部分设有一条5.5m宽的联系通道。

地下三层为站台层,由中间公共区和两端设备及管理用房区共三部分组成。

2 设计重点

2.1 重点考虑出入口与周边交通枢纽接驳

本站站位邻近东客运站和公交总站,车站出入口及风亭的设置需重点考虑在不影响两大交通枢纽车流、人流流线的情况下与东客运站、公交总站的接驳。

2.2 解决车站站位与地面交通的关系

民族大道、枫林路交通繁忙、车流量大。车站的设置可为今后提供便利的交通环境,缓解地面的交通压力。考虑车站实施期间对民族大道交通带来较大压力,设计时应考虑如何设置站位,尽量避免侵占道路,并做好交通疏解方案。

2.3 设计最佳的换乘节点及换乘形式

东客运站为换乘车站,在满足车站基本功能的前提下,重点研究两条线路的换乘节点和换乘形式。同时避免对城区的二次施工干扰,车站建议同步设计,同步施工。

3 建筑设计理念及特点

3.1 大站台采用单柱设计,提高站厅层层高,使公共区空间开阔通透

本站为1号线客流量最大的车站,在上下班高峰期,大量的乘客在站台上候车、换乘,因此本站对站台的宽度及布置比一般站要求高。考虑以上因素,本站两个站台宽度均设为14m,而且为单柱设计,尽量增大站台的有效面积,满足客流要求。车站地势西高东低,高差为7.2m,在满足道路通行的要求下,将车站中部的站厅层适当提高到6m(一般站站厅层高度为4.8m),既可减少覆土厚度,保证结构安全性;同时解决了因车站标准段宽达45m(约为一般站标准段宽的两倍),如采用常规地铁车站高度,空间比例失调,较为压抑的问题。

3.2 合理利用周边绿地,站位避让主干道保持交通顺畅。

站位位于民族大道和枫林路的交叉路口附近,该段民族大道东端连接高速公路,是南宁东部进出城车流的的主干道,车流量大,交通繁忙;枫林路是东客运站客运车辆进出的必经之道。为了保证在地铁施工期间对交通影响降低到最小,车站主体避让交叉路口,保证民族大道进出枫林路的车流顺畅;充分利用站位北侧的绿地,将车站主体尽量往北移,车站主体完全避让民族大道南侧的主车道,利用道路绿化带进行铺盖交通疏解,还原北侧3个主车道和1个混合车道,保持该段民族大道在地铁施工期间保持车道顺畅。

3.3 巧妙利用现场地形获得地下空间

要实现车站最好的经济效益,一是控制车站规模,二是结合物业。根据国内其他城市已有地铁类似车站的开发经验,位于中心区的换乘车站,车站的商业价值非常大,车站首先要最大限度地吸引客流和方便乘客进出站,地下一层和地铁上盖的商业价值最大,尽可能优化车站布局整合空间,多余空间预留作为商业开发,既可增加地铁的客流,又促进周边商业经济的发展。

站位所处的民族大道地势相差较大、西高东低,为了减少车站覆土厚度和充分利用有效空间,本站西端配线上空部分设置两层商业开发,为车站净增加了近约5000平方米的地下空间,并可与周边的地下商业有机衔接,既为地铁带来更多的客流,又带动周边商业的发展,达到双赢。

3.4 车站与客运公交“零换乘”

车站的主要客流来自南侧交通中心的换乘客流和再南部的居住客流。车站出入口的设置,尽可能减少对现有公交总站和客运站交通流线的破坏,同时最大范围的吸引客流。本站Ⅲ号出入口设在客运站站前广场上,同时预留条件接入客运站地下一层,便于与长途客运站的换乘。加强轨道交通与客运公交有机衔接,使客运公交与轨道交通无缝换乘,体现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便捷性、合理性和政策性,发挥整个公共交通网络的整体运输能力。

3.5 结合城市景观,与环境相协调

为了减少对客运站景观的影响,车站出入口利用客运站前的下沉广场,巧妙地将地铁功能与公交建筑融合。利用民族大道中央绿化带设置矮风亭,并在旁边布置绿化加以视线遮挡,减少对周边景观的影响,车站北侧的出入口及风亭也与周边的绿地一体化设计,融入城市景观中。

3.6 无障碍设计

残疾人乘客可通过车站Ⅳ号出入口的无障碍电梯进出车站,再通过无障碍通道及设置付费区内,车站中部的电梯到达站台层;在出入口无障碍电梯地面高差处设置无障碍坡道。在车站公共区内也设有盲道,方便残疾人进出地铁车站。

4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东客运站的地铁车站设计,成功解决了地铁1、6号线的大客流换乘、地铁与客运公交的换乘、民族大道南北方向过街人流通行、并带动了周边商业的发展。本站设计积极探索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大型客运公交与地铁车站实现“零距离换乘”、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地下有限的空间内,利用现场地形及周边环境成就一个宽敞、新颖的建筑地下空间,为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及借鉴。

参考文献

[1]GB50157-2003,地铁设计规范[S].

特色建筑设计范文4

【关键词】 建筑设计;地域文化;城市特色;发展内涵

一、地域文化是塑造城市特色的主体

1.1 城市色彩

在进行城市环境开发时必须要对当地的社会文化属性加以认真地考虑,依靠地域文化塑造城市特色,一个城市有要先进的文化发展和城市平面形态定位,就相当于是一个城市的特色,然而城市的特色是一座城市设计的主体,城市特色的内容和形式明显能代表这座城市的内涵。当然,除了城市文化之外,城市的地域特征、自然条件和环境风貌,也是造就了城市特有的城市风格。因此,城市的地域文化能给予这座城市特有的城市色彩。城市色彩是一个城市总体的建筑颜色,是构成一个城市独特风貌的重要因素。一个城市色彩的形成是城市的地域文化、自然环境、传统文化以及城市发展历史的集中体现,能够突出一个城市在地域内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色彩风格面貌和习惯,在城市的地域内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等因素形成自己特定的城市色彩,要展现出一个城市的历史传统和地理文化,它是反映了城市地域文化的重要因素。城市的色彩是当地文化环境的反映,不论是西方建筑还是东方建筑都有自己特有的地方色彩,特有的色彩反映地区人们的共同心理和行为,是一种空间文化价值观。所以城市设计方面要把人和环境结合起来,要创建出人文特色的城市设计理念。

1.2 地域以及地域文化

第一、地域。地域是指有相同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特性的一块地方,也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作用形成的结合,是建筑的经纬点和立身之地,建筑的构建必须符合地域特征构成的各种要素。地域是地域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而且地域的范围是可大可小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社会文化源远流长,城市居民社会意识浓重,注重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设计思想。如江南古镇、徽州村落、福建土楼等等,所以中国的建筑和规划因为其空间相联系和相承接的方式受到特殊的尊重。

第二、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一般是指在特点的范围内经过源远流长形成的,能够传承至今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能够将区域范围内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等展现出来。而地域文化要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由于每个地区的文化存在形态上的差异,所以才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呈现出来了多样化。建筑是一个地区象征性的代表产物,由于不同的地域文化在各地方呈现出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在古代的时候由于交通的不便利和行政区域的相对独立性,各地的文化形态就有了不同的风格,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汉文化、关陇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松辽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等。所以在不同的建筑物上能够呈现出不同的建筑特色。

二、建筑是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土乡土色的独特风格。每个城市的地理特征、环境气候、历史遗留和传统民俗都有着不同的地方,而每个地区通过建筑来表现该地区的人民的文化水平、民族风情和对建筑物审美追求,建筑是地域文化的主要载体。建筑的地方特色和地区特色,在一定区域多数建筑的基本风格和总体特征。

2.1 建筑的地域性

建筑的地域性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建筑的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内,以地理环境为基础,根据地貌条件,和城市周边的环境。建筑是象征一个地区的产物,从建筑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城市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可以设计出不同的建筑特色,地域文化与地域建筑是相互作用的,因此,建筑物是在具体环境中,受具体地区的地理气候和自然因素,以及地形地貌特点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具有特有的地方色彩的元素。

2.2 建筑的文化性

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建筑是存在于地区的文化历史和人文因素的环境之中。建筑的文化性是造就建筑的特色,因为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我们可以通过结合不同的文化情况,就建造了独特特色的地域文化建筑。建筑的文化形式具有双重性的,因为在建筑的特色上我们既要有使用的功能还要具有审美的功能,所以审美观的价值就体现在它本身的理论价值和感应功能上能带给人们传递信息的感觉,建筑的建造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特有的文化内涵,如对我国庙堂感到威慑、对于居民住宅感到亲切等等。这些都能表明中国的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建筑特色,通过建筑的文化性的特质,创造出具有特色的建筑作品,建筑的内涵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性,从建筑的文化性可以反映出生后方式、社会风情和藏匿在其中的历史发展轨迹、社会结构的演变等等,用建筑的方式来体现出一个城市的建筑文化性,这不仅是对建筑,也是对地域文化的生动而又形象的完美诠释。这是建筑所蕴含的巨大价值。

三、地域建筑文化的新内涵

在现代条件下,抓住地域文化特征寻找地域文化的新载体,寻找地域文化的美学定位、新的表达,展示城市空间的新的文化价值,定位特色城市的城市色彩,是延续城市历史、把握城市方向感和认同感的最佳方向。

3.1 使用本地素材寻找地域文化的美学定位

在现代条件下,不能老是依旧传统的文化元素,要掌握地区地域文化内涵,要深刻学习中国城市地域文化的精髓,给予地域建筑文化创新的现代含义。

第一、地域建筑材质。建筑材质是建筑的基本物质,它能够决定建筑的特征、风格、效果等等。传统的处理建筑材质特性的表现方式是地域建筑文化的基本语汇。建筑工作者充分利用建筑材质的特质性因素,建筑合理的与地域环境相结合,使地域建筑的文化性发展下去,相比传统的建筑材质和现代建筑材质,社会技术的先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发展,因此,现代建筑材质相对比传统建筑材质具有更多的优势,我们要结合地区环境因素创造出具有地标性的建筑。

第二、地域环境。我国自古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这就要求建筑师要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观的角度出发,所以在建筑方面也要充分体现出地区的地域特征。地域环境和自然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我们要把建筑与自然因素的关系相结合,必须遵守自然的地形地貌要求,让建筑与自然环境和周边地理环境融为一体,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内的文化的总和,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借鉴外来文化

在全球的环境中,建筑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广泛,我们还可以把国外的建筑文化遗产纳入可以借鉴的范围,将各国的文化本土化,这样更加能使我国的建筑文化不断的创新化、现代化,还能很好的使我们建筑创作工作有更好的发展,更加利于我国建筑文化与其它国家建筑文化能有更好的交流空间,让城市文化有蓬勃的生命力,这样也能对建筑设计师在设计方面有更多新的灵感,让我们借鉴外来文化与我们国家的建筑文化相结合起来,用更好、更新的设计理念发展建筑事业。

四、结语

建筑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象征的文化形态的外在表现,中国建筑通过地域文化来体现建筑的特点,要以创造性为建筑空间的最高理念和最终目标,充分发挥城市空间的文化价值。将时间和空间相结合起来,在现代条件下,抓住地域文化特征寻找地域文化的新载体,寻找地域文化美学定位、新的表达方式,使建筑空间更富有内涵,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让中华民族特色成为引领世界潮流的主流。

参考文献

[1] 吴振垠.中国城市建筑地域文化研究[J].山西建筑.2008.10:18-20

[2] 李广斌,王勇,袁中金.城市特色与城市形象塑造[J].城市规划.2009.02:24-26

[3] 朱光亚,杨国栋.城市特色与地域文化的挖掘[J].建筑学报.2010.1119-21

特色建筑设计范文5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建筑设计

随着社会的进步,建筑的艺术内涵和其实用性一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个建筑师如何将自己的设计意图更形象,更直观地展示在专家、公众面前以供评赏呢?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一、什么是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VR),也称“灵境技术”、“临境技术”、“幻真技术”,是模拟人类视觉、听觉、力觉、触觉等感知行为的高度逼真的人机交互技术。它具有沉浸感、交互性、构想性。它可以把抽象、复杂的计算机数据空间表示为直观的、用户熟悉的实物。

利用这种计算机生成的交互式三维环境,不仅使参与者能够感到景物或模型十分逼真地存在,而且能对参与者的运动和操作做出实时准确的响应。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一)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城市的规划具有非常的超前性和可延续性,所以在其中引入虚拟现实技术是非常明智的举措。随着世博会的召开,世界各国所有大中小型展区均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展示,也提升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广泛度。在数字城市的制作中,我们可以提前数年预计到以后可能发生的各种状况,比如一个楼层的高低对周围光照的影响,可以在虚拟现实中通过实时光照来表现出阴影的范围,从而进行整体的城市规划。

(二)在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装饰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可能出现无法预期的问题,而工期延误或者成本增加。而在虚拟世界中,我们可以提前模拟出需要的效果,从而在功能性上,房屋空间比例尺寸上,消防安全性上色彩上,材质上,以及采光效果上提前预知会发生的问题,只要前面花少量时间对最终效果进行推敲,就可以非常直观的给施工人员和客户一个满意的交代。

(三)在设计成果展示中的应用

建造建筑并不是投资方的主要目的,其主要目的是由一座成功的建筑达成最大化的商业目的。虚拟现实系统以其独有的“沉浸感”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感受,不失为一个展示建筑美观度和功能的最佳手段。

三、虚拟现实技术的现实意义

(一)项目的技术论证

建筑行业与其他行业有着很大的不同,一座建筑的落成对社会的影响,人民的生命安全,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今众多大型建筑场馆的设计工作和施工过程中,我们要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前期设计出现的任何一个问题,都可能在将来的施工过程中出现巨大失误。在竣工之后,建筑的功能性,安全性,环保型方面也需要时间进行考察。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前期以三维成像技术来展示最终效果,才可能在最低的成本压力下把安全系数提到最高,同时也节省了人力物力,达到很好的先前期论证效果。

(二)改善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是一项非常具有科学性、严肃性的过程,它需要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技术论证及可行性的分析,对以往设计做出更好的改变,以避免建筑在建造过程中或者使用过程中出现由于设计而出现的问题。虚拟现实系统就可以为我们的建筑师门提供这样的机会。采用虚拟现实系统,建筑师可以将其作为一个建筑性能评价的工具,在其中来发现建筑设计出现的缺陷,同时可以采用系统模拟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极低成本下,完善建筑项目的设计。

(三)节省投资和运行费用

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先期技术成果的演示和论证有助发现设计中多余的措施和各专业不协调的部分,及时修正以节省投资和运行费用。同时,演示论证也可发现设计中可能导致无法满足要求的设计不当之处,避免了建筑物建造完成后的返工。

四、结语

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有着不可估量的应用前景。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极大的丰富建筑师的设计方法,增强设计师的创新能力。信息时代的建筑师,除了需要了解已有的建筑技术和设计方法外,更要善于从计算机应用中吸取一些先进的方法。只有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掌握新技术,才能赢得未来。

参考文献:

[1]贾滨.进入数字化时代的建筑学仁J3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6

特色建筑设计范文6

关键词:建筑;外墙;装饰;艺术;色彩

建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后,对建筑装饰的美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施工单位需要做好建筑外墙的美化工作,在保证施工的质量的同时,还要合理的应用色彩,从而提高建筑外墙的艺术感。建筑外墙装饰可以增加美感,在讲求个性的时代,人们不喜欢过于单一的建筑外墙形式,只有运用好色彩,才能增强建筑外墙的艺术感,从而提高建筑的整体施工水平。

1 建筑外墙装饰艺术的特点

1.1 外墙装饰艺术

建筑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古代建筑装饰风格就有着独特的类型,一些民间的园林艺术运用了彩画,还有一些皇家的建筑,应用了玻璃瓦、彩画以及砖雕,这可以体现出当时的人文历史,也可以增加建筑装饰的多样性。外墙装饰可以使建筑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在对外墙进行砌筑时,应考虑到建筑需要体现的艺术效果,设计师不同的理念会设计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1.2 外墙墙体的艺术表现

外墙是建筑的重要组成,在古代建筑外墙就有着多种类型,外墙是由泥巴、木头以及青砖构成的,还有的皇家建筑采用了特殊的技术处理形式,使得建筑外墙的艺术感油然而生。在民间比较流行的外墙装饰是马头墙,还有的宗教建筑采用了砖雕,美观性非常强,而且还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建筑外墙是自然艺术的体现,可以将大自然的元素体现在建筑中,使建筑可以更加切近大自然,很多建筑的外墙还体现了当地的自然风貌,比如在广西一带,多采用的是毛竹墙或者石板墙,这可以很好的体现出当地的人文风情,也可以了解到当地的自然气候特点。外墙既是自然的表现,也是艺术美感的表现。在现代社会,建筑的装饰类型越来越多,施工单位采用了多种科学技术,这增强了建筑外墙的美感,而且应用多媒体技术后,施工更加简便,外墙的艺术美感更加强烈。在现代社会中,建筑外墙的施工水平体现着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也体现出建筑行业的现代化水平。在建筑市场中,建筑材料越来越多,施工的工艺也越来越多,这很好的阐释了外墙设计的现念。

2 建筑外墙的色彩设计

2.1 外墙色彩装饰的类型

外墙色彩装饰是当前建筑行业比较常见的外墙设计方法,很多外墙采用了绘画的方式,绘画的内容有广告,也有艺术形式,还有超现实主义的绘画类型。有的建筑为了增强与大自然的联系,在外墙上绘画了逼真的阳台,有的画出了窗户,在观赏时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这种绘画形式还给人的心理产生了错觉感,逼真的画作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在给人视觉美感的同时,也可以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纽约的墙面艺术成为了城市的重要标志。

在外墙色彩装饰中还很好的应用了自然环境色彩,建筑装饰在不断发展的同时,还引进了自然环境色彩,比如在黄土高原地区,建筑外墙一般是黄褐色,而在沿海地区,建筑一般为蓝红相间,这种形式增加了建筑的地方韵味。建筑行业发展很好的将自然环境色彩应用在建筑外墙装饰的创作中,这在提现当地地理环境的同时,也可以促进建筑外墙装饰的多样化发展。

建筑外墙色彩还有人工加工的环境色,这一类型的环境色主要是加入人的思维和灵感,经过人工的出现的一种较为新颖的色彩。其中在世界上备受关注的建筑外墙当属意大利的都灵,都灵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具有地区特色规划的城市,都灵的城市规划中强调了环境的固定规格,对用色做一精密的计划,甚至包括广场及街道都采用统一的用色系统。从而这一规划成为都灵享誉世界的原因,受到后世建筑家们的关注,而“都灵黄”也成为建筑中专有的代名词。

2.2 外墙色彩的特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和地域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因而其建筑色彩也有诸多的不同,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这一民族的体现都结合了当地的自然环境,融合成当地民族喜爱的色彩。建筑色彩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不同地方的建筑有诸多的不同,对地区的寺庙而言,建筑物清真寺造型都象征着伊斯兰教的教义思想。再如皇宫的正红色象征着皇家的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制度,从而来说,建筑色彩一般都象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想意识、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

不同的建筑物有着不同的功能性,因而需要从外墙颜色来区分其功能性,从而才能够体现出被人熟知的功能意义,如寺庙与民居能通过外墙的色彩明显的体现出来,寺庙的颜色一般是红砖,而居民的居所一般用灰瓦。尤其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建筑物还具有一定权利的象征,如:紫禁城,城内的建筑物以红色为主,体现出皇家的至高无上的威严权力,也体现出一定意义的功能性。

建筑物上施以色彩之后能使人产生出各种不同的情感和效果。不同的色彩象征着不同意义甚至同一色彩的不同着色也体现出不同的内涵体现。如:红色具有暖感性,蓝色具有冷感性。轻重感:明度越高的色彩越轻,如黄色;明度越低的色彩越重,如绿、黑色;强弱感:暗而艳的色彩;兴奋沉静感:明亮鲜艳的粉红色,能使人产生兴奋感;深暗而浑的墨绿令人沉静等。

2.3 外墙色彩形成的独特氛围

色彩作为一种直观的直觉艺术,特殊的色彩能够形成与众不同的氛围。就中国的紫禁城来说,外墙装饰一般选用红色,目的在于显示皇家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体现出高大威严。如路易斯・巴拉贡精湛熟练的运用粉红、紫色、土黄及红氧化物涂抹在建筑物的外墙上,营造成一个具有特别色彩与气氛的天井及内院,能够创造出一个色彩的室外空间,给人留下难以忘记的印象,这一独特的空间运用手法,能够为人们营造出拥挤闹市的氛围,再如中国香港理工大学,建筑物的外墙是红棕色,在闹市中营造出一块带有自然、朴实的学习氛围及天地,这些外墙色彩的应用形成了独特的氛围。

结束语

建筑行业发展很快,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对建筑外墙的美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装修单位需要体现出外墙的艺术感,也要合理的应用色彩,做好建筑外墙的设计工作。建筑外墙装饰可以体现出一个地区的自然气候与地理环境特征,也可以体现出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在现代社会,建筑材料以及工艺技术越来越多,这有效提高了建筑外墙的艺术感以及美观性,设计人员在合理应用色彩后,有效提高了建筑的视觉美感。

参考文献

[1]瞿文明.简述高层建筑外墙装饰施工技术[J].现代装饰(理论),2014(8).

[2]张全胜.建筑外墙装饰施工常见问题及对策[J].现代装饰(理论),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