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影小时代经典台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影小时代经典台词范文1
两个月内,《少年班》《小时代4》《栀子花开》《少女哪吒》4部国产青春片相继在暑期档展开厮杀,希望在这个历时最久、空间最大、产量最高的电影档期中,取得更高的票房成绩。
先来看看前辈的成绩:2013年《致青春》7.26亿元,成为中国电影史上观影人次排名第五的电影;2014年,《匆匆那年》5.78亿元,年度票房排在第七;2015年,《左耳》和《何以笙箫默》在《速度与激情7》和《复仇者联盟》的夹击中分别取得了4.28亿元和2.76亿元的成绩。这些成本并不高的电影把一众大导演、大制作、大投入的片子甩在了后面。
当我们看青春片究竟在看什么?用《致青春》中的经典台词来解释,青春就是用来祭奠的,听上去真是又唯美又伤感。随着电影主流消费人群越来越年轻化,85后的职场新人偏爱回忆,95后的在校大学生正值青春,他们是青春片的主要受众。人在逆境时,总会停下脚步,回头看那个没有压力的学生时代,当怀旧变成这个社会最重要的主题时,青春片消费的正是这种令人愉悦的忧伤。
恰巧青春回忆、青涩感情、校园生活全是中国严苛的电影审查制度中的安全领域,相比以社会现实为蓝本的严肃题材,青春片更容易通过审查且没有政治风险。
观众喜欢什么,就加倍给他,这是好莱坞六大发行公司越来越保守的电影策略。
只要拥有炫酷的打斗场面、密集的冷笑话、帅哥美女组成的演员阵容、正义与情谊的价值观这几个基本元素,再配上英雄拯救世界这种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的故事,就能吸引观众举着大桶爆米花排队买票,轻轻松松把钱赚了。
现在,“服务于消费者”被认为是现今拍电影最重要的因素,这套好莱坞式的价值观在国产青春片上得到了彻底的体现。
导演是谁变得并不那么重要了,只需要花几千万元请来当红的小鲜肉,再以一本曾经火过的青春小说为蓝本,套用什么样的标签、桥段取悦观众,必须具备什么样的元素,什么时候该,经过几年的探索,国产青春片已经有了成为了固定的套路。经过两三个月的拍摄制作,一个月的宣传,一部票房上亿元的青春电影就这么走下了生产线。
越来越多的演员、歌手、主持人、作家拿起了导演棒,中小成本的青春片成为了他们进入电影行业最快速的方法,也成为电影公司的赚钱机器。国内的电影公司中,光线影业和乐视影业算得上在青春片中收益最多的电影公司了,这两家历史并不悠久的影业已经迅速跻身进入五大民营电影公司前列。
光线影业是《致青春》《同桌的你》《左耳》的投资方之一和发行方。定位在年轻化一代的光线传媒去年专门成立了“青春光线”部门,主要任务是关注网上热门的青春小说,光线影业已经拥有了众多网络小说的优先拍摄权。目前,改编自光线影业副总裁刘同同名作品的电影《谁的青春不迷茫》正在拍摄中,这部“自产自销”的电影也将在今年年底之前上映。
乐视影业则是从《小时代》系列和《何以笙箫默》摸索出了一套青春片的发行策略和营销策略,拍一部电影只为服务一部分人,类型突出,受众明确,向分众市场精准地营销“小众”电影,票房能达到五六亿元就相当知足了。这已经成为了这家电影公司最重要的策略,它的下一个重点项目是以高晓松《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这首歌为原型的一系列电影和网剧。
电影小时代经典台词范文2
刀出鞘:最会哭的小男孩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的80后西安男孩文章是个挺奇怪的孩子,大一大二功课不咋地,偶或还有科目挂红灯,大三大四却突然开窍,变成了品学兼优的一哥。
刚毕业时,他的身份是话剧演员,并在毕业第一年就夺得2003年釜山艺术节最佳话剧男演员。挺牛的。再然后,他开始当北漂拍戏。四年后,新新级别的小演员文章打赢他在影视江湖的第一场战役:《奋斗》的巨大成功让向南一夜之间成为全中国女人的可爱无敌小闺蜜,并为他在两年后赢得《蜗居》中的小贝立下汗马功劳。小贝和向南有着太多相似之处,以至于谁都不能把这个角色从他手中抢走,是啊,谁比他更适合扮演绝对深爱又绝对缺乏经济支撑的小男生呢?
这两个角色,让文章成为观众心中“最会哭的小男生”,他的泪水,浸透了所有女人的心,她们也许并不想和他过日子,但她们都渴望被向南或者小贝这样的男生爱过,哪怕一分钟也行。
江湖惊:受伤小男生翻脸!
《海洋天堂》和《雪豹》分别是2010中国影视的两枚惊喜,它们都由文章创造。
《雪豹》被称为“中国版敢死队”,在各大卫视循环播放,收视常盛不衰。剧中文章一改之前的备受情感伤害的小男生形象,化身铁骨铮铮的特战英雄,一个天赋异禀的神。
戏里,文章受伤后成了“断臂”英雄,在独臂的情况下演一出扔手榴弹的戏,没有手,只能用嘴去拉手榴弹的线,没想到这一咬就炸开了,文章进了医院,马伊的电话就打到了导演那里,要求用替身,可导演拿文章也没辙,谁让小男孩终于逮到一部男人戏呢,所有战争戏自己上,坚持不用替身!因为“所有事情都得扛,要不为什么你是男人?”
而《海洋天堂》又是什么?一个鲜活得令人忍不住潸然泪下的自闭症少年。这时候的文章,已经是一个女孩的父亲,年纪大,不会游泳,还有文身,并不是这个角色令人满意的人选,可是当他试过镜后……对,非他不可。文章也为此付出最大努力,他在一周内学会了4种泳姿,最严重的一次拍水下戏溺水,差一点上不来。
此番玩命付出的回报是,文章再次打了个大胜仗,其精准的表演被媒体及观众盛赞“少年雨人”,颇有当年达斯汀・霍夫曼的影子。该角色为他赢得第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大奖”的影帝。
雄霸年:谁也无法忽视的文章2011
2011是文章演艺生涯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巅峰,如果说《奋斗》是一部成功的群戏,《蜗居》更倾向于张嘉译的“宋思明现象”,《雪豹》令人看到他惊喜的转身,《海洋天堂》使他首尝影帝的喜悦,那么《裸婚时代》和《失恋33天》则分别是他在影视领域真正意义上独挑大梁的成功之作:不仅绝对主角,而且名利双收。
《裸婚时代》文章做回小男人,有人说他是“中国第一小男人”,他并不反感这个称呼,反而欣然笑纳,反而得意洋洋,我就是啊!因为喜欢,他才把疼老婆的小男人演的如此生动吧,他饰演的刘易阳作为“玲珑丈夫,三好男人”的种种行为被探讨和推崇,刘易阳的经典语录也在网络上风行……
对了,你能想象吗?很多经典台词就出自文章的手笔!被誉为继《奋斗》、《蜗居》、《婚姻保卫战》之后最经典的80后婚恋剧集《裸婚时代》,文章是主演更是编剧!他担当了该剧大部分的编剧任务,被认为把这个剧本改得好看太多,他说这是来自生活中的体会,“为人夫,为人父,为人子,为人婿,这都是我的生活积累。”
相比电视剧《裸婚时代》,电影《失恋33天》拥有更浓的传奇色彩,以不足千万的投资,用一个电影准新人文章加一个电影纯新人白百合,冲破几部美国大片夹攻,并取得压倒性胜利,创下首日超2000万、首周近2亿的票房奇迹,在中国的影院,史无前例地以小制作中国电影身份让好莱坞闭嘴。
《失恋33天》的成功被归结于内容接地气,以及三位主演的给力。尤其是文章饰演的王小贱,一个整天戴黑框眼镜,穿高脚裤,带耳钉的又娘又贱的王小贱,在同事黄小仙失恋的日子里,充当护花使者,最后歪打正着,赢得美人心的故事。想当初,文章一看到这个剧本就喜欢上了,并为它减重20斤。当时他刚拍完《裸婚时代》,在一个月里让自己瘦成筷子,又亲自为王小贱设计了几个有女性化的小细节,爱保养,爱干净,爱做家务,喜欢不停涂唇膏和擦手油,精致程度令一般女人都自叹弗如。
能把王小贱表现得这么活灵活现,缘于生活中的文章也是个细致的人,细心,体贴,爱做家务。只有洗碗例外。他痛恨洗碗的感觉,因为从小爹妈就不停地在告诉他这个不对那个不对,然后“你去洗碗吧”,就成阴影了。
风云续:正准备穿越到大清朝
自诩“物美价廉”的新锐高手文章,自然订单滚滚,接下来还有一部都市时尚爱情电影即将与观众见面,片名暂定为《在路上》,中韩合拍,搭档演出者是黄圣依和池珍熙,延续《裸婚时代》、《失恋33天》中的一贯风格,不过都市爱情片拍成3D版,真是没办法不期待。
此外,文章在编剧之后又尝试配音,在印度励志喜剧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原名《三个傻瓜》)为男主角兰彻献声。向来以在台词表现上口齿伶俐著称的他,此次在《三个傻瓜》中也吃了不少苦头,因为兰彻有大段大段的台词要一气呵成。而且,片中主角是用英文和印度语夹杂着对白,这对于第一次为外国电影配音的文章来说,不仅要成篇地说出台词,还要特别注意跟上人物变幻莫测的口形,难度相当之大,让他很是抓狂。有多抓狂?很快就知道了。
再然后呢,文章还在自己的微博中透露:“六年之后重返明清宫,第一次演清朝戏。七天睡眠二十九个小时,接下来将会是三十个小时没觉睡……”期待。文章会附身哪位阿哥,是贱贱地还是酷酷地颠倒众生?
真江湖:不停被离婚的日子
文章和马伊拍完《奋斗》后出人意料地闪电完婚,把大家都吓了一跳。为什么出人意料?因为文章的小男孩形象深入人心,没人想到他这么快结婚;更因为文章比马伊小9岁,一个70后一个80后,想象一下,当马伊已经是18岁的大姑娘时,文章还在读小学三年级!
时时让公众受惊似乎已经成为文章的习惯。总之,文章在24岁时娶了时年33岁的马伊。更神奇的是,两人在结婚前其实已相恋3年,为防见光死一直严防死守,连《奋斗》导演赵宝刚都蒙在鼓里。这手段无疑相当大胆,也很明智,不然也不会有这次如此漂亮的出手。
一般来说,明星玩地下情,在娱乐圈很难保守秘密。然而,马伊和文章却是把地下情进行到底,直到他们领了结婚证,经纪公司都毫不知情,连父母都被下了禁口令,不能对外界透露半句。低调的他俩甚至没有办婚礼,只是登记。
尽管如此,流言还是不放过他们,离婚!离婚!离婚!仿佛从他们结婚那天起,人们就等着离婚这一天。而这段婚姻之所以能在外界的虎视眈眈下安然无恙,一面缘于文章的个性:他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责任感很强,也特别体贴;另一面也在于马伊对这段婚姻的放松态度: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当他们结婚时,马伊无论是事业还是外貌,都处于顶峰,各方面都比文章要有优势,她想,几年之后,当文章也成了一个影帝,只要觉得自己“不能给予对方更多东西”,她就会选择退出。对爱情的美妙和现实的残酷,她都想到了,所以她才敢。
几年之后,文章果然成为影帝,而且其影响力甚嚣直上,被离婚的传闻也空前猛烈,人们信誓旦旦,仿佛那就是真的。对此,文章即气愤又无奈,被求证时大叹数声“无聊!”
无聊是无聊,但这就是江湖,他懂。
电影小时代经典台词范文3
听到迈克尔・杰克逊离世的消息时,只有震惊,没有伤感。50岁对一个普通人来说已经不算年轻,不过对成功的艺术家来说,这或许应该是第二个艺术高峰期的开始,在这时不幸离世让喜欢他的人无论如何都是难以平静的。不过我并没有太过伤感,至少外在表现是这样的。在我看来,杰克逊已经超越自我,成为流行乐坛的神,而神的离开是不需要众人伤感的,我们需要做的是思考,一种能将他的灵魂刻在心里的思考,这就是对杰克逊最好的纪念。
从黑人小童星到流行音乐之神
杰克逊出生在一个非常典型的黑人家庭,兄弟姐妹众多,父亲对他们管教严厉,尤其是在The Jackson 5乐团小有名气之后,除了频繁的演出、工作,还要忍受这位严父的教导和唠叨,这让带有叛逆心理的小杰克逊难以接受。童年对一个人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杰克逊的童年经历注定了他以后的不平凡。
如果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除了自身的天赋,童年与众不同的经历似乎促成了两件事,一个是其艺术成就,另一个是他的慈善事业,而这也是杰克逊对世界最伟大的两个贡献,在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我觉得这样说并不过分。
上世纪80年代,杰克逊发行《Thriller》专辑,一个几乎不可再被超越的神话就此开始,唱片占据美国专辑排行榜榜首长达37周,专辑销量直线上升,到2006年,专辑在全球卖出1.04亿张,在发行《Thriller》25周年纪念版时,这个数字仍在上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杰克逊也是第一个在美国以外卖出上亿张唱片的艺术家。
除了唱歌,迈克尔的舞步也是一绝,太空步、机械舞和标志性的45度倾斜,如果你能够模仿出哪怕是其中简单的几个动作,也足以得到掌声,1990年代中期,国内很多现代舞演员都会将杰克逊的舞蹈视为标杆,不停的模仿、模仿、再模仿。
有了高超的演唱和舞蹈实力,杰克逊又开创了现代MV的表现形式,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现在,推新专辑拍主打歌的MV,这几乎成了每个歌手在推广新唱片时必须要做的事情。现在,针对MV而设立的音乐奖项也是非常之多。
杰克逊的演唱会也是备受瞩目,因为他总是能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1990年代的演唱会视频即使拿到现在来看,也不显过时,很多颇具创意的环节至今让人记忆犹新,甚至是无法超越。再列举出一个数据说明一下杰克逊演唱会的号召力。原定于今年7月开始的告别演唱会,杰克逊最初只策划了10场,不过由于门票卖得实在太快,大多数歌迷还没有买到票,因此杰克逊将场次增加到50场,不过70万张门票还是在两天内销售一空。
杰克逊巧妙的将黑人节奏布鲁斯音乐和白人摇滚乐的某些特征结合在一起,自成一派,再加上黑人几乎万能的嗓音,所以有时候就给人一种错觉,同样是杰克逊的歌,差别非常大,你很难想象,演唱《Beat It》和《Heal The World》的竟然是同一个人。
在中国,他从未走红,却永被铭记
如果杰克逊仍然在世,相信很少有人会讨论这个话题。现在人家去世了,按着不少国内媒体的思路,是时候找找杰克逊和中国的关系了,结果很多评论就搞出了这个话题。那我也来俗一把,谈谈我对杰克逊和中国流行音乐之间关系的理解。
其实很简单,杰克逊对中国流行音乐没有影响,或者说没有实质的影响,我们顶多也就是学了点形态上的皮毛。这一点我们可以试着分析一下,杰克逊事业的巅峰期应该是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延续到整个1990年代,不过在那个时代,中国内地接受外来艺术的大门还没有真正打开,传播渠道也十分有限,不仅观众不认识杰克逊,连明星们对他也只是停留在符号层面的认知。相比之下,港台地区对米高・积逊(Michael Jackson港台译名)的了解虽然多一些,但是由于当时港台流行音乐的强势地位,即使有机会接触到杰克逊的音乐,也可能放弃了研究。
从1990年代后期开始,我们了解欧美音乐的机会开始增多,了解杰克逊的机会是增加了,不过也同样增加了了解其他音乐的机会,R&B、流行摇滚、朋克甚至是独立音乐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成了新时代的流行典范,我们很多歌手都开始模仿学习这些音乐风格,而杰克逊的音乐自然会受到冲击,而且模仿起来还颇有些难度,好吧,我们又放弃了。
于是,我们错过了杰克逊的音乐,他在中国的影响力毋庸置疑,在世界各地也是一样,不过他和中国乐坛,和国内原创音乐本身并没有多少交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甚至在杰克逊去世后我们才想起来找一找他和中国流行音乐之间的联系,这就更加遗憾了。我们的流行音乐发展较晚,而且相对缓慢,这和别人没有关系,只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思考:中国为什么没有MJ?
接着上面的话题就联想到,我们自己的流行音乐发展缓慢,原因究竟在哪,为什么中国就没有自己的杰克逊?
前段时间,杰克逊的追悼会在洛杉矶的斯台普斯中心举行。洛杉矶可以算是美国的现代文艺之都,而斯台普斯中心除了是NBA湖人队和快船队的主场球馆,还是各种重要文艺活动的举办场馆,杰克逊的追悼会在这里举行,已经是相当高的规格了,而盛大的纪念仪式足以看出杰克逊在音乐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地位。在追悼会上,人们用音乐来纪念这位史诗级的歌星,翻唱他的经典歌曲,虽然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悲伤,但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一种态度,一种对音乐的崇敬,对歌者的崇敬,这绝对不是作秀,而是发自内心的对艺术的负责,就这一点,就够我们的歌星学上一阵子的。
如果一个社会重视艺术,重视音乐,那么就会给予它相对良性的发展空间,这样才会有真正的巨星诞生,而看看目前国内的艺术氛围,其实连音乐本身都没有得到起码的尊重,后面的事情更是无从谈起。老百姓把音乐作为一种消遣工具,领导把音乐当作政绩,文艺工作者把音乐当作赚钱机器⋯⋯可悲的是,就算如此,我们的音乐商业化程度和真正商业化的欧美相比,也还差了不止一个档次。当然了,文艺的发展其实和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也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连吃饭都有困难,还哪里来的闲心搞艺术?欧美经济发达,因此,文艺强盛也就不足为奇了,韩国和日本的音乐也都远远地把我们甩在了后面。从音乐角度讲,我们甚至连东亚强国都算不上。在这样的环境下难道还有人期望着中国也能出一个迈克尔・杰克逊式的人物?简直就是笑话。
后记
迈克尔・杰克逊不会再回来了,属于他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但他对艺术负责的态度,对音乐的执着追求,我们不会忘记。杰克逊生前支持了数十家慈善机构,“慈善之王”当之无愧。他的音乐,也已经载入世界艺术殿堂史册。
但在中国,属于我们自己的迈克尔・杰克逊却一直没有出现。
或许,我们只能寄希望于迈克尔・杰克逊再次回来。
TIPS
5岁
迈克尔・杰克逊5岁就开始登台表演,与家族兄弟组成Jackson 5合唱团,开始了长达45年的演出生涯。
14岁
在1972年8月,新专辑《Ben》发行,其中的专辑同名单曲成为他第一支冠军单曲,他也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获得单曲冠军最年轻的艺人(14岁零46天)。
1.04亿
1982年发行的世界销量第一的专辑《THRILLER》,全球销量达1.04亿张(2006年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数据),其中光在美国本土就卖出了5400万张,这张专辑还诞生了7首Top 10上榜金曲以及两首冠军单曲。
7000万观众
1983年5月,迈克尔・杰克逊在现场演唱《Billie jean》一曲时首次展现他招牌式的太空滑步(Moonwalking),当晚共吸引全美7000万观众观看。
35分钟的MV
迈克尔・杰克逊于1996年拍摄的半电影半音乐录影的《Ghosts》,总共35分钟长,是世界上最长的音乐MV,他在片中一人饰五角。
7.5亿
据统计,迈克尔・杰克逊的所有唱片在全世界各国共计达到7亿5千万张,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39个慈善机构
迈克尔・杰克逊通过捐款或亲自参与的方式支持了39个慈善机构。
5分钟,你就爱上了迈克尔
如果你从来没有看过、听过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MV或演唱会,OK,你不用自卑也不用内疚,更不用感到落伍(毕竟,人家最红的时代早已过去,都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事情了)。我们在这里列出了一个很短、但堪称超精华的迈克尔・杰克逊经典音乐名单,只要花上几分钟,你就能领略到MJ那足以征服整个世界的音乐魅力,同时,你也会不由自主的爱上了他――虽然,有点晚,但音乐的魅力是可以穿越天地,没有时界也没有国界,不是吗?
单曲
《Billie Jean》
来自《Thriller》专辑,该曲的意义非同寻常,在1983年5月的现场演出中,迈克尔・杰克逊首次展现他招牌式的太空滑步(此动作为后来加入,最初的MV中没有该表演),之后各种演唱会、现场秀,只要有《Billie Jean》,就能欣赏到他招牌式的太空滑步,绝对必看!
单曲
《Smooth Criminal》
迈克尔・杰克逊的另一个招牌动作――原地45度倾斜,就始自这首歌的MV。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动作”,你能猜到它的奥秘吗?
单曲
《Heal the world》
被誉为“世界上最动听的歌曲”,创作于1991年,是为了配合杰克逊自己的同名慈善组织所作,其主题是拯救世界,呼唤和平。关于该曲最著名的现场演出是1993年美国超级碗比赛中场休息时的现场秀,整个体育场看台观众配合排列出儿童的图案,迈克尔・杰克逊与数百儿童一起歌唱该曲,这也是迈克尔・杰克逊一生中最经典的镜头之一。
专辑
《Thriller》
1.04亿销量的《Thriller》专辑,堪称世界第一专辑。10首曲子,7首曾登上美国10大金曲榜。《Wanna Be Startin Something》、《Baby Be Mine》、《The Girl Is Mine》、《Thriller》、《Beat It》、《Billie Jean》、《Human Nature》、《PYT (Pretty Young Thing) 》、《The Lady In My Life》、《Excerpt From Thriller》十首歌曲全是经典之作。同名主打歌《Thriller》MV更是粉丝必看,MJ独创僵尸舞步,震撼全世界。
专辑
《迈克尔杰克逊精选集》
了解回顾迈克尔・杰克逊音乐历程最快捷的方式,就是听一遍这张精选专辑(英文题为History:Past, Present and Future),收录了30首经典的不能再经典的MJ金曲。该专辑发行于1995年。
演唱会
1992年“危险”巡回演唱会布加勒斯特站
史上最精彩的现场演唱会,1992年至1993年,迈克尔・杰克逊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危险”巡回演唱会,共69场。其中最精彩的当属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的这场演唱会,全世界约61个国家直播,共有7万余人到场观看。在烟花中闪亮登场、长达两小时的经典舞步、粉丝一个接一个因激动晕倒被抬出、MJ最后乘坐飞行器离开舞台等等经典场景,使该演唱会成为了世纪经典,索尼BMG公司已经推出了该演唱会的全本DVD,值得永久珍藏(可惜,限于年代和技术原因,该演唱会没有高清版本录像)。
TIPS
迈克尔・杰克逊的电影缘
MJ是一个音乐奇才,娱乐圈大腕。演艺界通常有歌而优则演的传统,歌星触电电影,也是常有的事。迈克尔・杰克逊也不例外,他出演过的电影,数量虽然不多,镜头也都不长,但对于粉丝们而言,那都是如数家珍的经典呢。
《月球漫步》
Moonwalker
由迈克尔・杰克逊自编自演的一部音乐电影,1988年推出,也是他最重要的电影作品。影片基本上是他的MV金曲合集,一身短小的西装,一顶压得很低的礼服帽,这些都成为了迈克尔・杰克逊个人神话中不可替代的标志。
《黑衣人2》
Men In Black II
在2002年上映的大片《黑衣人2》中,迈克尔・杰克逊的友情客串了一个外星人“卧底”,只有短短一个镜头(大约20秒),但说了一句颇为引人深思的经典台词:“我们只是宇宙中一个小小的部分”。不过也许因为这20秒,就足以让该片的DVD大卖了吧。
《漂流女孩》
电影小时代经典台词范文4
【关键词】 左耳;青春电影;审美艺术;青少年教育
近年来,青春电影大热,从一个小众电影类型一跃成为占据电影市场半壁江山的热门母题。自《那些年》至近期的《匆匆那年》、《同桌的你》、《左耳》等青春电影以其细腻唯美的镜头、扣人心弦的音乐、清新动人的故事、感情真挚的独白,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受众,引领了当代电影风潮。
一、 青春电影的审美艺术
青春电影首创于好莱坞,经由国内第六代导演的青春书写,成为当代电影市场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青春”是青春电影的永恒母题。蒙太奇、长镜头、连续性剪辑、溶化、光线……光影世界与文学语言交融,再现了一段段奇特的非线性叙事青春。
对于大多数青春电影而言,电影本身是一场90分钟的穿越体验,带领受众重回故事的小黄花飘荡的那一刻,获得精神上的审美愉悦感。因此,细腻唯美的镜头语言、平淡自如的叙事方式、清新自然的校园故事、色调柔和的电影画面、纯真阳光的电影人物、扣人心弦的主题音乐、感情真挚的内心独白……成为青春电影的普遍审美特征。
《左耳》改编自饶雪漫的同名原著,在审美艺术方面既与其他青春电影一脉相承又有所创新,为青春电影注入了一股活泉。影片开篇便是一段独白。在这段独白中,我们触摸到了女主角李珥单纯的内心和真切的爱慕。由这一根线,慢慢编织一张网,从而牵扯出张漾、许弋、黎吧啦三人那段灼热惨痛的青春。大量的独白贯穿了影片的始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在受众和主角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消弭了距离,青春的疼痛更为真实可感。不同于《那些年》、《匆匆那年》等片以大众化的内聚焦叙述视角展开回忆,《左耳》开片就采用了零聚焦叙述视角。这一独特的艺术视角能在获得充分叙述自由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对于人物塑造和人物命运的最终走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实为本片的一大亮点。
二、 个体发现与青年教育
第六代导演为了追求影片的艺术性与个性化,将镜头对准了社会边缘青年,以戏剧冲突激烈而又色调沉重的情节冲击当代价值观和人生观。当代青年导演以此为基础,将电影做为提炼青春的媒介,在叙事上更为贴近生活。性格迥异的少男少女在青春疼痛中的蜕变是青春电影所要表达的主体内容。这些银幕形象的蜕变与当代青少年的生活状态与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因素息息相关。因此,当青少年受众在这些带有边缘色彩的银幕形象上获得自我认同时,观念与行为的正确性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影片《左耳》中“李珥”的形象和《匆匆那年》中“方茴”的形象本质上都是善良纯真的好女孩。她们都拥有了一段纯真热烈的爱情,也遭受了随之而来的背叛。然而,在疼痛的折磨下,两人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每个人的青春都有伤痕,可“伤痕青春”的意义不在于揭开伤疤,重新再让自己痛苦一番,而是学会坚强和勇敢,在伤口上开出一朵明媚的花。这是属于青春和成长馈赠的最好的礼物!
影片《左耳》中“尤他”的形象与《匆匆那年》中“乔燃”的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是沉默的守护者,温柔而又无私。大部分的当代青年都是独生子女,受尽家人宠爱。受这样的环境所影响,现在的青年身上越来越难看到宽容、谦让等美德的影子。《后会无期》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喜欢是放肆,但爱是克制”。爱情是红玫瑰,更是尘埃里开出的花。每个人都渴望爱与被爱,做一个温柔而又无私的人,得到时细心守护,得不到时安然释怀。
青春电影是生活的艺术的概括,它凝练着生活的点滴并将之反作用于受众。在观影群众越来越年轻化的今天,结合当代青年的心理特征,在青年个体发现和自我认同的基础上探讨其正面的教育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三、 青春电影的困顿与发展
在青春电影大热的今天,尽管票房居高不下,口碑却愈来愈差。究其因由,主要有三:商业化、同质化、忽视电影内核。
电影是商品,青春却不是。为了获得商业效益,一些急功近利的电影人投机取巧,选择一些当红的“小鲜肉”来担任主演,将“回忆青春”扭曲为“粉丝营销”。如骂声一片的《小时代》系列等。打着青春的幌子圈钱,呈现出来的作品只能凭借着肤浅的噱头来博取观众的眼球,又怎么能够点燃那些青春的情绪呢?
近年来,国内的青春电影雷同得惊人――相似的故事、相似的情节、相似的人物,甚至连青春期敏感题材的表达都惊人的相似,在大量同类型影片的冲击下,受众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审美疲劳感,又何谈审美愉悦与情感共鸣呢?
内核缺失是近年来青春电影的硬伤。上课、考试流于一个个生硬刻板的青春符号。故事生硬,仅仅是为了情节戏剧化而制造青春的戏剧化事件――早恋、堕胎、校园暴力事件等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而青春对于每一个人的意义也不同。诚然,青春期的独特情绪滋长了这些事件,可这些事件堆叠的时光却不能称之为青春。
四、 结语
青春是一段特殊的记忆,既有柴米油盐,又有诗和远方。青春电影用镜头语言表达青春,在艺术地凝练青春的同时,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银幕形象,折射现实生活。一部优秀的青春电影,在权衡同质化、商业化及内核缺失等问题的同时,也注重对青春的多元解读与艺术真实的展现。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大学第14批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从伤口开出一朵明媚的花――以电影《左耳》(下转第270页)
(上接第256页) 为例”(项目编号:14C309)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沈敏雅(1994.06-),女,江苏苏州人,本科,江苏大学文法学院汉语言文学系,主要研究方向:青春文学。
参考文献:
[1] 董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 马赛尔・马尔丹著,何振淦译.电影语言[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3] 欧纳斯・特林格伦著,何力、李庄藩译.论电影艺术[M].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
电影小时代经典台词范文5
刘江:这是感动我最多的一部戏
刘江导演坦言,“《乱世三义》也许并不具有那种先声夺人的气势,但即使费力不讨好,我们哥几个也全都心甘情愿,在这部戏里我就想老老实实地讲一个经典的故事。拍着良心说,这是所有作品中,带给我感动最多的一部戏,无论人物的纠结度,情感浓度,还是情节设置,都让我有颇多感触。”
刘江说这是一部讲述民族尊严和骨气的戏,“编剧是创作过《康熙大帝》、《努尔哈赤》、《成吉思汗》、《走西口》等多部重磅级作品的泰斗级编剧俞智先老师,在其古稀之年历时三年锻造了此作,他将小人物的命运与波澜壮阔的民族命运完美结合,赋予了作品宏阔苍凉的独特气质。主人公唐子义这辈子都不甘心,不甘心落草为寇;当兵后不甘心被日本人欺负;‘’后不甘心当亡国奴……‘不甘心’牵引着他的命运,他其实求的就是尊严。整部戏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拧脾气的二愣子如何变成英雄的故事,反映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和尊严。”
在众多实力导演中,刘江的风格最为多变。他所执导过的题材包括刑侦、军旅、家庭伦理、谍战、都市情感等多种类型,堪称“影视多面手”。其中,《媳妇的美好时代》以诙谐、温情的轻喜剧风格开创了“正能量”家庭剧的先河;《黎明之前》也缔造了《潜伏》之后谍战剧又一。
在看过《乱世三义》的剧本后,刘江立志将其拍成一部“超越自己以往所有作品的电视剧”。刘江介绍说,“这部戏有历史原型,有历史依据,绝没有胡编乱造。比如唐子义的清末部分就是以为原型的,人物性格、行为故事,都有确凿的历史依据。这部戏是我迄今为止拍摄时间最长,也是带给我感动最多的一部戏,这种感动不仅来源于故事本身,也来源于整个团队的投入。创作期间,我们九易其稿,整部戏从2011年7月5日开机,到2011年12月8日凌晨3:18关机,157天的超长作业,1000盘创作素材,后期剪辑用了将近10个月的时间,最后面对50多集的体量,我不得不痛下杀手……”
黄海波:演完这部戏,我长大了
在电视剧《乱世三义》中,实力男星黄海被去掉了自己最擅长的“黄氏幽默”,饰演一位沉默寡言、隐忍内敛的乱世英豪唐子义。黄海渡说:“从自己拍的第一部戏算起,所有戏都不及《乱世三义》在我和刘江导演心目中的分量。这部戏里,余味、李大本事的那些特点全都用不上了,唐子义是一个内敛含蓄,沉默寡言的人。以往的戏,演员都要说很多台词来展现人物的特点或推动剧情发展。以前演余味和李大本事的时候,能用一句话说明白的事儿我可能变着法儿地说上八句,但是这个角色能用一句话说清楚的,唐子义绝不说第二句。但演绎的难度也就在这儿,肚子里面一堆话说不出来,还得想办法让人知道。”
黄海波还透露,拍戏之前自己就跟父亲交流,什么样的军队最可怕,而父亲则告诉他,“沉默之师”最厉害,那种肃杀之气比喊着口号的军队更具有杀伤力。此番陈述也启发了黄海波,黄海波表示,这部戏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剧中“唐子义式”的沉默,“拍完《乱世三义》之后,我忽然敢说,黄海波长大了,学会沉默了。”
黄海波颇为动情地说:“2000年,我拍了自己的第一部戏《激情燃烧的岁月》,2010年拍了《永不磨灭的番号》,‘李大本事’可以看成我十年演艺生涯的一个总结,而《乱世三义》则把我十年来的积淀全用上去了,这是在‘余味’、‘李大本事’之后,我人生和事业的又一个节点。这是刘江导演送给我的一份礼物,通过唐子义和这部戏让我长大了,更有内涵,也史有变化了。”
每部戏拍完,黄海波的父亲都会给他的表现打分,“余味和李大本事得分都在89分,唐子义则在90分以上。”黄海波说要想让父亲给自己能打90分以上,还得努力20年。
监制《暴走吧,女人》未来想导自己的戏周星驰御用配音石班瑜 我这辈子是为声音而活 张琳(夯石)
日前,由麦丹影视出品的女性减压励志电影《暴走吧,女人》在北京举行首场会,导演董董、监制石班瑜携范文芳、李斯丹妮、王莎莎、范逸臣等主演悉数出席。片方透露,该片已受邀参加中美电影节,并在美国好莱坞举行了全球首映礼。本报记者在会后独家采访了素有周里驰御用配音之称的台湾音效权威石班瑜。
周星驰善于接受新事物
《暴走吧,女人》于三八妇女节在全国公映。据导演董董介绍,该片拍摄时曾前往四川、云南、广西、贵州等多个地区,将边界美景一网打尽,荒漠戈壁、崇山峻岭、原始森林、浩瀚草原应有尽有,片中瑰丽雄奇的壮美景色很快就让观众们沉醉其中。该片的监制石班瑜先生此前曾是周星驰的御用配音演员,对于该片的画面和3D声效,他表示:“这部戏帮我重新找回了对声音的热爱。我本身是做配音出身,了解好的画面和声效对一部电影来说有多重要,我们也努力呈献给大家最好的视听效果。我听说很企业都把此片作为给员工减压的福利。”
“喜剧之王”周星驰家喻户晓,而他的御用配音、幕后英雄石班瑜却鲜为人知。石班瑜表示,周里驰是个善于接受新事物、善于改变的人,“他不是那种墨守成规的人,不会觉得自己坚持的东西就一定是最好的。一起配音的时候,我有时会告诉他,国语不会用这句话来表达这个意思,他觉得有道理,就会把词全部改掉。只要是对的东西,他都会接受,这就是他成功的原因。很多大演员,比如周润发、刘德华,他们演得很棒,但他们20年前的电影里的台词,现在还有人当成流行语在用吗?没有。但星爷电影中很多经典台词20年过去了还是网络热门词汇,这就是周星驰电影的魅力。”
我一直是在用声音演戏
石班瑜1958年出生,当过军人,1978年开始从事广播方面的工作,“到现在已经做声音30多年了,从最初电台音控师,到后来学习配音,偶尔也会在《雪山飞狐》等影视作品中参与‘跑龙套’的配音。”
早期因声音过于尖细,石班瑜只能偶尔客串一些太监这样的角色,直到1990年,《赌侠》导演为了找一个能与刘德华的正派声音形成对比的嗓音,他才因此一鸣惊人,先后为30多部周星驰电影配音。除周星驰外,石班瑜还给陈小春、张卫健、张学友等明星配过音。
虽然早期经历不是很顺,但谦逊、感恩的石班瑜还是把自己的成功归于广播对于他的磨炼,“如果没有经过前面二十多年的经验累积,就不会有今天的我!如果没有先前的那些磨炼,我肯定无法胜任像为周星驰配音这样难度极高的工作,我的一生也不会因此而改变。现在做广播节目主持人比从前轻松许多,以前像控制音乐、分配节目内容、旋转盘带等等工作,都是一个人完成的,虽然很辛苦,但也很有成就感。”
说到配音的诀窍,石班瑜透露:“其实我一直是在用声音演戏,换句话说,就是要完全进入角色,我要塑造一个声音版的周星驰。此外还要有一些技术要领,比如对口型,不能等演员张口才对,否则会赶不上演员的唇形变化;同一个演员的不同角色要用不同的声音来诠释,再有,像换气、断句、转音、咬字、情绪等等,都是不可忽略的细节。”
曾因收入低兼职做导游
电影小时代经典台词范文6
[关键词]《阿甘正传》;女权主义批评;“他者”
《阿甘正传》(下文简称《阿》,不另作注)是一部超凡脱俗的电影文本,刚一问世就缔造了电影世界的一个神话,一举夺得奥斯卡六项大奖。它在美国产生的轰动效应,早在1996年就由《时代》杂志报道过:“男女老幼怀着真诚的感伤涌出影院,孩子们似乎在思考,成年人陷入沉思,成双成对的人们紧紧地握住对方的手。”[1]《阿》的成功,在于它能以叙事史诗式的话语模式,建构美利坚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和生存哲学,并且通过蒙太奇的演绎方式,戏谑式地呈现星条旗背后的离奇与悲歌。这种离奇与悲歌无疑具有隐喻特征,并触及生活本质,[2]对“美国梦”和美国传统道德进行了质问和反思。本文试从女权主义批评视角解读《阿》,并通过批判式的理性思考以一斑而窥豹,希望找到理解该经典作品的另一个突破口。
一、女权主义批评理论的适用性
女权主义批评理论是一种个性鲜明的文学批评范式。作为女权主义运动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女权主义批评在西方文学史上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它通过瓦解男权社会中“男性优势论”和“男性主动权”,唤醒女性的觉醒,呼吁大众用女性视角“解读”人类文化中各种无视女性价值的不公正现象,构建异于男性文化的女性文化传统。同时,对男权社会压制女性个性发展、剥夺女性身心权利的父权中心主义予以颠覆性的批判,提倡一种机会均等的交流机制,努力使社会“观察”升华到对女性精神层面和内心世界的根源性探讨。女权主义理论家克莉斯·维顿在其代表作《女权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原则》中解释说,女性主义批评应该涉及“一名妇女应是什么的真正问题,我们的女性气质和特征怎样界定以及我们怎样重新界定的问题”,并且“关注父权制的压迫方式,它和阶级及种族对妇女的压抑,等等”[3]。从本质上讲,就是要重新审视狭义和有偏见的男性传统,还女人以真实,让她们真正成为“人”,并让女性价值得到理性的再现,符合她们身与心的本然状态。《阿》中的有些细节,如历史事件的安排处理、婚姻爱情的剧情设计以及黑人妇女形象的塑造等,恰恰涉及女权主义所涉足的领域,而且通过对这些领域的咀嚼和玩味,可以使我们“别有滋味”地理解《阿》的“他者”一面,或“镜像”之外的一端。
二、女权主义批评理论下的《阿甘正传》
首先,从历史事件的安排处理来看,《阿》把美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有的放矢地进行了拼贴和粘连,但是从具体的文本构思考察又不排除影片制作者无视女权主义运动或对女权主义运动持有偏见的可能。以史为鉴,美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肯尼迪总统被刺、尼克松总统的水门事件、美越战争、国内反战游行、黑人民权运动、中美建交,等等,对美国自身和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有一个不容历史忽视的事件,那就是女权主义运动。其实,欧美的女权主义运动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后半叶,欧美就爆发过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女权主义运动,并且在第一次女权主义运动中,妇女们就起誓要争取与男子平等的权利,以改善妇女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之后,在20世纪60年代,女权主义迎来了第二次女权运动。此次女权运动以法国女作家波伏娃的《第二性》(1949)为开端,以美国女作家弗里丹的《女性之谜》(1963)为标志,理论性地阐述了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在人权意义上提出了进一步解放妇女的要求,给女权运动做出了纲领性和实质性的诠释。这些事件揭开了新女权运动的序幕。鉴于此,联合国宣布1975年为“国际妇女年”。这些史实说明:女权主义运动是美国六七十年代不容回避的事件。然而在《阿》的情节当中,找不到女权主义运动的身影。尽管影片设计者在故事的衔接和叙事的方法上别具匠心,而且巧妙的构思在影片中得到近乎完美的呈现。但是客观而论,女权主义运动在该影片中被忽视,一方面反映了影片设计者在极力回避一些热点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们在政治立场、价值取向上的保守政策。因为《阿》对美国六七十年代历史事件的选择和处理,确实是影片设计者深思熟虑的结果。美国学者J·海兰·旺对此进行了论证,认为:该影片对战后历史的描写中没有包括妇女运动,有企图否定其历史贡献,“淡化女权主义第二次浪潮中出现进步政治的事实”的嫌疑。[4]这当然不是一部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成功影片应该出现的情况。
其次,在婚姻爱情的剧情设计方面,《阿》也为女权主义批评提供了范本。虽然影片中的故事情节虚实结合,能够艺术地直观社会现实,但是男女主角留给观众的印象却是两个“极端”。阿甘的形象趋于完美:诚实、正直、勇敢、积极向上、富于同情心等,这是近乎纯粹的“50年代的忠实代表”;而珍妮则相反,她“代表的是60年代”[4],混沌、迷茫和极端自我。除小时候天真、可爱之外,她以后的人生轨迹到处闪动着玩世不恭的嬉皮士的影子:被学校开除、追求性自由和享乐、赤身唱歌、上花花公子封面、跟着衣着怪异的长发青年到处鬼混。难道珍妮在她之后的人生道路上就没有值得歌颂的地方吗?答案当然不是。但是,为什么这样安排故事情节呢?制片人给出了答案,“在充实珍妮这一角色的过程中,编剧埃里克罗斯将福雷斯特的所有缺点以及六七十年代美国人的许多过分行为都转移到她的身上。”[4]这对珍妮来说,是极不公平的。尽管电影想揭示一定的历史真实,那就是,1950年以前美国那种“几代人组成的家庭和核心家庭占正统和主流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50年代后期单亲家庭和没有孩子的家庭频繁涌现。[5]但是,面对这种畸形的社会变革,《阿》明显表达了一种精神困惑,而且把根源“都转移到”以珍妮为代表的女性身上,似乎有失公允了。因为有一个事实再清楚不过,那就是这些社会问题是由男女双方共同造成的,不是任何一方的独立作为。然而,影片传达给观众的信息是,若指责社会不良现象,抓住魔鬼,就应该去找珍妮这样的人,所以受这种认知的蛊惑,他们心中祸国殃民的魔鬼不是男人,而是珍妮这样的女人,因为“女人(以珍妮为代表)是祸水”。尽管男人可能是所有罪恶的元凶。《阿》未摆脱这样的思维模式:“那些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不能控制自己的的女性”不该得到社会的肯定或认可。[4]我们或许可以追问,是不是“那些不能控制自己身体的”只是女性,而没有男性呢?珍妮被迫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是否只能以死来对传统以交代,而智商只有75的阿甘却可以一路走来,风光无限?这在女权主义者看来,简直就是谬论。不管怎样,导演罗伯特·泽梅基斯给出了他的答案:“在我看来,这部影片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重新肯定了旧的道德及社会主体文化,宣扬了60年代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它又否定了其他前卫的新文化。我想正是基于此,它才能深得美国民心”[4]。
再次,《阿》不忘种族记忆的描摹和刻画,黑人妇女形象的塑造揭示了黑人女性在60年代的美国仍然属于边缘的位置,她们没有真正的话语权。如果说巴伯的出现是作为黑人男性代表来缓和黑人男性和白人男性之间的种族矛盾,但是他在战争中死亡的命运最终说明单靠黑人男性美好的愿望,实现不了心中的梦想,包括“美国梦”在内。至于黑人女性,影片在拼贴方面确实是轻描淡写:要么是阿甘妈妈雇佣的一个黑人女佣,闪了一下身影;要么是唱着上帝赞歌的黑人妇女,表明她们是上帝的子民;最典型的要属巴伯的妈妈和他妈妈的妈妈,但是也仅仅是为她们的女主人上虾汤的情景……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黑人女性在美国社会中绝对不是主导,她们不过是文化“他者”的一个表征和符号。尽管导演安排阿甘帮助巴伯完成夙愿,通过捕虾赚到大笔钱然后与巴伯的妈妈和他妈妈的妈妈分享财产,让一个白人女佣为巴伯的妈妈端上虾汤,这不过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神话。影片在极力“回避种族歧视这一社会问题,并对白人压迫史做了重新构想”,因为“影片坚信,个人进取心(以及对此感兴趣的白人资本家的支持)可以消除奴隶制的社会影响”[4]。在黑人女性那里,这成为神话之中的神话:绝对的女性人格平等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作为历史神话的一个典型,黑人女性在《阿》这部影片中则被虚幻和美化了。这让女权主义者极不舒服。不过,《阿》正好启示了众多观众要去关注黑人女性的社会地位,因为这对构建和理解“美国梦”至关重要。这将涉及所有黑人妇女的价值和尊严,所有女性的道德和理念。而且自由女性的威胁总是与难以控制的黑人社会主体的威胁联系在一起。这或许就是黑人女性文化身份策略和种族身份策略的悲剧性结果。从这个角度而言,《阿》没有改变美国黑人受压迫的历史,没有超越种族主义的藩篱和镣铐,只不过它换了一种让人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美化现实和政治吸引黑人观众,包括更多的黑人女性在内,对《阿》的主题进行自我阐释。正如阿甘的经典台词带给人的启示一样,“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
三、结语
《阿》确实是一部值得认真玩味的经典影片。它之所以长盛不衰,就是因为凡是看过《阿》的观众,都可以从不同视角捕捉到让自己感动的场景,或得到某种震撼和启示。《阿》的这种文本特质,又来源于它内在的隐喻精神:通过颠覆传统来建构传统,通过解构人生再建构人生。就本文而言,借助女权主义视角解读《阿甘正传》中历史事件的安排处理、婚姻爱情的剧情设计以及黑人妇女形象的塑造等,是想说明“金无足赤”,完美的故事情节背后也有“他者”的一面,“镜像”里折射的还有不完美的地方。另一方面,也想从一个侧面启示读者:任何电影文本都如同其他文学文本一样,需要我们拥有智慧的眼睛和理性的头脑观察和思考问题。
[参考文献]
[1] 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197.
[2] 李红梅.透过电影《阿甘正传》解读美国社会与文化[J].电影文学,2011(21).
[3] 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42-343.
[4] [美]J·海兰·旺.《阿甘正传》中关于种族、性别以及政治的回忆[J].吕奇莹,译.世界电影,2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