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病原生物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病原生物学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1-0104-02
一 职业教育
1.职业教育的目的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2.我校提出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
我校办学为专科层次三年制教育,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口腔工艺、护理、中医骨伤、针灸推拿、中医、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等专业,提出“培养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送人千金,不如传人一技”和“贴近基层、贴近临床、贴近资格考试”的教育理念。
二 职业教育背景下的《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
1.研究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明确了本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和课程目标。《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是一门医学生重要的和必修的医学基础课,主要阐述与医学有关的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的基本内容。本课程的内容包括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和医学免疫学三大部分。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此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临床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常见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掌握免疫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熟悉免疫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建立无菌观念,学会常用病原生物标本检查的操作技能。通过研究教学大纲,明确了课程的重难点。
2.研究教材
笔者从事过中专教育,分别使用和研究过肖运本、吕瑞芳老师主编的中专教材,都写得通俗易懂,特别课后设置了习题集,学生能够用来做达标训练。现在主要从事专科层次的《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工作,用过陈兴保老师主编的第5版教材和正在使用的是肖纯凌、赵富玺老师主编的第6版教材,第6版教材紧扣医药院校3年制教学大纲、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教学内容从形态到功能、由易到难进行编排,根据专科教学实际删减或增加了部分内容。专科教材与中专教材相比,知识难度加深但缺少了课后训练题目。我编写了《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复习提纲和《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习题集,以强化学生的学习。通过研究和使用教材,明确了章节的重难点。
3.研究教学方法
第一,实例引入法。通过讲授一些患天花、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侥幸康复的人不再患同一疾病引入本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因为免疫功能就存在于我们自身的实例,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及积极参与教学的热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讲授法(传统教学法)。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讲授,突出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可带挂图、模型等辅助教学。
第三,归纳总结法。通过教学双方的互动,让同学们能初步归纳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及总结本次课程在教学中的意义,提高学习效果。
第四,采用多媒体教学,扩大教学容量。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了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第五,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中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标。PBL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医学免疫学》知识部分,我对Ⅰ型超敏反应(过敏反应)的讲解,就以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病例为导向,学生提前预习了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并查阅了相关资料,讨论和回答了“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机制?防治原则?”等问题,最后我对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防治原则作了补充、总结。
在《医学微生物》知识部分,讲解乙型肝炎病毒知识时,我布置了“乙肝两对半”化验单如何看的问题,在讨论中加入“乙肝大三阳、乙肝小三阳、乙肝病毒携带者女性孕育胎儿相关问题”,并引入医院能否在常规体检中做“乙肝两对半”的检测问题,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更全面,更贴近于临床,也学得更积极。
第六,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的具体场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演化成直观内容,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近年来,学校发生食物中毒的事件越来越多,在讲《病原生物学》部分知识时,我引入“食堂工人手上有化脓性感染病灶,大家就不能吃他做的饭菜”生活实例,使学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伤口化脓和食物中毒相关知识后续学习更感兴趣。在讲《医学免疫学》部分知识时,我把抗原比作异物(非己物质),把免疫应答简化成抗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战争,把为什么乙肝疫苗要接种三次与再次应答能产生更多的抗体保护机体结合起来。情景教学法使学生更易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
4.研究学生
第一,学生为主体。我校中专学生多为没达到当地高中录取分数线者,他(她)们学习基础较差,这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尽可能采用直观讲授法,以便于学生理解。我校大专学生层次比中专高,心智日趋成熟,就要求教学内容上加深,可探索PBL和情景教学法。在教学中,采取“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护理专业为主,多专业并存。我校在校大中专生人数接近20000名,护理专业人数占80%。所以我除了研究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大纲外,还研究护士和其他专业资格考试大纲,在专业教学中结合资格考试题型和内容讲解。
5.研究评价体系
第一,实验教学。实验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第二,理论教学。课堂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评价。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应通过平时的提问、理论测试、模拟实践检测等多种形式综合考评。现在我校的学生成绩总评中,平时成绩占20%(作业笔记10%、考勤纪律占10%),期末成绩占80%;实验成绩单独考核,与将来的实习分配挂钩。这就使学生树立“实践技能和理论学习一样重要”及“贴近基层、贴近临床、贴近资格考试”的学习理念。
在职业教育受到国家、社会越来越重视的今天,我校如何在职业教育中走出一条“贴近基层、贴近临床、贴近资格考试”的特色教育之路,笔者以所任教的《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课程教学作了探索。
参考文献
[1]吕瑞芳.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病原生物学范文2
论文摘要:为了提高病原生物学教学质量,我们在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病原生物学包含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2门相关学科,是医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川。实验课是病原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这们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操作的现象。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很难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我们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深切的体会到只有强化病原生物学实验课各个环节,采用经典与创新结合的教学方法,传统与现代并用的教学手段,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实验教学内容的优化、改革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的要求,制定实验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编写实验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改革单调的演示验证性实验。逐步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及作风
每次实验课前,首先让学生充分预习实验内容,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有菌观念”,养成“无菌操作”的良好习惯。及时纠正错误,规范实验操作,实验课上一定要强调“眼见为实,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强调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于实验报告中抄袭实验讲义,编造实验结果,不讲求实事求是的现象要予以严肃批评教育,同时也和未获得预期结果的学生一起探讨原因,营造切磋研讨,教学相长的机会和氛围。在实验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求精敬业的医学职业道德,为以后科研及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强化技能训练
实践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我们在强化技能训练的同时,将能力培养和态度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始终。如显微镜油镜的使用、革兰染色法与抗酸染色法操作、细菌的培养与鉴定技术等。对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精细动作,细致的观察力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等都极为重要。通常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涉及实验设计、操作步骤、结果观察、报告书写等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切实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1明确实验目的首先向学生阐述实验目的,鼓励其亲自动手,独立操作。
4.2将社会实践融人到实验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一些常见病原性疾病的实验诊断方法进行相关实验诊断和检测。如学生应用透明胶带法自行检查蠕形蜡感染;应用粪便生理盐水涂片法检查蠕虫卵;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对自身血清中的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抗原、抗体进行检测。因为这些实验都是检测自己的感染情况,所以学生实验操作都非常认真,实验过程中既掌握了操作技术,又深刻体会了实验技术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同时学生在实验中对自身的健康状况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极大地激发了实验兴趣。
4.3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对部分需要多人共同完成的实验,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实验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密切配合,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实验,训练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是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信息加工组合在一起来呈现知识信息。多媒体突破了微观限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教学内容,将不易单纯用语言表达清楚的抽象复杂的理论直观地表现出来,变抽象思维为形象认识,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病原生物学实验有一些内容以模式图和实物标本难以展示,应充分运用现代计算机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实验兴趣。比如在讲解用悬滴法进行细菌的动力测定时,学生经常无法找到正确的视野,除了显微镜使用原因之外,更多的是学生对细菌运动没有直观的认识。为此,我们特意制作了常见细菌的动力学观察视频资料,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内对细菌的运动和显微镜的使用便有了初步的认识,操作和观察效率大为提高,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有了显著提高。
六、建立合理的实验考核体系
病原生物学范文3
关键词:高职高专;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46(2016)09-0092-02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高职高专院校医学生的一门基础必修课,该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其中实验教学不仅能够巩固理论课所学知识,而且可以升华所学知识。本课题组在多年的实验课教学中发现了一些有关教学质量和安全的问题,就此进行探索并采取相应策略,既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也保障了教学安全。
1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该课程是医学各专业的基础必修课,所以上课人数多、人流量大,常常多个实验室同时上课,易导致管理不到位,出现混乱的上课场面。(2)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学生作为主体,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思维,使所学理论知识得到强化;而实验课上课相对较灵活,大部分时间需要学生自主操作进行练习和探索,部分学生因基础知识薄弱,缺乏主观能动性,加之自制力差,学习积极性不高,态度不端正,出现中途早退现象。(3)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尤其是观察病原生物形态时,由于对显微镜的使用不太熟练,所以在观察标本片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不能很快在显微镜中找到要观察的病原生物,从而产生挫败感,失去兴趣,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4)在实验课上教师讲授完后,有部分学生自己操作时还是比较茫然,不知道具体怎么做,对实验步骤和原理不熟悉。(5)实验课所用材料涉及病原生物及其他具有潜在传染性的物品,如乙肝五项和血型测定这些实验都要用到血液,而乙型肝炎、艾滋病等疾病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增加了师生感染风险。(6)实验所用仪器设备使用操作不当,易导致仪器的损坏及事故的发生。如精密仪器显微镜的使用与维护,观察细菌标本时要用到香柏油,观察完毕需要清理镜头,不然就会损坏。教学过程中发现虽然授课时教师也讲了注意事项,但还是有学生不注意,不能及时清理镜头上的香柏油,导致显微镜镜头损坏较多,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另外,高压蒸汽灭菌器如果使用不当会被烫伤或引发其他事故,采血针使用后如果没有及时处理或没有及时加盖会有被刺伤感染的风险,紫外灯使用不注意会灼伤眼睛和皮肤等,这些都是仪器设备使用不当可能会发生的情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以上情况发生,以保证实验课正常有序进行。
2解决策略
2.1分组固定教室上课
为了避免上课人数较多造成混乱,营造一个井然有序的上课氛围,本课题组在实验课前对上课班级进行分组,安排好每一组上课的教室,即每一组每次上实验课都到同一实验室并由同一教师授课,这样就避免了人多混乱的局面,同时也便于对学生进行考勤管理。同时每组固定一名学生为小组负责人,负责本组实验用品和器材的发放与回收,做到责任到人。
2.2实行签到、不定时点名制度
由于实验课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自己进行实际操作,所以学生的自由时间较多,随意性大,再加上有的学生自觉性不足,易出现早退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实行学生签到制度,并且不定时点名,使学生的自觉性得到监督,上课纪律涣散、早退现象明显改善。
2.3制定教学过程考核机制
以往实验课考核单纯依靠实验报告书写情况和出勤率,而教师在批改实验报告时发现学生存在大量抄袭现象,由此便不能检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导致部分学生在做实验时态度不端正、积极性不高。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多观察,加强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鼓励,并加强过程考核。上课时教师记录每位学生每次实验的实际操作情况,每项实验成绩总分为10分,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实时打分。实验成绩(实验报告书写情况占10%、出勤率占10%、过程考核占10%)在学生期末总成绩中占30%,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端正学习态度。
2.4强调重点内容
在教学中发现实验课讲授完毕还是有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步骤不熟悉,所以教师应通过运用图片、动画等形式重点讲解实验原理,注重演示,并且在学生自己操作时将实验步骤展示出来再次强调,加强指导。这一措施的实施可帮助学生做实验时秩序井然、有条不紊。
2.5开展实验室安全性教育,加强管理体系建设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是开展科研、教学、疾病预防控制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实验室生物安全是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活动的基本要求[1]。除了实验室生物安全以外,还应杜绝包括仪器设备使用不当造成的仪器损坏及人身伤害。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室涉及的危险因素很多,如果学生对其认识不足,自我防护意识淡薄,养成不良习惯,不仅会成为事故的受害者,还可能造成他人人身伤害,甚至影响自己的职业生涯[2]。为了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首先,理论课和实验课都要加强宣传教育,对部分内容可以渗透到理论课进行讲解,如生物安全及其防护内容。其次,实验教师要向学生详细讲解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并重点强调注意事项,做好演示,避免仪器损坏及人身伤害。再次,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3],建立健全实验室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编制实验室安全手册,规范实验技术操作规程和相关记录[3]。如将显微镜这样的精密仪器的维护实行责任到人制,即由一名授课教师负责本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并对学生加强监督,督促学生注意仪器的使用及维护,课后授课教师要对每一台显微镜进行检查及必要维护。加强实验室的消毒处理,尤其是涉及病原生物及有潜在传染性的实验(如血型测定或乙肝五项测定),实验课结束后要及时对实验室的操作台及地面等进行严格消毒。
2.6开设自主实验
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在课程的最后阶段安排自主实验。按照“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模式[4],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理论知识,根据自身兴趣,以小组为单位查阅资料,提前设计好实验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如口腔医学生设计的口腔厌氧菌培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厌氧菌培养基制作,知道了口腔智齿冠周炎治疗时为什么用双氧水冲洗并选用针对厌氧菌的药物;临床医学生为幼儿园幼儿查蛲虫卵设计的拭子法,既锻炼了学生的临床技能,也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通过自主实验的实施,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成为该课程实验教学的特色。
3讨论
实验教学是基础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4],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程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4],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所以上好实验课尤为重要。但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由于在校学习时间短,加之实验课课时少,实验类型大多数为验证性实验,即教师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等,之后学生按照步骤操作,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在查阅大量资料与调查后开设了自主实验,深受学生喜爱。在理论课和实验课上对学生进行实验安全方面的教育,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对学生学习有利,而且对其以后走上工作岗位都将有深远的影响。课题组成员还针对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其他问题逐一进行了详细探讨,查阅了大量资料,并提出了相应解决策略,保证了该课程实验教学的安全有序进行,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利玉,王莉莉,马琼山,等.提高医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与技能的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4):366-367.
[2]程君.加强医学生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室有害因素的自我防护教育[J].中外健康文摘,2012,9(38):350-350.
[3]李秀平,李争鸣,周秀萍,等.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中生物安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9):78-80.
病原生物学范文4
【摘要】: 病原生物学是基础医学的一门重要课程,本文结合病原生物学学科特点,对其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存在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并进行了有关的教学改革实践,以期帮助学习者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高等医学院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改革;实践
一病原生物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病原生物学》是临床医学专业中的一门主要基础课。本课程由医学微生物和人体寄生虫学两部分组成。传统的教学因其研究范围广、知识点繁多、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许多学生反映该学科难学而失去兴趣。同时,医学知识日新月异的更新,新医新药层出不穷,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手段简单,教学方法陈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不理想。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既拓宽了学生知识面,赶上时代步伐,又使学生主动分析、处理问题和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而且,团队合作意识、探索意识都得到了加强。
二、病原生物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
1、更新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方式改变的前提是转变教学观念。传统的中国教育注重系统的知识学习,创新教育比较落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从研究性教学、研究性学习入手,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它激励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新的理解、加工、组合,提出疑问,探索新的知识领域,鼓励学生应用各种不同方式去得到不同结论,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周密思考,选择最佳方案,并付诸实施。
2、整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传统的病原生物学课程偏重于对基本概念或理论的记忆,缺乏深层次的启迪,很难引发学生探究欲望,具有预设性、封闭性的特点。研究性学习课程偏重于实践性的专题的解决,具有生成性、开放性的特点,其内容要能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用与日常生活中紧密联系的一些例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中通过介绍近年重大爆发事件如2003年的非典、2006年的禽流感、2008年的手足口病及2009年的甲流等,以及生活中很好的素材如乙肝、狂犬病、口蹄疫、疯牛病、结核等。什么原因引起疾病,为什么这种疾病会爆发流行,如何确诊及防治都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探索,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地接受转化为主动地探索,并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先贤们崇高品德的熏陶。第二用学科的疾病的预防、健康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病原生物学知识虽然抽象、难理解,但每一章节的内容都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各种感染后的病理现象学生非常熟悉,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三用学科的最新进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运用课外科普活动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每年的全国科普日、世界艾滋病日、世界防治结核日等时间,可以安排学生在广场举办多项科普宣传活动,并鼓励有兴趣的学员参与进来,进行预防艾滋病、肺结核、肝炎等传染病诊、防、治的科普宣传,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3、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研究性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以知识为基础的对开放世界的问题意识、大胆的探索精神与创造性的研究能力。现有三种模式能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Ⅰ临床病例式讨论模式:根据教学内容,每章节可设置一堂临床病例式讨论课,让学生对临床实际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解决方法,并促使学生复习所学过的理论知识。Ⅱ科研课题专研模式:安排适当内容的课外科研,让学生参加科室、小组的科研课题的申报、讨论、研究生答辩等活动,陪养学生良好的实验室习惯和初步的实验操作能力。Ⅲ课内、外结合专题研讨模式:采取“课上确定题目—课下研究—集中交流—问题解决”的路线,指导学生课外搜集文献资料、正确选择科学事例或探索事实的条件,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教师思想与知识准备不足,难以适应研究性学习指导的需要
研究性学习对于教师是一个新的挑战。目前,由于学生在课题上很大程度可以自主性选择,教师的地位和角色与传统知识相比有了根本性变化。但是,知识更新速度太快、学生研究课题涉及学科知识太多,大多数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存在知识准备上的不足,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个体走向合作,从课堂走近生活。
2学生信息储备量不够,一时难以适应研究性学习模式
病原生物学教学内容多、理论性强,历来是医学专业学生最感困难的一门学科,学生学起来普遍感到抽象、枯燥,缺乏兴趣。随着教学时数的减少,这一矛盾尤现突出。因此,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感觉查找资料无从下手。选题没有思路,难度大,说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信息来源少,阅读涉足面不够广泛,对老师的依赖性强。师生交流没有一个平台,缺乏一个展示平台,学生的兴趣性和积极性不高。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让学生多接触和了解这门学科。
3学生选题中急功近利,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效果不理想
选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题研究的成果有无价值及其价值大小,也关系到课题研究能否顺利进行。但是,学生在实际选题过程中,不少学生对于选题的目的不太明确,急功近利,往往选择的问题是自己关心的、熟悉的和容易完成的内容,这样在培养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上达不到所需要的效果。因此,教师在选题上要帮助学生克服急功近利思想,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会合作、沟通和分享,以增长学生的见识。
4片面理解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成为唯一的研究性学习形式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单纯把研究性学习理解为课题研究,容易造成研究性学习和学科课程学习相脱节。因此,要求教师把研究性学习向各学科课程教学中渗透,全面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5没有建立起科学的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
现行对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往往是以小组形式完成,每个组员的能力与贡献大小的评价是一个难题,实际过程中实施的情况不太明确。同时,学生选题的实际意义、难易程度、研究价值、研究结果并没有统一实施标准,因此,在目前的评价机制中,学生往往重视的自己最后的分数。这就要求学校及指导老师应该有多个阶段的评价,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6、社会缺乏研究性学习的浓厚氛围
社会支持系统的缺乏对研究性学习也会产生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很多家长和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耽误了孩子的学习时间,影响了孩子的考试成绩。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和家长,应当充分认识到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牢固树立起素质教育理念,将研究性学习看成是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索、探究的体验。
参考文献
[1]王晓辉.浅谈分层次教学法在《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2,19:313-321.
[2]郭娜.研究性学习在病原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5):2391-2392.
[3]杨如松.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教学中应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3):60.
[4]尚智.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教学方法探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9,20:60-61.
病原生物学范文5
【关键词】 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病原生物学;免疫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01
1 护理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现状
由于护理专业是护理职业学院的主打专业,其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受传统“学院型”教学思想和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体系的影响。目前该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1)教学定位和教学理念不够准确。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科的系统与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生源特点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2)教材体系与教学方法针对性不强。目前多数护理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选用供全国高等专科院校规划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体系与医疗专业类同,教学内容只是根据计划课时进行简单的删减,压缩,未能较好地突出护理专业特色与培养目标。
2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改革目标和基本思路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思路:主动适应各专业对本课程的要求,以培养医疗、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科人才为目标,以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为主线,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改革为基本内容,以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为途径,确立和实现各专业学生的课程目标和与之相适应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建立适合专业特色的本课程教学体系。
2.1突出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在各专业教育中的特色
保证实验课的开出率和开出效果,加强技能性训练;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校内教学基地体系,满足学生专业技能集中训练的要求;帮助大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肯定自己的价值,从而培养他们他们的自信心和职业意识,
2.2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知识传授为主线,建立各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在培养学生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突出实践能力,体现社区心身疾病预防”为原则,做到素质教育全程化,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
2.3建立与各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课教学体系
要突出专业特点,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本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的意识,确定该课程所学知识够用、适用、实用为度的教学内容,调整和压缩理论教学时数,对教材内容进行有重点的选择教学,对重复、陈旧的知识予以删除;对某些叙述性强,学生能看同的内容,可安排为自学;对使用性不强的重理论性的内容少讲。
2.4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学时分配少,过多依附于理论教学,演示性、验证性实验课多的弊端,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与各专业有关的实践教学时数,使理论与实践教学时数的比例近于3:2,以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素质培养的结合。
3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改革方案
3.1明确课程定位,重建教学理念
随着社会对高素质护理人才需求的增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课程功能应从原有的知识本位向着态度、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并重的定位转变,教师应树立以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本位的教学理念,以培养技术应用、管理和综合素质良好的护生、护理人才为目标,设计与实施教育、教学方案。通过讲座、媒体、进修、培训等方法和手段,使教师明确本课程定位,重建教学理念。
3.2加强教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学校教育的经典,是课堂教学的范本。以护理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以临床岗位技能需求为根本,重新构建教材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主编并出版供护理专业教学使用的全国高等护理院校“十二五”规划(或创新)教材,《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是目前护理院校护理专业本课程教学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3.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本课程部分教学内容抽象难懂(主要是免疫基础部分)、内容零乱繁杂(主要是细菌学各论部分),加之护理专业学生的文科生和女性比例高,理科知识相对欠缺。因此,教学中应灵活运用PBL学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方法、实验实习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逐步建立护理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课程网站,开辟在线答疑栏目,最大限度帮助学生自学。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由于本课程教师长期从事基础课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临床医学和临床护理知识不足,人文社科知识贫乏。然而,高素质的护理工作人员除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应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文素质。作为《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临床医学知识、临床护理知识的学习,并不断充实人文社科知识,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3.5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加强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教学评价是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受“应试教育”的干扰,本课程教学评价常以课堂质量评价为主,以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手段,忽视了实验教学质量的评价。构建融知识、技能评价于一体、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和谐发展的有力措施。
4 结语
根据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护理岗位对本课程的特殊要求,以及国内护理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现状,从课程的教学定位、教学理念、教材与教学评价体系以及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探索,是全面提高护理专业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有效措施,但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本课程专业教师与相关工作人员共同付出艰辛的劳动。
参考文献
[1]王磊.提高医学微生物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8,7(3):247-8.
[2]丁培杰.浅谈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准备中应注意的问题[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22):93.
[3]王宇平.单招高职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改革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21):72-3.
[4]刘维庆.《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3):178-9.
病原生物学范文6
一、名词解释:(每词4分,共20分)
1.抗生素 2.L型细菌 3.鞭毛 4.质粒 5.单克隆抗体
二、单项选择题: (每题1分,共30分)
1.人类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
A.骨髓 B.胸腺 C腔上囊 D.淋巴结 E.脾
2.B细胞主要位于外周淋巴组织中的( )
A.淋巴小结 B.脾小结 C.红髓 D.白髓 E.中央动脉周围弥漫淋巴组织
3.激活补体能力的Ig是( )
A.IgG B.IgM C IgA D.IgD E lgE
4.补体经典途径激活的顺序是( )
A.C123456789 B.C124536789 C.C142356789 D.C124356789 E.C356789
5.半抗原( )
A. 只有与载体结合后才能和相应抗体结合 B.是大分子物质 C. 通常是多肽
D.本身无免疫原性 E.仅能刺激B淋巴细胞
6.与Tc细胞表面CD8分子结合的部位是( )
A.MHC类分子轻链 B.MHC-Ⅱ类分子0191功能区 C.MHC-Ⅱ类分子e2p2功能区
D.MHC-I类分子重链ala2功能区 E.MHC-I类分子重链3功能区
7.正常人体无菌的部位是( )
A.外耳道 B.小肠 C.胆囊 D.眼结膜 E.尿道口
8.关于淋球菌
A.女性感染者比男性更严重 B.G+肾形双球菌 C.空气传播
D.无垂直传染 E.人是惟一宿主
9.青霉素、头孢霉素导致细菌死亡的机制是( )
A.破坏磷壁酸 B.裂解粘肽的聚糖骨架 C.损伤细胞膜
D.干扰核糖体抑制菌体蛋白合成 E.抑制粘肽四肽侧链与五肽桥链的联结
10.下列细菌中,繁殖速度最慢的细菌是( )
A.链球菌 B.大肠杆菌 C.破伤风杆菌 D.葡萄球菌 E.结核杆菌
11.质粒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
A.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 B.能在胞浆中自行复制
C.是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结构 D.可与某些细菌的耐药性有关 E.可以丢失
12.细菌致病性强弱主要取决于细菌的( )
A.基本结构 B.特殊结构 C.分解代谢产物 D.侵袭力和毒素 E.侵入机体的部位
13.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产生的毒性代谢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症状,称为( )
A.毒血症 B.菌血症 C.败血症 D.脓毒血症 E.病毒血症
14.以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是( )
A.伤寒杆菌 B.霍乱杆菌 C肉毒杆菌 D.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E.脑膜炎球菌
15.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生来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 B.与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C.生来就有 D对侵入的病原菌最先发挥作用 E.对某种细菌感染针对性强
16.紫外线杀菌的原理是( )
A.破坏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结构 B.使苗体蛋白变形凝固
C.破坏DNA结构 D.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 E.与细菌核蛋白结合
17.破伤风特异性治疗可应用( )
A.抗生索 B.抗毒素 C.类毒素 D.细菌素 E.破伤风菌苗
18.卡介苗是( )
A.经甲醛处理后的人型结核杆菌 B.保持抗原性的人型结核杆菌
C.发生了抗原变异的牛型结核杆菌 D.保持免疫原性的减毒牛型结核杆菌
E.保持免疫原性的减毒人型结核杆菌
19.与衣壳生物学意义无关的是( )
A.保护病毒核酸 B.介导病毒体吸附易感细胞受体 C.构成病毒特异性抗原
D.本身具有传染性 E.病毒分类、鉴定的依据
20.下列病毒病哪种易发生潜伏感染( )
A.乙型脑炎 B.乙型肝炎 C.流感 D.水痘 E.脊髓灰质炎
21.细胞表面特有的标志是( )
A.CD3 B.CD2 C. CD4 D.TCR E.CD8
22.细胞表面特有的标志是( )
A.E受体 B.PHA受体 C C3b受体 D抗原受体Smlg E.抗原受体TCR
23.支原体与L型细菌的区别是前者( )
A.无细胞壁 B.多形态性 C.可通过细菌滤器
D.依靠顶端结构吸附细胞 E.对抗生素不敏感
24.B细胞表面标志中不包括( )
A.EB病毒受体 B.MHC-n类分子 C.MHC-I类分子 D.CR E.CD3分子
25.抗原提呈细胞中不包括( )
A.朗罕细胞 B.巨噬细胞 C.树突状细胞 D.并指状细胞 E.中性粒细胞
26.可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不包括( )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肉毒杆菌 C.沙门菌 D.白喉杆菌 E.产气荚膜杆菌
27.毒性作用的外毒素是( )
A.破伤风痉挛毒素 B.白喉外毒素 C.霍乱肠毒素 D.肉毒毒肃 E.金葡菌肠毒素
28.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共有的毒素是( )
A.溶血毒素 B.致热外毒素 C.剥脱性毒素 D.杀白细胞素 E肠毒素
29.可高度传染乙型肝炎的血液中含( )
A.HBsAg、HBcAg、HBeAg B.HBsAg、抗HBe、抗HBe C.HBsAg、抗HBs、HBeAg
D.HBsAg、抗HBc、HbeAg E.HBeAg、抗HBs、抗Hbo
30.通过蚊叮咬传播的病毒是( )
A.森林脑炎病毒 B.风疹病毒 C.乙型脑炎病毒 D.汉坦病毒 E.狂犬病毒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抗原提呈细胞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
2.CD4+T细胞识别抗原受___________分子限制;CD8+T细胞识别抗原受___________分子限制。
3.经革兰染色后,被染成紫色的为____________菌,而被染成红色的为____________菌。
4.无菌室空气消毒常采用____________法。
5,病毒体的基本结构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构成,又称____________。
6.正常菌群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条件下可转化为条件致病菌。
7.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8.最常引起脓毒血症的化脓性球菌是____________。
9.肝炎病毒中,经由粪一口途径传播的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补体的生物学活性。
2.简述病毒在宿主体内的播散方式。
3.简述致病菌引起的常见的四种全身感染,并各举出一种引起此感染的常见病原菌。
参 考 答 案
一、名词解释(每词4分,共20分)
1.抗生素:某些微生物(1分)在代谢过程中产生(1分)的能抑制或杀灭(1分)其他微生
物或肿瘤细胞的代谢产物(1分)。
2.L型细菌:失去细胞壁(1分)在高渗低脂条件下存活(2分)而呈现多形性的细菌(1分)。
3.鞭毛:是位于某些细菌表面(1分)的细长而弯曲的丝状物(2分),为细菌的运动器官(1分)。
4.质粒: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1分),由双股环状DNA构成(1分),控制细菌非生命必须性状(1分)。如控制性菌毛的F质粒,控制耐药性的R质粒,控制毒力的Vi质粒等(1分)。
5.单克隆抗体:通常指一株B淋巴细胞杂交瘤增生而形成的单一克隆细胞所产生(1分) 的一种高度均一(1分)、高度专一性(1分)的抗体(1分).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A 2.E 3.C 4.C 5.D 6.E 7.C 8.E 9.E 10.E
11.D 12.D 13.C 14.C 15.E 16.C 17.B 18.D 19.D 20.D
21.C 22.D 23.D 24.E 25.E 26.D 27.D 28.A 29.D 30.C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APC 树突状细胞 朗罕细胞
2.MHC—Ⅱ MHC—1
3.G+ G-
4.紫外线消毒
5.核心 衣壳 核衣壳
6.机体抵抗力降低 苗群寄居部位改变 菌群失调
7.抗病毒 抗肿瘤 免疫调节
8.金黄色葡萄球菌
9.甲型(HAV) 戊性(HEV)
四、简答题:(每题l0分,共30分)
1.(一)溶菌和溶细胞:细菌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在细菌表面形成膜攻击复合物,造成细菌溶解(2分)。
(二)促进中和及溶解病毒:病毒和相应抗体结合后可激活补体,阻止病毒对易感细胞的吸附,此作用称为中和作用。(2分)
(三)调理和免疫粘附;补体裂解产物C3b/C4b的N端与细菌等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端与表面具有相应补体受体(CRl)的吞噬细胞结合,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即调理作用;若与表面具有CRI的红细胞、血小板结合,形成较大聚合物利于吞噬细胞吞噬,此即免疫粘附作用。(3分)
(四)炎症介质作用;补体裂解产物C4a、C2a、C3a、C5a分别具有炎症介质作用,可引起机体的炎症反应,一方面可促进对病原微生物的清除,另一方面也造成组织损伤或超敏反应。炎症介质作用主要表现为激肽样作用、过敏毒素作用和趋化作用。(3分)
2.(1)局部播散:病毒仅在入侵局部的细胞与细胞间扩散,引起局部感染。如流感病毒、轮状病毒、人瘤病毒等。(3分)
(2)血液播散:麻疹病毒可先在入侵局部的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内增殖,然后进入血液在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中增殖,再次释放入血并随血流播散到全身皮肤粘膜。脊髓灰质炎病毒也经两次病毒血症到达中枢神经系统。腮腺炎病毒经一次病毒血症后到达靶器官腮腺。 (4分)
(3)神经播散;如狂犬病毒从咬伤部位的肌肉神经接头处,沿神经轴突到达中枢神经系统。疱疹病毒可潜伏在神经节内,复发时沿传出神经纤维播散到体表皮肤粘膜细胞。(3分)
3.①毒血症 病原菌在局部组织中生长繁殖后,病原菌本身不入侵血流,只有其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流,到达易感的组织细胞,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2分).引起毒血症的病原菌常见的有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0.5分).
②菌血症 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液中生长繁殖,只是一时性或间断性经过血流,到达体内适宜的组织器官后在生长繁殖而致病(2分)。例如伤寒病早期的菌血症(0.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