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培养规划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培养规划方案范文1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 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3C-0046-02
高职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职业教育。如何培养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高职学生,是时代赋予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中,笔者体会到合理运用工程项目进行教学,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项目教学法是以现代认知心理学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与实践的方法,将理论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的组织和开展进行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事先计划好的、有固定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锻炼技能、掌握技术,进一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原则上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可以看到的产品。
项目教学法的主要优点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将教学过程与工程项目融为一体,围绕工程项目构建教学内容体系,组织实施教学,让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知识的需求,继而主动学习课程的理论知识来完成工程项目,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同时在项目操作过程中训练专业技能,培养自学、观察、动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团队合作等综合职业能力。这种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和能力相统一培养为重点的学习方式,由于学习目的明确、自主性强,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增加了成就感。
二、项目教学法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高职院校园林专业必修的专业岗位主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程序,道路、街旁、居住区、公园等绿地的方案设计。其目的是使学生在中小型绿地规划设计方面受到较系统的训练,从而使学生掌握园林规划设计方法,具备较强的园林规划设计表现技能,能完成园林项目的方案设计。这种实践性、操作性、艺术性等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方案规划设计理论知识,又要具备熟练的职业操作能力。项目教学法倡导自主探究学习,互助教学,达到“教、学、做”融为一体的目的,这正符合了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满足了课程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因此,项目教学法对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非常适用。
(一)教学项目的确定
确定教学项目既是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基础,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项目所包含的教学内容应尽可能自然、有机地结合多个知识点。因此,笔者在项目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学习园林规划设计课程,通过怎样的实践锻炼可以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方案设计实际操作能力以适应当前园林产业发展的需要”等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园林发展对从业人员素质、能力的要求,以确定教学的方向和项目的内容;最后结合当前园林产业的需要开展项目教学活动。例如,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居质量,目前正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主旋律。其中,校园绿地园林生态建设也不例外。通过笔者组织学生讨论后,大家一致决定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公寓园林绿地改造作为教学项目确定下来。
(二)教学项目的方案设计
首先,针对项目特点,笔者指导学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项目实施方案。具体内容包括:第一,通过实地勘察,现场拍照、访问,问卷调查等工作,了解该绿地的现状、改造的原因。第二,通过信息查询、资料收集、分析讨论等工作,确定绿地改造的内容以及目标。第三,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目标,确定绿地方案设计的可视化成果及展示的形式。具体为现状图、总平面图、功能分析图、交通分析图、景观分析图、竖向设计图、绿化设计图、鸟瞰图、小景效果图、局部详图(包括平、立、剖面图)以及设计说明书,以上图纸可以手工图或电脑图的形式出现。其次,通过分组制订项目计划,确定实施步骤。具体为:一是学生自由组合结合教师适当调整,形成3名不同层次的学生工作小组,协作完成项目方案;二是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项目任务,提出实施项目工作计划,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步骤和小组内各成员的分工等。
(三)实施项目方案
这是项目教学法的关键环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知识需求,适时地穿插讲解完成项目方案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大胆尝试等;当遇到问题时鼓励学生通过组员讨论或请教教师来解决,保证项目方案的顺利完成。例如,在总平面图草图方案设计中,学生对“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不太清楚,不知道如何应用到本组的方案设计中,教师要通过案例分析来引导学生,如“主园路路面设计若使用生态砖,会影响人流量以及穿高跟鞋的人群行走,最重要的是不符合安全消防设计要求等”。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扮演指导、示范、检查等角色,具体工作由学生个人或小组来完成,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创作和发展空间。
(四)项目成果的展示、交流与评价
项目的完成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研究的过程,项目完成后的总结是相当重要的。通过成果展示、汇报、交流,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锻炼的平台,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团队协作意识和成就感;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学会取众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达到经验和智慧分享的效果。例如,在“学生公寓绿地方案设计”成果展示和汇报会上,各组通过PFr软件来汇报本组的方案成果,然后师生相互提问、质疑、答辩,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不同观点的习惯和意识,进而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
教师制定评价标准,具体内容如下:其一,自主、探索学习的态度和职业习惯(10分);其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0分);其三,团队协作精神(20分);其四,知识理解及掌握程度(20分);其五,知识应用及操作能力(30分)。据此,项目实施及成果展示、汇报后,在各小组开展自评与互评的基础上,教师先对每个学生付出的努力均给予充分的肯定后,再进行总结性评价和成绩评定,帮助学生回顾完成项目任务所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有针对性地总结由本项目延伸出来的其他项目所需要的新知识,引导学生反思项目完成情况、组织过程及成果,总结其中的不足,帮助学生查漏补缺、纠正错误,提升项目教学效果。
三、实施项目教学法的体会
(一)项目的选取是重要的环节
项目的选取应结合课程的特点和职
业能力要求,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现状,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科学合理地确定工作项目。同时,选取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教学项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如笔者在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公寓园林绿地方案设计教学项目结束后,推荐了三组“优秀方案”给学院后勤处,以备领导讨论后再进行后续工作。
(二)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项目教学的重点是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其真正目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实践、探索研究,锻炼各种综合能力,增强自主感、使命感和成就感,培养职业精神。在项目教学中,教师已不再处于主导地位,而是学生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通常,在项目教学实施初期,学生对教师还有很强的依赖性,但经过教师的不断引导和鼓励后,学生增强了自信心,且胆大心更细,很快进人了角色,开始按计划有条不紊地去实践、探索创新,增强了独立性。可见,项目教学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求实的态度。
(三)项目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项目教学中,各组成员既要合理分工又要通力合作,才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项目任务。例如,在园林绿地方案设计中,小组长负责统筹安排、合理分工与管理,效果图表现好的组员可负责完成鸟瞰图、小景效果图、局部详图(包括平、立、剖面图),文字功底深的组员可负责完成设计说明书,等等。在分工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来选择承担项目中的部分任务;在合作中,组员间通过互相交流、讨论和切磋,获得新信息、新方法,保证整个项目的顺利完成。合理分工与合作,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成就感,又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良好的职业态度和精神,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项目教学法是一套新型的教学方法,它强调要将课程教学内容重新整合成教学项目,使教学任务工作化,强化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理论和实践的最佳结合点,设计相应的实践操作内容进行教学,做到即学即用,使教、学、做有机融为一体,并在学生专业岗位技能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最终提高其职业能力。教师的角色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转换为学习与实践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因此,教师除了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和职业分析能力外,必须具有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较强的项目设计与指导能力,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水平的操作能力,等等。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等多种综合能力,提升职业素质。
教师培养规划方案范文2
[关键词]新型城化;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
[DOI]10.13939/ki.zgsc.2017.08.194
1新型城镇化概述
新型城镇化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而逐渐被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新型城镇化的“新”主要表现在:其在城镇发展的过程中不再只是片面地追求重量、规模以及城乡区域空间的扩展,而是要将发展的中心放在“质”上,要在城乡发展的过程中以人为本、统筹好城乡之间的发展。新型城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农民的知识水平、道德素质也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对于城镇协调发展的需求更大。同时,农民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更加渴求得到专业化的城乡帮扶,使他们的城乡发展更具科学性、合理性。此外,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的类型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就对城乡之间的合理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城乡规划方式已不能满足当前城乡间的发展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就要对此开展一定的实践教学研究,使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真正能够所学为所用。
2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目标
2.1城乡规划专业的明确定位
地方高校的城乡规划专业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定位,城乡规划专业尽管主要是针对城乡区域发展所设立的,具有大致的发展方向,但就其专业涵盖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性质而言还是存在范围过广的现象,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在进行城乡规划的专业定位时,要有计划地对城乡专业进行严格的性质、方向定位,使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能够在专业方向、领域内有明确的学习发展目标,对于未来的就业有更加光明的展望。举例来说,高校在进行城乡规划专业定位时,可以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需求,制定不同的专业发展方向,可以设置以研究小城镇的城乡规划方向的专业分支;还可以设置以研究景观设计为主要方向的城乡规划专业分支。通过这两种细分专业方向使高校大学生能够术业专攻,更好地将所学的城乡规划专业知识致力于城乡建设中去。
2.2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良好的城乡规划教学队伍
教师在高校的教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学生在开展城乡规划的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的指路明灯,无论是在课堂中、还是课下;无论是实践教学,还是城乡规划的理论教学,教师都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对城乡规划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时,对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师也要有一个清晰的选拔、培养、发展目标。要致力于在城乡规划专业教师中培养出享誉国内外的知名的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此外,高校还要组织有关城乡规划专业课的最新教学内容的学习,确保教师的教学理论永远走在时代的尖端;再者,就是高校在对外招聘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师时,要注重选拔那些兼具实践教学技能与理论教学能力的“双师型”的城乡规划专业教师。力求在本高校内打造一支高精尖的城乡规划的教学队伍。
2.3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
在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课程体系的设计直接对学生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地方高校在进行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时要注重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完善,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于新型城镇化高速发展的阶段,所以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城镇化的发展需求,传统模式培养出的城乡规划毕业生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地方城镇对于人才的需求,为此,在进行课程设计优化时,要结合最新的城镇化发展现状。同时,要在课程体系中加入一定的实践教学的环节,以此保证城乡规划人才的发展质量。
2.4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
实践教学平台的设计与搭建同样是确保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我国目前在人才培养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高校学生普遍缺乏一定的实践机会以及实践经验,使得其一毕业就进入工作岗位,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为此,高校在进行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时要能够为学生搭建一个城乡规划的实践教学平台,使学生们有机会到城镇一线去锻炼、学习,从而将所学转化为所用;能够将所用上升到理论教学。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3.1城乡规划专业教学队伍的建设
上文中提到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师对于高校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性,同样表述了地方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发展目标,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在本节将讨论如何在高校建设一支高精尖的城乡规划教师队伍。首先,就是对在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师的培训,并且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培养;其次,就是要鼓励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师积极在授课外时间开展多种学术研讨活动、学术比赛等,同时,还要鼓励这些教师多多参与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科相关的省部级、国家级的教学实验活动、比赛以及其他设计活动等,以此来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最后,就是在城乡规划教师人才选拔方面,要优先考虑兼具城乡规划理论教学能力与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专业人才。
3.2城乡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再定义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城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大致方向,因此,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时,要能够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将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到城县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去;在进行城乡规划专业人才方案设计时要加强课程设计的系统性、整体性与严谨性;另一方面,在城乡规划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着重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应用领域扩大,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用到相当多的网络知识,因此,在城乡规划专业的设计中也要考虑到这一方面。
3.3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学方法、手段直接关系着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为了能够激发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需要对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的变革,丰富城乡规划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开展多媒体教学,并将多媒体教学设备与其他教学方法相融合,进行教学创新,例如,在城乡规划专业课堂引入项目教学法、微课授课的方式等开展城乡规划的专业课教学;另一方面,还要在城乡规划专业课教学中引入一定的实践环节,鼓励学生们亲身参与,通过实践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4城乡规划实践教学探索
实践教学是新城镇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城乡规划是一门兼具实践与理论的专业学科,因此,高校在开展城乡规划专业课实践教学探索时首先要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其次,就要对城乡规划的课内教学实践展开教学研究,在课堂中引入一定的城乡规划的教学案例,指导学生们学习;再次,就是搭建课外的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实训平台,方便学生们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最后,就是要对学生的城乡规划的专业实践教学有一个评价活动,通过考核、评价将学生们的实践成果反馈回去,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开展下一阶段的城乡规划的实践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教师培养规划方案范文3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演示文稿;专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5-0048-02
【作者简介】1.葛文芹,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无锡,214153)机电系副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2.谢卫东,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无锡,214153)党政办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根据“翻转课堂”师生角色转变、教学资源革新、评价方式多元化等特征,笔者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学习领域六项目6-1计划类演示文稿的创制为例(江苏教育出版社第2版,马成荣主编),对原教材的教学资源进行了重新开发与设计,并在授课中进行了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介绍如下:
一、总体思路
针对项目实施所需,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首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观看简单样例:班级春游计划PPT制作微视频)和独立模仿操作,学习一般计划类演示文稿的制作步骤与方法。其次,组织学生分工协作完成职业生涯规划PPT(教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一份不同的规划书,中等难度),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计划类演示文稿的制作方法与要点,培养学生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再次,通过交流和评价,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最后,通过拓展实践(要求个人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独立完成富有创意的PPT),实现教与学的“牵手”与“放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实施过程与要点
1.教学准备。课前,教师准备好任务书、班级春游计划PPT制作视频、样例及基本素材,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份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并准备色彩原理、幻灯片中色彩选配方法与技巧等资料。学生登录课程网站,明确预习任务与要求,观看春游计划PPT制作视频,完成模仿制作,上传并评价作品。
2.项目导入。组织学生上台交流、展示优秀作品和问题作品,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归纳制作流程;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要求学生制作PPT参加校级选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项目学习的内容――计划类演示文稿的创制。
3.项目分析。各小组根据项目任务书分析讨论,初订方案。为帮助小组正确拟订方案,教师要适时给出建议:制作思路可参考模拟案例、呈现内容要突出重点等。同时针对模仿中的共性问题,引导学生打开课程网站复习关于计划类PPT的制作思路和要点,帮助学生熟悉制作流程。
学生讨论,填写方案。教师请两组代表展示交流方案,小组互评。教师从结构布局是否逻辑清晰、内容规划是否重点突出、重要内容是否遗漏、选定的主色调是否与主题情境吻合、方案是否切实可行、结构内容的规划及主色调的选择是否合适等方面对方案进行点评,各小组根据意见进一步修改方案。
4.项目实施。“项目实施”环节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安排2课时,并分两个步骤实施。制作初期,对学生易出现的文本格式、幻灯片版式、母版格式、背景样式等设置问题,提醒学生注意借鉴模仿制作经验。制作过程中,在部分学生仍然出现背景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时,及时选取两类代表性作品(作品1:背景颜色太花,喧宾夺主;作品2:背景颜色太深,使标题、文字等内容看不清)演示、点评,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探讨改进方案,使他们进一步掌握背景设置的方法与技巧。
在大部分学生基本完成对配色方案的设置后,请3位学生上台讲演自己是如何设置配色方案的。教师补充介绍幻灯片中色彩选配的注意要点,示范演示如何运用色彩搭配的3点技巧,并通过恰当的设置方式选择最适合主题的配色方案。同时提醒学生借鉴仿制经验,选配色彩时注意参看课程网站中关于色彩意象、配色方案以及幻灯片中色彩运用等相关信息。学生查询信息,结合点评意见,讨论、修改作品。对制作过程中学生遇到的细节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讨论,自主解决问题。
学生制作基本完成后,推荐两幅优秀学生作品展示、交流,引导学生发现亮点,分析原因以供借鉴。对部分技能较弱、制作仍有困难的学生单独辅导,引导学生再次攻关,使这部分学生能与大家一起体验成功,共同提高,最终完成作品。对完成得较快较好的同学提出进阶要求:探究如何使幻灯片更有美感(可登录课程网站自主探究幻灯片中设置艺术字、插入图片、图形或图表的方法)。学生利用课程网站,自主探究,优化、美化作品。
5.评价反馈。组长组织组员对作品进行评价,小组根据“评价表”打分评选,推出组内最优作品进行公开展示、交流,让其他同学吸取其成功经验。其他小组对展示作品进行客观评价(小组将意见记录在“评价表”上,供修改作品时参考)。教师在组内自评和小组互评的基础上,从PPT制作的要点等方面对作品进行点评,重点评价作品的背景与配色方案设置是否合理,并与学生讨论、分析原因,探究优化措施。学生结合评价意见,小组讨论,对作品制作方案做进一步改进、完善。整个评价过程要注意让学生转换角色,由制作者转变成评论者,对作品实施有效评价。实现做中学、学中思、思中评、评中教。
6.项目拓展。理论作业:结合职业生涯规划PPT的制作实践,归纳计划类演示文稿制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并撰写总结报告。实践作业共有两项:第一,小组成员须在课后根据改进的方案修改作品,并将作品上传至课程网站;第二,每人完成一份拓展作品,制作个人职业生涯规划PPT,要求如下:(1)修改、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2)独立创制个人职业生涯规划PPT;(3)设计要富有创意和个性特色;(4)不得与课堂作品雷同;(5)作品完成后,在人自评、组内互评的基础上推出小组最优作品,由创作者模拟选拔赛现场利用PPT宣讲自己设计的作品,并录制成视频上传至课程网站。
学生完成作业后邀请家长及学校教师代表等各方人员登录该论坛,对上传作品实施投票评价。教师结合课程网站上各方投票评价意见及综合评分,择优推荐班级优秀作品及其创作者参加“全国文明风采大奖赛”的校级选拔。
三、实验中的反思体会
教师培养规划方案范文4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9889(B).2011.11.017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已成为当代教育教学实践中至关重要、亟待解决的课题。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关键在教师。在此,笔者主要从教师管理的角度,谈谈如何促进教师做好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 引导和督促教师进行角色转换
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首先要引导教师学会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可要求教师做到:
1. 感情上相信学生。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尊重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课堂上,教师在潜意识里往往不相信学生,主要表现在:不敢让学生大胆回答问题或展开讨论,学生所回答或讨论的内容都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凡“需要”学生回答或讨论的环节,教师总是“战战兢兢”,生怕学生的回答或讨论“偏题”、“超纲”甚至“离题”。为此,我们要求教师要从感情上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能力,尊重学生学习上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如某数学教师以“我帮老师当导购”的形式,在全员参与的气氛中愉快地完成了七年级数学“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销售问题”的教学。
2. 时间上支持学生。教师应留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体验,尽量避免包办代替,避免剥夺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很多教师会碰到既想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又觉得课没讲完、没讲透的情况。若教师潜意识中把自己是否“讲”作为衡量学生是否“知道”和“掌握”的标准,在教学行为中就会出现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可是学生却没有时间思考,只有个别思维敏捷的学生回答甚至教师自问自答的怪现象。为改变此种现象,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要在时间上支持学生,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体验,让学生独立思考、充分思考后才回答或讨论。
3. 行动上精心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必须建立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规律和方法的基础上。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并不是放任自由,而是教师把引导重点放在学法指导上。如某语文教研组认真研究和探索语文科学习规律,发现不管哪类文体的阅读,都离不开对文章作者、背景的了解,对生字、生词的掌握,对句、段的理解,对感情、主旨的把握,对生活的感悟,于是,重点让学生掌握阅读文章的步骤和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 制订和实施学生个体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案
应引导教师学会制订学生个体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来制订培养计划,同时根据不同时段学生的表现情况随时做出调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制订和实施学生个体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案:
1. 社会生存竞争(人生观)。经常向学生灌输社会生存竞争状况,使其意识到21世纪的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同时也是人和人之间进行激烈的生存竞争的社会。如:某职位上只需要一个人,你必须努力去争取,才能获得该职位,这就是竞争。某个工作岗位只需固定的人数,却有大批人才去争夺,没有真正的本领又如何能适应这个社会?
2. 人的自我发展的需要(价值观)。应让学生明确人生目标: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地发展、进步,你想把自己锻炼成怎样的一个人?停留就意味着人生道路上的事业的终结,那是一种没有目标和方向的生活,就会变得无所事事,进而身体的各项生理机能会慢慢地萎缩。所以,人的社会生活应该有目标、有方向,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的欲望。
3. 兴趣爱好的养成。兴趣是一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积极的认识,是人的心理特征,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基础。在学习中,如果学生对某一事物有了兴趣,他就会愿意接近它,并且能态度积极、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地学习。
4. 创设良好的学习竞争环境。课堂教学过程中本班同学之间的学习竞争,每一个阶段考试所展示的班与班之间的同学的竞争,都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只要引导得当,都有可能导致这种潜力的暴发,从而让学生投入激烈的学习竞争当中。
5. 经常给予积极的评价。从情感入手,赏识自己的学生,吸引学生,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合作评价,在评价中不断感受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教师培养规划方案范文5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创新实践;单片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作者简介:孙冬梅(1975-),女,安徽合肥人,南京工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张广明(1965-),男,江苏江都人,南京工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江苏?南京?210009)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9-0047-03
“单片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工科院校自动控制、工业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仪表等自动化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目前在很多学校都进行与本课程相关的精品课程建设,但是也有一些学校由于师资力量缺乏等原因,授课点分散,没有进行合理的建设。
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南京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作为首批批准的高校之一,也展开了相应的工作。2011年教育部党组4月25日发出关于教育战线学习贯彻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向各高校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其中强调要强化实践教育环节,引导学生在投身实践中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响应国家号召,适应学校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本文以南京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为例,介绍了以院级平台课程建设为形式,以整合并有效利用资源和培养高素质优质人才为目的的平台课程建设方案,努力构建一个开放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综合平台。
一、课程现状和建设思路
目前我院本科专业4个,“单片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共6个授课班,授课教师6人。分散在4个专业,没有统一的课程体系平台和合理的授课团队,无法评价授课效果和培养质量。
实践表明,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密不可分。课程建设要以优势专业建设为依托。“单片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技术性强、逻辑严谨、动态与静态结合、实验技能要求高及内容丰富的专业课程,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关系紧密,能够体现专业特色。课程建设的同时,进行测控专业建设,能够优化配置教学资源,实现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质量相互促进。
本平台课程建设依托我校自动化学院测控专业,转换单纯的课堂教学为系统的整体课程体系建设,整合资源为课程教学提供完整解决方案。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细致规划、设计。具体工作有:建立院级课程体系,以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整理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先进性,能够充分反映单片微机领域最新的学术和科技成果;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通过学生创新训练和学科竞赛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创新教学方法,适应素质教育要求;改进教学手段,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使用并相继开发一套比较完善的、立体化的系列精品教材和教学案例;采用科学的考核方法;建成高水平的、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和科学现代的平台课程管理体系;能满足学生自主化学习、个性化学习需求。
二、平台课程建设方案
1.以兄弟院校精品课程为基础,有目的地进行建设
(1)学内容。授课大纲统一,教材统一采用张义和编著的《例说51单片机》。授课和实验的内容全部统一,电子教案统一,实验和实训指导书统一,授课用多媒体课件统一,试卷由统一的试题库管理系统随机抽取。
(2)努力打造教学成果。利用本课程实验室设备指导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如开放实验室项目、大学生课外学生科技作品、挑战杯等)。积极发表教改论文,申请教改项目。
(3)建立校级网络教学平台,集中和展示课程的数字资源。主要分为“课程建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试题习题、参考资料”5个资源模块,其中“课程建设”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师队伍、改革与研究等资料;“理论教学”包括往年和最新的电子课件,部分教学录像;“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程和课件、工具软件等;“试题习题”包括大量的练习和思考题、往年试题和参考答案;“参考资料”包括相关知识和技巧专题讲座、电子元器件技术资料和一些网络资源等。
2.以打造精品课程为目的的课程资源建设方案
课程资源包括授课课件、试题库、考试体系、教学录像、实验教程等多种形式。而课程网站是课程资源的载体和体现形式,是构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网站要精心准备和后期的不断维护。首先应包含所有教学资料,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课件、教案、习题、模拟试题、实习实训项目、参考文献、学习指南等。其次,对重点章节及其难点详加注释说明,满足网络课程需要。最后,配以适当的图片、视频资料,方便学生自学。
3.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
卓越计划实施方案尤其强调师资的建设工作,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与培训。其中,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工程教育能力是实施卓越计划的关键。
教师培养规划方案范文6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摘 要:本科院校加强教学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本科课堂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文章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为例,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及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等角度探讨教学建设与改革的有效途径,为提升本科院校的教学水平与实现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理论基础和有力保障。
关键词:本科院校;教学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6-0024-02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是一所以培养职教师资为基本定位的本科院校,坚持“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的办学定位。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等文件基本精神,满足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实践,形成培养“双师型”高素质职教师资和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特色。为进一步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加强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水平,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教学建设与改革的途径和思路。
一、专业建设
(一)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
学院立足广东产业与职业教育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已初步形成以工为主、文理渗透、师范与非师范并举等技术师范特色鲜明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设置职教师范方向的专业达30个,占学院招生专业数的58.82%,职教师范特色得以凸显。截至2014年6月,学院共设有本科专业60个,涵盖了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实施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建设工作,发挥特色专业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进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工作,推动各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试点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引领示范其他专业的改革建设。
(二)修订特色鲜明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职教师资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主动适应广东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对原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制定了“拓展、提升与培育相结合”、突出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教育从业能力,以模块化课程设置体现专业(方向),可根据中职学校对职教师资的发展要求灵活设置课程。实践教学学分比例达35%以上,教师教育模块学分数占总学分的20%以上;设置了技能考证模块,并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优秀经验,设置了学期训练项目,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
二、课程建设
(一)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针对职教师资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基于“学科专业教育与技术技能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各专业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探索构建“能力为重、三位一体、突出职教”的课程体系。三位一体,即学科专业基本能力、专业岗位职业技术能力、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这种体系构成了高素质“双师型”职教师资能力培养的有机整体。
(二)以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为重点,全面带动系列课程建设
学院扎实推进课程建设工作,先后开展了重点建设课程、双语课程、优秀课程、精品课程、精品开放课程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十二五”课程与教材建设规划》等文件精神,以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其在课程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努力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开放课程体系,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先后有“班主任与德育教育”、“电子学科教学法”、“魏晋风度”等3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基础写作”等4门课程获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多媒体技术”等6门原省级精品课程全部转型升级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平面构成”网络课程在教育部“优秀网络课程及资源征集活动”中通过专家评审,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予以展示。
三、教材建设
根据《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十二五”课程与教材建设规划》《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材征订管理办法》等规定,重视教材选用管理与建设工作,制定一系列规范教材选用程序和鼓励自编特色教材的制度和措施。坚持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质量教材,各类课程积极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十二五”全国规划教材、省部级优秀教材等。本学年共选用教材1319种,其中省部级以上规划教材459种,比例达到34.8%。学院设立教材建设基金,资助、鼓励教师结合我院学科专业优势及课程建设实际,编写、出版高质量的特色教材。2013—2014学年全院教师主编出版教材13部。
四、教学改革
(一)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突出“专业学科性”、“技术应用性”和“职教师范性”,着眼于培养高素质“双师型”职教师资与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课程体系。精简优化专业理论课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大选修课比例;设置创新与技能竞赛等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学分;紧跟学科发展步伐,将最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积极探索与现代教学手段相适应的教学内容结构。合理设置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学时比例,加强公共选修课等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为进一步丰富公共选修课资源,满足广大学生享受全国优质教学资源的需求,引进了10门网络公共选修课(尔雅课程)。
(二)积极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鼓励和引导教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案例式、“教学做教”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实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展本科课堂教学观摩竞赛等教学活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分批次组织教师参加“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培训班。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加大现代化教学设备及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投入,所有教室都已升级改造为多媒体教室;鼓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网络课程。自2006年以来,学院每年举办一届校级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竞赛,并遴选、推荐优秀作品参加省和国家级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201—2014学年,全院教师开发的多媒体教育软件荣获国家级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广东省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
(三)加强“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
加强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立项建设与管理工作,批准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1项,包括16项重点项目和15项一般项目,研究内容涵盖核心竞争力培养、课程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教学评价机制以及课堂与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重视“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先后出台《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十二五”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研项目配套及教学奖励办法(试行)》等文件,从政策保障、奖励经费、经费配套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把“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认真做好各级各类项目的申报、中期检查、结项验收等管理工作,抓好项目内涵建设,提高项目建设水平。
五、实践教学与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一)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为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加强实验实训室、校内外基地建设,建有计算机学院实验中心、电信学院实验中心等11个校级实验中心,职业教育师范技能训练中心、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等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有电气工程虚拟演练重点实验室和“光机电一体化”研究型重点实验室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学校共建有28个校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广州周立功单片机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广州思普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5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广州华南资讯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各专业高度重视学生专业实习和教育实习,选派优秀教师进行指导,严格按教学计划完成了各项实习任务。
(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贯彻教育部关于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要求,加强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建设。将必修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调整为“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2门课程,总计38个课时,2个学分。其中,“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24个课时,1.5个学分;“就业指导”14个课时,0.5个学分。开设相关选修课或公开讲座,如:“创业实务”、“创业实践”、“创新与创业”、“院士论坛”、“企业家论坛”等选修课和讲座。经过几年的探索,已初步形成以“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和“就业指导”两门必修课为主体,公共选修课为辅助,各类宣讲会、交流会、“创业教育”专题讲座活动为补充,数字化学习平台为依托的立体化课程体系。相关课程建设取得较好成效,学院“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获评为全国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程;学院教师编写出版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创业意识与实践》等教材。
基于学校办学定位,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树立科学、适应社会需求、学科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观,保障学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顺利进行。有效实现专业与产业、专业培养方案与产业发展规划、专业教学过程与产业生产过程的对接,必须加强教学建设和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转变教育观念,因材施教,培养基础扎实、技能突出、品格健全、发展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