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课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湖心亭看雪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湖心亭看雪课件

湖心亭看雪课件范文1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少教多学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4-0066-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阅读,要指导学生正确阅读,爱好阅读,要让学生从阅读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生活的乐趣。教学中可通过预习感受读、课堂赏读、课后反思读、课外拓展读等多种阅读形式,让学生感受文本的精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在读中与作者形成共鸣,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再通过作者写作时代背景的介绍,重点语句的分析,使学生读懂作品,爱读作品,从而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少教多学”。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我们的教学对象,有些来自偏远的乡下,来自贫困的农村,他们的学习底子较薄,读书看报的习惯没有养成。因此,第一要务是要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挖掘他们学习语文的好奇心,提高他们读书看报的能力。我在学校的大课间,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历史故事、名人成长经历和生活中的道德故事,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课堂上,通过帮助学生分析作品内涵和作者的写作缘由,使学生从心里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和语文的精美,自然而然点燃了学生阅读的火花。在课堂上,我的语文课大多是在阅读中完成教学任务的,在学生欣赏美、发现美的品读中不知不觉地把学生带入了艺术殿堂,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心灵的感染和艺术的熏陶。比如八年级第二单元的教学,自己提前精心备课。在课前,留下伏笔:讲了一些关于鲁迅与“长妈妈”的故事,同时让学生交流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和关于自己“父亲”的故事,还让学生写了自己经历过的印象最深的一些事。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有了独特的体会和感受,只是在表述或写作时还无法用语言表述出来。学生有了阅读的欲望,我随即让学生阅读本单元的文章,并将鲁迅的《朝花夕拾》推荐给学生。在学习《让世界充满爱》一文时,我以郭峰的《让世界充满爱》为音乐背景讲述故事。看到学生们有了阅读的胃口,我又把《爱的教育》《泰戈尔诗选》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再一次从书本的阅读中体会爱的伟大。

二、保障学生阅读的书籍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没有书看,何谈阅读的兴趣?我们这里的一些农村学校图书不是太充裕,一些学生家庭经济水平比较低,难以经常买书看,学生的阅读兴趣很多时候因无法找到自己想读的书而丧失。为此,学校或班级要集众人之力量,通过师生捐、学校买、争取社会人士捐赠,努力提高学校图书量。添置图书时,不能只求其全而不顾图书的质量。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寻找相应的图书。这样,各个年龄段、各个年级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和阅读兴趣去读书。因此,在倡导捐书或购买图书时,一定要考虑图书的质量和范围。

三、寻找适合学生阅读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阅读的情况,寻找适合本班学生实际的阅读方法。并根据文体特点,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掌握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少教多学”。

1. 预习感受读

预习感受读,即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进行预习阅读,这是提高阅读能力和掌握阅读方法的基础,适用于各类文体的课前阅读。在学习《答谢中书书》一文前,我让学生通过预习感受读,读准字音,初步疏通文意,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在课堂上,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显示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图画,学生们在声情并茂的课堂上感受到了作者所表现的山水相映之美、缤纷的色彩美和晨昏变化之美。

2. 课堂赏读

课堂赏读是在预习感受读的基础上,通过课堂师生研讨、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对重点语句进行阅读,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完成教学重点。在《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教学中,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自读、学生齐读等手段,让学生欣赏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第三课时的教学,我安排的就是通过师生共同赏读,再次整体感知作品的优美意境,真正理清苏轼的写作思路;又通过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这些重点句子,让学生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并教育学生学习苏轼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3. 课后反思读

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习内容的理解,可以安排课后反思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的学习目标完成后,我让学生再读,再反思,从而更深层次地体察作者那深沉的故园之思和沮丧的沧桑之感。

4. 课外拓展读

即通过安排与所学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去阅读,从而拓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知识面。在学习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后,我又让学生阅读了很多张岱的作品和相关的赏析文章,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参考文献:

湖心亭看雪课件范文2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导入技巧

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语文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一个好的课堂导入能成为整个教学内容的基础,促使整个课堂一气呵成。因此,应追求导入技巧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以下是我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初中语文教学导入十法

教学过程中,我遵循教学规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理念,结合课文重点内容来设计以下导入的方法。

1.“开门见山,揭示新课”导入

当前教学提倡一种教学方法――目标展示法,又称“一课一得法”:要求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要想真正做到一“得”,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确定目标。一进课堂,就直奔主题,即“目标展示”导入。如我上《谈语言》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语言,是我们人类交际的主要工具。怎样使文章的用语口语化、规范化?学习《谈语言》这篇课文后,我们就会找到答案。”目标展示导入法醒目,直截了当,直切主题,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法。

2.“联系旧知,揭示新知”导入

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以人为本,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思乐倡导“教以生为本”,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所以,我们在教授新知识的同时,能够巧妙地联系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情境。如我在讲授《醉翁亭记》时,首先让学生迅速地回顾我们前面学过的课文《岳阳楼记》,再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上。

3.“巧设悬念,引人入胜”导入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即“丢包袱”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我一上课就说:“今天语文课,老师考大家一道科普题。”语文课考科普题,一下子吊起了学生“胃口”。于是,我问大家:红色的花朵热情,奔放,令人赏心悦目,精神振奋。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经过讨论之后,引入新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课重点内容自然迎刃而解。

4.“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导入

青少年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经常动手,可以刺激思维发展,提高智力水平。课堂上采用“动手操作”导入,可以大大活跃课堂的气氛。如学习诗歌《湖心亭看雪》,事先叫学生准备好画笔、颜料。正课开始,我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比赛画画,请根据诗歌《湖心亭看雪》的内容,画一幅画,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学生一听,可来劲了,勾描的勾描,涂彩的涂彩,忙得不亦乐乎,整个课堂气氛被调动起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迎刃而解。

5.“直观演示,提供形象”导入

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这种方法是利用实物、标体、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引发注意力,激发兴趣。直观教具可利用现成材料,也可自己制作。如学习《草莓》一课时,我直接拿着一小篮草莓进课堂导入新课,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6.“故事导入,启迪思维”导入

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如在讲授《马说》时,我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述关于伯乐的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通过历史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顺利导入新课,又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7.“猜迷激趣” 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猜迷的方式揭题,既能使学生喜闻乐见,又能高度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好奇心。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可以这样导入:

今天,我让同学们猜一个谜语,这要考考大家的智力(故作神秘):一天,我校办公室,李老师和几个同事正在办公。这时来了一个穿军装的年轻人,对着了老师有力地敬了一个军礼后说:“李老师,我来看您了。” 李老师抬头一看,似乎有些印象但又记不起他的名字。正迟疑间,旁边的一位老师想为难下他,问他的学生叫什么名字?李老师稍一沉思,笑着说:“还用说,他就是……”听后,他的学生和其他老师都会心地笑了。但李老师并没有说出他学生的真实姓名,同学们猜猜,李老师是如何称呼他的学生呢?

学生各抒己见,举手回答。有预习的学生会答“最可爱的人”。对,李老师就称呼他的学生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为什么这样称呼呢?通过学习魏魏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同学们可以找到答案。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了。

8.“留心观察,利用教材资源”导入

不少同行以为教材资源即课文,其实,教材资源除课文外,还包括附图、插图、附文……这此都是教材资源,“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插图,它配合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景物绘制或拍摄而成,是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插图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还可以用视觉形象补充文字描绘的不足。如我在讲授《凤筝》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看教材上的一幅插图,然而问:“大家先不要看课文内容,说说这图上画了什么?”有的学生说,画面上画了三个孩子,一个在门里两个在门外,他们都在专注地看天上的凤筝。老师又问,谁能具体地描述一下这三个孩子的神态?有的说门外的孩子彼此抢夺着,似乎那小一些的孩子也想过过自己掌控凤筝的瘾,而那个大些的孩子,凭着自己的人高马大执意不肯。有的学生说那在孩子借了小孩子的凤筝,就不肯还了。有的学生又抢着说……从这些学生的反映可以看出:学生参与的热情非常高,而学生的积极参与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教学效果好自然是意料之中的事了。我事先也没料到一幅小小的插图能引来学生强烈的兴趣,就像一泉活水,荡起了无限的涟漪。

9.“利用音乐,创设情境”导入

悦耳动听的音乐可以产生愉悦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用音乐法导入会使学生快乐地进入课文中的情境,接受新知识。如《阿炳在1950》一课,我先简单介绍《二泉映月》这首名曲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播放《二泉映月》的录音带,让学生欣赏。《二泉映月》:是一首用变奏手法写作的作品。开始有一个像是感怀、叹息般的引子,几小节后出现的主题具有感慨万千的情绪。这个主题在全曲出现多次,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激昂悲愤的语调,似乎倾吐了作者的屈辱和痛苦,诅咒了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平,同时又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但又交织着疑问和伤感。由此而引出阿炳,让学生来探究阿炳坎坷的命运。

10.“现代技术,制作课件”导入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实现了“地球村”的梦想,这给教育带来了重大变革。课件这一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而制成的新鲜事物被广泛应用到我们的教学中。如我在讲解《孔乙己》时,我先播放了相关时代背景的课件,是从电影《孔乙己》中剪辑的片段,让学生对这一时代背景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学完这篇小说后,学生们头脑中都有了对孔乙己形象的想象,进一步了解小说的主题,深入体会到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二、初中语文课堂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1.要有针对性,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可接受的程度,采用不同的导入法,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机动,不刻板,不单一。如《阿炳在1950》一课,既可用音乐导入法,还可用课件导入。这就要根据实际需要,采用最佳的方式方法,真正做到既扣“文笔”,又扣“心弦”。

2.要明确“导入”与“整个课堂”的关系,不能让“导入”淹没整个课堂的教学。“导入”只能是“导火线”,时间应控制在3分钟左右,不能占太多时间。

3.对于可供操作的导入,为保证课堂质量,要精心设计,有时还需预演摹拟,做到“万无一失”。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教学的导入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一名好的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深刻领会当前教学的指导思想,精心设计导入,充分发挥导入“导火线”“催化剂”“剂”的作用。同时,还要明确,知识的不断发展、教育对象的不断变化、教学效益要求的不断提高,决定了作为一种艺术创造的课堂教学是没有止境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在这一环节付出教师的热情和创造,课堂教学才能收获预期的精彩。才能实现冯恩洪教授倡导的“让每个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

参考书目:

[1]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2]朱向东:《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4年

湖心亭看雪课件范文3

(宣汉县毛坝职业技术学校 四川 宣汉 636100)

一、使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刺激学生学习的最有力的因素。传统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即教师将自知的知识、经验、技能,凭借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一张嘴,传授给学生。由于其课堂容量小,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并不多。年复一年,形式照旧,枯燥单一,学生往往产生厌倦情绪,这自然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多媒体的出现,给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乏术的语文教育者带来了福音,给了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将新的生命力。多媒体教学凭借其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形象生动,色彩逼真,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适合学生的接受特点,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强教学效果,这是一个口才绝佳的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口干舌燥,歇斯底里也力所不能及的。例如,我在教《湖心亭看雪》时,课前三分钟展示有关湖亭的风景图片,很快就把学生们的积极信调动起来了.为后面的教学作好了铺垫。

二、多媒体,可以创设富有新意的教学情境。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图像来显示场景,用文字来诠释意境。这些方法在一般传统教学中可以局部采用,不易有机结合在一起,多媒体教学则声像文相结合,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贯通古今中外,跨越上下数千年,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动静与虚实相结合,联想与想象争生辉,创设了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 例如,在努力把握课文内容的精髓基础上,可以选择最能为内容服务的背景音乐,放入最恰当的地方,从而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如以《月光奏鸣曲》配合《记承天寺夜游》重点段落的讲解,以清新明快的音乐来教授《春》;用充满神秘色彩的古乐曲配合《杜甫诗三首》的有关诗句;用古朴凝重的古筝独奏曲引出《论语》中的有关文段;用欢快的圆舞曲插入《散步》的部分。优美的各具风格的音乐使惊喜、陶醉、亢奋,直至主导他们的情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良好的学习情境。

三、多媒体教学还可以诱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这是多媒体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直接体现,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可以对学生的情感世界进行洗礼,完成感染——打动——共鸣的情感历程。如朱自清先生的《春》,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不同情态的春花图片,并配以轻柔舒缓的乐曲,引导学生感受春的情韵,进而回忆品味自己以往有关荷花的所见所闻所感,完成第一个层次的联想和想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第二个层面:如果在一晴朗的初春,看到的春草会是什么样子呢?再进一步拓展:结合作者当时的心情和处境,那又会是什么样子呢?如此层层联想与想象,就超越了眼前、生活和作品的界限,达到不借说教而自知自觉的境界。在这里多媒体提供了引发想象的触点,提供了想象的方向,避免了盲目和无限发散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又加强了情感教育,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多媒体,可以扩大教学容量、强化教学信息。

多媒体教学通过声像向学生头脑输入鲜明生动的立体表象,由此传递的情思信息、语言信息清晰,形象具体,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大容量、高密度、强化性,多渠道的信息显示,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如《项链》一文”精巧的艺术构思、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刻的社会意义”这三个教学目标可在一堂课中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并使人回昧无穷。同时它还可以把那些大容量的信息,诸如时代背景、作家作品介绍以及其他相关材料,准确、及时、稳定的传达给学生。例如,我在引导初三学生复习”名著导读”时,利用事先准备好的课件,让学生接触大量的有关名著的作家信息,使这节课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五、适当运用多媒体,可以强化教学内容,有利于实现教师教学目标最优化。

湖心亭看雪课件范文4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信息技术;整合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运用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迅速推进,多媒体早已成为深受广大师生喜爱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但不少为节约时间而弃之不用。即使用也大多是在公开课上闪亮登场,为获得满堂彩而用,平时的“家常课”因上述原因而极少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1)形象直观性。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沿袭了几十年的一支粉笔一张口的教学模式,事实证明:这种模式最能考验教师的基本功,如良好的心理素质、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流畅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表达能力……但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对于有些学生从未接触过的事物,任凭教师讲述得再生动传神,也远不如亲眼见到更摄人心魄,如教学诗歌《黄河颂》时,如果导入时,播放一段黄河东流入海的视频,那惊涛骇浪,一泻千里的气势怎能不深深的感染在座的每一位学生?这时无需多言,学生自然已能初步感受到黄河的气魄与黄河的精神。这就为后面的欣赏环节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多媒体教学以这种形象直观的优势,能使课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激情激趣性。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文《湖心亭看雪》时,单纯给学生讲解白描这种写作手法,学生听得一知半解可能还嫌枯燥,这时如果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边展示西湖雪景或是山水古画,边适当介绍,清新淡雅的画面与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一定是相得益彰,还怕他们没有兴趣或不能理解吗?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曾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借助多媒体手段,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一优势是简单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不能比的。

二、多媒体运用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

(1)课文讲授。新课学习时,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生字词,作者作品及相关写作背景,可为教师省去大量的板书时间,分析课文时,将预设的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出来,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这都是常规用法,不再赘述。现就教学中难点的突破,谈谈我的尝试。作家矛盾在《关于小说的谈话》中说:短篇小说只截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段或横断面来显示生活的意义。它往往只有一个主人公,一条线索,往往只写几个小时或几天内集中发生的事,但应该使读者看了以后可以联想到更远更多的事。这就给小说教学增添了难度,如何让小说教学更迎合涉世未深的学生的口味?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品析语言,认识人物形象?从不同角度分析小说主旨?这些都是教学中继续解决的难题。

上一篇电子英文

下一篇楼宇自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