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夏秋冬的古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春夏秋冬的古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春夏秋冬的古诗

关于春夏秋冬的古诗范文1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唐)白居易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宋)陈与义

问:白居易和陈与义的古诗分别反映了什么哲学思想?

分析与解决问题:

首先,题面是古诗,先用语文知识解析:白居易诗用现代汉语通解:长长的原上草哇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本诗作者借描写草的生命力旺盛,表达作者积极的进取精神。属托物言志类诗词。

其次,用地理知识去作进一步分析:草的生命循环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会“一岁一枯荣”“ 春风吹又生”?

这就用到地理关于四季变化的知识:

地球上的四季首先表现为一种天文现象,不仅是温度的周期性变化,而且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周期性变化。当然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决定了温度的变化。四季的递变全球不是统一的,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北半球由暖变冷,南半球由冷变热。四季的形成是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结果。地球一直不断自西向东自转,与此同时又绕太阳公转。而地球公转的轨道又是一个椭圆的形状,太阳始终位于一个焦点上。地球在不断公转的过程中,地轴与公转轨道始终会保持66°34′的交角,地球倾斜身子绕太阳公转,使得同一地方不同时间获得太阳热量不同,从而产生了季节变化。

到了每年6月22日前后,地球就是位于远日点。太阳会直射北回归线,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夏至日。与此同时北半球得到的热量最高,白昼最长,而且气候也炎热,属于北半球的夏季,但南半球正处于寒冷的冬季。

此后因为继续在公转轨道上不停运行,太阳的直射点便会南移。到了9月23日左右,太阳就会直射赤道,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秋分日。现在南半球以及北半球得到的太热量都相等,昼夜平分,北半球是秋季,南半球是春季。

第三,进行哲学思考和联系:通过这样深入展开联系,不难发现:

草是运动变化着的(由荣到枯)――是现象;

季节是运动变化着的(春夏秋冬)――是现象;

地球和太阳是运动变化着的(公转和自转,直射点的移动)而且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可概括为自然规律之一。正是这个规律性的运动导致了前面两个现象的发生。

第四,转化成哲学思想术语表达: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运动变化的,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比如白居易诗所体现出的自然规律。

这样经过从语文到地理,再从地理到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跳跃,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一般;由一般再到个别的转化,第一层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接下来再分析陈与义的诗:

首先,题面是古诗,先用语文知识通解:春末夏初时节,诗人从京城开封出发到襄邑去,乘船惠济河东行。这天天气晴朗,两岸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将满河春水照得红红的,连船帆也仿佛染上淡淡的红色了。船帆趁顺风,一路轻扬,沿着长满榆树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百里以外。

两岸飞花,满堤榆树,一片轻帆,顺风百里,诗人这次远行,何等轻松畅快,心旷神怡呀!

诗人静卧船舱,仰看蓝天白云。咦,满天云朵怎么定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呢?转瞬之间诗人就恍然大悟了:原来白云正默默随我同行,和我一道向东飞去呢!

天上的云和小船上的帆,本来是一道乘风前进的。船舱的诗人,行是看到白云在空中处于静止状态,但仔细一想:船行百里,白云一直在头顶上,足见它并没有静止不动,而是和自己所乘的帆船一样,正在向前行驶。“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动中见静,似静实动。诗人的观察和感受,不但很有情趣,而且含有智慧和哲理,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其次,依据物理知识建立参照系作动与静的分类分析:

诗中出现的事物有:花、岸、船、榆、堤、风、云、我。

处于运动状态的有:花、船、风、云、我。

处于不动状态的有:岸、船、榆、堤、云、我。

处于既动又不动状态的有:船、云、我。

这里最为奇妙的是:船、云、我既动又不动。

关于春夏秋冬的古诗范文2

一、寻根溯源,“诗”出有因

凡是有生命力的古诗词都是诗人有感而发之作,诗所传达出的思想主旨无不与作者的生平、阅历、遭遇及他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相关。因此,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就必须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才易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例如赏读杜甫的《春望》,先要弄清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15年(756)六月,安禄山、史思明叛军攻下长安。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诗人临时安顿了家小,前往投奔。途中为叛军所俘,押至长安。因他官职卑微,未被监禁。次年三月,身陷长安的诗人,眼看国破家离,感时伤怀,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春望”所见,发出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慨。若不明确这一背景,学生就很难明白诗人的“感时”“恨别”,也就理解不了一封家书何以值万金。再如赏析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就应预先了解:词人早年因爱国议论触犯秦桧被黜,后来又因“力说张浚用兵”免职,在南宋苟且偷安的环境中,一直颇遭冷遇,但他一生标格孤高,绝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不渝的铮铮傲骨,始终不改。词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刻画了梅花历尽磨难、留芳而去的特有神韵,从中不难看到词人身世与人格的投影。有了背景材料的铺垫,学生很容易把握整首词的意蕴。

鉴赏古诗词,只有联系其写作背景,才能从深层次准确而不牵强附会地把握主旨。所以,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要重视对诗词社会背景和作家个人境遇的讲解,为学生理解诗词做好铺垫。

二、浅吟低唱。诗情激荡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蕴藏在凝练的语言中,不反复诵读,又如何体会得出?钱梦龙老师就主张:“不妨让学生适当学一点吟咏之法,所谓‘三分诗,七分吟’,许多意境深邃的诗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方能领略其韵味。”可见,古诗词诵读吟唱对加强感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诵读的最直接目的是记忆,即所谓熟读成诵。但我们可以把“读诗”、“背诗”、“唱诗”巧妙整合,挖掘出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潜在能量。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有助于由浅入深地体味文章所抒发的鲜明独特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领略文章的音韵美、形象美和意境美。教师在带感情范读或配音朗读之后,可以灵活组织学生单一读、分组读或齐声读,方法多样。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作者的语言就好像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与此同时,学生的头脑中会连续再现文章中的抒情载体――艺术形象,学生在自我感觉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和体验,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学教育。

为了激发古诗词诵读和熟记的积极性,我还尝试了“唱”诗教学法。托尔斯泰说过:“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理解……”我们在赏读古诗词时,绝对不应该忽略音乐的“魔法”作用。越是优美的古诗词,在古代被谱曲传唱的机会越大。今人也不乏给古诗词谱了曲子演唱的,诸如《阳关三叠》、《问君能有几多愁》、《但愿人长久》、《满江红》等等,都因广为传唱而词曲皆人人心。例如,在赏析曹操《观沧海》一诗时,我给学生播放了古曲《沧海龙吟》,当激越高亢的旋律响起后,我没忘记范读,但我更没忘记让学生随后跟着乐曲唱出整首诗来。大合唱当然不够整齐,不怕。接下来的个别“演唱”,效果就一次比一次好了。有些同学不满足于我播放的乐曲,配上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的调子来唱,还有的借用了林俊杰的那首《曹操》,不一而足。唱起来时,“以观沧海”唱得缓慢而拖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被唱成了高八度,“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就可以反复多遍。笔者自己也唱,撇开嗓音优劣,可以在情感、节奏、旋律的把握方面与学生平等“PK”。师生协作唱过的诗词,就像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不但记得牢固,而且易于理解。年年岁岁,诗情激荡。

三、斟字酌句,诗意盎然

古人作诗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力求一字传神,一语惊人。而一首诗中最凝练最传神的字句就如同这首诗词的眼睛,即整首诗词的主旨句。因此,教学时抓住关键词句,紧扣诗眼或词眼,精读精讲,是我们教学古诗词的又一个突破口。

例如,赏析王之涣《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怨”字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隋,又是吹笛人之心。关外不见春色,乃春风不度之故,则风也如人之有情,它不愿离开江南而远出塞外了。其用语之妙,传神之佳,令人叹服。再看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仅平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名词作为意象,就勾勒出寒春早行时看到的凄清、冷寂的景象,读者眼前自然浮现出一幅鲜明的山村清晨图。特别是“人迹”这个意象,作者在雄鸡初鸣、残月未落之时就早起赶路,没想到路上已有“人迹”,体现其出行之“早”。这番意境,说明了首联“悲故乡”的原因,又为尾联“思杜陵”作了很好的铺垫。不放过关键词句,又能将其与上下文联系对照来解析,不但明确了诗意,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如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的最后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道出了朝代更替的实质,引导学生明白了这一点,那么学生自然就能理解作者站在潼关这一兵家必争之地时,是何等的感慨万千了。

古人云:“牵一发而动全身。”品析研读诗词中的佳词名句,可以加强对古诗词内涵和意境的理解,甚至能进一步增强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四、挥毫泼墨。诗情画意

诗词以含蓄凝练著称,为了进一步领会以及拓展迁移,“画诗”和“写诗”很值得推行。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诗词的意思想像出画面,然后用图画来表现诗意。除了课文插图和特意绘制的挂图,也可用剪贴画、简笔画、水粉画等再现课文情境。还可以将适合于动漫展示的古诗词内容制成动画,创设出独特的学习氛围,无需多言,学生就能够融汇到诗词的意境之中,跨越时空体会诗人创作的情境,和诗人进行零距离的心灵沟通,从而极大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例如赏析温庭筠的《梦江南》时,学生展开想象,进入诗的意境,很快就描述出这样一幅广阔多彩的美人凭栏远眺图:一位盼望丈夫归来,呆立楼头,细数着江面上来来往往的帆船,面对着悠悠江水,依依夕阳,无限失望惆怅。能画出这幅图,就不难理解词人笔下怨妇思夫的愁苦难熬之情了。诸如王湾

的《次北固山下》、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等,都可以由学生自己画出一幅幅灵性各异的画来,增添赏析的乐趣,和唱出诗词一样,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写诗”包括对诗词进行续写、改写、扩写,通过大胆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使无声的文字成为激情的语言,使无形的画面变为栩栩如生的形象”,达到“沟通诗人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被美的境界所激发的感情与诗人所寄予的情感产生共鸣和交流”的目的。学习杜甫的《石壕吏》后要求改写,学生或花大力气重现历史现状,或浓墨重彩刻画杜甫逃难形象,或惟妙惟肖模拟恶吏夜捉人的场景,或设身处地揣度当事人的心理,各显神通,写得不亦乐乎。这时的“写”,不能局限在传统的改写模式里,比如就杜牧的《赤壁》,针对杜牧关于赤壁之战的看法谈自己的历史观;就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针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文天祥的经历,谈关于保持自身节操志向的问题等等。不同的诗词,不同的读者,可以发挥再造想象能力,写出记叙文、散文、议论文、小说、现代诗歌等不同体裁的文章。学生把自己化身为作者进入篇章以后,对作者的遭遇情感就更容易沟通和理解了,由此培养而来的学诗兴趣,将更持久。

五、百川归海。诗兴永在

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都会和学生一起对不同内容的诗词进行分类归纳,比如写春夏秋冬的、写山川河流的、写风云雨雪的,还有爱国诗、思乡诗、边塞诗、田园诗等等。之后的运用,却大都限于背诵默写。为何不有意识地培养运用能力和赏读兴趣呢?从命题式的专门使用,到查阅拣取,再到随手拈来,当然有个过程,但练习多了,必然熟能生巧,不仅给作文增光添彩,减轻写作的心理压力,提高写作积极性,还会延续一份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让以后的工作生活间接受益。

关于春夏秋冬的古诗范文3

关键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初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3-091-1

我们所面对的中职学生,他们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信心不足,缺乏明确的自我主张,自我管理和自我诉求意识较差。综合实践活动正是使学生重塑信心、认识自我、突破自我、勇于追求、敢于创新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呢。

一、围绕主题,开展系列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虽然新教材十分强调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但在现实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正常的现象:思想上不够重视,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当作补充、附属;有的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放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进行,缺乏合理的指导,学生也没有走出课堂,活动效果差;有的虽然按照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步骤做了,但问题还没解决,就戛然而止。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尝试着,围绕主题,开展系列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表述:“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我在中专一年级的第一学期,把“走进南京,品味金陵文化”确立为活动的大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同学们设计了“山水与文化”、“金陵美食名扬天下”、“踏着烈士的足迹前进”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利用节假日走遍了南京的各个地方,收集了许多关于南京的资料和信息,玩赏了南京的春夏秋冬的美景;了解南京的名胜古迹、历史文化;认识了南京的杰出名人;品尝了金陵美食以及美食文化等。通过小报、明信片、摄影作品的展示,关于金陵古诗的重读,金陵小吃的介绍等。一学期的活动,学生真正全面地理解古都南京,真正品味南京那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学生真正地爱上南京。我们班绝大部分是南京的学生,他们自己感叹,通过这次活动,才真正认识了家乡,更加爱自己的家乡。

总之,笔者认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能附于形式,应该踏踏实实地去做。主题不应太多太杂,应该精心选好一个主题,围绕一个主题,设计几个小的子课题,开展系列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二、全员参与,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交往中的合作意识

合作是师生、生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本质体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对交往合作要求更为明显,合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活动成果的好坏,影响到活动的效果。因为离开了合作就无所谓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实践活动。

首先,动员全班学生全员参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不提倡学生自愿组合,避免出现优生与优生、调皮的与好玩的走在一起。笔者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原则下,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等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教师要求组长给组中的每个人员都要分配任务,不得有人包办或推卸任务。如,在开展“青春诗会”活动时,活动指导方案就包括“小组成员”和“分工”两个具体内容。先有几位同学负责收集诗歌,再有一二位同学进行诗歌筛选并写上推荐理由,然后由全组同学共同讨论推选出一首诗,最后派一名同学练朗诵,在朗诵练习时,全体组员也要参与,积极提出意见或建议。这样充分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

中职学生社会意识很强,为此作为中职语文教师要积极鼓励和倡导学生突破自我封闭的窄小圈子,不仅与同学合作对话,而且要与外界、社区真正融为一体。如,在“走进南京,品味金陵文化”的实践活动中,采用实地考察、访谈调查等方法。学生为了了解金陵美食及美食文化,精心设计策划了一份问卷调查表。在实施调查过程中,采用入户调查,采访的方式。在活动中实现人与人之间心理沟通和心灵契合,从而和睦相处,养成一种亲和往、合作能力,为进入社会作能力、人格准备。

三、平日要创造条件,培养语文实践活动的意识和习惯

除了搞专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之外,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广播室、运动场、教室宣传窗等各种实践活动阵地,丰富学生课外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无意识中运用语文知识,进行语文实践,又在生活中无意识地学习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在教师的培养下,形成学生无意识地学习习惯,这是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最为重要的目标。如学校每学期开学初,团委、学生会、手工坊等部门要招聘大量的积极分子,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指导学生作演讲、写海报、写自荐信等,培养他们敢于交流和乐于实践的意识。我们还有许多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比如学校的各项活动、班级的文化建设等,我们要为学生搭建深化语文学习、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舞台,要让学生去练、去说、去思考、去操作,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学生的嘴、学生的双手、学生的眼睛、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养成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意识和习惯。

四、在活动评价中,创设激励机制,多肯定多鼓励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一定要让学生展示他们实际的成果,并且教师要充分重视,积极、公正、合理地评价,对学生活动结果的肯定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是对活动主体的肯定。但我们不能只注意活动的结果,而忽视活动的过程,综合活动的目的不在结果,而在过程,要克服过于追求最终成果交流,忽视过程的倾向。

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所以,不管学生活动效果如何,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我们就要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并且要创设激励机制,如,在活动中增设多种奖项,从不同的角度来肯定学生,让所有积极参加活动的学生都得到一定的肯定,教师的肯定能鼓励学生,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往往是成功的一半,自信也能提高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尤其对性格内向,基础较差的学生更应该如此。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要重塑信心、认识自我、突破自我、勇于追求、敢于创新。

关于春夏秋冬的古诗范文4

1、暮然回首,已过去十七个年华,失去的我们不再留恋,未来的我们充满希望。慷慨激昂的誓言久久在我耳边回荡,宣誓时的激情,溢满我们的胸腔,久久不散。十八岁,青春洋溢的年轮;公民,神圣而庄严的名字。这神圣庄严的名字,在这对未来的憧憬,父母老师的期待,振兴祖国的责任,我们起航。

2、青春,是人生最美丽的季节,是生命中最靓丽的时期,是作家们笔下赞美的诗行。青春,也是人生的了望台,你要看清前方人生路程的情况,认准前进的方向,然后奋力冲刺,去追寻你的希望曙光。

3、青春时代的时代,我们富有着激情与活力,正如一群群不怕苦的雄鹰,翱翔在蔚蓝的天空下。我们有着梦想,有着追求。我们把滚烫的誓言当作猎猎的风帆,搏击风浪飞扬在宏阔的蓝天下。在这个知识的海洋中,我们遇到过多少的风浪与暴雨,多少次的得意与失意都不曾误导我们的方向。我们羡慕青春的飞鸟,幻想翅膀,充满激情,在梦想的国度自由翱翔;我们幻想蓝天白云下的大草原,就是我们的归所,渴望抱着一把木吉他,和羊群一起奔跑在辽阔的大绿毯上。

4、青春,是那金秋的红枫。秋天未免让人有一种悲凉。秋天,毕竟也有更可爱的一面。红枫,红得自然,红得纯正。这就是青春给人的无限的向往和追求。她带来的是生气,让悲观者有了勇气。而青春一族的我们,更增添了奔向理想的信心。

5、高尔基说过:“要爱惜自己的青春!世界上没有再比青春更美好的了,没有再比青春更珍贵的了!”不错,青春是无价之宝,也是我们一生的转折点。青春是梦想,是激情,是幸福,青春是太阳,充满着热情与昂扬。

6、青春没有规则。不再疯疯癫癫地做游戏,却喜欢静静地观察世界;不再沉浸在儿时的乐趣中,却热闹地探讨人生的哲理;不再偎依在妈妈的怀抱里听故事,却渴望凌空展翅。太多太多的思绪飘进我们心灵深处?我们壮志凌云。

7、青春是别人无法夺取的内在财富,人生的富有,须从青春开始积累,没有意识到青春的价值,人生就像枯萎的花瓣。青春不是在搏击和进取中度过,人生的回忆便是一杯苦涩的酒,但青春会在春夏秋冬的洗礼中悄悄地离去,只要你把握住青春,创造青春的价值,就像玫瑰花在你人生的征途上散发出清香,使你感到欢悦。

8、“青春无悔”,多么诗意的字眼,这是我发自内心的呐喊。因为在我心里,青春比任何事物都要美好。他不是童年的幼稚,也不是少年的痴狂,它没有中年养家糊口的艰辛,更没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叹。它是人生之旅上最绚丽的一处风景,是人生之歌中最激昂的一段乐章……青春又是那样富有价值,它是人生课堂的基础时期,是学习生活的黄金阶段,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你说,这样美好又这样重要的青春,我们难道不应该让它无悔吗?

9、不要让青春匆匆走过,青春不是一场速度竞赛,它需要用心一步一个脚印走过去。人生如水,一生都在跌宕起伏中上演。而青春的时代,就正如那汹涌的波涛,被风雨碰撞着,在海洋中此起彼落。在奋斗的过程中,青春也往往赋予我们拼搏的力量,以孜孜的心态去迎接挑战。它也往往鞭策我们尽力挥洒青春的泪与汗,以特有的力量去托起希望的明天!

10、“青春与沃土”这是谁写的,写的又是什么?好想知道这含有生命、希望和奋斗的命题,是关于什么样的背景什么样的故事……我找校长批条,无意中看见它,就不名地给我一种感染,是生命中一种向上地奔放,生命中底层里亦或是思想的最高层……我仿佛看见某个人在为青春无声无息的、默默着付出着,又默默着收获着……

11、青春如梦,岁月如花,流水似年,稍纵即逝,所以请珍惜青春。青春犹如一首歌,它的内涵需要你用如火的精力唱出它的生命;青春如一幅图画,它要靠你一笔一笔去绘制,花季雨季的我们,纯洁、快乐、天真。在学习、生活、交友中,我们编造着自己绚丽多姿的青春,品味着青春的滋味:甜,体会着人间的真善美。

12、青春如歌,它能奏出一支支激昂的乐典,谱写出华彩的乐章,让我们踏着音乐的节拍以愉悦的心情迈入青春的门槛。青春如一支神笔,它能描绘出一幅幅多彩的画卷,画卷上印染着我们的理想,画卷上印染着我们的理想,我们的目标,我们为了实现而付出的辛劳都会在画中体现。青春如翱翔的雄鹰,自由的在广阔无垠的天空中飞翔,没有束缚。正如我们一样在青春的这段时间里可以尽情地放松,享受拥有青春的快乐。同时,我们更应该珍惜青春。

13、青春是什么难道是携子之手,浪漫而温馨地漫步于桃红柳绿之中吗难道是把头发染成五颜六色,在大街上旁若无人地大跳千奇百怪的街舞吗难道是无休止地泡吧,疯狂地蹦迪吗有些人一直在成长的十字路口徘徊。但是,我要问:难道青春仅仅就只剩下这些了吗青春可以是远大的志向和崇高的理想;青春还可以是面对峰回路转,霹雳斩棘,举步探索的毅力。

14、青春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我们只是爱借着青春的名义再肆无忌惮一次,用时光绘画着未来的颜色,用汗水打造着理想的殿堂,用岁月承载着曾经的梦想,再将他们一一打磨,雕刻成最美丽的模样。我们只是想这青葱的岁月,留下些回忆,这样的回忆,是能够让我们在多年之后笑着流泪,说,我不曾后悔。()

15、青春的迷雾在旅途中盘旋,我穿梭于其中应经走过好几个时段,明确了心目中的责任,我鼓起了追求的信念,拨开迷雾,竭尽自己的全力去创造不一样的明天,因为我坚信,只要青春还在,自信在心中,那么,明天的明天是希望。追求是一种执着,放弃是一种懦夫的行为,青春之路,迷雾总有一天会宽敞,风雨过后会有彩虹的出现,青春,需要不断的追求。

16、青春,沉醉在极烈的书香中。阳光照在你青春的小路上,当你仰望天空,轻吟古诗词时,你会想到什么?或许你能想起杜甫“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苏轼“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的英雄气概;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声后名”的昂扬锐气;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漫步古诗词,不像是在品味一杯烈酒吗?

17、青春中我释怀,青春的我独特,青春使我成熟。青春让我明白,人生之路该往哪儿走,怎么走。青春使我懂得,人生该怎样取舍,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是我们,掌控着自己的青春,招摇着自己的青春。我们有理由告诉世人——我们的青春很重要!束缚着度过了自己1/5的生命,青春才刚刚苏醒,无数风雨的洗礼,心已变得不再脆弱。青春来了,不是路人,也并非归客,只是想在短暂的懵懂岁月里,唤醒等待放飞的心灵。这也许只有在我的青春才这样厚实、寥廓、敏感吧!而这恰恰是我想要的效果,多样融合才属于我青春的特质。

18、当青春来临时,有的人还在少年时代无忧虑无的幻想之中,没有领悟到青春的价值,结果让青春漂流而去,当青春来临时,有的人把大把的时光浪费在无意义的琐事上或误入歧途,没有领悟到青春的意义,结果青春在挥手告别时,事业还是一事无成,青春到来时,不懂得珍惜它,当觉醒时,青春已悄然逝去,这是多么令人遗憾啊?

关于春夏秋冬的古诗范文5

关键词: 寒山诗歌 意境 四季 寒山

历代能够韵味隽永、流传千古的诗词佳作往往都注重意境的塑造与意象的选用,创作于中唐时期的寒山诗歌也不例外。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两类,然寒山诗之意境非“无物”二字不足以准确概括。何为“无物”?“心量广大,犹如虚空……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故“无物”并非没有物,而是对万物不取不舍、无有执著的境界,这是诗人的诗境、心境,也是禅的最高境界。那么,“无物”之境具体如何体现的呢?本文将从空境、幻境、离境三个维度对寒山诗境作具体论述。

一、寒山之空境

“寒山”这个意境早在寒山诗出现之前就已经被众多诗人青睐了。盛唐诗人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一诗中就塑造了此境:“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1]此诗表述了诗人幽居山林、超然物外的志趣,诗中的寒山正值初秋,流水潺潺、草木葱葱,暮色下蝉鸣阵阵、炊烟缕缕,无一不给人以安闲之感,与诗人心境遥相呼应。在这里,“寒山”既是诗人所居辋川之物境,亦是诗人隐居乐道之心境,相辅相成、合二为一。不过,“寒山”之境在每篇诗作中的含义与韵味是千差万别、因时而变的,除了物境本身因地理因素的变化有不同之外,对诗人的心境、诗歌的旨趣等皆有重要影响。

寒山诗中的“寒山”之境,就物境而言,主要指的是浙江天台县寒石山的景象,而就心境而言,则指的是一种空寂无物的境界,此种境界与禅宗息息相关,是寒山诗韵味、旨趣的外化形式。那么,诗人笔下的“寒山”之境究竟如何呢?从诗中可知,寒山气候寒冷、路途险恶、人迹罕至,然而此中风景却又别有韵味,青天白云、孤月圆日、虎鹿为邻、石林临溪,与王维笔下有着烟火气息的寒山之境相比,这里的寒山之境显得更为安闲自在、清雅绝尘。受到诗人心境的影响,诗中的寒山之境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空”、“寂”之感,如“寒山唯白云,寂寂绝埃尘”、“寂寂好安居,空空离讥诮”、“莫知神自明,观空境愈寂”等。“空”、“寂”在禅宗中的含义分别是无诸相、无起灭,指的是一种远离诸法相的寂静状态。《维摩吉经义疏》卷二亦有对“空寂”的解释:“谓不著世间,即善能入于空寂而舍弃其心;亦即虽处于世间而常入空寂。又所谓善入,即出入自在而不乖离空寂之真义。”[2]这种意境正与诗歌中的寒山之物境以及诗人心中包容万物又空寂无物的平和心境相契合,共同营造了“寒山之空境”的最高境界,韵味无穷、禅意隽永。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曾云:“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3]由言转意、意在言外正是寒山空境的最好诠释。

此外,寒山诗在塑造寒山之空境时时常出现溪水、白云、绿树、明月等明快意象,以物参禅。关于以物参禅的境界,唐代吉州青原惟信禅师曾语:“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4]这里共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即对于万物的直观感受,属于纯粹的客观物境;第二重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即万物只是表象,心中的认识才是根源,这时的万物渗透了喜怒哀乐的主观情感,是物境与心境的融合;第三重是“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即明心见性后,回归本源,了解万法皆空,从而平心静气、无欲无求,达到物境、心境、禅境的有机统一,此乃最高境界,亦即寒山诗中的寒山之境。寒山诗第九首即是蕴含此种境界的典型诗篇。“登陟寒山道,寒山路不穷。溪长石磊磊,涧阔草蒙蒙。苔滑非关雨,松鸣不假风。谁能超世累,共坐白云中。”寒山的道路是绵延不尽、攀爬不绝的,这里细水长流、岩石磊磊、山涧空阔、草木葱茏。诗中的物象纷繁多样,但犹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始终是空,并不在诗人心中,对于诗人而言,这些风物只是“世累”,执迷其间只会迷失心性。此诗的颈联“苔滑非关雨,松鸣不假风”则蕴含了浓浓的禅味,青苔很滑并非是因为淋了雨,而松树遥响也不是风吹的缘故。此句字面上是一层意思,但是言外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参禅悟道必须自己亲身投入、亲自体会,才能了悟自心,凡是希望凭借外力来完成的想法皆是虚妄,这是需要读者凭借自己的内在涵养与学识反复吟咏、细细体会方能悟出的真味。寒山诗第八十一首亦是如此,“碧涧泉水清,寒山月华白。莫知神自明,观空境愈寂”。山涧清清、山月银白,诗人在此情此景中清修,愈发感觉环境空明寂静。这首诗歌的韵致空灵澄澈,景物亦清澈明亮,淡然宁静,是诗人平和心境与高远禅境的体现。

二、四季之幻境

“四季”之境是中国古典诗歌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不同风貌为基础所营造出来的特殊意境,也是最为常见的意境。以春为例,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桃红柳绿的风景总能给人带来身心的愉悦之感,亦能唤起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因此,以春为境的古诗词大多是明快积极、缠绵悱恻的,如唐代诗人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5]此诗以春天造境、以春草、桑叶、春风入诗,寄托了思妇对征夫的浓浓思念,别有一番缱绻风韵。然而,四季虽有它特定的景致与风韵,却也并非一成不变。

那么,寒山诗中的四季之境又如何呢?寒山诗第三百七首云:“寒山寒,冰锁石。藏山青,现雪白。”由此可知,诗人所居住的寒山寒气逼人,冰雪封石,山岩上草木繁盛的青色已被白雪掩盖,只剩下白茫茫的冰天雪地了。这里四季都很寒冷,“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几乎让人感觉不到春天真正来过,春暖花开的景象极其罕见。即使到了夏天,山里的冰雪也还没有完全融化,“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不过这倒是给居住在此处的人们提供了山下少有的清凉,微风拂面,沁人肺腑。秋天,更深露重,山中雾气环绕、露水沾衣,清冷出尘。而到了冬天,这里就是大雪纷飞、寒风刺骨了,“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虽然气候始终寒冷,但是四时之景并不完全相同,冰雪会消融,青草绿树也会现出本来面目,并不存在永恒不变的景致。而人生犹如四季,一个四季是一次轮回,幻化无常品相,终归并非真如实相。因此,寒山诗中的四季之境最大的特征即是“无常”,亦即“幻境”。关于“无常”,《杂阿含经》中提到:“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6]这句话揭示了万事万物存在的本性,即是无常。佛教认为无论是鸟兽虫鱼还是花草树木,甚至人类自身都没有永久生存的,生极必灭,四季也是如此,春夏秋冬不停变换更替,野草花木会重生,但是重生后的野草也并非原来的那一株了。而寒山正是看透了这一点,领悟了无常这个道理,故而能够在迷幻之境中抓住自己的本心,抵达开悟的境界。因此,寒山诗中的“四季之境”乃是诗人着意塑造的幻境,这里迷雾朦胧、前途不明,“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7],诗中的夏天是迷离惝恍的,读者在品读诗歌之时能够感受到那份迷蒙梦幻的意境以及若有若无的禅韵,但是至于诗中真味究竟在哪里,又需要读者在诗外静静求索。“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诗人点明如果世人想要品出这个中真味,还得要有一颗禅心,只有真正具备这颗真心,才能到达最高的境界。事实上,诗中的朦朦夏境既是现实物境,也是回归本性前必须经历的幻境,是诗人的无执心境,更是无常禅境,需要读者细细地品味和冥想。

寒山诗第一百六十四首还透露出了诗人营造此境的初衷:无论天地变换还是四季更替,找回自心、破除迷幻都是重中之重,唯有如此,才能任运随缘、安闲自在。“粤自居寒山,曾经几万载。任运遁林泉,栖迟观自在。寒岩人不到,白云常叆叇。细草作卧褥,青天为被盖。快活枕石头,天地任变改。”诗歌描写了寒山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隐居生活,他顺应自然变化居住在山泉边,以地为席、以天为盖,尽管天地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但是他只管枕着岩石安然入睡,体现了诗人自由舒散的心灵境界。此外,“形容寒暑迁,心珠甚可保”、“自觉浮生幻化事,逍遥快乐实奇哉”[8]等诗句皆指明了“四季之幻境”的真谛,人生变幻莫测、反复无常,只有无拘无束、逍遥快乐才是真正的得大自在。

三、灵动之离境

灵动之境是指诗人以处于活动变化状态中的事物为意象塑造出来的意境,往往具有以动显静、空灵澄澈的意蕴,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境。盛唐诗人王维的《鸟鸣涧》即是其中的典型:“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9]诗中的“花落”、“月出”、“鸟鸣”皆是动景,初读时似乎有热闹非凡之态,但是细细品味后,又能体会到其中安详静谧的氛围。那么究竟静到何种程度呢?以诗作答,静到不仅让人感受到春天山中的空旷冷清,还能察觉到桂花飘落地上的细微声响,静到连月亮的银辉也能使山鸟惊觉而鸣,这些都足以表现山谷中的幽静空寂了。诗中所营造的灵动之境,既使诗歌显得生机勃勃,又以动衬静,动静相形,别有一番风味。

寒山诗中同样营造了富有生机、意趣盎然的灵动之境。寒山诗第一百六十五首曰:“可重是寒山,白云常自闲。猿啼畅道内,虎啸出人间。独步石可履,孤吟藤好攀。松风清飒飒,鸟语声关关。”诗人独自走在这空旷的山间,举目远望,寒山上空的白云总是悠闲自在地飘忽不定,凝神细听,山间小道里回旋着猿啼、虎啸,微风吹过,松林飒飒作响,鸟儿欢声歌唱。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是充满生机的,无论是目光所见还是亲耳听闻,皆是有声有色,但是这一啼一啸、松涛鸟语并没有打破这山间的宁静,反而更加衬托出山里的静谧清闲,同时也透露出了诗人清净悠然、纯朴安闲的心境。当然,寒山诗所营造的灵动之境并非仅仅是以动衬静如此单一,与寒山空境、四季幻境一样,它的塑造与超然物外的禅意同样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它与二者又有不同,那就是这种意境的最大特征是动中见禅,故而以“离境”称之。关于“离境”,《六祖坛经》云:“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10]如果执着于世间万物,那就是烦恼,如果心不动念,那就是觉悟。因此,离境指的就是觉悟的境界。那么,如何通过灵动之境到达觉悟呢?《六祖坛经》中有这样一段话:“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遁。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动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面对风吹幡动的景象,众僧莫衷一是,认为风动、幡动的都有,此时慧能一语中的,提出了仁者心动的观点。“动”是不定,因为心中不定,未生止观之心,执迷其中,所以才会随着外物的变动而摇摆不定,如果能够坚定地护持本性,那么就能够对于外界的环境变化置若无物,抵达真如境界。这就是动中见禅,亦即灵动之离境。

寒山诗第二百八十七首就极为典型。“高高峰顶上,四顾极无边。独坐无人知,孤月照寒泉。泉中且无月,月自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终不是禅。”诗人独自坐在高高的山峰上吟唱歌曲,周围的景色无边无际,但却了无人烟,只有一轮孤月映照着清寒的山泉。诗中所营造的意境是灵动的也是清冷的,有歌声有圆月也有山泉,只是无人问津。其中,“孤月照寒泉”一句蕴含着淡淡的禅韵,是全诗的点睛之处。这里的“孤月”其实是比喻万法所变现的诸相,而“寒泉”则是指不变之自心,整个禅境通过“照”的动作来完成,孤月照在泉水中,仿佛万物看在人眼里,但是泉中并没有月亮,只是影像罢了,月亮仍旧挂在天空中,如果执迷于水中的月亮,那无疑就是水中捞月一场空了。这正是灵动之境中所蕴含的离境,须得仔细体会才能品出其中意味。此外,“寒山顶上月轮孤,照见晴空一物无”、“性月澄澄朗,廓尔照无边”、“孤月夜长明,圆日常来照”、“白云朝影静,明月夜光浮”[11]等诗句皆同此理。寒山诗第二百一十一首较为鲜明地道出了灵动之离境的真谛:“水清澄澄莹,彻底自然见。心中无一事,水清众兽现。心既不妄起,永劫无改变。若能如是知,是知无背面。”人的本心如同水一样清澈澄明、无染无着,水中的众兽就是人的真如本性,如果不起妄念、保持心定,视万物于无物,就能臻于离境,否则便只能落入迷境了。

综上所述,根据所取物境与所蕴禅境的不同,寒山诗中的无物之境可分为三重:一为寒山之空境,取寒山空寂之景入诗,蕴“出入自在而不乖离空寂”之意;二为四季之幻境,取四季变幻之景入诗,蕴“一切诸行无常”之意;三为灵动之离境,取空灵动态之景入诗,蕴“后念离境即菩提”之意。凡此三重,结合诗人平和之自心,共同构成了“本来无一物”的空寂清明、自由舒散的寒山诗境,真正具足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12]的旨趣与韵味,堪称诗境上乘。

参考文献:

[1]李永祥编.王维诗集.济南市:济南出版社,2007.4,第1版:34.

[2]蒲正信.六度集经.成都市:巴蜀书社,2001.6,第1版:184.

[3][宋]严羽.沧浪诗话.明津逮秘书本.

[4][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宋刻本.

[5][唐]李白.《李太白集》.宋刻本.

[6][南北朝]求那跋陀罗.杂阿含经.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7][8][清]曹寅.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元]杨士宏.唐音.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10][唐]慧能.坛经.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关于春夏秋冬的古诗范文6

[关键词]江南园林意境 本土地域空间 现代景观设计

现代城市景观应该是一个能够恢复居民对城市的记忆和体验,并且充满文化意义的场所①,而作为城市景观中的一部分――居住区的景观亦当如此。

素以沂蒙山区而著称的山东省临沂市,处于山东和江苏两个经济大省的交界处,南北交汇,海陆兼济。因其独特地域与文化的融合性特征,在此次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中,业主与设计师经过多次沟通,并结合总体规划及建筑与居住空间体系的布局,尝试在江南园林艺术与齐鲁文化之间找到景观与场地空间的契合点,经过反复推敲,最后提炼出“品味江南意,感受齐鲁情”的设计主题。梁思成先生曾经提出,“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②。虽然传统的江南园林艺术与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有着极大的区别,但两者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给人们构建一个舒适和谐的社区环境和充满诗意的居住空间。因此,该案例将江南温婉的园林意境与齐鲁的大气磅礴相互融汇,将江南古典园林的构景元素与临沂本土文化特征结合起来,希冀以内敛沉稳的江南园林文化为出发点,并融入现代设计语言,为现代居住空间注入凝练唯美的传统园林情韵,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景观,让传统园林艺术在当今社会得到合适体现,因地制宜,从而最大限度地考虑了居住者的情感需求,并进一步凸显小区的品位特征。

在此,我们以山东临沂“城市主人”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为个案,来分析如何将现代景观建设的理念融入到江南传统美学构架中,并深入阐述传统的江南园林理念与本土地域情感在现代居住环境空间中新的演绎与发展。

一、自然物境场景的重塑:景观要素的完美组合

计成在《园冶・相地》中说,“园地惟山林最胜”,原因是其“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③。传统的园林造景讲求园无定式,布局规律随意自然,利用大地山川之势,纳世间万物于眼前,建筑、山、水及亭、廊、台、石、树等各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共同构筑成或大或小的景致,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

依循这种设计理念,“城市主人”在设计景观空间关系时首先尊重了本土的场地精神,对当地材料和乡土植物的应用保留了场地的特色,回应了地方性。同时,融入江南园林审美的习性,设计时追求顺势、因形,将各类景观要素进行组合,再现出自然物境的场景。即使是由许多小的石料拼叠合成的假山峰峦,叠砌时也要求仿天然岩石的纹脉,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但同时又简化了江南园林中庭院堆山叠石过于琐碎的造园手法,实现了设计语言的转化。在景石的运用中,选择了临沂费县所产的集“瘦、漏、皱、透”等特点于一身的北太湖石,不但降低了设计与施工的成本,且很好地达到了江南园林的设计效果,使空间生出无限遐思,别具一番神采。传统江南园林植物的种植都采用自然形态布置,将多层次多品种植物进行混植,讲究疏密相间,追求天然野趣。但在此案植物的布置上,设计师根据场地的功能分区,将植物的层次进行了删减,以自然型和修剪整齐的植物相配合种植,关注的是植物之间形与神、意与境的自然,整个居住区的植物空间现代、简洁而富有中国文化意味。宋代著名文学家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其本质表达的是中华文明特殊的“竹文化”情结,除了植物固有的装饰属性外,竹子已经被世人赋予虚心、有节、坚韧与挺拔的人格特性,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特有的文化象征。在场地空间中,南北向两建筑之间距离约7米左右,于是选用山东本土的早园竹、黄秆京竹为基调,不但对狭窄空间起到分隔的作用,且柔化了建筑较为硬朗的立面效果,丰富了街巷的层次,竹、枝、花、草营造出宁静、飘逸的空间。而在景观浅水水系的处理上,抛弃了北方一贯“大”与“直”的处理手法,借助江南蜿蜒曲折的水景效果,并选用菖蒲、水葱等原生植物来柔化建筑与水面生硬的交接关系,镜像空间的运用丰富了水系的倒影,增添了空间层次。在雕塑小品、景观灯具、铺装与坐凳等形式的塑造中,则提炼出临沂本土的设计符号,如运用现代手法将当地特色柳编纹样加以衍化,以新的造型出现,既体现了江南传统园林的内涵,又传承了本土的地域特征。

当然,自然美并不等于对自然的单纯模仿与再现,场地空间处于现代的居住环境中必须有符合现代生活的流线,借助自然流畅的线条和简练的主体道路系统,组成功能明确的景观空间。传统江南造景元素与山东本土文化元素结合再造,形成现代与野趣的对比和交融,整体景观布局呈现出逻辑性与激情并存的状态,实现了自然生动、多样文化融合的空间景象。

二、视阈情境空间的构建:造景手法的巧妙运用

千百年来,中国建筑的主要表现形式――以房屋围合而成的庭院,承载着国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内向封闭却又温馨舒适,院落空间几乎包容了家居的全部生活内容,当然最吸引人的是隐藏在庭院空间形式后面的人文精神。

“城市主人”居住小区在规划设计之初,即通过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与道路之间形成了围合空间形态的雏形,但场地建筑群的局限已使居住者全然体会不到“空间随心境而敛放,敛则可退藏于容膝之斗室,放之则可达于无穷的天地之外”的境界,取而代之的是相对窒息的压迫感④。因此,在景观塑造过程中,为拓展场地空间的视觉效果,融入了江南园林将景象无限拓展和延伸的设计手法,利用行走庭院空间中的人的视域习惯创造出不同的情境空间,构建出符合现代审美需求且独立完整的景观庭院――满足人与人之间既相互关联又具有安全感与归宿感的场所,从而使有限的空间为审美体验提供了无限变化的可能,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场地环境空间的局限性,达到“室雅何须大,天地尽纵横”的空间效果。设计借助了江南园林造园手法中的“借景、障景、对景、框景”等,组织、营造出丰富多变的景观空间,通过曲折多变、小中见大与虚实相间的艺术效果来延展和拓宽空间感受。根据主次层级在不同入口空间设置与场地匹配大小不一的观景石,透过背景植物――竹子的空间序列阻挡了进入小区内观者的视线,增加了景观的欣赏层次,进而让观者更加渴望进入并产生无尽的遐想。硬朗的型钢、素淡的墙体与沉稳的青砖演绎出别样的粉墙黛瓦,构成了最具意味的空间造型,景物随着春夏秋冬时令、雨雪雾晴等季相变化,花迹、树印、云影与山形相互交融,粉墙因此也在“水墨”与“重彩”间转换,成就了其“无色处之虚灵”。现代简洁的景墙窗框代替了江南园林造景中传统装饰性较多的洞门、洞窗、漏窗造型,透过这些景墙窗框观望迷离摇曳的竹树山水,时隐时现的亭台廊架,各种要素交融、互泛、同化与渗透,充分利用空间错觉和假象,创造性地扩大了空间尺度,绘就了朦胧、含蓄的美感画面。

通过线、面、体、色、光等抽象的造型元素,将庭院空间中一草一木、一门一窗,从摆放位置到具体形态都进行仔细推敲,合理设计各类空间尺度、把握适当比例关系,同时推敲人居住其中的心理感受,通过观者多角度、多方位的审美探寻,在游赏过程中,关注到空间线形流动的整体之美,在静观过程中,品味空间小品与精致装饰自然巧妙结合的细节之美。各处景观和谐共生、相互为景,才体现出自然、淡泊、恬静与含蓄的艺术特色,建构出赏心悦目、意味不尽的空间层次,并产生了移步换景的观赏效果。

三、文化意境氛围的营造:人文精神的精纯提炼

江南园林的独到之处是在崇尚自然的同时,结合中国文化,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炉,创造出令人神往的意境,追求“意”的幽雅和“境”的深邃是其重要特点之一⑤。受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江南园林既崇尚自然、又追求意境,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而是追求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即意境为最高境界⑥。由建筑、山水、景石与植物等构成的“景” ,给人直观的感知空间,是有形的;而“境”则是无形的,是一种因景而产生的想象空间,实质上是一种向往、一种寄托、一种观念和一种理想的审美境界。“景”与“境”的不可分割性使两者相互融合,因此,江南园林也追求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审美意趣,意境也成为了江南园林造园的精髓。

该项目所在地山东临沂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东夷文明和凤凰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书法文化、兵学文化、孝文化、商文化在此共存互依,促使其成为一片有着厚重历史文化、丰富文化资源的土地。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孙膑兵法竹简,沂南北寨汉墓中精美的汉画像石刻,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算圣刘洪以及曾子、匡衡、颜真卿与王祥等折射着沂蒙大地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光辉。“城市主人”的景观设计,从立意开始即按照诗、画意境的创作原则展开,并追求“景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等千古诗句,《兰亭集序》、《出师表》、《颜氏家训》、《祭侄季明文稿》等书法形式,“卧冰求鲤”、“凿壁偷光”等典故,算盘、竹简等艺术造型等,都为场地人文精神的塑造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创作素材,从而使场地环境具有了更为深厚的人文意境。因此,景观设计通过取意于诗、取意于词、取意于文、取意于字、取意于画等来传达种种不同的艺术情思,传递出各种不同的文化意蕴。同时,还借助现代先进的科技、材料及建造工艺,通过不同的形式与设计在现代居住空间中得以再现,使居住区本土景观的文化意境得以承继与发展。景观园林也由物质领域、生态领域进一步升华到精神文化生态领域,或者说,形而下的物质自然生态和形而上的精神文化生态在园林中互渗互补,相得益彰⑦。

临沂“城市主人”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设计实践,其实质不仅是按照江南园林文化进行的景观营造,更加注重的是其深层的园林文化意境与本土场地空间的融合,以及中国传统建筑环境观所展现的现代价值,使其成为一个生态的有机整体,一个被城市喧嚣所包围的清静绿地,一个“居尘而出尘”的生态艺术空间⑧。

结语

江南园林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是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熏陶下,以山水花木为基础,将浓郁的文化特性融入自然环境的一种园林表现形式。江南园林追求的自然美不是对自然山水面貌的简单复原,而是通过升华了的意境美给人以空间、时间、思想上的感悟与启迪。中国人骨子里的传统文化情结使园林精神内涵丰富且意境深远,正是因为有了物质、文化与思想的碰撞,江南古典园林才能迸发出激情澎湃的火花,绚烂地绽放在世人面前。因此,现代景观设计在解读和认知其空间形式美和设计思维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其所蕴含的文化深意,汲取并运用适合现代物质与情感需求的设计精华,将这些本土化的精髓进行消化、扬弃、重构与融合,并用现代的视角和手法来延续其深层意蕴,赋予传统园林文化以时代内涵,提升现代景观的文化渗透力,让使用者和景观空间真正地达到情景交融。

注释:

①王钰.《从江南园林到现代景观》[J].《美术大观》,2009年第4期,第56页

②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③(明)计成.《园冶・相地・山林地》引自杨光辉.《中国历代园林图文精选》(第四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④杨艳容,徐新洲.《浅析现代都市建筑群对中国江南园林的影响》[J].山东林业科技,2006年第5期,第63页

⑤张家骥.《中国造园艺术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⑥余小红.《山水园林之西泠印社与市井园林之苏州私家园林的比较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06年

⑦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237页

⑧同⑦,第13页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孙. 关于临沂联通GSM网络优化与规划的探讨[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08

[3]李艳.苏州古典园林保护和利用的思考[D]. 苏州:苏州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