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承文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承文明范文1
此次展览共展出作品300余幅,其中有清代著名书法大家何绍基的七言对联,“四任”之中成就最突出的海上画派的佼佼者任伯年的花鸟中堂,甘肃省清代著名书画家唐琏的墨迹及业师王晓霞的山水横幅,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满族书法家那彦成的行书六条屏,民国初年被誉为北京画坛“旧都四家”之一的宋伯鲁的书法、山水斗方及行书七言对联,指画创立者高其佩的指画花鸟中堂,同治皇帝的师傅李鸿藻的行书扇面,云贵两省自科举以来以状元及第而夺魁天下的第一人赵以炯的龙门对联,康熙年间“帖学四大家”之一何焯的行书中堂……可谓精品荟萃,古意盎然,蔚为大观。这些作品中有条幅、楹联、横披、中堂、斗方、扇面等,书法真、草、隶、篆诸体皆备,绘画注重笔黑情趣,体现了画家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素养,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国书画艺术的鼎盛状况,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任伯年:(1840~1896)字小楼,后字伯年,浙江山阴航坞山(今杭州市萧山区)人。父亲任声鹤是民间画像师,大伯任熊、二伯任薰亦是名声显赫的画家。少时受家庭的薰染,已能绘画。是我国近代杰出画家,在“四任”之中成就最为突出,是海上画派中的佼佼者。
何焯:(1661~1722)字润千,因早年丧母,改字屺瞻,晚号茶仙。崇明人,为官后迁居长洲(苏州)。先世曾以“义门”旌,学者称义门先生。与笪重光、姜宸英、汪士并称为康熙年间“帖学四大家”。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叟,湖南道州人,道光十六年中进士,授编修。历任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提调,曾充福建、贵州、广东乡试主考官。小楷兼取晋代书法传统,笔意含蕴;行草书融篆、隶于一炉,骏发雄强,独具面貌;楷书取颜字结体的宽博而无疏阔之气;篆书中锋用笔,并能掺入隶笔,而带行草笔势,自成一格。书法早年秀润畅达,有一种清刚之气;中年渐趋老成,笔意纵逸超迈,时有颤笔,醇厚有味;晚年已炉火纯青。著有《东洲草堂金石跋》、《东洲草堂诗钞》、《惜道味斋经说》、《说文段注校正》等。
戴:(清)字赋轩,号石坪,山东济宁人。少颖异,善诗、画。尝游吴、越、晋、豫间,遍览江山之美。及归,诗、画益进。山水墨气浓厚,出入董其昌、王鉴之间。道光十六年(1836)作《观泉图》,十七年(1837)作《仿黄公望千峰湿翠图》。有田家杂诗,著有《泼墨轩集》等。
林纾:(1852~1924)初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福建闽侯(今福州)人。光绪八年(1882)举人,官教谕。清末民初文学家,以译西方小说和反对白话文著名于时。后肆力于画,擅山水,师石谷而以己意出之,花鸟得陈文台之传。著有《春觉斋论画》、《畏庐文集》、《诗集》及《小说笔记》等。
唐琏:(1755~1839)字汝器,号介亭,别号栖云山人,因其书屋名为松石斋,故又号松石老人,甘肃皋兰人。书法古朴雅健,苍劲有力。楷书、行书和草书“效法钟王,得其神髓”;篆书“专学李斯,肖其古朴”,而更“独饶秀逸之气”。他“尤善汉隶,特精小楷”,书法体形特异,号为“童子体”。他论书主张“学书不贵形貌,筋骨精神尚焉”,论画主张“骨格清奇,笔意生动”。 其作品被列为国家规定的非出境品(甘肃清代书画家中惟一一位)。著有《松石斋集》等。
顾印愚:(1885~1913)字印伯,号所持,又号塞向翁,四川华阳人。生于清文宗咸丰五年,卒于民国二年,年59岁。为张之洞入室弟子,光绪五年(1879)举人。官湖北知县。喜饮酒、作书。善书法,饶有晋、唐风范,为时所重。画多小品,雅致过人,故有“斗方名士”之誉,又能篆刻。
孙衍星:
传承文明范文2
教学实践定初衷。为进一步增加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校将经典古诗文诵读作为学校特色建设项目,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实现千年美文诵读与百年老校教育传承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接触最具文化价值和道德价值的古诗文。以“以圣贤为友,与经典为伴”为主题,开设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记忆、竞赛和艺术化展示活动,动员全体教师和家长共同关注和参与。学生在三百余年古槐下,用稚嫩童音吟诵古韵悠扬的篇章,在圣贤的教诲和经典的陪伴中成长前行,以古诗来传承文明,以经典浸润人生。
夯实举措全员行。建立完善运行机制,成立古诗诵读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古诗诵读活动的策划、指导、监督、评价。制定古诗诵读实施方案,明确校本教师、班主任及艺术教师职责分工。制定古诗评定级制度,定期分年级举行校级擂台赛、班级擂台赛,评选古诗诵读先进集体和班级校级古诗状元,并给予表彰和奖励。以诵读古诗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教育性、人文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全员参与、逐步理解、重在积累、受益终生为基本原则,创新多项举措。
潜移默化见成效。古诗文诵读,对学生道德、品行、性情、气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诵读好的学生,表现出开朗、自信、乐观的性格。教师自身也得到充实,与学生一起学古诗、写古诗、唱古诗、讲古诗,在学生稚嫩的古诗文诵读声中,教师们尽情徜徉在精美的诗词画卷里,品李白浪漫豪放的情怀,听杜甫忧国忧民的吟唱,赏陆游锦书难托的离索……那美仑美奂的画面、绝妙的诗句,让教师们引领学生的同时也充实了自己。这项活动得到家长广泛认同,自开展诵读活动以来,家长感受到学生的深刻变化,有礼貌了,尊敬、孝敬老人了,珍惜亲情、友情了,上了初中的学生不再为背诵诗词烦恼了,有的学生遇到某些特定情境还能吟出古诗句了。
传承文明范文3
初见万俐是在他的办公室,虽未见其人,就已肃然起敬。不大的办公室已被书占据了大半天下,书香弥漫,散发出的是浓厚的学术气息,房屋主人的才学此时已可略知一二。待见到万俐本人,促膝而谈片刻,他那帅气亲切的外表下掩盖住的不断突破自我、勇于追求的学术精神已显露无遗。
学艺之路虽坎坷 贵人相助终成才
1973年正处于时期,年仅17岁的万俐被安排到南京博物院工作,从事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从此与文物结下了不解之缘。虽逢乱世,万俐却是幸运的,刚开始接触文物,他就师从金满生师傅学习仿古青铜器。金满生是自宋代以来苏州仿古青铜器的传人,技艺高超,在他的教导下,万俐对古青铜器的传统技术进行了入门的学习,并且表现了独特的天赋,加上刻苦勤奋,万俐很快掌握了相关技术要领,受到金满生师傅的赞赏。
1975年,接近尾声,百废待兴,国家开始重视科技修复文物工作,机会也再次来到万俐身边。国家文物局首次在上海博物馆举办古代青铜修复班,万俐因为成绩优异被南京博物院选派到上海进修。在那里,万俐遇到了对他人生有重要影响的第一位重要人物――北京仿古青铜器第四代传人王荣达大师(上海博物馆研究员)。那一年万俐只有19岁,是进修班所有学员中年纪最小的,却是最刻苦的一个。他白天跟在老师后面学习铜器的焊接、在石膏上雕刻纹饰、在铜板上凿刻饕餮纹、翻制模具等技术,晚上别人都回去休息了,他还在办公室温习白天老师教授的技术,一直到11点才回去。万俐的刻苦精神也感动了领导,考虑到从万俐住所到上海博物馆要一个小时,领导允许他可以睡在办公室。
在上海博物馆学习的这段时间,万俐把青铜器的刻花、纹饰规律、表面的化学作业等程序了解得一清二楚,为日后青铜器的仿制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从修复班毕业以后,昔日的毛头小伙子已经成了中国古青铜器修复与仿制的第五代传人。
学海无涯 唯进步不止学
从上海回来后,万俐做了很多的青铜器复制品。为了精益求精、追求艺术上的完美,万俐于1985年考入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两年时间里,他系统学习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技术,并且将艺术与青铜器的传统技能结合到了一起,将青铜器的仿制技术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然而,万俐研究的脚步并没有仅仅停留在青铜器的仿制上,他又将研究方向转向了青铜器的化学保护方面。万俐在化学保护方面的技能与知识,首先要归功于他遇到了196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的奚三彩教授。奚教授是对万俐人生有影响的第二位重要人物,他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敬业精神、为人与品德使万俐在以后的工作中受益匪浅。另外,1991年和1992年,万俐分别在中国上海的复旦大学和日本奈良国立文化财研究所学习,了解传统工艺科学化的有关知识及技能。随后,万俐作为第一完成人,与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合作,主持研发的“青铜器保护新方法的研究”课题,荣获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文物局科技进步二等奖。至此,万俐在青铜器研究领域进行了传统――艺术――科技的“三级跳”。
还没有来得及品味事业上取得的荣耀,万俐就迈入了另外一个研究领域――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这是一项与之前的艺术、科技联系不大的领域,对他意味着崭新的开始。当时上海博物馆正在研究吴国青铜器铸造技术,万俐知道后,主动向当时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副主任谭德睿研究员请求加入参与课题的研究与学习。谭德睿教授对中国青铜器古代铸造研究有很高的造诣,是万俐在青铜器研究中第三个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在向谭教授学习的过程中,万俐充分掌握了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从青铜器表面的各时代纹饰规律到器形的特征,从艺术内涵到铸造工艺,从合金成分到表面氧化层的锈层,每一个环节都有细致深入的学习与研究,万俐对古代青铜器的了解可谓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就是他看东西命中率很高的元素。
如果你认为万俐的成就仅仅是在青铜器上,那么你就错了。除了青铜器,万俐在陶瓷、彩绘、石刻、纸张、木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以及古玉的仿制方面都有研究,如浙江宁波南宋海船的保护与修复、杭州文庙彩绘的保护修复,“仿玉工艺研究课题”获江苏省文化科技进步三等奖等等。
目前,万俐正在研究的新领域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古陶瓷修复中新型材料的研发,“如何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技术产品对接,根据甚至改变原有材料的性质,为我所用,制造出来的新材料使用到修复中,既看不出来又不容易擦掉、煮掉”;另一方面是关于残损纸质文物修复用纸及工艺的研究,现代用纸与古代用纸由于性质强弱有差别,因此在修复过程中易出现裂痕等现象,那么如何避免这个问题?万俐领导课题组,仿照古法的造纸技术,专门研究了一台传统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造纸机,根据原纸质文物中的材料成分,制造出与原文物相同性质的纸张,尽可能地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达到一体化的效果。
梅花香自苦寒来
艰苦卓绝的坚持和努力后,万俐的事业也到了收获的季节。经过积极的探索,万俐先后发明了“青铜器做旧的新方法”等五项技术(都申请了专利);修复了国宝级青铜文物200多件;仿制了国宝级文物30多件;撰写了70多篇文物保护修复的论文;主持研究的“青铜文物保护新方法”等6项课题获得国家、省级等多项殊荣。
万俐在青铜器研究领域造诣颇深,仿制的技艺也日渐精湛。他的多个作品都被赋予了深刻的时代和历史意义。
1997年之际,万俐仿制的“东汉铜牛灯”(图1),作为南京博物院的礼物赠送给香港特区首席长官董建华先生,东汉铜牛灯是国家一级珍贵文物,万俐仿制的“东汉铜牛灯”更有其独特的寓意――1997年回归之年恰是农历牛年,而香港特区首席长官董建华先生属牛,1997年7月7日是他的六十寿辰。综合起来,此小小的铜牛灯旨表达了庆回归与敬慕的多重含义。
1999年,,万俐根据1954年江苏丹徒烟墩山出土的西周兔尊造型与农历属性相同的青铜文物,制作了精美的文物复制工艺品(图2),复制品的底部篆刻了“纪念南京博物院赠”12个篆字。
2000年,万俐复制的浑仪(图3),长245厘米、宽245厘米、高309厘米,主要部分包括六和仪、三辰仪和四游仪,此外还有座架和云山。在制作中,解决了古代科技复原的科学性;泥雕塑后龙的收缩性;用高分子材料制作四条腾云驾雾龙仿古青铜的真实性等问题。此件浑仪现仍陈列在南京市博物馆中。
传承文明范文4
家庭是社会最小组合单位,也是最基础的社会分子。没有小家庭就没有社会大家庭。和睦、和谐的家庭关系,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的光荣历史。在传统思想教育史册上有着璀璨奇葩——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还有家风教育汇聚成中华精神文明的核心。在这百花盛开的园地里有许许多多代表人物,人们把关公、岳飞等人物塑造成“仁、义、礼、孝……”的化身,以忠孝为人生必须遵循准则,光荣的传统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家教在传统教育中起到积极的不可低估的作用。迄今社会上大多数的家庭,继续秉承祖先的教诲,弘扬光荣传统,勤俭持家过日子,以尊老爱幼为出发点建设和睦和谐的家庭关系。这样和谐稳定的家庭关系对社会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值得称赞,值得渲染,促进社会稳定,快速向前发展进步。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由于一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人人向“钱”看齐,社会上滋生了一种畸形的思想观念:金钱至上。在这种极其不健康的思想影响下,对中华传统的精神文明冲击很大,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健康发展起到负而作用,而且影响极坏。一些人在社会公共活动场合上公开宣称:良心值几个钱?可以断言,“良心”无价之宝藏。“良心”是衡量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基础。
钱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 ,维持人的生存必备基础。但是,良心是衡量做人是准则,是纯洁心灵中的核心,参与社会活动应遵循的公德规则。失去了良心的人,其行为规则将是杂乱无章的,也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传承文明范文5
而如今,一个全新的世纪,一个高水平的现代化世纪,人类的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世界的变化日新月异。与此同时,人类的文明素质却在逐渐退步,人类的思想却在大脑里被腐化了,只剩一个被噬啮的空壳。文明是人类的根本,失去了它,人生就彻彻底底的垮了。可见,文明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占着最重要的地位。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如果连自身的修养都不提高,怎能去做其他事呢?生活中的文明往往被人们所忽略,或视而不见,即使口头答应实际也是反其道而行之;许多问题在生活中便是漏洞百出,这是不是该作为一个焦点来热议呢?
前不久,我到深圳书城看书。乘坐62路公共汽车时,由于人多,推推攘攘的,车门打开时,都争先恐后地冲上去。我唯恐被挤倒,只好退在一边,当上得差不多时,我正要上去,突然从远处跑来几个莽撞的青年人,二话不说绕到我前面,还狡黠地对我笑了笑。无奈之下,我只好先让他们上去。下一个站上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驼着背,拄着拐杖,着急地向四周望了望,在寻找空位。此时车上一个空位也不剩,老人家只好颤颤抖抖地向后挪移了几步,紧紧地抓住扶手。这时广播正好提示给有需要的人士让座,但没有一个人肯站起来让座,老人家旁边坐着的一个初中生对此视而不见。我见此状,连忙起身将老人家扶至我的座位坐下。老人家紧紧握住我的手不放,眼神里饱含感激之情。我顿时觉得有一股暖流涌进我的心田,一股平生从未感受到的温暖……我只是让位而已,得到的却是对方的感激。也许,这就是文明的起点吧。
东门可以说是深圳最繁华的地方了。记得第一次去的时候还是三年级,至今已有三年的光阴了,这三年前前后后去了十几次,简直是天壤之别。东门老街最受人们喜爱,每天都是人山人海的,来往的人络绎不绝。这次来到这里,我看见三五成群的外国朋友们对这里并不是很熟悉,他们急忙向路人求助,可没人能听得懂他们的意思,笑着走开了。因为我学了六年的英语,所以我自告奋勇地给他们当起了导游。蓝眼睛的外国朋友终于遇见“救星”了,惊喜万分。我首先向他们问好,接着给他们介绍东门的文化,并带他们几乎逛遍了东门,一路上他们很高兴,对东门的景色、文化等赞叹不已,而且对我竖起了大拇指。他们离开的时候,我已经是大汗淋漓了,不顾擦汗便一直带他们到地铁站。他们说今天非常感谢我当他们的导游,不然这一整天还在原地转圈呢。我想,我帮助了别人,这不就是常说的美德吗?
捡起地上一片垃圾,可以营造一个美好的环境;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可以赢得别人对你的尊重;一声普通的问候,一个深情地祝福,都体现了文明的价值。其实到今日才发现文明美德原来是这么的简单,以前怎么就做不到呢?
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而丢了做人的根本;应该把眼光放远,憧憬未来。我们必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文明美德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不要让我们的祖先蒙羞,不要让“文明古国”
传承文明范文6
现在的商学院,尤其EMBA模式,受到的质疑非常多,到底算不算“善的商业模式”?我想引用一句顾炎武先生的名言,“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保卫政权主要靠体制内人,但是保天下那就每个人都有责任,这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大家看到的商学院是一个表象,好像是名利场,似乎是商界名流和政界勾兑场所,其实把商学院看作“善模式”的话,真正意义代表中国商业文明的传承。前一段时间听金光涛先生演讲,他在《兴盛与危机》中提出:中国文明发展之所以滞后,因为商业文明几次兴起又被几次打破。就像鸡蛋从外边打破是生命沉陷,而从里面打破就是新生——中国商业文明每次总是从外边被打破,每次朝代更替都是商业文明破碎的过程。因此,我希望商学院成为延续商业文明的地方。
有些校友都批评我们,长江号称“最懂中国的商学院”,“最懂中国”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把中国所谓权贵资本主义搞得最明白,知道怎么进行权力和金钱勾兑呢?我们既要来源于现实,又要高于现实。商学院包括EMBA还是带正的能量。
对“善的商业模式”的简单理解,就是“勿以善小而不为”。我刚从英国回来,其中一位企业家跟我们交流,他女儿最近做了一件非常骄傲的事情,参加白血病儿童慈善拍卖。她女儿和郭广昌竞标一幅画,最后叫到150万。郭先生说非常佩服这位小女孩,这幅画请你让我买下,我送给你。他女儿说,郭叔叔你出150万,我们也出150万,然后我也接受你的礼物。这位企业家为他女儿的善举感到非常骄傲,我也非常感动。并不是每个15岁的女孩都能有这样的大手笔,善举应该从身边做起,比如在美国很流行的临终关怀、为盲人念电影等。如果每个人不但有力所能及的大手笔,也能有力所能及的小善举的话,这个世界会变得更美好。
何谓“善的模式”?在中国,恐怕有些商业模式是“伪善”的。在商言商,商业不赚钱很困难,最佳的“善的商业模式”还是有利润的模式。凡是政府主导、靠政府补贴推动,看似好像为社会创造福利的行为,最后不是变形就是扭曲,往往走向崩溃。比如现在光伏整个行业可能崩盘、LED行业政府补贴的最后结果都是糟糕的。我觉得可持续的善模式一定能够带来长期利益或者中期利益,只有这样的模式才能双方共赢,而共赢、多赢才是真正的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