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故乡阅读答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故乡阅读答案范文1
做阅读题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下面好范文小编为你带来一些关于月光启蒙阅读及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月光启蒙阅读原文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甲]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乙],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但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是母亲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童年苦涩,夏夜却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柔和的月色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了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姥娘,八丈高,骑白马,挎腰刀……”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
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那时,我们过着清贫的日子,但。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疯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母亲把故乡给予的爱,亲人给予的爱,融为伟大的母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沉静片刻,她又吟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民歌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母亲说:“仔细听着: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我问:“朝哪里猜?”
母亲说:“朝吃的猜。”
我歪着头想了一会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童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问题:1.用恰当的词语填空(2分)
(1)将“安详”、“慈祥”填入文中的甲、乙处:
她[甲] 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乙]
2.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空格中填入恰当的文字(6分)
月光下,母亲为我唱 民 歌 ( )( )说 谜 语
3.根据文意,将文中的句子填写完整。
(2分)
那时,我们过着清贫的日子,但
4.文中画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表达效果是 。文中运用同样修辞方法的另一个句子是。(5分)
5.对标题“月光启蒙”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3分)
A.月光下,母亲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吟唱,让我初步了解了许多民歌童谣。
B.在故乡明亮的月光下,母亲教会我要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
C.在故乡的天空下,月光启迪我领悟了浓郁的诗情和生活的真谛。
D.明月星光下,母亲用智慧和才华陪伴我的童年,启迪我的想象和诗情。
6.如果以“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永远珍藏着那一份母爱”来结尾,和原文比较,哪一个好?为什么?(80字左右)(8分)
参考答案:1.(2分)甲:安详
乙:慈祥
2.(6分)讲故事
唱童谣
3.(2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
4.(5分)比喻(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嗓音的轻柔、甜美(2分)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或:“月儿弯弯像小船”、“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2分)
5.(3分)D(3分)
A(1分)
6.(8分)观点(1分)理由(6分)(写出两点,每点3分)语言(1分)原句好的理由:(1)意境更含蓄(2)结构呼应更紧密(3)内容上突出了诗情(4)语言上具有诗歌的韵味
故乡阅读答案范文2
“原因概括”是散文阅读概括类的常考题,它要求我们能够准确理解文章段落或者全文的内容要点,并能够按照要求用原文或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对散文阅读材料的原因概括,往往涉及到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归纳、概括,需要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分析。
“原因概括”既指概括一个段落的内容要点,也指多个段落(层次)的内容要点;既可以针对全文,也可以针对局部。其内容涵盖层意概括、情感概括、主旨概括或其他原因概括等。此类题在高考中常见的提问方式有:作者说×××的理由有哪些?作者认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对于……,请陈述理由。文章为什么不以“×××”为标题,而以“×××”为标题?
解答“原因概括”题,我们需要注意两方面:
一、读懂文章,精心概括
1.概括每段段意。概括段意要理解各句所写内容,抓住关键词句,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1)关键词语往往指每段首、段尾的总领或总结作用的词句。阅读时,需要标明。(2)分析句间关系就是指根据句间关系确定段落重心。如果是并列、对照关系的,要把多个句子的意思有机结合;如果是层进、转折关系的,重心在后者,又不忘前者;如果是总分(分总)关系的,要抓住总说部分概括。
2.理清思路。分析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只有对文章大意读懂了,在归纳概括时才不至于找不到方向。
此外,要注意不同文体的概括方向。写人叙事散文,应看其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中心思想;写景状物散文,应看其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什么哲理;议论哲理散文,应看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表明了什么观点等。
二、筛选信息,有效整合
1.据题干寻找答题区间,确定答案存在于哪些段落,并且还应进一步缩小范围,然后再根据题干中的要求锁定具体的“信息块”,甚至是“信息句”“信息词”。
2.在整合信息时应注意,信息要点不能遗漏、交叉、重复,更不能无中生有。
在归纳概括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尽可能利用原文词句归纳。就独立归纳而言,尽可能用原文中的重要词句组织答案。
2.防止要点遗漏。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并注意按分值采点归纳。
3.大多数学生做此类题一般使用直接摘录法。这种方法用在某些题的某个点上是合适的,但大多数题是不能用的。解答此类题靠的是对某些关键词语的组合,换个角度的转述,用一个更上一个层次的词加以概括;有的则需要自己挖掘概括,将原文的话与自己的话结合起来,是较好的答题方法。
【阅读训练】
故乡是棵草
孟学祥
走近故乡时,自己是孩子,总想腻进故乡的怀抱不想远行;远离故乡时,自己是游子,总有一股挥之不去的思念萦绕在心头。
一直以来,人生的路就在故乡和外出谋生之间折转往返,从故乡走到异地去谋生,然后又从谋生地走回故乡。这条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说它长,是因为自从踏上这条路后,与故乡的距离越来越远,与人生的经历和岁月的年轮拉开了距离;说它短,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乡的情绪越来越浓。
周末回家时,到父母的坟上去祭拜,突然看到坟头上长满了茅草,清明节回家扫墓时才拔过的草,现在又是葱茏一片。草从泥土中疯长出来,遮盖住了墓碑上的字,什么也看不清,什么也看不见。我蹲在父母的坟前拔草,思绪陷入了一种无以言状的惆怅中。父母走了,永远地走了,故乡以其博大的胸怀接纳了他们,让他们得以亲近故乡的泥土,与他们侍奉了一辈子的泥土一道滋养出故乡旺盛的茅草。由此看来,父母也是以其博大的胸怀接纳了故乡的茅草,让茅草在他们的生命中安家,在他们融入泥土的岁月里延续生命的故事。
故乡已经没有我的家了,曾经居住的茅草屋在父母去世后被侄子们改造成了两层的楼房,除了面积小一点、楼层低一点,和我在城市里居住的没什么两样。那条从小楼门前延伸出来的公路,匆匆淡化了山外与山里的距离。仿佛昨天我还点着油灯在父母的陪同下努力辨认着书本上的字,而今天油灯就被明亮的电灯代替了;曾经只有城市里才有的电话,也一样延伸到了故乡的每一个角落。日新月异的变化把故乡勾勒成了另一个新的家园,其实,这个家园与我已经没什么实质上的联系,唯有在履历表上填写“出生地”时才会唤起自己似曾相识的感觉。站在故乡新的环境里,越来越觉得陌生,越来越觉得故乡离自己很遥远。在这片土地上再也寻找不到昔日熟悉的影子,唯有路边的小草,还是那样的亲切。
不知道这一棵棵被我硬从父母栖息的泥土中拔下来的草会不会扯疼他们的身体,因为我的手被扯疼了,我的心也被扯疼了。这些草就像父母的孩子,就像我的兄弟姐妹,它们都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肉,它们与父母的分离,就像我以前离开父母身边一样,紧紧地牵动着父母的心。
雕刻在父母墓碑上的字迟早会被风化掉,父母连同包裹他们的那两个坟茔也迟早会被融入岁月的泥土中不再隆起,只有泥土才是永恒的,只有那些年年都在生长着的茅草才是永恒的。但我总是放不下这g长满了茅草的泥土,放不下对躺在泥土下给予我生命的父母的牵挂。我之所以一次次地回到故乡,一次次地不能把被自己称之为故乡的这片土地忘掉,之所以要到父母的坟前拔草,也许是缘于自己一生都在漂泊流浪,没有好好地与故乡亲近,没有尽到作为子女为故乡、为父母应尽的义务,而到有一天感觉到故乡已经完全陌生时,才生出如此的情绪。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故乡的思念越来越强烈,故乡的影子也经常出现在脑海中。尽管故乡在不断地蜕变和发展,但那些熟悉的茅草却永远根植在我的记忆中。它们不会随着故乡的发展而变化,更不会随着世事的变化而被淡忘。那些茅草就是我的故乡,是我的先人,也是我的父亲母亲,它们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中。
(选自“中国作家网”2009年7月23日)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作者说:“这条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为什么?
答:
2.本文写乡情,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写“父母的坟”?
答:
3.文章第四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
故乡阅读答案范文3
中考语文试题的开放范畴包括内容开放、题型开放、作文开放及答案的开放等等,它在2005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鉴于篇幅所限,本文仅从2005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中选例,重点解析内容开放和题型开放两个方面,供2006年的考生参考。
一、内容开放
例1.从下面作品中任选一部,写出其中一个主要人物,简要介绍与之相关的一个情节。
《三国演义》《安徒生童话》《平凡的世界》
主要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节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陕西省课改区)
例2.根据你的理解,仿照加点的部分,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
在人生短暂而漫长的路途中,给你快乐的也许是你的朋友,让你美丽的也许是你的追求,令你_________,但是,使你温暖的必定是你的母亲。她用她的身体为你阻挡着寒气袭人的风霜,更用她的________________;母亲永远是你的灿烂阳光。(天津市)
例3.在社区阅览室里,大家被一组饶有趣味的漫画吸引住了:
(1)请你依次简要说明这三幅画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组漫画的寓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南京市)
例4.阅读下面的语段,从你的积累中也选择一个妙用量词的例子加以揣摩分析,将语段补充完整。
汉语中的一些量词形象生动,极富韵味。比如一“刀”纸。刚刚制成的纸,张张铺设整齐,未曾经过剪裁,未染些许墨汁,手起刀落,厚实的一摞纸坯子,旋即被劈开,毛边都不飞,利落的声音犹在耳畔。还有一“眼”井。是啊,那水汪汪的井,不就是大地的明眸吗?再比如___________。量词,一个字用下去,就把事物的形态神韵描摹出来,这实在是中国人的智慧。(北京市海淀区)
【解析】以上4例属内容开放。其内容多姿多彩,无论是生活现象还是科学前沿,都可以成为命题的内容。内容开放,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丰富的涉猎领域、灵活的思维品质和驾驭语言的能力。例1只有按新课标的要求,认真阅读中外名著的考生,才能从三部名著中任选一个自己熟悉的主要人物,简要介绍与之相关的一个情节。例如“刘备。刘备屯兵新野,听说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求贤若渴,遂携关、张二人三次拜访,终于感动诸葛亮为其出山效力”,就是合乎要求的答案。例2则要求考生热爱生活,对生活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并具备成熟的个性和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根据加点部分的句式,把握语意的连贯,迁移拓展,合理想象,把句子补充完整,写出如“(令你)充实的也许是你的事业”“(更用她的)爱心为你消除了成长中的烦恼(或:智慧为你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迷惘)”之类的答案。例3不仅要求考生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成熟的个性和审美能力,才能从三幅漫画的内在联系、幽默的标题等去领略作者的创作意图,领会漫画的寓意,合理想象,有创意地概括出类似如下的答案:“(1)图I画了一根别着一副旱烟袋的布腰带。图II画了一根挂着一把钥匙的皮带。图Ⅲ画了一根挂着一个手机的皮带。(2)反映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或“反映了祖孙三(带)代生活的巨大变化”。例4涉及修辞知识,初中语文课本中没有专门的学习内容,但在考生的记忆中,却可以迅速搜索出如鲁迅《故乡》中“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的句子来,于是,这样的答案在头脑中形成了:“一轮圆月”的“轮”字,把夜色中月亮的形状、神异,景物色彩的明快、艳丽,人物心情的愉悦、恬静等全都表现了出来。
以上试题形式新,内容新,很多甚至在考生的意料之外,因此,一部分考生望而生畏,这是他们失分的主要原因。实际上,只要考生冷静思考,利用平时积累的知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就能自圆其说,做出言之成理的答案,张扬各自的个性。
二、题型开放
1.默写题开放
例5.请按下面的提示或要求,默写出你所知道的诗文句子(课内外均可)。
(1)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佳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连战、宋楚瑜的大陆之行,又一次证明:故乡,人的生命之根。请写出两句表达乡情乡愁的古代诗歌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安徽省课改区)
【解析】默写题的开放,加大了积累的数量。解答此类题,不仅对课本要求背诵的内容要熟背,同时还要按新课标要求,阅读文学名著,摘抄诗文名句。对名句的积累,要清楚明白地理解,准确得体地运用,要按内容或其他特点进行归类,进行比较式的学习记忆。例5只需考生搜索平时积累记忆的“仓库”,就能选择类似以下的答案:“(1)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②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③兴,百姓苦;亡,百姓苦。(2)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③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但千万要注意,不要漏字、添字、写错别字。
2.阅读题的开放。
例6.《老北京的小胡同》(萧乾,选文略)这篇文章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字数在100字以内)(北京市)
故乡阅读答案范文4
在处理阅读问题时,学生因为分析、归纳、理解能力有限,常常会产生一些困惑,教师适时给其方法的指导,这也是常见的教学现象。在实际教学中,由于阅读问题千差万别,指导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那么,教师如何才能给予正确的指导,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呢?这里必然涉及一个契合度的问题。教师给予的方法好用,就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这个方法不好用,就有可能让学生更迷茫。所以,教师能不能给学生开出“良方”,能不能来个“四两拨千斤”,这是解决阅读问题的关键。
一、换一个角度,迂回战术不可少
学生在面对阅读问题时,常常是找不到切入点,致使阅读陷入困境。小学生理解能力不足,当然难以进行自我调整,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出手,给学生以方向的导引,让学生换一个角度切入,说不定就会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像评价一个人物,很多学生只会从他的所作所为上对人物进行判断,而且是非观非常鲜明,这个人要么好,要么坏。学生没有对人物所处的环境、经历、心理等方面进行探究,得出的结论自然是不全面的。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换一个角度考虑问题,不要局限于一人一事之上,这样就可以对人物有比较客观的评价。
提到思乡的诗句,学生大多都会想到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学习《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阅读题:你读过课文后,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怀?很多学生都能想到“思念家乡”这个内容。如果让学生再深入一步解读,就比较困难了。有的学生很为难:“想家就是想家,怎么还有深入不深入的问题呢?”我知道学生遇到思维瓶颈了,于是随口吟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不等我说完,学生齐声背诵:“断肠人在天涯。”我提示道:“远离故乡的人,想家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呢?如果引用一些古诗名句,效果又会怎样呢?”学生好像一下明白过来,纷纷吟诵起思乡的古诗句。没有太多专业的指导,换一个角度再看问题,问题的模样早已大变。这算不算是“四两拨千斤”呢?
二、变一种表述,编织大网捉小鱼
在语文考试中,学生往往害怕阅读题,因为有些阅读题没有标准答案,甚至在文本中也找不到答题的线索,这让学生很头疼。特别是那些主观性很强的阅读题,学生感觉更棘手,好像到处都是角度,但具体又找不到切入点。面对这样的窘境,教师需要在表述方法上给予适当指导,让学生知道组织这类题目答案的基本方法。所谓“编织大网捉小鱼”只是一个比喻而已,意思是说,用多种切入点实施阅读,并对答案进行整合,分条、分项罗列,这样就可以“编织成一张大网”,这道题的答案就是那“小鱼”。既然“大网”已经张开,这“小鱼”肯定是逃不脱的。
《海伦·凯勒》讲的是美国一位盲聋哑人海伦·凯勒的故事。通过阅读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感动呢?这个问题显然比较大,答案也很宽泛。当我把这个问题推给学生时,很多学生都可以回答出几个方面,但答案组织得非常凌乱。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我特意让学生把答案写在纸上,并在黑板上列出几个数字:①②③……我提示道:“海伦作为一个残疾人,却能够取得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她的事迹当然感染人。你们可以逐条列举一下,看看能够列出几条事例来。”学生做完之后,我让学生和先前自己的答案对比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比对之后,很多学生脸上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有的直呼“条理、整齐,就是不一样”。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只是变一种表述,结果就给人带来了惊喜,这是不是阅读“绝招”呢?
三、借一点经验,格式技巧效率高
学生阅读能力不高,做阅读题的经验和技巧积累也不多,如果教师能够针对性地给学生准备一些可以使用的经验技巧,想必对学生也会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小学生阅读基础有限,教师当然不能给学生讲太高深的做阅读题的策略。像答题的规范化的问题,很多学生就对此认识得不够,认为书写、格式、标点等内容对答案没有太多影响。这当然是错误的认识。教师在评价这些答案时,不仅要看内容找要点,也要对格式卷面等因素做综合考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印象分”,这个分数是无形的,但往往是最关键的因素。
在阅读题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思考性很强的问题。像“读了文章之后,你得到什么样的启示”,或者是“你有什么收获”。这样的题型是学生感觉最难的,因为原文中根本找不到答案,只能通过原文阅读找思维生发点。其实,这类题目根本就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关键要看答案是不是言之有理,表述是不是有条理,联系实际是不是到位。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几条经验。如回答思路: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发表看法—联系自身生活—深化论证观点。答案安排:提出问题(自己的观点)—分析问题(结合原文,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给出结论)。只要答案设计合理、丰满,结果当然就值得期待。
故乡阅读答案范文5
读书有两个作用,一是让我自以为非,一是让我有一间自己的房子,有内心的生活。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听雨的阅读题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听雨任 文
在故乡北山贫瘠的那些岁月里,没有电视可看,人们的日常生活非常单调。庄稼人日日耕作在田地里,唯有下雨的当儿可以清闲几天,坐在炕头上听雨,享受一下难得的轻松和温馨。
春雨到来,淅淅沥沥,庄稼人的眉头舒展了,心里乐开了花。“春雨贵似油”,难得的好雨。干枯的冬季过去了,小麦需要滋润,土壤需要疏松,小苗需要养分,空气需要湿润。这时节,蒙蒙细雨下起来,扛着锄头进村的农人,笑嘻嘻推开院门,边放锄头边念叨:“好雨,好雨!”随手取来毛巾擦干满脸的雨水,身心轻松起来。男人架起二耶腿坐在炕沿,“吧嗒吧嗒”地吸着烟瞅着窗外;女人则洗手和面,趁着这闲暇擀面条或包饺子,饺子馅有的是,年前就晒干的萝卜丝,这会儿正好用着。春雨蒙蒙,大人乐滋滋,小孩子更快乐,看不见大人脸上的愁眉不展,奔跑玩耍,自由
自在。听雨的日子,也给我们这些北山的孩子带来了福音。
春雨过后,小麦迅速成熟,玉米疯长起来,形成绿色阵势,铺排开来,占领着季节里的一道长河。
当人们还沉浸在绿色梦想中,夏雨突至,或连绵不断,或倾盆而下,听雨的日子渐渐浮现出丝丝忧愁。夏雨多变,经常下个十天半月,让人忧愁生厌,连绵的雨在檐下“滴滴沥沥”地响着,庄稼人只好在屋里转悠。男人只顾吸烟吐烟圈,看天听雨,烦了骂女人几声,女人不吭声,只顾干手中的活儿。山里女人总有干不完的活,扫地、做饭……做不完的繁琐事儿。可她知道男人心里烦呢,雨下个没完,地里的玉米倒下了,怎么不烦呢?女人理解男人,雨住了气就消了。雨下着下着,屋外的院子积满了水,流不出去,男人挽起裤腿,披着蓑衣拿着锄头在檐下挖开水沟,水流走了,男人身上湿透了,女人给他换,湿衣服在火炕头烤着,男人笑了,卷个纸烟吸着,很舒服!身旁的孩子试探着开口了:“肚子饿了,想吃饭呢。”女人去做饭,窗外的雨仍旧下着,孩子在檐下玩起柳条做的水轮转……
白雨天(北山人把下暴雨叫“白雨”),雨倾天覆地而来,很快就会遮住眼前的一切,山上山下一片白花花的雨雾,伴随着雷鸣闪电,让人惊恐不安、兴奋异常。白雨到来时,北山庄稼人大多还在地里。一声闷雷响,一团黑云扯过头顶,眼前附近的村子看不见了,有人高喊:“白雨来了!”闻此呼声,地里的人慌忙逃跑。人们未来得及跑回村子,暴雨就到了,只好就近避雨,雨点打落在地上,地上泛起了土泡儿。避雨的人家热闹起来,屋里坐满了人,檐下站满了人,你挤着我,我挤着你,说笑打闹,无所顾忌。干渴的屋檐上已吊起了急落的水柱,地下顷刻积起了水洼。避雨的男女一边听雨一边说笑,谁家的女娃有出息,嫁到了山外,谁家的男娃长得好,把山外的女子引进了山。爱打扑克牌的年轻人就地铺排,玩得热火朝天。有的小伙子拿个脸盆放在檐下,听那“叮当叮当”响的乐声,和着风声、雨声、雷声一起,一片兴奋和喜悦。
白雨说下就下,说停就停。檐下的雨线止住了,屋里屋外的男女哗啦一下就走开了,主人好意留客吃饭,劝也劝不住,大家热闹着扛起农具匆忙回家。夏夜里,躺在炕上睡觉的北山人听着屋外涝池里传来“呱儿——呱儿——”的青蛙叫声,忘记了疲劳和困苦,香甜地酣睡……
秋雨连绵的日子,庄稼已收获归仓,这时节,庄稼人难有静下心来听雨的闲心,那些玉米棒子要收拾架在楼上,大豆小豆需要通风晾晒。人们忙活起来,煤油灯下熬至深夜,拖着疲惫的身子躺下睡觉,男人呼噜,女人也呼噜,在风声、雨声、秋虫的伴奏声中睡一个踏实觉。
雨歇,风住,天晴。抬头看秋日的天空,格外地高远,湛蓝湛蓝的,无一丝纤尘。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交代了时间、地点、背景,既有总括全篇的作用,又是全篇的思想感情所在,奠定了文章亲切温馨的感情基调。
B.作者围绕着“听雨”,以季节为顺序,深情地描写了北山人在艰苦的岁月中朴实繁忙又不失温情的雨中农家生活。
C.散文从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中摄取素材,用朴素平实的语言写了一段生存记忆,字里行间,流淌出丝丝温情。
D.作者善于观察,注重描摹人物的语言、动作,欲抑先扬,在细腻的描绘中抒感,寄寓了对昔日故乡生活的追忆和怀念。
2.本文标题为“听雨”,请概括文中农人听雨的情境?(5分)
3.文章以对秋日晴空的描写作结,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赏析。
(6分)
答案:
1.D
【解析】“欲抑先扬”错。
2.①春雨滋润庄稼,农人在劳作之后喜滋滋地听雨;
②夏雨不停,农人在家中愁闷地听雨;③暴雨(白雨)倾盆,农人在仓皇躲雨时,喜悦兴奋地听雨;④秋雨连绵,农人在劳动的疲惫中伴着雨声人眠。(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
3.①展现了自然清新的乡村风景,营造了宁静祥和的生活氛围。
故乡阅读答案范文6
莫 言
我十岁的时候,就辍学回家当了农民,当时我最关心的是我放牧的那几头牛羊的饥饱。在农村度过的漫长的一段青春岁月里,我把周围几个村子里那几本书读完之后,就与书本脱离了关系。我的知识基本是用耳朵听来的。就像诸多作家都有一个会讲故事的老祖母,我也有一个很会讲故事的祖母,我还有一个会讲故事的祖父。村子里凡是上了点岁数的人,都有满肚子的故事,我在与他们相处的几十年里,从他们嘴里听说过的故事实在是难以计数。
在他们的故事里,死人与活人,动物与植物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甚至许多物品,一把扫地的笤帚,一根头发,一颗脱落的牙齿,都可以借助某种机会成为精灵。在他们的故事里,死去的人其实并没有远去,而是在暗中保佑着我们,也监督着我们。这使我少年时期少干了许多坏事,因为我怕受到暗中监督着我的祖先的惩罚。当然也使我多干了很多好事,因为我相信过的好事迟早会受到奖赏。在他们的故事里,大部分动物都能够变化成人形,与人交往。譬如,我的祖母就讲述过一个公鸡与人恋爱的故事。离我的家乡三百里路,就是中国最会写鬼故事的作家蒲松龄的故乡。当我开始读他的书时,我发现书上的许多故事我小时候都听说过。我不知道是蒲松龄听了我的祖先们的讲述写成了他的书,还是我的祖先们看了他的书后才开始讲故事。
祖父祖母一辈的老人讲述的故事基本上是鬼怪和妖精,父亲一辈的人讲述的故事大部分是传奇化了的历史。其中没有阶级观念和阶级斗争,甚至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只充满了英雄崇拜和命运感,只有那些有非凡意志和体力的人才能进入民间口述历史并被不断地传诵。他们在讲述时使用着赞赏的语气,脸上洋溢着心驰神往的表情。
十几年前,我在写作《红高粱》时已经认识到:民间口口相传的历史其实不是完全可信的。就像一部文学作品要想激动人心,必须讲述出惊心动魄的故事,塑造出性格鲜明、非同一般的人物一样,这其实是一种讲故事的技巧。后来创作小说《红高粱》时我借用了这种技巧。
在我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中,民间戏曲,尤其是我的故乡那个名叫“猫腔”的小剧种给了我深刻的影响。当然,除了聆听从人的嘴巴里发出的声音,我还聆听了大自然的声音,如,洪水泛滥的声音,植物生长的声音,动物鸣叫的声音……
我虽然没有文化,但通过这种用耳朵的阅读,为日后的写作做好了准备。我想,我在用耳朵阅读的二十多年里,培养起了我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系,培养起了我的历史观念、道德观念,更重要的是培养起了我的想象能力以及一颗不老的童心。
【阅读训练】
1.莫言所说的“用耳朵阅读”指的是什么?
2.祖父辈和父亲辈所讲的故事有什么不同?请从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
3.作者从民间故事中学到了什么写作技巧?请从文中找出相关信息。
4. 这种用耳朵阅读的方式给莫言带来了哪些好处?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指的是听祖父一辈的老人讲故事,听故乡的“猫腔”,听大自然的声音。
2.祖父一辈的老人讲述的故事基本上是鬼怪和妖精,父亲一辈的人讲述的故事大部分是传奇化了的历史。