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范文1

[关键词] 诗经; 女子善怀; 缘情思维

《诗经》女性呈诗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不论是恋女、怨女、新娘,还是弃妇、思妇,都体现出极其浓烈的情感化的审美特质,她们毫不掩饰地倾诉生命中的快乐、烦恼以及欲求, 内在的强烈情感与欲望呈一种向外宣泄、张扬之势,而自我形象在情感发展的轨迹中鲜活显现。

下面就几篇典型的代表女性立场的的作品来作一分析:

郑风・褰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如第一章所述,这是一首恋爱中男女戏谑之辞,女子向追求她的男子发出警告:真心爱我,就勇敢一点,涉水过河,到我这边来。否则,别人就捷足先登了。女子毫不掩饰表达自己对不解风情的男子的谴责之情,把男子一通戏谑,“子不我思,岂无他人?”“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的反问与“狂童”的戏骂,把其大胆泼辣的自然天性张扬而出,由此让我们看到一个生活中未经任何雕琢和规范的原生态的女性形象。

风・载驰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

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既不我嘉,不能旋反。

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

视尔不臧,我思不。陟彼阿丘,言采其。

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

我行其野,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诗的第一章写赴漕路上被大夫阻挠的情景,“跋涉”,《毛传》:“草行曰跋,水行曰涉” ,《韩诗》云:“不由蹊遂而涉曰跋涉”,王先谦说:“‘不由蹊遂而涉曰跋涉’,谓事急时不问水之深浅,直前济渡,视水行如陆行。‘跋涉’连贯读之,用之此诗,韩义优矣。”“大夫跋涉”表现了许国大夫不顾一切,急急忙忙奔来阻止的情态,而能跨越如此顽强之阻挠正衬映许穆夫人爱国情之炽烈、忧国思之急切。第二章,“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为自己的行动申辩的同时,连用八个“不”字以明自己义无反顾、决不妥协的坚决态度,其叛逆自信的形象亦跃然纸上。第三章以虚幻的采摘贝母治忧思的意象形容其忧思之剧,“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对许人不解其思国之情、救国之志的愤怒之情喷勃而出。第四章说明了自己的救国计划,“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是对自己的计划充满信心,也是向轻视其意见的许大夫的示威。全诗充斥作者对故国危亡的爱国、忧国之思以及对许大夫轻视自己意见并阻止自己救卫的愤怒之情,诗者的真实的心灵世界在强大的男权统治下本色流露,呈一种外放张扬之征,而在情感的发展进程中,一个具有个性意识和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可触可感。

《王风・君子于役》是一首典型的思妇诗: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鸡栖于桀。

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忧愁是一种无形的东西,愤怒有它的表情,悲伤可以流下眼泪,唯有忧愁总是沉潜在心底某处,隐隐地痛,发不出来又说不清楚,最为消人。黄昏时分,鸡群进窝了,牛羊回家了,妇人的忧愁又从心头上到眉头,我的夫君呵,你何时才能归来呢?叫我怎么不惦念,你在军中有没有渴着饿着?眼前景,心中情,偶然的感触,引起了妇人强烈的思夫之情,表达虽单调而粗糙,却真挚感人。在鸡窝、牛羊圈这些积累了女性多年生活经验的环境里来表达女人对丈夫的思念,更显这种思念在女人生活中的无孔不入,时时存在,思念之深甚与女人的生活水乳相融,或者说,思念的情感体验就是女人生活本身。所以清人许瑶光有《再读四十二首》云:“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黄昏。” “如之何勿思”这直白的、渲泄式的情感表达更把女人的思夫之情推向,由此形象地勾勒出一个在黄昏时分于鸡牛羊群间睹物思夫的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是情感的化身,一切人生境遇,一切困难挫折,出她们之口都只是情感的波动变化,她们以自己本真的声音唱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其间也有对社会环境的观照,但这种环境往往被淡化为“背景”,被处理这对女性情感的烘托,只有她们自己才是其歌中的主角。 《褰裳》中河水的阻隔只不过是她情感表达的道具,《载驰》中故国危亡及许大夫的阻挠只不过是她情感爆发的导火索,《君子于役》中日暮畜归的生活截面只不过是铺垫她一触即发的思夫情怀,等等,所有《诗经》的女性呈诗中,她们对自己具体生命的本色、真实的体验才是最重要的,她们畅所欲言地倾吐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以真实的心灵世界叙写她们本真的自我形象,内在情感与欲望直白地向外宣泄、张扬,呈现出“缘情”的共性特征。

从生物遗传学看来,女性的情绪敏感性比男性高,遗传学研究表明,雌激素在促使神经细胞在大脑内部和两侧大脑之间建立了更多的联系 ,加拿大著名的神经科专家桑德拉・威特森在解剖学研究中发现:连接人类大脑左右半球的脑神经纤维数量,女子超过男子,女人拥有更多的感觉器官,因而女性的情感体验比之男性更为深刻、细致。

女子摆脱一般约束的丰富情感表明,女子与绝大多数男子不同,她们确实享受着感情的乐趣。事情就是如此,它确实解释了许多难以理解的问题。海曼斯对此作出富有启发的考察。(他说):“女子不仅具有,而且渴望具有强烈的感情,在一定程度上,这构成了她们的自然因素,偶尔也可能丢弃,但最终发现须臾不可分离,就象鱼儿离不开水一样,瞬息的失落也会使她们感觉变态的空虚。因此,女子并不回避(甚至追求)感情的刺激,这种刺激或许还起源于希望与恐惧之间的抉择,只要心理压力的强度和持续没有超越某一界限。用这种方法,既可以解释女子的残忍,又可以解释她的恻隐之心,既说明了她勇敢的爱情,又说明了她的羞怯。” 也就是说女性与男性相比,情感更为丰富、强烈,即容易动情且具有强烈的感情。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范文2

关键词:男子配偶称谓语,女子配偶称谓语,演变,原因

 

一、引言

何谓“称谓语”,目前尚未有统一的、公认的界定。有学者认为称谓语就是称呼语,如孙维张先生;有学者认为称谓语包含称呼语;也有学者认为称谓语与称呼语是两种具有密切联系又存在明显差异的不同词汇现象,如曹炜先生就认为面称用语就是称呼语,引称用语就是称谓语。

书面上“称谓”字样据有关人士考证,最早见于《晋书·孝武文李太后传》所载会稽王司马道子的书启:“虽幽显而谋,而称谓未尽,非所以仰述圣心,允答天人。宜崇正名号,详案旧典。”(郑尔宁,2005),这里的“称谓”,也就是对人的称呼。

本文取其为“对人的称呼”之意,不做称谓语与称呼语之分,不管面称还是引称,一律作为称谓语。且本文也仅重点探讨夫妻称谓古今演变的个中原因。

二、古代夫妻称谓语

1.女子配偶的称谓语

妻子称丈夫为“夫”,“丈夫”。《左传·桓公十五年》:“父与夫孰亲?”;《水浒传》第十七回:“只见老姿问道:‘丈夫,你如何今日这般嘴脸?’”

《礼记·丧服》说:“夫者,妻之天也”,因此对女子配偶的称呼大都较为尊敬,如“君子”、“君”。《诗·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君当作盘石,妾当作蒲苇”。也有称丈夫为“郎君”、“如意郎君”的。

古代妇女又称其夫为“良”、“良人”。《仪礼·士昏礼》:“滕社良席在东”。郑玄注:“妇人称夫曰良”。《孟子·离娄下》:“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也用于丈夫称妻。《诗经·国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但后来多用于妻子称夫。妻称夫又曰“婿”、“汝婿”、“夫婿”。《玉台新咏·日出东海隅行》:“东方千除骑,夫婿居上头”。妻子称丈夫又曰“老公”。《古今杂剧·鸳鸯被第二折》:“我今日成就了你两个,久后你也与我寻一个好老公。”

古代指称丈夫的称谓还有:汉唐时的“卿”、“郎”;宋元明清时有“相公”、“官人“养家人”、“孤老”、“盖老”;此外,还有一系列尊称如:“先生”、“丈人”、“天”等。

2.男子配偶的称谓语

“妇、妇人”和“妻”是上古早期文献中最早出现的用来表示男子配偶的词(丁崇明,2005)。

(1)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周易》)

(2)妇人贞吉,从一而终也;夫子制义,从妇凶也。(《周易》)

(3)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周易》)

随着社会的发展,等级制度的建立,有的称呼语一产生就只能在某一等级内使用,如“夫人”。最早出现“夫人”的《春秋》中的33例均是用于诸侯之“妻”,其中“夫人姜氏”有20例,近三分之二。《论语》明确指出“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礼记》则进一步明确为“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可见,妻子的称谓还与其配偶的社会地位有关。

古时,女子依附男子而存在,于是便有了《红楼梦》中“王二家的”这样的称谓,以及“王李氏”、“赵钱氏”等。

由于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存在,“室”为中心的妻子称谓有室人、宫室、正室、继室、始室、侧室、冢室、副室、别室等。以“妾”为中心的词语有女妾、宠妾、贱妾、姬妾、爱妾、副妾、媵妾等。

另外,古时男子配偶的称谓还有:贤妻、任妻、山妻、山荆、荆妻、荆钗、拙荆、贱内、黄脸婆、老瓢、河东狮、内子、内人、内助、房下、媳妇、娘子、婆娘、浑家、老小、外宅、老婆、老伴等。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在我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制度下,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男女社会地位极端不平等,因而,对女子配偶的称呼大都是尊称、敬称、美称,而对男子配偶的称呼则多以贬称。

三、现代夫妻称谓语

在现代汉语中,有几对常见夫妻称谓,见下表(刘群,2006):

 

女子配偶称呼语 先生 丈夫 爱人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范文3

关键词:婚恋诗中的哀妇形象思夫诗 弃妇诗 思归诗

诗经婚恋中的女性很多,主要集中在国风之中,婚恋中的女性反映在诗经文本中的主要有哀妇形象。《周南・卷耳》??朱熹注说此诗是“后妃以君子不在而思之,古赋此诗。”⑴今人多认为是贵族妇女想念她远行丈夫的诗。但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见解,叶舒宪先生认为此诗采摘卷耳的母题同采、采蘩、采荇菜一样,绝非穷人挖野菜用以维生口,而是与情爱密切相关的爱情咒术用品。女主人公借助于卷耳而致幻,希望意中人来团聚,但其自信力却显得不足,于是幻想中前来的爱人屡遭险阻,出现了“马”“仆”的情形⑵。诗中的“嗟我怀人”,“维以不永怀”,“维以不永伤”足以表现女子内心因思念而产生感伤和急切地想见到自己的心上人的悲伤心情。所以此诗仍是思夫诗。还有表现痛苦之中淡淡的幸运之情的,如《周南・汝坟》,朱熹认为这是一首表达女子思望之情的诗歌⑶。女子未见君子时是如调饥,就像是早上没有吃饭很饥饿一样。又过了一年(条枚:树干。条肆:树木砍过而又生的树枝)⑷。既见君子时“不我遐弃”,女子见到爱人,心中所想的第一件事是幸而对方没有将她抛弃,可以看出此女子所受的思念之苦,但比《卷耳》中以酒消愁的女主人公幸运的是她终于见到了思念之人,并且认为男子没有将自己抛弃对自己来说是很幸运的事情。可见当时男子随意抛弃女子似乎是很平常的事情了。而女人一旦被抛弃即是不幸生活的开始。女子的幸福与否和她的爱人已经紧紧相连,甚至已经取决与她的丈夫。即使丈夫在自己的身旁,也会让自己有不安全感,如《召南・殷其雷》,《毛序》:“召南之大夫远行从政,不遑宁处,其室家能悯其勤劳,劝以义也。”既然是悯其劳,应该是劝说丈夫勤奋从政,那又何必反复歌吟“归哉归哉!”,可见此说矛盾。

从文本来看应该是丈夫在大雨即将来临之际出行,而女子担心丈夫,希望他早点回来。当时的男子有很多因素会离开自己的妻子,或服役,或办公,无论是什么原因,我们看到的是孤苦伶仃的女子独自在雷声轰鸣的夜晚担心思念出行在外的丈夫。《邶风・雄雉》,《毛序》说:“刺卫宣公也,不恤国事,军旅数起,丈夫久役,男女怨旷。国人患之,而作是诗。”毛说非诗本义,方玉润认为是“期友不归,思以共勉”⑸朱熹认为是妇人思夫从役于外之作,妇人忧其远行之犯患,冀其善处得全也⑹。今人认为这是一位妇女思念远出丈夫的诗。⑺妇人除思念之外还有的是担心。这个女子实在是劳心劳神了。但还有的女子思夫之深之切以至于无心打扮最后生病:《卫风・伯兮》。方玉润说此诗是“思妇寄征夫以词也。始则‘首如飞蓬’,发已乱矣,然犹未至于病也。继则‘甘心首疾’,头已痛矣,而心尚无恙也。至于‘使我心’,则心更病矣,其忧思之苦何如哉!”。有的未婚女子是迫于礼制而压抑自己的感情或是在痛苦中思念对方。如《郑风・子矜》,《毛序》:刺学校废也。朱熹则认为此诗为诗,后人多认为此诗是女子思念情人的诗。诗中的女子惦记着自己深爱的男子,连他衣领和佩带的颜色都记得清清楚楚。思夫诗还有《陈风・泽陂》,《毛序》:“刺时也。言灵公君臣于其国,男女相说,忧思感伤焉。”方玉润说此诗是“伤所思之不见也。”女子把幸福寄托在男子身上,因其喜,因其忧。甚至当丈夫死了也仍旧是在对亡夫的深深的思念之中。如《唐风・葛生》。

丈夫对自己不离不弃这对于古代女子来说是莫大的幸福。但是还是有不少的女性被丈夫抛弃,无计可施。《召南・江有巳》诗中的女主人公被丈夫遗弃,该女子以长江尚有支流来原谅丈夫不一的行为,幻想将来他会回心转意。被丈夫遗弃后的女子多数是无能为力,只有认命或诉说抱怨,如《邶风・日月》和《邶风・谷风》:女主人公也被丈夫遗弃,成为一夫多妻制度下的牺牲品,从诗中可看出女子勤劳善良,家中的日子经她操持也慢慢好起来,但是丈夫却又娶了一个女子进门,并对自己是又打又骂。此时的女主人公已经不是家中的主人,而成为了她的丈夫和另一女子的仆人了。她的命运真叫人叫不平,可是像她这样的女子在当时的社会里不知还有多少!这中情况不仅仅存在于平民阶级中,在贵族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妇人虽然身处高贵的地位,但女性的尊严和地位在一夫多妻制度之下无足轻重,如:《邶风・终风》“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敖,中心是悼。……”方玉润认为此诗是卫庄姜伤所遇不淑也。即使是贵族妇女也逃不脱这种悲凉的命运。不论是在顺年还是荒年都是如此,《王风・中谷有》就是一首妇女在荒年中被丈夫抛弃的诗。另外著名的弃妇诗还有《卫风・氓》,在那种男尊女卑的时代背景之下,女人永远是男人的附属品。

《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集于灌木,其鸣喈喈。”女子心情喜悦,因为她将要回娘家了,在回家之前她得得到公婆和丈夫的允可才行“言告师氏,言告言归。”在当时,女性并没有权利决定自己可不可以回娘家,这需要丈夫和公婆的同意才行,能回到娘家是不容易的,所以一旦要回家了,女子大多是非常快乐的。表达回家喜悦之情的还有诗歌《邶风・泉水》,但不是每个出嫁女子都能顺利如愿地回娘家看望父母,如《卫风・竹竿》:“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诗中的女主公急切地想回到自己的家乡看看,但是最终还是未能如愿,必是丈夫或公婆不同意,她只有驾车出游以减轻自己的思念家乡之情。这种想家不得回的情况与女子所处的时代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时的思想已经是形成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女子的地位不如男子的地位高,一切得听从丈夫的意思,女子是依附于男子的,甚至是男子的财产,男子可以随意抛弃而另寻他人。即使是回家探亲等事也须得夫家的同意。

参考文献:

[1]《诗集传》朱熹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

[2]《诗经的文化阐释》叶舒宪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5年

[3]《诗集传》朱熹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

[4]《诗经》程俊英,蒋见元注译 岳麓出版社 2000年

[5]《诗经原始》方玉润上册,132页,中华书局 1986年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范文4

康熙五十一年三月,余在刑部狱,见死而由窦出者,日三四人。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此疫作也。今天时顺正,死者尚稀,往岁多至日十数人。”余叩所以,杜君曰:“是疾易传染,遘者虽戚属,不敢同卧起。而狱中为老监者四,监五室。禁卒居中央,牖其前以通明,屋极有窗以达气。旁四室则无之,而系囚常二百余。每薄暮下管键,矢溺皆闭其中,与饮食之气相薄;又,隆冬,贫者席地而卧,春气动,鲜不疫矣。狱中成法,质明启钥,方夜中,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无可旋避,此所以染者众中。又可怪者,大盗、积贼、杀人重囚,气杰旺,染此者十不一二,或随有瘳。其骈死者皆轻系及牵连佐证,法所不及者。”余曰:“京师有京兆狱,有五城御史司坊,何故刑部系囚之多至此?”杜君曰:“迩年狱讼,情稍重,京兆、五城即不敢专决;又九门提督所访缉纠诘,皆归刑部;而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及书吏、狱官、禁卒,皆利系者之多,少有连,必多方钩致。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置老监,俾困苦不可忍,然后导以取保,出居于外,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部分焉。中家以上,皆竭资取保;其次,求脱械居监外板屋,费亦数十金;惟极贫无依,则械系不稍宽,为标准以警其余。或同系,情罪重者,反出在外,而轻者无罪者罹其毒。积忧愤,寝食违节,及病,又无医药,故往往至死。”余伏见圣上好生之德,同于往圣,每质狱辞,必于死中求其生。而无辜者乃至此。倘仁人君子为上昌言,除死刑及发塞外重犯,其轻系及牵连未结正者,别置一所以羁之,手足毋械。所全活可数计哉!或曰:“狱旧有室五,名曰现监,讼而未结正者居之。倘举旧典,可小补也。”杜君曰:“上推恩,凡职官居板屋;今贫者转系老监,而大盗有居板屋者,此中可细诘哉!不若别置一所,为拔本塞源之道也。”余同系朱翁、余生及在狱同官僧某,遘疫死,皆不应重罚。又某氏以不孝讼其子,左右邻械系入老监,号呼达旦。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

凡死刑,狱上,行刑者先俟于门外,使其党入索财物,名曰“斯罗”。富者就其戚属,贫则面语之。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其绞缢,曰:“顺我,始缢即气绝;否则,三缢加别械,然后得死。”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用此,富者赂数十百金,贫亦罄衣装;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主缚者亦然,不如所欲,缚时即先折筋骨。每岁大决,勾者十三四,留者十六七,皆缚至西市待命。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或竟成痼疾。

余尝就老胥而问焉:“彼于刑者、缚者,非相仇也,期有得耳。果无有,终亦稍宽之,非仁术乎?”曰:“是立法以警其余,且惩后也。不如此,则人有幸心。”主梏扑者亦然。余同逮以木讯者三人:一人予三十金,骨微伤,病间月;一人倍之,伤肤,兼旬愈;一人六倍,即夕行步如平常。或叩之曰:“罪人有无不均,既各有得,何必更以多寡为差?”曰:“无差,谁为多与者!”孟子曰:“术不可不慎。”信夫!

部中老胥,家藏伪章,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其上闻及移关诸部犹未敢然。功令:大盗未杀人,及他犯同谋多人者,止主谋一二人立决;余经秋审,皆减等发配。狱辞上,中有立决者,行刑人先俟于门外。命下,遂缚以出,不羁晷刻。有某姓兄弟,以把持公仓,法应立决,狱具矣。胥某谓曰:“予我千金,吾生若。”叩其术,曰:“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辞无易,但取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汝名,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其同事者曰:“是可欺死者,而不能欺主谳者;倘复请之,吾辈无生理矣。”胥某笑曰:“复请之,吾辈无生理,而主谳者亦各罢去。彼不能以二人之命易其官,则吾辈终无死道也。”竟行之,案末二人立决。主者口呿舌挢,终不敢诘。余在狱,犹见某姓。狱中人群指曰:“是以某某易其首者。”胥某一夕暴卒,人皆以为冥谪云。

凡杀人,狱辞无谋、故者,终秋审入矜疑,即免死。吏因以巧法。有郭四者,凡四杀人,复以矜疑减等,随遇赦。将出,日与其徒置酒酣歌达曙。或叩以往事,一一详述之,意色扬扬,若自矜诩。噫,渫恶吏忍于鬻狱,无责也;而道之不明,良吏亦多以脱人于死为功,而不求其情。其枉民也,亦甚矣哉!

奸民久于狱,与胥卒表里,颇有奇羡。山阴李姓,以杀人系狱,每岁致数百金。康熙四十八年,以赦出,居数月,漠然无所事。其乡人有杀人者,因代承之。盖以律非故杀,必久系,终无死法也。五十一年,复援赦减等谪戍。叹曰:“吾不得复入此矣!”故例,谪戍者移顺天府羁候,时方冬停遣,李具状求在狱,候春发遣,至再三,不得所请,怅然而出。

翻译:

康熙五十一年三月里,当我被关在刑部监狱的时候,看见犯人死了,由墙洞里拖出去,平均每天总有三四个,不觉心里奇怪。有个曾经做过洪洞县长的杜君,站起来说:“这是生瘟疫了。现在天时正常,死的还少;过去有多到一天死十几个的。”我问是什么原因。杜君说:“这种病容易传染,生这种病的,纵然是亲人,也不敢住在一起。这监狱一共有四座老监房。每座监房有五个房间:狱卒住在当中的一间,前面有大窗通光线,屋顶有小窗透空气;其余四个房间都没有窗,可是关的犯人经常有两百多。每天天还没黑,就上锁了,大小便都在房间里,和吃饭喝水的气味混在一道。加上寒冬腊月,没钱的犯人睡在地上,等到春气一动,没有不发病的。监狱的规矩,一定要等天亮才开锁,整个晚上,活人和死人就头靠头脚对脚地睡着,没法闪躲,这便是传染人多的原因。还有奇怪的是:凡属大盗累犯,或杀人要犯,大概由于气质强悍旺盛,反倒被传染上的不到十分之一二;纵使传染上,也很快就好了。那接二连三死掉的,却都是些案子轻的罪犯、或嫌犯、或保人,是些不该绳之以法的人们。”

我说:“京师里头有顺天府尹的直辖监狱、有五城御史的司坊,为什么刑部的监狱还关着这么多囚犯?”杜君说:“近几年来打官司,凡情节比较重的,顺天府尹和五城御史便不敢做主;又九门提督调查抓来的,也都拨归刑部;而刑部本身十四个清吏司里喜欢多事的正副满汉郎官们,以及司法人员、典狱官、狱卒们,都因为人关的越多越有好处,所以只要沾上一点边就给千方百计抓进来。人一进监狱,不问有罪没罪,照例先给戴上手铐脚镣,放进老监房,使你吃尽苦头,在吃不消的时候,他们就教你怎样取保,保出去住在外面,随传随到;再照你的家庭、财产状况,把钱敲诈来,由他们按成派分。中等以上的人家,都尽其所有出钱取保;其次,要想解下手铐脚镣搬到老监房外板屋里去住的,费用也得几十两银子。至于那又穷又无依无靠的,就手铐脚镣毫不客气,作为样板,以警告其他的犯人。又有同案一起被关的,情节重的反能取保在外,情节轻的、没罪的,却吃着苦头,这种人一肚子冤气,没好吃没好睡,生了病,又没钱治,就往往死翘翘了。”我认为我们的皇上,和过去的圣人一样,有好生之德,每在批公文的时候,总给犯人死中求生,但现在竟有无辜的人这样倒霉的!如有仁人君子,能向皇上上奏除死刑及发配边疆的重犯外,其他轻犯和受到牵连还没定案的,如果另设看守所来关,不上手铐脚镣,就不知可救多少人命了!听说监狱本有五间房名叫“现监”的,是给涉案而没定案的人住的。如果能查出这种规定,实行起来,倒也不无小补。杜君说:“皇上开恩,规定做官的可住优待房,现在穷人住进老监房,大盗累犯反住进优待房,这中间的微妙,能细问吗?这样看来,只有另外关到一座监狱里,才能根本解决啊!同我关在一起的朱老头、姓余的青年和关在一起的同僚,都这样碰上疫症死了,论罪状,他们都是不该受重罚的小罪。又有某氏控告儿子不孝,左右的邻居都被关进老监,哭哭叫叫直从晚上闹到天亮。”我听了,有动于衷,曾拿杜君这些话来普通的问了问别人;结果大家说的一样,我就决定记录下来。

凡判死刑的,一经判决执行,行刑的人便先等在门外,派同党进去索讨财物,叫做“斯罗”。对有钱的犯人,要找他的亲属讲条件;对没钱的犯人,便当面直接讲条件。如果判的是剐刑,便说:“答应了我的条件,便先刺心;不然的话,四肢解完,心还没死。”如果判的是绞刑,便说:“答应了我的条件,第一绞便包断气;不然的话,绞你三次以后还须加用别的刑具,才死得了。”只有判的是杀头,才没什么可讨价还价的,但是仍旧可以扣留脑袋不给死者家属,达成敲诈目的。因此,有钱的自然甘心贿赂几十百两银子,没钱的也会卖尽衣服杂物报效;只有穷得绝对拿不出钱的,才真照他们所说的执行。担任捆绑的也一样,如果不满足他们开的条件,五花大绑时便先给你来个骨断筋折。每年秋决的时候,虽然皇帝朱笔勾掉的只十分三四,留下的有十分六七,但全体囚犯都须捆绑着到西市,等待命令。其中被捆绑受伤的,即便幸而留下,也必须病几个月才能好,甚或成为一辈子也治不好的暗伤。我曾问过一个老差役说:“大家对受刑受绑的既没什么深仇大恨,目的只不过希望弄点钱而已;犯人果真拿不出钱,最后又何妨放人一马,不也算积德吗?”老差役说:“这是因为要立下规矩以警告旁的犯人,并警告后来的犯人的缘故。如果不这样,便人人都心存侥幸了。”担任上刑具和拷打的也一样。和我同时被捕受审时挨过夹棍的有三个人。其中有一个人给了二十两银子的代价,只骨头受点轻伤,结果病了个把月;另一个人给了双倍代价,只伤了皮肤,二十天便好了;再一个人给了六倍代价,当天晚上便能和平常一样的走路。有人问这差役说:“犯人有的阔有的穷,既然大家都拿了钱,又何必更拿多少做分别?”差役说:“没有分别,谁愿意多出钱?”由这故事,印证孟子“选择职业不可不慎重”的话,真是一点也不错!

部里的老职员家里都收藏着假印信,公文下行到省级的,往往偷偷动手脚,增减着紧要的字眼,奉行的人是看不出来的。只上行上奏皇帝和咨行各部的,才不敢这样。依照法律规定:大盗没杀过人和有同犯多人的,只是主谋的一两个人立时处决,其余人犯交付八月秋审后概给减等充军。当刑部判词上奏过皇帝之后,其中有立时处决的,行刑的人先等在门外;命令一下,便捆绑出来,一时一刻也不耽搁。有某姓兄弟因把持公仓入狱,依法应该立时处决,判词都已拟好了,部员某对他们说:“给我一千两银子,我弄活你们。”问什么办法,部员某说:“这不难,只消另具奏本,判词不必更改,只把案末单身没有亲戚的两个人换掉你们的名字,等到封奏时候,抽出真奏,换上此奏,就行了。”

他的一个同事说:“这样办可以欺蒙死的,却不能欺蒙长官;假使长官发觉,再行申请,我们都没活路了。”部员某笑着说:“再行申请,我们固然没活路;但长官也必定以失察见罪、连带免官。他不会只为两条人命把自己的官丢掉的,那么,我们最后还是没有死的理由的。”结果便这么办,案末两个人果然被立即处决。主审官张口结舌给吓呆了,可是终于不敢追究责任。我关在监狱的时候,还见过某姓兄弟,同狱的人都指着说:“这便是把某某人的命换来他们的头的。”后来部员某忽然在一个晚上死了,大家都说这是上天报应。

凡属杀人案件而判词上没有“谋杀”、“故意杀人”等字眼的,大概经过秋审,列入“矜疑”(情有可矜而罪在疑似之间的)类中,便可以免死,司法人员因此也就可以在法律夹缝里做手脚。有个叫郭老四的,曾四次犯杀人案,最后一次仍以“矜疑”减等,不久碰上大赦。出狱以前,一天到晚都和同党喝酒唱歌,有时直闹到天亮。有人问他过去的班,他竟一件一件原原本本道来,神气活现,好像自己了不起似的。唉!那些无耻而恶毒的司法人员贪赃枉法,原不足深责;但道理并没真正弄清,一班善良官吏往往以脱人死罪为功德,而不追究真正的实情,就使死者含冤不浅了!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范文5

例1 (2011·江苏卷)(原文略)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毁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2) 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3) 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例2 (2012·江苏卷)(原文略)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2) 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3) 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试题解析

翻译题每小题3至4分,一个句子总要包含3至4个知识点以作为得分点才会设成翻译题。这些知识点包括:

1. 重要实词(多义、通假、古今异义、复词) 2. 活用 3. 特殊句式[判断、被动、省略、疑问、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4. 固定短语 如例1的第(1)句中的“”“勒”,第(2)句中的“居”“前行”“持满”“无得”,第(3)句中的“贷”(严惩不贷)“流”和句式(“以”后省略“之”)等。例2第(1)句中的“屈意”“礼”“委”,第(2)句中的“以”“此”“于”及介宾后置,第(3)句中的“尔曹”“不逮”“姑”“师”。]

应对策略

解答翻译题的基本原则是:一一对应,字字落实;实词要落实,句式要到位。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解题时首先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一定要有揣测各个句子检测的实词、特殊句式等得分点的意识,逐字对应翻译,尽量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解释成对应的现代汉语双音节词语,做到一一对应,“字字落实”,同时注意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特点,强化把要翻译的句子放到原文中,联系上下文弄懂意思基础上翻译的意识,细心甄别多义词适合的义项,审视句子特点,做好换、留、删、补、调。增强文言意识,个别字说不通的考虑是否通假或活用,将译成的双音节词语连接成句子,省略要补全,倒装要理顺,被动要译准,语气要体现。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注意句子的通顺,尽量做到多就少改。

文言翻译的具体方法:

1. 保留。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照原文抄录。

2. 解释。联系上下文组成现代汉语常用的双音词语,是应用最普遍的方法。

3. 更换。结合上下文换成现代汉语惯用的词语,有些特称词语和修辞格还要采用意译。

4. 增补。补出省略的语句或成分,文言句子中需要补出的成分主要有主语、宾语、谓语和介词。如果是词类活用,也要补译出来。

5. 删除。删去同义连用的实词、虚词、偏义复词中的陪衬词等。

6. 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的句式,倒装句式主要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和主谓倒装。

现场练兵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与友人论门人书

顾炎武

伏承来教,勤勤恳恳,闵其年之衰暮,而悼其学之无传,其为意甚盛。然欲使之效曩者二三先生,招门徒,立名誉,以光显于世,则私心有所不愿也。若乃西汉之传经,弟子常千余人,而位富者至公卿,下者亦为博士,以名其学,可不谓荣欤,而班史乃断之曰:“盖禄利之路然也。”故以夫子之门人,且学干禄。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而况于今日乎?

今之为禄利者,其无藉于经术也审矣。穷年所习不过应试之文,而问以本经,犹茫然不知为何语,盖举唐以来帖括①之浅而又废之。其无意于学也,传之非一世矣,矧纳赀之例行,而目不识字者可为郡邑博士!惟贫而不能徙业者,百人之中尚有一二。读书而又皆躁竞之徒,欲速成以名于世,语之以五经则不愿学,语之以白沙、阳明之语录,则欣然矣,以其袭而取之易也。其中小有才华者,颇好为诗,而今日之诗,亦可以不学而作。吾行天下见诗与语录之刻,堆几积案,殆于瓦釜雷鸣,而叩之以二南、雅颂之义,不能说也。于此时而将行吾之道,其谁从之?“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若徇众人之好而自贬其学,以来天下之人,而广其名誉,则是枉道以从人,而我亦将有所不暇。惟是斯道之在天下,必有时而兴,而君子之教人有私淑艾者,虽去之百世而犹若同堂也。所著《日知录》三十余卷,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惟多写数本以贻之同好,庶不为恶其害己者之所去,而有王者起,得以酌取焉,其亦可以毕区区之愿矣。

夫道之污隆,各以其时,若为己而不求名,则无不可以自勉。鄙哉硁硁所以异于今之先生者如此。高明何以教之

【注】 ①帖括:唐宋科举士子为对付科举死记硬背经书的一种方法。

1. 闵其年之衰暮,而悼其学之无传,其为意甚盛。

2.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

3. 惟多写数本以贻之同好,庶不为恶其害己者之所去。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公安人。少时即具倍年之觉,总角工为时艺,塾师大奇之。年方十五六,即结文社于城南,自为社长,社友年三十以下者皆师之,奉其约束不敢犯。时于举业外,为声歌古文辞,已有集成帙矣。后久研性命之学,颇有得,识者谓其识力、胆力迥绝于世。

乙未谒选为吴县令,始以其学试之政。人皆谓吴门繁剧,而公超脱,或足以困之,乃公洒然澹然,不言而物自综,事自集。吴赋甲于天下,猾胥涂改簿籍,多征民间,人皆不知。公一目了然,摘其影射之条若干,呼猾胥曰:“此何为者?”胥不敢欺,皆俯首曰弊,公俱置之法,而清额外之征凡巨万,吴民大悦。公机神朗彻,遇一切物态,如镜取影,即巧幻莫如吴而终不得遁,故遁词恒片语而折,咄嗟狱具,自非重情,无所罚赎,杖之示惩而已。以故署门酒家萧条,皆移去。县胥隶之类,或三四为曹共一役,不食县官,唯借公事渔猎里闾,公拣其宜用者食之,无所差遣,终日兀坐,不能糊口,皆逃去归农。居常不发私书,尘复函数寸,期年而政已成。公为令清次骨,才敏捷甚,一县大治。

会因讼意见与当路相左,遂闭门有拂衣之志。公既得请,走吴越访故人,同览西湖、天目,登黄山、齐云,恋恋烟岚,如饥渴之于饮食。间发为诗文,俱从真源中溢出,别开手眼。天下才人文士始知疏瀹心灵,搜剔慧性,以荡涤摹拟涂饰之病,其功伟矣。

戊申春暮入都,补验封司主事,摄选曹事。猾吏多舞文,正当急选之期,故事掣签时,凡琐屑事皆曹郎躬为之,吏无敢近者。一老吏忽排闼而入曰:“每次大选,例与都吏一二美缺。今有某驿缺,已予都吏百金矣,幸以见与。”公目摄之,叱之出。少宰杨公乔曰:“吾辈身为大臣,受制胥吏,切齿久矣。”会猾吏私一姻戚,已罢官而仍留之,公察得其故,大愤曰:“如此则铨柄尽归此辈矣。”誓除此大蠹。时冢宰拟以疏文而后逮治之。公曰:“此胥吏也,但置之于法,以一知会疏上,则迅雷不及掩耳。虽有奥援,将安用之?”遂如言具疏,而绳胥吏入刑部。疏下,竟以欺罔坐重辟。

乙酉公主试秦中,试官以避嫌不过搜求,公通场皆自取阅,所取士大半得之落卷中,及出榜,多名士,试录为天下第一。

庚戌卒,年四十三。海内知己,谓其识如王文成,胆如张江陵,而不逮下寿以殁,天下惜之。

(选自《公安县志》,有删改)

1. 自非重情,无所罚赎,杖之示惩而已。

2. 间发为诗文,俱从真源中溢出,别开手眼。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范文6

关键词:导语;设疑;兴趣

中职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虽搜索枯肠,使尽解数,但学生却感到枯燥乏味、兴味索然,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学好这门学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鉴于此,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

一、巧设导语,创设浓厚的氛围

我在《我与地坛》中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和歌曲导入法。本篇课文篇幅较长,且节选的两部分之间又相互独立,所以这篇课文我就分两课时完成,每课时各设计一个导语。第一部分写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我就用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导入。“一老一少两个瞎子到处流浪以说书为生,尽管生活很苦,但老瞎子却活得很起劲,因为他师傅在琴槽里封着一个药方,只要他弹断一千根琴弦,就能把封在琴弦里的秘方拿出来,按方抓药,治好他的眼病,……然而当他终于弹断第一千根琴弦后,从琴槽里拿出来的‘秘方’竟是白纸一张。老瞎子万念俱灰,失望至极,然而他终于悟到,他先前之所以活得那么起劲,只为了琴槽里的这张‘秘方’。生命只有有了目标,人活着才有劲头,哪怕这目标是并不存在的。于是他在临死之前又把这张白纸封进了他的徒弟小瞎子的琴槽,告诉他只有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才能拿出琴槽里的秘方,治好他的眼病。故事到这儿嘎然而止,然而我们仿佛看到了小瞎子充满激情的生活。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我与地坛》第一部分,看史铁生有着怎样的生命感悟。”《我与地坛》的第二部分我采用了歌曲导入法。先让一位字体写得好的同学在黑板上抄写了满文军的歌词《懂你》,然后让学生体会这首歌词的哪些语句最令他们感动,说说他们的感受。诸如“你静静的离去,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一年一年风霜遮住了笑颜,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体会。”“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都纳入了学生的视线,触动了学生们的心灵,在此基础上播放这支歌,让学生跟着轻声哼唱,于是课堂上弥漫着儿子对母亲理解挚爱的歌颂和母亲不能分享儿子成功的伤感。

实践证明,这些创设情景简洁自然的导语都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引入课文理解课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善于设疑,激发思考的激情

问题设计巧妙,必然会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如我在教郑愁予的《错误》时,精心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①“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简要概括。②这首小诗隐含着一个怎样的故事?③这首诗出场的有两个人物――“我”、“你”,这两个人背后还有另外两个人,你能说出他们是谁吗?④“你”的丈夫抑或是情人为何让“你”独守空房,备受寂寞之苦?⑤“你”的丈夫或情人不归的原因除了大家所说的“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的负心薄幸,“悔叫夫婿觅封侯”的前程设计,“可怜五定河边骨,犹是春闻梦里人”的残酷战争外,是否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其实男人都有一颗云游四海,闯荡江湖的不羁之魂。试想在灵魂深处,恐怕没有一个男人甘愿足不出户,老死户牖,骨子里都希望自己如一只雄鹰搏击天宇。只有当他们倦了,折翅了,才想到归巢,不然,从古到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思妇闺妇那么多的羁旅之思呢?从“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到“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从“望尽千帆皆不是,肠断白苹洲”到“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到“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再到“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部爱情史简直就是一部柔肠百断悲伤史。)

三、寻幽探微,拨动敏锐的触角

课文中的一些精妙之处,教师若不注意探究发掘,也很可能被学生忽视,一旦这些地方被挖掘出来,必然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对着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只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余秋雨《道士塔》)。针对上面这段文字,我提了一个问题:四个“惨白”的意思是否相同,这深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体味,结果学生从中悟出了作者深沉的痛苦悲哀和有恨不知向谁发泄的愤懑以及在那个情境中不知该怎样保护珍贵遗产的无耐等复杂的感情。

四、捕捉灵魂,点燃智慧的火花

课文上随着教材内容的深入探讨和教师对情景的巧妙创设,学生的思想会时时闪出智慧的火花,当智慧的火花闪现时,教师切不可为了完成“预定目标”匆匆而过,而应停下脚步,把这稍纵即逝的灵感火花点燃。

五、鼓励创见,激发创新的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